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城市化进程,二战后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二战后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

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在大约1800年后才出现,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9.06亿,其中大约2.17亿(24%)的人口生活在拥有两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大约2%的人生活在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里。1850年,世界人口大约增长30%,拥有2万规模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132%,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了76%。在1900年-1950 年期间,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254%。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

段和成熟阶段。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1760年开始到1851年,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5%。而到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当西欧城市化进程发展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在1860 年-1920年间,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实现了其高度城市化。1860年,其城市人口不到20%,到1920年其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全国的一半以上。美国的东部地区,包括纽约、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等,工业化较早,是美国最早实现高度城市化的地区。美国1790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当时5%的城市人口聚集在美国的东海岸。二战期间,国防工业的快速增长,使西部城市迅速得以发展。80年代城市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是南部的弗罗里达、得克萨斯和亚利桑大几个州。东北地区城市化则减慢。近十年的城市

人口增长,90%发生在南部和西部,表明了其人口向美国南部,西部边陲地区流动的趋势。现在美国十大城市中有六个位于该地区。加拿大的城市化发展与美国相类似,当美国的城市人口大规模集聚在东海岸和西海岸时,加拿大的城市人口则集聚在南部的边境地带。目前,据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美国和加拿大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是77%。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比一些西方国家晚百余年,由于其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已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1920 年,日本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18%,但是,到二战后的1955年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为58%。根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目前其城市人口比重为79%。根据联合国社经资料与政策分析部人口司资料显示,1994年东京总人口为2650万,在世界超大城市中保持领先的位置。从1970年以来,东京一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预计这种状况将持续到2015年。

在大洋洲国家中,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总人口最多,它们基本反映了该地区的城市化状况。1994年两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0%。2000年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城市人口比重为85%。大洋洲地区的特点是没有一座城市总人口超过500万,总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由

1950年的2座增加到2000年的6座。

在近几十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又出现了一种逆城市化的现象,也有人称之为郊区化或反城市化。其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人口明显减少、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及更远的乡村地区迁移、更多的人口集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很多的工业企业也纷纷离开城市,向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转移,中等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开始于北欧和西欧,随后在七八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如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中在西欧和美国表现较为突出。在60年代,美国全国6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减少了140万,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从20个减至16个。这16个大城市人口总数也减少220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2.2%降到9.7%。纽约市的人口减少了36.6%。在70年代和80年代间,许多城市包括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新奥尔良、匹兹堡和圣路易丝等,总人口都呈下降趋势,其中有些城市在这期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负数。在60年代,英国伯明翰的人口减少了8%,伦敦的人口减少了54万。在1970年-1985年间,伯明翰、利兹、伦敦和曼彻斯特人口增长率为负,在1985年-1995年期间,其总人口也基本没有增加。从1970年-1985年期间伦敦人口负增长率超过1%,共减少了125.9万人,从而失去其

大都市的称号。在其他一些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其现有资料表明,这一现象仍在进行当中。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通讯业及交通业的高度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另外,由于经济和其他活动大量向城市聚集,造成城市的拥挤和环境的恶化。于是大城市中的富人首先开始离开城区,搬到生活和条件好的郊区。随后中产阶级和大城市中心区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也搬到郊区。最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也是城市人口减少的一个原因。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相比,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历史短。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为殖民地,18 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对其影响很小。二战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有资料表明,从1800年到193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由3000 万人增加到1.35亿,而农村人口却由6.7亿增加到11.67亿。自195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

关资料表明,1950年-1985 年3年间,城市人口比重也由17.3%增加到31.7%。而且仍以相当高的加速度发展。

在亚洲,和发达国家一样,发展中国家中的城市化进程也显出很大的地区差异。以中国为例,建国后几十年,由于种

种原因城市化进程一直非常缓慢。1978 年,中国结束了其计划经济时代,才开始了一条类似美国、德国和英国在18、19世纪所采取的发展道路,城市化步伐随之加快。1978年,还只有不到1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1995年上升到29%。而今,城市人口比重已上升为31%。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后十年间,中国将迅速发展为一个工业社会,中国的城市人口在未来也将成倍增长。由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1999年中国城市已经达到了666个,比1980年增长了三倍,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75个,中等城市192个,小城市399个。中小城市进入发展最快时期,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城市将会达到800个左右。根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其他国家如印度的城市人口大约是28%、越南是20%、菲律宾是5了%、马来西亚是56%、土耳其是61%、中亚地区是66%。韩国由于其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就达到了80%的城市化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在拉丁美洲,和亚洲一样,近二、三十年来都保持了相当高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目前资料显示,在玻利维亚,大约只有61%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而阿根廷是89%,乌拉圭和委内瑞拉达到91%。中美洲国家的城市人口处在45%-60%之间,其城市化程度明显低于南美洲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7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和世界上其他区域相比,非洲的城市化进程要慢了许多。

1856 年,非洲有2万人口以上的城市9个,6万人口以上的城市3个。大多分布在近海的地方。1990年,非洲城市人口只占25%。而且非洲内部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十分明显。以1995年城市化水平为例,东非城市人口比重占21%,中非占33.2%,北非45.9%,南非48.1%,西非占36.6%。非洲较大的城市有开罗,其人口为1100万,其次是阿尔及尔270万、开普敦240万。非洲国家共同的特点是都只拥有一个以出口为主的、面向国际市场的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与亚洲、南美洲相比,其城市人口增长率具有更高的水平。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特别快。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平均人口增长率超过4%。1950年,世界上只有纽约和伦敦两座城市的总人口达到800万以上,到1970年,达到这一规模的城市增加到11座,其中就有5座属于发展中国家。在1994年中期,全球共有22座总人口超过800万的大城市,其中16座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世界上20个最大城市中,发达国家仅占9个,而发展中国家的已升至16个。联合国估计,到2015年,全球该规模的大城市将会达到33座,而仅亚洲就会占22座。目前世界15座最大城市中分别有11座在亚洲地区,两座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一座在非洲地区,只有一座在北美洲。例如,在1960年-19130年的20年间,曼谷人口从213万增至515 万。在这20年中,

伊朗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1个增至6

个,印度由11个增至36个。在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发展中国家从1950年的24个增至1985年的147个,而发达国家仅由51个增至126个,前者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后者。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人口的20%,集中在世界各国的78个,人口超过400万以上的大城市,而这78个大城市中有一多半在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1950年到203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将由4.46亿增加到10.15亿,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由3.04亿增加到40.2亿,二者分别增加2.28倍和13.49倍。因此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加速度较快,远远的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将不断缩小。

从世界范围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有3%,发展到1900年。也只有14%。而经过1900年-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城市人口达到了55%,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情况。1950年,世界上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84个,1970年增至84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1950年-1970年间由71个增至157个,1980年达到234个,根据美国《全球2000年报告》,发展牛地区有400个城市突破了100万人口大关。而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减,持续而迅猛,而发达国家大都已达到高度

城市化。而今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仍然保持这种态势,所以很多人说,世界进入了一个城市化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界。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 ,您的在线图书馆

世界城市化进程,二战后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 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在大约1800年后才出现,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9.06亿,其中大约2.17亿(24%)的人口生活在拥有两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大约2%的人生活在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里。1850年,世界人口大约增长30%,拥有2万规模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132%,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了76%。在1900年-1950 年期间,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254%。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

段和成熟阶段。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1760年开始到1851年,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5%。而到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当西欧城市化进程发展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在1860 年-1920年间,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实现了其高度城市化。1860年,其城市人口不到20%,到1920年其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全国的一半以上。美国的东部地区,包括纽约、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等,工业化较早,是美国最早实现高度城市化的地区。美国1790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当时5%的城市人口聚集在美国的东海岸。二战期间,国防工业的快速增长,使西部城市迅速得以发展。80年代城市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是南部的弗罗里达、得克萨斯和亚利桑大几个州。东北地区城市化则减慢。近十年的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特点和变化,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特点: 1.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更加 密切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贸易壁垒的降低、通信和交 通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等活动迅速发展,各国经 济相互关联,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 2.工业化和城市化:战后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加速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结 构的转变,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 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同时,城市化现象迅速发展,人们 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中心。 3.科技革命:二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对世界经济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如计算机、互 联网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催生了数字化经济的崛起。科技 的推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4.跨国公司的兴起: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 要角色。跨国公司利用市场开放和全球资源配置,跨越国 界进行生产、销售和投资,形成了跨国经济网络。跨国公 司的兴起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转移,推动了全球 经济的一体化和发展。

5.经济不平等与发展差距:尽管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但 也存在着不平等和发展差距的问题。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增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贫困地区面临着经济困境和发展挑战。这导致了全球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和发展差距的扩大。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全球化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科技革命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兴起,以及经济不平等与发展差距的存在。这些特点深刻地塑造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并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和不平等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本文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比较。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容 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从地理学角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从生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背景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但是,在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1950年左右,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达国家: 1、起步早。 2、城市化水平高。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 1、起步晚,发展快。 2、城市化水平较低。 3、城市发展不合理(例如巴西,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城市化问题十分严重)。 四、世界城市化进程 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国家——英国,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6.5%。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

城市的发展及中外城市化进程

(四)城市的发展及中外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拓展延伸]全面认识城市化的影响

针对练1《雾都孤儿》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雾都孤儿》写于《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国家的转变。《济贫法》允许穷人依赖接受公共援助,却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济贫法》有提高穷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却对最无助的下层阶级施以惩罚。该作品() A.揭示了英国政府救助贫困人群的责任 B.反映了英国蒸汽时代繁杂的社会问题 C.再现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完善 D.说明了英国政府大力干预市场的经济 答案 B 解析依据“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国家的转变”可知,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济贫法》允许穷人依赖接受公共援助,却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济贫法》有提高穷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却对最无助的下层阶级施以惩罚”可知,体现了对于受救济的穷人阶层,《济贫法》呈现了既救济又强制,既提高生活又惩罚的两面性,实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济贫问题的复杂性,故B正确,A错误。C、D两项所述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拓展延伸]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艺术形式都逐渐发生变化。 针对练2《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据此可知() A.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B.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C 解析材料“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表明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选C项。 3.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化 (1)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

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建立在近代工业化基础上的约260年的世界城市化过程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到2008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50%,标志着人类城市化已经过半,并进入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 一、世界城市化的三大发展阶段 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动力和推进规模的角度,可以将人类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分为三大发展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二是工业革命后建立在早期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三是二战后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全球城市化阶段。 (一)工业革命前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 指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从城镇的起源(或人类文明的起源)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人类城市化进程几乎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的群居体被统称为人类聚落,城镇就起源于原始的人类聚落。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早期人类聚落主要是农村聚落,由于农业人口承载能力低下,农村聚落规模都很小。随着农业效率逐步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多,再

加上手工业和商业兴起,这些人类活动的人口承载能力较大,因此人类聚落随之不断扩大,当规模大到一定的程度,城镇就开始形成了(目前这仍然是城镇形成的模式之一)。

当然,由于工业革命之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难以支撑较大规模的城镇人口,因此在这个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时期,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如果从5500年前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也就是城镇文明,相继诞生开始算起,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在这52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城镇化水平仅增长了3个百分点,即从零增加到1750年的3%左右,世界城镇人口估计只有250万人。期间又经历了城镇起源及扩散阶段、中世纪商业城镇发展阶段和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酝酿阶段,产生了古埃及都城、两河流域古城、印度古城邦、中国古都,还有中美洲的玛雅古城;出现了40万人口的雅典古城、100万人口的罗马古城、100万人口的西安古城和70万人口的北京元明都城等人类农业文明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二)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 指工业革命后建立在早期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结束。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推进人类城镇化的历程。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具有手段先进、土地占用少、周期短、效率高、产量大以及产品丰富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归根到底,就是使得工业生产具有巨大人口承载能力,能使人类城市聚落发展得更大,空间分布得更广,让更多的人得以在城镇中生活和工作,从而真正开启了人类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

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上海世博会以及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上海区域发展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款,迫使上海地方官员,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在中国变相攫取并建立了最早的租界。(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①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洋务派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②方举赞在上海创办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最终被英商开办的上海耶松船厂吞并。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表明近代铁路的起步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一战期间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1919年6月初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③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④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它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⑤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上海。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失败,第三次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⑥1927年4月12日,在蒋介石指使下,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血腥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抗日战争时期: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②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5)过渡时期:1956年,以荣毅仁等知名企业家为代表的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探索和“文革”时期: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①1984年,上海列入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②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是新时期代表性的工程项目。③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元首举行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简称SCO)正式成立,它是一个具有广泛合作领域的区域合作组织。④2001年10月15日至21日,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举办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交和贸易双部长会议等21场会议和活动,中外宾客达1.3万余人。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国际活动。 二、世界近代现代城市化进程:1.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特点:第一、古代都城移动的空间呈现出三条轨迹。第一阶段,从商朝盘庚迁殷、都城稳定开始到北宋为止,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地形开阔,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唐以后因为气候的变迁及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垦,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阶段前期都城呈现出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后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城迁移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长安、洛阳----开封。第二阶段,从北宋至清朝百多年间,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又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临安----北京。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结合处。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大运河的续修将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连接起来,使北京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知识点一城市化的演进 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 (1)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之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中国的城市化 (1)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拓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化(1)原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通商口岸的开放。(2)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经济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贫富分化严重。(3)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具有近代化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传播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空间布局不均衡。(4)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5)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破坏主权、冲击传统);②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 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拓展: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积极推动作用(1)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2)工厂制盛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劳动力,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速增长。(3)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便利,加强了城市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知识点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住宅的变化 (1)原因: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2)表现 ①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的电梯在楼房住宅中逐渐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的完善 (1)社区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2)生活服务设施: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3)文化娱乐设施: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更加多样。 知识点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背景: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工业革命的浪潮起源于英国,继而席卷欧美以至全世界。从此世界从农业社会开始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开始进入城市化时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从城市起源以后的几千年里,世界的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很低水平上的缓慢增长。1800年世界总人口为9.78亿,大约5.1%居住在城市。从这以后态势完全改变,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世界的城市人口以更高的速率增长,城市化的发展迅猛异常,势不可挡。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市人口增加了340%,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从5.1%提高到13.3%。20世纪前5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52%,城市人口增加了230%,1950年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29%。1950~1980年这30年中,世界人口增加了75%,城市人口增加了150%,1980年城市人口比重逼近了40%。合计这18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3.5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35倍有余。显然可以看出,1800年以来的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最早欧洲一度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1800年世界有65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21个在欧洲,到1900年世界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增加到301个,欧洲却占了148个。英国在185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的国家。20世纪初美洲的城市发展具有更高的速度。世界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以后其主流又逐渐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普遍胜利,这一趋势更见明朗,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发展势头尤为迅猛。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突然加速,年增长率1925~1960年间接近甚至超过4%,1950~1960年期间最高曾达到4.68%,这种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地区,而且比发达地区以往的最高速度还要快。1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地区,而且差距也越拉越大,目前约集中了世界全部城市人口的60%。只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人口基数很大,而且增长速度也很快,所以城市化的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1980年时只有30%左右。 3.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大城市在地域空间的不断扩展,形成了许多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城市化了的地区的巨大城市集聚体。百万人口的城市集聚体已经比比皆是,且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集聚体也已有10多个。许多大城市还首尾相连,形成了若干个包括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带。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时期。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二是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三是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②郊区城市化阶段。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③逆城市化阶段。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④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背景资料)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1990年上升到47%,预计2000年达到50%。发达国家早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1950年至1980年间的城市化速度仍较快,1990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达75%。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199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为37%。 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使城市与城市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出现连片的趋势,形成了大都市带。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过程开

各国城市化进程

各国城市化进程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2009 年)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11-02-21 1920-2000年日本城市化进程 来源:日本统计局添加日期:2008-08-05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 年到1965 年,仅仅18 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 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 万人。其中1947 年到1955 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 万。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 来源:美国添加日期:2008-08-05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自184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6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美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5%,沿着S 型曲线阶段性上升。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07-09-26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率(1989-2050 年) 来源:华创证券添加日期:2012-07-0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来源:联合国添加日期:2007-10-24 该图表描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与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

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率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美国在1880-1960,日本在1930-1970 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我国自1995 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 年。 2002-2006 年全国各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07-09-26 2002-2006 年全国各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1978-2008年汽车销量及城市化率变化趋势 来源:添加日期:2008-11-26

世界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世界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1. 3000年前:古代城市的兴起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城市在世界各地开始兴起。埃及的底比斯、亚述的尼尼微等城市成为了早期城市化的代表,城市规模逐渐扩大,经济和政治中心逐渐形成。 2. 2世纪前:罗马帝国的崛起 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开始崛起,成为古代世界最庞大的城市化帝国之一。罗马城成为世界主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扩张至大片领土,对后世的城市化产生深远影响。 3. 15世纪:欧洲的城市复兴 15世纪,欧洲的城市复兴开始兴起,其中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以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城市最为重要。城市经济繁荣,艺术、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迅速,标志着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起点。 4. 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浪潮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为城市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以英国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崛起,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5. 19世纪末: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19世纪末,美国开始迅速城市化,尤以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城 市为代表。工业化和移民潮使得城市人口大幅增长,城市规模扩大, 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6. 20世纪初:亚洲城市化的崛起 20世纪初,亚洲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崛起。东京、香港、上海等城市 成为亚洲主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推动了整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7. 20世纪后期:拉美和非洲的快速城市化 20世纪后期,拉美和非洲大陆迅速城市化。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拉各斯等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但也带来了城市贫困 和不平等的问题。 8. 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当代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国公司的 发展与城市的紧密联系,国际间人口流动的增加,城市功能的进一步 多元化等,都为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结: 世界城市化进程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古代城市的 兴起,到罗马帝国、欧洲城市复兴、工业革命,再到美国、亚洲和其 他地区的快速城市化,每一个阶段都对全球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期待未来的城市化能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创造更美好的城市 环境。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

城市的功能、规模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城市在古代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城市化是人类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逐步转变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二战后西方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也开始了城市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加速。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也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也日益完善。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分化等严重的问题。 知识梳理(一)城市化的演进 1.原因 (1)工业革命促使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1)世界城市化的发展 ①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②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③二战后,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①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③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知识梳理(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 2.

知识梳理(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 2.发展历程 (1)西方 ①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②自来水与排水系统普及到百姓家中;煤气灯、电灯为居民提供照明;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③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④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2)中国 ①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②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知识梳理(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从约占人口总数的20%增加到33%。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770年时,英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是45%,工业的比例只有23.6%;1821年,农业的比例急剧下降到26.1%,工业上升至31.9%;1861年时,农业比例只剩下17.8%,工业则占到将近40%,超过了各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截止到1848年时,英国的棉布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煤产量占全世界的2/3,生铁产量甚至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摘编自王明南《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关系探究》[探究]英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现城市化的?工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作用? [提示]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作用: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工人在同一工厂工作,工厂集中的地方逐渐发展为新兴城市;工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工厂,成为城市居民;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财富。 材料二世界4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现,有不同说法,但城市一旦形成、产生,即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发展,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城市产生和早期发展阶段;②中世 纪阶段(前工业化社会时期);③工业化时期(近代时期);④当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时期)。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先后出现在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3000年前后,埃及形成统一的王国,建都提尼斯,后又建新都孟斐斯;公元前3000-2500年,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开始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乌尔、巴比伦、亚速等以城市为中心的许多城市国家, 在此影响下,小亚细亚和东地中海的克利特岛也在 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城市文明。在此同时,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城、摩亨卓达罗城) 和我国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也相继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欧洲、美洲、非洲的城市建立较晚,公 元前1000年左右,欧洲城市首先在希腊出现,因铁矿开采导致的生产力大发展和地中海沿岸贸易往来的发展,希腊随后出现了许多城邦国家(如雅典、斯巴达等),其中雅典由于良好的地理条件发展成40万人口的当时最大城市;通过移民,希腊的城市文明还扩展到地中海西部和黑海地区。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罗马开始强大,公元100年前后,罗马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和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各地建立行政中心、军事基地、市场,伦敦、巴黎等欧洲著名城市开始兴起。美洲最早的城市建立在公元前300年以前,非洲也在公元100年前就有城市的存在。 总之,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古代城市形成发展的共同特点: 2. 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 城市间没有严格的劳动地域分工,城市需要从各自的自然环境中生产自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城市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内有不少农田,呈现田园景象。 受生产力水平限制,商品经济很薄弱,规模较小(乌尔城,80公顷2.4万人;我国的夏城:0.2km2, 商丘、郑州、安阳、殷墟:24-25km2)。城市职能主要为政治职能。 4. 城市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防御功能 统治者为维护其特权,在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下,城市往往以教堂、宗庙、宫殿为中心,挖壕筑墙、造城设关,并按等级制度布置居住区和各阶级活动范围。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即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罗马灭亡(公元5世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此时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商品交换均较奴隶社会有很大发展,使城市中手工劳动者人数增多,同时城市的职能也从单 一的行政职能逐步转变为各种生产地、交通贸易中心。但在中世纪的前半期,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战争频繁以及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发展缓慢,导致城市规模、城市数量不仅没有明显增加,甚

世界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贯穿了世界历史的各个时期。无论是 古代的大都市还是现代的超级城市,城市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探讨,带领读者了解世界历史上的城市化演变。 一、古代城市化进程 古代城市化进程始于兴起于河流流域的早期文明。古埃及的尼罗河 流域、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都是古代最早形成 的城市化地区。 首先让我们来看古埃及的城市化进程。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和对 河流水资源的依赖促使了城市的产生。尼罗河上的城市底比斯成为古 代埃及的首都,周边城市如华沙和阿莱克桑德里亚也逐渐兴盛起来。 同样,古巴比伦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河流流域开始的。幼发拉底河 的河流水资源为巴比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城市发 展迅速。巴比伦成为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代表城市。 在古代中国,黄河流域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城市遗址如仰韶文化遗址、 马家沟遗址等。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如河南的安阳、河北的邯郸等。 二、中世纪城市化进程

中世纪是欧洲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的衰落、日耳曼民 族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共同促使了中世纪城市化的兴起。 在中世纪的欧洲,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的城市化进程尤为突出。 荷兰和比利时地处欧洲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这为城市的 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等城市崛起,成为欧洲 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城市化进程也非常显著,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城市在贸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亚洲的中世纪城市化进程也不可忽视。中国的南宋时期,江 南地区的城市快速发展,如苏州、杭州等成为繁荣繁华的城市。此外,摩洛哥的菲斯、伊朗的伊斯法罕等城市也在中世纪期间崛起。 三、现代城市化进程 现代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这是城市化进一步加速 的时代。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革,城市规模的扩 大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伦敦等城市在工 业革命中崛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随后,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展开。美 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成为超级城市,充满了经济活力和创新 精神。亚洲的东京、上海、新加坡等也在现代化进程中脱颖而出,成 为国际大都市。 四、当代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特点

世界城市化特点 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开创了城市发展新时期,在短短的200多年内,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带动了世界经济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也为城市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后备力量。城市化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其特点如下:(1)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本世纪初,城市化还仅是发达国家的明显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发达国家经过战后恢复,经济上出现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原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也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得以迅速兴起,使得世界城市人口中又注入大量发展中国家的成分。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进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仅占3%,1900年占13%,1950年占28%,1980年占41%。据联合国预测,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将达51%。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总人口的增长。 世界城市数目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发展的另一标志。世界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目1900年仅38座,1950年为484座,1970年增至844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为71座,1960年为73座,1970年为160座,1980年达234座,甚至出现了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1925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71%,发展中国家只占29%;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70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与发达国家已相差无几,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1950年至1980年,发达国家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由48座增加到110座,增长1.3倍,大城市人口从1.3亿增加到2.6亿,增长1倍;同期发展中国家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从23座增加到124座,增长4.4倍,大城市人口由4700万增加到2.4亿,增长4.6倍。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战后年代促使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不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已经很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农业现代化,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解脱出大批劳动力,使城市化进程一度很快。当这些国家城市化达到很高水平时(占本国人口总数70~80%或更多)。城乡人口比例趋于稳定,城市化进程逐渐减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多数国家农业占绝对优势,城市数目少。第二次

试分析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我国是否应采纳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城市模式:一、西方发达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必然性: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中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形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形式,使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生产的专业化向着更广的范围发展。在区域范围内,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某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集中、密度高,工业,特别是在煤田和沿海地区,如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的大西洋和五大湖沿岸=。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因而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19世纪起,法、德、美、荷兰、比利时等国也相继开始工业革命,城市化的进程在西方国家大幅度铺开。 二、城市化及其动力的阶段: 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基础前提。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母亲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食物贡献”。城市化所需要的农产品包括两大类:食物型农产品和原料型半成品,前者主要是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类及蛋类等,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后者主要是棉花、油料、糖料、烟叶等经济作物产品,主要用于城市企业的生产。农业发展水平就通过所能提供的商品食物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规模和程度。 B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原料贡献”。工业作为城市生产的核心,需要有大量充足的原料供应。C农业对城市化的“市场贡献”。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市场,而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农民对生产投入品和高档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将不断提高,从而使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扩大,城市生产得以持续进行,城市化动力不断加强。 D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人力资源贡献”。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必须首先要有人力资源且大部分都来自农业。 E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资金贡献”。农业为城市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方式很多,比如,农民携带资金进城兴办产业,农民付费购买城镇户口,农民集资兴建城镇基础设施等。 F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土地贡献”。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基础建设的依托。 因此,农业剩余的存在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动力。 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国家工业化导致人口向城市聚集,伴随着这一积聚过程的是产业的空间积聚和产业的结构转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已为历史发展所证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在质上的进步。因为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不仅能够吸纳较多的劳动者就业,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还将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第三产业促进城市经济扩散效应的发挥,给城市化带来后续动力。 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进步,提高了城市发展城市化地域推进的自由度,消除了城市发展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交通的发展,扩展了城市化速度的范围,从而把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整合为一个范围更大的系统,为城市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