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善民生的论文

改善民生的论文

改善民生的论文
改善民生的论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要帮民所需。结合“三项活动”的开展以及“三项制度”的建设,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深知民愿,多想群众所想,多帮群众所需。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哪里工作最辛苦,哪里群众最需要,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那里,要从一线工作论“英雄”,积极争当“雷锋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改善民生要与民建立感情。结合“结穷亲”活动,改善民生,帮助群众不是对群众的施舍,而是在深入基层,坚持扑下身子的工作态度,了解民情的基础上,通过与群众拉家常,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生产发展方面,实实在在的与群众共某出路共谋发展,与群众建立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党群干群感情,切实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改善民生要树立良好心态。群众利益无小事,遇到问题迎难而上,切实把老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当作国家大事儿来抓、当成自家事儿来干。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生观、政绩观,摒弃“只干眼前有利的事儿”“只做见效快的事儿”等错误想法,切实把为“民办好事,为民办实事”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为一个大学生更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对于民生,我们自然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国家的民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加强对残疾人以及老人的福利,进一步提高养老金以及敬老金。对于退休员工的关注也有待提高,多采取措施提高退休员工的生活质量。另外,政府减免税务的措施也还有一定局限性,政府减免了房地产业的一些税务,但真正那些比较穷的务工人员是买不起如此高价的房子的,所以受益的人有限,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投入花在这部分人身上。对于房地产业,很显然这是目前一个迫在眉睫的事,如何控制房价让大多数人买的起房是对政府的一个大考验。随着买车的人逐渐多起来,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交通堵塞等问题直接影响民生,导致居民怨声载道,严重影响具名的生活工作,为此,应该积极推荐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完善公共措施,优化公共交通工具路线。总之,改善民生,道路还很长。

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二者是相辅相承的。经济发展是物质建设的物质保证,没有经济发展根本就谈不上搞好社会建设,更谈不上改善名声。而改善民生则是促进社会建设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只有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正如中共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那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公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它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

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对于改善民生,加快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也出台了很多制度,但问题的关键是各项措施的落实,千万不可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全国人民将拭目以待!

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分析(时政论文)

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分析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而近阶段,国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热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发展面临着如同公平与效率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的困境。可是,教育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不同的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教育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在教育初步普及后,要注重对教育品质的追求。 对于教育不公平现象--------从宏观上看,一是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巨大。二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之间和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巨大。三是师资队伍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之间和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差距巨大。从微观上看,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二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三是重点学校之间和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四是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 当前我国学校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各地各校的办学条件差异甚大,办学理念在执行过程中不尽一致;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这都迫切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促进教育公平。 所以,国家必须:(1)推动公共教育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2)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3)规范管理,从严治教。(4)建设和谐校园。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1)大学生就业 近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大学生就业当前存在三种矛盾即:一般性就业矛盾----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选择性就业矛盾----扩招前已存在的选择性就业矛盾,扩招后随毕业生的数量增加;结构性就业矛盾----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不适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此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努力。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采用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高校也要强化内部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的调整

改善民生论文2021字

改善民生论文2021字 篇一: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加强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21级)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关键字:民生社会保障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

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70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

改善民生的论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要帮民所需。结合“三项活动”的开展以及“三项制度”的建设,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深知民愿,多想群众所想,多帮群众所需。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哪里工作最辛苦,哪里群众最需要,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那里,要从一线工作论“英雄”,积极争当“雷锋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改善民生要与民建立感情。结合“结穷亲”活动,改善民生,帮助群众不是对群众的施舍,而是在深入基层,坚持扑下身子的工作态度,了解民情的基础上,通过与群众拉家常,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生产发展方面,实实在在的与群众共某出路共谋发展,与群众建立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党群干群感情,切实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改善民生要树立良好心态。群众利益无小事,遇到问题迎难而上,切实把老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当作国家大事儿来抓、当成自家事儿来干。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生观、政绩观,摒弃“只干眼前有利的事儿”“只做见效快的事儿”等错误想法,切实把为“民办好事,为民办实事”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为一个大学生更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对于民生,我们自然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国家的民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加强对残疾人以及老人的福利,进一步提高养老金以及敬老金。对于退休员工的关注也有待提高,多采取措施提高退休员工的生活质量。另外,政府减免税务的措施也还有一定局限性,政府减免了房地产业的一些税务,但真正那些比较穷的务工人员是买不起如此高价的房子的,所以受益的人有限,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投入花在这部分人身上。对于房地产业,很显然这是目前一个迫在眉睫的事,如何控制房价让大多数人买的起房是对政府的一个大考验。随着买车的人逐渐多起来,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交通堵塞等问题直接影响民生,导致居民怨声载道,严重影响具名的生活工作,为此,应该积极推荐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完善公共措施,优化公共交通工具路线。总之,改善民生,道路还很长。 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二者是相辅相承的。经济发展是物质建设的物质保证,没有经济发展根本就谈不上搞好社会建设,更谈不上改善名声。而改善民生则是促进社会建设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只有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正如中共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那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公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它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

民生论文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日益进步,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其中不乏慷慨激昂之令人热血沸腾,也不乏小人陋习之令人可耻叫骂。但我觉得,事事关乎民生,所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而社会建设必须以民生为重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抓住民生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切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民生新理念,着力健全完善社会建设新体制。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提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等一系列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保障。在此次民生论坛中,民盟省委收到的论文涉及民生问题的方方面面,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权益保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教育公平、扶贫新机制、失地农民的思考等方面从民主党派多视角的角度,提出的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既有存在的问题分析,更有宏观指导的思考及反映社情民意的建议,结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关于农村,农民和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思路。 但是,问题总是浮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NO:1应试教育 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当代学子求学过程中的台阶,本是一个神圣的时代改革,而却始终是很失望的;教育局一方面老在鼓吹要实行素质教育,殊不知在中学当中,老师和学子的压力有多大,说是要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可也不看看它俩是不是牛郎织女,个人认为:当代教育把中国的学生当成了是可教育好的学生,忽视了太多,改革,需要从根改起。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一名本土国籍诺贝尔获得者?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太多的问题浮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做出改变。 另外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社会发育进步的过程中,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亦不可能为了虚构的“绝对公平”而减缓前进的脚步。教育对于社会流动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社会流动的自致性因素,也是最有效地将既存社会模式永久化的手段。接受高等教育使得低阶层子女“鲤鱼跳龙门”。可是现今“新读书无用论”却泛起风潮,“毕业的那天就是失业”的现象并不少见,持有大学文凭的“待业者”越来越多。 一个民族要想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就必须有一个自由流动的社会机制。向外向上流动的通道,是对现状不满的泄洪渠道,是人们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教育承载了此重任。在任何一个社会,阶层差别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绝大多数人都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就会充分发挥出促进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教育是一个让人类的自然属性社会化的过程,当普通的人经过教育变得不再普通,简单的生存欲求能够被自我的理智所约束,能够被一种新的观念所替代时,教育的公平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NO2:医改制度 我们的GDP连年猛增,税收一度超过八万亿,但是我们却发现生活越来越难了,工资的上涨速度减去物价的上涨速度永远是负数,我们的改革呢,教改之后,上不起学了,医改之后看不起病了,房改之后,买不起房子了,那这个时候我不过了还不行了,我去死,这你也发现不行了,由于墓地的垄断,墓地比商品房贵,这个时候,你被死不起了!你们这些决策者,简直是猪,拿着该拿的工资还有不该拿的腐败资金,做着比猪还愚蠢的事。前不久,中央组织部新闻发言人证实:张敬礼因严重违纪,已被免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副局长、党组成员职务。越到基层越腐败知道吗,湖南郴州的那个儿童医院,为了赚钱,竟然用工业氧冒出医用氧,给患儿输氧。你过来,我免费给你输工业氧。这样对待还患儿的生命,和杀人有什么区别。良心都被狗吃了啊,你们有没有父母和孩子。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加强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11级)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关键字:民生社会保障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70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形势与政策论文——保障和改善民生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班别:土木08-2 姓名:何韬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中,改善民生将是最绚丽的亮点。 社会背景 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是消除贫困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

战略部署。 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 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需求 民生是关系老百姓生活的事,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民生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发展的第一要务,发展民生就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新亮点。只有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深

民生问题论文

浅谈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摘要:民生的主要内容即改善人民生活,它的地位对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2012年温家宝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的主要任务有九项,其中第六项就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关键字:民生、大学生、就业、影响、措施 正文: 自2012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就民生问题做了详细的解说。说到民生问题,亦即改善人民生活将被始终放在一个极为显著的重要地位。《报告》中说,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一、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就两会所关注的民生问题来看,民生问题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主要就是就业难。201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约为750万人,已经达到近年增长峰值,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些代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于近年大学扩招数量超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二是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艰苦岗位、基层岗位不愿意去;三是受大学扩招影响,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人才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学生就业难危害巨大,它既阻碍了大学生通过劳动取得报酬的途径,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国家核心竞争力,也给社会安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在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财政也大量的往这一方向倾斜,但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并不在其保障的范围之内,从而更是增添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杜绝提前退休现象,鼓励延长退休年龄,这一政策对于

改善民生论文:改善民生促社会和谐

改善民生论文:改善民生促社会和谐 摘要: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 关键词:改善民生促和谐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教育、就业、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1.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我们喀什地区教育现状首先,教育的公益性体现不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普遍存在;户籍制度让众多农民工子女失去高考的机会;学校收费项目多,杂;私立学校成为了贵族学校且主要是赢利为目的,教育的区域发展及不平均,喀什市区学校较好。其次应试教育催生的各种课外辅导、培训多。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尤其是乡村教师素质。具体措施为: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二是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正确看待和评价每个学校、每个学生、每个老师。三是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评价标准。四是提高。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给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五是规范。要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不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准随意增减课程。 2.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党中央、国务院将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城镇新增就业和登记失业率列入宏观调控指标,制定实施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努力发展那些就业容量大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关部门要努力落实《就业促进法》规定的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党和政府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入手,积极致力于构建规范、和谐、有序、稳定的劳动关系。为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积极贯彻落实新的《劳动合同法》。在中央、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改善民生 论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保护环境、广泛就业、增收富民"。大胆解放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富民与强盟并重、加大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改善民生 一、锡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做法 (一)提升产业促转型。坚持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国民经济总体上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坚持"整装开发、综合利用、集中发展、环保节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推进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和综合开发。着力培育壮大能源、化工、矿产采选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建材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煤电、煤醇、煤锗、煤肥、金属矿采选冶炼等资源综合开发格局。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大力发展硅锗光伏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非资源型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 (二)保护生态促转型。坚持把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努力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目标。近年来,我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指示,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

护",用1%的土地发展工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反哺"三农三牧",支持农村牧区人口转移,从而保护99%的草原,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问题。工作中突出"减畜、增绿、转人、增收"四项重点措施。把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作为保护草原生态的根本措施,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教育培训等综合措施,努力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全盟草场休牧、禁牧、轮牧面积基本覆盖全部可利用草场。着力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扎实推进畜种改良、饲养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经营等重点工作,草原生态呈现出"总体恢复、局部明显好转"的局面。在草原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展示草原文化,重点宣传蒙元文化,锡林郭勒盟作为中国唯一的"中国马都"要做好马文化发展马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乡统筹促转型。坚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大事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同时,根据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不断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 (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促转型。坚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全力加强交通、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转型。坚持把增收富民作为执

民生问题论文

关于民生问题的论文 古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是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贵国国君可好?”齐国使者对赵太后最后才问本国国君大为不悦,赵太后说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故如次问。”齐国使者听后颇是服气。这实际上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原文如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实际上,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等议论,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当然,中国历史诚于鲁迅所说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很少受到过真正的重视,反而,民不聊生似乎成了中国历史的一种常态,官本位的文化更是积淀得深厚,且异常深厚。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是毛泽东同志倡导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但遗憾的是“文革”等政治动乱和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国家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获得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在计划经济时代也并不很大,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依然是共同贫困的局面。 简单的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随着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腾飞,那中国的民生现状又如何呢?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2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将国人共同贫穷的时代变成了历史,大多数城

关于民生问题的小论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们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一高度来对待,改善民生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报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 民生问题,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等表述也贯穿着关注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对民生的关切,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形势与政策论文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整版

形势与政策论文保障和 改善民生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班别:土木08-2 姓名:何韬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中,改善民生将是最绚丽的亮点。 社会背景 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是消除贫困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