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1)

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1)

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1)
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1)

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学媒体

D、教学环境

2、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弗洛依德

B、冯特

C、华生

D、桑代克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情境中________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____、教学内容、____和____五个方面。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

5、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也是构成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他们属于____。

6、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等三个过程。其中,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选择题1-3:DBD

二、填空题

1、学校,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教师、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桑代克

4、学习过程

5、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

6、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2、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A、6、7岁一11、12岁

B、8、9岁一12、13岁

C、11、12—14、15岁

D、14、15—18岁

3、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4、“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5、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倾型与外倾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7、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主要是()

A、感觉和知觉分化

B、感觉与动作分化

C、动作与语言分化

D、形象与表象分化

8、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A、比奈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奈量表

C、瑞文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9、人格的核心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世界观

10、下列智商最高的人是()

A、CA=4,MA=5

B、CA=5,MA=6

C、CA=6,MA=7

D、CA=7,MA=8

二、填空题

1、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有:连续性与____、定向性与____、____以及差异性。

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属于____阶段。

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初高中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学生的____。

4、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____、学校教育和____。

5、有些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利用自己内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其认知风格属于____;而有些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善于察言观色,其认知风格属于____。

6、有些儿童解决问题的速度很快,但常出错,其认知方式主要是____。

7、一个10岁儿童,测得其智力年龄12岁,其智商是____。

8、智力发展的差异包括____和____,个体差异又反映在____以及____两个方面。

9、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直到死亡的整个____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

一、选择题

1-10 DCBCC CBACA

二、填空题1、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2、形式运算3、自我同一性

4、家庭教养模式,同辈群体

5、场独立方式,场依存方式

6、冲动型

7、 120

8、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个体间,个体内。9、生命,心理变化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先行组织者”实质上是指()

A、教师

B、研究者

C、引导性材料

D、已有的认知结构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D、巴甫洛夫D、苛勒

3、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一个联结的失用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这是桑代克关于学习的()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消退律

4、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

A、布卢姆

B、斯金纳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5、通过撤消厌恶刺激(惩罚)而使行为发生概率提高的方法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撤除

6、消退实质上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无强化

D、替代强化

7、通过施加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概率降低的方法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撤除

8、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机械的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C、机械的发现学习

D、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9、在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中伴随满意刺激,可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这一现象是()

A、强化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10、尝试-错误说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巴甫洛大

D、苛勒

11、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这一现象是()

A、消退

B、泛化

C、分化

D、同化

二、填空题

2、加涅从学习结果上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学习、____学习、____学习、言语信息学习、____学习等五种类型。

3、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____到____的联结过程,____在这一联结中起了重要作用。

4、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获得满意结果时,联结就增强,反之则削弱,这是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____。

5、在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于____学习,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则属于____学习。

6、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一般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含____技能和____技能)、____的学习。

7、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划分,学习用以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属于____学习。

9、当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称为____。

11、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称为____。

13、泛化是对事物____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____的反应。

14、

15、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抑制此反应的过程,称作为____。

17、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____和____的联系。

19、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____,所以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____,学习包括获得、____和____三个过程。

一、选择题

1-11:CCBCB CCBAAC

二、填空题1、经验,行为潜能,持久2、让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3、刺激R,反应S,强化

4、效果律

5、信号,刺激反应

6、(心智,动作)、行为规范

7、认知策略

8、正强化,负强化

9、消退10、刺激泛化11、刺激分化12、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顿悟,在主体内构造完形

13、相似性的,差异的14、负强化15、惩罚

16、加涅,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期望事项,(认知策略)17、非人为的,实质性的

18、先行组织者19、认知结构,基本结构,转化、评价

20、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1、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2、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23、学习任务,引导性材料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

1、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

A、学习准备

B、需要

C、动机

D、兴趣

2、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是()

A、弗洛依德

B、华生

C、马斯洛

D、罗杰斯

3、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这一方法称为()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4、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

A、动机

B、需要

C、诱因

D、环境

5、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结果期待

B、成就动机

C、自我效能感

D、需要

6、个体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7、个体把成功或失败归时于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能力),这分别属于()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不稳定的内部归因

C、稳定的外部归因

D、不稳定的外部归因

8、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斯洛

B、布卢姆

C、奥苏伯尔

D、班杜拉

9、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10、最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动机激起水平是()

A、低等

B、中等

C、高等

D、不确定

11、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

A、线性关系

B、倒U型关系

C、正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2、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需要是()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捉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13、教师对学生公开表扬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

A、正强化作用

B、负强化作用

C、替代强化作用

D、自我强化作用

14、有些学生说,如果父母少一点唠叨,或者学校少一点讨厌的考试,他们会更乐意学习,这一现象的心理实质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二、填空题

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和____。

2、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称为____内驱力。

3、动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

4、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是由____提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

5、个体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阐述与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____内驱力。

6、个体为获得长辈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称为____内驱力。

7、在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的构成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____,属于外部动机的是____和____。

8、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个体相应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称为____。

9、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____、内在性和____。

10、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是____强化。

11、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努力程度是一种____归因,且属于可控因素;运气好坏则是一种____归因,且属于不可控因素。

12、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____。

三、问答题

1、简答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

2、简答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一、选择题1-14:CCCCC ABDBB BCCB

二、填空题1、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2、自我提高3、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4、班杜拉,个体自我行为的成败经验

5、认知

6、附属

7、认知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8、替代性强化9、(内在性)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10、自我强化11、内部归因,外部归因12、诱因

三、问答题

1、简述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

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简述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

l、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是()

A、定势

B、迁移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2、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3、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这称为()

A、负迁移

B、垂直迁移

C、般迁移

D、具体迁移

4、“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逆向迁移

5、用已掌握的英语字母来形成新的单词,这时的迁移是()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逆向迁移

6、经验类化说强调下列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A、心理官能的发展

B、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

C、概括化的原理

D、对各要素间关系的理解

7、强调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发展的结果,这一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8、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是()

A、动机

B、需要

C、定势

D、学习准备

9、有些教师主张搞“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期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中去,这符应了哪一种迁移理论()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二、填空题

1、—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被称为____。

2、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为____。

3、定势又称为____。

4、受m(a+b)=ma+mb的影响而错误地得到lg(a+b)=lga+lgb,这种迁移是____。

5、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可以迁移到多种学习中去,这种迁移是____。

6、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迁移是____。

7、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种迁移是____。

8、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其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以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这种迁移是____。

9、掌握了“义务即免费”的知识后,得出“义务教育即免费教育”,这种迁移是____。

10、认为两种学习情境中刺激到反应的联结相似时,迁移才能发生,这一理论是____。

11、认为迁移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一般原理的概括程度,这一理论是____。

12、形式训练说强调____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共同要素说强调____,经验类化说强调____。

13、奥苏伯尔提出了____迁移理论,并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____、稳定性和____等特性都会影响迁移的效果。

14、“脑筋急转弯”主要是要消除____。

一、选择题1-5:BDCAC6-9:CACA

二、填空题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2、心向与定势3、心向4、负迁移

5、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

6、顺应性迁移

7、同化性迁移

8、重组性迁移

9、同化性迁移10、共同要素说11、经验类化理论12、心理官能,共同要素,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

13、认知结构,清晰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14、定势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

1、学习用“狗”这个字来表示实际生活看到的狗,这是()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原理学习

2、学习“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有喙”两个关键特征,这是()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原理学习

3、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下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上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A、下位学习

B、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4、英语单词的学习主要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原理学习

5、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称为()

A、高效学习

B、复习

C、过度学习

D、深度加工

6、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的观念,现在学习“正方形”概念,这属于()

A、派生类属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7、学习“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词汇学习

8、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具的运用一般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符号直观

9、学过了行为主义关于“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后,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行为潜能的变化”也是学习,这属于()

A、派生类属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0、打电话时先记住号码簿上的号码,拨完电话后就忘记了,这种记忆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抽象记忆

11、下面属于“学习”概念的反例是()

A、猴子骑车

B、看黄色书刊

C、练嗓子

D、随机体成熟视力提高

二、填空题

4、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表述,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及为什么的知识,称为____知识。

5、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称为____知识。

7、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____和____。

8、如果学生掌握了“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那么其关于“三角形”的学习属于____学习。

9、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学习主要属于____学习。

10、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是____学习。

12、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种学习是____学习。

13、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____学习、____学习和____学习。

14、学生原来认为“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现在又学习认知主义的“行为潜能的变化也是一种学习”。学生的这种学习是____学习。

16、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这种学习模式属于____学习。

17、学习了“苹果”、“梨子”以后学习“水果”,这是____学习。

18、学习了“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后学习“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这种学习是____学习。

19、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挂国旗是爱国主义行动”这一命题,现在学习“防治非典型肺炎也是爱国主义行动”。这种学习是____。

20、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阶段。

21、知识直观主要有三种方式,即____、____和____。

22、电化教具的使用主要属于____直观。

23、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____概括和____概括。

24、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方式是____。

26、变式即变换同类事物的____特征,以便突出其____特征。

31、德国心理学家____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____的,其规律是____。

33、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____;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____。

35、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称为____。程度达到____时效果最好。

三、问答题

1、举例说明知识直观的类型。

2、简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1-1:ABCAC ACBBB D

二、填空题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7、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8、概念学习9、符号学习中的事实性知识学习

10、命题学习12、命题学习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4、相关类属学习16、下位学习中的相关类属学习17、上位学习18、并列结合学习

19、相关类属学习20、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21、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2、模象直观23、感性,理性24、变式26、非本质,本质31、艾宾浩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33、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5、过度学习,150%

三、问答题

1、举例说明知识直观的类型。

答:(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2、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外显、展开

B、观念、内潜、简缩

C、物质、外显、简缩

D、观念、内潜、展开

2、经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是()

A、技能

B、习惯

C、操作技能

D、心智技能

3、技能实质上是一种()

A、认知经验

B、动作经验

C、习惯

D、本能

4、心智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外显、展开

B、观念、内潜、简缩

C、物质、外显、简缩

D、观念、内潜、展开

5、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骑车

B、书写

C、写作

D、弹琴

6、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动作缓慢、不协调,常感到紧张,这一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7、在操作技能练习的中期会出现一个成绩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

A、定势

B、瓶颈现象

C、高原现象

D、抑制

8、在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程序性知识,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仿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9、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视觉控制逐步被动觉控制代替,这一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10、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仿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1、开车(跳高、射箭、刹车)分别属于()

A、连续的封闭技能

B、不连续的封闭技能

C、连续续的开放技能

D、不连续的开放技能

二、填空题

1、技能是通过____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____。

4、心智技能则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____。

三、问答题

简答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11:ADBBC BCACD C

二、填空题1、练习,活动方式4、学习,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活动方式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

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是()

A、教学目标

B、教学策略

C、认知策略

D、学习策略

2、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进行了解和控制的策略是()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属于()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4、排除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来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5、阅读时在重点句子下画线,这是()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6、对学习环境的设置主要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7、利用歌诀或谐音来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8、列提纲是一种常用的()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9、对学习的心境及努力程度的调节控制,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0、下列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A、画线

B、做笔记

C、列提纲

D、设计学习环境

11、画出系统结构图主要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2、充分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帮助学习,这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3、下列不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A、记忆术

B、提问

C、复习形式多样化

D、生成性学习

二、填空题

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为____。

2、学习策略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

3、认知策略主要有____、____和____。

4、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

5、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6、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____策略。

7、利用多种感官复习属于____策略,利用表象或想象帮助记忆属于____策略。

一、选择题1-13:DBAAA ABCAB CAC

二、填空题1、学习策略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3、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4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5、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6、资源管理策略7、复述,精细加工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选择题

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是()

A、环境

B、问题

C、心境

D、课堂气氛

2、定势又称为()

A、心向

B、功能固着

C、学习准备

D、技能

3、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是()

A、能力

B、性格

C、创造性

D、智力

4、人们往往容易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却看不到其新用途,这一现象称为()

A、定势

B、迁移

C、功能固着

D、前摄抑制

5、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

A、充分、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非充分条件

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6、个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是创造性思维的()

A、发散性

B、变通性

C、灵活性

D、独特性

7、高智商的人,其创造性()

A、必然高

B、可能高可能低

C、不可能高

D、一般

8、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一方法称为()

A、发散思维训练

B、推测训练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头脑风暴训练

二、填空题

1、问题即____与____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____,从问题的____到达____的过程。

3、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即____、____和____。

4、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即____、____和____。

5、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四个阶段。

6、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_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7、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____思维

8、在规定时间内个体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____特征。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表示的则是创造性的____特征。

9、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____条件,而非____条件。

10、从智力与创造性关系来看,低智商的人____;高智商的人____;低创造性的人智商水平____;高创造性者____。

三、问答题

1、简答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2、试述创造性的培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8:BACCC ABD

二、填空题1、给定信息,要达到的目标2、认知操作,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3、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5、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6、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

7、发散(也叫求异)8、流畅性,变通性9、必要条件,充分条件10、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可能高,也可能低;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三、问答题

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可见,高智商虽非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试述创造性的培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动机

B、态度

C、品德

D、定势

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

A、态度

B、动机

C、品德

D、情感

4、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

A、从自律到他律

B、从他律到自律

C、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

D、从道德行为到道德认知

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大部分青少年和成人都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原则水平

7、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是()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8、在权威命令、群体气氛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致的行为是()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9、稳定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发生在()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0、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一品德形成阶段是()

A、服从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二、填空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则是____________。

2、品德是____的简称,是____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成分。其中,____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4、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三种,即____的道德情感,____的道德情感和____的道德情感。由英雄人物形象唤起的情感体验属于____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是____。

5、品德是依据一定的____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

6、柯尔伯格主要用____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并提出了三个道德发展水平,即____、____和____,大多数青少年都处于____水平。

7、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____到____的过程。

8、研究表明,____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是在____阶段。

9、态度与品德学习一般经过了三个阶段,即____、____和____。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阶段是____;个体模仿榜样以图与榜样一致的阶段是____;个体将主动接受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阶段是____。

10、“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宜用现代心理学的____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

三、问答题

简答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1-10:BBCBA BABDC

二、填空题1、情感2、道德品质,社会道德3、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

4、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

5、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心理特征和倾向

6、两难,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

7、他律到自律

8、初二,初中

9、依从、认同和内化;认同,认同,内化10、观察学习,班杜拉

三、问答题

简述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选择题

1、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是()

A、强迫症

B、抑郁症

C、焦虑症

D、恐怖症

3、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肯定性训练

A、请求

B、系统脱敏

C、拒绝

D、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4、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主要是改善来访者的()

A、行为反应

B、刺激情境

C、认知

D、生活背景

5、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厌恶疗法

三、问答题

简答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1-4:CBCC

论述题

1、试述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论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意义的同化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他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联系的方式,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3)组织学习的原则和策略

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是传授最一般、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他们进行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

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整合协调是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就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提出了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这也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4)接受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的,而不是通过发现。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同时强调;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一发现,其他的并没有不同。

对中学教合改革的启示:学校教育主要应采用通过言语讲解进行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论述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和奥苏贝尔认知观的主要观点及意义。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①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②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心理的各种官能,可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受到训练而产生迁移,并使整体都得到发展。①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意义:形式训练说重视学习的迁移,重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种观点不仅对后来的学习迁移理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在教育上形成了“形式教育学”。

(2)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说的基本观点: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意义:桑代克揭露了形式训练说的谬误,推进了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同时揭示了产生学习迁移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对解释具有相同活动内容或相同知识内容的学习之间的迁移有一定的说服力,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3)概括说

概括说的基本观点: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是因为在先期学习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町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学习之中。因此,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这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十分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需要先掌握原理,形成类化,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的活动中去。

意义:明确了教师的指导对学习者概括和掌握原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广泛概括,从而发现导致学习迁移发生的一般原理的原则。

(4)奥苏贝尔的认知观

基本观点:①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②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变量各异。它主要包括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性三个变量。

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①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更接近学校实践。奥苏贝尔认知观中的迁移所指的范围很广,存在更普遍,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都存在着迁移。②对迁移作用的解释与以往的传统迁移理论不同。奥苏贝尔认为,在学习某个课题时所得到的经验,并不是直接同另外一个课题的刺激一反应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只是由于它影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从而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

③对迁移效果的解释也更为广泛。在奥苏贝尔的认知观中,迁移的效果不仪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派生类属学习的能力,而且提高了相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学习迁移的普遍性及认知结构与学习迁移之间的关系能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引导性材料的呈现上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发生,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试述行为改变和行为演练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①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②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当学生做山我们所期望的良好行为后,我们予以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③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为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或很少完整出现过,此时我们就可以依次强化那些

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④示范法

观察、模仿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⑤暂时隔离法

当儿童发生不良行为后,我们将他立即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直到定时器响了以后方叫离开。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强化、关注、有趣活动的终止。此方法对改变孩子冲动、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比较有效。

⑥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从理论指导来说,它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其好处是,强

调当事人(学生)个人责任感,增加改善行为的练习时间,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①全身松弛训练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氛。全身松弛法有不屈的操作方式,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种。

②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法反应

③肯定性训练

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白己真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肯定性训练是通过角色扮演以增强自信心,然后再将学会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通过训练,当事人不仅缓解了焦虑情绪,同时,还发展了应付实际生活的能力。

简答题

1、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差异;个体差异包括先前基础知识、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到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往往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营销能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

2、简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有机体白发作出某种反应,从而

得到正强化,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2)强化的程式

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即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不同强化程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的类型。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被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4)消退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5)惩罚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惩罚的运用必须谨慎,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

理论内容:

(1)任何人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的需要的追求。这些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顺序,而只是一种一般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富有理想和崇高价值观念的人会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而牺牲一切。并且,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

启示: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而那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惹人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将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4、简述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对知识的累积是通过教材直观与概括化实现的。直观是前提,是基础;概括化是结果,是目的。学生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发生困难,往往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感性材料或不善于运用感性材料。

(2)运用变式和比较。变式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在保持本质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变换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比较式区分事物的异同。

(3)知识的系统化。就是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避免学生形式主义的掌握材料。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起他们理解教材或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苛求是非常必要的。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学生理解教材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5、简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6、简述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时,应遵循四条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着是教育家撰写的《》。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1

一、名词解释 准备状态 最近发展区 二、填空题 1.发展是研究人从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变化。 2.童年期是指()岁。 3.()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认知水平的问题是考教师所给与的支持和指导, 这是一种教学模式。 4.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表现的行为或思维的牧师,即()。 5.当旧有的方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儿童或许会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来修改 已有的图式,这一过程叫做什么?( ) 6.婴儿对滚入床下看不到的皮球,会继续寻找。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已经具备了() 三、单选题 7.皮亚杰认为婴幼儿早期对世界的认识最早来源于什么?( ) A.动作 B. 视觉 C. 声音 D. 感觉 8.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 A.以自我为中心 B.概念守恒 C.抽象思维 D.运算思维 9.当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苹果,被切成4小块后的重量并没有改变时,儿童的思维 已经具备了( )。 A.平衡性 B.同化性 C.顺应性 D.守恒性 10. 4.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 )儿童能够做到这种 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11.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 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属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 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什么?(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自主感对羞耻感 13.个体运用已有的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以加强和丰富已有的图式,这一过程叫做什 么?( ) A. 同化 B. 顺应 C. 平衡 D. 不平衡 14.8、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 发展危机。比如6~12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什么?( ) A. 勤奋感对自卑感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自主感对羞耻感 15.童年期是指()年龄阶段 A. 11、12-14-15岁 B. 13、14-15、16岁 C. 6、7岁-11、12岁 D. 12、13岁--18岁 16.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 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 C. 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师职业《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库分解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C )___的科学?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D.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D )__。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3.人的个性心理是通过__(D )__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 D 心理过程。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__(D )______。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____(A )___。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理性活动 D.心理状态 6.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__(C )_。 A 情绪;B需要; C 想像; D 兴趣。 7.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___

(C )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个别化原则 8.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_(C )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9.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依据别人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 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A )_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10.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C)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11、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作___(D ) __。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反应变量。 12.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__(C )___。 A.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认知与意向 D.内容与形式 13.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__( A )_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4.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B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5.强调心理学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C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67452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67452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观察学习更为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他认为:( 1 )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 2 )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7 、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P88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 、简述奥苏泊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P83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类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是总观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阅人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 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 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 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 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 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第 1 页共 10 页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2013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七

2013年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2.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3.技能的种类有( )。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4.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之为( ) A.绘画技能 B.创造技能 C.心智技能 D.操作技能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 A.操作技能 B.技巧 C.操作能力 D.能力 6.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7.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1氐谷现象 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0.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不平衡现象 B.不协调现象 C.停顿现象 D.起伏现象 10.D.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起伏现象。 11.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2.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3.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霍尔 C.利托尔诺 D.华生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社会活动 7.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8.“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情境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别性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 B.教书育人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10.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1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法国的左拉 B.英国的斯宾塞 C.中国的孟子 D.苏格拉底 12.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13.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1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注意:红色部分为重点题目)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 D)。 A、霍尔(Hall,G.S.1844—1924) 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 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D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 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 B )。 A.控制条件 B.自然条件 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 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 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 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C )。 A.卡普杰烈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 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是( ABC)。 A、环境 B、学 C、教 D、教材 2、与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关的陈述有(ABDE )。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教育心里学练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及其规律的科学。 A. 心理活动 B. 心理特征 C. 心理现象 D. 心理品质 2.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与个性心理两部分。 A. 心理过程 B. 认识过程 C. 情绪情感过程 D. 意志过程 3. 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 性格 B. 兴趣 C. 理想 D. 世界观 4. 感知、记忆、思维是信息加工过程,也是我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基本过程,它们属于()。 A. 认知过程 B. 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C. 人格心理 D. 动机系统 5.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冯特 B. 桑代克 C. 华生 D. 特曼 6.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864年 B. 1879年 C. 1902年 D. 1912年 7.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华生 B. 铁钦纳 C. 詹姆斯 D. 罗杰斯 8.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诞生的时间是()。 A. 1906年 B. 1908年 C. 1910年 D. 1912年 9. 强调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完形是()学习理论。 A. 格式塔主义 B. 奥苏伯尔 C. 建构主义 D. 人本主义 10. 费洛伊德是()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A. 构造主义 B. 机能主义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11. 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A. 班杜拉 B. 马斯洛 C. 华生 D. 冯特 12. 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感觉、意象和激情姿态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理论学派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构造主义心理学 C. 格式塔心理学 D. 认知心理学 13.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A. 细胞体 B. 轴突 C. 树突 D. 神经元 14. 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 A. 大脑两半球 B. 脊柱 C. 心脏 D. 大脑皮层 15.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 C. 反射弧 D. 效应器 16.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明人的心理具有()。 A. 客观性 B. 主观性 C. 目的性 D. 社会性 1. 一切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集及答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集及答 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桑代克)。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 5.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乌申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 8.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人本主义)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10.(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11.有人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3.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1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15.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教育经验总结法)。 16.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观察法)。 17.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观察法)。 18.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个案法)。 19.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问卷法)。 20.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近期的作业,来了解其是否掌握了所讲述的知识。这种研究方法叫(产品分析法)。 21.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 22.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教育心理学第1阶段试题

考试科目:《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单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初创的时间是() A、1903年 B、1879年 C、1950年 D、1970年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环境 C、教学媒体 D、学习过程 3、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是() A、童年期 B、少年期 C、幼儿期 D、青年初期 4、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的作者是() A、潘菽 B、吴天敏 C、曹日昌 D、廖世承 5、守恒形成是在什么发展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主要学习方式的学者是() A、罗杰斯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7、为获得师长赞许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这是() A、认知的内驱力 B、附属的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8、一般难度的学习任务,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 A、强 B、较强 C、中等 D、弱 9、生理自我基本成熟是在() A、3岁左右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初期 10、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A、罗杰斯 B、马斯洛 C、苛勒 D、阿特金森 11、力求成功的动机占优势的学生,给其提供成功概率多少的任务最佳() A、20% B、50% C、80% D、100% 12、提供奖励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称之为() A、强化 B、负强化 C、正强化 D、惩罚 13、我国心理学家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A、品德的学习 B、态度的学习 C、人格的学习 D、行为规范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习题答案 (1)

112.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C) A.老鼠打洞 B.吃酸的东西会流唾液 C.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 D.蜘蛛织网 11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铃声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 A) A.条件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14.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是(D) A.斯金纳 B.桑代克 C.班杜拉 D.华生 115.“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句话出自( D)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米尔顿 D.华生 116.小刚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刚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D )的学习。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 D.态度 117.学习的“试误说”是由( C)提出来的。 A.苛勒 B.杜威 C.桑代克 D.班杜拉 118.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A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条件反射 11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D)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20.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21.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A )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122.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B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