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45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45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45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目标解读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4.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5.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走向胜利的。△

6.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重大史实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非战公约》、绥靖政策、斯大林格勒战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日本投降。

1.第一次世界大战(选修3)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主要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加剧,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③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导火线)

(2)各主要国家参战目的

①德国:夺取世界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②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

③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

④法国: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的萨尔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⑤俄国:摧毁奥匈帝国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

(3)过程

阶段时间主要战役或事件影响

开始1914年

7月

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

塞尔维亚宣战。此后,

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

1916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

战役和日德兰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

1918年

美国对德国宣战;苏

俄退出一战;中国对同

盟国集团宣战

同盟国成员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问题思索】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交战双方最初都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

(4)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

(5)同盟国失败原因

①经济实力: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③内部矛盾:同盟国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

④力量对比: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使德国失去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重要盟友;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实力。

(6)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注:只有塞尔维亚和比利时进行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7)影响

①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③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④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经济受到重创;美日崛起;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选修3)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①巴黎和会: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对德签订《凡尔赛和约》,又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②国际联盟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盟约正式生效,国联总部设在日内瓦。

【问题思索】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但是,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③华盛顿会议:1921年,美、英、法、中等九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

(2)火山口上的短暂稳定

①欧洲安全与《洛迦诺公约》: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改善了法德关系,有助于稳定欧洲的局势。该条约为德国重新迈入欧洲政治大国行列铺平了道路。

②军备竞赛与裁军问题:洛迦诺会议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日益加剧,军备竞赛也日益激烈;1925年,国联行政院成立裁军会议筹委会,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③《非战公约》: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它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3.第二次世界大战(选修3)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主要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与此同时,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知识拓展】绥靖政策

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④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各国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未能遏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过程

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德军向西线发动全面进攻,1940年6月,法国亡国,英国也遭到了沉重打击。

②扩大:1941年6月苏德战争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面对法西斯的侵略,1942年26个国家正式成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显著增强。

③转折:1942年到1943年发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和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④结束: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1945年5月,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3)影响

①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民主、人权和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联合国的诞生。

③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转变为美苏两极格局。

④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帝国主义战争

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②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非正义战争

①从战争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②从战争过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③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

【史论结合】

史料1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且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永远限制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本哈第《我们的奇迹》(1911年)史料2德国要求法国把……广大地区(注:这里指刚果)让出来……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上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隔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1911年7月《泰晤士报》解读(1)史料1充分暴露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即夺取殖民地,成为世界霸主。

(2)史料2表明英国表面上是要维护法国的殖民地,但主要是为了勾结法国,抑制德国的扩张野心,以维护自身既得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问题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英国和法国参加一战的目的。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亚洲分别确立了帝国主义的新秩序。

(2)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

(3)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日后德日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4)完全排斥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体系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建立的国际秩序是不合理的。

(5)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欺压和剥削基础之上,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6)缺乏公正、民主,决定了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

的。

【史论结合】

史料1在洛迦诺会议上,英国首相奥斯汀·张伯伦宣称:“大不列颠对这一问题恰恰是极为重视的……如果德国不是同时加入国联,缔结公约就无从谈起。”

史料2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十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不论国际联盟能否指定德国为侵略国,法国都可以进行干涉。……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

解读(1)史料1反映了英国努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主张德国应加入国联,以保证自身的地位。

(2)史料2反映了法国要求削弱德国,及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

问题(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对德政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的主要影响。

考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②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想。

③英法等国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敌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蔑视弱小国家。

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史论结合】

史料1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张伯伦在1938年9月的广播演说史料2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

——毛泽东解读(1)史料1说明在德国的侵略面前,英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

(2)史料2说明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是纵容德国向东侵略苏联,以保证英国的安全,但最终结果却适得其反。问题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

2.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同点背景

世界上只有资本

主义体系

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

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间

争夺殖民地的非正

义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导火线是突发事

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最终爆发世界大战规模

规模和影响比二

战小

规模和影响比一战大

相 同 点 原因 都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结果;都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出现了军事对峙集团 影响 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都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国际组织;都增强了美国的实力

【史论结合】

史料 珍珠港事件的起因是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的玩忽职守和罗斯福总统有意使美国卷入战争。无论夏威夷驻军负责人金梅尔上将和肖特将军是多么无能,在军事上遭受重创的罪责主要应由华盛顿以罗斯福及陆军总长史汀生、海军部长诺克斯为首的军政首脑负责。他们通过各种可靠途径已深知形势危险和战争不可避免,却未如实通报夏威夷方面。“罗斯福有意让日本成功地袭击珍珠港。”赫尔国务卿则是罗斯福的同谋,他没采纳军方提出的以外交行动争取三个月和平的要求,急切地在1941年11月向日本提出了苛刻的“如同最后通牒一般”的照会,促使形势恶化。……美国在1941年年初即与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军事合作,分别在华盛顿和新加坡召开两次军事会议,讨论针对日本的防务问题,至同年8月《大西洋宪章》发表,美国实与日本壁垒分明,终使日本在美军措手不及的情况下铤而走险……

——摘编自莫根斯坦《珍珠港:秘密战内幕》

解读 史料“珍珠港事件的起因是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的玩忽职守和罗斯福总统有意使美国卷入战争”反映了美国政府及军方决策者的玩忽职守以及美国卷入战争的原因之一;“美国实与日本壁垒分明,终使日本在美军措手不及的情况下铤而走险”说明美国采取的与日本壁垒分明的外交政策使日本铤而走险。 问题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原因。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8·全国卷Ⅰ·46 第二次世界大战

依托历史文献,综合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等内容 2018·全国卷Ⅱ·46 中国与联合国 依托主干知识,综合考查中国参与联合国的活动等内容 2018·全国卷Ⅲ·46 二战中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 创设新情境,考查二战中英法对德国作战情况 2017·全

《开罗宣言》

从主干知识切入,综合考查《开罗宣言》

国卷Ⅰ·46

2017·全国卷Ⅱ·46

一战后的欧洲

局势

从“欧洲联邦”设想切入,考查一战后欧洲的形势

2017·全国卷Ⅲ·45

20世纪30年

代日本的侵略口

从社会现象切入,综合考查日本法西斯的崛起

2016·全国卷Ⅱ·47

罗曼·罗兰的

反战活动

创设新情境,综合考查世界反战运动

2016·全国卷Ⅲ·47

威尔逊“十四

点”计划

从历史文献切入,综合考查一战后形势

2015·全国卷Ⅰ·47

法国的抗战与

复兴

从戴高乐在二战中的斗争切入,综合考查法国的复兴

2015·全国卷Ⅱ·47

苏联原子武器

的研制

创设新情境,综合考查战后苏联发展科技的情况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47

中国远征军入

缅作战

从中国远征军切入,综合考查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考题1[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

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考题2[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考题3[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

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考向1一战和战后世界秩序

1.[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计划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考向2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世界秩序的演变

2.[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3.[2015·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3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考向3世界对和平的努力

4.[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第45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45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目标解读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4.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5.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走向胜利的。△ 6.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重大史实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非战公约》、绥靖政策、斯大林格勒战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日本投降。 1.第一次世界大战(选修3)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主要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加剧,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③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导火线) (2)各主要国家参战目的 ①德国:夺取世界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②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 ③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 ④法国: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的萨尔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⑤俄国:摧毁奥匈帝国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 (3)过程 阶段时间主要战役或事件影响 开始1914年 7月 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 塞尔维亚宣战。此后, 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 1916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 战役和日德兰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 1918年 美国对德国宣战;苏 俄退出一战;中国对同 盟国集团宣战 同盟国成员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问题思索】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交战双方最初都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 (4)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 (5)同盟国失败原因 ①经济实力: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③内部矛盾:同盟国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 ④力量对比: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使德国失去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重要盟友;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实力。 (6)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注:只有塞尔维亚和比利时进行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4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单元小卷(十四) 1.B[解析]十月革命时,俄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且远远落后于欧美,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说明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故B项正确;C项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普列汉诺夫强调的是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而非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故D项错误。 2.D[解析]A项中无法得知真相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B项说法片面,故B项错误;后者研究是否更加客观,还需进一步研究,故C项错误;多方史料互证是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故D项正确。 3.B[解析]苏俄建立之初,面临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借助人民的政治热情,把军事任务、政治任务结合起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新经济政策是在内外反动势力基本被平定的基础上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项错误;1955年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成立的经互会,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4.C[解析]根据俄国(苏俄/苏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粮食产量低谷出现在1921年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在1918年,故A项错误;1921年左右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故B项错误;1918—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C项正确;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的表述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5.B[解析]新经济政策中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突破,故选B。材料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特点,A项仅仅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不能体现其核心特点,错误;C项与新经济政策的核心不符,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品贸易,不是吸纳外国资本,D项错误。 6.D[解析]轻重工业增长率的调整并没有改变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故B项错误;当时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中,故C项错误;对国内轻重工业的调整表明苏联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故D项正确。 7.B[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13—193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西方国家受到了重创,但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②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故A、C、D三项错误。 8.B[解析]材料叙述了美国消费社会降临的虚假繁荣,不涉及经济政策因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可知,美国社会高消费、低储蓄,会直接引发供求矛盾激化的风险,故B项正确;材料“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未体现宗教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是题干所述的经济现象,故D项错误。 9.D[解析]依所学,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是苏联工业化中的重要工程之一,故A项错误;田纳西水利工程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此时美国已完成工业化建设,故B项错误;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C项错误;田纳西水利工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而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是苏联“一五”计划的内容,因此两者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D项正确。 10.C[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政治的运作情况,与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权独立,并未成为总统的附属,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会审议总统提出的法案,这有利于总统行政命令的及时发布,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机制并未受到严重削弱,故D项错误。 11.A[解析]题干论述罗斯福重视小雇主的作用,通过制订公平的经营章程,有效地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故A项正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老人、残疾人、失业的公民等而言,与小雇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规定最高工作时间是为了保障工人利益,故C项错误;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也是为了鼓励工人的工作激情,保障工人利益,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 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D.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解析】选D。材料中“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表明,传统文化为了适应中国近代空前的民族危机不得不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作出了适应时代潮流与历史使命 的改变。故D正确。 【加固训练】 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番稍止三四百人,别无长技,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 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 )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解析】选D。题干中“该夷船止有两只……以后势必狡焉思逞”的大意是:英国的船只有两条,大约有三四百人,他们没有其他的优势,但是他们的铜炮非常厉害,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摧 毁坚固的东西,并且这些人素来凶残狡猾,经常用他们的坚船利炮蚕食其他国家,一旦他们受 到重创,必定不会甘心,以后肯定还会竭尽脑汁思考如何得逞。这表明卢坤认识到英国坚船利 炮的威力,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了防范心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19届中考历史(百色专版)总复习3中国现代史第14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试题

第十四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课程标准 1.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英雄模范人物艰苦奋斗的精神. 考情分析 【考点清单】见《必考知识背记手册》的P20 典题聚焦 1.(2018·聊城中考)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解析】根据图示得到的信息是公有制经济成为主体,这与三大改造的完成有关.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故选B项. 2.(2018·百色中考)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后的第5次修订.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于( A ) A.“一五”计划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宪法的颁布属于这个时期的成果.故选A项. 巩固提升 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 B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C.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D.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2.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为了实现工业化的梦想,建国初期我国( D ) A.进行土地改革 B.掀起“大跃进”运动 C.进行三大改造 D.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这里驶下装配线.这是一个令亿万人民欢呼雀跃的日子.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这个由毛泽东命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品牌开启了装备中国的历史航程.而“这里”就是( C ) A.鞍山 B.上海 C.长春 D.北京 4.2017年12月24日,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混龙”AG600在广东珠海成功首飞,这是我国工业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D )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第1讲俄国十月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20·河北衡水摸底)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己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这次革命(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C.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D.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革命的气氛……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可知所述的革命是二月革命,此次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2.(2019·重庆区县高二期末)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布尔什维克党发布《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号召人民:推翻沙皇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没收皇室和地主土地,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这表明二月革命( ) A.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B.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质 C.已转向社会主义革命D.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答案 B 解析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目标集中反映了二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反对封建专制压迫、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要求,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质,故选B项。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和转向社会主义革命说法有误,排除A、C两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目标不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排除D项。 3.(2019·江苏省四星级学校高三第一次调研)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1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喊“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答案 D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练习岳麓版必修2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 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 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解析:从材料中的“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可知,这是针对战时的特殊情况而制定的临时政策,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A项正确。 答案:A 2.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材料中的“红军”“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等信息可知,这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①②正确;③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④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3.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当时这一“基本正确”的政策不包括(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大中小型企业全面国有化 C.取消自由贸易 D.实行按劳分配

《创新大课堂》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4单元第30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三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模拟题组] 1.(2016届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卷)19世纪中后期某新式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课程。下列思想与该校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 A.“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新式学校指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所创办的学校,而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属于洋务派的思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2.(2016·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7)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A.专制制度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D.民主制度 D[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A、B、C不符合维新派思想主张。] 3.(2016·广东汕尾高三调研·16)“盖共和帝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言论可能出自() A.洋务派B.康、梁维新派 C.马克思主义者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D[由“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可知,题干所强调对旧思想的批判,洋务派不涉及新思想,故A项错误;维新派涉及制度层面,没有涉及旧思

通史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第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作业含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效劳于战争的需要。这一信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应国内战争需要而产生 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 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 答案 A 解析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稳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 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 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3.(2022·天津高考)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稳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开端(从20世纪初到1945年)

20世纪上半期是两次世界大战、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也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时期。 政治上:战争噩梦——世界大战与民族解放;大国博弈——瓜分世界与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冲击了世界秩序,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突出贡献,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经济上: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与苏联模式;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国际金融领域一度崩溃,国际金本位制走向瓦解。 思想上:文化碰撞——现代战争与民族意识;民族国家——争取独立与文化发展。列宁主义诞生,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对暴力,向往和平,“非战主义”成为潮流;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代替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后成立国际联盟;制定《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金本位制的崩溃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法、美分别构建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经济与社会生活】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一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大危机。(2)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2.社会主义经济发展:(1)1922年苏联成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2)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3.陆海交通发展:(1)汽车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2)20世纪初,航空时代开始 【文化交流与传播】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8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 新人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第28讲备考演 练经典化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一个被誉为“西方的孔子”的哲人,曾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那么他对知识的看法与智者学派的不同点是( ) A.提出“知识即力量” B.认为“感觉即知识” C.认为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D.认为最高的知识就是对“美”这个概念的理解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判定“西方的孔子”指的是谁,然后把他对知识的看法与智者学派进行比较。 答案:C 2.(2011·温州模拟)“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的主要意义在于( ) A.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B.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C.代表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力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答案:C 3.“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表明苏格拉底( )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C.追求美德、教化人民、改善人类的灵魂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重点强调“反省”,体现了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及理性的思想。 答案:D 4.(2010·揭阳模拟)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

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D.彼特拉克 解析:从诗中体现了知识即美德的主张观念,而提供的选项中只有B最适合该观点。 答案:B 5.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 ) A.人文主义、因信称义B.人文主义、因行称义 C.民主政治、蒙昧主义D.城邦文明、因信称义 解析:欧洲近代史之曙光是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重点是人文主义的重提,宗教改革否定教会的主导性作用,所以“两大潮流”即是人文主义的潮流和因信称义的潮流。 答案:A 6.(2011·南通模拟)人文主义在西欧经历了萌发、复兴和发展的历程。下列各项中,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征的是( ) A.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B.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C.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D.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 解析: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鼓吹人性的解放和思想自由,在宗教改革中,资产阶级提出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而启蒙思想家在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答案:C 7.(2011·无锡模拟)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他们都( ) A.以小说创作著称于世B.对教会丑恶进行鞭挞 C.系统提出“人的学问” D.用意大利方言进行写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大利“文学三杰”共性的认识。只有薄伽丘擅长小说创作,彼特拉克第一次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薄伽丘用意大利方言进行创作。三位文学家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对天主教会及其神学世界观进行鞭挞。 答案:B 8.“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 )

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用)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十单元第20讲 含答案

1.(2011·高考福建卷)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份。”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解析:选B。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形态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即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因此选择B项。2.(2011·龙岩模拟)右图是361°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①“大跃进”运动使我们一度腾飞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 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③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再度起飞的关键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选B。本题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大跃进”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①表述错误;“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④。故选B项。3.(2011·高考海南卷)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解析:选A。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 符合题意。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 4.(2011·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信息是全民、集体、公私合营所占比例上升,私营、个体手工业比例下降,这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有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5.(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2023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练案31第二单元第五课走进经济全球化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世界多极化 第五课走进经济全球化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一、选择题 1.当今世界合作共赢始终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始终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看下列事件,其中属于同类的有( C ) ①中国每年都会吸纳大量外国游客来华观光 ②人民币持续升值吸引国际资本流入 ③美国莱曼汽车从设计到装配涉及多个国家 ④全球市场上都可以买到“中国制造”的商品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①与④都属于贸易全球化,符合题意;人民币持续升值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属于金融全球化,美国莱曼汽车从设计到装配涉及多个国家,属于生产全球化,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③。 2.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稀缺的,生产某种产品一定要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放弃的其他产品量就是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时就有比较优势,下表中关于甲国与乙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②乙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汽车 ③乙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粮食 ④甲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粮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时就有比较优势,由本题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甲国生产汽车具有比较优势,乙国生产粮食具有比较优势,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说法错误。 3.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B ) A.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B.社会生产力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C.各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D.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解析] 解答本题时抓住“根本原因”这一关键信息,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B符合题意。 4.“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国首创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共同为第三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1+1+1>3的效果。第三方市场合作能够( B ) ①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②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避免经济全球化影响 ③增强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消除贸易壁垒 ④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中“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含义,可知第三方市场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①④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能避免经济全球化,②不选;消除贸易壁垒说法过于绝对,③不选。 5.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促使全球各主要央行重启“降息潮”。在此背景下,备受投资者青睐的避险资产黄金成为了赢家,国际黄金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D ) ①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和公平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资本经济的融通 ④国际供求关系紧张导致了金价不断上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全球各主要央行重启“降息潮”,导致纸币贬值,黄金需求增加,国际供求关系紧张导致了金价不断上涨,国际黄金价格一路高歌猛进。故②④正确;经济全球化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和不公平;材料没有涉及加速了全球资本经济的融通,故①③不选。 6.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新模式,是以政府支持为后盾,在有关国家投资建设或与所在国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的产业园区。截止目前,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数达到113家,累计投资超过40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30亿美元。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立( D )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第14单元 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第3

第37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 )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 B.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 C.首创了暴力革命的先例 D.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 解析:选D 题干主要论述了“一战”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这是十月革命胜利的主客观条件,故选D项;题干没有述及社会主义民主的任何信息,排除A 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十月革命的工农联盟问题,排除B项;十月革命不是最早的暴力革命,排除C项。 2.(2019届广东江门一模)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解析:选D 通过题干中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诸多变化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训,不是西方国家借鉴苏俄进行改革,排除A项;题干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变化,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威胁,而是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始终是被统治阶级,其地位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及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要包括两条主线: 线索一: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演变 17~18世纪: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逐步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形成了责任制内阁。美国独立后,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制政体。 线索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5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阻碍。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利。 2.过程 (1)爆发: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胜,处死国王查理一世,英国成为共和国。 (2)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复辟,竭力恢复旧的统治秩序。 (3)结果:1688年,玛丽和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王权的法案。 2.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1)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 (2)结果: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 (3)影响:资产阶级权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实现,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3.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英国议会权力的确立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核心论点:英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了专制王权向民主政治的过渡,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形成过程

(部编版)2020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目标导航]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 3.评价 (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单元整合 十四

单元整合十四 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 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制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干预国家的政治生 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1)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临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考题例证1】[2018·天津六校联考] 1934年,美国政府发行年息3.25厘的5亿国债,认购总数竟超额5倍。这主要说明了()

A.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B.广大民众对新政充满信心 C.美国国债利息高,收益丰厚 D.人民共渡难关的爱国表现 二、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方式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 基础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指导 思想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结果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不同点斗争 对象 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道路 以城市为中心,然后 到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 影响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 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建立了新中国,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考题例证2】[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他指责列宁没有说明: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 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三、20世纪世界上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项目 苏俄(联) 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不同点背 景 国内外敌人 的进攻被粉碎,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已经过时, 一些地方发生 叛乱 美国遭到资 本主义世界经 济危机的沉重 打击,阶级矛盾 尖锐,经济受损 严重 “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 容 以农业为核 心,涉及工业、流 通、分配制度等 领域 以工业为核 心,涉及金融、 农业、社会福 利等领域 全面改革 特 点 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 来发展生产 国家干预经 济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同作 用 生产得到恢 复与发展,巩固 社会生产力 得到了恢复,遏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某某某某模拟)翰林院编修丁立钧(1854~1902)说,“窃见近年条陈时政者,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以致“近年以来,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B.清廷权力外移趋势明显 C.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D.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C[根据材料“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X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冲击传统的观念,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洋务派主X学习西方科技,并不是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材料强调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与权力转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在当时顽固派反对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 ) A.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 C.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D.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束缚 A[根据题目中“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得出魏源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未涉及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牵涉的是目的,并未涉及思想理论水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并未摆脱“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某某模拟)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 A.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B.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影响 C.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B[专注于近代工业,与材料中“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不符,故A项错误;仍受“中体西用”影响与材料中“习西学仍兼讲中学”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兼讲”不等于注重融合,故C项错误;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与材料中“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符,是兼讲而非为主,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