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

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槃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

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

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

美学专著: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

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

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五、隋唐时期的音乐: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

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六、宋元时期的音乐:

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

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

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

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

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

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

打击乐器:云璈;

键盘乐器:兴隆笙;

《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著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

七、明清时期的音乐:

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

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

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

近代部分:

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

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

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

考试题型:

填空(10道):2分

名词解释(5道):4分

简答(4 道):5分

论述(2 道):10分

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

中国古代音史复习大纲大一上学期

大一上学期《中国音乐史》课程期末考查说明 评分标准:(面试背诵占总评成绩的60%,课堂笔记本占总评成绩的40%) ①90分至95分背诵流利熟练;且加进个人补充资料;且课堂笔记本达到精美艺术品 标准的。 ② 80分至90分背诵流利熟练;课堂笔记字迹工整,美观大方。详细完整的。 ③ 60分至80分背诵有少许错误,有停顿;课堂笔记本完整的。 ④不及格背诵有较多错误;有多次旷课纪录(一次扣5分);拒交课堂笔记本的。一中国音乐史分期 二、先秦乐律学 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其中五声是指中国古代用“宫商角徵羽”作为音阶中各音的阶名,在此基础上,以“变”来表示低半音,用“清”来表示高半音。常用‘变宫’、‘变徵’两个音作为衬托或丰富五声之用”,以此来形成“七声音阶”。在十二律中,一般说来,一个律就是一个半音。但这些半音有大小半音之分。六个单数的半音被称为“六律”,六个双数的半音被称为“六吕”,把“六律”和“六吕”合起来,就是十二律吕,分别是: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洗吕宾钟则吕射钟

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著名乐舞 (一)原始社会乐舞: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葛天氏乐舞和阴康氏部落的健身乐舞 黄帝部落时期,以云为图腾崇拜的乐舞《云门大卷》。 尧帝时歌颂天上西方星座的《咸池》 舜帝时歌颂舜统治美德的宗教乐舞《大韶》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乐舞 夏初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著名乐舞《大夏》 商初歌颂商汤讨伐夏桀的著名乐舞《大镬》 周初歌颂周文王、周武王伐纣的著名乐舞《大武》 四、周秦时期乐器的分类----八音 按照乐器制作材料角度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共八大类。各类代表乐器如下: (一)金类钟编钟镛铎铙镈 (二)石类磬编磬 (三)土类埙缶 (四)革类土鼓楹鼓 (五)丝类琴瑟筝筑 (六)木类zhu yu (七)匏类簧笙芋 (八)竹类箫龠管 五、汉代宫廷音乐机构---乐府 (一)时间:产生于公元前112年,取消于公元前6年。 (二)主要人物:协律都尉李延年为领导人,管理音乐。以司马相如为首的十几位文学家负责编写歌词。 (三)主要任务:派宫廷乐工下到民间广泛收集民间音乐;利用这些民间歌曲素材来创作和填写新的歌词、创作和改编新的曲调、以及组织乐工进行乐队编配、演唱及演奏。(四)汉代的乐府名作有《江南》、《上邪》、《长歌行》。 六、相和歌和相和大曲 是汉代宫廷音乐机构----“乐府”中重要的宫廷音乐品种。相和歌是概括了汉代以来主要在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其中有原始民歌,也有采集到宫廷后根据民歌进行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也有以此发展的大型歌舞曲---“相和大曲”。相和歌的原始形式只有清唱,所谓徒歌;进一步是清唱加帮腔,叫但歌;再进一步用弹拨乐器和管乐器伴奏,由一人手执着“节”乐器,边击边唱,这才是相和歌。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其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艳;2 曲和解;3趋和乱。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二、名词解释: 1.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 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 (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 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 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

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 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8.歌舞大曲: 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典型的歌舞大曲结构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与前段形成对比。 9.国乐改进社: 新型音乐社团。 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10.xx: (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意义

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意义 一方面,就中国音乐史学研究领域而言,研究中国音乐史旨在把握中国音乐艺术史和中国音乐文化史。音乐艺术史所涉及的主要是律、调、谱、器、曲、乐语、乐名、乐人、机构和著述十大类;音乐文化史则包括礼乐观念、礼乐制度与礼乐形态。音乐是艺术,更是文化有机构成,中国音乐史研究既要从艺术本体又要从文化整体进行多视角考量。当学界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的时候,意识到音乐不仅仅作为欣赏也具有多种功能性的时候,意识到不能够过分强调音乐的特殊性而应将其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认识的时候,意识到了从形态学等层面研究音乐存在局限而需要多学科知识与理念相通的时候,同时,也发现用以前的方法对许多问题阐释不清。因此,学者们的学术视野开始拓宽,开始探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视角、新方法。 中国音乐史学的初期阶段,总体以西方专业音乐发展以为参照治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多种外来学术理念或称学术方法论被引入,中国音乐学界也重新审视既有治史理念。音乐史学是历史学和音乐学相互渗透结合的综合学科。在方法论方面,王国维先生最早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即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来考证客观的历史存在。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黄现璠、饶宗颐、徐中舒及叶舒宪等人又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领域,学者们不仅重视文献资料,还注意吸收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材料及相关图像材料,并调查收集传统音乐“活”的材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音乐史学家有杨荫浏、李纯一和黄翔鹏三位先生。黄翔鹏先生指出:“从方法论上说,对待这三种材料来源,或者说是音乐史研究工作的三种途径;应该看到这三种途径的相互补充,不可偏废的关系,要把它们结合起来,根本问题就是研究调查。”杨荫浏、李纯一、黄翔鹏等还提出,在音乐史的纵向研究方面,要努力打破传统的朝代体系,按照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延续性和阶段性考虑音乐史分期问题;在特定时段的横向研究方面,则考虑按照音乐艺术体裁形式特点、参考民族音乐五大类进行叙述。他们既遵守一般历史学的规则,还联系本学科自身特色,有机运用多学科进行三重证据法研究,力求证实、充分的证据以支持史实建立,从而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一批重要的奠基之作,有力揭示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光辉发展轨迹,也为中国音乐史学创建了学科的“科学范式”,培育了相关的“学术共同体”。 另一方面,中国音乐史学论拓展对其他音乐类学科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对音乐教育研究领域来说,礼乐需求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先河,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之始便是礼乐教育。通过对中国音乐史中礼乐教育史和俗乐教育史的研究,可以补充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对音乐美学研究领域来说,中国音乐美学在西方音乐美学理论指导下更多以西方专业音乐为参照系,要形成突破性的进展,关键在于对中国音乐文化要有新认知。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音乐美学要形成突破性进展有赖于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音乐史学研究理念的变化为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提供参照。 综上所述,研究中国音乐史在中国音乐史学领域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对音乐多种功能性的辨析,就难以整体把握音乐文化。说音乐既是音乐,又是文化的有机构成,就是

最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完整版)

第二章周代的音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21年)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周代统治阶级的音乐发展 2.理解周代的民间音乐与乐器乐律 3.掌握周代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概述 2.难点:儒家音乐的兴起和早期发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周代的礼与乐 周代天子分封诸侯,并在总结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为统治手段。礼礼可分贵贱,乐可互与敬,所以周代极为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 1周代的礼相当的多,多配合乐的运用,大致可分为: 一、祭祀二、大飨礼三、燕礼四、大射仪 五、养老之礼六、乡饮酒礼七、乡射礼 这些重要的礼的活动,各自有其所属音乐,有各自的乐曲和章法,不能混淆。 2在周代(尤其是西周),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用的乐队和歌舞队也有很大差别,不得随便僭(jian)越。《周礼·大司乐》说:“正乐县(xuan,即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关于舞队的人数应为:“天子八佾(yi),诸公六佾,诸侯四佾”为宜。 周代的礼乐的规定,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宫廷音乐的繁荣 周代宫廷音乐以较繁荣,它们既有与礼结合的音乐种类,也有为统治阶级娱乐之用的音乐。这些音乐大都是乐舞或歌舞的形式,有 一、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的乐舞,包括: ①黄帝时的《云门大卷(quan)》或称《云门》,祭祀云神,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 ②尧时的《咸池》或称《大咸》,“咸池”是日落之处的星座名,祭祀地神,可能与星辰崇拜有关。 ③舜时的《大韶》或称《韶》,因为它用排箫伴奏,又称《萧韶》,又因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或《九歌》,祭祀四望(天下名山,如五岳、四镇等)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的可考历史,依据是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 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一只距今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 3、音乐教育形成于周朝,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4、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共350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的精华。 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有70种。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 7、“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是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8、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

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9、历代燕乐中,像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宏大体制及其取得的高度成就,是绝无仅有的。 10、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和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12、隋唐保留的古代音乐史料:《乐书要录》《教坊记》《鼓录》《乐府杂录》 13、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14、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 15、自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16、在南宋词坛上,以词曲相兼而知名者有柳永、周邦彦、姜夔、张炎。其中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者唯姜夔一人。 17、宋代曲子:《扬州慢》《杏花天影》姜白石曲。 18、元代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曲三种形式。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

浅谈唐代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 学号:2009480064 欧亚09级学生张玉莹 授课老师文琳 2012. 1月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 编写摘要: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与历 代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的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首谈燕乐起源及其发展。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燕乐即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1]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高太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2]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 唐代“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宫廷燕乐的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贞观年间,“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手机制作了《景云河清歌》,名为“燕乐”。这是一部宣扬帝王的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

中国音乐史重点

1学堂乐歌 清末明初时期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歌曲,西方乐歌的先进性就在于新的新文化思想理念,它的主题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振兴实业”“提倡女权”“主张共和”等等方面,它的主要创作方法是“依曲填词”。 2秧歌剧 秧歌剧是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舞剧——秧歌剧。“秧歌剧”主要指小场的秧歌,一般只有两、三个角色,可表演一些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秧歌剧的音乐大多是采用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音乐等。 3沈心工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曾编写大量乐歌作品,特点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例如【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歌】、【竹马】,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又重新修订并精选了82首歌曲,汇编成【心工唱歌集】,【新编音乐唱歌集】对我国近代作用。 4【毕业歌】 【毕业歌】是聂耳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新诗,音乐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在影片中出现在青年学生毕业前夕大家欢聚在一堂时唱出,影片结束由此唱出,表达了我国的青年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5黎锦晖 他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为改革学校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而热心从事儿童歌舞创作。20年代他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以及数量众多的歌曲、舞曲等,特别是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其后的数十年一直在全国广泛地流传着,为我国歌剧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6王光祈 政治活动家,音乐家,是中国在欧洲第一个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音乐家。王光祈的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是他的“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音乐学领域的具体实践。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3)

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 2.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3.孔子看过乐舞《?韶乐?》后,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4.“ ??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5.周代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 ?春官?。 6.《大武》是颂赞帝王周武王?的战功的乐舞。 7.《诗经》可分为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雅?多是贵族文人创作的音乐作品。 8.春秋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计算乐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 9. ?编钟艺术?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最突出的成就。10.先秦诸子中,?孔子?提出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持有“非乐”观点的则是?墨子??。11.李延年根据胡曲《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12.汉代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和?.短箫铙歌?四类。13.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15.南北朝时期,着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曾将龟兹乐律理论传授给长安音乐家郑译。16.清商乐中,流传在今天湖北江陵一带的民间音乐称为?西曲?。17. ??歌舞戏?是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具备戏曲雏形的艺术形式。18.《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着名隐士嵇康?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19.唐代最着名的燕乐大曲《霓裳羽衣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编。20.唐代的音乐机构中,隶属于宫廷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21.隋代乐工万宝常提出了“ ?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22.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23.古琴减字谱为唐代曹柔?所创。1.黄帝时的乐舞《咸池》是远古时期一部代表性的乐舞。(×)2.原始音乐的旋律很发达。(×)3.远古时期的乐器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4.商代肯定已经存在五声、七声音阶。(√)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建立于商代。(错)6.五音孔埙最早见于周代。(×)7.西周时期已出现了转调的理论。(√)8.“六代乐舞”在周代各类乐舞中地位最高。(√)9.《诗经》中涉及到的我国古代乐器有 28种。(×)10.《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11.先秦道家的音乐主张表现为提倡音乐。(×)2.相和大曲还没有具备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原则。(×)13.“百戏”一词首见于汉代。(√)14.卧箜篌是从西域传来的乐器。(×)15.“阮”这一乐器名称是因阮籍善弹此乐器而得名。(×)6.汉代律学家何承天推算出了“六十律”的乐律理论。(×)17.琴曲《广陵散》又被称为《聂政刺韩王曲》。(√)18.北方音乐是清商乐的主要组成部分。(×)19.蔡琰创作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是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一部佳作。(√)20.京房找到了“管口校正”的规律。(×)21.曲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

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作者:anne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中国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浅谈

使 ” 学习中国音乐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中国丰富的历史遗产,从而进一步发展今天的音乐 事业。翻开中国音乐的历史,曾经产生过无数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它们成为人类文化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求发展,就必须要自觉地去继承历史上优秀的音乐文化,才谈得上 进一步的创造。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又该怎 样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呢? 中国音乐史作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必修课程由来已久。作为音乐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之 一,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存在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间,经过几代音乐 专家、学者的辛勤研究和探索,使这门课程持续深入和丰富。而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该课 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学生角度分析,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有两个主观条件:学生能力 和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讲,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是 造成对该门课程接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在实践中又 难以发挥作用,这其中也不乏存在“重技术轻理论”不良取向的部分学生,从而对该门课程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就抱着应付考试、拿学分的态度来学习中国音乐史,其结果可想而 知。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目的与意义。 一、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不新鲜了。所谓多媒体,主要包括以电脑、数码技 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等相结合。多媒体艺术中的计算机艺术尤为关键,如利用 p hotoshop 等 软件进行图像绘制和整理,利用扫描仪拖动拷贝形象进行变形;音频、视频的课件制作等。 有了多媒体的运用,知识理论不仅能通过文字形式呈现,利用 flash 等软件处理,依靠视觉 画面、音效以及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其传播效果。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不仅仅在课程中简单 地融入多媒体,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多媒体融入中国 音乐史的教学会使整体课程变得更加立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生动。而近现代部 分的音响占有量相对古代部分要多一些,而且有部分相关历史人物也离我们较近,这就使得 与这部分史论相关问题的文字整理、录音采录、对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成为可能,使得利用 多媒体艺术对近现代一些重要音乐史实的还原变得现实和便捷。此外,DV 影像的制作本身就 极富个性化,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 DV 影像来拍摄、记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物资料,并 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应用于教学。如: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 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大量采用本学院音乐会的音像资料, 学生在课堂上能欣赏到熟悉的老师、 同学,甚至自己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阐释,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记忆 效果更佳。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决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视自身讲课的感染力,而逐渐 沦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教师要使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协助教学而绝非取代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学重点 针对专业不同的本科学生,授课教师应该对其教学重点给予适当调整。中国音乐史蕴含 着令人眩目的丰富音乐文明,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 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把史论内容分成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使 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部分有横向、纵向、全面、宏观的把握;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理论 上又有比较细致的了解。如梁茂春先生的《中国当代音乐史》教材,对艺术歌曲、通俗歌曲、 合唱创作、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器乐重奏曲、民族器乐合奏曲、室内乐、小型器乐创作、 管弦乐创作、歌剧、舞剧等在 20 世纪的发展历程分别给予梳理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 教学过程中就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专题史的授课方式满足了“具体学习型”学生的“实 用”心理,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我们的教 学目的。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即 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6.蔡元定“十八律”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在《律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其十八律是以古代“三分损益法”十二律为基础,而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后,各增加一个比本律高一“古代音差”的变律而成。各变律亦系用“三分损益法”从仲吕继续推舞誓卜次而得。蔡元定增加六个可选择的变律,就頁可比较妥当地解决旋宫的问题,但增加律数仍不够理想。 7.朱载堉及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字伯勒,安徽凤阳人。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乐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作品。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通》(书前有1581年序言)。而在1584年定稿的《律学新说》一书,称它为“新法密率”,随后又在另一著作《律吕精义》(约1596)中详细阐述这种“新法密率”的计算方法,并列出了全部的计算结果。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与现代计算的十二平均律的频率完全相同,只是前后次序正好颠倒,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计算。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 1.声曲折 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word资料13页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 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距今约8000年历史,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先进,距今约7000年,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 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第二章周代音乐 1、雅乐:周代恭听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小雅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2、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用乐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 3、周代的小舞:小舞为周代规模较小的舞蹈,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毛而舞);茆(mao)舞(执牦牛尾而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 4、四夷之乐:乃是周代宫廷音乐重要类型。周代的统治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巴、蜀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音乐被收集在宫廷进行表演,其多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di)鞻(lou)氏掌管。四夷之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名词解释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创刊《音乐杂志》。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着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救亡派”的实质概念是指以创作救亡歌曲作为其使命和生命的音乐家群体。代表音乐家:聂耳,任光,吕骥,张曙,麦新,孟波,张寒晖。代表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 任光: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歌曲《渔光曲》、《打回老家去》,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歌剧《洪波曲》等。任光是20世纪30年代着名的电影音乐作家,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音乐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吕骥: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吕骥创作有歌曲多首,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祖国颂》等,发表音乐论文多篇,如《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并对整理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黄河大合唱》:我国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里程碑式的大型声乐合唱作品。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全曲分8乐章,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鲜明的民族特征,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 明月歌舞团:中华歌舞团解散后,黎锦晖为了继续他的歌舞艺术活动,于1930年初组建了明月歌舞团。作为专业演出团体,明月歌舞团伴随黎锦晖此后长时间的音乐活动,对于

最新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

2014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 简述题 1、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答: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龠、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它们是古人智慧之结晶,是华夏音乐文化之灿烂的充分证明。众多乐器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证明。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一百余件骨哨,大约据今有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年代最久的埙,呈橄榄形,无音孔,只有一吹孔,据今约7000年。青海、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公元前2600年左右用陶土制作的鼓。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夏代的一件鼍鼓,其鼓腔用树干挖成,鼓面原蒙以鳄鱼皮。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约为公元前3900至公元前3000年之遗物。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磬,据今约4400余年。在我国目前出土乐器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是贾湖骨笛的发现。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这批由鹤骨制成的骨笛一般长二十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它们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形式固定,制作规范,骨笛一侧有规整的圆形音孔,大多为七孔,每孔间隔距离基本相等;二是其中有些笛孔旁另外钻有用于调音的小孔,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高观念;三是有些骨笛留有刻划的标记,显然是先刻好等分,然后再钻孔,说明制作者对各音孔之间的距离曾有精确的计算。专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支骨笛进行了测音,结果显示,它能发出较为完整的七声音阶,并可以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贾湖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对贾湖骨笛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也将对古老贾湖文明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简述曾侯乙墓编钟的音乐价值 答: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期的大批乐器,包括了编钟、编磬、十弦琴、五弦琴、瑟、笙、笛(或篪)、排箫、建鼓、小鼓等,有些乐器尚属首次出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古发现。这次考古活动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它的出土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被誉为世界古代文明史奇迹之一。曾侯乙编钟共有六十四件,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最庞大的编钟。它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全套编钟重量约2500公斤以上,其中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重203.4公斤。钟架位于墓室的西面和南面,中下层的立柱为六个英武的青铜佩剑武士。除纽钟和甬钟外,还有一件铜鎛,是楚惠王送给墓主的礼物。铜鎛的铭文显示该鎛制作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曾侯乙编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制作之精美、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好均为现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