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有近 60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如今,外语教学中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外语教学应当结合相关文化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界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章和论著都有不少。无论是讨论教学还是教材,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计,几乎无一不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强调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文化。而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对文化方面涉及不多致使学生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现在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教学很多只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大文化信息量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发觉文化差异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也才能有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勿庸置疑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如何培养。高一虹教授指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1.它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有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2 .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3. 不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

文化成员的人际交往。当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者三种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密切结合具体情况,发挥学习者自身的特点。

跨文化教学现状及分析

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国内,研究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许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他提出在不同的语言中表面上对等的词汇实际上在文化内涵上并不相等。此后交际教学在外语教学中逐步推广,使得人们认识到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由此在许多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于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开始注意,有的课本提供文化和知识的材料,有的设立文化知识注释一栏。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置于中国本土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个很大的挑战,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本身就是困难的,领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更难。因此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是:1.文化内容广博, 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才能深刻理解和体验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目前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上看还是有失平衡的,学生对语境下的篇章理解和听说交际能力普遍薄弱,学习的重点长期以来放在语法、词汇和做相关的考试型的练习上了。2. 忽视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训练。多数学生愿意花大量的时间记单词、做练习,而涉猎到文化内涵内容的学习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另一方面,一提到异国文化,就会想到西方文化,一讲到西方文化,就认为是美国文化,讲到美国文化,便认为是时尚优等文化,对文化的欣赏和理解比较肤浅,缺乏一种客观辩证地评判的文化观念。3 .对教师来说, 在系统的英语教学设计中,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不够。教师整体素质不一,缺乏文化教学培训,另外还受综合教学能力所限,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忽略文化内容的渗透,缺

乏宏观上对语言中呈现出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整合,对文化现象及时的把握,以及合理地把握主次等问题。4 .从教材上看,与教材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内容缺乏系统介绍。教材中的语言学习材料是非真实语境材料,其文化现象也不够突出或与现实脱节,因此就形成了一带而过不能扫清语言障碍,仔细讲解会破坏整体教学的尴尬现象。5.从教学方法上看存在着比较单一的模式。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放, 学生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学习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不够, 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够,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语言交际活动不够等方面。6.从考试导向上来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以语言能力测试为主的, 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较少。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对四级考试十分重视,四级考试通过率往往成了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成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因此考试这种终结性的评估手段常常是大多数学生平时英语学习的动力和教师教学中的指挥棒, 应试学习和应试教学当然是偏离了英语学习的目标, 只顾狭隘地忙于通过考试, 顾不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学习能力发展显然不平衡。

对跨文化交际的探讨和研究已使得英语教师意识到语言交际的文化层面。而文学和“高” 文化性已削弱了。小文化、思维定式、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在成功的交际中已变得非常重要。商业交易和外交谈判不再只依靠语法本身人们必须知道如何在什么场合对谁说什么话。因此,在上世纪至年代,涌现了很多跨文化仿真游戏、交际失误的示例研究,文化概要和跨文化交际手册等书籍充斥市场,它们主要是指导说英语者学习外国文化。一些教课书一明确把焦点放在语用策略方面,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行为训练,并强调在真正的交际情形下,如借助于角色的扮演等,如何实现语言功能。80至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一系列提倡教语言和文化以及把语言看作文化的一部分来教的教材大量出现。

然而,跨文化教育的研究目前从具体的事例和行为是否恰当的研究转向为在跨文化网络中现今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的研究。现今教授跨文化交际知识还基本是单向的,即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信息,训练英语学习者去适应英语国家的行为。尽管如此,跨文化教育正从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恰当,是否符合目的语文化,转向教授社会语境和历史语境,因为正是社会和历史语境,在更大的跨文化交际网内赋予了现今文化现象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的地理、经济和人口统计的变化,跨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要,欧美跨文化研究目前集中于包括社会的人类的、话语的、和符号的语言和文化层面。另外,文化研究和批评教育学的兴起引起了在跨文化领域内的冲突、权势、和控制等问题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在美国新兴的领域。人们普遍把霍尔(1959)的《无声的语言》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出版,该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词。从某种角度来讲,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Hall对于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一直予以关注。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Hall对于时间、空间与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书中Hall对于如何更科学更细致地研究文化提出了一些设想,他在跨文化交际学的领域内对于其他学

者的影响巨大。此后,60年代陆续又有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问世。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

就跨文化交际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而言,1970年是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

跨文化交际学分会。言语传播学会确定1970年年会的主题为跨文化交际与跨国交际。此后,各大学传播学系、教育系纷纷设立跨文化交际学方面的课程。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在美国马里兰州召开首届会议,正式宣布成立。这是跨文化交际学方面最具有影响的一个组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了国际性组织,在欧洲设立了分会,且创办了《国际跨文化交流年刊》。1977年,在全美国有450多个教育机构教授“跨文化交际”的课程。

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发展的比较晚,影响也比美国小得多,而且具有不同的传统。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SIETAR International)会在欧洲的分支SIETAR Europa 已经存在多年,开过多次会议。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组织在北欧活动。尽管在英国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大学比较少,这并不是说英国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不予注意。总的来说,在欧洲,跨文化交际学与语言学的联系更紧密。它被承认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比较近的事情。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日本 中日称谓方式 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这是一种社交场合对对方的尊称 事实上,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家。此外,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 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辈份以示尊敬。因此,在日本,小学生对20多岁的人称作“哥哥”、“姐姐”,而在中国则称作“叔叔”、“阿姨”;再比如,小学生对50多岁的人称作“叔叔”、“阿姨”,而在中国就要称作“爷爷”、“奶奶”了。 寒暄 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叫人烦闷”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饭吃了吗?”“你上哪去?” 中国人之间初次见面为表示亲密,喜欢打听一些与对方生活、家庭、工作有关的事。以示看重和关心对方。日本人则不会。 敬意表达 1自谦 2自责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言语以求的人际关系的和睦。踩脚(中国人:踩的人道歉;日本人:被踩的道歉。)迟到(中国人:来晚的道歉;日本人:来早的道歉) 3致谢致谢必须铭记在心,感恩要求极为严格。

4否定表达中国人直接日本人会绕很大的弯子,只为缓和气氛(是非观的差异)思维方式 中国人:论辩为主 日本人:体察为主 德国 德国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 这是我的权力,我有权这样做;你有权这样做但这样做不道德 德国人靠大脑来感觉;中国人靠心 德国人理性,有严格的纪律;中国人感性,会随心所欲,会冲动。 德国贝多芬伟大令人倾倒不浪漫,要求音乐的精准和完美,对音乐严肃认真。 肖邦诗意又浪漫 德国人不灵活,中国人应变能力强 请客请两个人就只准备两个人;中国人则无所谓会准备很多 德国人冷静中国人客套 不喜欢恭维,恭维是一种谦虚的表达 德国人喜欢喝中国人喜欢吃 数小时喝酒;数小时吃饭。 德国人慢中国人快 井井有条;粗枝大叶 德国人喜欢喝啤酒中国人喜欢喝茶 坐在公园里喝酒,坐在公园茶馆里喝茶 德国人靠耳朵享受中国人靠舌头享受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跨文化交际)【圣才出品】

第1章跨文化交际 1.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 (1)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 (2)我们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 (3)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等等。 2.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 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利弊有: (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弊端,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没听过“个人文化”的说法。过分强调个人文化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跨文化交际

名词解释 1.跨文化交际 ①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说,所谓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如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②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个概念界定是明确的,它是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而定的,因而与一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是有区别的。 ③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包括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④跨文化交际对于有些人来似乎说是一个新词,可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例如:我们给外国游客指路、和留学生交往、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电视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定势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 3.价值观 ①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价值观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不理解其差异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②价值观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或指令性的作用,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推理的模式、评价的依据、道德的标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了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有近 60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如今,外语教学中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外语教学应当结合相关文化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界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章和论著都有不少。无论是讨论教学还是教材,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计,几乎无一不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强调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文化。而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对文化方面涉及不多致使学生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现在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教学很多只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大文化信息量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发觉文化差异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也才能有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勿庸置疑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如何培养。高一虹教授指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1.它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有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2 .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3. 不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 草塔镇中杨柳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 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案例真题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真题分析 案例一 一位意大利妈妈每次用小推车推她的孩子出去,总是有无数的中国人过来告诉她,这么冷的天你不能只给孩子穿袜子,一定要穿上鞋。有时候好心的中国人多得她都无法走路。“在意大利,冬天穿短袖衬衫夏天穿羽绒的多了去了,这个天只给孩子穿袜子是极其正常的。”那位妈妈极其气愤又极其不解的问我:“难道我不比他们更了解我的孩子难道我不比他们更关心我的孩子” 案例二 有一个美国女孩中国话讲得很流利,还会讲点广东话。在四川生活多年,听得懂四川话,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川菜店的服务员十分不满意。 “你们中国人来吃饭,服务员总是问您是要微辣、中辣还是重辣我来吃饭,从来就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如果我疏忽了,忘了告诉他们要重辣,上来的准不是辣的;就算我再三重复,上来的最终只是微辣。 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把服务员叫来:“我刚才跟你讲了那么多遍要重辣,你为什么给我微辣”“你们老外不能吃辣的,我知道的。我们这里来的老外多着呢。”没想到服务员还是见过世面的。 美国女孩发了脾气:“你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你怎么这么了解我” 更多分析可以加扣一二六零四四一二六九 针对上述两个材料,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两个材料中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的气愤源于她们对中国文化尚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她们两个人和处于交际另一方的中国人的跨文化意识都有些淡薄,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矛盾冲突。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即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处理的自觉性(自觉排除“三大敌人”的干扰,有效和得体地解决问题)。

它要求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案例一中的意大利妈妈和案例二中的美国女孩正是缺乏这种意识,没有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才对中国人的行为感到非常不解。 其中,案例一中意大利妈妈所遇到的情况在中国人看来是好心的提醒,而在意大利妈妈看来却令人十分不快,她认为自己受到了“面子威胁”。“面子”是个人要求在公众面前树立的形象,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西方文化中,建议、劝告、提醒类的话被视为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讲话人表示自己认为听话人应该做某事或可能会忘掉某事,似乎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因而会触犯听话人。而中国人则将这些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只会产生感激之意。 而在案例二中,川菜馆的服务员一看是外国女孩便自作主张地提供微辣菜品,认为所有的老外都不能吃辣,这是由于他对外国人产生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存在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往往完全疏忽个体区别,而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刻板印象使得人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服务员不问美国女孩的个体情况就先入为主地认定其不能吃辣即是对外国人产生了“不能吃辣”的刻 板印象。它导致人们在观察异国文化时只注意那些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它妨碍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不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 两个案例中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产生的跨文化冲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所谓思维方式指的是一个文化群体或名族在长期历史和文化沉淀中形成,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有文化差异,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有: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宗教信仰差别和生活环境各异。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干扰,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材料一中中国人好心的提醒以及材料二中服务员的自作主张正是受中国人思维的影响,认为这是对他人的关心;而处于西方文化的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受西方个体思维的影响,就认为这是对她们的不尊重,从而造成误解。 中国文化石群体文化,追求整体观,崇尚群体观念,因此注重关心他人,维护他人的利益,因此中国人对意大利妈妈都会给予好心的提醒,在案例二中的川菜服务员也才会设身处地的将美国女孩的菜调换为“微辣”。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体文化,他们崇尚个人意识,以个体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案例中意大利妈妈受到提醒,美国女孩买不到重辣的菜而感到气愤都是由于她们认为自己的个人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侵害。尤其在材料二中,美国女孩是典型的西方“线性思维”,认为应该直截了当的表达信息,听话人也应当顺着这一思路去理解,而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1)

材料: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答:总体来说,该材料所反映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问题1:认识上的误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 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 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 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作报告。 分析1:王兰认为,在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 是界线比较清楚,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老师提问,学 生回答,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是由 于王兰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正是因为这样,加 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1: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 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 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问题2:民族中心主义。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 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分析2: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王兰觉得中国“尊师重道”的行为规范才是正确师生关系的表现。 而美国学生的直呼其名和与老师争论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这是出于民族中心 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准确的概括所形成的“文化成见”的影响。 解决2:尊重不同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美国学生如 此表现并不像王兰所认为的那样不尊重老师,而是在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的“独 立”“自由”精神,美国师生关系讲求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进而营造 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三、问题3:文化休克。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 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 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 友好。 分析3:文化休克指在非本民族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而且觉得周围的美 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这正是由于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带 来的一系列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 丧。 解决3: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

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研究材料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is culture? The word ”culture” has many meanings. For example, we some times say that people who know about art, music, and literature are cultured. However, the word culture has a different meaning for anthropologist (people who study humankind). To an anthropologist the word culture means all the ways in which a group of people act, dress, think, and feel. People have to learn the cultural ways of their community: they are not something that the people in the group are born with. Cultural Behavior vs Instinctive Behavior: Instinctive behavior, on the other hand, is a pattern of behavior that an animal is born with. Spiders’ spinning their webs is an example of instinctive behavior. The mother spider does not teach her babies how to spin webs. (In fact, she is not even there when they are born.) They know how to do it when they are born. This is what we mean by instinctive behavior. Cultures Are Acquired As humans, we learn some of the ways of our culture by being taught by our teachers or parents. We learn more of the ways of our culture by growing up in it. We see how other people in our culture do things, and we do them the same way. We even learn how to think and feel in this way. All hu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such as eating, drinking, keeping warm and dry, and so on. However, the way in which they take care of their needs depends on the culture in which they grow up. All cultures have ways of eating, dressing, finding shelter, marring, and dealing with death. The foods that we think are good to eat, the kind of clothes we wear, and how many people we can marry at one time are all parts of our culture. Cultural Shocks Our own culture seems very natural to us. We feel in our hearts that the way that we do things is the only right way to do them. Other people’s culture often makes us laugh or feel disgusted or shocked. We may laugh at clothing that seems ridiculous to us. Many people think that eating octopus or a juicy red piece of roast beef is disgusting. The idea that a man can have more than one wife or that brothers and sisters can marry each other may shock people with other cultures. Exampl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Regarding Beauty Ideas of what is beautiful differ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The Flathead Indian of North America used to bind the heads of babies between boards so they would have long sloping foreheads. In the Flathead culture, long sloping foreheads were beautiful. Other cultures might think that they are strange-looking and unattractive. Many people cut scars into their bodies or tattoo themselves so that others in their culture will think they are beautiful. Objects are inserted in holes in the nose, lips, and ears in a number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many twentieth-century societies, rouge, lipstick, eye shadow, perfume, and hair spray are all used to increase attractiveness.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 李炯英 (东南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在我国,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从1981年至2001年20年间,我国学者已发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论文近300篇,专著20余部,初步形成了一套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体系。透过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在该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特点、研究方法与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推测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评述 中图分类号:H0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2)0620086205 A R evie 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 esearch in China L I Jiong 2y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 outheast University , Nanjing ,Jiangsu Prov.,210096,China ) Abstract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ose in America in the late 1950s ,and has since en joyed a long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from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In China ,nearly 300papers and 202odd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nce early 1980s ,and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 2cation research has been set u p.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will not only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problems in China π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ut also shed light on the prospects for its de 2velopment. K ey w 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view 1.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其诞 生可以说有三个标志,一是1959年第一部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霍尔(Edward Hall )的《无声的语言》问世;二是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正式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三是1974年《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学年刊》创刊。可见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是近30年的事。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始终与其他众多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文化学等。这些相邻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国内,研究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许 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 2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从1981年至2001年20年间,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发表了近300篇研究论文,出版专著20余部,不仅推动了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对我国20年来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作一评述。 2.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引进 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开始引进并有了迅速发展。1983年,何道宽在他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外国语文教学》1983年第2期)一文中,率先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 收稿日期:2002-03-14 作者简介:李炯英(1962-),男,浙江建德市人,东南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与二语习得。 第25卷 第6期 2002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25 No.6 Nov.2002

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原因

调研报告习作 班级:研0504班姓名:毛毳日期:2005-10-27 题目: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原因 调研目的: 1. 研究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 2. 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学习调研报告的写法,为今后搞研究、写论文的取材及论证方法打下基础; 4. 实践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上所学理论和术语的应用。 调研时间: 1. 时间:2005年10月19日下午3点地点:教学楼阅览室 2. 时间:2005年10月22日上午9点地点:龙门石窟风景区 调研对象: 1. 姓名:Stuart 年龄:42岁国籍:英国职业:口语教师 2. 三个德国人 3. 姓名:Morag Brooks 年龄:68岁国籍:英国 职业:退休教师 4. 姓名:Richard Brooks 年龄:70岁国籍:英国 职业:退休教师 5. 姓名:Machteld Vah Boetzelaer 年龄:大约35岁国籍:瑞士,职业:公司职员,来中国旅游 调研方式:采访 调研提纲: 1. 东西方餐桌礼仪方面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差异曾带来哪些不便甚至误解? 2. 如果一位西方人要在中国一家企业投资,他最想了解关于这家企业的哪些信息? 调研结论:东西方人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易产生失误,原因不仅在于交际双方语言代码系统不同,还在于东方人和西方人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所造成的思维模式及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差异:东方文化思维有较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则有较强的抽象性;中国人是群体取向,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因此,要实现有效沟通,交际者必须掌握语言国的语言符号和行为符号的规则,同时必须了解语言国人们的思维模式、观念文化以及道德规范。 调研经过: 2005年10月19日,就上文所述的两个话题与外教展开讨论。 A :笔者B:外教 A:您来洛阳后有没有跟中国朋友一起吃过饭? B:吃过。 A:你觉得中国的饮食文化跟英国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B:中国人吃饭时用筷子,我们一般用刀叉。 A:除此之外,中国跟英国的饮品是不是也有很大的不同? S:对,我第一次跟中国朋友吃饭时,他们点了一种无色的液体,非常浓烈,我完全没有想到,它看上去就像一杯矿泉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