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38.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

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39.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40.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41.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

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4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43.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

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44.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45.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

出来。

46.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7.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8.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49.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

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50.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

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5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5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

治权)。

5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54.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55.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56.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57.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

为深入的信仰。

58.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5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60.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6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

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制度等。

62.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63.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64.原始宗教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等形式为内容的宗教,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的信仰。

65.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

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6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67.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68.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69.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70.只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71.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72.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73.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7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

并存。

75.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76.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77.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

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民族平等团结

3.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A.《培养少数民族

干部试行方案》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

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D.对口支援

5.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D.和谐

6.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7.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

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D.传承性和变异性

8.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

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C.原则性和灵活性

9.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D.和平与发展

10.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

朴初居士

11.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民族与阶级

12.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C.带动和促

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13.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1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政治性

15.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

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同化

16.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B.演

17.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

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18.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19.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B.性质

20.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个。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21.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

决或处理(D)的问题。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22.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 )。C.根本原则

23.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同化。 C.自然

24.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C.64%

25.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C)个。C.155

2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时期。C.南朝

27.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8.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29.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A )上。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30.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个国家接壤。C.14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

益群体间以(D)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经济利益

3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A)。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C.自治权的行使

3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D.斯大林

35.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C.社会因素

36.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D.自然力

37.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A.满、回

38.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B.民主集中制

39.我国大陆地区的( 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40.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D.1987年

41.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C.44

4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C.佛教和伊斯兰教

43.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

族总人口的(B)。B. 1/3

44.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45.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B.精神文化

4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47.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8.现今世界上共有( 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

家正在消失。C. 3 000

49.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50.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少数民族干部从1950年的1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 D)。D.290多万人

5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52.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B.自治、自养、自传

53.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B.18个

5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D .民族

55.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

发展迟缓的状态。A.科技人员和教员

56.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B.经济发展

57.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A)。A.夷狄

58.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C.资产阶级

三、多项选择题

1.(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

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

民族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3.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

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

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6.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

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7.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其中主要包括( A BCDE)。 A.数量结构 B.文化知识结构 C.专业结构

D.分布结构 E.年龄结构

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

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9.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

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0.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ABE)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 跳跃式发展

11.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 A.民族性 B.群众性 C.传承性 D.变异性 E.敏感性

12.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BDE)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地域 B.民族 D.经

济 E.文化

13.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D.宗

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14.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 B.壮族 D.满族

15.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ABCE)。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

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6.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ABCE)。 A.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

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C.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1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DE)。 B.平等 D.使用 E.发展

18.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BC )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19.民族发展包括(BCD ) 等 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

20.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

会环境

21.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

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2.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BCDE ) B.自然原因 C.经济原因 D.历史文化原因 E.宗教原因

23.民族教育(ABCD)。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4.民族理论( ABCDE )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

新兴学科

25.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D.研究马

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6.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E.定量分析方法

27.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 ABCD)的平等。 A.地位 B.待遇 C.权利 D.利益

28.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 ABDE ) 。 A.和睦 B.友好 D.联合 E..协调

29.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ACDE)。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

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0.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31.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ACE)。 A.民族干部C.民族语言文字 E.民族形式

32.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E)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E.生物属性

33.强迫同化是(ABCD)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违

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34.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E)。 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标志 C.贯彻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E.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3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

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36.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3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3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

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9.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DE)。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0.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

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的方针、原则。 A.科学技术干部 B.理论干部

41.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

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42.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 A.维护法律尊严 C.维

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43.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BDE)。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4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

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4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

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6.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

杂性

47.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

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4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

八协

50.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DE)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D.民族的活动中

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5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 )。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E.原

始公社制度残余

52.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

族工作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3.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54.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55.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

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56.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

57.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

题交织在一起 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四、辨析题

1.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抄一遍)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民族地

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

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4.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

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6.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

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7.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

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8.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

9.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抄一遍)

10.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外资

经济)

1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

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1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13.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

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14.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

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15.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抄一遍)

16.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抄一遍)

17.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错,还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8.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不是创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

论原则,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19.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错,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

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20.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1.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

面具有共同特征)

22.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民族语言文字随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将随着民族

的消亡而消亡。)

2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错,把人民政府去掉)

2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

25.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

26.民组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27.目前少数民族干部中最缺少的是管理干部,最多的是党政干部。(错,目前少数民族中党政干部最多、管理干部少、科技干

部更少的不合理结构。)

28.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 (对,抄一遍)

29.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对,抄一遍)

30.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抄

一遍)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对,抄一遍)

32.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33.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34.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

3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36.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

37.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38.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抄一遍)

39.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

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对,抄一遍))

40.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

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

41.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抄一遍)

42.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

4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抄一遍)

44.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抄一遍)

45.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46.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47.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民族理论常识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考试辅导 第一单元民族 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 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 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3)共同语言 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4)共同文化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 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要求:能够根据材料判断属于哪种识别) 第二课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1、民族形成的条件 (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 (3)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2、民族形成 (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可称为次生形态民族。 3、民族发展的基本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4、民族发展的内容 (1)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2)民族的政治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3)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的文化发展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入制度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4)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和人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pdf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 1-1、自重为P=100kN的T字形钢架ABD,置于铅垂面内,载荷如图所示。其中转矩M=,拉力F=400kN,分布力q=20kN/m,长度l=1m。试求固定端A的约束力。 解:取T型刚架为受力对象,画受力图. 1-2 如图所示,飞机机翼上安装一台发动机,作用在机翼OA上的气动力按梯形分布: q=60kN/m,2q=40kN/m,机翼重1p=45kN,发动机重2p=20kN,发动机螺旋桨的反作用力1 偶矩M=。求机翼处于平衡状态时,机翼根部固定端O所受的力。 解:

1-3图示构件由直角弯杆EBD以及直杆AB组成,不计各杆自重,已知q=10kN/m,F=50kN,M=,各尺寸如图。求固定端A处及支座C的约束力。

1-4 已知:如图所示结构,a, M=Fa, F F F, 求:A,D处约束力. 12 解: 1-5、平面桁架受力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且AD=DB。求杆CD的内力。

1-6、如图所示的平面桁架,A端采用铰链约束,B端采用滚动支座约束,各杆件长度为1m。在节点E和G上分别作用载荷 F=10kN,G F=7 kN。试计算杆1、2和3的内力。 E 解:

2-1 图示空间力系由6根桁架构成。在节点A上作用力F,此力在矩形ABDC平面内,且与铅直线成45o角。ΔEAK=ΔFBM。等腰三角形EAK,FBM和NDB在顶点A,B和D处均为直角,。若F=10kN,求各杆的内力。 又EC=CK=FD=DM

2-2 杆系由铰链连接,位于正方形的边和对角线上,如图所示。在节点D沿对角线LD方向作用力D F。在节点C沿CH边铅直向下作用力F。如铰链B,L和H是固定的,杆重不计,求各杆的内力。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A)

A 卷 第 1页 蚌埠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理论力学Ⅱ》期末考试试题(A ) 注意事项:1、适用班级:2012级土木工程班、2012级水利水电班、2012级车辆工 程班 2、本试卷共2页。满分10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考试方式:“闭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1.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 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2.已知质点的质量和作用于质点的力,质点的运动规律就完全确定。 ( )3.质点系中各质点都处于静止时,质点系的动量为零。于是可知如果质点系的动 量为零,则质点系中各质点必都静止。 ( )4.刚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平衡,这3个力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内。 ( )5.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时,所建立的坐标系x ,y 轴一定要相互 垂直。 ( )6.一空间任意力系,若各力的作用线均平行于某一固定平面,则其独立的平衡方 程最多只有3个。 ( )7.刚体的平移运动一定不是刚体的平面运动。 ( )8.说到角速度,角加速度,可以对点而言。 ( )9.两自由运动质点,其微分方程完全相同,但其运动规律不一定相同。 ( )10.质点系总动量的方向就是质点系所受外力主矢的方向。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若平面力系对一点A 的主矩等于零,则此力系 。 A.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力 B.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力偶 C.一定平衡 D.可能合成为一个力偶,也可能平衡 2.刚体在四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若其中三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第四个力的作用线 。 A.一定通过汇交点 B.不一定通过汇交点 C.一定不通过汇交点 D.可能通过汇交点,也可能不通过汇交点 3.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于 。 A.变形体 B.刚体 C.刚体系统 D.任何物体或物体系统 4.在点的复合运动中,牵连速度是指 。 A.动系原点的速度 B.动系上观察者的速度 C.动系上与动点瞬时相重合的那一点的速度 D.动系质心的速度 5.设有质量相等的两物体A 和B ,在同一段时间内,A 作水平移动,B 作铅直移动,则 两物体的重力在这段时间里的冲量 。 A.不同 B.相同 C.A 物体重力的冲量大 D.B 物体重力的冲量大 三、计算题(每小题14分,共70分) 1.质量为 100kg 的球,用绳悬挂在墙壁上如图所示。平衡时绳与墙壁间夹角为 30°,求墙壁反力和绳的张力 2.某三角拱,左右两个半拱在C 由铰链连接,约束和载荷如图所示,如果忽略拱的重量,求支座A 和B 的约束反力。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B

工程力学(Ⅱ)期终考试卷(A ) 专业 姓名 学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题分 25 15 15 20 10 15 100 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 1. 杆AB 绕A 轴以=5t ( 以rad 计,t 以s 计) 的规律转动,其上一小环M 将杆AB 和半径为 R (以m 计)的固定大圆环连在一起,若以O 1 为原点,逆时针为正向,则用自然法 表示的点M 的运动方程为_Rt R s 102 π+= 。 2. 平面机构如图所示。已知AB //O 1O 2,且 AB =O 1O 2=L ,AO 1=BO 2=r ,ABCD 是矩形板, AD =BC =b ,AO 1杆以匀角速度绕O 1轴转动, 则矩形板重心C '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分别 为v =_ r _,a =_ r 。 并在图上标出它们的方向。

3. 两全同的三棱柱,倾角为,静止地置于 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将质量相等的圆盘与滑块分 别置于两三棱柱斜面上的A 处,皆从静止释放, 且圆盘为纯滚动,都由三棱柱的A 处运动到B 处, 则此两种情况下两个三棱柱的水平位移 ___相等;_____(填写相等或不相等), 因为_两个系统在水平方向质心位置守恒 。 4. 已知偏心轮为均质圆盘,质心在C 点,质量 为m ,半径为R ,偏心距2 R OC =。转动的角速度为, 角加速度为 ,若将惯性力系向O 点简化,则惯性 力系的主矢为_____ me ,me 2 ;____; 惯性力系的主矩为__2 )2(22α e R m +__。各矢量应在图中标出。 5.质量为m 的物块,用二根刚性系数分别为k 1和k 2 的弹簧连接,不计阻尼,则系统的固有频率 为_______________,若物体受到干扰力F =H sin (ωt ) 的作用,则系统受迫振动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条件下,系统将发生共振。 二、计算题(本题15分)

民族民间舞级理论试题

民族民间舞级理论试题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民族民间等级考试 7-9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教学对象:12-13岁儿童 授课舞目:八级舞目——花棍飞舞(东北秧歌)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 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 《花棍飞舞》 教案内容:打花棍是我国普遍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舞者手持花棍,击打自己的肩、背、手、膝、足等身体部位潇洒作舞。该舞运用了民间绕、打花棍的动作,结合汉族民间舞中常用的“十字步”等,使学生初步掌握花棍的基本打法。 教学准备:花棍、8级DVD、CD碟等 教学目标:通过击打花棍,训练学生们手腕灵活性和花棍的基本打法教学重点:绕棍踢跳、横打肩转身、磋步打棍短句 教学难点:1、绕棍时注意手腕放松向内绕,平转花棍 2、绕棍踢跳踢出出和绕棍在同一拍完成,重拍在外 3、磋步注意不要上下窜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辅导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学习绕棍,注意手腕放松向内绕,平转花棍 2、学习绕棍踢跳 3、学习横打转肩、磋步打棍短句

4、舞蹈教学: 前奏 [1] —[2] 四人体对8点于台左后区准备,右手持花棍。 第一遍音乐 [1] 1—4 右脚先起踩踏步两次向2点行进,右起双摆手两次,眼随手动。 5—8 快一倍做1—4动作两次。 [2] 1—8重复[1] 1—8动作。 [3] 1—2体对2点,绕棍踢跳,左手身侧随摆。 3—4左后踏步左转体,肩前持棍,左背手,头左倾。 5—8 横打肩两慢三快。 [4] 1—8重复[3] 1—8动作。 [5] —[6] 体对一点,原地做[1]1—8动作两遍成横排。 [7] —[8] 做磋步打棍短句。 第二遍音乐 [1] 1—4 绕棍踢跳逆时针行进两次成圆圈。 5—6 横打肩转身。 7—8 磋步,双手持棍至上位,眼随手动。 [2] 1—4 绕棍踢跳两次。 5—8 左手斜上位,原地击打左手、右肩、右腿。第三拍上肢保持舞姿,左起跳踢步四次。 [3]1—4 绕棍踢跳两次,体对圆心。

理论力学 期末考试试题 A卷

理论力学 期末考试试题 A 卷 1-1、自重为P=100kN 的T 字形钢架ABD,置于铅垂面内,载荷如图所示。其中转矩M=20kN.m ,拉力F=400kN,分布力q=20kN/m,长度l=1m 。试求固定端A 的约束力。 解:取T 型刚架为受力对象,画受力图. 1-2 如图所示,飞机机翼上安装一台发动机,作用在机翼OA 上的气动力按梯形分布: 1q =60kN/m ,2q =40kN/m ,机翼重1p =45kN ,发动机重2p =20kN ,发动机螺旋桨的反作 用力偶矩M=18kN.m 。求机翼处于平衡状态时,机翼根部固定端O 所受的力。 解:

1-3图示构件由直角弯杆EBD以及直杆AB组成,不计各杆自重,已知q=10kN/m,F=50kN,M=6kN.m,各尺寸如图。求固定端A处及支座C的约束力。

1-4 已知:如图所示结构,a, M=Fa, 12F F F ==, 求:A ,D 处约束力. 解: 1-5、平面桁架受力如图所示。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AD=DB 。求杆CD 的内力。

1-6、如图所示的平面桁架,A 端采用铰链约束,B 端采用滚动支座约束,各杆件长度为1m 。在节点E 和G 上分别作用载荷E F =10kN ,G F =7 kN 。试计算杆1、2和3的内力。 解:

2-1 图示空间力系由6根桁架构成。在节点A上作用力F,此力在矩形ABDC平面内,且与铅直线成45o角。ΔEAK=ΔFBM。等腰三角形EAK,FBM和NDB在顶点A,B和D处均为直角,又EC=CK=FD=DM。若F=10kN,求各杆的内力。

民族理论常识

识记部分 1.民族的含义: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 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 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 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 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 2."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 1.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民族理论常识

高中民族理论常识知识点 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基本特征?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意愿、民族源流、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形成的条件和一般规律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这是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4.民族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在我国,你认为目前各民族最重要的是发展哪一方面?为什么? 民族的发展包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1)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其他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根本性标志。 (2)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更需大力发展生产力。 5.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 6.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民族问题涉及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结合实际阐述民族问题产生根源 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1)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环境、语言、不同的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各民族在接触和交往中,这些各不相同的特点和差异,便是造成民族问题的自然原因。 (2)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以及人的行为都会导致民族问题,而这些属于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8.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抓住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9.民族问题有哪些特点? 民族问题有5个方面的基本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10.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社会的进与退,个人的福与祸。 1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多,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交往、了解、亲近和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些都使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 表现在: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12.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请你说说为什么?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她就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就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与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她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与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与专著。她在1896—1899年先后4 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她就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她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她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她被誉为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与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范。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她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卷A

D 《理论力学》期末考试试题A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分,每小题3分,请将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 1. 物块重P ,与水面的摩擦角o 20m ?=,其上作用一力Q ,且已知P =Q ,方向如图,则物块的状态为( C )。 A 滑动状态 B 临界平衡状态 C 静止(非临界平衡)状态 D 不能确定 2. 一个平面任意力系加一个平行于此平面力系所在平面的平行力系组成的空间力系的独立平衡方程数目为( B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3. 图示偏心轮顶杆机构中,轮心为C ,ω=常量。选杆端A 为动点,在C 点固连平移系(动系), 则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的方向分别为( B )。 A 垂直于AO ,沿AO 方向 B 垂直于CO ,沿CO 方向 C 沿AO 方向,垂直于AO D A 点切线方向,沿AC 方向 4、正方形薄板由铰链支座A 支承,并由挡板B 限制,使AB 边呈铅垂位置,如图所示。若将挡板B 突然撤去,则在该瞬时支座A 的反力的铅垂分量的大小将( C )。 A 不变 B 变大 C 变小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本题共26分,请将答案填入括号) 1(本小题4分). 如图所示,沿长方体不相交且不平行的棱上作用三个大小等于F 的力。问棱长a ,b ,c 满足( 0c b a --= )关系时,该力系能简化为一个力。 2(本小题4分). 正方形板ABCD 以匀角速度ω绕固定轴z 转动,点1M 和点2M 分别沿对角线BD 和边线CD 运动,在图示位置时相对板的速度分别为1v 和1v ,则点1M 和点2M 科氏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12v ω )和( 0 )。 y x z O c b a 3 F 2 F 1 F

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有(56 )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 )个。 3、5.12XX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羌)族。 4、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XX自治区XX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XX)省。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XX自治区)、(XX维吾尔自治区)、(XX自治区)、(XX壮族自治区)、(XX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XX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发明XX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26、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的少数民族喜欢干栏式房屋,(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代表。 27、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XX建造的(布达拉宫),后经历代的不断整修,如今已成为藏族地区最宏伟的建筑。 28、我国最早的航海家X和是(回)族。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9、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XX,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高山)族。 30、鼓楼、风雨亭、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3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32、闻名全国的红(枸杞子)、黄(甘草)、兰(贺兰石)、白(滩羊波)、黑(发菜)产于我国(XX回族自治区)。 33、每年七八月间,(蒙古)族在草原上举行那达慕大会,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和射箭等比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