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讲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讲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讲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讲座

专题讲座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王漫(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我们对2011年版课标的解读,既要关注到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关注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部分。在研读这两部分对第四学段(初中)阅读教学相关论述的同时,适当勾连其他部分、其他学段的文字,便于更好地理解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语文课程的许多重要理念,要靠阅读教学来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施,又要时刻关注课程理念的指导。因此,讨论阅读教学,不能不涉及到“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等关键问题。

1.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

践性课程。”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2001实验稿说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的问题,一是把“语文”与“语文课程”混淆在一起论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习惯性的标签来给语文课程定性,却又不好明说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早就遭到了质疑)。而2011年版课标的处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今后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要告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套路,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教学的得失。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

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

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再看课标20页(“教学建议”部分)的论述:(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两段话中的第一段,再次阐发了“综合性”的三个具体表现或要求;第二段话,则是更具体地提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专题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27页):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2.在阅读教学中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继承了2001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细节上又有补充。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这里不再赘述。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

原则

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

(1)人文内涵。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实践取向。“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值得注意:此处删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这并不少说今后的教学就要返归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避免过去十年对语文知识的片面理解、过度轻视和错误处理。

(3汉语特点。“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语感,提出“整体把握”,是2001年课标的思想。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谈基本的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状态,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2011年版课标,在保留实验稿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新增内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把实验稿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它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指课程格局,也涉及教学理念

在这个条目下,2011年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双重规定。传统语文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网络)都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二、解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阅读”

首先值得注意:2011年版课标把2001年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扩展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应该说,这意味着“课程目标”与“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课程目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那么,课程内容应该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撑物。课程目标是“学会什么”,课程内容是“具体学什么”。

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目标,那么,提升朗读能力的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方法,就应该是课程内容。遗憾的是,2011年版课标的论述,并没有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实质性突破。但是,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课标第二部分标题的变化,意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课程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的核心)的除旧纳新,要走出对教学法和课程资源的简单依赖。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共有10条,我们略做分类,帮助老师们整体把握:

要点归类

价值导向

1.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中华文化、当代文化、多样文化……

3.热爱母语的感情,自信心,习惯,方法语文能力

4.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态度

5.探究学习,实践,运用

6.识字写字分述五大版块的

总体要求

7.阅读

8.写作

9.口语交际

10.工具书、信息能力……

其中第7条,关于“阅读”的要求如下: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段话一共6句,每句话阐明一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句:阅读方法

第二句:阅读基本能力

第三句:阅读文体的规定。注意:“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是2011新增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对实用类文章阅读的重视,其具体要求在学段目标中有分解。

第四句:文言文阅读要求。

第五句:背诵的量化规定。(积累)

第六句:课外阅读的量化规定。

下面,我们详细解读第四学段(7~9年级,初中)的阅读目标:具体条目规定分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多种阅读方法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

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

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二)阅读基本能力(精读)的要求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

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

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

情等表达方式。

(三)文体阅读要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求。

5、6:总说辨认文体(知识角度)7:文学作品阅读8:实用文章阅读9:古诗文诵读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四)其他:

语文知识、信息素养、课外阅读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

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

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段)。

具体解析:

1.“阅读”目标的前两条,提出了四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或称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略读、浏览。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精读教学,特别是教材中所谓精读课文的教学,忽视了“略读”和“浏览”作为独立阅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专门训练的必要性,也不注意培养默读习惯、进行速读训练,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不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所有文本和书籍都只能从头到尾通读;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还有很多初中生不

会默读,所谓默读只是不出声地朗读,做不到“不指读、不回视、不动唇”,无法在默读时控制注意力、进行认知监控。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把“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的训练提上议事日程。

2.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朗读的意义,这里无须多加论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的有效策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出现在小学到初中四个学段中,初中与小学的微妙区别在于:小学阶段要求的是“朗读课文”,初中阶段去掉了“课文”二字。这意味着,初中学生要在朗读能力上有所飞跃,而不只是朗读课文。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到了初中,其地位大为削弱。初中的一些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肢解式琐碎提问占据了过多时间,教师因为担心课时不够、“讲不完”,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读和朗读时间,急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分析的若干结论,忽略了通过朗读体味文章情感、形象和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初中阅读课上加强朗读的内容。

朗读训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有的老师只会一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究竟怎样读出感

情、并且是恰如其分的感情,就缺少具体的指导。课标22页的“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29页的“评价建议”也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这是2011年版课标新增的大段内容,既对朗读的具体要求做出了阐释,又特别提醒“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种提醒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不少小学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养成了学生“夸张的、大起大落、拿腔捏调”的习惯,这种朗诵腔,需要初中教师有意识地加以矫正。

3.第3、4条,表述的是“阅读基本能力”的要求,也可以说是精读的质量要求(因其指向课文)、理解性阅读的要求——理解,是阅读心智活动的中枢环节,此前的感受、此后的欣赏、评价,都要围绕着“理解”。

第3条的关键词,是“理清思路”、“分析内容(领会主旨)”和“体味词句”,这三点是阅读任何文本都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做不到这三点,就谈不上基本理解;这3点指向“读懂作者”,以把握作者的意图为基本准则;第4条的关键词,是“心得”与“质疑”,指向“读出自己”。——实际上,“读懂作者”与“读出自己”正是积

极阅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所谓的阅读对话:阅读,首先要尊重作者、读出作者原意;其次要调动读者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观点与文本对话,对文章的内容或形式,有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心得、启示、共鸣,或者是质疑、问难、颠覆。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阅读对话”的基本原则,使学生的阅读理解实现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既训练他们依据文本准确理解的能力,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关于精读的质量要求,更具体的表述在“评价建议”部分(29页):“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这段话区分出不同学段的层级要求,是2011修订版课标的一大进步。细读本段,可以发现一、二学段的教学重点在于把握大意和词句理解(“写了什么”);第三段,开始关注“怎样写”的问题(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第四段(初中),则归纳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的基本理解和“文体阅读”的能力。

4.第5、6条中的两个“了解”,说明这两条是偏重知识性的目

标:了解表达方式,了解文学体裁,都涉及到文体辨认;“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的意义则在于:不同性质的文本,在阅读方式、教育价值等方面,有显著区别。如下表所示:

阅读方式(阅读取向、阅读姿态)阅读目的教育价值语言关注

阅读能

文学作品章句式阅

读、鉴赏性

阅读

注重情感体

验,审美愉悦,

精神共鸣

培育感性力

量(如移情体

验、形象再

现、联想想象

等)

文学语言

的鉴赏品

感知、

理解、

欣赏、

评价

写实作品信息式阅

读、批判性

阅读

区分事实与观

点,了解作者

观点的来路和

意图;对作者

的观点进行旁

观者的分析、

培育理性能

力(包括思维

的广度、深

度、灵活度、

敏捷度、创造

性;逻辑思维

实用语言、

科学语言

的准确含

主要是

理解、

评价

鉴别;从文章

的技能)

中提取和加工

有用信息

课标的7、8两条,正是对文学作品与实用文章分而论之。

5.第7条阐述“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可概括为三点: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删去实验稿中“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一句,是降低了阅读要求。

“关于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第3段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出现了依次递进的四个关键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关于阅读的评价”建议开头即说:“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处没有提“评价”,难度似乎有所降低)。第7段又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是2001实验稿已有的内容。接着,2011年版课标大段补充了不同学段的具体评价要点:“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我们援引课标对四个学段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内容,是为了让老师们强化认识文学作品

教学与评价的核心内容,深刻认识“感受、体验、领悟”等心理活动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重要地位,不以过于抽象琐碎的分析,扭曲了文学阅读应有的状态;进而明确“感受”等心理活动涉及的对象,即:形象、情感、语言。这三者,本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也应该是文学阅读与文学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课堂实践中,不少老师试图落实新课改理念,大量使用“感受”、“感悟”等词语,但往往不清楚“感受、感悟”的对象,使用策略也不得当,致使文学作品的阅读走样,这值得我们警惕。

顺便指出,对于初中阶段文学作品的阅读,课标在“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中用的是“欣赏”,但“评价建议”中也出现了“初步鉴赏”的字样。“鉴赏”比“欣赏”的要求略高,不仅能感受出文学作品的美,还能说出其何以美,有一点理性分析的成分。那么,初中生能否谈得上“文学鉴赏”?这里不能展开讨论,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翻阅参考资料上的文章。

6.第8条阐述实用文章的阅读目标。其中,“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是2001实验稿已有内容;“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是新增内容。实验稿原有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一般可归为“说明性文章”。课标对实用性文章的教学要求,一再提示我们:说明文、议论文、新闻等文类的教学目标,在于训练学生“把握观点、获取信息、思考判断”的能力,绝不能因循旧套,把“辨认说明方法”、

“套用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等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作为此类文本的教学重点。有关说明文、议论文教学的详细建议,请看参考资料。

2011年版课标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是“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的提出。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完整的一篇文章而言,由若干片段组成的、不讲究排列顺序的一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可能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材料可以是文字、图表等,材料呈现的信息和观点可以互不相同。专门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是源于2010年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中,中国上海的学生成绩第一,但在“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中失分较多,暴露出中国学生长期缺少这方面的训练,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阅读要求。课标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其实仍着眼于“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的实用作品解读原则。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示例及教学策略,请参看本课程中说明文教学案例分析。

不知老师们是否注意到:课标并没有专门提出“记叙文”的概念。这意味着,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所谓记叙文,其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性的“新闻”,一类是文学性的散文或小说。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的记叙文,都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教,遵循第7条“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努力教出文学作品的情感和美感。特别是到了初中阶段,还去教“记叙六要素”、“记叙顺序”等知识,可能与小学严重重复,而且是无效的教学内容。

7.第9条是古诗词、文言文的阅读要求,重在诵读、积累、感悟,提高文化修养、培养文言语感。我们认为,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多多益善,课标“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就把原来推荐的120篇扩大到136篇(虽然总篇数240篇没有变化)。文言文的教学,则一定要遵循评价建议的要求:“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目前,有的地区中考的文言文命题还存在缺陷,比如仍然变相考察语法细节,只考教材或考试说明中的篇目,造成文言文教学死记硬背、死尅中几个有限篇目,既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更是严重败坏了学生的文言阅读兴趣,使学生升入高中后面对数量、难度大为增加的文言文,感到巨大的学习困难。这些情况,需要提请广大初中教师注意。

8.第10——12条是关于语文知识、信息检索能力、课外阅读的要求。2011年版课标与实验稿没有什么实质变化,我们不再展开论述。关于语文知识,特别在25页的“教学建议”中专条(第6条)论述,对“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详加阐释。需要注意的是:课标此处提到的语文知识,仍然囿于传统的陈述性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和文学知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而非知识性课程,陈述性知识不是学习的主要目标,能力与素养提升才是目标。然而,任何能力的提高,都少不了相关的程序性知识的支撑;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种种困境,不是知识多了,恰恰是程序性知识的严重缺失,是已有知识的严重僵化。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关注语文知识的除旧更新,用

有效的知识指导语文能力的训练。

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提醒老师们: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的必经之路,教师一定要把课外阅读的指导纳入明确的教学计划。正如“教学建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课标“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对2001推荐的作品有所调换,请大家细心比较,这里不再罗列。

三、解读第三部分“实施建议——阅读”

我们先把2011年版课标“实施建议”中最主要的两部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梳理如下:

两部分段落表述内容关键词

教学建议1 阅读和阅读教学的

本质

对话

2 阅读教学的重要提

钻研文本、独特理解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2-06-28T14:41:25.373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杨全福 [导读] 要想把内容表达得清楚深刻,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语言中寄寓、栖息着思想。 杨全福(辽宁省阜新市职业中学 ) 【摘要】: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阅读技巧。我们不能总是由大人发问,爱问本来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学习的任务也不是一味的回答由大人们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思考能力萎缩,心智被禁锢,创新精神丧失,最终将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乏力。【关键词】:语文阅读、个性化、体验式、自主拓展、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就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或力所能及的某一方面进行品读或就文本所想到的感兴趣的某一话题作分析,发表见解。结果发现,学生有的分析文本的语言、有的分析人物的精神思想、有的分析地区环境历史与人物特点的联系、有的对标题的内涵及文本的主题作分析、有的分析文本的结构、有的联系到了相关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得不亦乐乎。阅读不是做广播操,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二、体验式阅读。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者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体验能力的教学。长期以来,少有人真正去实践“读书就是读生活”,语文阅读教学改来改去,不是侧重在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上,就是侧重在语言学习上,前者是内容学习,后者是形式学习,两者都忽略了产生材料自身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本源性东西———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个性化的阅读主体,在教学方法方面根本上是一致的———灌输,即便是偶有启发,启发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灌输,更好地完成系统的材料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灌输,整个课堂实际上是封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读书内化,成为虚谈。联系生活是学生对阅读对象产生和形成间接兴趣的关键。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范围、生活直接经验的有限积累和储藏,让学生带着“学以致用”的心理需求去阅读。 三、给予充足的时间,在细嚼慢咽中品味;强化语言表达的训练意识,明确表达能力的提高关系到阅读水平的提高“文贵自得”。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读”是感受的过程,“悟”就是领会,在读中领会。 要想把内容表达得清楚深刻,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语言中寄寓、栖息着思想。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语言准确精练了就是思想精致深邃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教师要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也是一个常 考常新的内容,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提高 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但是,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学生和教师 的难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想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 师就必须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 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谈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一、初读材料,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后,首先要怀着欣赏的态度初读材料,以浏览的方式阅读,浏览 材料的标题、作者、写作时间、文段出处、内容注释等,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基本把握作者 的写作思路及情感倾向,理解行文线索,把握文章结构,确定文章体裁。有些情感性文章还 要有意识地搜寻自己是否有与材料相类似的经历或体验、是否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把整个阅读理解过程放在一个整体的氛围中。做到了这些,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而且还能提高理解材料的准确度,对阅读材料做到心中有数。 二、再读材料,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在初步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对材料心中有数后,应该带着提出的问题,对材料进行筛 选阅读,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再读材料,理解材料,把最有价值的材料信息收入囊中,理 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立足全局,细化局部 在明确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后,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 细节的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也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局部表达 个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首先要在理解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细 节的揣摩。学生学会了立足全局、细化局部,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 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 )与( )、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 )与( )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这个题目中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进一步阅读时,把握文章的基本思想核心。此题是要求学生在局部内进行答题,因此,就 需要对局部进行细化。从这小段文字中,学生应该发现“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这些连 接的词都是反义词组成,这就确定了答案的方向。尔后,学生如果再细化就会发现“情感”是 主题,围绕这个词进行作答,而且不重复,符合全文基调,那解题就易如反掌了。 四、在文本材料的阅读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语文教材中就有许 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不仅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 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如果学生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 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 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就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坚定素质教育、全面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教师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片面性的、随意性的、错误的理解也是无效的阅读。这样的阅读难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要提高阅读能力则应通过阅读实践对作品的理解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由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而学生只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修正错误才能真正获得能力,这是任何别人都代替不了的。我们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不论正确与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平等、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良好的教学风气。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近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活动的“牵”、“灌”、“关” 赵江先生说:“传统的阅读教学,大抵脱不了教本里的课本,将一篇课文分解成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最后回到整体。这种思路与模式下的教学,不免会烙上繁琐分析、感性抽象、知识本位的印痕,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人文精神却也因此弱化和退隐。”是啊!这是当代课堂一个隐形的范式,就是教师主宰下对学生的严格控制和管教。学生必须听命于教师,达到教师规定的要求。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失落,他们总是处于被训诫、被灌输、被指挥的地位,独立思考受到抑制,情感体验荡然无存,创新意识惨遭扼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岁月钟声 汪曾祺 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是?站砖’铺的。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这道弯弯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笔直的,就没有意思了。 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我觉得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是选得很好的。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还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杨英鹏 博望镇第三初级中学 2016年9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目前的是一种十分常的教学方法。因为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通过学习、交流和探讨、让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学握一些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找出在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为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不断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措施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型答题技巧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鉴赏人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构建小说相关的知识网络,快速阅读小说《玻璃》,把握情节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提升专题素养,掌握鉴赏人物的方法,提高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小说阅读鉴赏人物重点内容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学生阅读小说《玻璃》,思考探究: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具体探究分析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补充: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表现中心,是小说内容的重要因素,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人物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出示参考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 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 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思维提升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参考答案:王有福是一个性情谦卑、胆小怕事、有点固执但又本分善良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生活困难,性情谦卑;他不小心撞坏了酒店的玻璃怕让自己赔偿而偷偷溜走;因不相信酒店诚意不敢去打官司,同时心地善良而最后竭尽所能赔偿玻璃。 思维提升 小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五方法” (1)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气质等方面入手。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3)从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在平时,我做了一些总结。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好奇心,给学生讲一些有代表性的小故事,如草船借箭等,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好奇心,并在假期里阅读一些名著和一些当代优秀散文,尤其是新课标里规定中学生必读的作品。学生的兴趣不同,他们感兴趣的课文也不同,每册课本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相反也有不感兴趣的文章,每次拿到新课本,都会让学生记下喜欢的课文和不喜欢的,以及不喜欢的课文中比较欣赏的那部分都一一记下,把不感兴趣的那部分和他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从而完成阅读的目标。 二、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写阅读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可以看出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记笔记并且摘抄优美词句、优美句段。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读完后应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另外还要写心得。对一些阅读课文把重要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勾画出来。这样既了解了文章,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久而久之,就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为写作打下基础。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励学生爱阅读。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而教,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听说读写,让学生感悟到学有所用,主动自觉的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阅读教学方法很多,这只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在这次研修中有更多的感悟。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 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下面就中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 解题技巧一一加以解析。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 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 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 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 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

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别类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效组织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乃至其它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标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法研究高效课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到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还是沿袭了教师教,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学生习惯于教师知识性的传教,严重制约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如何有效通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字、词、句的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字,明白字词的含义,才能去理解课文中句与段、篇章的意思,体会到作者所表达思想情感,同时,学生通过字、词的积累,将它们用来书写或者口头表达自己的意愿,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其次,学生对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谋篇布局的巧妙构思,学生感悟到之绝妙,能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变成自己的写作技巧,从而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引导并督促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这是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核心内容。 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对生字中的“拜”、“允”“畜”等特殊部首,学生要读准音,认准字形,找准部首:“拜”的偏旁部首是“手”、“允”的偏旁部首是“厶”或“儿”、“畜”的偏旁部首是“亠”。将这些生字的意思弄明白,能够正确书写,防止错、别字存在,“拜”的右边是四横并非是三横。其次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分别给予组词,让学生得到巩固生字的音、形、义。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如“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圆”“小”“套”等词,让学生从字面上看到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紫色”一词体现出闰土健康,从“忙月牙儿”的“忙”字看出闰土是处在贫穷的家庭等,语文教师督促学生对字、词、句的训练,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住文中主人公的角色变化。 此外,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字词句的强化训练,要注意: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既要从字、词的本意理解,还要将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达到字词的理解与运用相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章中有关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用自己的情感语言来模仿写法,达到掌握习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完整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之欧阳语创编

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 头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笔者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探索中我终于悟到:自己之所以一如既往地热爱语文,喜欢写作,不正是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

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四十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

现代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之我见

现代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之我见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中学戴直楷邮编:404707 语文新课标教材主要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大板块,阅读教学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在语文考试中,阅读试题的分值几乎占了整个试卷的一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固然重要。但培养考试中的解题技巧同样重要。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占了全卷150分中的55分。从现在的教辅资料显示,阅读练习题非常丰富,但阅读试题解题技巧与方法的指导,却显得十分薄弱。为此,笔者就十多年来在阅读教学和语文阅读试卷分析过程中的一点点启发,略作梳理,与同行商榷,以求斧正。 一、从试卷的问题入手,明确命题意图,确定阅读原文内容,能为学生赢得解题时间和解题方向。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整体阅读、局部分析、归纳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训练与培养。若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现代文阅读试题解答中,我觉得未免有些浪费时间,学生也会觉得非常盲目。我在阅读教学和试卷分析过程中尝试了从试卷的问题入手,既为学生赢得了有限的时间,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1.首先阅读试卷问题,能够了解或掌握本阅读段落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命题者的意图,也就是说,明确考点,找准解题方向。在考场上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只要找准了解题方向,无论是那类学生都会集中精力去解题,否则,学生就会因无从下手而放弃答题。从阅读试卷问题入手,只要略作分析,就能明确命题者的意图,掌握要解决的问题,再不必去精读全文,只需浏览就会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内容,再去精读该内容,就会很快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也高,兴趣也会很浓。 2.试卷问题中本来就有些提示,明确告诉我们阅读第几段回答什么问题,我们何必去浪费时间呢?只要阅读了试卷问题,学生都能去考虑相关内容,或多或少都会找到一些答案。 3.从试卷问题入手,结合文体知识可以获得解题灵感,得到启发,准确解决相关问题。 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合理取舍,有条不紊的解决现代文阅读语段中的有关问题。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问题有难有易、有深有浅,从试卷的问题入手,我们可以合理取舍,决定解题先后顺序。对于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要求不是太高,实际上有很多试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来解答。阅读了试卷问题后,就可以立即回到原文相关内容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也可以直接根据有关提示悟出答案内容,不必过多的去探究原文,浪费时间。解决了一些问题后再归纳综合相关内容,确定是否阅读全文,需要阅读全文也有基础了,不需阅读全文能解决问题当然更好(务必对理解有十分的把握)。这样会快速高效的解决现代文阅读试题问题。 总之,从现代文阅读试卷问题入手解决阅读试题,既可以为学生节约时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仅对学生考试有一定帮助,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应是非常有帮助的,在阅读教学中若训练到位,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1.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