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讲政治权力

3.政治权力:(1)广义:政治权力就是权力现象与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2)狭义: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4.政治权力的特征

(1)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2)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实用;

(3)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5.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1)客观要素: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生产资料②物质财③暴力④其他要素

(2)主观要素:指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能力素质②身份资格③理论与策略④组织

6.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1)权力: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奖惩能力,来源于强制力。

(2)权威:影响他人的一种正当性,来源于理性的说服。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3)联系:⑴都要求服从,都有支配的性质;

⑵权威构成了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实现要依靠对于权威的运用;

(4)区别:

⑴对权威的服从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⑵权威通常是不可更改的;而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具体的情势,不断地

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⑶权威的服从不要依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为后盾。

7.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⑴外在客观的合法性,如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

⑵内在主观的合法性,如被统治者发自内心的认为统治者有权指挥他们,

而自己则有义务服从统治者;

8.政治合法性的类型

(1)传统型合法性(2)法理型合法性(3)克利斯玛型(个人魅力型)

9. 政治权力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区别

(1)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

(2)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精神上、信仰上的;

(3)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则依靠悠久的历史传统第三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政治文化:

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

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

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

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文化的特征

⑴、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

⑶、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⑷、政治文化具有发展性;

3.政治文化的内容

(1)政治认知性成分(2)政治情感性成分(3)政治评价性成分

4.政治文化的类型

⑴、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

①、地域型政治文化;②、臣属型政治文化;③、参与型政治文化;

⑵、根据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联系划分;

①、传统政治文化;②、现代政治文化;

5.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各自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也是特定的政治文化世代传承的发展过程。

6.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⑵、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学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⑶、政治社会化是对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⑷、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7.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使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

(2)维持或改革某一政治体系;

(3)维持、改革和创新特定的政治文化。

第四讲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的含义: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形成的,反映特定阶级志和利益的,具有相当

程度流行性的,对社会、政治做出根本性规定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1)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或思想体系,一种意识形态不是某些单纯观点的罗列,而是自成系统的理论、思想;

(2)作为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即它除了包含知识性的描述和解释外,还有着强烈的规范性;

(3)意识形态是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观念和利益的集中反映;(4)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甚至是普遍的流行性,能够切实地影响一部分甚至

是大部分社会成员的观念。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⑴、现实性⑵、总体性⑶、阶级性⑷、相对独立性⑸、依赖性

3.主要意识形态

(1)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

(2)保守主义:古典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

(3)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4.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1)社会政治整合功能(2)合法性支持与破坏功能(3)启蒙与教育功能

5.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

(2)论证团体行动的稳定性;

(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第五讲国家

1.民族国家的构建

第六讲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

1.封建制国家的中西差异

A、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中央集权制;

B、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实行的是官僚制;

C、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思想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

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2.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A、在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以所谓公民

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和政治平等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B、在政治制度方面,它体现为资产阶级以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作为资

产阶级政治自由和民主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

C、在政府职能方面,它体现为“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最低

限度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D、在政府政策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政府鼓

励和维护个人在市场上的自由活动;

第七讲政府体制

1.政府体制:

指立法、行政、司法、军队等不同的政府机构,在一定的组织原则之下,通过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责,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法律、政治关系的整体。

2.议会共和制(德国、意大利、以色列)

定义: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且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体形式。

特点:①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②总统是国家元首但不掌握实权

③政府执行议会制定的法律④政府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

⑤政府的政策必须得到议会的支持

3.总统共和制(美国、埃及)

定义: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总统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对总统负责的政体形式。

特征:①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一个人担任

②政府和国会二者互不归属

③国会对总统违宪可提起弹劾

④三权分立和制衡的特点比较突出

4.总统制优点:

A.行政与立法相互制衡,较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

B.政治责任归属较明确,选举结果可反映选民对总统施政效果的判断

C.选民对执政者的可辨识性较佳,选民的投票与未来的执政者有直接的联系D.政治稳定,总统与国会议员各有法定的固定任期

5.总统制缺点:

A.双元民主正当性,总统与国会皆由人民选举产生,若两者发生冲突,无任何解决僵局的机制

B.总统任期固定,体制僵化,缺乏弹性,导致政治过程被硬性切割

C.赢者全拿,造成零和式的竞争风格,落选者一无所有

D.民选总统易有权力幻觉,自我膨胀,易造成民粹式的威权领袖

6.内阁制的优点:

A.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通力合作,保证了政府活动的便捷、迅速和有效

B.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

C.遇有紧急状况时,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

7.内阁制的缺点:

A.行政与立法合一,有滥权的可能性

B.政治责任归属不明确

C.选民对执政者的可辨识性较差

D.政治不稳定,内阁可能随时被国会倒阁

第九讲行政机关

1、官僚制的建立

(1)官僚制的含义:官僚制又称科层制, 它是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

是由执行决策的、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

2、官僚制的优点:

⑴、严格的效率取向;⑵、注重法律和程序;

⑶、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⑷、官僚制的普适性

3、官僚制的弊端

⑴专业化分工和高度集权导致低效率,并进而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⑵由等级控制而形成程序化的责任机制,在政治—行政二分的体制下,

往往造成责任机制的断层。

⑶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⑷官僚权力的扩张性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越来越多的寻租和腐败现象等缺点

4、政务官制度:

政务官是指经过选举或委任产生的,有限任期,并主要以其政治主张、政治背景、政治能力和党派关系为主要任职依据的一类官员。政务官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的党派性。根据多党制度的基本原则,政务官与其所在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共进退。

5、事务官制度

事务官也就是常说的事务类公务员、一般职公务员,即指那些在政府中长期固定地担任具体事务工作并具有一定级别的国家公务人员。

6、联邦制特征

A、从宪政角度看,在所有联邦制国家中,联邦及其成员都拥有立法、执行和司法等三种国家权力,并且这些权力受宪法保护,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改变

B、从制度和功能上看,在联邦制下,国家权力被完全分配和各联邦和州,因此这两个层级的政府能对某些领域的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

C、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联邦是一种自主的、非集中的领土单位的自愿联盟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7、联邦制功能

A.借助权力分立与平衡,在联邦与成员国之间划分国家权力

B.通过领土单位的自治来保护少数

C.整合异治社会,特别是在保持领土单位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实现整个国家在经济、整治和军事上的整合

D.通过功能性的分工圆满履行国家的职责

第十二讲政党理论

2.政党的概念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才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政治组织。

7.亨廷顿的“政党适应性理论”:

一个政党能否长久,适应性是一个衡量的主要指标。适应性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环境挑战越多,经历的时间越久,组织的适应性就越强。适应性主要有年度、代际和职能三个方面来判定。

8. 政党适应性的决定因素:

⑴、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党内精英群体对变革的共识;

⑵、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政党对监控环境的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一个政党要

想适应环境的变迁,就必须有监控环境如何变化的能力;

⑶、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环境本身的性质,尤其是来自国内与国际对于政治

变革的支持、反对和不同类型的诉求。

第十三讲政党制度

1、政党制度的含义: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规定或在实际政

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以及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4、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

政党通过选举架起了选民和政府间的桥梁

②、政党制度是民主制度协调运作的工具,

它保证了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协调与合作。

③、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第十四讲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的概念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这种群体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

(1)集团利益是利益集团存在的基础;

(2)这种利益是某一集团的特殊利益,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3)影响政府政策过程是利益集团实现集团利益的重要途径;

(4)利益集团的出现以政府的存在为前提

(5)利益集团承认政府,并通过和平和可接受的方式影响政府决策。

2、利益集团的特征

⑴、利益集团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

⑵、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⑶、作为一种非政府性的组织,利益集团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9、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

⑴、集团政治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⑵、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⑶、集团政治成为一种新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⑷、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第十五讲新兴社会组织

1、新兴社会组织的概念

新兴社会组织专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出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基金会以及社区活动团队等。

在我国,社团的形式很多,但因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政治过程,因此可以统称为社会组织。

“政治性社团”、“利益团体”、“社团”、“民间组织”都是意义相同、可以互换的概念。

民政部将社团分为四类:学术性团体、行业性团体、专业性团体和联合型团体2.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①、非营利性②、非政府性③、公益性;

9、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

(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

(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

直接改变了政府的活动

第十六讲新闻媒体

1、新闻媒体——“第四种权力”(FourthPower)

是欧美西方社会对于新闻媒体在社会中地位的表述,是指在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权力之外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其社会职能是“监督”,即对上述三种社会权力进行舆论监督,以保证这三种权力的运作透明。

第十七讲政治人

1、影响人民介入政治过程的因素

1.如果你认为同可以期望从其他活动中得到的报酬相比,从政治介入中得到的报酬价值较低,你就不大可能介入政治;

2.如果你认为你所面临的各项选择之间没有什么重大差异,因此你的所作所为就无足轻重,那么你就不大会介入政治;

3.如果你认为你的所作所为无足轻重,因为你无论如何不能有效地改变结果,那你就不大会介入政治;

4.如果你认为没有你的介入结局也会相当满意,你就不大会介入政治;

5.如果你觉得你的知识太有限了,不能有所作为,你就不大会介入政治;

6.如果你遇到的障碍越大,你就越不大会介入政治;

第十八讲政治统治

1、政治统治的概念;

政治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而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5.、政治统治的合法化的途径

⑴、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地

位一经建立,就会从各方面显示自己的力量,如惩罚犯罪等;

⑵、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包括选举授权、政策选择、

政治沟通、法制约束等,从而获得程序化的权威。

⑶、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以获得信仰方面的权威,从而为自己的

合法性进行辩护

第十九讲公共治理

5、公共治理的原则

⑴、参与原则;

不再将管理对象排斥在管理之外,管理者不在扮演着高高在上的垄断则的角色,而是确立了绝大数公民都有资格来观察、参与和发表意见,政治行动在平等互动中展开。关联要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⑵、透明原则;

指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决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信息都要向公众公开,公众可以通过合法的、便利的途径在法定的时间内获取所需信息。

内容或要求:信息公开、程序公开

⑶、责任原则;

积极责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与治理为大众谋福利(使命精神);

消极责任:对工作中的失职、失误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付出代价);

⑷、回应原则⑸、协作原则⑹、合法性原则

6、治理理论产生背景

A.市场失灵: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物品、约束个人的极端自私行为、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B.政府失败:仅仅依靠政府的计划和命令等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终不能促进和保障公民得到政治经济利益

第二十讲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概念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监督政府权力,影响政府决策,表达政治意向的政治行为过程

2、政治参与的内涵

⑴、政治参与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产物,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

⑵、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

⑶、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依法参加政治生活的行为;

⑷、政治参与的目标和对象是公共政治领域;

⑸、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参与形式的多样性)

①、依据公民参与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主动性参与和被动性参与;

②、依据公民参与的渠道,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③、依据公民参与手段、方式,可以分为合法的参与和非法的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

(1)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促进作用

①、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公民教育程度、收入及职业地位的提高,而这些

都会增强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必然出现分化,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就会加入各种组织,并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其结果必然导致政治参与

的扩大化。

③、经济发展导致政府职能扩大,而政府职能的扩大,必然相应的扩大

公民参与政府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2)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抑制作用

①、在效率与公平的优先问题上,效率优先考虑可能限制参与的发展;

②、经济发展一方面导致社会利益的分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决策组织功

能的专门化和复杂化,并使各类计划和政策更加复杂、技术性更强,

而政治过程的复杂化会降低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③、经济发展增加了个人的社会流动机会,在短时期内,个人社会流动可

能减少政治参与;

第二十二讲政治发展

1、政治发展的含义

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指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

从狭义角度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技化、合理化。

2、衡量政治发展的标准

⑴、政治结构:政治发展以政治结构的分化和专门化为形式,体现效率、

科学和合理的标准。

⑵、政府能力:政治发展以政府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有效运用为特征,体现

权威、法治、有限政府的原则;

⑶、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以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合理化为特征,体现民主

参与、权利意识、平等自由等精神;

二、政治发展的类型

1、早期现代化国家模式

⑴、一般历史进程;

①、这些国家基本上是在社会内部进行政治发展,是自主性的发展;

②、一般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资本主义运动而进行政治发展,政治发

展沿着从经济社会领域到政治领域的路径;

③、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广泛的社会阶层逐渐提出要求,通过政治参与

逐渐改变政治形态;

④、一般均经过了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民族国家建设时期、民主化发展

时期以及福利化建设时期.

▲:①、民族国家建设:即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割据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

②、民主化: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了公民权利和政

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普选制、

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度和司法独立制度;

③、福利化:即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国家的职能和政府的干预

活动扩大,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

国家。

⑵、具体发展道路的差异;

①、渐进—妥协的发展道路:政治发展一般比较稳定,不存在激进的革命

方式,主要是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进行妥协斗争,形成政治变

革的共识,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政治发展,政治传统得到尊重。

②、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的特点:

政治发展主要依靠革命和暴力进行,通常是在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之间激烈的较量后政治才有所进步。政治发展以制度和政权发生本质变化为标志。

③、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发展中国家模式

⑴、“后发型”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特征:

①、政治发展起步晚;

②、政治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外来文化的传入;

③、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和政府;

④、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往往不能同时推进,政治发展的超前与滞后都曾存在⑵、“后发型”国家政治发展的劣势

①、面临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

②、面临被动型政治发展;

③、发展中国家面临对其政治发展不利的国际环境;

④、在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不利于政治发展。

⑶、“后发型”国家政治发展的优势;

①、国家在现代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民众的广泛

动员、社会资源的集中和调节,可以较快地推动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

②、政治发展的借鉴性,在政治发展中可以吸取早发国家的经验教训,

学习成功的做法,减少政治发展中的盲目性。

第二十三讲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1.政治革命的含义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2.政治革命的特征

⑴、以革命阶级为主体;

⑵、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标;

⑶、以变革政治体系为内容;

⑷、以广泛的群众支撑为基础;

⑸、以暴力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

3、政治革命的条件

(1)客观条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定的革命形势

▲:特定的革命形势:

①、统治阶级力量因遭到严重削弱而指挥失灵,它既不能维护旧有的秩

序,也无法以原有的方式处理危机,更没有能力实行政治革新;

②、被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因物质生活极度贫困而承受苦难,人民群众

不愿再以旧有的方式生活下去,为政治革命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

大的社会生力军;

(2)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

4.革命的类型:奴隶革命、地主阶级的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5.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基本形式,同时不排除革命有和平转变的

可能性

6、政治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⑴、政治革命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政治进步;

⑵、政治革命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

⑶、政治革命能更新政治体系;

⑷、政治革命能改革政治环境;

7.政治改革的含义

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中的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

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地位的政治过程。

8.政治改革的特征

⑴、政治改革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

基础和基本原则为限度;

⑵、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

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⑶、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处于政治领导

层的严格控制之下,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⑷、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基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中的地位

9.政治改革的原因

导致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也就是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排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客观上产生了政治改革的要求;

10.政治改革的条件

⑴、要求改革的观念与呼声,必须占据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

⑵、政治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地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活动,因此,

能否出现一个具有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的政治领导层,对于政治改革的发

起、组织乃至成败,都至为关键;

⑶、政治改革是一种以和平方式进行的循序渐进的政治变革活动,因而需

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11.政治改革的目标设计;

①、调整政治结构;②、提高管理效能;③、协调利益关系;

12.政治改革的方式

(1)激进式改革:又称“闪电战略”和“休克疗法”,这种改革强调总体设

计和强制性变迁;这种改革模式有利于缩短新旧政治体系转轨的阵痛期,但

同时也会极大地增加社会阵痛的强度。

(2)渐进式改革:又称“费边战略”和“多项分进方法”,这种改革强调长远和眼前、总体与局部的平衡,主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种改革

模式可随时调整改革计划、化解不利因素,减轻改革所带来的阵痛。13、政治改革的地位、作用

(1)它是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2)它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3)它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有效防止和消除弊端的手段。

第二十四讲政治民主理论

二.民主理论模式

1.古典民主主义

⑴、16、17世纪反对教权、皇权的斗争中兴起的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理

论;

⑵、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⑶、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2、精英民主主义

民主其实只是一种竞争领导权的制度安排;

民主不过是一种基于同意的被统治;

民主实质上是通过竞争上台的精英之间的民主。

社会总是处于少数人的统治之下,是他们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并把权力

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3、多元民主主义

利益集团在影响政治决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进行院外活

动、影响大选、提供司法证据或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等。

①、从民主的形式上看:民主有种形式,如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

等。

②、从实现民主的途径上看:民主并不意味着社会大多数人通过政治系统形

成一致的决定,而是各种社会团体、利益集团通过讨价还价达成妥协的过程。

4.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①、民主就是“人民主权”,是一种阶级统治;

②、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

③、民主意味着公民平等和参政的权利;

5、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是指政治共同体的自由、平等的公民和团体,通过协商或公共协商而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过程,以对话、讨论、辩论、审议等具体形式而达成政治共识,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

三.政治民主的相关变量

1、经济发展与民主

2、政治文化与民主

3、社会自治与民主

4、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

⑴、在经济建设方面,需要为政治民主创造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合适形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等;

⑵、在社会建设方面,需要为政治民主创造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政治

体系的完善、政治的稳定与社会稳定、社会政治生活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等;

⑶、在文化建设方面,需要为政治民主创造的政治文化条件,主要是确

立起民主的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

第二十五讲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3.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借鉴意义

①、资本主义的权力制衡的原则和机制对制约权力的滥用和防止腐败的产生

所起的作用;

②、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善,选举的直接性、普遍性较高,选

举操作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公开性、透明度都比较好,选民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公民权利;

③、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权威性,特别是法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一般

能得到切实的执行,使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讲政治权力 3.政治权力:(1)广义:政治权力就是权力现象与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2)狭义: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4.政治权力的特征 (1)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2)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实用; (3)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5.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1)客观要素: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生产资料②物质财③暴力④其他要素 (2)主观要素:指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能力素质②身份资格③理论与策略④组织 6.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1)权力: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奖惩能力,来源于强制力。 (2)权威:影响他人的一种正当性,来源于理性的说服。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3)联系:⑴都要求服从,都有支配的性质; ⑵权威构成了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实现要依靠对于权威的运用; (4)区别: ⑴对权威的服从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⑵权威通常是不可更改的;而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具体的情势,不断地 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⑶权威的服从不要依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为后盾。 7.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⑴外在客观的合法性,如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 ⑵内在主观的合法性,如被统治者发自内心的认为统治者有权指挥他们, 而自己则有义务服从统治者; 8.政治合法性的类型 (1)传统型合法性(2)法理型合法性(3)克利斯玛型(个人魅力型) 9. 政治权力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区别 (1)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 (2)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精神上、信仰上的; (3)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则依靠悠久的历史传统第三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精简版)

政治学原理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说明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主要区别 答:1)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显示政治作出评价,并试图探求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2)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2.什么是政治参与?列举现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答: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参与常见的方式有:1、政治投票。2、政治选举。3、政治结社。4、政治表达。5、政治接触之。6、政治冷漠。 3.说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政治观的差异 答: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思维模式。 1、对人性的看法 理想主义:人性本善,至少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善 现实主义:人性本恶,人有权欲,本性难改 2、对国家关系的看法 理想主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调和,主张在道义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 现实主义: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与利益为轴心 3、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的看法 理想主义:极为看重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视之为维护国际秩序的唯一有效工具 现实主义: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就名存实亡 4、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 理想主义:强调研究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对世界报以盲目乐观态度 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强调人类应当面对争斗的现实,不可陷入和谐的空想 5、对未来的看法 理想主义:认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裁军和建立民主的世界政府 现实主义:未来受到人的利己主义的支配,实现世界和平的目标路途坎坷 理想主义重要特点之一是从道德和价值判断的角度看待一切。反映在世界政治中,理想主义从道德价值和合法规则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政治的行为标准,在对世界事务做出道德评价的基础上,致力研究国际政治体系中各国应当如何行动的问题。它以人类必将走向大同,世界必将走向和平的信念为前提,强调全球利益和国际合作。由于它对世界政治的看法并非建立在现实经验的分析之上,所以,也将被现实主义视为空想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是最古老的国际政治理论,强调全力政治和国家利益。它将其全部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国家是国际和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是一个拥有主权的自治实体。而且,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现代国家的产生,更使国家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4.简要概括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5.概括说明政党的主要功能 答: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6.什么是联邦制?说明联邦制的主要特点 答:联邦制国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组成。联邦制国家的特点在于: (1)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4)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 7.简要说明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作用 答:政治文化对既有政治体系起着维护和延续的作用,同时,政治文化的变化最终又可能带来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迁。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软件”部分,一般与政治制度性结构安排相匹配。跨国性比较研究和现代化研究显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条件。 8.什么是政党制度?举例说明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政党制度类型 答: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类型: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两党制。(2)多党制(3)一党制。 2、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018年专插本政治理论复习资料(汇编)

2018年专插本政治理论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A.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共同富裕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 根本原则 B 本质属性 C 必然选择 D 内在要求 5.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的题目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A.坚持与时俱进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7.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 A.制度创新 B.文化创新 C.科技创新 D.理论创新 8.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重大突破是()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是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9.当前,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是() A.改革开放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D.四项基本原则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A.没有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B.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D.被公认是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D.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A

政治学原理阅读分析 1.在13世纪时,英国的议会…… (1)根据上文,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 点? 答: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议会内阁制。 主要特点: 1)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但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通常也不承担政治责任; 2)内阁与议会相结合。多数议会内阁制国家中,内阁成员本身即是议员,但也有少数国家中内阁成员不得兼任议员; 3)内阁与议会存在制衡关系。若议会反对内阁的政策,议会可以提出不信任议案,要求内宅辞职;新一届议会再次对内阁担出不信任案,那么内阁必须辞职; 4)内阁集体对议会负政治责任。若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而内阁必须辞职时,内阁必须集体辞职。 (2)根据上文,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答: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民主政体。 主要特点: 1)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在这种政府形式下中,政治权力与权威主要掌握在由选举产生的民意机构和政府首脑手中; 2)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互相制衡。政府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就成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主要内容; 3)公民社会的独立性。公民社会主要是指由家庭、经济领域、文化活动和政治互动等社会生活领域构成的社会自组织系统; 4)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多元价值并存。以公民个人的自由和公民社会的独立为前提,必然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2.被统治阶级参加统治阶级的对外战争……

(1)该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学的哪个基本原理?这段资料 答:这个例子说明了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 (2)请对该原理进行全面阐述。 答: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即国家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分析了产生国家相对自主性的两种情况:1)国家处于某种危机状态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阶级的统治是以这种国家形式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努力的最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利益;2)国内各阶级的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时,国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掌权的阶级独立于各阶级或各派别之外,使阶级或派别的冲突得到缓和。国家相对自主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任何一个政权要实现稳定的政治,都必须代表一定阶级的整体利益; 2)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国家表面上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的;3)国家利益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在实质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国家利益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与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并不矛盾。 3.二战之后…… (1)从该段资料中分析韩国是那种政体? 答:威权政体 (2)该种政体有何特点? 答:主要特点:威权政体的关键特征在于它否定民众对统治者的有效控制,统治者要求的是政治上的消极与服从,而非热情参与和动员。这种政体既非民主又非极权,是中间形式。 (3)该种政体有哪些亚类型? 答: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五种亚类型:君主统治型。个人统治型。支配政党型。宗教控制型。军人政权型。 (4)请评价该种政体? 答:按照民主政治的标准,威权政体显然是一种糟糕的政治形式,但是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巨大压力而又同时维持社会秩序,亚非拉国家多数都选择了威权政体,这一选择看来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在众多采取了威权政体的发展中国家中,成功的实现追赶式的经济发展的只有东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 4.当代世界各国都面临改革问题…… (1)这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发展的什么特性?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政治学概论各章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一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是亚里士多德。P1 2、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代表着一种最高的“善”,这种“善”是指伦理道德。 3、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道德政治的典型代表。 4、《君主论》的作者是马基雅维里。 5、《政治体系》一书的作者是戴维·伊斯顿。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实质是阶级斗争。 7、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8、政治学基本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权。 9、现代西方政治理论提出的分权、法治等原则,它的 二、名词解释 1、政治 2、阶级分析 三、主观题 1、自政治诞生以来,不同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有哪些? 2、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评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详细、科学的论证了国家起源问题的著作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P32 2、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P34 3、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P34 4、原始公社制度的核心是氏族。P35 5、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P35 6、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P36 7、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P36 8、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P37 9、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P37 10、耕地成为私有财产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P39 11、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P38 12、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凌驾于社会之上,这个“第三种力量”是指国家。P40 13、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P45 14、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者是卢梭。P46 15、暴力论国家起源说的要害是把国家看作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P48 16、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是国家的本质问题。P49 17、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P53 18、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是主权性。P56 19、划分国度的依据是政治地理位置。P57 20、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P57 21、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其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P59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注意:填空与选择题,大家主要复习黄色小册子为主,这里整理的内容较少,不全。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期末复习指导的综合练习题基本涵盖了考试的全部内容,大家一定要全面复习! 一、填空题 、中国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正确答案:儒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正确答案:国家政权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正确答案:政治权力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正确答案:理想主义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马基雅维利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问题。 正确答案:价值中立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正确答案:伦理 . 对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正确答案:国家政治 .公共利益具有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正确答案:公共性 .经验事实表明,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正确答案:权力 、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正确答案:人民 、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正确答案:分权原则 、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正确答案:议行合一原则 、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正确答案:政府权力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正确答案:一元主义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正确答案:宪政 、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正确答案:政治合法性 、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政治学复习题

1.怎样理解政治的涵义及其本质? 定义P9第5自然段;本质:P9倒数第2行至本段末。 2.什么是政治权力?它有哪些特性? 政治权力: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特性:P71-74 3.政治权力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P80倒数L7—P81 L2 P81 L10—L20; P82第2段 P83 L7—L10 4.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取得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P125“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5.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P182—183 6.国家的结构形式包括哪些内容? P201—P202 7.现代政党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P211最后一段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本质的论述 P212—P213 8.什么是政党制度?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P216;p217—P220 9.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是什么样的组织? P230—P231,定义和特点 10.政治社团的功能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P237—239 11.什么是政治文化?其构成有哪些方面? 第五篇前言 1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它有何作用? P281倒数L6;P293——294 13.政治发展的本质内容和根本动力是什么? 第六篇前言

14.何谓政治革命?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P300最后一段。P299—300 15.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P321 16.如何选择、运用政治改革的方式? P322—323 17.利益集团的形成基础和特征 利益集团是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集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社会集团。利益集团有可能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也可能不介入社会政治生活。 特征:首先,利益集团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和目标。在利益集团内部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需要和价值认同,这是集团相对稳定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或者是共同的观点和目标,或者是共同的兴趣和观念,或者是直接间接的社会关系。其次,利益集团具备组织的基本特征,集团内部行动一致。利益集团首先作为一个组织存在,具有组织的基本特征,有自己的目标和框架,内部对于所要采取的行动态度是基本一致的。再次,利益集团采取行动的目的在于影响政策制定,以维护并增进自身的利益。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试图通过影响公共政策,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形成基础:一是利益集团的存在来源于社会冲突。在一个存在利益冲突的社会,通过组织实现自身利益就成为一种重要选择,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导致了有共同利益偏好的社会成员结盟。另一方面,在一个稳定开放、法治宽容的政治体系中,利益集团是多样化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是多层次的、利益集团内部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于是就会形成网络状、动态化,平衡有序的利益集团体系。二是现代利益集团的生成需要政治体系提供合法的制度空间。现代利益集团所指的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完善而成长起来的,不同于中世纪的传统社团、封建社会的秘密结社以及宗教团体、为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政党组织,也不同与其他一些行政化、垄断性的社团组织。虽然一定的经济物质条件提供了现代利益集团成长的土壤,但只有当一定的政治结构和体系能够容纳、确认、允许它的合法存在,它才能够得以发展。 18.利益集团与阶级的区别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划分阶级的首要依据是经济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此,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是与生产力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又不充分的情况相适应的。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不同的社会形态,阶级状况也因此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不过,人类社会这种阶级分裂现象也不是永恒的,“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3)阶级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政治主体。在阶级社会的一定社会结构中,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国家,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而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即成为拥有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主体。可见,阶级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并以经济关系为纽带而成为政治社会的政治主体,参与政治过程。阶级具有基于共同的经济地位而产生政治倾向的一致性;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产生心理习惯的相似性;以及基于共同的历史命运而产生理想追求的聚合性。

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 (2)政治是一种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一种管理众人和管理社会的活动 (4)政治是一种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5)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政治学研究对象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 (3)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获得和维持的科学 (4)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价值和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科学 (5)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 3.政治学研究方法: 古今中外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在当代中国,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两大类:1,,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政治学的根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必须坚持以下的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 (2)经济分析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采用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方法: (1)政治行为研究方法 (2)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3)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4.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哎呦,,,,好多好多 第二章阶级与国家 1.阶级是什么? 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些稳定的社会团体,这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彼此发生着特定的关系。 2.国家起源: 国家的起源问题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治学基础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政治: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政治学: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 利益: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共同利益: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民主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 政治权力: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统治:在阶级社会中,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在政治领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的统治,以保障其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政治管理: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 政治参与: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国家: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 政党: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政治社会化: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 政治革命: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政治改革: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 政治斗争: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的斗争。 政治制度: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1单一制:单一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指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制度,和复合制相对。(单一制下,国家主权高度统一,最高权力中央掌控,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只有一部现行宪法和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国家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国民有统一的国籍身份。) 2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政治实体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下,国家主权由联邦和各组成单位共享,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中央权力源于各成员实体授予,中央与地方权限在联邦宪法中有较明确划分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在联邦宪法和基本法范围内,联邦各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4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5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6竞争性政党制度: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总统职位或议会议席的方式执掌政权的政党体制模式。它包括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一党独大多党制。 7非竞争性政党制度:一国的政权通过法律规定由某个特定的政党执掌,不存在其它的政党或其它政党不得与执政当争夺政权的政党制度。它包括一党制和一党领导制。 8政府首脑指一国政府或内阁的领导,名称各有不同,如“国务院总理”,“内阁总理(大臣)”,“首相”,“部长会议主席”等等。9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

精选-《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1.政治的定义(理解)——第一章第一节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学的学习意义(理解)——第一章第二节 1.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政治和制度环境。 2.政治学提供了行政管理的政治哲学基础。 3.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发生和发展的根源。 4.政治学指明了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及其发展规律。 3.利益的含义(理解)——第二章第一节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理解)——第二章第一节 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是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的矛盾。因为这一基本矛盾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的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而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此外,它还铸造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基本特性,所以,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的矛盾是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5.利益的内在矛盾(理解)——第二章第一节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矛盾。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的矛盾。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 6.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第二章第三节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利益关系规定了社会政治活动的范围、内容和职能。 4.利益是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5.利益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源泉。 6.利益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7.政治权力的含义、本质及特性(理解)——第三章第一节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利。 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利益。 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利益关系。 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产生了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 特性:1、制约性;2、能动性;3、动态拓展性;4、垄断性。 8.政治权力的作用(理解)——第三章第三节 1、政治权力在政治关系中的作用:(1)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借。(2)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2、政治权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4)社会政治权力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3、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分配共同利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2)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3)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4)政治权力还能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等社会生活其他方面。 政治权力的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其形式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 9.政治权利的定义(理解)——第四章第一节 政治权利,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10.政治权利的特性(理解)——第四章第一节 1.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具有规范性。 2.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 3.政治权利是不断发展的。 4.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 11.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运用)——第四章第二节 1.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政治权利是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它体现着这种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对于政治权力主体的每个成员来说,政治权利又是他们作为个体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资格。 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政治权利具有规范性的特征,它以法定的形式规定着社会政治成员政治活动准则,因而有利于保障政治生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愿有序地进行。在社会主义社会,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按照人民的利益要求而正常进行。 3.有利于发挥政治权力主体成员的政治积极性。政治权利是其享有者的法定政治自由,为谋取自己的利益,政治权利的享有者必然要在权利的法定范围之内进行积极的政治活动,因此,政治权利的确定,会为政治权力主体成员进行政治活动提供有效的空间和积极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是人民发挥政治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的必要前提。 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政治权利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意味着社会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政治向着规范化、法制化、责任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政治权利则使得广大人民有可能通过政治生活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12.政党的作用(理解)——第六章第一节 1.凝聚和集中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2.动员和发展政治力量。 3.领导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13.政治统治的特征(理解)——第八章第一节 1.阶级性。 2.强制性。 3.秩序性。 4.最高性。 14.政治参与的含义、特征及作用(运用)——第十章第一节、第四节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2009年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非子》,主“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 (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世界观。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君主论》,布丹的代表作《六论》,莫尔和康帕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代表作有《乌托邦》和《太阳城》。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