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伊协召开_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_研讨会_

中国伊协召开_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_研讨会_

中国伊协召开_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_研讨会_

开幕式

中国伊协会长杨发明致辞与会嘉宾

分组讨论

中国伊协召开《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研讨会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 授课人:梁志勇(28号) 陈玲(40号) 张春慧(16号) 陈龙弟(27号) 丁莹(3 号) 授课时间:2010年4月7日

教学目标:1、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历程; 2、从民族学角度把握回族形成的诸因素并了解宁夏回族历史及回族著名 历史人物; 3、从历史的演变中理解回族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的渊源。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有很多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宗教信仰及发展历史。那么本节课就让我们的团队带领大家跨越千年历史,去探寻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以及它的忠实信徒——回族,特别是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并了解一下几位著名的回族历史人物。 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610年穆罕默德创教开始,到他逝世之时的23年间,伊斯兰教终于发展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宗教。并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而走上了向外传播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文化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不断吸收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进而产生了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的群体——回族。 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时间是唐朝到宋朝。 中国与阿拉伯民族最早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史记》称阿拉伯为“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97年,后汉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西域,行抵安息西境欲渡海往埃及受阻。由于他的报道,国人对条枝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汉书》记载:“条枝国在山上,……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西汉时,我国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已相当频繁。中国的丝绸之路、铁器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远销至罗马帝国及西亚各地;阿拉伯的乳香、珠宝、鸵鸟则输入中国。到了618年,唐王朝的建立。两个大帝国的边境相交于中亚细亚,这为两国的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此话表达了阿拉伯穆斯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和他们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的心态。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唐永徽二年。《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来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永徽二年正值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他派使者经丝绸之路抵达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并向他介绍大食国的建国经过、基本国情、文化习俗和伊斯兰教的基本

看伊斯兰教在欧洲的发展

逢「斋月」看伊斯兰教在欧洲的发展 今年的回教「斋月」(Ramadan)从公历9月1日展开,正好碰上儿子们开学的第一天,家中的老四穆罕默德初上国小一年级,我与内人要求他效法前面三个哥哥,从6岁起开始练习「斋月」诫律,日出至日落之间断绝饮食,小穆罕默德在第一天太阳下山前呈现「迷糊」状态,我们怪他凌晨不认真进食。第二天开始他学乖了,知道疏忽饮食的下场。至今迈入「斋月」第22天,感谢真主,全家人封斋平安。 「斋月」与「朝觐」是每年伊斯兰教的两大盛事,全世界12亿的穆斯林都在R amadan这个尊贵的月份里,自动自发地回到了真主开设的集训班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心灵与身体的「进厂维修」。封斋对于身体而言有排毒的良效,「斋月」里加长的礼拜有助于强化体力与意志力,「斋月」鼓励朗诵古兰经则有助沈淀心思与心灵启发,「斋月」里鼓励施散金钱则在提醒穆斯林勿忘穷苦之人及勿当守财奴。 这是我们一家人在欧洲度过的第四个「斋月」,每天日落的一刻,全家人围坐餐桌前,享受着对于封斋人而言比米其林3星级餐厅还要更美味的水与食物。白水流过干渴的喉咙,食物进入了空荡的肚子,我想象着欧洲超过4千万的穆斯林也跟我一般,正享受着真主的恩典。

2005年我们一家人初到比利时的第一个「斋月」,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Islam Channel开播未久,此后数年,这个卫星频道成为斋月里的良伴之一。每天在西欧的「开斋」时间正好是圣地麦加的「宵礼」时间,我们一边进食,一边观看Islam Channel现场直播麦加「大清真寺」(中文又译「禁寺」)近150万人同时礼拜的壮观画面。根据沙特阿拉伯政府的资料,每天在「禁寺」内外开斋的人数达100万人,沙国政府在那短短15分钟的开斋时间里提供500万颗椰枣及200万瓶Zamzam圣泉水供开斋客享用,每日开斋花费达美金26万元。 「斋月」是十足心灵与体能的训练时刻,封完一天的斋之后,我会在每天晚上前往位在欧盟总部附近的布鲁赛尔大清真寺参加夜晚的「宵礼」,礼拜时间长达1个小时15分钟。清真寺内外拥挤情况可以水泄不通形容之,比利时警察经常站岗在清真寺外,虽名为维持秩序,实则是否在监看这群「狂热份子」则不得而知。 身处在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欧洲,作为少数族裔的穆斯林,我也很自然地会去关注这个与伊斯兰系出同源的宗教在欧洲存在的状况。前来欧洲的观光客可能会发现,城市中著名的观光景点几乎少不了教堂,此固然展现文化遗产之优美,然而其中透露欧洲核心价值的衰落,不知道欧洲人可曾把信仰流失这事当作危机来看待?教堂是信徒心灵寄托之场所,上教堂礼拜人数之多寡则客观地能代表宗教在社会上所能扮演心灵指导力量之强弱,欧洲的教堂所呈现出的特点似乎是:观光的功能大过礼拜的功能、上教堂礼拜的人数日减、礼拜者老年化倾向严重。反观伊斯兰教在欧洲的发展,一些客观的现象和统计数字,可能令欧洲各国政府「忐忑不安」。 英国 英国穆斯林大多数为外来移民,最早可追溯到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也门的阿拉伯人大量来英,其后印度、巴基斯坦、赛浦路斯、巴勒斯坦、非洲及其他阿拉伯国家人民因政经因素纷纷涌入,至今穆斯林人数超过160万人,大小清真寺数目达500座。英国穆斯林数目成长之迅速、伊斯兰活动之多元与亮丽,堪为欧洲其他地区之表率,但在2005年英国伦敦恐怖攻击事件后,造成英国政府与民间对伊斯兰持续扩张之担忧。

伊斯兰教的未来走向

伊斯兰教的未来走向 根据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伊斯兰问题专家尤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彼得拉什的文章编译。 尤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彼得拉什,1830年11月7日生于苏联哈萨克自治社会主义共和国萨姆索诺夫卡镇(现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库林贝尔村),2013年5月1日逝世于俄罗斯。苏联及俄罗斯伊斯兰问题专家,哲学家,哲学博士(1990),奧布宁斯克原子能学院教授(自1992年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者,部队之子…军队为其生活提供必要保障的儿童?莫斯科保卫战参加者,奧布宁斯克市荣誉市民。 对未来进行预测永远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会有这一那样的先决条件,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预测的时候,不可能把引起事件的先决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事实全部都考虑到。正因为如此,做预测的时候出现一些小的失误是难免的,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些大的错误认识,尤其是当事情的范围涉及到全球,其现象具有无数种性质而又不可能把那些性质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的时候。 伊斯兰教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现象。 不过,我还是要冒险一试,对伊斯兰教的前途做一下展望,同时谈谈我的一点看法,这样做比对伊斯兰教运动的事实保持沉默要好。因为伊斯兰教在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都将起着重大影响。易中天先生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三大文明是“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他说:“我认为当今世界的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西方现代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二名是伊斯兰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三名中华文明”。(见《易中天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当伊斯兰教与走向前台千变万化的的未来相遇的时候,这一宗教在期待什么?伊斯兰教的教义体系本身与精神文化各个方面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伊斯兰教将被如何写入我们这个星球的文明? 这些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伊斯兰教,而且对全人类而言,都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要知道,伊斯兰教是个世界性的宗教。据美国一个研究中心2009年10月的一项研究数据,全世界穆斯林人口已经超过15.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3%(以2009年世界68亿人口计算)。伊斯兰教的信徒遍及全世界,有的信徒正在当真地自以为伊斯兰教正在逐渐成为宗教的霸主。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未来学家,做不到丝毫不差地确定伊斯兰教的未来,准确到每个细枝末节是不可能做到的。人们会不可避免地提出这样的问题:预测伊斯兰教的未来,其想法成熟吗?这种预测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的吗? 不能要求预测做到丝毫不差,如果“把每一细节都说出来”,那么这就不叫预测,实际上是瞎掰,是在建天真的空中楼阁。不过,这里的预测是尽可能完全以当今文明的客观发展资料为根据的,因而其基础也是可靠的。 在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简单说一下文明这个概念。文明的定义有很多,我们仅取其中一种说法,即文明是建立在人们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的水平或程度。就是说,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立的一种社会进步状态,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伊斯兰教或多或少适应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水平。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伊斯兰教与宗教神话的内容就会被载入文明史册,即载入未来的文明。这一点恰恰是问题的本质。 我们对伊斯兰教的未来走向进行分析,从何处入手呢?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念,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除恶是格物 ——以为题记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曾经有同学跟我说过李世民拜过安拉,这个问题一直让我纠结至今,在此就是想弄清楚伊斯兰教何时传入的中国! 先知穆罕默德(????,570-632 )婚后他常到麦加城郊的希拉山洞静坐沉思,610年,他40岁时,奉到安拉的使命一-把人类引导于真主之道。622年迁徙到麦地那。631年,阿拉伯半岛各地派遣代表团到麦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兰教,至此,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占统治地位,半岛已基本统一。632年3月,先知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次朝觐,在阿拉法特山发表了著名的“辞朝演说”,他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辞朝演说”表明他已完成自己的使命,同年6月8日,病逝于麦地那,并葬于此。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以“隋开皇中说”时间上限为最早,明代有一种影响至今的说法是“唐武德说”,以及“唐贞观说”,唐“永徽二年说”,据此我大概了解了一些内容。 默罕默德,大概生活于中国的隋唐年间,明朝人所著的《闽书》卷七灵山中记载“自郡东,南折而东,遵湖往南行为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圣人生隋开皇

元年,圣真显美,其国王聘之御位二十年,降之经典,好善恶恶,奉天传教,日不晒曝,雨不湿衣,入火不死,入水不澌,呼树而至,法回而行,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同样《明史》西域传中记载“隋开皇中,其国撒哈八撒阿的斡葛始传其教入中国。”明朝人书中记载默罕默德生于开皇年间明显与阿拉伯史上默罕默德的生卒年不符,且书中对阿拉伯人的过于神化明显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唐武德年间是公元618-626年,而我们熟知伊历元年是622年,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是在631年,很明显时间不符。《闽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在中国的正史中并未记载,作为证据尚显不足。时隔700多年很难记载清楚,而我们也知道明史的可信度不高。且《隋书》中说“汉氏初开西域,有三十六国,其后分立五十五王,置校尉,都护以抚纳之。王莽篡位,西域遂绝。至于后汉,班超所通者五十余国,西至西海,东西四万里,皆来朝贡,后至都护,校尉以相统摄,其后或绝或通,汉朝以为劳弊中国,其官时发时置。暨魏晋之后,互相吞灭,不可祥焉。。。。。然事多亡失,今存录者,二十国焉。”隋书中所记载的二十国中,没有涉及阿拉伯国家,至于那些无可稽考的,则没有史书证据了,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元618年以前,中国没有传入伊斯兰教。中国最早的清真寺是广州的怀圣寺,相传赛义德·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627年)到广州传教并建清真寺供侨民礼拜。他归真后,教徒为其营葬于此。墓建于贞观三年(629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顺的古墓。这应该是最早到达中国的阿拉伯人了,对于这

浅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

浅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 在全世界,各地文化、地理以及建筑技术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清真寺建筑的千姿百态,它们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地方特色。我国清真寺约有两万余所,其建筑式样、结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目前见到的绝大多数为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形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 一、传统清真寺建筑样式 在阿拉伯国家及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里,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从两河流域到比利尼斯,清真寺的主要型制是巴西利卡式。由于伊斯兰教仪式要求礼拜时,朝圣者面向圣地麦加,所以,原来的巴西利卡式就被横向使用,长期沿袭并形成定制。但伊斯兰教的礼拜殿、邦克楼、沐浴水池、教室及殿内设圣龛等都有定规,从而组成完整的以宗教活动为中心的清真寺建筑群体。最典型的清真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大清真寺,它也是早期最大的清真寺建筑群。该寺围墙东西比南北稍长,俱在300米以上,院子正中还有一个四合院,四角有方塔,其大殿靠南,进深三间,有两排柱子,在圣龛前开辟成一个独立空间,形成纵向的轴线,正中为一个穹顶。出于这种构思的完美性,

因而它成为各地区清真寺的范本,随着时代的变迁,集中式的穹顶式建筑成为伊斯兰建筑的标志。 尽管各地民族成分不同,地方传统差别很大,建筑也因地而异,采用的结构方式、平面布置也有变化。但是,伊斯兰教建筑却有其共同点,清真寺都喜欢表面装饰。因伊斯兰教规定禁用写实的动物纹作装饰,所以采用的题材是几何图案、阿拉伯的古兰经撷句和程式化的植物。在建筑中普遍采用富有装饰性的拱券结构,特别是大殿中使用穹顶。加之相应的建筑及装饰的陪衬(邦克楼、几何花纹等),使建筑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富有神秘感。穹顶的采用在建筑上形成了与精神所融合的空间表现,这与伊斯兰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经历千百年的不断探索和创造,其建筑结构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风格不断成熟,艺术日趋完美,产生了其建筑的独特性,对世界建筑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二、逐步中国化的清真寺建筑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初国内清真寺主要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及细部处理基本上是阿拉伯式样。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和宗教传播的需要,清真寺建筑在发展中逐步吸收了汉族建筑的特点,表现为两种建筑艺术的融合,从而创造了特有的建筑型制。尽管有些地方、有些清真寺建筑已被完全汉化,但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

伊斯兰教快速兴起原因分析

伊斯兰教快速兴起原因分析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教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冠绝世界,仅次于基督教。这个起源于红海沿岸地区的教派,借助历史机遇,仅用百余年间便席卷欧亚非,一跃成为世界顶级宗教,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早期的伊斯兰影响力非常显著,东起中国的西域(主要是新疆地区)西至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北抵当时的金帐汗国(现在俄罗斯)、南达马来半岛、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尼),曾经都是伊斯兰文明的势力范围,即使是今天,仍有不少地区受伊斯兰影响,奉默罕默德为信仰。 为什么说伊斯兰的扩张犹如魔法一般,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早期历史文化交流极其不便,交通受地域影响明显。所以,在当时社会,仅仅只是依靠极度落后的文明条件,一个新生的宗教文明体系,却能凭借独特的教义辐射如此广阔的地区,要说伊斯兰教没有魔力估计很多人也不信。 另外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在于:伊斯兰的扩张,并不依赖于拓荒的方式。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尚未开化的地区也只有苏丹、马来西亚、印尼等少部分岛屿地区。其他地域的扩张方式,处处都是充满了硝烟。当时世界的主流成熟文明有占据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的天主教;有占据小亚细亚的东罗马东正教;有中西亚地区的袄教(波斯原生宗教):在印度河流域与孟加拉有本土势力印度教;甚至是远在中国西域还有本土教派儒教。而最终的结果是天主教被驱逐;东正教被压制;袄教被无情的取而代之;印度教和儒教被分割,不得不和伊斯兰教同生同存。 所以说,伊斯兰教的成长道路极其艰辛,伊斯兰的壮大也不仅仅只是偶然,如果把伊斯兰的成长归功于历史机遇和运气好,那是不严谨的。伊斯兰教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击败众

多人类主流文明体系,必定也得利于本身的教派特质。所以说伊斯兰教的壮大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话分两头,先说其偶然因素。 位于西边占据了东地中海与小亚细亚半岛的东罗马帝国与占据中西亚区域的萨珊波斯帝国,由于两国之前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使得起于地中海,途径小亚细亚,再经过两河流域最后到达东方的陆上贸易通道被阻断,商人们没办法只能另辟蹊径,最终开辟出由东地中海出发——过西奈半岛——辗转红海沿岸低地——最终到达东方的替代商路。 贸易通道的变迁,给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沿岸低地带来了历史机遇。红海沿岸低地从一处弱小的地缘板块,摇身变为东西方商品贸易的主干道和中转枢纽。功能的改变,给该区域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从早期的农牧混杂的生产方式,迅速转为商业贸易的生产方式。最终在商业利益和文化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诞生了独立的伊斯兰文明。 商业贸易的力量,使得红海沿岸低地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另外商品贸易自带交流属性,加强了各区域的连通属性,最终打破了红海沿岸长期各自为政的政治格局。 早期的红海地缘政治格局,以南边的麦加和北边的麦地那为核心,总体上两大核心南北对峙。而在两大核心之外,还有众多部落各自称王。总体上非常散乱。 造成这样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地缘结构的阻隔和经济模式单一。我们介绍过红海沿岸低地由北至南呈现长条状分布,各部分之前由于交通阻隔原因交流极为不畅,仅有的交流也只局限于附近相隔不远的地区,这样就导致分化的危机天然存在。另外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传统的红海沿岸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农牧业的特点就是受局限性小,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就能自给自足,所以统不统一对于农牧业发展意义不大。 商业模式却明显有别于农牧业模式。商业模式利益的创造是通过商品流通的方式来实现的。为了保障商业贸易交流顺畅,在政治层面上的阻隔就必须消除,那么藩篱的覆灭就不可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_丁宏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45期)N.W.Ethno 2National Studies 2005.No.2(Total No.4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  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文章编号]1001-5558(2005)02-0069-09 ●丁 宏 [摘要]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近代以来,"民族"作为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一种分类系统,被引介到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成为国家分类体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国境内56个民族成分。对于各民族的界定问题,学界一直存有歧义,其中对于回族的族性、认同等方面争论较多。如果用在民族识别中颇具指导意义的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衡量,回族就不能称为一个独立民族。它居住分散,经济生活与所在地民族的经济生活结成一体,且自形成始即使用汉语文。至于斯大林定义中"表现于共同文化心理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虽然许多学者将其纳入主观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但由于将这种认同设立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回族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① 参见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1995,(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2).

浅析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有富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 741000) 摘要:唐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此时儒家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本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而通过“载体移植型”的传播方式,西域诸国的文化通过外交、商贸与战争等途径,与中国文化接触,将伊斯兰教的部分文化理念散播到唐代本土并造成对中国传统社会理念的冲击、矫正和补充。穆斯林客商在唐代留居和做官加速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本文主要主要针对伊斯兰教的教法理念、经商理念与和谐理念等对唐代社会思想的影响作简单讨论。 关键词:唐代;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理念;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其国际影响力波及周边诸多国家。“唐朝的领土确实较先朝为大,但华夏幅员的扩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一波又一波的外来移民入迁中原定居,与汉族联姻。外来移民大大的充实了唐代的社会人口。[1](7)统治者不仅重视对外商业贸易,而且善于博采外来文化的长处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在考察隋唐时期西域的多种文明交流情况时得出的印象是,这里受着中原文明的强烈影响,同时有向中原输送来自印度、西亚、中亚的宗教、艺术和某些科学技艺。”[2](7)伊斯兰教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伴随大批的外国客商和朝贡使节传入中国。唐代陆续来华的穆斯林客商与阿拉伯使节,不仅充当了唐代与阿拉伯半岛的经贸往来的媒介,也承载了伊斯兰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通过贸易、外交与战争等途径与唐代的社会文化接触,并通过积极的自我调适,完成了两种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将伊斯兰文化优秀和前瞻性的思想观念传输到汉民族社会,促成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而这些以穆斯林人数居多的“蕃客”成为中国境内一个新民族(回族)雏形,在华夏土地上逐渐扎根成长。“伊斯兰教,在他们形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3](118_119) 一、伊斯兰教传入对唐代立法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宗教,也是一种律法型的宗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最高的法律文件,贯穿其中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成为判别穆斯林宗教与世俗生活合法与否的依据。宗教生活是穆斯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蕃客”在唐代本土境内经商、生活、旅游、学习,在与唐代本土居民的的交涉往来中必然有宗教文化因素的介入。从统治理念上讲,唐代设立“蕃坊”,并对其采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人口发展分析(1)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人口发展分析(1) 一、基本状况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十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 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和塔塔尔族。据2000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统计,这十个民族人口共计2032.06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9.3%,约 1/5左右,他们的人口变化对整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信仰 伊斯兰教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区,这五省区的伊斯兰教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75%。五省区中又以新疆为最多,新疆伊斯兰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52.4%,十个信 仰伊斯兰的民族中七个都主要分布在新疆。在新疆少数民族中96.99%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二、人口的现状与变动 1. 人口增长很快且民族间差异大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由800.6万增至2031.1万,增长153.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了115.0%。也就是说伊斯兰人口要比全国平均人口增 长率高出33.7%。像这样47年人口就增长1.5倍多,在全国人口史上也是属高速增长之列。这充分说明我国伊斯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都是有保障的,并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但分别看这十个少数民族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增长率是有区别的,增长较快 的是撒拉族、保安族、回族、东乡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增长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而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则是负增长,这与这两个民族属于中俄跨界民族,其主体部分在国外有关。塔塔尔族在俄罗斯称为鞑靼族,在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这二个 民族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中国越境走出。十个伊斯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请见下表:资料 来源:第一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从表1中看到,全国伊斯兰人口在不同阶段增长的 幅度是不同的。在五次人口普查之间,增长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例如第一次至第二次人口普查共11年仅增长15.47%,第二次人口普查至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间增长 58.07%,而第三次至第四次人口普查间8年增长20.42%,如按平均每年增长幅度看, 第二次至第三次的人口普查间增长的高一些,但在这个期间全国人口增长率也很高。而在第三次至第四次人口普查间全国人口增长率降下来的情况下,伊斯兰人口的增长就显得突出了,比汉族要高出一倍,如同期汉族人口的增长率只有10.80%。第四次到第五次人口 普查期间伊斯兰人口增长15.4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11.66%。伊斯兰民族人口的 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这种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有早婚早育和高出生率。在许多地方,伊斯兰民族人口的生育指标都超过了国家的规定,而且超过的幅度大大高于汉族。这与民族的文化构成和生育意愿有关,伊斯兰民族在生育观念上除了有养儿防老、解决劳动力短缺等一般要求外,还有宗教上扩充人口的意识,如女儿一般不外嫁,与外族通婚要男方加入伊斯兰教等。男方要外族女子做妻子,妻子也必须随伊斯兰教。早婚现象是伊斯兰人口 的一个特点,这既有宗教上的因素,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伊斯兰教义上将“出 幼”(即成年)年龄定为女孩9岁,男孩13岁。“出幼”的男女可以涉足婚姻,如甘肃的回族、东乡族在70年代初还有14、15岁的女孩就结婚的现象,现在女孩17、18岁就结婚仍 然很普遍,经济文化上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文化低、就业率低、不上学、不就业,只好早早

四大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四大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机电1009班 林硕 1022204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从我的22年生涯浅看四大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当一个宗教能对整个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甚至左右了国家的许多方面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所以,我更宁愿相信,至少在中国来说,宗教影响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群体。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我想,这仅仅是因为,没有哪个宗教在中国是产生过深远影响,并独占鳌头,所以才有此一说。 本来就是个理工科的学生。如果硬要和一些专家们争论,那实在是不自量力了。所以,我想就我活过的这22年,我所遇到的一些人,我所去过的一些地方,我所亲身做过的一些关于宗教有关的事情。以此,来谈谈,宗教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一些百姓们。 在小时候,我是没有所谓宗教的概念。家里人所进行的宗教的活动,那时是不能理解的。我家位于福建的一个平凡的农村。当地的居民不同程度上都有点迷信。举得例子来说,在过去,若是某家小孩发烧了。叫大夫来家里看病,打了退烧针却还反复发烧。这时候,迷信的村民就会找一只干净的袜子或者别的能用于过滤水的容器,把一张符烧了之后的灰装在容器里。接着泡在一杯热水里。拿这杯水给家里发烧的小孩喝了,孩子就会“药到病除”。(有些时候还真“灵验”了。据说,有专家做过研究,发现灰里面含有某些物质竟然还对治感冒有点效果。真是造化。)我曾今也喝过的。 佛教与道教,着实有点分辨不清。对此,做了一番搜查。比较容易分辨的就是看人们拜的都是什么样的神佛。 比如人们比较常见的,如来佛祖,罗汉,菩萨,以及深入人心的济公等。至于神将关羽,我想不懂的人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道教的。其实,关公是迦蓝佛,属于佛教的。道教所拜的,大多只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此所说的三清是后来定型的,众家说辞不一,在此不细说了。至于,土地公,龙王,石敢当,妈祖等,都属于民间的天神。 在此一整,算是对于道教佛教有些分辨力。 佛是有诞辰的。每当到了某位佛的诞辰,一些寺庙就会大张筵席。邀请周围的信佛者来为佛主们祝寿。饭菜是一年比一年丰盛,人也一年年的增多。特别是到了观音菩萨的诞辰,我奶奶那是都会去的。 佛教是我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一个宗教。我所去过的寺庙大小不一,或豪华破败不一,或香火鼎盛门可罗雀不一。印象较深的是,佛降寺,不知道始建于何年何月,不过从我能记事起,它就一直建设到现在。坐落在农村通往县城的马路边上。过去什么样子已不甚清楚,但如今已隐隐有一股恢弘的气势。香火鼎盛那自然是不用说的了。因为每次路过都会看一眼,虽然22年从没进去过,但是印象却是最深的。 接下来便是去年暑假去山西五台山的那次。与佛教最亲密的一次接触。4人一起徒步爬上了北台的顶峰。高原风光自然是美不甚收,相比南方的秀气山水,我更喜欢大气的草原或者大海。路途中,除了碰到一位同样是徒步去北台的来自台湾的大师,基本就没别的人了。还有牛马羊,当真是一片祥和。有缘的是,大师祖籍竟然也是连江。哦,我是福建连江的。给人一种冥冥之中一切皆注定的感觉。通过这位大师的引荐,我们有幸接受了北台顶上另外一位大师的讲课。据说那位大师是要当主持的,他的师父当时则是云游去了。像是台湾的大师一样四处寻访。 接着在台怀镇,我逛了大大小小的寺庙。在爬黛螺顶的路上,很多朝拜者都是一路跪拜的爬上顶的。有位僧人,衣着破旧,挎着一个破包,亦是如此。当时内心震撼,回去之后,这一幕幕,难以忘怀。 在寺庙里人们做的最多的便是上香与跪拜。人们敬神佛,敬天地。但是,五台山上那大师说,我们首先要拜的应该是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这句话,我永远忘不了。 佛教的目的是成佛,最基本的教义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的标准是十善业十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