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化的伊斯兰教

中国化的伊斯兰教

题目:伊斯兰教与国学

系部:教育系

班级:B09小教

姓名:马芳方

伊斯兰教与国学

【摘要】: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已经1300年,在这一千多年之中,它深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接受和容纳伊斯兰教,从而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从而也促进中国伊斯兰教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伊斯兰教;中国化;儒学;国学

中华民族的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民族,它允许不同的宗教的传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最初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文化为补充并广泛吸收诸子百家文化的早期形态。后期中华文化的形成吸取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也铸就了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和平,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引导人们开始,从而形成后期的阿拉伯帝国,强大后的阿拉伯开始成为世界之林中的一颗明星,伊斯兰教也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一、伊斯兰教的传播

伊斯兰教的传入也自唐代始,其间也有一千多年历史。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陆路交通干线,即由长安经安西入西域道再进入波斯;二是海路交通干线,即由广州经太平洋和印度洋进入波斯湾再至巴格达。另外还有一条是西南丝绸之路,但影响较小,且一度阻隔。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不同于伊斯兰教在其他地方的传播,它不是依靠军事征服而是依靠和平的经济商务活动和移民迁徙定居进行的。依托古丝绸之路,伊斯兰教伴随商务经济活动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国。同时,随着迁徙、留居和通婚的扩大,伊斯兰教获得了更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以至有“元时回回遍天下”的兴旺景象。

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伊斯兰教虽然有其基本教义、教法,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教不可避免地带有当地特色。换言之,伊斯兰教的“种子”虽然来自一个地方——阿拉伯半岛,但被移植到世界各地后,由于“气候”、“水土”等差异很大,这颗“种子”结出的“果实”在形态、色泽、味道等方面也有所不同。比如,波斯的伊斯兰教、土耳其的伊斯兰教、印巴的伊斯兰教、印尼的伊斯兰教、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非洲的伊斯兰教、

欧美的伊斯兰教等都各有特色。自然,中国的伊斯兰教虽也来自阿拉伯半岛,但在1300多年来中国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的浸染下,也带有某些中国色彩。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伊斯兰教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以保持其自身固有根本信仰、礼仪制度与价值内核为前提,积极地融入中国社会,从中国文化中吸取有益于其生存发展的因素而加以改造,作适当的变通,表现出不断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倾向。如果根本违背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教法和信仰,那它其实就不成其为伊斯兰教,更谈不上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了。伊斯兰教的本土化,首先不应该违背伊斯兰教的基本立场、观点与宗旨,其次才是在应对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中有所发展和创新,并通过中国化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

三、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化体系,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1】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各自又都是博大精深的综合性的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本身就是阿拉伯帝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兼收并蓄,广泛继承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的成就,将东西文化熔化为一炉。“它不仅是古代各种文化的拼凑,而是原有文明的新的综合。它虽然来源不一,但却明显带有阿拉伯伊斯兰教的特征。”【2】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伊斯兰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及中国传统观念相互融通,铸造出以回族为主的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文化。

1、如何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

中国伊斯兰教如何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是生吞活剥,照搬照抄,还是消化,改造为我所用呢?这从明清之际的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中,可以窥见一斑。

明末清初,在中国伊斯兰教界产生了一批宣扬教义的汉文译著。比较重要的有: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张中的《归真总义》,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以及咸丰同治年间蓝煦的《天方正学》,马德新的《四典要会》、《大化总归》等。这些译著的作者,一般都从小攻读儒经,是“怀西方(指阿拉伯地区)之学问,习东

土之儒书”的“回儒”,有些人甚至是儒、释、道、回“四教兼通”的宗教学者。为了宣传教义,他们将“天方经语略以汉字译之,并注释其义焉,证集儒书所云,俾得互相理会,知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3】

从这些汉文译著中,可以知道在认识论上、在人性论上以及在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上,都有儒家思想影响的痕迹,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总之,仅仅通过上举本体论的例子,我们便不难发现,中国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们并非生吞活剥地照搬儒家的思想和概念,而是把这些儒家的东西接受下来,经过消化、理解和改造,使之与伊斯兰教思想相融合,成为一种特殊的中国伊斯兰教的思想,从而为宣传自己的伊斯兰教义服务。

2、接受儒家文化的范围和程度

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不是全盘的吸收儒家文化,它要保持本身的特点,必然在接受儒家文化上只吸收部分儒家文化。

在赞颂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方面,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儒家的影响。请看下面两副对联:本真诚以立圣行,成己成仁,允矣道全德备;体大公而遵主命,善心善世,洵哉仁精义熟。【4】惟道无名,看怀德畏威,西域久垂声教;以诚立愿,喜父慈子孝,中华递衍薪传。

我们知道,诚、德、慈、孝等,都是中国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些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标准。就以“诚”来说吧。周敦颐在阐述其立诚学说时曾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他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他认为万物所开始的“乾元”,是诚的本源,而这种诚又是仁、义、理、智、信五常的根本,是圣人为圣的根本。显然,这个诚绝非指人与人之间诚实无欺的品质,而是《中庸》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那种神秘的精神境界。上举两副清真寺联中的“本真诚以立圣行”和“以诚立愿”的诚,都正是周敦颐所讲的那种表示神秘精神的境界。因为“诚者圣人之本”,所以寺联赞穆罕默德是“本真诚以立圣行”。请注意,这里在“诚”字前还特意加了一个“真”字。何谓“真诚”?周敦颐不是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么?寺联中之“真”正是周氏所讲这种“诚之源”的“乾元”,也即是

穆斯林所讲的“真一”。又因为“诚,五常之本”,所以源于“真一”之“诚”作为立圣行之本的穆罕默德,可以“体大公而遵主命”,“成己成仁”、“善心善世”,是一位“道全德备”、“仁精义熟”的大圣人;所以“以诚立愿”的伊斯兰教,可以做到“父慈子孝”,令人“怀德畏威”,不仅在“西域久垂声教”,而且能在“中华递衍薪传”。由此可知,回族穆斯林在赞颂自己的圣人和崇信的宗教时,也是从儒家的角度出发的。

3、伊斯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促进

中国伊斯兰教和儒学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互补的关系。明清之际,中国伊斯兰学者开创经堂教育。所谓经堂教育是由明代陕西著名经师胡登洲开创的教育制度,亦称“寺院教育”或“回文大学”。“经”是指伊斯兰教经典,“堂”即清真寺。经堂教育,是回族穆斯林为了传习经典,培养宗教职业者,把中世纪伊斯兰教国家以清真寺为校舍的办学形式与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相结合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宗教教育制度,是实现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会的主要途径。

一大批伊斯兰学者在传播伊斯兰文化和教义之时,用儒家文化诠释伊斯兰教义,从而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稳定中国的社会秩序,特别是在上述民族之中,使得儒家文化深入人心。一些学者也根据伊斯兰教义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造。后期一些伊斯兰学者进入统治阶级内部也积极的宣传伊斯兰文化,对儒家文化进行一定的改造,弥补儒家文化中的不足。

三,对于当代的思考

今天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创造中国特色文化,必然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特别是中国的文化融合不同的宗教文化。中国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很多,并且遍布全国,所以要促使伊斯兰教现代化,以适应新的历史潮流。现代回族伊斯兰文化运动倡导的爱国主义思想促使穆斯林群众以实际行动兴利除弊,推陈出新,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伊斯兰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从而建设好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1】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红旗》杂志1986年第3期。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367页,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3】:刘智.天方典礼[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4】:刘智:《天方典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