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明星学校:杨锋【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品味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作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

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

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能真正读懂诗歌。

二、研读文本(30分钟)

(一)、走进诗歌(5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

里看出来的。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悯”字

便是这直接抒情的字眼。《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

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难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二)品味诗歌(20分钟)

【文本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

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

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百年⑥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⑦,潦倒新停浊酒杯⑧。

【文本二】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④。

水落鱼梁浅⑤,天寒梦泽深⑥。

⑦,读罢泪沾巾。

羊公碑尚在

【文本三】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③。

不畏浮云遮望眼④,自缘身在最高层⑤。

1、看三首诗歌题目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一个“登”字,内容应是登所感。

2、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试着理解诗歌内容。

3、学生合作探讨诗歌情感,交流发言,三首诗歌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的?

4、学生回答后,教师重点强调:

(1)、看注释,重点词语的解释往往能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诗人的情感。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抓景物意象)

明确:《登高》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表达诗人落寞凄苦的漂泊之愁。其中“猿”、“落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愁苦”。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

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

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

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3)、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抓抒情句)

明确: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

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

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

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

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

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抓抒情句)

明确: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

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

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

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

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

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

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

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5、教师小结

本节课老师教会大家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与技巧:“两看两抓”即看题目、看注释、抓意象、抓抒情句。

3、创作诗歌(15分钟)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后交流)

教师自创:

醉相思

杨锋

酒入愁肠独自醉,

爱到相思心不归。

待有重逢相见日,

花开花落永相随。

(三)教师总结(4分钟)

1、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2、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等。如李白《春夜

洛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

迁等。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等。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等。如李白《独坐敬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核心素养下的诗歌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核心素养下的古代诗歌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古诗词鉴赏一直都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对于教师来说,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领略诗中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何况是生活经历和知识都有限的学生。所以现在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提倡群文阅读这一方式。 昨天听了海南华侨中学马青老师的《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一课,我获益匪浅。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她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一样愁字别样情,知人论世明本心”的主题,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带着学生读了阮籍、爆照、李清照这三位诗人的诗歌,强化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这三位诗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她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思考。 首先什么是群文阅读?百度上这样说:“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也可以说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方向,现在还在尝试阶段,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群文阅读式的古诗教学与我们以往古诗教学“理解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变。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是单篇阅读的有益补充,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酌词句间独特

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 一、结合内容,巧选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群文阅读的理念是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过分拓展文本思想、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既深奥又久远,所以把一首古诗单篇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只是领略了其字面意思,其实根本就没有走进它的意境和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利用有限的知识水平充分地来学,就要巧选古诗词。 如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组古诗词为载体,我们可以将《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这几首古诗词并在一起,利用不同意象共同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样,结合意境,巧妙地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编排在一起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走进一组古诗词的意境而不是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多位诗人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鉴赏能力。 二、把握主题,创设意境 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一节课里读一群古诗词”,意味着教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古诗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定要摒弃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内容分析式阅读的典型特征。仅仅只有20几个字的古诗词却要条分缕析35分钟,既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还可能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象 (一)泊船瓜州 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 ——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 ——柔和,让人安静 (2)是啊。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 “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我

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 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 生:家书。(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 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 3.师: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齐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家书抵万金,你感受到什么? ——珍贵 (2)课件出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渔家傲》 流清泪啊,谁再来读读? 4.同学们,一封家书,往来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道不尽对家人的万千思念。秋思,(手势)。 (三)长相思 1.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呢?谁来汇报。学生汇报。 2.这都是哪里的景物呀?(边塞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正是看到这些边塞之景才不由得引起了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一起来感受着读一读。 三、对比发现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三首诗词,那你发现这些诗词有什么共同点? ——借助景或物表达感情。 2.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借助的是——张籍在《秋思》中借助的是,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借助的是——。作者正是借助春风、明月、家书、边塞之景等物象(板书:物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明星学校:杨锋【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品味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作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 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 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能真正读懂诗歌。 二、研读文本(30分钟) (一)、走进诗歌(5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 里看出来的。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悯”字 便是这直接抒情的字眼。《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 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难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二)品味诗歌(20分钟) 【文本一】 ①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 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 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百年⑥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⑦,潦倒新停浊酒杯⑧。 【文本二】 ①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之欧阳语创编

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 头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笔者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探索中我终于悟到:自己之所以一如既往地热爱语文,喜欢写作,不正是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

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四十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

《古诗中儿童生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修改版)

《群文议题——古诗中的儿童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等方法,阅读这五首古诗,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面, 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2.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是怎样把儿 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这些歌咏童 真的千古名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等方法,阅读这五首古诗能用 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面,感受 古代儿童生活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是怎样把儿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这些歌咏童真的千古名篇。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快乐。古时候,孩子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会做什么事,爱玩什么游戏?他们会有怎样的乐趣呢?让我们在群诗诵读中积累佳句,在群诗阅读中寻找答案。(板书议题:古诗中的儿童生活) (二)共读一首,打开思路。 1.咱们先来共读第一首古诗。 课件出示:《桑茶坑道中》。 请同学们熟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强调“着”的读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思考:(课件出示) 这首诗最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写古代 的儿童在______(放牛),写出了儿童的______。(悠闲、自在……)你是从哪个字或词感受到的?(眠正着)为什么?你觉得这首 诗还有哪些写法上的好处?(这首古诗前两句写出了天气由雨 变晴,大地由湿变干,溪水由浅变满,花草在风中摇曳,大自 然充满了“动”感;第三句写牧童在柳荫下酣睡是“静”,第四 句一头老牛在草地上吃草,吃一会儿又向前走一点,再吃一会 儿,再走一点,越走越远,是东。动静结合。)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带着感情再读这首 诗,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我们来看:播放视频《桑 茶坑道中》。(每出一句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 4.小结:欣赏这首小诗,我们不仅醉心于江南原野自然景色的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2016-10-26许愿真摘自新浪博客阅34转9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考点掘金】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理解D。 【金脉分布】 14(1) 14(2) 15(1) 15(2) 16(1) 16(2) 16(3)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即事感怀√√√ 怀古伤今√ 【脉情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7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容,好像是写一

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容,如渊明的归园之乐,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贺诗奇诡变幻,义山(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等等。所以,同学们在看到是这样的一些诗人的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他们的宽泛意义上的写作容,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风格。同时,平时要有意识的识记他们的写作容和风格,以便在考试时直接套用。我们在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便于大家的积累。 3.看意象、炼字 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读诗就是要抓关健词。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这里的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的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一个是作者在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这两个方面都是读懂诗歌的要素,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高考命题者考查的地方,又是解题的要素。 4.看注释 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一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将零散化、碎片化的阅读整合为整体性阅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培养整合信息、批判思考的能力。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多是单篇教学为主很少引入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缺陷,提出群文阅读的准确定义,群文构建的建议及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热门话题,受到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中心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许多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不断钻研探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但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师难以讲出新意、课堂气氛僵化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既与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有关,但更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新意和活力。因此,许多教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浙江的语文名师蒋军晶首先开始尝试群文阅读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师生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选择一组文

章,围绕这个话题进行阅读讨论,各抒己见,最终获得一个普遍受认可的结果。群文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目的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观点碰撞的平台,最终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及观点融合。群文阅读主要有两个核心概念:“群文”“话题”。蒋军晶认为,群文,“文”就是文章,是指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呈现3-8篇不等的文章。话题,即群文阅读中的“议题”。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认为,议题,是指可以议论的话题,它有两个重要特点: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它可以进行讨论的话题。 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大多在小学,在中学的比较少。中学更多的是在单篇教学时引入互文作品的某一片段进行对比,并没有形成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师缺乏群文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缺少比较辨析的思维。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整合思维。许多教师对群文阅读了解不深,简单地将它等同于几篇文章组合起来阅读,既缺少话题意识,文本呈现也较为随意。只看到文本之间的表面联系,而忽略它们横向的比较性,导致一些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只能停留在浅层比较,学生缺少深入思考,不能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因此,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话题的选择应以人文主题为主,读书方法次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语文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核心素养下的诗歌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核心素养下的古代诗歌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听了海南华侨中学马青老师的《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一课后,我获益匪浅。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它博大精深,内容繁杂,而入选课文的诗歌往往受到体制容量的限制,不可能把诗歌文化较为全面地展示给学生,编入教材的诗歌文本,它只是一种文化载体的例子,所以学生仅仅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课堂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去大量的时间来一篇篇地学习诗歌,这必然要求有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诗歌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也许值得一试。 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她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一样愁字别样情,知人论世明本心”的主题,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带着学生读了阮籍、爆照、李清照这三位诗人的诗歌,强化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这三位诗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她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思考。 一、教师层面 1、转变角色。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是平等,老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这就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只有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才会踊跃发言,才会出现期待的生成。马老师用她的亲和搭建了和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其次是首席。每个阶段,老师为学生搭建的平台是不一样的。对高中同学而言,帮学生选阅读材料,提供可供选择的议题,这些对他们是必要的帮助。 2、学识须高。 马老师在课堂上对诗人的人生经历、心境作了阶段性总结,体现了深厚、渊博的诗词学养,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清代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读书非为诗也,而学诗不可不读书。诗须识高,而非读书则识不高;诗须力厚,而非读书则力不厚;诗须学富,而非读书则不富。”带着学生读诗、读一组诗的教师更要有丰厚的底气,只有拥有了丰厚的学识,懂得了诗学的理论,对诗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素养,才能驾轻就熟地使用和重组诗歌教材,才能机智地处理诗词,才能保持对诗词鉴赏的鲜活感。 二、选文层面 1、给学生选择空间。 在诗歌的群文阅读中,如果教师把所有的任务都安排得很周全,学生就失去了许多实践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学习,只是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从课题的提出,到分工搜集资料,到课堂,再到结论的得出,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由学生去完成。尤其是选择读哪些诗,应该听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选诗鉴赏,吃吃“自助餐”,教师只是对同学们在解读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予以指导,而不是越殂代疱,包办一切。学生们的创造性以及对诗歌的独到见解有时是让我们惊叹不已的。他们的知识与能力从实践中来,他们的积极性从成功的体验中来。 2、选文要有代表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为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方法。 1、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气和,带着求知明道的阅读心理去阅读。第一遍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纠缠,读后自问:该语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再阅读第二遍,阅读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跳读,选读重点语段。第三遍阅读要控制好时间。总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2、细心揣摩文后题目,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答题要正确的理解题干要求,准确接收题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万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过于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题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凭经验思考,凭感觉做题,还把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带入考试。另外,有的同学平时语文基础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弄混,以至于问东答西,张冠李戴。审清审准题干是“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考试中因此失误失分者不在少数。 3、注重规范答题语言,准确严谨表述答案。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表述题、阐释题。语言应准确、严谨、周密、规范、卷面整洁。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1)用词用语不当,词不达意,心里在想的和笔头写的不一样。(2)语言过与繁琐,讲了许多无关的话。有的过与简单粗浅,省略了许多应该说的话。(3)语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答题无条理,胡敛乱凑。(5)书写混乱,乱改乱划。对此,答卷应做到书写工整,成行成列,语言成句,不写错别字,对于要改的字、词、句,一律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删除单字用双斜线,删除句子用平行线,万不能乱涂乱抹,画“黑圈”或乱“拉线”。 总之,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答题的能力。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预习题单 课前准备:古诗文本、作业本、笔。 1.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造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榜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五首》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领悟诗人情感。 2.品析诗歌词句的妙处。 学习难点: 体味诗歌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时安排:5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 一、激情导入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有《陈伯玉集》。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笔者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探索中我终于悟到:自己之所以一如既往地热爱语文,喜欢写作,不正是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 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四十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

“古诗词中的梅花”群文阅读活动课堂展示教学案例

“古诗词中的梅花”群文阅读活动课堂展示 教学案例 濮阳市第五中学雷利鸣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词中的梅花理解其文化内涵。 2、通过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剖析每首诗词梅花独特的意象。 3、通过写推荐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介绍诗词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梅花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 性格。 活动方法: 课下:资料搜集法、分类整理法,写推荐辞;课上:个性解读法和小组交流法。 活动时间: 二课时 活动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老师: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更是国画大师们最钟爱的绘画内容。“岁寒三友——松、竹、梅”,“花种四君子——梅、兰、竹、菊”更有梅花的位置。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梅妻鹤子”的感情寄寓于

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那么到底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何独特的内涵?每首诗词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对于我们又有怎 样的教育意义?今天让我们品析鉴赏,首先请每个小组展示说明收集的诗词资料。 二、小组展示 学生展示: 第一组: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绝句《梅花》 第二组:唐朝诗人王维的《杂诗》 第三组:元朝画家、诗人王冕的《白梅》 第四组: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寿平的《题唐解元小景》 第五组:宋朝诗人卢梅坡的《雪梅》 第六组: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梅花绝句之一》 第七组:毛泽东主席的词作《卜算子·咏梅》 第八组:宋代著名大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第九组:宋代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三、诵读展示 老师:请每个小组推选出诵读最优秀的人朗诵本组推荐的诗词。 学生展示: 第一组:《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二组:《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鉴赏诗歌之情感

诗歌鉴赏之情感 公丕娟 【考纲分析】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情感类题型: 1.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019年天津卷杜甫《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8年江苏卷张籍《寄和州刘使君》) 3.赏析尾联的表达情感。(2017江苏卷陆游《秋兴》) 4.“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2017年全国3卷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常见提问方式 1.赏析第X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2.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又怎样的作用? 3. 后两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情感?请简析。 【学习目标】 1.结合辛弃疾鉴赏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类试题的解题方法,规范做答。 3.感悟辛弃疾慷慨悲壮的词风和情怀。 【教材温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探究:这两首词作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2013年江西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