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部控制缺陷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3年12月

110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综述

王宁宁 蔡学玲 吴俊岭

(燕京理工学院,廊坊,065201)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发现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主要有公司财务特征、治理特征和外部监管三方面,研究成果较为成熟。但是其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并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影响因素 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3)12—0110—02 一、造成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

随着《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国外学者可以获得内部控制缺陷更详尽的资料,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也愈来愈火热。我国受其影响,先后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它们均对内部控制缺陷做出了详细规定,因而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也如雨后春笋。笔者在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后,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公司财务特征。Ge ,Mcvay (2005)通过对261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发生的概率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负相关,与公司业务复杂程度正相关。该文通过对缺陷的分类不仅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了内控缺陷与公司特征的关系,而且为公司更加清楚的识别缺陷提供了方向。Ashbaugh-Skaife 等(2006)研究显示,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经营复杂性、近期组织结构变更、会计计量风险高、审计师辞职频繁和内控资源投入少的特征。Doyle 等(2007)研究发现,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业务类型复杂、财务状况差、增长速度快和经历重组的公司,相对其他公司而言,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几率更大。

我国学者在公司财务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方面的研究颇多。蔡丛光(2010)以上交所2003-2006年披露内控缺陷的33家公司和54家控制公司作为样本,对内控缺陷自愿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规模、报告分部的数量对公司发现和披露内控缺陷的影响显著,但是公司的成长性、股权集中度对披露内控缺陷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田勇(2011)对深交所2009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445家A 股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公司经历重组显著影响公司内控实质性漏洞的存在。倪利(2011)对2009年上市A 股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子公司数目、组织结构变革和销售收入增长对公司管理层披露内控缺陷的影响显著。田高良等(2010)以深市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494家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概念模型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经济因素和管理层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建设越薄弱、公司经营越复杂和会计计量风险越高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财务报告重述和审计师变更的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披露内控缺陷。与该篇文章研究方法相同,熊敏(2010)对沪市2009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522家制造业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上市年限长、拥有更多的子公司、近期经历了兼并重组的特征,而近期陷入财务困境和经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控缺陷。

2、公司治理特征。Krishnan (2005)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与其结论不同,Krishnan ,Visvanathan (2007)以SOX 实施后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师对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比例越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多的公司更易披露内控缺陷。但是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内控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YanZhang ,JianZhou ,NanZhou (2007)同样发现审计委员会中非会计和财务专家的数量愈少,公司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愈大。Beng (2009)以在2003.07-2004.11期间披露任何一项实质性缺陷的208家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审计委员会成员中非会计和财务专家比例越高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越强的公司更能及时的改进内控缺陷。

2007年12月我国证监会在《年报准则和年度报告工作通知》中首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自此审计委员会由之前的“自愿设立”发展成“必备机构”。刘亚莉、马晓燕、胡志颖(2011)在这一制度背景下,认为2007年以前自愿设立的审计委员会有可能对公司的日常管理有更多的参与,而当年刚成立的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则会大大降低,因此假设当年才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对于当年已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该假设通过了实证检验。董卉娜、朱志雄(2012)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愈长、规模愈大、独立性愈强的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愈小。然而,田勇(2011)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对内部控制漏洞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审计委员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影响不显著。黄娅妮(2011)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由于管理层可能具有凌驾内部控制系统的能力,因此假设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小,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其结论不同,倪利(2011)对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得出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分离、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却并不显著的结论。

3、外部监管特征。从外部监管方面看,外部审计师质量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了外在的压力。Ashbaugh-Skaife (2006)认为当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当薄弱而且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资源修正内控缺陷时,审计师会认为该项审计业务的预期成本超过收益,便会辞职,故企业发生审计师变更通常意味着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另外,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3年12月

111

相对于低质量审计师,高质量审计师由于面临更大的声誉损失和高额的诉讼成本,而且他们在发现内控缺陷方面会投入更高的技术和训练,故他们在审计时发现内控缺陷的可能性更大、披露内控缺陷的动机更强。实证结果也证实了这两项假设。

方红星、孙篙(2010)以兖州煤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由于海外市场的监管政策和外部审计监督更为严格,因此交叉上市公司比内地上市公司更能及时地披露内控缺陷信息。刘亚莉等(2011)基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的视角,对2007-2008年沪深两市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84家公司和与其相匹配的另84家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事务所变更频繁、发生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更大,但事务所规模和审计意见类型对内控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倪利(2011)和田高良等(2010)的研究也表明审计师变更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

内部控制缺陷属于公司的负面信息,从理论上讲,它的披露会降低财务报告质量、降低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但是实践中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究竟会造成哪些经济后果,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内部控制缺陷与资本成本的关系。Beneish 等(2008)认为按照SOX302条款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在每股收益预测上会经历反常的负向修订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异常上升。同样Ashbaugh-Skaife 等(2009)研究发现SOX404实施后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存在更高的个别风险、系统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

Kim ,Song ,Zhang (2011)以2005-2009年有贷款合约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公司贷款行为的影响,发现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比非披露公司的贷款利差高28%,而且更易遭受限制性条约的约束,披露严重的公司层面缺陷的公司的贷款利率要高于披露会计层面缺陷的公司。另外研究发现,虽然银行会提高披露内控缺陷公司的贷款利率,但是当其缺陷及时的得到改进后,银行又会降低其贷款利率。可见,内控缺陷的披露对公司贷款行为有明显的负向作用。Acostello ,Wittenberg-Moerman (2011)将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对财务报告质量衡量的标准,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对贷款合约的影响,发现对存在缺陷的公司,出借者会减小对其财务方面的契约而转向安全和定价保护方面,并且出借者会以信用评级的定价方式取代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定价方式。公司层面的缺陷和与欺诈相关的缺陷对贷款合约的影响要更为强烈。这两篇文章的实证研究都认为内控缺陷的披露会增加公司的贷款成本,遭受限制性条款约束的可能性增大。不同的是Kim 等的研究认为在缺陷及时改正后,银行会降低其贷款利率,但是Acostello 等认为缺陷对公司的声誉有长期影响,即便其改正后出借者仍不信任公司的财务条约。

2、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的关系。Hogan ,Wilkins

(2008)将在2003.11-2004.11年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284家公司和未披露的6451家公司进行对比研究,在控制其他影响审计收费的变量(如公司规模、风险、盈利能力)后,发现在上一会计年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当年度的审计收费要平均高于未披露组的35%,而且缺陷越严重收费越高。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研究,我国学者目前尚无涉及。然而,陈丽蓉、牛艺琳(2010)结合信号传递理论和风险传导效应,研究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文章在控制事务所规模、是否ST 、审计师变更等因素后发现,深市内控缺陷的披露对非标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但在沪市该关系并不显著。

3、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Beneish 等(2008)研究证明公司按照SOX302条款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后,其股票收益会经历异常的负向变化。这说明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国外对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内学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影响,对缺陷披露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冯建、蔡丛光(2008)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2003-2006年上市A 股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反应。研究表明,市场对内控缺陷的披露有显著的负面反应。方红星、孙篙(2010)同样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兖州煤业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及采取整改措施后的市场反应,研究表明,投资者对内控信息的披露有一定的短暂的市场反应,而且内地投资者吸收内控信息的时间要略晚于海外投资者。

三、文献述评

由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各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会因国别、法规制度、市场发达程度、样本选择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在影响内控缺陷的三大类因素中,公司财务特征对内控缺陷的作用机理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公司内部治理、外部审计与内控缺陷的关系尚未得到一致性结论,该方面仍留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而在大的研究方向上,目前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国内学者对内控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比较缺乏,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Beng Wee Goh. 2009. Audit Committees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Remediation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549~579

[2] Hollis Ashbaugh-Skaife ,DanielW.Collins ,William R.K inney J r..2007.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audi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4:166~192

[3] YanZhang ,JianZhou ,

NanZhou.2007.Audit committee equality ,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6:300~327

[4] 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2010.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南开管理评论,4:134~141

[5] 陈丽蓉,牛艺琳.2010.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财会月刊,7:67~70

[6] 董卉娜,朱志雄.2012.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114~124

[7] 蔡丛光.2010.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财务与金融,4:33~38

[8] 冯建,蔡丛光.2008.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财经科学,5:80~87

课题论文: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

75992 公司研究论文 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 素分析 一、引言 自2001年底美国的安然事件发生以来,国内外大型上市公司相继曝出会计造假丑闻,如美国的世界通信、施乐公司,我国的中航油、四川长虹等。暴露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的薄弱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徒具形式等问题。为此,美国在2002年率先颁布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要求美国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随后,中国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制度,包括在2007年沪深两市相继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2008年5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本文对上市公司2008年至20xx年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探讨在《指引》实施及《基本规范》出台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组织架构缺陷的现状如何?是哪些因素导致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出现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哪里还需完善?对我国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认识

组织架构缺陷,改善组织架构缺陷,。同时也为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识别以及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1)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识别。2008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了内部控制审计准则5号――《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AS5)。AS5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定义进行了修改。重大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缺陷或其集合有可能导致年报或中期报告中的并非无关紧要的错漏无法被预防或发现。实质性漏洞是指内部控制缺陷或其集合有可能导致年报或中期报告中的重大错漏无法被预防或发现。Hamersley等(2008)认为内部控制缺陷可分为实质性弱点、重要缺陷、控制缺陷。Doyle等(2007)则认为可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公司层面缺陷、会计账户和交易层面缺陷。虽然美国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规范对缺陷的识别和严重程度评价有较为具体的操作指南,但这些操作指南仅限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是围绕“重要账户和披露以及它们的相关认定”来进行的。我国的《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基于五目标进行全面评价,《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XX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庁?号业务活动或事项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有效 (1) 组织架构设 计 1.未按照《公司法》 要求设置股东会、董 事会、监事会会、经 理层; 2.内部机构设置权 职交叉重叠,权利义 务不对称。 1.未明确股东会、董事 会、监事会、经理层职责 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 则和工作程序; 2.内部机构设置僵化,不 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3.授权审批结构不明晰。 1.未规定董事会、监事 会、经理层任职人员的 产生程序; 2.机构设置未及时与 业务发展相适应; 3.部分不相容岗位未 分离,未制定相应的补 偿控制措施。 1.按照《公司法》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经理层; 2.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 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均明确; 3.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有规范的程序; 4.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与公司经营业务相适应; 5.有明确业务授权审批权限指引; 6.内部机构的设置遵循了不相容岗位分离、职责权 限淸晰的原则。 运 行 1.股东会、董事会、 监事会形同虚设,未 起到相互制衡的作 用; 2.内部机构的实际 运行与15计不符,导 致业务风险未得到 有效控制。 1.股东会、董事会、监事 会未按议事规则、工作程 序开展工作; 2.董事会、监事会、经理 层成员不具备履行职务 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素 质; 3.不相容岗位未进行相 互分离,且未分离的岗位 没有补偿控制措施。 1.董事会、监事会、经 理层成员产生程序不 符合公司制度的规定; 2.内部机构运行不顺 畅。 1.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相 互制衡; 2.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产生程序遵守公司法的 规定和公司制度规定; 3.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 素质均能胜任该岗位工作; 4.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根据公司经营业务的变动及 时调整; 5.不相容岗位均相互分离,未分离的岗位均有补偿 控制措施; 6.各岗位均制定了岗位职责,岗位人员对工作权 限、工作程序均了解,并按岗位职责开展工作。 7.关键岗位实施了定期轮岗; 8.授权审批权限指引均得到严格执行。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内部控制缺陷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3年12月 110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综述 王宁宁 蔡学玲 吴俊岭 (燕京理工学院,廊坊,065201)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发现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主要有公司财务特征、治理特征和外部监管三方面,研究成果较为成熟。但是其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并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影响因素 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3)12—0110—02 一、造成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 随着《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国外学者可以获得内部控制缺陷更详尽的资料,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也愈来愈火热。我国受其影响,先后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它们均对内部控制缺陷做出了详细规定,因而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也如雨后春笋。笔者在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后,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公司财务特征。Ge ,Mcvay (2005)通过对261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发生的概率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负相关,与公司业务复杂程度正相关。该文通过对缺陷的分类不仅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了内控缺陷与公司特征的关系,而且为公司更加清楚的识别缺陷提供了方向。Ashbaugh-Skaife 等(2006)研究显示,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经营复杂性、近期组织结构变更、会计计量风险高、审计师辞职频繁和内控资源投入少的特征。Doyle 等(2007)研究发现,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业务类型复杂、财务状况差、增长速度快和经历重组的公司,相对其他公司而言,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几率更大。 我国学者在公司财务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方面的研究颇多。蔡丛光(2010)以上交所2003-2006年披露内控缺陷的33家公司和54家控制公司作为样本,对内控缺陷自愿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规模、报告分部的数量对公司发现和披露内控缺陷的影响显著,但是公司的成长性、股权集中度对披露内控缺陷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田勇(2011)对深交所2009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445家A 股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公司经历重组显著影响公司内控实质性漏洞的存在。倪利(2011)对2009年上市A 股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子公司数目、组织结构变革和销售收入增长对公司管理层披露内控缺陷的影响显著。田高良等(2010)以深市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494家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概念模型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经济因素和管理层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建设越薄弱、公司经营越复杂和会计计量风险越高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财务报告重述和审计师变更的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披露内控缺陷。与该篇文章研究方法相同,熊敏(2010)对沪市2009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522家制造业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上市年限长、拥有更多的子公司、近期经历了兼并重组的特征,而近期陷入财务困境和经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控缺陷。 2、公司治理特征。Krishnan (2005)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与其结论不同,Krishnan ,Visvanathan (2007)以SOX 实施后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师对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比例越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多的公司更易披露内控缺陷。但是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内控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YanZhang ,JianZhou ,NanZhou (2007)同样发现审计委员会中非会计和财务专家的数量愈少,公司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愈大。Beng (2009)以在2003.07-2004.11期间披露任何一项实质性缺陷的208家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审计委员会成员中非会计和财务专家比例越高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越强的公司更能及时的改进内控缺陷。 2007年12月我国证监会在《年报准则和年度报告工作通知》中首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自此审计委员会由之前的“自愿设立”发展成“必备机构”。刘亚莉、马晓燕、胡志颖(2011)在这一制度背景下,认为2007年以前自愿设立的审计委员会有可能对公司的日常管理有更多的参与,而当年刚成立的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则会大大降低,因此假设当年才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对于当年已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该假设通过了实证检验。董卉娜、朱志雄(2012)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愈长、规模愈大、独立性愈强的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愈小。然而,田勇(2011)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对内部控制漏洞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审计委员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影响不显著。黄娅妮(2011)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由于管理层可能具有凌驾内部控制系统的能力,因此假设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小,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其结论不同,倪利(2011)对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得出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分离、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却并不显著的结论。 3、外部监管特征。从外部监管方面看,外部审计师质量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了外在的压力。Ashbaugh-Skaife (2006)认为当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当薄弱而且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资源修正内控缺陷时,审计师会认为该项审计业务的预期成本超过收益,便会辞职,故企业发生审计师变更通常意味着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另外,

案例分析:内部控制

案例分析1:内部控制框架 某国有大型集团公司在2008年12月26日召开了由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关于集团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高层会议。会议中,公司有关高层管理人员的发言要点如下: 总经理刘某:(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十分重要,可以杜绝财务欺诈、串通舞弊、违法违纪等现象的发生,这是关系到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应当抓住重点,尤其要注重加强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内控要素方面的建设,企业文化方面对内部控制影响较小,可不必投入太多人力、物力。 常务副总经理张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能否被准确识别并得以有效控制,是衡量内控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建议重点关注集团内部各种风险的识别,找出风险控制点,据此设计相应的控制措施,来自集团外部的风险不是内部控制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必过多关注。在内控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对于那些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风险事项,应采取一切措施予以回避。 协管人事的副总经理周某:集团公司可以从完善人事选聘和培训政策入手,健全内部控制。(1)建议子公司的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由集团统一任命,直接对集团公司董事会负责。(2)注重加强内控知识的教育培训。中层以上干部每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内控培训任务;其他基层员工仍应以岗位技能培训为主,没有必要专门组织内控培训。 董事长吴某:以上各位的发言我都赞同,最后提三点意见:(1)思想要统一。对集团公司而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一切制度安排都要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包括内部控制。(2)组织要严密。我建议由总会计师李某全权负责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集团内部控制,我和总经理全力支持和配合。(3)监督要到位。应当成立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能的专门机构,直接对集团公司总经理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不断完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 总会计师李某:由于集团公司是基于行政划转的原因而组建的,母、子公司内部连接纽带脆弱,子公司各行其是的现象比较严重。建议集团公司加强对子公司重大决策权的控制,包括筹资权、对外投资权、对外担保权、重大资本性支出决策权等,对子公司重大决策应当实行集团公司总经理审批制。 请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角度,指出该集团公司高层领导在此次会议发言中的观点有何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总经理刘某:(1)认为内部控制可以杜绝财务欺诈、串通舞弊、违法违规等现象发生的观点不恰当。内部控制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只能合理保证有关目标的实现,不能完全杜绝上述现象的发生。(2)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影响较小的观点不恰当。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基本控制机制的有效运作。 常务副总经理张某:(1)认为外部风险不是内部控制问题的观点不恰当。内部控制所称风险识别不仅包括内部风险,还包括外部风险。(2)对可能给企业带来重要经济损失的风险事项一律予以回避的观点不恰当。除风险回避外,企业还可以选择风险承担、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预期的成本效益、期望的风险容限等一系列因素。 总会计师李某:有关子公司重大决策权限的授权批准控制不恰当。不符合内部会计控制有关规定,重大决策应实行集体决策制度,不应由总经理一人审批。 协管人事的副总经理周某:(1)由集团任命子公司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直接对集团公司董事会负责的观点不恰当。子公司总经理和总会计师应由子公司董事会任命并对其负责,接受集团公司董事会的监督。(2)只对中层以上员工进行内控知识培训的观点不恰当。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一个管理过程,只有全体员工都掌握了内控的知识和理念,才能真正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董事长吴某:(1)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内控的唯一目标的观点不恰当。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包括经营目标,还包括战略目标、报告目标、资产目标和合规目标。(2)由总会计师全权负责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集团内部控制的观点不恰当。董事长对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内部控制负总责。(3)履行内控监督检查职能的专门机构直接对总经理负责的观点不恰当。履行内部监督检查职能的专门机构应当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文件编码TQLY-ZD-2014-03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版次第1版 实施日期2014.4.18 制(修)定日期2014.4.08 受控状态:受控 签发人:审核人:页码第 1 页共 5 页 核稿人:起草人: 四川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为保证四川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有关规定和财政部对该指引的解读,结合公司规模、行业特征、风险水平等因素,制定本认定标准。 第一章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 第一条按照内部控制缺陷成因或来源,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设计缺陷是公司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按已设计的控制措施执行,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设计缺陷:(1)不能实现既定的控制目标;(2)关键控制点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3)控制措施成本过高,远远大于预期效益。 运行缺陷是指设计有效(合理且适当)的内部控制由于运行不当(包括由不恰当的人执行、未按设计的方式运行、运行的时间或频率不当、没有得到一贯有效运行等)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执行行缺陷:(1)未执行或未有效执行有关的控制措施;(2)未按授予的权限执行;(3)不能及时提供已遵守内部控制的有效证据。 第二条按照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公司严重偏离控制目标。当存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应当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作出内部控制无

内部控制—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关注度日渐上升。国外学术界比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研究,因此本文对国外近20多年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进行了归类综述,主要从内部控制的需求、质量及重大缺陷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本文进行了文献评述,希望本研究能给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以启示,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或系统,旨在提高效率确保政策的实施、捍卫资产、避免欺诈和错误(Hamed Arad和Babak Jamshedy-Navid,2009)。现今,内部控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参与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特别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20年前,国外学者率先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管理报告 McMullen,D.A.和K.Raghunandan和 D.V.Rama.(1996)通过对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大公司来说,小公司在没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财务报告问题,即是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收益对小公司来说更大。Hermanson(2000)调查了9个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团体以分析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结果表明所有使用团体都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很重要,并且发现自愿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提升了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超出审计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引;而大家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信息内容没有太多的反应,与个体投资者和内部审计员相比,经理人员更不可能认同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价值。 Scott N.Bronson 和Joseph V.Carcello和K.Raghunandan(2006)通过分析1998年期间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测试公司特征与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自愿性之间的联系。发现有高销售增长的公司更不可能自愿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即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销售增长负相关;同时证明了公司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公司大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数量、机构股东百分比、收入增长之间正相关。

内部控制分类

内部控制分类 1.按控制的目的划分:财产物资控制、会计信息控制和经营决策控制财产物资控制是指为了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统统所实施的控制; 会计信息控制是指为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所实施的控制; 2.按控制的功能划分:预防式控制和察觉式控制 预防式控制是指为防止错弊的发生所实施的控制: 察觉式控制是指为了及时查明已发生的错弊所实施的控制。 3.按控制的时间划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分别是指对某项业务在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和发生后所实施的控制。 根据例外的详尽事项,可以采用例外的时间控制。一般来说,能在事前进行控制的。就应尽量在事前实施;否则,会降低控制的效果,削弱控制的作用。 4.按照控制功能的例外,可分为主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 所谓主导性控制是指为防止某种错弊而实施的控制。在正常情况下,主导性控制能够防止错弊的发生,但如果主导性控制存在缺陷,不能正常运行时,就必须有其他的控制措施对防止错弊的发生产生一定的作用。所谓补偿性控制是指能够全部或部分弥补主导性控制缺陷的控制。如凭证持续编号可以保证所有业务活动都得到记录和反映,因此,凭证持续编号对于保证业务记录的统统性就是主导性控制。如果凭证没有持续编号的话,有些业务活动就可能得不到记录。这时,严格的凭证之间、账证之间、账账之间的核对就可以基本上保证业务记录的统统性,避免遗漏巨大的业务事项。因此,核对就是保证业务记录统统性的补偿性控制。而核对相对于业务记录的确凿性而言则是主导性控制。 主导性控制与补偿性控制的划分是相对于某种可能发生的错弊或某项控制目标而言的,因此,在一种情况下表现为主导性的控制,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补偿性控制,反之亦然。在详尽分析主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时应该注意

内部控制评价_国内外文献综述_谢元萌(精)

有学者主张运用经济学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明确公允价值是资产专 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按专用性水平将资产分为三类:通用性、低度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通用性资产采用层级1报告公允价值,低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2 报告公允价值,且此两类资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高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 级3报告公允价值,形成以报告主体为导向的报价体系。虽然资产专用度高,受市场 影响不大,但其价值由报告主体来决定,仍会产生我们上述所议的管理操纵问题,所以,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加强公司的治理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细则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有效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提高披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快实施该准则,以适应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有研究证实公司治理对层级信息的相关性有重要影响,在层级3中表现尤为明 显。因此通过合理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来协调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利益冲突,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另外,还需注意加强公司 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估值过程的公平与恰当。 参考文献:

[1]W.B.Thomas,Han Yi.Value Releva ne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 formatio 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 nance Mcha ni sms [J].The Acco unting Review,2010,(85. [2]张曾莲,雷崇信.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一基于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项目的统计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0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内部控制评价: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谢元萌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内 外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如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体系构建、指数构建等,本文在全面阅读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规范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与成果分类进行了综述,进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环球通讯、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相继爆出 其中众多企业失败案例的出现是由内部控制的缺失及无效导致的。自此,国内外相 继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内控评价指引、内部控 制审计指引,不仅政府主管各部门相继颁布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规章,学术界也越来 越关注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特别是现在有关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 、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报告doc

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报告 篇一:部门内部控制自评及缺陷整改报告 - XXXXX内部控制自评及缺陷整改报告 根据内部控制自查工作安排,结合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设研所)的控制目标和管控重点,我们对截至XX年12月31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自查。 一、 XX年度设研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本年度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设计是分组进行工作,共分为3个小组,由组长进行分组管理体系建设,小组依据各自项目分工开展各自工作。 内部管理制度流程由小组负责人负责各自小组成员的日常工作安排、出差、考勤及工作情况的考核,再由本部门负责人统一开会了解各个小组的工作开展情况。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内部培训,营造良好的内控气氛,包括管理制度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岗位职责描述、业务流程等内容。形成重制度、重程序的良好工作氛围。 (2)研发组织建设关键要点包括研发组织、研发流程体系、劳动价值体现、职业生涯规划、团队文化五个方面,进行明确组织职责、合理分工、责任落实,使各个员工能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实现整体使命和目标。 (3)技术专业按电气行业的特征,将产品研究、原料

配置、产品调试、工程记录分为项目管理、技术开发管理、流程管理、市场管理。 (4)研究所为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两大开发系列,并通过市场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开发管理、流程管理等进行贯通,分清了战略侧重点,分清了各专业职能的分工,又明确了管理职责,扩充和丰富了研究所的职责范围和层次、深度。 二、本部门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 本自评报告旨在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依据总厂《内部控制评价暂行办法》,结合本部门主要经营业务和《内部控制手册》控制目标,对本部门截至XX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本部门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及自查的主要内容 本部门严格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依据总厂《内部控制评价暂行办法》,结合本部门主要经营业务和《内部控制手册》控制目标,对本部门截至XX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一)内部控制评价包括以下工作程序: (1)成立评价工作组,制定评价工作方案。从职能部门中选配熟悉业务、参与日常监控的业务骨干组成评价工作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建议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建议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伴随内部控制实践的逐渐丰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出现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五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简介 (一)中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可发挥以下作用: 1.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保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和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减少和避

免企业风险。 2.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 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1.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高度重叠,造成内部控制权责不清,经营权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产生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现象出现,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恶化。 2.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目前企业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风险应对、控制的有效机制,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就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 3.内审未有效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确保良好的控制环境.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但我国很多企业虽设置了内审部门,却没有具备真正意义的独立性,因此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忽视企业文化,未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文化作为一种软资源,是整个内控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取决于员工素质程度,很多企业没有制定和实施有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一、选题背景 2001年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发生的世通、南方保健等一系列的公司财务造假丑闻,使得美国政府迅速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情况及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同时其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2010年,我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文件,执行内控规范的企业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目前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倍受关注同时它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点,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所以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成为重大难题,是因为上述规范体系中在对内控缺陷识别和认定做了原则性规定之后并没有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机构只能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进行内控缺陷的识别和认定。这种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自我选择性的影响。 在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基础,其认定标准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而当前有关部门没有出台具体标准,相关规定较为模糊,导致企业实际操作中出现不少问题。企业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为控制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因此,对于内控缺陷本质的理解应该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主要从偏离控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及影响后果来识别和认定内控缺陷。 二、文献综述 杨有红、李宇立(2011)从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关系出发,认为对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的识别应分别采以以偏离目标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作为衡量缺陷严重性的标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分析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与不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进行分组、对比,发现其业务复杂性、企业变化性、上市时间、资金投入可能性和获利能力等企业自身内部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考虑行业和年度变量的情况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企业内部特征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影响。文章的贡献在于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从内部控制缺陷中分离出来研究,且把企业内部特征划分为五类,并考虑事务所特征、机构投资者持股情况等企业外部特征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影响,验证基于不同层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企业治理的作用,扩展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特征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影响,从而丰富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业务复杂性;机构投资者 一、引言 从安然、世通事件到“德国最愚蠢的银行”;从中航油事件到长虹事件,无论是以破产告终,还是承担巨额亏损,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是制度性的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纰漏,亦或相关的控制环境等因素使具体的控制活动在执行中偏离了原本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现实中内部控制失败案例给投资者及企业各阶层带来的损失,使人们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而我国和美国均将内部控制纳入了强制性披露的范围之内。鉴于信息披露的相对滞后性,从企业自身特征出发,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动因进行研究,更有利于外界投资者合理决策。 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影响因素从企业交易账户层次(Ge、McVay,2005)、公司特征层面(Bryan,2005;Doyle,2007)、公司特殊时期(Leone,2007)、企业控制环境(Christopher S. Armstrong等,2011)、外部审计主体特征(Ashbaugh-Skaife等,2007)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论。由于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国外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以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为重点,在年报中有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具体披露,加之美国有较为健全的证券监管市场,所以其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可以和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划等号,从而对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也就起到了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作用。 由于2010年以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属于年报中的自愿性披露范畴,无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标准,我国学者仅对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企业的相关公司特征进行描述。由于内部控制信息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李明辉等,2003;杨有红、陈凌云,2009),并以说“好话”为主(张立民等,2003),因此,不会涉及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质性披露。《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三大指引颁布后,我国学者也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从公司总体特征(蔡丛光,2010)、公司治理(刘亚莉等,2011)、外部监管(贾宗武、夏勇,2011;田高良等,2010)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我国法规没有给予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明确的界定,仅

内控管理缺陷分析整改报告

2016年XXX公司内控管理缺陷分析 整改情况汇报 为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严格内控手段,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XXX公司把内控评价分析工作作为重要的管理任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增强风险防范,推进内部控制工作不断改进深化。同时,还将继续加强内控队伍建设,加大内控培训力度,提升全员的内控意识,培养内控文化,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各项经营业务健康、持续、安全发展。 通过对2016年XXX公司内控管理工作的梳理、总结、评审,确定XXX 公司内部控制缺陷5项(见附件3:内部控制缺陷汇总表)。XXX公司内控管理小组认定为一般缺陷中的设计缺陷,需要修订、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流程,且有效传达并得到遵循。 根据梳理的5项管理缺陷,XXX公司内控管理小组对5项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限期整改。

通过对内控缺陷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进行整改、完善,并持续改进。根据内控管理要求,让内控管理参与者充分认识内控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修订和编制相关管理制度,使内控机制真正成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重要途径。截至2017年8月,XXX公司内控管理小组对2016年新增内控缺陷整改情况进行验收,并对整改完成情况进行汇总(见附件3:内部控制缺陷整改完成汇总表),确定已按时完成对2016年新增管理缺陷的整改,在执行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缺陷整改有效。 XXX公司经理层和内控管理小组确认本整改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内控缺陷的整改,使经理层充分认识到公司原来已经制定并正在实施的部分管理制度,未根据公司发展变化情况不断更新完善,存在现行制度与管理需求有脱节或是偏差,必须对原有制度进行修订、补充,不断完善各项内控制度,提高人员内控管理素质和水平。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持续改进和健全XXX公司的内控制度,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监管部门的要求、新政策的规定及企业内部经营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调整,使内部控制与经营规模、业务开展、市场竞争和风险管控等相适应。 XXXXX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2017.8.16.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庁?号业务活动或事项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有效 (1) 组织架构设 计 1.未按照《公司法》 要求设置股东会、董 事会、监事会会、经 理层; 2.内部机构设置权 职交叉重叠,权利义 务不对称。 1.未明确股东会、董事 会、监事会、经理层职责 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 则和工作程序; 2.内部机构设置僵化,不 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3.授权审批结构不明晰。 1.未规定董事会、监事 会、经理层任职人员的 产生程序; 2.机构设置未及时与 业务发展相适应; 3.部分不相容岗位未 分离,未制定相应的补 偿控制措施。 1.按照《公司法》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经理层; 2.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 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均明确; 3.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有规范的程序; 4.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与公司经营业务相适应; 5.有明确业务授权审批权限指引; 6.内部机构的设置遵循了不相容岗位分离、职责权 限淸晰的原则。 运 行 1.股东会、董事会、 监事会形同虚设,未 起到相互制衡的作 用; 2.内部机构的实际 运行与15计不符,导 致业务风险未得到 有效控制。 1.股东会、董事会、监事 会未按议事规则、工作程 序开展工作; 2.董事会、监事会、经理 层成员不具备履行职务 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素 质; 3.不相容岗位未进行相 互分离,且未分离的岗位 没有补偿控制措施。 1.董事会、监事会、经 理层成员产生程序不 符合公司制度的规定; 2.内部机构运行不顺 畅。 1.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相 互制衡; 2.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产生程序遵守公司法的 规定和公司制度规定; 3.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 素质均能胜任该岗位工作; 4.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根据公司经营业务的变动及 时调整; 5.不相容岗位均相互分离,未分离的岗位均有补偿 控制措施; 6.各岗位均制定了岗位职责,岗位人员对工作权 限、工作程序均了解,并按岗位职责开展工作。 7.关键岗位实施了定期轮岗; 8.授权审批权限指引均得到严格执行。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11228937.html,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作者:杜永泽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7年第21期 摘要: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或运行无法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 现,出现的错误将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错误,而这些错误并没有被有效地识别和发现。目前许多国内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给企业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隐患。本文以制造高科技材料为主的某企业为例,对其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剖析,以期能够进一步对国内企业加强内控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分析;风险防控 一、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和理论意义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或运行无法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出现的错误将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错误,而这些错误并没有被有效地识别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按本质可以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包括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对于没有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的缺陷主要通过定性定量两种方式来认定。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并没有随着企业自身实力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完善,他们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内部控制缺陷,这无疑给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国内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内控各项制度和规定,确保企业不断健康发展壮大。下文以制造高科技材料为主的某企业为案例,对其目前所存在的种种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剖析,以期能够给国内企业不断强化内控管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参考。 二、某企业内控存在的缺陷分析 1.采购与付款环节 某企业作为一家以制造高科技材料为主的公司,其在物资采购环节,超量采购造成了储存的堆压,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对生产能力预计不足,物资采购计划不完善使得企业不能够对资源高效合理的利用;原材料、辅助材料采购预测不合理;招标人员的长期固定容易滋生腐败,出现表面合同和私下合同并存的情况。在物资付款环节,该企业对物资市场的价格关注不够,在市场价格下跌时仍然执行原价格,在采购数量增加等有机会降低供货价格的时机出现时没有进行议价;财务部门对于发票管理不完善,财务总监对汇款申请书进行审批时,没有合理的对资金总量进行规划就批准了划款支出,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资金链断裂。

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一)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关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展开。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侧重于研究公司特征、公司治理结构、高管特征和信息披露等对债务成本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表明,规模大、资产负债率低、盈利能力强、成长性高、资产有形性高、利息保障倍数高、市场风险低的企业可获得更低成本的债务融资(Bhojraj和Sengupta,2003;Bradley和Chen,2011;Minnis,2011)。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研究显示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降低债务成本(肖作平,2007;蒋琰和陆正飞,2009),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董事会独立性显著负相关(Anderson等;2004;崔伟,2008),Bhojraj和Sengupta(2003)、Elyasiani(2010)研究发现较高的机构持股比例有助于公司获得更低成本的债务融资,Khwaja和Mian(2005)、李广子和刘力(2009)发现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较低利率贷款。在高管特征方面,一是基于债务代理成本假说,研究权益类薪酬和债务类薪酬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通常认为权益性薪酬容易使高管冒险,与债权人利益不一致,导致更高的债务成本(Beladi和Quijanno,2013;Kabir,2013),而债务类薪酬使高管与债权人利益一致,债务成本较低(Anantharaman等,2014)。二是从银企关联角度来看,Burak等(2008)、Ciamarra(2012)、邓建平和曾勇(2011)的研究发现企业具有银行从业背景的高管,代理冲突和融资成本通常较低。在信息披露方面,于富生和张敏(2007)、李志军和王善平(2011)通过实证发现较高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从企业外部因素来看,货币政策会对债务成本产生影响(郑军等,2013)。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使会计信息质量高的非国有控股公司以更低的融资成本取得债务融资(燕玲,2014)。此外Firth(1978)、张纯和吕伟(2007)的研究发现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所得到的银行贷款利率更低。魏志华等(2012)研究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较低成本的债务融资,并增强审计意见的风险揭示功能。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oyle等(2007)、孙芳城等(2011)、刘启亮等(2013)均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内控重大缺陷会导致较低的应计质量(李万福,2014),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较差(齐保垒等,2010;Beng等,2011;方红星和张志平,2012)。二是内部控制缺陷对外部审计的影响,杨德明等(2009)、杨群辉和王玉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内控更容易收到清洁的审计意见,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则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Elder等,2009;杨德明和胡婷,2010)。还有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