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

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 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

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 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

的遗传因子。

4.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

5.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以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时,妇女占主导地位(即母系氏族社会);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男子能组织起大规模的群体打猎,于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男子占据了对妇女的统治地位(即父系氏族社会)。

6. 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对神有了信仰。这些信仰导致了巫师、巫医的出现,在艺术、社会生活中得到反

映。

7. 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原因很明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

提高,从而使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

8. 直到公元前40O0年前后,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

步有了种族上的差别,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和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所谓的种族。

9. 智力的发展让人类学会使用工具,这是人能够如此快速适应环境并爬上食物链顶端的重要原因。但人

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惧怕自然力,于是他们创造了神并开始信仰神,把对神的信仰贯穿于社会乃至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由此形成。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1.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是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制作石头工具;他们的食物来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

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

2.在农业革命之前,人们已普遍知道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他们的生存取决于对周围动植物的实际了解。

3.人类之所以推迟很久才转向农业的原因是,①缺乏这样做的动力。②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驯养的动

物为数较少。

4.从最早的植物栽培过渡到农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称之为"原始农业"阶段。

5.人口的增长、粗放农业的生产形式、当地的有利自然环境促使农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6.中国的土生植物如黍、高梁、稻、大豆、大麻和桑树等早在公元前5000年时已作为旱地作物得到种植。

7.小麦和大麦在它们的发源地——中东是被种植在水田里的。

8.芭蕉属植物和亚洲薯蓣属植物在雨林地区也能茂盛地生长,所以,它们和铁器的传入成为农业迅速传

播到非洲大陆南部的原因。

9.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以及从中亚到印

度河和黄河流域这一地带的小麦区。

10.公元前1500至1000年是畜牧业兴起的阶段。

11.新石器时代的村民学会了用生粘土制作陶器。

12.经济平等和社位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的村社的明显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平等主义,使生产力有着内

在的妨碍因素:人们没有要求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

13.农业革命的影响:①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新石器时代村庄

取代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而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②棉纺织业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③部落政治组织出现。④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⑤人口增长。⑥给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1.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一片平原。

2.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

3.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过渡时期,灌溉和冶金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4.最早提炼的金属大概是铜。到公元前3000年时,中东和印度的居民已普遍知道,在铜里面加少量其他

金属,可以冶炼出更为经久耐用的合金。

5.犁的发源地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牛拉犁的意义在于,人类首次能利用自身体力以外的力量作动力。

6.公元前3000年时,风也得到了利用,当时已有了制作粗陋的横帆。横帆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成功

地利用人造的力量作动力。

7.古代文明时期的贸易大多取道水路。

8.后起的阶级分化是文明的特征。

9.祭司是古代文明中最早的权贵,他们不仅主管各项宗教活动,而且还管理大量的经济活动。他们还承

担极为重要的管理水利灌溉的职责,同时,他们还大大促进了各种技艺的发展。(因为手工业品的产量不是取决于世俗市场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寺院的需要。)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

10.世俗的国家和帝国兴起后,非农业商品的产量大大增加。

11.先是自治的农业村社,接着是祭司集团控制的小国,最后是由王朝统治的、具备一切文明特征的帝国

——这就是以上所述的长达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

12.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

传播。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美索不达米亚

1.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

2.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发明。文字成为使人类诸文明的文化结合成一体的主要手段。

3.苏美尔人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的各种具体需要,不仅发展了文字,而且还发展了数学和其他一些学科。

4.苏美尔人把自然的不可预见性和破坏性归结于神,他们无比地尊敬神,他们以为,人生来只是为神服

务,神的意志和行为是无法预言的。因此他们发展天文、占卜术以了解神的意志。

5.汉莫拉比法典的主要特点:①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②阶级歧视;③

施行严格的、保护商业界财产的规定;④颁布许多"福利国家"的规定;⑤具有现代人之前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持静止的观点。

埃及

6.埃及文明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

7.安全的地域环境和尼罗河的福泽让埃及文明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文明。

8.埃及最开始分为上埃及国王和下埃及国王,约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

开始了史称的王朝时期。这时,埃及已具备文明的基本特征,不仅有专职的行政官员、士兵、宗教首领和艺人,而且还有文字。

9.显著的政治连续性是王朝时期的主要特征。

10.埃及人的宗教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很少,他们的神话和神学缺乏连贯性。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

是国王的来世——作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

11.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绝对控制是埃及文明的最后一个特征。国家不仅控制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

产,而且还负责产品的分配。

12.埃及人发明了玻璃着色,而且是最早鞣制皮革的人,他们的纺织业也毫不逊色当今。

印度

13.印度文明由本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村社与公元前三千纪初叶从俾路支山区向南迁移到印度河流域的外

来农人共同创造的,兼备两者各自的特点。

14.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

15.波斯湾的巴林岛是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间站。

16.印度城区按照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成,建筑物用窑内烧的砖建造,砖的尺度统一。

17.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这种写法也为早期希腊人所

仿效,被称为"由左而右,复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书法"——"就象牛犁地一样"。

中国

18.中国获得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商朝人(蒙古族人)采用的新技术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而商人最终又

为当地文化所同化,使中国人的传统毫不间断地流传下去。这种发展形式在中国每遭到侵略之后便重演,在以后数千年中曾重演过多次。

19.祖先崇拜从最古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受到宗法制影响)

20.商朝的青铜冶铸技术在世界上居遥遥领先的地位。

21.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

22.对青铜冶铸业的垄断使商朝社会的阶级分化更加尖锐。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而且讲述的井井有条,中间都有很好的衔接,不会读的思维混乱。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讲的东西,除了了解了许多以前从未阅读过的古国盛衰史,同时还了解到了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行政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穆斯林的帝国的崛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更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全球通史》之所以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这是因为: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中国,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4页]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4页],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也就说,大永远可以再大,小永远可以无限的小,没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理论的其中一个推论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还有宇宙,总有一个地方也会形成有机聚合体而又生物。微观世界的人的记忆的载体(一个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发展而被捕获,一夜之间大学毕业完全不是梦想。抓一两个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为可能。物资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一种不同层面的特征展现,把人看成一粒子时,展现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细胞,然每一细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现在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是你区别他人的最小单位,而总有更小的粒子去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现。一直微观下去,我怕会出现人和石头或水的组成的最小单元体是相同的结论,我辈还是不做讨论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欢,“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论,没有基因的改变,人类应该还时有机聚合体或生物,正是系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基因的改变,才会有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由基因改变而由有机聚合体逐步进化成人时,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变了,因为环境从没有停止改变过,而且正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的改变的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应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具体在哪个阶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许有一天的研究会发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下面是推荐的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大家借鉴。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一)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

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 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 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 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10历史一班王珮1012200025 利用这个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感触颇深。在此写下我的一些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由于此书章节甚多,因此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整理。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地球形成于50亿年前,在40亿年前由无机物自然进化出有机的单细胞生物(争议很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根源,很多人说是不可能的,只能理解为上帝创造或外星球带来,有关无机物进化有机物实验室应该也一直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着实验,但还没有成功),然后继续进化从微生物-原始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亿年前适应陆地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生物界统治地位已经达到6000万年。在经历了几次恶劣气候-冰河时代的循环之后,在400万年前产生了相对聪明直立行走的原人,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在大约40000年前(或许更早)在非洲出现了有语言、会使用火和工具的真正意思上的人类。虽说也有一些个别证据试图证明人类是在各个大陆单独起源,但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我们以前学习历史时说中国在几十万前年的北京人和元谋人什么的,根据DNA和Y染色体分析,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毫无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进化的原人又自然灭绝了。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发展有几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非生命物质中进化出来,第一大转折点之后所有生物都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这也就是后来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可惜当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给利用了,孪生出了社会达尔文)。第二大转折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不再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当然也会有一定改变,也就是下面我说的人种的起源,不过改变很小,远达不到物种的改变),而是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现在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第三大转折的到来,到时候人类不但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也能改变自己的基因。 只有人类能改造环境,这一人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这么难定义的词这么简单就说明白了)。人类的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 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成就有:制作丰富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制作利用毒药;对食物的防腐、利用灶和石板加工;利用夹板处理断肢、止血带、绷带、放血疗法、灌肠疗法;分辨星座;航海技术。 与我想象中的艰苦生存在世上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不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原始人生活得也相当快乐,以沙漠中的布希曼人为例,成年人平均每周只花15个小时去狩猎和采集食物,其它时间都是幸福的光阴。再看我们现在的生存压力,看看蜗居,看荥阳几千块一平方的房价,看我们高昂的教育医疗成本…… 话说回来,之所以说原始人的快乐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确压力很小,他们不考虑过去,不考虑将来,因循守旧,偶尔有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也会被杀掉,除此之外还是很残酷的,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效率非常低,所以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这样多胞胎一般只留一个,前一个小孩断奶前出生的婴儿也会被杀掉,食物短缺时老人、儿童、身体虚弱的都会被杀掉,加上缺医少药,只有约为10%的人能活过60岁。 由于女人采集的植物并不比男人狩猎得来的食物少,所以女人的地位也并不比男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 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 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 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 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 的遗传因子。 4.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文:梓和。读这本书是受了《未来简史》的打击,觉得三观需要修正一下,805页厚厚的上下两册,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学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实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读不顺的国家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这个流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来打去——技术变革——海外扩展——谁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灭了自己就好。胡乱总结的,但是史书一读,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在社会形态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参差不齐也日益严重。 引申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以现在的信息量,也许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与精神层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好地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之所以还在讲,是没有解决。读后感.三观的形成应该并不能归结为生物学的问题,或许物质基础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的灵性的动物,不管这种灵性以什么命名,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的,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

一个不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没有灵性的。 我们现在对哲学的思考和教育相当的谨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宁可不讲思想,先讲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讲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诉求,我原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才是实力的体现。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后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实时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脑的沟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吗? 今后的社会或许需要精英们去消除或减缓矛盾,考虑技术革新的同时如何同步更新思维能力和观念,以使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全球通史读后感40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4000字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

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

世界通史 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 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世界通史读后感。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贸易的发展 ——《全球通史》读后感观今宜鉴古,无故不成今。《全球通史》作为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着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考察了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向世人展现出历史的全貌。读罢此书,无论是书中涉及的哪个方面都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仅就世界贸易的发展浅谈我的感受:?? 西方凭借着一场技术革命战胜了同时代的所有其他文明,并强行将它们联合成一个差不多覆盖了全世界的社会。西方人的革命性发明是以“海洋”代替“草原”,作为全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西方首先以帆船,然后通过轮船跨越海洋,统一了整个适合人类居住的世界,其中包括美洲大陆。 ——A.J.汤因比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扩张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而经济扩张更作为最直接的力量推动者全球经济和贸易的现代化进程。本书将公元1500年前后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葡萄牙和西班牙 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胡椒粒却将葡萄牙推向了历史的前台,甚至连欧洲人自己也很难理解,他们的祖先为什么会对香料如此依赖。然而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接着,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欧洲急于摆脱困境,在陆地上的军事突围失败之后,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到海洋寻求出路。??而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随着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涌入里斯本,充满了葡萄牙的国库。然而就在葡萄牙努力大同东方商路时,葡萄牙遭遇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刚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其紧紧地把美洲抱在了怀里。在坚船利炮的猛烈攻击下,一个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相继成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由此葡萄牙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与葡萄牙在东方的收获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陆上的掠夺更加直接。? 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他们渐渐习惯了,不去投资本国的工业,而转身购买国外昂贵的商品,久而久之,国内的工业极度萎缩,而货币又急剧贬值,人们却还沉迷于消费。?至此,两个强国在世界性的演出中开始谢幕。 荷兰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

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第2篇】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本《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章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章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停滞。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章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章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章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 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内容概要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编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 ()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1]p236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 停滞。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 ()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1]p253深受儒家文化 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编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编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

全球通史读后感7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7篇 以前一直喜欢读有故事的史书,像《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时间第一次读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书一样小说化,也不像教科书教条化(一般都是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反而我认为它是一部必读的经典,我总结其3个特点。 1、《全球通史》的作者编写这部史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解决当前时代所遇到的问题,是给现代人以启示。正如作者开头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 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2、这本书描述事实较客观,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让读者通过了解事实,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书籍,例如,《互联网之独孤九剑》,这类书籍一看就是先整个哗众取宠的书名,然后以教育人为口吻,将自己观点强加给读者的书籍;再挑选几个的示例证明,缺乏多 次推敲和给人思考的空间。 3、对于国内的读者,这本书叙述角度、方式很新颖。它叙史的角度不是以一个国家、地区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 它叙史的方式不是断片式的,而是以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角度叙说,前一个历史时代是后一个时代原因,后一个时代是前一个的发展。例如书中西欧 3个不同历史阶段章节关系如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济增长、国家建设、 海外扩张。全球通史读后感2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

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 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 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 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 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 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 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 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 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 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 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

最新精品作文:《全球通史》读后感_1500字作文

《全球通史》读后感_1500字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

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2020最新范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2020最新范文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全球通史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1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3000字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3000字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3000字: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阿诺德·汤因比曾这么评价这本历史巨著。笔者在读完书后,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表达对一国的情感,而是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之精髓,让人获益匪浅。 首先,先谈一下这本书的阿诺斯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美国历史学家,曾获得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世界,但他其他优秀著作(如《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等等)也同样具有很高学术价值。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2004年3月23日去世,笔者此次阅读的是第七版,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版。 为什么要出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作者在本书的致读者一 文中这样说道:“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古语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往今来,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向前转动,史学都没有停滞不前。世界在变,史学发展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以期能做到反思过

去与展望未来。 《全球通史》是一部在“全球史”潮流中的奠基杰作,它最早出版于19世纪70年代,一经问世便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畅销于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不断更新版本,多个国家的历史教材也纷纷从中引用摘录。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本书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呢? 很多人觉得史书难读,认为其过于乏味枯燥,所有叙述不外乎将历史从古至今、循规蹈矩地记录下来,因此只有一些学者或专业学生愿意深入阅读之中,这就降低了书的阅读传播效果。 但是这本《全球通史》不同,它的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就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文章合为时而著,一部好的史书,始终不应该脱离现实,能够用历史知识给当下以反思借鉴,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启示。《全球通史》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对21世纪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整个人类的未来进行了 深刻思考和启发。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西方在近几个世纪来的主导地位,而民主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又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因此,自然有很多史学书籍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来叙述历史。二战后,美国崛起并与苏联形成了两极对抗的冷战局面,看似毫无硝烟的世界,却暗流涌动,局部战争不断。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三世界迅速发展,东亚各国逐渐崛起,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变成一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