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为贵教案高品质版

民为贵教案高品质版

民为贵教案高品质版
民为贵教案高品质版

第四课《民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讲读第1则

1、“读”与“释”

2、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

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无论这个“君”叫做国王,叫做皇帝,叫做总统,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只不过在古代,人们尚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落实这个道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不能马上兑现。但这并不说明这个道理本身不成立。实际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会里,上述道理有时也会以各种形式自发地强行发生作用。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2)孟子说:“理想的政治,应确立如下原则: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产,乃是养育人民,建立国家的物质基础,当然十分重要。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所以也可以说“社稷”就是国家。作为一个国家,当然要有制度,要有宪法。但制度也好、宪法也好,终究还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

“君为轻”,是说相对于民与社稷来说,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君的地位与权力是民赋予的,没有民就没有君,君怎么可以与民相提并论呢?社稷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可以既没有山川大地,又没有五谷物产,也没有宪法制度。一个国家死掉个把国君,仍然不失为一个国家;若是没有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国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论。

(3)得到广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资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见一切政治权力,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来自于民众。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国家的利益,就应该将他罢免、撤换!

在古代,对于土地神和谷神,祭祀的物品没有欠缺,祭祀的时间也没有耽误,却仍然发生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就说明这个土地神或谷神不灵了。那就应当砸了它们的庙,毁了它们的神像和灵位,重新改造、撤换。

同理,如果某种思想、某种主义、某种理论、某种制度,用来治理国家,认真实行之后并不见效,那也要对它进行修正、改造乃至撤换。

五、作业:

阅读、思考第2、3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提问导入

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二、朗读第2、3则

三、讲读第2则

1、“读”与”释”

2、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一类的事情。”

3、解读:

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

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

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四、讲读第3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一块儿淹死罢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3、讨论:(畅所欲言)

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例:

(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

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4、小结

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殷、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得人民、得人民之道,而得民心、得民心之道是与民所欲、弃民所恶的观点;指出喜好推行仁德、仁政的君王自然会称王天下,否则会终身不得天下,乃至忧愁受辱陷于死亡。

总之,孟子这段话,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充分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对于今人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文在论说方法上,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间用比喻、对比,从而使论证无懈可击。

五、作业:

阅读、思考第4、5则,理解“君权谁授”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述“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二、朗读第4、5则

三、讲读第4则

1、讨论

君权谁授?………

【提示】

(1)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粱,寻找“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

(2)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4、小结

君权谁授?

从根本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个人所授,即便你是伟大如尧,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

三、讲读第5则

1、“读”与”释”

2、解读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治人人畏,治心心服。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德治。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这是法治。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4、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对后世的影响:

例1、唐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深度解读:

1、《民为贵》选文1、

2、3则解读

孟子有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民为贵”。

选文1记载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指出诸侯国的国君是可以重立的,如果他危害土神谷神;土神谷神也是可以重立的,如果它们得到了适当的祭祀,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但是庶民是不可动摇的。

在现实社会中,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则是“得乎丘民”。在我国古代,孟子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书中类似内容曾经惨遭删削,也可以看出它的独特意义。

选文2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番对话。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孟子毫不回避书册之中记载了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

于是齐宣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对孟子来说,这个问题真是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而另一方面,孟子把商汤看成是“以德服人”的代表;对于周武王的德行,孟子也是高度肯定的,曾说尧和舜实行仁义是根于本性,商汤周武王实行仁义是身体力行。

一方面强调君臣父子秩序,一方面又肯定流放夏桀的商汤和讨伐殷纣的周武王,这样孟子面对齐宣王,似乎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看孟子怎么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首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也就是贼和残)叫做独夫。由于夏桀、殷纣残害仁义,商汤、周武王诛灭夏桀和殷纣,就只不过是诛灭了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存在以臣弑君的问题。

这一回答,又机智,又锐利,又深刻。

选文3和选文1、2的内涵其实是相通的。

孟子认为,要想赢得百姓的心其实很简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而这样做也便是仁。

孟子接下来用“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等比喻,说明国君如果平时不践履仁、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和耻辱,以至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并引用经典来作印证“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

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

开放式讨论。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可参阅下文:

朱元璋认为:“若非天生人君以育之,又何言斯民之有哉?”

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是丝毫不能侵犯的。他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为的是收所谓“礼教明于朝庭,而后风化达于四海”之效,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所以,尽管朱元璋尊崇儒学,优渥孔氏,但对儒学中不利于达到此一根本目的的思想内容仍十分反感,严加摈斥。譬如,他“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时将丁祭,遂命罢配享。明日,司天监奏文星暗。上曰:‘殆孟子故耶?’命复之。”

后来虽以“文星暗”而复孟子配享如故,《孟子》一书仍被列入《四书》,作为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他由孟子“对君不逊”而引发的雷霆之怒始终未曾平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将该书《尽心篇》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梁惠王篇》中“国人皆曰贤”和“国人皆曰可杀”、《离娄篇》中“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万章篇》中“天与贤则贤”诸章,以及诸如散见于各篇中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不合“名教”的言论尽行删除,编选成一部只剩下170余条的《孟子节文》。透过这部足堪被专制君主们视为“洁本”的《孟子节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不许说人民有尊贵的地位和权利、不许说人民对于暴君污吏报复的话、不许说人民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不许说反对征兵征实同时并举、不许反对捐税和内战、不许抨击黑暗的官僚政治、不许强调君主要担负净化社会风习责任,甚至连统治者应力行仁政以救庶民的话都不许说!

朱元璋唯知强化绝对专制统治而丝毫不顾及其他的心态,于此可见一斑。主持对《孟子》实施阉割的刘三吾,对之当然心领神会,故其亦如其主子,对孟子大加斥责,并在《孟子节文题辞》中说:凡被删除掉的孟子言论,或许“在当时列国诸侯可也。若夫天下一君、四海一国,人人同一尊君亲上之心……于所不当言、不当施者,概以言

焉、概以施焉,则学非所学而用非所用矣”,所以,删节《孟子》实在是“扶持名教”的伟业。

这样一部将孟子思想精义阉割殆尽的《孟子节文》,甚获朱元璋之心,被诏令“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并规定凡删去“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壹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

由此我们当可更深刻地了解朱元璋实施儒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5687452.html,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

临江市一中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魏征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 二、整体感知(朗读、提问、明确): (一)读课文1、2、3则。 1、读准字音。 2、翻译重点词、重点句。 (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第一则 思考:本则的中心句是什么?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2、9 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民为贵》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学习1、 2、3则,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 学 重 点 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教 学 难 点 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板 书 设 计 民为贵 孟子 君轻民贵 君暴民反 君仁民归

最为重要。 概括:君贵民轻 第二则 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 概括:君暴民反 第三则 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得到民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明确:失其心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2、仁君得到百姓的拥护很难吗?“王天下”难在何处? 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简单)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简单)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难) 概括:君仁民归 三、探讨研究 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提示:1、观点鲜明 2、层次井然 从重到轻:民——社稷——君 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 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 3、机智灵活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4、修辞手法多样 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 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③排比: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 也。 ④引用:《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四、小结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民为贵》精编教案

《民为贵》教案 教学参考 0103 1809 《民为贵》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品三国-说英雄--教案

课外阅读指导课: 品三国说英雄 ——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四川博睿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王英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此教学中就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要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的形象。 3.学会赏析书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精髓,感悟作者采用不同的手法来有效刻画人物形象,并学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4.的学会归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 教学准备: 1.阅读《三国演义》,认真完成“读三国,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卡。 2.收集《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歇后语、成语。 教学过程: 一、视频、谈话引入,揭示主题。 1.谈话导入视频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世界里,四大名著可谓几颗耀眼的明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这几本书犹如一杯杯浓烈的咖啡,字字珠玑,滴滴香浓;犹如一碗碗淡雅的香茗,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犹如一壶壶醇香的老酒,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同再次走进其中的一部作品。 2.听了这段乐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乐曲让人感觉一个老者正在给我们讲诉一段历史故事。)看了这段视频,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出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的画面。) 3.战场上金戈铁马、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看了以后心里又想到了什么呢? (A、战争的残酷无情,我想到了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民为贵教案高品质版

第四课《民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讲读第1则 1、“读”与“释” 2、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临江市一中公开课教案

最为重要。 概括:君贵民轻 第二则 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 概括:君暴民反 第三则 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得到民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明确:失其心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2、仁君得到百姓的拥护很难吗?“王天下”难在何处? 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简单)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简单)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难) 概括:君仁民归 三、探讨研究 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提示:1、观点鲜明 2、层次井然 从重到轻:民——社稷——君 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 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 3、机智灵活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4、修辞手法多样 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 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③排比: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 也。 ④引用:《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四、小结

《守护生命》 教案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生命的珍贵与独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喝彩,用心 的呵护生命,并且努力地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精彩 的光芒。有人说,生命如此宝贵,守住生命,我们 才能感受四季的冷暖变化,体验生活的千姿百态, 追求人生幸福的种种可能。 那么,作为中学生,珍爱生命,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呢回忆旧知 联想生活经验 承接上课 唤起学生记忆 讲授新课 第一目爱护身体运用你的经验P99 ◎图中同学的讨论涉及生命的哪些方面 ◎结合你的经历,说说守护生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小结:活着 身体健康地活着 运用生活经验 分享交流生活 体验 逐步思考生命 从生活中来 【教学重点】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的具体方法【教学难点】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的具体方法【教学方法】故事分享,感受交流 【教学资源】图片及相关资源故事

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地活着 有尊严地活着…… 生命对于我们来讲,意味着太多太多的东西。 健康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健康是1,事业、财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由1和0可以组成10、100等N种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旋律。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其他条件再多也只是0。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所有的0都是健康1的外延和扩展。只有拥有这个简简单单的1,后面的一连串的0才有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这个形象的比喻充分说明了“健康”的重要性。 守护生命,我们首先要“爱护身体”,保护自己的健康。 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多同学都会选择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小伟也不例外。他是一个喜欢运动的男孩,足球是他的最爱。我们来看看小伟的故事。 问:小伟对足球的喜爱,能否表现出他对身体健康的爱护请用细节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的意义与珍贵 体会健康的重 要意义 探讨、交流 联想自己的生 活经验,反思 自己的生活方 式是否健康 让学生直观感知 “健康”的重要 意义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姓百,以所。的换更可不是姓百老有只,换更立改以可都稷社和君国 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

民为贵教案

课题:【民为贵】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诵读文言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 2.技能目标 准确翻译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分析文章内容;借鉴和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说理艺术) 3.情感目标 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重点: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学法点拨: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本文一些观点的看法,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第一张图片(材料1) 【简介】:解放前夕,人民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说明】:说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货币急剧贬值,再加上战争期间的物资短缺,致使国统区大批民众陷了饥饿和死亡的困境。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家却疯狂掠夺财产,搜刮金银,大发国难财。 2、第二张图片(材料2) 【简介】:解放区土地改革 【说明】:土地改革使许多赤贫的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补充修改孟子

《民为贵》教案设计

《民为贵》教案设计 导语: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可以让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民为贵》教案,欢迎阅读和借鉴。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 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3、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两章优秀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案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案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案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案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和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民为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民为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高中语文 民为贵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教案

第四课《民为贵》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

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讲读第1则 1、“读”与“释” 2、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

民为贵教案

3.民为贵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 2、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3.培养重视国家、亲和民众的情感态度。 本课节选的五则材料:第一则提出了民为贵的中心论题,第二则提出了民为贵的理论依据,不仁不义的君主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第三则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分析失天下与得天下的真正原因是民心向背,第四则提出民为贵的事实依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最后一则提出善政不如善教。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文言现象 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 【教学难点】1、第三则得民与失民的辩证关系 2、第四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士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 (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看待百姓如同对待受伤者一样加以抚慰,这就是它的福德;它的灭亡,把百姓视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尚书》)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板书】民为贵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 社稷(jì)粢盛( zì)(ch?ng)汤放桀(ji?)伐纣(zhòu )弑君(shì)走圹(kuàng)獭(t?)驱爵(qua)鹯(zhān)三年之艾(ài) 淑(shū)胥(xū)溺( nì)谆谆(zhūn)践(jiàn)暴之于民(pù) 朝觐(cháo)(jìn )讼狱(sòng )讴歌(ōu)篡(cuàn )荐(jiàn ) (二)、字形并组词。 稷(社稷)桀(桀纣)圹(空圹)鹯(鹯鸟)淑(淑女)谆(谆谆) 谡(马谡)粲(粲然)犷(粗犷)颤(颤抖)椒(辣椒)淳(淳朴) 觐(朝觐)讼(诉讼)讴(讴歌)践(实践)篡(篡权)溺(溺爱) 靓(靓丽)忪(惊忪)呕(呕吐)栈(客栈)募(招募)搦(搦管) 三、朗诵并疏通课文 (一)、实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常见实词意义) (1)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丘民:指庶民、众民。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4)然而:这样却(5)放:流放(6)传:指传记 (7)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8)道:办法。(9)斯:这样。(10)犹:就象。(11)为:介词,替、给。 (12)欲:想。得:能够。(13)畜:通“蓄”,积聚。得:得到。(14)忧辱:忧愁受辱。 (15)淑:善。胥:皆。(16)与:给。诸:“之乎”的合音。 (17)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18)行:行动。事:事件。 (19)暴:显露,公开。(20)治:处理的好(21)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 (22)声:声望。(23)得:赢得。(24)善:好的。畏:畏服。 二、虚词 “乎”用法例析 “乎”在文言中主要有三种用法,现归纳如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2.3《民为贵》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2、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领会孟子的的论辩风格及语言特色。 教法设计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 主要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学生通过预习尽量掌握字音,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结合现实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今现实的意义。 1、课前完成预习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这是哪个地方?(生答:鳌山书院),对,这是我们学校后面的“鳌山书院”,书院的墙上刻有孔子的《弟子规》,相信同学们在诵读中学到了孔子的“礼”与“仁”的思想。我们的“鳌山书院”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的思想。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书院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二、放动漫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朗读 五、学生个别读1、2则,集体读第3则 六、检查预习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 (一)、检查字音:稷 jì粢盛zī chéng 桀jié獭tǎ 圹kuàng 鹯zhān 爵 què 1,于传有之 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3,所恶勿施 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5,三年之艾 Zhuàn wàng wù xùài (二)、检查文意疏通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词:1、社稷:2、是故:3、牺牲: 4、粢盛: 句式:祭祀以时 明确:1、“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2、因此 3、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4、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句式: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教案设计】《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

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 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 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 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 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 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 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 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 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 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 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 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 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 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 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最新《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 1 2 学习目标: 3 1、熟读成诵。 4 2、讲解本文。 5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6 教学过程: 7 一、导语: 8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9 10 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11 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2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13 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14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15 16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7 三、解释本文 18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 19 20 “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21 22 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24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 25 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 26 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27 四、讲解本文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8 29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30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 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31 32 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33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 34 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35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 36 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37 38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 39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 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 40 41 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42 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43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 44 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45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 46 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47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 48 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