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章_马原作业

第3章_马原作业

第3章_马原作业
第3章_马原作业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 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9、社会革命源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0、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2、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5、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1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17、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C )。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像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

D、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D

5.C

6.D

7.B

8.B

9.D 10.C 11.C 12.B 13.C 14.B 15.A 16.A 17.C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D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者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0、“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ABCD

3.CD

4.ABCD

5.ABCD

6.ACD

7.AD

8.AB

9.AB 10.AB

三、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4、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该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结构对于认识已绝迹的动物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块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者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他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马原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社会意识是(A )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4.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马原作业

07-26 1、【单选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是( ) A 实践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辩证的否定观 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3、【单选题】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除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外,还有() A、量子学理论 B、DNA双螺旋结构 C、广义相对论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 ) A、实践性 B、阶级性 C、深刻性 D、批判性 5、【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6、【单选题】马克思主义是() 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汇总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7、【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不包括() A、民主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8、【单选题】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培根和洛克 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C、斯密和李嘉图 D、圣西门和傅立叶 9、【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10、【单选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人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07-28 1、【单选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单选题】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3、【单选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4、【单选题】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 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精神分析法 5、【单选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6、【单选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粱、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单选题】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8、【单选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马原第二章

1、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AB) A. 具有客观现实性 B. 具有社会历史性 C. 表示人和社会的关系 D. 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

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一历史性飞跃的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是(BCD) A. 进一步印证了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得最好的唯一模式 B. 逐步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D. 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在改善工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让步 6、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ABD) A.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B.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C. 他的这一观点具有辩证法的倾向 D. 他没有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马原第三章复习题答案,DOC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 4 A. 5 A C 6 7 8.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9.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0.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 11.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1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15. 1. 2. A C 3. 4. 5.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人口因素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 6.社会基本矛盾 A.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 B.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C.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 B.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C.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D.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B.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马原大作业题目

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1. “三农”问题 2. 基层选举 3. 环境保护与发展 4. 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 5. 基层法律服务 6. 社区医疗服务 7. 食品安全 8. 玉树地震 9. 世博会 一、哲学类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 践 13.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14. 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15. 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16.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 研究 17. 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18.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19. 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 二、经济类 20. 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典型调查 21.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查研究 22. 国有企业“三改一加强”案例分析23. 国企股份制改革典型调查 24. 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25. 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6.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7. 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28.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 29. 有关收入分配及家庭收支状况(不同阶层、地位、职业)的调研 3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 31. 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3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 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34. 农业产业化研究 35. 农村税费改革调研 36.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查研究 37. 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38. 城乡就业形势和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39. 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经营发展研究 40. 名牌战略案例分析41. 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42.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43.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情况调查分析 具体要求: 1、每组同学(人数可以在7-12人)在上述题目中任选一个,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2、A4纸打印,正文字体为宋体五号。第一页写明题目,班级,学号,姓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能低于2000字。 3、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4、提交时间:教学周第15周,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提交。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要求 一、大作业题目: 1、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意识的关系。 2、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原理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3、如何理解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及其关系? 4、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18年至善网马原答案第三章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的不同回答 o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o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o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o个人的历史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o生产关系 o生产方式 o地理环境 o人口因素 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是() o道德 o政治法律思想 o哲学 o宗教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在()

o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o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o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o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生产关系中,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o产品的分配关系 o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o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o消费关系 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o劳动力系统 o信息传递系统 o能源系统 o生产工具系统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上,以下论断属于正确的是() o历史的发展是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o历史的发展是由先于人的活动的规律决定了的

o历史的发展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o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 社会形态是() o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o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o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 o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o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o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否认了社会存在的作用 o夸大了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o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下列论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o马克思的《资本论》 o邹容的《革命军》 o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o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2013《马原》实践教学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2——2013第二学期实践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实践教学,把理论与现实更具体的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素质和能力。 时间安排:2013年3月——4月 课时安排:本课程总课时为52,理论教学课时40,实践教学12课时 实施原则: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交替进行;由于学生人数多、经费、时间、安全等问题,坚持就近就便、经济实惠、切实可行的原则;学生发挥个性与团队共同努力的原则。 实践内容:《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采取1+X的形式。其中: 1为必选实践形式。主题为“寻找生活中的哲学”,即学生围绕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等等,以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解说,以严密的逻辑和透彻的说理,展示“原理”的魅力。在书面报告的基础上,以课前一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课堂5分钟的口头汇报。 X为任选形式。包括: 一是读经典悟经典。任课教师指定学生课外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字数2500左右。 二是调查参观。教师根据“原理”课程内容提供若干主题模块,(学生也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题,但须任课老师同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写调研报告,字数2500左右。 三是哲学典故微电影制作评比活动。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某一哲学典故制作视频进行评比。 四是辩论活动。学生选择课程内容中的某一主题、论点等,进行正反观点论战。 团队组合:6-10人一组,不能跨班组合。每位小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例如,文章书写者、课件制作和演讲者、素材收集者、影像拍摄者等等。 组织形式: 1、社会调查;(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 2、主题活动——课堂讨论、辩论; 3、微电影播映; 作业形式: 1、调查报告; 2、课堂讨论或辩论; 3、制作课件; 4、微电影制作; 5、发表观后感;等等。 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践教学考核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45%、期末成绩占40%、实践教学占15%。实践教学成绩根据学生各个实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 A、占人口的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37、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D)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 C、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发展和巩固 主要是看它:1、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38、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4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4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B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47、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 ) A.人的社会关系又错了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人的自身需要 1、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社会关系虽然存在,但不客观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CD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存在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之前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发现的,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三人

马原作业-

矛盾的特点 一、含义:矛盾是反映是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二、特点: 1、矛盾是客观的:矛盾的本质是对立统一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矛盾的对立性与同一性 (1)对立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同一性: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对立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区别:对立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联系:①同一性以事物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事物的的对立性,就没有 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②对立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 矛盾统一体,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推动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例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影响甚至决定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 (3)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建能141-17号-李阿芳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4.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6.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8.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 3.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

马原作业参考答案汇总

第一章 二、辨析题 1、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或物质是实物的总和。 答:错误。 物质是客观实在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为人的意识所认识,但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一切物质实物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和根本特性;并不是实物的总和,也不是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答:(1)错误。 (2)此命题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应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实际,任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遭受规律的惩罚,导致实践的失败。 3、才须学也,学以广才;学须静也,静以修身。 答(1)正确。(2)此命题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是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3)学习与成才、学习与心态、成才与修身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学习是成才的基础和途径,离开学习成才便是无源之水;学习离不开平静的心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心情浮躁,好高骛远,朝三暮四,学习难以为继。因此,淡定从容,修养身心,专心致志,是成才为学的基本条件。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或细节决定成败。 对。这种观点正确反映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中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要量变突破事物的度,事物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错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真正作用是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变客观世界,但不能创造客观世界,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意识作用实现需要依赖一定物质条件,同时人们发挥意识作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6、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1)正确。(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物质世界是意识的内容,实践是意识的来源。 (3)此命题,即体现了意识依赖于物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也说明了意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思考加工改造的能动过程。 三、问答题、论述题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P30--31 答:(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物质观,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观。 第三,坚持了辩证法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静止时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静止不是不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是人们理解和把握运动的标准。二者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原大题答案(作业一到作业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大题答案 作业一 三、辨析题 1、此说法是错误的,所谓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写得是否准确,或者前后是否一致等。而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而我国又是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的看待历史发展,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是具有科学性的。 2、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此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扬弃”。举个例子,马克思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就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都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所以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4、对。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39分57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09:58:42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参见教材P124。 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参见教材P128。 3、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参见教材P129。 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 B、决策 C、自然科学 D、劳动资料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参见教材P129。 5、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参见教材P135。 6、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马原作业 大学实践活动总结

大学实践活动总结 九月是一个莘莘学子踏进校园的日子,不同年龄的人有着迥然不同的情绪,或忧愁或喜悦,或惊喜或失望,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这炎炎夏日里,对新学期都充满了期待。那一天,我也是莘莘学子中的一名,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满怀着期望来到了梦想中的大学。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大学将是什么样子的?我会在这里学到什么?我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种种问题发人深省。于是,在各种未知的答案中,大学生活开始了。在这一年多的大学生涯里,我感触颇多,收获了不少,回顾这一年,各种经历历历在目。 进大学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军训,军训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也算是大学以来参加的第一活动吧,因为历经了军训,才会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学会了忍耐。去年的九月份格外的热,军训也自然尝尽了“苦头”,不仅要忍受烈日的煎熬,还要忍受教官的严厉训练,雪上加霜的是,我们学校军训的训练场地是在土足球场,因为当时学校还没有建好塑胶运动场,所以我们同时还饱受尘土的洗礼。虽然种种不利条件,但正是因为如此,才得以磨练我们的意志。我想军训的目的正是在此,大学的第一课。我们只有对自己的个人事务有好的整理,我们才会在学习上更加出彩。 随后参加了学校会组织的各种招新活动,因为刚上大学不久,对学生会充满了热情,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希望参加各种活动,让自己得以锻炼。当时我应聘了好几个部门,最终被三个部门接受了。当时对自己比较满意,有一种被别人认可的感觉。因为参加学生会对

我来说本来就是一种挑战,我认为我是比较内向的,比较放不开,但是我还是鼓足勇气,参与到各种社团活动中,这便是我的第一个收获。 我加入了校学生会外联部,这是一个很锻炼人的地方,当初也是怀着这样的目的进到了这个部门,想让自己得到一些锻炼。在这期间,我们一共举办了两次大型活动“山路大冲关”,为让活动顺利的进行,我们的任务当然是为此筹备资金。部门里面分了小组,我就和小组成员一起到外面拉赞助。在拉赞助之前,我以为这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只要对商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耐心的为其服务就可以拉好一桩赞助。然而现实是很残酷的,拉赞助远比我想象的困难,这也许是我的实力不够。那期间,周末或者平时空闲时间,我都和小伙伴一起出去拉赞助。碰了不少壁,受了不少的白眼。但我们还是坚持不懈,最终有了回报。 在这个活动中,我的确学到了不少,从最初不敢和主动和商家交谈,不知道怎样交谈,到后面面对陌生的商家侃侃而谈。我的自信也在一点点提升,一开始连部长都不相信我,我想我之所以得以进步还得靠其他干事,在部门里的很多小伙伴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所没有得品质,所缺乏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很大,他们优秀的地方在影响着我,我们也交流了很多与商家打交道的方法,受益匪浅。所以,我的收获不尽来源于在活动中所锻炼的,更来源于小伙伴们的互帮互助。 另外一个活动是迎新晚会,我是院上秘书处的一员,也协助迎新会的顺利召开做了自己分内的事。迎新会是全院的一个大型活动,在

马原第三章重点

1.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答: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①历史唯物论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 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是客观的符合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主张英雄史观,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认为个别人物的思想和意识决定历史的发展。 2.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什么? 答: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式什么 答: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5.在社会存在的三个要素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什么 答:国家政权是核心。 7.什么是共产主义? 答: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 8.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矛盾? 答::第一,这两个矛盾是其它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规定和制约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第二,这两个矛盾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规定了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面貌;第三,这两个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

马原作业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读后感 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充满现实斗争性的哲学著作。毛泽东读哲学书,特别喜欢这类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著作。1965年4月21日,他在中南局党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曾经说过:“我是先学列宁的东西,后看马、恩的书。列宁的比较好懂。”有现实针对性,自然好懂些。 1907年俄国“六三”政变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斯托雷平反动统治时期,革命处于困难阶段,许多革命同路人开始瓦解和蜕化,特别是在党内形成了以唐恩·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取消派和以波格丹诺大为代表的召回派,取消派走向了投降主义的道路,堕落到取消党、取消革命的地步;而召回派却以极左的面目出现,走上了盲目冒险的道路,否认任何合法的斗争。尽管他们各走极端,但他们却是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其实质同样表现出向资产阶级的屈服。 他们不但在行动上进行反党,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否定指导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特别要否定它们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取消派和召回派联合起来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进攻,他们著书立说,高喊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辩证法是“神秘主义”;他们鼓吹马赫主义,要求用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来代替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而这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则是革命失败后出现的极端冒险和消极颓废情绪的思想根源。 取消派和召回派之所以鼓吹马赫主义是有其根源的。马赫主义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它用一些标新立异的新名词,空洞含糊的概念,把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本质掩盖起来;同时鼓吹自己的哲学是超阶级的无党性哲学,以此来掩盖自己的阶级本质。马赫主义的这种欺骗性很适合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在政治上虚伪性和两面性的胃口,他们在革命失败后动摇、变节,但又不能承认自己的反动立场,马赫主义就成了他们求之不得的理论依据,并以之对抗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针对俄国出现的上述情况,列宁在1908年2月开始搜集材料,阅读一些专门文献,子同年10月终于在日内瓦写成《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该书手稿秘密转移到莫斯科,子1909年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正式出版,现收入中文版《列宁全集》第14卷和《列宁选集》第2卷。在这部著作中,一方面,列宁对当时流行的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反动哲学思潮,特别是马赫主义,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了从恩格斯逝世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经验和科学的成果,发展和阐明了许多哲学原理。主要概括如下: 第一,阐述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