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习题《心理学》习题与解答

第一章

一、概念解释
1.反射 2.第一信号系统 3.第二信号系统
二、填空
1.心理是 的机能, 是产生心理的源泉。
2.神经元与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 ,神经元传导功能的实现是靠 来完成的。
3.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其基本规律表现为 。
4. 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装置。
5.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和 等五部分组成的。
6.反射分为 和 。
三、判断
1.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
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区是各负其责,互不相干的。
3.感受器就是感觉器官。
4.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
5.大脑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6.“谈虎色变”与“谈梅生津”都是无条件反射
四、选择
1.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A、谢切诺夫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冯特
2、心理学是研究下列那种选项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 认识过程 C 个性 D 心理现象
3、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
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那两个方面
A 心理过程和个性 B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5、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
A 马斯洛、罗杰斯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皮亚杰
6、心理学独立的时间是
A 1789年 B 1879 年 C 1897年 D 1798年
五、问答
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4、孩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2、由具体的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3、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二、填空
1、脑 客观现实 2、突触 突触传递 3、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4、1879 冯特 5、弗洛伊德 华生 马斯洛
罗杰斯 认知学派 6、人的心理现象 7、气质 能力 8、兴趣 信念
三、选择
1 B2D3B4A5A6C
四、简答题要点
1、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一)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二)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心理学研究的其它方法 1.谈话法
2.问卷法3.测验法4.个案法5.活动产品分析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
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4、孩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这一事例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条件是产生人的心理的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制约因素,如果一个人离开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即使有正常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更谈不上心理的发展。

第二章

一、 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感觉适应 4、联觉 5、感受
二、 填空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的 反映。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 的反映。
2.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 、 时间知觉和 。
3.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 。
4.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内脏器官的状态。它主要包括内脏感觉 和 。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叫 。
三、选择题
1.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 。
A. 感觉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2.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 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A.强刺激 B.弱刺激 C.适宜刺激 D.阈下刺激
3. 观察力是构成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A.知觉能力 B.智力 C.认知技能 D.思维能力
4. 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 。
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
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四、 简答题
1.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2.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3. 简述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4、感觉产生的条件。
五、论述题
1.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 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相同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使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
4、 一种感觉引起

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5、引起人们产生感觉的能力。
二、填空
1、整体属性 个别属性 2、空间知觉 运动知觉 3、联觉 4、运动觉 平衡觉 5、感觉适应
三、选择
1B2C3B4D5C
四、简答
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1)反映内容不同,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2)主生过程不同,感觉的产生是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的质,而知觉的产生则依赖于已有知识经验.
(4)复杂程度不同,感觉简单,而知觉复杂的多,它还包括记忆 思维 言语等在内.
联系:1.二者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感觉内容愈丰富,知觉愈完整,愈深刻.3.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因为客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因而感觉也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二者合称为感觉.
2.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理解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3. 简述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为想象、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供感性材料
(2)便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1)必须具备一定强度的客观刺激物
(2)要有完好的接受客观刺激的相应的分析器及其活动。
五、论述题要点
1、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及观察力的定义(略)
(2)良好观察力的品质(略)
(3)观察力的培养:一是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a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b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c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
d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
三是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四是接着良好的观察力品质,即:客观性、全面性、创造性、敏锐性、精确性等
2、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1)根据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度,板书字迹、直观教俱和图表大小要适当,要保证教室里的充足光线。
(2)根据同一感觉相互对比的规律,教师讲课要注意扩大差别,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感知。
(3)根据感觉适应的规律,教师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根据需要,灵活变换教学方式方法。
(4)根据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要发挥各种分析器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
(5)根据长期实践活动对感受性变化和影响的规律,教师应加强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使教师的感受性行以相应提高。
(6)根据知觉具有选择
整体性的特点,教学中要重视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利于学

生选择,获得清晰的感知效果。板书要注意间隔、合理布局,讲课或朗读要注意正确停顿和间歇,把零碎的材料和内容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便于学生整体知觉。
(7)根据知觉具有理解性和恒常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要善于利用虱常性在解决部下问题和对待学生时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作用。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2.表象 3.遗忘 4、联想
二、填空
1.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 、 和 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 。
3.表象的基本特征是 与 。
4.保持内容的量变有 和 两种情况。
5.按记忆内容,记忆可分为 、 、 、 四种,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可将记忆分为 、 、 三种。
6.记忆的品质包括 、 、 、 。
三、判断
1.遗忘基本上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
2.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 × )
3.前摄抑制是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保持的干扰。(× )
4.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识记。( ×)
四、选择题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
A、情绪记忆 B、动作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
2.“触景生情”是
A、再认 B、直接回忆 C、间接回忆 D、无意重现
3.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
A、记忆恢复现象 B、遗忘规律 C、前摄抑制 D、后摄抑制
4、“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 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备性 C、 持久性 D、 准确性
5、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 。
A、感知觉 B、 幻觉 C、错觉 D、视觉后像
五、问答题
1、人为什么会遗忘?怎样避免遗忘?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3.青少年记忆力的特点是什么?应怎样培养?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 是指过去被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3、 是指识记后的内容由于干扰或保持不牢,导致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重现的现象。
4、 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现象。
二、 填空
1、识记 保持 再现 2、先多后少 先快后慢 3、直观性 概括性 4、增多减少 5、形象记忆 语言逻辑记忆 情感记忆 运动记忆 6、敏捷性 准备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四、选择题
1A2B3B4D5D
五、问答题要点
1、人为什么会遗忘?怎样避免遗忘?
原因:干扰说 消退说
措施:(1)复习 及时的组织复习 科学的组织复习
(2)适

当的超额学习
(3)科学用脑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1).识记的目的性
(2)识记材料的意义性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材料的位置
(5).识记时的态度
(6).识记时的情绪状态
(7).识记时的理解
(8).识记时的感觉通道
3、青少年记忆力的特点是什么?应怎样培养?
青少年的记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二)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三)意义识记的方法逐渐占主导地位
(四)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五)记忆广度增大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1.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
2.多通道协同记忆4.谐音记忆法

3.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二)掌握有效的记忆术
1.定位法
2.联想记忆法
3.形象记忆法
(三) 掌握有效进行追忆的方法

第四章

一、概念解释
1.思维 2.创造性思维 3.迁移 4.功能固着 5.想象
二、填空题
1.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 与 过程。
2.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 和
3.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及形态不同,思维种类可分为直观行动思维、 和 。
4.读者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工程师进行蓝图设计时的想象主要是 。
5、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
6、思维的品质主要有三大方面的表现: 、
、 。
三、选择题
1.医生通过观察、号脉、能诊断患者的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2.学生解答问题时,能“一题多解”,说明是下列哪种思维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直觉思维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4.会骑自行车的人,有利于学习两轮摩托车,这主要受下列哪种选项的影响?
A、变式 B、定势 C、正迁移 D、负迁移
5.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
A、表象 B、联想 C、做梦 D、幻想
6.“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下列哪种品质?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7.教学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主要是 。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掌握概念
8、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
A、定势 B、定义 C、变式 D、同化
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是下列哪一个解决问题的阶段?
A、提出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四、问答


1.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语言又是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才产生的”请分析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2.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3.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
4.简述想象的功能
5.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6.试分析怎样有效掌握科学概念。
7.试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高极的思维形式。
3、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5、想象是指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填空
1、分析 综合 2、判断 推理 3、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4、再造想象 5、间接性 概括 6、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选择
1B2C3B4C5D6D7D8A9B
四、问答题
1、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语言又是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才产生的”请分析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切正常人,一切掌握了语言的人都是用语言进行思维的,但不依赖于语言的思维也是存在的。
2、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于人的整个思维活动之中,其它过程都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或者说是分析、综合过程的主要环节。
3、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一)发现问题
(二)明确问题
(四)检验假设
(三)提出假设
4、简述想象的功能
(一)预见功能
(二)补充功能
(三)代替功能
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想象力
4.培养优良的个性
6、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
(1)充分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影响,限制其消极作用。
(2)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帮助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注意“变式”在理解概念中的作用。
(4)及时给概念下定义。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使概念具体化。
(6)通过概念的同化。与异化,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有助于科学概念地掌握与完善
7、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一)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
(二) 定势的影响
(三) 动机状态与情绪
(四) 功能固着
(五) 个性特征
(六)想象

第五章

一、概念解释
l.注意 2.无意注意 3.有意注意

4.有意后注意
二、填空
1.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是 和 。
2.注意的主要功能有 功能 功能, 功能。
3.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的努力程度不同,可把注意分为 与 。
4、注意的品质主要有 、 、 、 。
三、选择
1.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分散注意
2.指出下列事例哪个是有意注意 。
A、观看一幅别出心裁的广告 B、专心做功课
C、一个身穿异服的人引起别人的注意 D、围观车祸现场
3.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4、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的范围是 。
A、缩小 B、 变小 C、 变大 D、 变化不大
5、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
A、广度 B、 分散 C、转移 D、 动摇
6、.“一目十行”是注意 品质的表现。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四、问答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2.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3.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3、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是指自觉的、有目的的,但无需特别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填空
1、指向 集中 2、保持功能 选择功能 调节功能 3、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4、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选择
注意的稳定 注意的分配
三、选择
1B2B3A4A5D
四、问答题要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剌激物之间的差异。
(3)剌激物的新异性。
(4)剌激物的运动变化。
2>.人的主观状态。
(1)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2)人的已有知识经验。
(3)人对事物的期待。
(4)人的精神状态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2>.稳定的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坚强的意志力
3、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3.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以保

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二)在组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运用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疲劳现象的发生。
3.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六章

一、概念解释
1.情绪、情感 2.激情 3.应激 4..道德感 5.理智感 6.美感 7.心境
二、填空
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 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功能是 、 、
和 。
3.情绪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久度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成 、 、
、 。
4.情感大体上可分成 、 、 它们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5、人的表情主要有 、 、 。
三、选择
1.伴随着情绪、情感发生的身体动作、姿态的变化叫 。
A、情绪 B、情感 C、表情
2.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 为中介的。
A、动机 B、需要 C、体验
3.情感是在人的 中产生的。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倾向性
4.《红楼梦》中林黛玉“见花落泪,见月伤心”,她的情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5.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中的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6.怒发冲冠、暴跳如雷是 的表现。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五、问答题
1.简述情绪、情感的关系。
2.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特点是什么?
3.怎样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情绪情感的?
4.简述情绪与人健康。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心境是一种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相应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体验。
4、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和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6、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二、填空
1、态度 2、调节功能 信号功能 感染功能 3、心境 激情 应激 4、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5、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三、选择
1C2B3A4A5B
四、问答题要点
1.简述情绪、情感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情绪、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2.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特点是什么?
(1).情绪兴奋

性高且易波动起伏
(2).情绪出现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3).自尊感强烈、过敏而易波动
3、青少年健康的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树立正确人生观,确立远大志向
(二)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人生阅历
(三)进行情绪知识学习,掌握控制和调节技术
1努力从学习和个人成长中获得满足,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
2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理智引导,让情绪得到适当表现的机会
(1)情感升华
(2)自我暗示调节
(3)请人调节
(4)合理宣泄
(5)转移调节
4、简述情绪与人健康。
情绪与人健康密切联系,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健康,不良情绪影响人的健康。据调查,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也就是说情绪的好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联系。

第七章
一、概念解释
1.意志 2.意志行动 3、双趋式斗争
二、填空
1.意志行动可分为 和 两个阶段。
2.意志行动的特征是 、 与 。
3.“优柔寡断”、“冒失”与意志的 品质相反。
4.轻易相信别人,没有主见,易受干扰是缺乏意志 品质的表现。
5.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 、 、 、 四个方面。
三、选择
1.缺乏 的人表现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A、自制性 B、果断性 D、自觉性
2.人的意志是人 表现。
A、有明确目的 B、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C、深思熟虑
3.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是 。
A、动机斗争阶段 B、采取决定阶段 C、执行决定阶段
4.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这说的是意志要有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这种心理矛盾属动机斗争中的 。
A、双趋式斗争 B、 双避式斗争 C、 趋避式斗争
四、问答题
1.意志和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
2.试以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意志行动的过程。
3.请剖析自己的意志品质。
4.怎样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5、简述意志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是指那些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必须作出巨大努力的自觉的行动。
3、二双趋式动机斗争: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二、填空
1、采取决定 执行决定 2、自觉目的性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果

断性 4、自觉性
三、选择
1B2A3C4D5A
四、问答题要点
1、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
(1)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
(2)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意志与情感
(1)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2、略
3、略
4、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正确的世界观教育
(二)进行实际锻炼
(1)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2)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三)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
(四)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5、简述意志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意志是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就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目的自觉性较强,样为主动,并能克服困难,为提高学习效率而努力,反之,则会影响学业的提高。但是要注意的是,意志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它对学习效果的作用要在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一定水平范围内才起作用。

第八章
一、概念解释
1.个性 2.需要 3.动机 4.兴趣
二、填空
1.人的个性具有三个特征: 、 、 。
2.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体系,它主要由 和 因素构成。
3.需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需要的起源把需要分为 和 ,根据需要的对象性质把需要分为 和 。
4.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把动机分为 和 。根据动机所起的作用把动机分为 和 。
5.按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 和 。
三、判断
1.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最稳定的成份,个性心理特征则是十分活跃的因素。( )
2.动机与效果关系是一致的,有好的动机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
3.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
四、问答题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试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3.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
4、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
二、填空
1稳定性 独特性 差异性
2、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物征
3、生理需要 社会性需要
4、近期的直接动机 远景的间接动机
5、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三、问答题
1.试述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阐述了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扼要地说,这就是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试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的性质影响学习效果
(2)学习动机的强度影响学习效果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及时反馈
(3)科学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4)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5)使学生获得成功和失败的体验
4.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丰富的内容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二)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四)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第九章

一、概念解释
l.能力 2.气质 3.性格
二、填空
1.在完成某种活动中,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是 ,而高度发展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最完备的结合就是 。
2.能力可以划分为 与 两大类。
3. 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前提, 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经途径。
4.气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 、 、 、 。
5.高级神经活动的三个基本特性为 、 与 。
6.神经系统的一般类型即为气质的生理基础,这四种类型相当于希波克里特对气质的分类,其对应关系为:强、不平衡型为 ,强、平衡、灵活型为
,强、平衡、不灵活型为 ,弱型相当于 。
7.从气质和性格的特点来说, 更多地体现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 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8.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即为 、 、情绪特征与 。
9.性格主要是后天环境教育的产物,对性格起重要作用的,最初是 。
三、判断
1.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的表现。( )
2.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能力就越高。( )
3.人依据任何一种单独的能力,就能成功地完成与之相适应的一项活动。( )
4.气质具有天赋性,所以一个人的气质是永远不变的。( )
5.人往往是以四种类型的某一种为主,兼具有其它多种类型的特征。( )
6.粘液质的人谨慎持重,善于克制为好的气质,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傲慢鲁莽为坏的气质。( )
7.人的性格仅仅表现在他对现实的态度方面。( )
8.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某种性格特征来推知他的其它性格。( )
9.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性格的机能类型学说。( )
10.性格具有可塑

性,表明塑造美好的性格是可能的。( )
四、单项选择
1.某人动作平和、执着、注意力稳定、内心思想不轻易外露,他的气质属于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2.勤奋与懒惰属于 。
A、气质特征 B、能力特征 C、性格特征 D、意志特征
3.一个学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9个月,实际年龄为10岁,其智商属于 。
A、正常 B、超常 C、偏高 D、偏低
4.一个人生下来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各有底色,这个底色就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5.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动机
6、在智力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想象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观察力
7.不表现一个人能力的优劣,只表现一个人能力的倾向是属于 。
A、能力类型的差异 B、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C、能力形成因素的差异 D、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五、问答题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2.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3.智力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4.试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制约的因素。
5.气质的特点与教育。
6.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有的、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填空
1、才能 天才 2、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3、、遗传 教育 环境 实践 4、强度 速度 稳定性 倾向性 5、强度 灵活性
平衡性 6、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7、气质 性格 8、态度特征 意志 特征 理智特征 9、家庭教育
三、选择
1B2C3A4B5C6C7A
四、问答题要点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表现为两者在概括化性质与迁移程度上的差异
2.表现为两者在生理机制与发展特点上的差异
3.表现为两者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1.能力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2.知识、技能的掌握会促进能力的提高。
2.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一)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是个性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其区别表现在:①从形成和发展特点来看:气质是先天的,它体现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自然表现,较多地受生物学的制约,因而可塑性较小,变化较难、较慢;而性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主要是后天的,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可塑性较大,变化较易、较快

。②从社会评价来看: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③从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年幼儿童的个性结构中,性格特征还未完全成熟,气质特点起着重要作用;成年人的个性结构中,其质成分的作用渐减,性格特征逐渐其核心意义和作用。
性格与气质又是互相渗透,彼此制约、紧密联系的。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表现在:①气质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即便形成同一性格特征,也保留了各自的色彩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表现在:由于性格在个性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性格调节、支配着气质,在社会实践中,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如果性格与气质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性格便掩盖气质。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性格制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能力对性格也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3.智力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超常儿童,古今中外都有。尽管他们在性格和能力类型上存有很大差异,但都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点。
(1)有浓厚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望。
(2)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
(3)感知敏锐、观察仔细。
(4)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
(5)自信、好胜、有坚持性。
4.试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制约的因素。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先天的和后天的两个方面。先天的因素指素质,后天的因素指对素质产生影响的环境教育和活动等。能力就是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素质是能力产生的物质基础
(二)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1.营养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早期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3.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实践活动与个人的勤奋、爱好
1.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必经途径
2.个人的勤奋与爱好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内部动力
5.气质的特点与教育。
掌握气质的理论,研究每个学生的气质特征,有助于进行教学与教育工作,有助于教师做到因材施教。
1).发扬气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品质
2).气质虽不能决定一个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水平,但却能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速度和方式,形成不同的认知风格

3).关心两种极端类型的学生,确保其身心健康
6.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人的性格是在人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影响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生理因素
人的性格是在人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影响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生理因


(二)后天因素的影响
1、家庭在儿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2.学校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适龄儿童的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它对儿童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4.社会实践活动对性格的作用
人的社会实践是指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科学实验、文化、文学艺术等活动。社会实践最终决定人的性格的形成。
5.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人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影响与个人的实践活动

第十章
一、 名词解释
1、群体 2、集体 3、从众 4、社会促进
二、填空
1、按照群体组成的社会规定性,将群体分为 、 、 。
2、舆论以 的方式形成群体压力,促使其成员遵守群体规范。
3、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效应: 、 、 。
4、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必须具备 、 、 三个条件。
三、选择
1、日常生活中人所说的“随大流”,在心理学中属 行为。
A、赶时髦 B、模仿 C、逃避 D、从众
2、在足球比赛中,往往呐喊肋威的观众越多,运动员表现行越勇敢、越顽强,这种现象是一种 的结果。
A、从众 B、社会促进 C、社会干扰 D、哄动效应
3、 是沟通个体与宏观社会的桥梁。
A、个体 B、群体 C、集体 D、社会交往
4、 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容易滋生狭隘的团体主义,使其成员忽视整体利益,甚至对邻近集体采取歧视、嫉妒或敌对的态度。
A、规范 B、从众 C、凝聚力 D、舆论
四、问答题
1、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2、作为一个教师,你如何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教师如何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群体是指以某种特定的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接受相同的规范和目标央心理及行为上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人群。
2、 集体是为实现有社会意义的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共同心理倾向、有领导的结构化群体。
3、 从众是指个人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认知或行为上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
4、 社会促进是指个人在进行某项活动时,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共做,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
二、填空
1、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集体 2、评价 3、归属感 认同感 群体影响力量 4、目标整合 个性倾向一致 心理相容
三、选择
1D

2B3C4C
四、问答题要点
1、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1)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
(2)正确处理好下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3)努力形成集体共同的目标。如学习的、个人发展的、品德等。
(4)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凝聚力。
2、作为一个教师,你如何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正式规定的关系,也包括师徒间经交往而形成的非正式关系。
(2)要指导学生交往,形成多向交往的沟通模式,增进相互了解。
(3)形成民主、平等的领导关系,关心学生的情感和需要。
3、教师如何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1)竞争与合作。竞赛应适量,多组织需要集体协作的活动。
(2)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
(3)使群体形成鼓励学习和工作的规范,只有这样,商凝聚力才能提高活动效率。

第十一章
一、 名词解释
1、期望效应 2、迁移 3、课堂心理气氛 4、高原现象
二、填空
1、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通过 、 、 三个基本环节来实现的。
2、技能按本身的不同性质和表现方式,可以分为 、 。
3、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与思维状态,可将课堂心理气氛分成 、 、
的三种类型。
三、问答题
1、影响老师课堂心理的气氛的因素
2、课堂问题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与调控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寄予学生什么样期望,学生将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也叫期望效应。
2、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互动过程中所主生的、有关教学的、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
4、高原现象是指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
二、填空
1、理解、巩固和迁移 应用 2、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 3、积极 消极 对抗
三、问答题要点
1、影响老师课堂心理的气氛的因素
老师的教学 课堂领导的方式 校风与班风 师生的人际关系 班级规模
2、课堂问题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干扰学生学习或班集体发挥有效作用而引起麻烦的行为。我们认为,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干扰老师教学,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甚至使教学法活动不得不中断的那些消极行为。
我国学者经过研究,将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过失型。(2)攻击型。(3)品德不良型。(4)压抑型。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与调控

信号中止。 邻近控制。 提高兴趣。 使用默。 移除诱因。 提出要求。 另开小灶。
冷处理。

第十二章

一、 名词解释
1、品德 2、品德良好行为 3、品德问题行为
二、填空
1、品德心理结构主 要包括 、 、 、 、 ,分别简称为
、 、 、 。
2、品德的功能主要包括 、 、 。
3、根据许多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 、 。
四、问答题
1、联系实际,谈谈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其它事物表现出某种稳定的特性或倾向,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2、品德良好行为是指那些能正确理解和接受社会道德要求,在道德需要或动机驱使下出现符合或基本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
3、 品德问题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或违反[社会道德要求,或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 填空
1、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知 情 意 行
2、导向功能 调节功能 教育功能
3、前习俗阶段 习俗阶段 后习俗阶段
三、问答题要点
1、联系实际,谈谈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因素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风气、社会宣传等。
1. 社会物质生活
任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善或恶、好或坏,都是在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以后,在现实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所造成的社会道德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下,才逐步形成起来的。条件
2. 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某个人所为,而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有时甚至超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并力量
3. 社会宣传
社会宣传主要是借助大众媒体向社会成员传播有关社会要求,以促进其品德发展。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人品德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家长的素质(如心理健康和品德状况)、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对财物的态度和使用方式、家庭成员的娱乐内容和方式等。概而言之,家庭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都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一定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因


学校教育在人的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影响品德教育效果的因素涉及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班风、学风和校纪校风,校园文化氛围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等方面。
(四)个体因素
在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客观的社会条件、生活环境和个人遭遇,固然起着重大作用,但是,人作为自觉能动的主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在人际交往中,对主体行为是有自己的自觉认识和意志选择的。
2、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矫正不良品德的措施:
(1). 创设信任与关爱的教育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善于发现积极因素,长善救失
(3).抓住转变的教育时机促使向好的方向转化
(4). 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
(5).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6).锻炼与诱因斗争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十三章

一、概念解释
1.心理健康
二、问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2.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
3.青少年学生应当怎样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保持自我心理健康?
5.对学校心理健康状况作一微型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从学校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措施。
参考答案
一、名词
1、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二、问答题要点
1、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状况正常 (2).情绪、情感稳定乐观 (3).意志坚定能够自制 (4).(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5).具有适度的反应力
(6).自我悦纳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仍处在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时期,为了防止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不但要求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要求青少年学生从自我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自我保健。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
2.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正确的人生观,不断完善个性
(1)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
①升华作用,是指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防御方式。
②利他作用,是指采取一种行动不仅能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同时又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赏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
③幽默作用。
(2)消极的心理防御方


①否定作用,是一种否定已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御方式。
②投射作用,是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或把自己的错归咎于他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
③文饰作用,又可称为“合理化”作用。
3.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1)自我暗示法
(2)宣泄法
(3)音乐调节法
4、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