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强夯地基处理

强夯地基处理

强夯地基处理
强夯地基处理

1.1 强夯地基处理

1.1.1基本规定

1、强夯地基处理可根据加固原理、适用条件和施工工艺划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类型。

2、确定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应具备下列条件:

(1)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

(2)对于人工填土地基,应详细了解填土场地原地表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表水分布及填土前的地表处理、排水、清淤等情况;了解填土的岩土成分、土石比及颗粒级配等;

(3)根据工程的要求和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强夯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4)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经验和施工情况,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它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5)搜集临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管线等情况;

(6)掌握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情况。

3、在选择强夯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强夯地基处理地基或加强上部结构和强夯地基处理地基相结合的方案。

4、对已确定的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宜按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5、强夯地基处理可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组合形成联合地基处理方案。

6、经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2)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受力层范围

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尚应验算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7、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工程,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

8、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工程,当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9、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工程监理,施工结束后必须按本规程规定或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和验收。

10、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11、对需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工程,经强夯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沉降观测,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1.1.2设计

1.1.

2.1 一般规定

1、采用强夯法处理的地基,应进行强夯试验;采用强夯置换法处理的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确定合适的强夯设计参数和施工参数。

2、强夯试验应达到以下要求:

(1)确定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处理后地基土的强度、承载力和变形指标;

(2)确定合适的夯击能、夯锤尺寸和落距等施工参数;

(3)校核强夯后场地的沉降量或抬升量,为确定起夯面标高提供依据;

(4)确定夯点间距、夯击次数、夯击遍数、最后两击夯沉量和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

(5)确定强夯施工停夯标准等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6)了解强夯施工振动、侧向挤压等对周边环境和工程的影响,确定与周边工程的安全施工最小距离。

3、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工程规模、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等确定,强夯试验面积不应小于20m×20m。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待强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4、强夯的能级可按以下标准划分:

(1)低能级:500kN?m~4000kN?m;

(2)中等能级:4000kN?m~6000kN?m;

(3)高能级:6000kN?m~8000kN?m;

(4)超高能级:大于8000kN?m。

5、强夯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做到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1.1.

2.2 强夯法

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非饱和细粒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的处理,对含有良好透水性夹层的饱和细粒土地基应通过试验后采用。

2、强夯夯点布置形式可根据基础形式、地基土类型和工程特点选用,宜为正方形、矩形、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形式。

3、夯点间距宜为锤径的1.2~2.5倍,低能级时取小值,高能级及考虑能级组合时取大值。

4、强夯法施工工艺设计应根据处理要求、地基土类型、经济技术比较,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组合:

(1)按点夯、复夯、满夯的工艺组合。

1)点夯可一遍完成,也可以隔行或隔行隔点分遍完成。

2)当点夯夯坑深度过大时,应增加一遍复夯,复夯能级可取主夯能级的一半,或按夯坑深度确定。

(2)按不同能级组合时,采用高能级处理深层,中等能级处理中间层,低能级处理浅层,满夯处理表层的组合。

5、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确定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设计值;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

6、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值不宜大于下列数值:

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kN.m~6000kN.m

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放入条文说明)

7、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决定,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8、满夯能级应根据点夯后地表扰动层的厚度确定,满夯可一遍或隔行分两遍完成,夯击时点与点之间宜搭接1/4锤径。满夯的击数可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设计要求确定,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50kPa~250kPa时,满夯击数不宜低于3击~5击。

9、满夯后的地表应加一遍机械碾压,以满足地基土的压实度要求。

10、强夯地基处理范围应大于工程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外缘的宽度宜为基础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11、强夯法应预估地面的沉降量,并在试夯时予以校正。根据场地夯后的沉降值和夯后地面的整平设计标高确定场地起夯面标高。夯后的地面整平标高应根据场地的使用要求、基坑开挖时的土方平衡确定,宜高于基底设计标高0.5m以上,低于室外地坪设计标高0m~0.8m。(增加条文说明,叙述预估沉降量的方法及量)

12、强夯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根据试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有关规定确定。

13、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1.1.

2.3 强夯置换法

1、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处理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状的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等地基,用于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中。

2、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由土层条件决定,除饱和粉土外,应穿透软土层到达硬质土层上,置换墩体深度不宜超过7m。

3、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和置换深度应通过试验确定。

4、强夯置换法的夯锤直径宜为 1.0m~1.5m,锤底接地静压力可取100kPa~200kPa。

5、墩体材料可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

6、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墩体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

7、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

8、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2.0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1.2倍。

9、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

10、强夯置换处理范围应按本规程第4.2.11条的规定。

11、墩顶应铺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大于100mm。

12、确定饱和软土强夯置换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可只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墩载荷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可按复合地基考虑,其承载力可通过现场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1.1.

2.4 强夯半置换法

1、强夯半置换法适用于处理厚度较大、饱和度较高的湿陷性黄土、红粘土和一般粘性土地基。

2、强夯半置换的单击夯击能和置换后的处理深度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3、强夯半置换宜采用普通夯锤,锤底直径 2.0~2.5m,锤底接地静压力宜为40kPa~100kPa。

4、强夯半置换墩体深度应达到饱和土层处理深度的1/2~2/3。

5、墩体材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和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填料中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

6、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同时应满足下列条件:累计夯沉量应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

7、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

8、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2.5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2.0倍。

9、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

10、墩顶应铺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大于100mm。

1.1.

2.5 人工填土地基强夯处理

1、人工填土强夯地基的填料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1)级配良好的粗粒料;

(2)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建筑垃圾;

(3)以粉质粘土、粉土作为填料时,其最优含水量可采用重型击实试验确定;

(4)潮湿多雨地区的填土地基不宜采用成份单一的粉质粘土、粉土作填料,应掺入不少于30%的粗骨料,即土石比不宜大于7:3;

(5)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冻土、强膨胀岩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

(6)大块石填土材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800mm。

1)泥岩、页岩、板岩等易软化、泥化岩石可作为地下水以上部位填土地基的材料。在气候湿润、雨量丰富的地区,适用于排水条件良好的高填土地带。

2)砂岩、泥岩等易风化岩作为填土材料,应考虑地基发生渗透变形和渗透破坏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和措施。

2、人工填土地基原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工填土地基填筑前应先清除或处理场地填土层底面以下的耕植和软弱土层。

(2)回填场地原地基软弱土层的处理可采用抛石挤淤、强夯置换、挖除换填。可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经济技术比较,择优选用。

(3)当原地基需要加固时,其天然坡度在1:5~1:2.5之间的,应将天然地面开挖成倒坡台阶形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其天然坡度陡于1:2.5的,应验算地基整体稳定性。

3、块石、碎石填土地基除抛石填海和抛石挤淤地基外,碎石、块石填土地基均采用分层堆填,禁止抛填。分层堆填的厚度可取0.8m~1.2m。

4、当填土区有地下迳流、泉水、裂隙水出露时,应在填筑体中构筑排水盲沟网,排水盲沟网应设在两个强夯地基处理分层的中间,排水盲沟网可根据填土区的高度设一层或数层。

5、回填地基地表应设置截水、排水设施。

6、填土地基的填土厚度可按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当填土厚度过大时,应将填土分层回填分层强夯。

7、人工填土地基分层强夯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易软化、泥化岩石填土地基宜采用强夯法。当填土地基遭受雨水、洪水较长时间浸泡,地基土高度饱和,岩块软化、泥化严重时可采用强夯置换处理;

(2)在气候湿润雨水丰富的地区,易软化、泥化岩块填土地基,应及时回填,及时强夯,不宜久置和长期受雨水浸泡,受水浸泡后的泥岩填土地基表层软化层在强夯时应予以去除。

1.1.3施工

1.1.3.1 一般规定

1、施工前应取得下列资料:

(1)强夯地基处理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记录;

(2)主要施工机具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3)强夯试验的有关资料,当地有关强夯施工的经验资料。

2、施工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强夯地基处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2)对粘性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必要时测定地基处理深度内的含水量;

(3)对填土地基详细了解填土的成分、构成、级配和土石比等;

(4)做必要的颗粒分析、固体体积率、击实试验,确定填土粗颗粒料的粒径控制和级配,以及细颗粒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为填土的夯实提供质量控制依据;

(5)设置测量控制网,建立现场坐标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

3、强夯施工振动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评估和安全施工距离应通过现场试

夯振动测试确定,也可按当地施工经验确定安全距离。强夯振动对工程影响的安全标准,可按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

4、强夯施工侧向挤压水平变形对人工边坡、海堤、挡墙等构筑物产生的影响应通过现场强夯试夯施工深层水平位移测试确定,安全施工距离可按照施工经验和现场变形监测确定。

1.1.3.2 施工场地准备

1、根据经验或强夯试验结果,预估场地夯后下沉量(或抬升量),根据建筑物基础埋深确定场地起夯面标高,挖填、平整场地至起夯面标高。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强夯机械的重力;施工前,必须查明施工区周围及场地范围内需保护的建筑物、地下构筑物、挡土墙和地下管线等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2、清除场地耕植土,污染土及有机物质。

3、强夯置换和强夯半置换在清理和平整场地后,当表土松软时,应铺设1.0m~2.0m厚的硬质粗骨料垫层。

4、高水位地基强夯时,地下水位以上必须保持厚度2.5m以上的覆盖层,当不满足这一条件时,应铺设硬质粗骨料垫层或采用降水措施。

5、应用20m×20m方格网测量夯前场地标高。

6、施工场地可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

1.1.3.3 施工机具

1、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夯能级,选用带有自动脱钩器装置、与夯锤质量相匹配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它专用设备。中、高能级强夯施工时,起重机宜配门架或采取其它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2、脱钩器的设计应保证强度和耐久性,结构形式应轻便灵活、易于操作。

3、夯锤底面宜为圆形,重心应在中垂线上,且低于1/2夯锤高度,夯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kPa~40kPa,高能级强夯,锤底接地压力值可增加至80kPa,强夯夯锤宜按底面积大小,均匀设置4~6个直径250mm~500mm上下贯通的排气孔。强夯置换夯锤宜在周边设置排气槽。夯锤质量应有明显、永久的标志。

1.1.3.4 施工程序

1、强夯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整平施工场地;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测量场地高程;

(3)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固定,锁定落距;

(4)将夯锤平稳提起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起吊夯锤至预定高度,夯锤自动脱钩下落夯击夯点;

(6)测量锤顶高程,记录夯坑下沉量;

(7)重复步骤5~6,按设计的夯击数和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8)夯锤移位到下一个夯点,重复步骤2~5,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9)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或推平,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计算本遍场地夯沉量;

(10)在规定的间歇时间后,按以上步骤完成全部夯击遍数;

(11)满足间歇时间后,进行满夯施工。

2、强夯置换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层土松软时,铺设一层厚度为1.0m~2.0m的砂石类施工垫层;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用白灰洒出夯位轮廓线,并测量场地高程;

(3)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固定,锁定落距;

(4)将夯锤平稳提起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起吊夯锤至预定高度,夯锤自动脱钩下落夯击夯点,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至与坑顶齐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除,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本遍全部夯点的施工;

(7)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计算本遍场地抬升量。当抬升量超过场地设计标高时,应用推土机将超高的部分推除;

(8)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完成下遍夯点的夯击。

3、满夯施工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平整场地;

(2)测量场地高程,放出一遍满夯基准线;

(3)起重机就位,将夯锤置于基准线端;

(4)按照夯印搭接1/4锤径的原则逐点夯击,完成规定的夯击数;

(5)逐排夯击,完成一遍满夯,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

(6)场地整平;

(7)测量场地高程,放出二遍满夯基准线;

(8)按以上步骤完成第二遍满夯;

(9)平整场地(如果满夯为一遍完成时步骤7~9略去);

(10)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

4、用压路机将满夯整平后的虚土层碾压密实,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

5、采用真空降水时,真空泵排气量应不小于100L/s,系统真空度应达到65kPa~90kPa,单级降水深度应达到6m~8m。

6、每套系统所带的井管数量由设计真空度高低而定。埋设降水井管时,井孔深度应比井管深0.5m~0.6m,井管与井壁之间及时用中粗砂回填灌实,并用粘土封孔口,防止漏气。

7、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平整场地,安装设置降排水系统及封堵系统,并预埋孔隙水压力计和水位观测管,进行第一遍降水;

(2)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当达到设计水位并稳定至少两天后,拆除场区内的降水设备,保留封堵系统,然后按夯点布点位置进行第一遍强夯;

(3)一遍夯后即可插设降水管,安装降水设备,进行第二遍降水;

(4)按照设计的强夯参数进行第二遍强夯施工;

(5)全部夯击结束后,进行推平和碾压。

8、人工填土地基施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场地清理;

(2)回填场地原地基处理;

(3)填土地基回填和强夯地基处理;

1.1.3.5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1、施工质量偏差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夯点测量定位允许偏差±5cm;

(2)夯锤就位允许偏差±15cm;

(3)满夯后场地整平平整度允许偏差±10cm;

2、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1)施工前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确保单击夯击能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一遍施工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最后两击的夯沉量,对强夯置换、强夯半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4)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3、施工与竣工后的场地均应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防止场地被雨水浸泡,应符合以下规定:

(1)在夯区周围根据地形情况开挖截水沟或砌筑围堰,保证外围水不流入夯区内,在夯区内,规划排水沟和集水井。夯坑内有积水,可采用小水泵和软管及时将水抽排在夯区外;

(2)当天打完的夯坑及时回填,并整平压实;

(3)如遇暴雨,夯坑积水,必须将水排除后,挖净坑底淤土,使其晾干或填入干土后方可继续夯击施工。

4、强夯在冬季施工时,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强夯地基处理效果:

(1)强夯冬季施工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气温、冻深和施工设备性能及施工效益综合确定;

(2)当最低温度在-15℃以上、冻深在80cm以内时,可进行点夯施工,不可进行满夯施工,但点夯的能级与击数应适当增加。气温低于-15℃时,宜停止强夯作业;

(3)冬季点夯处理的地基,满夯应在解冻后进行,满夯应考虑冻土层夯入地层中增加的深度,能级应适当增加;

(4)强夯施工完成的地基如跨年度长期不能进行基础施工,在冬季来临时,应

填土覆盖进行保护,避免地基受冻害,覆盖层厚度应大于等于当地标准冻深。

5、竣工验收后的强夯场地应及时投入使用,不应久置。

6、强夯竣工面应防止重型车辆碾压。

1.1.3.6 环境保护

1、强夯施工前应做好强夯振动、噪声和扬尘可能对周围环境、居民、工程、设施设备和工作生产造成的影响及风险的评估,并与当地环保部门沟通联系和备案,并制定防护措施。

2、在被保护的工程周围应采取以下隔振防振措施:

(1)设置应力释放孔;

(2)开挖隔振沟;

(3)应力释放孔和隔振沟的深度应大于强夯振动速度衰减到满足安全标准时的深度,孔内和沟内可回填锯末、木屑等异性介质;

(4)在靠近被防护对象的地带,可采取降低强夯能级或分层强夯的措施,还可采取改变施工参数,用小面积夯锤、小夯击能的施工方法。

1.1.4质量检测和验收

1.1.4.1 强夯置换质量检测和验收

1、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对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d~14d;粉土、粘性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14d~28d;强夯置换、半置换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28d。

2、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重型动力触探或超重型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强夯半置换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分别对墩体和墩间土采用载荷试验,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用重型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地基的墩体置换深度。

3、强夯地基质量检测应按照设计要求参照相关规范采用两种以上的原位测试方法进行。

4、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采用探井取原状土样,土工分析检测土样的含水量、密实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标,并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性。

5、对砂土、粉土液化地基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粘粒含量测定,评价场地均匀性、密实度、承载力、液化消除深度、液化指数等指标。

6、对碎石土、砂石地基、杂填土地基应采用重型动力触探或超重型动力触探、现场密实度检验,评价场地均匀性、密实度及承载力。

7、对分层夯实的填土地基,当采用压实度指标控制质量时,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实度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对块石填土地基应采用固体体积率测试,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

8、对不易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测的碎石土、砂石地基、混合土地基,也可采用面波法进行检测。

1.1.4.2 检测布点

1、强夯地基竣工后的地基强度或承载力检验总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有关规定。地基强度或承载力检验的各个单项检测点数可按6.3.2~6.3.5条执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有关规定。

2、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位工程地基的载荷试验不应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

3、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1%,且不应少于3点。

4、采用静力触探、重型动力触探检测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2以上、3000m2以内工程,每300m2至少应有1点;3000m2以上工程,超出3000m2部分500m 2至少应有一点。

5、采用探井、钻孔取样、标准贯入试验,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500m2以上、3000m2以内工程,每500m2至少应有1点;3000m2以上工程,超出3000m2以上部分每600m2至少应有1点。

6、采用环刀法、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实度、固体体积率检测时,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每100m2不应少于1个点;1000m2以上工程,超出1000m2部分每200m 2至少有一点,;纵向分层检测点的间距应小于2m。

7、采用面波法检测时,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2个剖面线。效果评价应采用夯前、夯后原位对照检测的方法进行。

8、夯后检测面应选在夯后整平面下一定深度(0.5m~0.8m)进行。

1.1.5地基质量标准

1.1.5.1 一般规定

1、建筑物地基的施工应具备下述资料:

(1)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2)临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类型、分布及结构质量情况。

2、砂、石子、水泥、钢材、石灰、粉煤灰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3、地基施工结束,宜在一个间歇期后,进行质量验收,间歇期由设计确定。

4、地基加固工程,应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验施工,论证设定的施工参数及加固效果。为验证加固效果所进行的载荷试验,其施加载荷应不低于设计载荷的2倍。

5、对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其竣工后的结果(地基强度或承载力)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检验数量,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2以上工程,每100m2至少应有1点,3000m2以上工程,每300m2至少应有1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

1.1.5.2 灰土地基

1、灰土土料、石灰或水泥(当水泥替代灰土中的石灰时)等材料及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灰土应搅拌均匀。

2、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铺设的厚度、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的搭接长度、夯实时加水量、夯压遍数、压实系数。

3、施工结束后,应检验灰土地基的承载力。

1.1.5.3 强夯地基

1、施工前应检查夯锤重量、尺寸,落距控制手段,排水设施及被夯地基的土质。

2、施工中应检查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范围。

3、施工结束后,检查被夯地基的强度并进行承载力检验。

强夯地基处理

1.1 强夯地基处理 1.1.1基本规定 1、强夯地基处理可根据加理、适用条件和施工工艺划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类型。 2、确定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应具备下列条件: (1)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 (2)对于人工填土地基,应详细了解填土场地原地表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表水分布及填土前的地表处理、排水、清淤等情况;了解填土的岩土成分、土石比及颗粒级配等; (3)根据工程的要求和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强夯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4)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经验和施工情况,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它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5)搜集临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管线等情况; (6)掌握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情况。 3、在选择强夯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强夯地基处理地基或加强上部结构和强夯地基处理地基相结合的方案。 4、对已确定的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宜按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5、强夯地基处理可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组合形成联合地基处理方案。 6、经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2)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受力层围仍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

目录 一、序言-------------------------------------------3页 (一)、工程概况------------------------------------3页 (二)、原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3页 (三)、采用人工地基类型-----------------------------4页 二、检测依据---------------------------------------4页 三、设计要求、检测内容及检测工作量-----------------4页 (一)、设计要求-------------------------------------4页 (二)、检测内容-------------------------------------4页 (三)、检测工作量-----------------------------------6页 四、检测结果评价----------------------------------6页 (一)、载荷试验-------------------------------------6页 (二)、重型圆锥动力角探N63.5-------------------------7页五、检测结论--------------------------------------8页 附件: 1、检测点平面布置图--------------------------1张 2、载荷试验P-s曲线图------------------------3张 3、载荷试验s-lgt曲线图----------------------3张 4、载荷试验数据汇总表------------------------3张 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统计表------------1张 6、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Z关系图-------------6张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设计方案

舟山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船坞坞坑回填及强夯处理工程 施工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制: 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舟山惠生秀山山体爆破地基回填二期工程项目部 2010年4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施工总体安排 四、主要施工方法 五、强夯质量检验方法 六、施工总进度安排 七、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网络 八、用于本工程的主要机械设备计划 九、用于本工程施工劳动力计划 十、质量保证措施 十一、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十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一、工程概况: 1 工程概况: 舟山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船坞坞坑回填及强夯工程,位于舟山惠生海工基地一期工程的船坞处。一期工程期间,船坞已进行了大开挖,深度达12m以上。目前由于部分工程项目施工设计变更,需要对原船坞开挖部位进行石渣填筑强夯地基处理。 根据施工现成实际状况,经实地勘测,本工程施工工程量如下:强排水85514m3;石渣填筑148239m3;强夯面积27029㎡。 二、编制依据: 1、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设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有关设计文件、图纸 2、编制原则: 质量优、效率高、工期快、信誉好、安全生产、创建文明工地。 ⑴工期: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在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 ⑵质量: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评为“合格”工程。 ⑶安全:实现安全事故“0”的目标,安全防护设施达到规范标准。 ⑷文明施工:积极参加文明竞赛活动,创建文明工地。

三、施工总体安排: 1、本工程地基强夯处理范围面积约1.5万平方米,根据本工程工期紧、施工难度较高,结合本工程工作内容,拟在项目部下设立二个施工作业队 ●回填作业队 ●强夯地基加固作业队 2、整个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工作→场地回填、平整→测量定位放线→第一遍点夯施工→场地回填、推平→第二遍点夯施工→场地回填、推平→第三遍满夯施工→资料整理→竣工验收。 四、主要施工方法: 1、测量放线 在强夯前,根据周围临时道路上的高等控制点用全钻仪在强夯区周围加密布置一定数量的控制点,用高等控制点及加密控制点放测出工区角点坐标(用经纬仪),再在工区内按3m×3m(梅花形)夯点间距施放夯坑位置,并用小竹签或红色塑料砂袋标出。各夯点位置(行、列距)误差<20厘米,强夯施工中若点位不清,应重新放点; 控制点坐标,工区角点坐标,夯坑位置经技术人员复测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强夯施工。 2、工区地基处理强夯施工方案: ⑴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拟采用分层夯实,基坑内回填开山石碴,

XX工程强夯法地基处理方案

XX工程强夯法地基处理方案 1.1 工程概况 xx国际城A组团位于xx市xx工业区,用地面积61874m2,总建筑面积88387 m2,其中住宅84770.5 m2,商业3617 m2。xx国际城A组团,共22幢多层建筑与1F商业用房及场地平地区或景观地带。A组团22幢建筑物中,第A-01~A-04幢为11F的小高层,上部为异型柱框架结构,基础采用桩基础;其余为5+1F的多层与1F商业用房,上部结构采用砖混结构。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工程所在场地大部分区域经人工填筑,填土为厚度0.10(ZX117附近)~15.69(ZX150附近),分布于整个场地,为新近随机抛填,抛填时间1~2年左右。该部分填土地基为欠固结状态,应该进行处理。同时,A组团原地基经过处理后,按照室外设计标高要求,大部分场地还需要填土,填土厚度不等,大部分填土层厚度为5m左右,在西边靠近公路侧最大填土厚度约为10m。为了区分,我们把现在已经形成的地基称为原地基,原地基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填土。把现有地基经过处理后再要填筑的地基称为填筑体地基。填筑体地基同样是需要处理的。所以A组团地基处理分二阶段进行:即原地基处理与填筑体地基处理。 现分别对原地基处理和填筑体地基处理进行分析: 1.2 原地基处理: 1.2.1 原地基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构造剥蚀丘陵山坡地貌,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原地大致西北高东南低,现场地已经人工随机堆填,地面标高最低249.92m,最高263.80m,高差约14.0m,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平台。东北侧平台地面标高在260~263m之间,西南侧平台地面标高在250~253m之间,地势平坦。 场地地层结构为:上覆第四纪全新统人工填土层、坡残积粉质粘土层,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砂岩互层,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素填土(Q4ml):):杂色,成分由强风化~中等风化砂质泥岩、碎岩碎块石及可塑状粘性土等组成,粒径绝大部分在5~350mm之间,最大超过500mm,,硬质含量大部分超过50%,,其中碎块石含量接近,稍湿,松散~稍密。厚度0.10(ZX117附近)~15.69m(ZX150附近),分布于整个场地,为新近随机抛填,堆填时间1~2年左右。经勘察单位分析,人工填土上部松散、下部稍密,天然重度γ可取18k N∕m3,综合内摩擦角Φ可取22~26,承载力特征值可取70~100kPa。 第 1 页共30 页

强夯地基处理检测探讨

强夯地基处理检测探讨 前言 强夯加固效果的检验是强夯工程施工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和夯后地基的质量检验。常规检测手段主要有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现场剪切试验、波速试验等。随着物探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探方法在强夯地基检测中也得到推广应用。 1 常规检测方法的适用条件 强夯加固效果的检验方法,根据不同工程其要求也不一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明确规定: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规范中所指的原位测试手段主要有: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现场剪切试验、波速试验等。检验方法不同其作用和目的也不一样。 1.1 载荷试验 载荷试验重要适用于确定强夯后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1.2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可用于评价砂土的密实度、粉土和粘性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还用于辅助载荷试验判断夯后地基承载力并确定有效加固深度,评价消除液化地基的效果。 1.3 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及含少量碎石的土层。用以测定比贯入度、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隙水压力。 1.4 动力触探试验 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强风化、全风化的硬质岩石、各种软质岩石、砂土、碎石土。用于确定砂土的孔隙比、碎石密实度,粉土、粘性土的状态、强度与变形参数,评价场地的均匀性和进行力学分层,检验加固和改良效果。 1.5 十字板剪切试验 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测定饱和软粘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

地基强夯法处理应注意的事项

地基强夯法处理应注意的事项 王乐 由于我国建设工程发展速度很块,这几年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海边回填土或者山坡、山谷回填土造地的工程情况很多,为了不浪费、节约或者充分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建设、设计单位大多采用地基处理的方法利用起土方回填的空地,强夯法广泛应用于多低层建筑、油罐基础、工业园区、设备基础、码头场地等,而且地基强夯处理比其它深基础处理、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经济实惠,可在工程中广泛采用。一般要求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在160kpa~200kpa之间的地基承载力要求,结合相关规范与以往施工经验,浅谈下地基处理强夯工程应注意或者注意控制的事项。 1、强夯前场地土层需稳定、固结: 适用的强夯法回填土场地需先进行自然堆载预压,自然预压堆载时间,堆载时间要让土层稳定,处于淤泥质土、淤泥和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等要设塑料排水带砂井等排水竖井,总之在进行强夯或者强夯置换前要使场地的土层达到自然固结或者预压固结。

2、适用范围: 强夯法适用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强夯置换法可适用高度饱和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对地基变形控制不严格的工程。 3、试夯确定地基承载力、参数、场地高程: 地基强夯处理施工前,应根据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夯后记录试验参数,夯点的累击次数,累计沉降量,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强夯结束后一周至数周,要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以判定强夯设计、施工方案是否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试夯后也可确定累计沉降量,可以预估试夯后场地的水平高程、场地是否需要补土或者削土。 4、大面积施工前场地条件: 施工前场地要进行平整,场地表面如果有巨大的孤石要先清除,曾遇到一个工程,强夯场地表面有很多花岗岩巨石,工程技术人员都比较头痛,最后决定试夯后清除表面孤石并整平场地;试夯后确定是否需要补土或者削土,使整个场地强夯后的地面高程能达到设计要求,以免强夯后地面标高偏高或者偏低,偏高则需削土,偏低则需回填土或再做地基处理,两者皆造成建设成本增加和施工工期的延长。 5、场地地表下是否有地下水: 如果强夯场地地表下有地下水,强夯过程需要有排放地下水的措施,如挖集水坑、排水沟等进行抽水排水;如果没有排除地表下的地下水,强夯过程,土体中的空隙水将无法被挤压排出、土体的空隙率将很高、密实度差,场地经强夯后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6、排查场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情况,是否设置隔震沟: 由于强夯对地面的挤压作用比较大,所以必须排查强夯区域场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市政设施情况,以面强夯破坏现有建筑物基础、地下管线和市政设施,如果有上述构筑物等,则应设置隔震沟,由于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没有涉及强夯隔震沟如何设置的内容,我们依据

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

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 第一节一般规定 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等地基,当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2、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第二节设计 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下表预估。 单击夯击能(KN·m)碎石土、砂土等粉土、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等 1000 5.0~6.0 4.0~5.0 2000 6.0~7.0 5.0~6.0 3000 7.0~8.0 6.0~7.0 4000 8.0~9.0 7.0~8.0 5000 9.0~9.5 8.0~8.5 6000 9.5~10.0 >8.5~9.0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起夯面算起。 2、强夯的单位夯击能量,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粗颗粒土可取1000~3000KN·m/m2;细颗粒土可取1500~4000KN·m/m2。 3、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 B.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C.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4、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3遍,最后再以

强夯及强夯置换地基处理施工方案

大连普湾新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2013年市政道路及管网工程(一期)三标段 路基强夯及强夯置换工程施工方案 审核: 编制: 大连三川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3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 3 三、施工部署 3 四、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6 五、施工工艺 6 六、质量保证措施 13 七、安全保证措施 15 八、文明施工 17

一、工程概况: 大连普湾新区市政道路及管网工程六号路(南4号路-南10号路)道路工程,K1+314.097~K1+960、K2+060~K2+130.543段场地表层为近期回填土,回填厚度介于4~5m,松散,主要由粉质土混砾构成,欠固结,为较差地基土,设计要求采用强夯处理。K0+956.302~K1+048.227 段地表层为近期回填土,回填土厚度介于1~2.5m,松散,主要由粉质粘土混砾石构成,欠固结,为较差地基土,由于覆盖层较薄,设计要求采用强夯置换处理。 本工程施工工程量如下:强夯处理长度715m,面积44625㎡(夯击能 2000KN·m),强夯超填土方量31238m3;强夯面积44625㎡。强夯置换处理长度92m,面积5608㎡,满夯面积5608㎡(夯击能1000KN·m)。 二、编制依据 1、编制依据: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有关设计文件、图纸。 (4)施工合同; 三、施工部署 1、项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项目部管理人员职责分工情况如下: 项目经理:负责项目部的全面管理工作 项目副经理:配合项目经理的具体管理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部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员:负责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 质检员:负责项目部的质检管理工作 安全员:负责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工作 材料员:负责项目部的材料管理工作 项目组织机构图 项目经理 隋斌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3-06T09:58:30.5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作者:常中伟[导读] 而施工技术也符合建筑业的要求,可以节约施工资金和施工资源,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河北省平泉市城乡规划和管理综合执法局河北平泉 067500 摘要:强夯法施工工艺简单、操作模式,容易掌握,施工效率更高,更强的实用的优点,因此,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经常使用的应用基础力量的方法可以提高三次或者更多次,所以,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效果,而施工技术也符合建筑业的要求,可以节约施工资金和施工资源,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强夯法;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应用 一、强夯地基处理技术 经过动力密实等方式将软土当中的空隙消除掉,从而全面提升软土地基自身的强度以及承载能力,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由此可见,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原理便是加固原理。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作用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地基施加冲击波,从而使地面转换为密实的状态。这种方法与其他对于地基处理所使用的方法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可以对于多孔、颗粒大的饱和土地进行。相关工作人员利用强夯法进行工程软基处理时,不仅要严格遵循工艺流程,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和质量控制意识。进而提高工程软基处理效果和工程建设质量。其次,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较广,例如建筑、公路、仓库及跑道等碎砂石土较多的地基。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拥有着经济适用等特点,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施工工艺 在工程的地基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塌方问题,必然会使地基土受到扰动,进而影响到地基的整体承载力,不仅会对自身的工程建设造成危害,同时还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在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并穿过不同的土层时,施工方如果不去根据不同土层的工程特性(地基土的内摩擦角、黏聚力、湿度、重度等)来确定地基基坑的边坡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法,就会使边坡顶部受到堆载或外力的振动产生变形,由此引发塌方问题。或者是因为工程施工方在开挖土方时施工不当,在应该作支护的时候没有去做应有的保护,也会造成塌方。如果相关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工艺的规定进行施工,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问题与麻烦。强夯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扩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的挑选、施工之前相关工作人员的准备工作及施工过程当中的具体步骤等。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的挑选,最好使用拥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等专用机械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地基处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在施工前期的工作准备很重要,如对于施工场地内的积水进行及时处理,做好预备工作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三、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1、工程内容介绍 某建筑施工基地原址是水塘,地势倾斜,在对其进行挖高填低处理后,地势基本处于平坦。但在建筑施工地的周围形成了大范围的填土,且建筑稳固性难以得到保障,故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建筑工程稳定性与安全性符合当前社会对建筑物的基本要求。 2、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地基夯实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施工作业在把控范围内,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地形地质勘查、重型机器设备等的准备、夯实工艺的确定等。 首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勘查,预测其未来发展状态。其次,根据勘查结果合理选择强夯机、起重机及其他大型施工设备。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根据强夯工艺来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在进行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活动,进而从根本上确保夯实牢固。施工现场的勘查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勘探人员要利用专业的设备进行钻探,并进行原位测试,组织土木试验,分析施工现场的填土面积、成分、地下水位和未来地质的变化等。经过勘查发现,该建筑工程的回填区水分含量较高,且由于原址为水塘,因此土层较为湿润。该区域土壤的主要成分为粉土、粉质黏土、粗砂,且包括大量砂砾与少量卵石。根据勘查结果,继续开展试夯工作。试夯能为强夯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勘探人员对地质的考察结果,对回填区域进行试验作业,进而获取实际的夯实距离及锤重等信息。本次试验场地为回填区南北两侧,设计填土的厚度为9m。准备强夯设备,将其击能设计在3000kN/m2。试验时间为30d。试验后,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条款对地基进行检测,检验强夯效果。本次试验的沉量为2m,有效加固深度5m,夯击次数7~8击,夯距5m。在相同面积进行第二次试验,结束后与第一次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5.5m以内土层结构基本达到要求,由此可以判断有效加固深度为5.3~5.9m,但底部仍旧有2.4~3m的土层结构未能达到标准。在两次试验结束后,最终确定对厚度大于4m的土层应分成两步进行夯实工作。 3、实际夯实工作 通过试夯得出:土层若大于4m,将得不到有效的夯实处理。因此,对于大于4m的土层,需要进行两次夯实处理,但两次强夯击能值应控制合理范围内,这样才能满足回填土的实际需求。本工程第一次夯击能为4000kN/m2,第二次夯击能为1500kN/m2。两次夯距均设定为5m。在正式开展强夯工作后,每一次的夯实都应按照施工方案严格进行。通常,会将两次的夯击点穿插进行,以确保夯击时所传递的能效均衡。在整个夯击工作进行中,都应以降低夯锤质量、缩短落锤距离的方式,尽可能发挥夯击的有效性,提升土层结构的稳固性。 由于回填土层的水分含量较高,在夯击时又常遇到降雨天气,场区内出现大量积水。因此,为疏通排水,在场区内设置了30m×30m的集水井,并利用钢筋笼包过滤网,填满碎石,利用水泵抽水,通过消防水带将水引向周围水沟。 四、施工注意事项 强夯法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将夯实的遍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增强夯实的有效性。通常,应根据施工场地的土壤性质、土层特点、土壤质地等确定夯实遍数。将夯实遍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常为2~3次,最后一次以低能满夯的方式进行。同时,夯实遍数的确定与回填土层的结构存在关联,土层不同,夯实次数也存在相应变化。若回填区域的土层结构为粗颗粒土,渗透性较强,则应适当减少夯实次数。若回填区域的土层中细颗粒较多,渗透性差,则应适当增加夯实次数。

(完整版)强夯地基处理工程施工方案

强夯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根据现场实际查看,该工程全部为风化石,挖高填低而成,采用强夯地基处理法进行施工,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不小于180Kpa,以满足设计要求。 二、编制依据 1、本工程招标文件 2、本工程地基处理设计说明 3、本工程强夯夯点布置图 4、本工程勘察报告 5、建筑地基处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002) 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7、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0-2001) 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统一标准(GB50300-2001) 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三、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召集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对有关技术问题在图纸会审时加以确定,从而选定施工方案。 2、根据相邻及相近地区的施工技术资料、制定出相应的施工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对技术难点进行咨询和研究。 在工程开工前,根据业主提供的平面坐标及水准点,在场 区建立一个平面坐标测量控制网,并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的要求,采取直角坐标法放线。复核前期施工轴线 位置。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要求,施工过程遵循“从整体到局 部,先控制后碎步”的原则,对整个工程进行控制。 本工程测量放线需配备经纬仪(J2)2台, DS3水准仪1 台,100米钢卷尺二把(其中一把为标准尺)。安排测量工程师2 人进行测量工作。 (二)施工技术参数的确定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好“三通一平”工作,了解并清理现场地下及地上和空中障碍物,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 平面轴线控制 1、根据业主给定的水准控制点建立平面轴线控制网, 并定出引标(醒目、坚固),施工轴线控制网应作闭合复测, 测距精度应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测角精度不低于20"。 2、±0.000以上平面采用“内控法”控制,将基准面选 在±0.000地面上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经测角、量距、校核 后使用。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组织设计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 组织设计

目录 1.总体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2施工管理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3施工进度和各阶段进度控制目标 (2) 3.1施工进度和各阶段进度控制目标 (2) 3.2工期保证措施 (4) 4机械设备、办公设备设备投入 (5) 5关键施工技术、工艺及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6) 5.1施工方案 (6) 5.2工程主要设计参数 (6) 5.3施工方法 (7) 5.4强夯地基质量验收标准 (8) 5.5关键施工技术 (8) 5.6雨季或特殊天气施工措施 (10) 5.7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10) 6质量保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质量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7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措施. (22) 7.1 安全生产 (22)

探究强夯法地基处理的设计及其检测

探究强夯法地基处理的设计及其检测 发表时间:2015-12-21T10:38:39.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5期供稿作者:周文江[导读] 广东省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广州本文将对强夯法地基处理设计、检测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各种土地夯实后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依此确定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周文江 广东省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广州 510000 摘要:强夯法是指为了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使用重锤从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固结的方法。同时也成为动力固结法。所采用的起吊设备一般为10~25吨的重锤。在10~25米的高空十重锤自由下落,依靠其强大的冲击波作用将土层夯实。本文将对强夯法地基处理设计、检测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各种土地夯实后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依此确定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 关键词:地基处理;强夯法;检测;设计 1.引言 目前,强夯法地基处理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夯置换法设计,二是强夯法设计。而对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强夯法依靠强大的冲击和振动能量使得地基土层中出现很大的冲击波和的动应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土层的强韧度、并充分降低其压缩性、达到了改善土层的振动液化条件、以及消除湿陷性土层的湿陷性等不足。从而提高土层的均匀强度。多次实践施工证明,强夯法地基处理不仅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泥土、饱和度较低的粉土以及粘性土、湿陷性黄土。还适合杂填土以及素填土等土层类型的地基。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土层类型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等地基,一般采用将石块、碎石、较大颗粒物等杂物填回夯坑的方法进行设计。在将这些物体进行强夯置换的时候,应从多方面测试其可行性。确保地基稳定以及工程的质量高度。在对地基进行强夯施工之前。应在施工现场或附近具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几个试验地,并检测其地质的复杂程度。并确定建筑类型以及建筑规模。 2.强夯设计 2.1夯实强度及频率 在强夯的单位夯击能量时,应充分的根据地基土层类型、地质结构类型以及土层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对地基进行强夯法施工时,夯点的夯击次数,应该按照现场试夯所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与此同时还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应不大于60mm。其次,单击夯击能量最大不超过100mm。最后,应注意在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并且不能因夯坑过深而影响起锤。在夯击时夯击次数应根据地基土层的性质确定,一般来说,夯击次数可为2~4遍,并且在最后时刻往往再以低能量普夯2遍,其目的是对松动的表层土进行夯实。一般情况下对于渗透性比较弱的粒土,必要时夯击次数可酌情增加。应该注意的是在两遍的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则决定于土层中水分蒸发的程度、土层间隙。当缺少实际参考资料时,还可依照土层的渗透性确定。按照测试结果,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控制在2~4周内,而对于渗透性较好的地基土可进行持续性夯击。 2.2夯点的确定 在夯击过程中对于夯击点位置的确定要根据建筑结构类型确定,并采用等边三角形、正方形进行布置。在此过程中,第二次夯击点的间距可取与第一次相同,也可适当减小。在处理深度较大或者夯实能量较大的工程时,第一遍的夯实点间距应适当增大。强夯处理的范围也应大于建筑物本身的基础范围。各个位置超出基础处缘的长度应设计为深度的一半以上。并不应小于3m。再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的基础之上设计出强夯测试方案,并现场进行强度测试。确保其可用。还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的土层,等待夯结束几周后,再次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详细对比,测试强夯效果,并作出相应记录,从而确定工程将要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2.3地层土含水量 根据相关的现行规定,当出现施工现场地表层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或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正常运作时,须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做法便是使用人力将坑内的积水排除,或者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从而使得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避免影响施工。另一方面,地基土层含水量对强夯的影响及其很大,尤其是在雨季工期紧的情况下表现的尤为明显。充分体现在强夯夯击次数增多,夯坑加深,收锤困难,甚至施工效率低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强夯效果特别差,将大大的影响施工的质量,延长工期,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甚至经过检测夯后地层比夯前还要差。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人工排水的方法,通过开挖积水坑或积水井的方法将积水排干,再进行强夯施工。从而提高强夯效率。通过这种排水的方法,强夯加固效果和效率明显得到改善。 2.4强夯置换设计法 强夯置换处理范围以及试夯方案的确定一般步骤与普通强夯法无异。但在现场施工时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在夯后检测项目中普通强夯法主要侧重于现场载荷试验,目的是检测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外。应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动力触探的方法进行夯实。但强夯置换法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以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在这种夯实设计中,地质雷达也可以用来检测置换墩的深度、直径等参数。甚至在条件许可时可在现场进行开挖,并在视觉上对置换墩着底情况以及置换墩形状、尺寸等进行相应的检查。在检查无误的情况下应在墩顶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60cm的压实垫层,确保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垫层材料最好与墩体相同粒。而在对软弱粘性土地基的夯实时应只考虑墩体强韧度,忽略墩间土的作用大大的增加其承载力特征值。并通过现场单墩平板荷载试验进行检测。 3.强夯施工 在对地基进行强夯时,重锤一般情况下可取100~200kN。重锤底面设计形式可采用圆形或矩形。锤底面积适当增大,并按土的性质进行区分,锤底静压力值一般设定为20~40kPa,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压力一般取小值。对锤底设计时底面应该对称设若干个排气孔,孔径适宜设计为200~300mm。另一方面强夯施工还应采用带自动脱钩装置的起重机甚至其它专用设备。保证重锤的自由下落和起降,在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宜在起重机臂杆末尾设置辅助力架,利用杠杆的原理节省能量。在起降过程中还要采取其它安全措施,放置在起飞过程中重锤跌落或者落锤时机架倾覆。避免造成人员的伤亡。在雨天施工时一般会遇到水位较高的情况。应对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地基处理----强夯法

地基处理----强夯法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节法或动力压实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很重的锤(一般为10~40T)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10~40米)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强夯法处理地基是60年代末由法国Menard技术公司首先创用的。开始时仅用于处理砂土和碎石地基,后来由于施工方法的改进和排水条件的改善,逐步推广应用到细粒土基地。强夯法由于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广、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劳力、施工期短、节约材料、施工文明和施工费用低等优点,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它不仅能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其压缩性、还能改善其抗振动液化的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所有还常用于处理可液化砂土地基和湿陷性黄土地基等。 强夯法虽然适用土类很广,但对于饱和度较高的粘土性,用一般强夯处理效果不明显。针对这类情况,国内相继进行了大量试验,采取强排水加强夯和置换强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在南方己广泛使用。(强排水加强夯首先就是在小范围(约1万M2)内采用高真空泵排地下水,减少土壤中的水量,然后用强夯加固土体。) 二、原理及加固机理 (一)强夯原理 1﹑强夯法处理地基是利用夯锤自由落下的冲击波使地基密实。这种由

冲击引起的振动在土中是以波的形式向地下传播的。 2﹑强夯理论认为:压缩波大部分通过液相运动,使孔隙水压力增大,同时使土粒错位,土体骨架解体,而随后到的剪切波使土颗粒处于更密实的状态。 (二)加固机理 1﹑填石层强夯:用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填石﹑填渣等粉碎,填石层中的孔隙体积减少,石层变得更为密实,从而提高其强度。检验指标主要是密度和变形模量。(如禄口机场强夯﹑连云港Grs区强夯等) 2﹑填土强夯:用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体积减少,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其强度。检测指标主要是强度和变形模量。(如熊猫新港区强夯﹑江宁天正基地强夯等) 3﹑粉土﹑砂土面强夯:用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体积减少,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其强度。检测指标主要是强度和变形模量,抗液化性等。(如宿迁电厂强夯﹑龙潭物流强夯等) 4﹑非饱和强夯: 用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体积减少,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其强度。检测指标主要是强度和变形模量,湿限性等。(如黄土区强夯﹑华新挖方区强夯等) 以上四种均可理解为一种机理,即土体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部分组成。在压缩波能量的作用下,土颗粒相互靠拢,因为气相的压缩性比固相和液相的压缩性大得多,所以气体部分首先被排出,颗粒进行重新排列,由天然的紊乱状态进入稳定状态,孔隙大为减少,当然,在波动能量作用下,土颗粒和期间的液体也受力而可能变形。也就是说,非饱和土的

强夯法在可液化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强夯法在可液化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工程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高速公路路基填筑普遍较高,地基须承担着车辆荷载和比一段公里大得多填土荷载的双重压力,所以高速公路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能不引起公路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可液化地基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来降低可液化程度,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尤为必要。目前处理可液化地基的方法主要有强夯振冲碎石桩、砂桩等,且主要在工业和民用建筑方面应用较多。 焦郑高速公路结合本工程地质情况,对一些可液化地基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目的,为强夯法处理高速公路可液化地基积累了经验。 地质概况 焦作至郑州高速公路是河南省规划的“米”字形干线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所在地主要处于黄河、沁河冲击平原内,地貌单元少,形态简单,地形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沿线地下水丰富,最高地下水位埋深0.5m。经地质勘探,从地层土体、地下水及不良地质和隐伏活动性断裂分布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把全线分成四段三种不同地质条件段落。根据《河南省地震分区图》的划分,本工程处于地震基本烈度7°区,在7°基本烈度下,它们将发生大范围的液化现象。在地震的诱导下,会发生喷砂、冒水现象,导致路基的塌陷和滑坡,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为此,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对重点工程的抗震要求,对该路段除对受地形影响地段而采取碎石桩处理外,其它路段均采取较为经济、实用的强夯法进行处理。 强夯试验 强夯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小区试验,对试夯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选择适合该工程地质条件的强夯施工参数。焦郑高速公路工程设计要求强夯处理深度6~8m,处理深度内地基具有抵抗8度地震液化的能力,处理后的液化指数不大于5。为此,并结合沿线地质变化复杂的特点,我们设置了7共七个试验区,如表1。 1、单点夯能根据梅那强夯公式并结合设计处理深度、施工机械及特殊因素,单击夯能采用1500KN·m、2000 KN·m、2190 KN·m和2560 KN·m四种,满夯采用750KN·m和1050 KN·m。 2、夯点布置夯点布置采用正方形、梅花形和正三角形三种形式。夯点间距从3.53m 到 4.5m不等。各夯区外侧边缘以夯锤外缘和夯区外缘平齐为准,夯区外侧夯点间距可作小范围调整。满夯时相邻夯点彼此搭接1/4。 3、单点夯击数及夯击遍数根据单点最后三击夯坑下沉量处在5~10cm范围内的方法拟定单点夯击数8 击和9击。夯击遍数选择2遍主夯,最后一遍满夯。 4、施工试验试验设备主要采用20T或32T电动履带起重机,并配有卷扬和龙门支架,夯锤为15T重的铸铁锤,锤底直径2.5m,脱锤器为拉索牵引脱锤式。施工时从路基两侧边

强夯地基处理教学教材

强夯地基处理

1.1 强夯地基处理 1.1.1基本规定 1、强夯地基处理可根据加固原理、适用条件和施工工艺划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类型。 2、确定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应具备下列条件: (1)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 (2)对于人工填土地基,应详细了解填土场地原地表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表水分布及填土前的地表处理、排水、清淤等情况;了解填土的岩土成分、土石比及颗粒级配等; (3)根据工程的要求和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强夯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4)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经验和施工情况,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它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5)搜集临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管线等情况; (6)掌握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情况。 3、在选择强夯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强夯地基处理地基或加强上部结构和强夯地基处理地基相结合的方案。 4、对已确定的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宜按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5、强夯地基处理可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组合形成联合地基处理方案。 6、经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2)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尚应验算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7、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工程,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 8、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工程,当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9、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工程监理,施工结束后必须按本规程规定或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和验收。 10、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11、对需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工程,经强夯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沉降观测,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1.1.2设计 1.1. 2.1 一般规定 1、采用强夯法处理的地基,应进行强夯试验;采用强夯置换法处理的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确定合适的强夯设计参数和施工参数。 2、强夯试验应达到以下要求: (1)确定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处理后地基土的强度、承载力和变形指标; (2)确定合适的夯击能、夯锤尺寸和落距等施工参数; (3)校核强夯后场地的沉降量或抬升量,为确定起夯面标高提供依据; (4)确定夯点间距、夯击次数、夯击遍数、最后两击夯沉量和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 (5)确定强夯施工停夯标准等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6)了解强夯施工振动、侧向挤压等对周边环境和工程的影响,确定与周边工程的安全施工最小距离。 3、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工程规模、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等确定,强夯试验面积不应小于20m×20m。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

地基处理--强夯法

地基处理--强夯法 第一节一般规定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等地基,当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第二节设计 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下表预估。 单击夯击能(KN.m)碎石土、砂土等粉土、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等 ----------------------------------------------------------------- 1000 5.0~6.0 4.0~5.0 2000 6.0~7.0 5.0~6.0 3000 7.0~8.0 6.0~7.0 4000 8.0~9.0 7.0~8.0 5000 9.0~9.5 8.0~8.5 6000 9.5~10.0 8.5~9.0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起夯面算起。 2、强夯的单位夯击能量,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粗颗粒土可取1000~3000KN.m/m2;细颗粒土可取1500~4000KN.m/m2. 3、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 B.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C.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4、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夯击一遍。对于渗透性弱的细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5、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低级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土可连续夯击。 6、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建筑结构类型,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5~9m,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与第一遍相同,也可适当减小。对于处理深度较大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