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史答案完整版

近代史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

一BADDB ADDAD DCACB BACCB DDDBB DBCCA CADDC CCBCB CBBCB ABCAB

二.BCD BC CD BD ABCD ACD ABCD BD ABCD ABCD

1、(1)结合材料1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动?

答: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了.

中国无产阶级的组成

1)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雇佣的中国海员;2)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雇佣的工人;

3)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的工人;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现代企业中的工人。

中国资产阶级的组成

1)官僚资产阶级多由封建统治阶级转化而来,又多在列强的扶植下发展起来,到抗日战争后达到顶峰;

2)小资产阶级封建社会的小生产阶层、近代的知识阶层和自由职业者。

3)民族资产阶级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的;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外国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是对抗

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可以转变为

非对抗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特殊社会可

以找到共同利益,化解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本质上说是对抗性的,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独自推翻地主阶级。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

状况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具体变化而变化。

(2)怎样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答:(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

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之相互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联系而

密不可分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中华民族遭压迫、中国人民受

剥削的境遇,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统治秩序,是要解决生产

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境遇,是要解放和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

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

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

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

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同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反帝反

封建的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要完成的反帝反封建

任务,就是要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面对的第一个历史

任务,从而为实现第二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前提。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请根据材料1 和材料2 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答: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主

义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绝不是主

观愿望,列强的最主要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4,说明鸦片战争客观上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1、第一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一次以英国为代表的新生资本主义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古老腐朽的封建主义的一场“霸权国家争夺东亚统治权的战争”,它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上)以及这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距,揭示了资本主义将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规律。

2、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们大众的矛盾这种两者并存的局面,革命任务转化为即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形式。

3、虽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非正义的,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鸦片战争的结果,毫无疑问的促使东亚各国的封建统治的解体,打破了中国和整个东亚落后的自然经济,对其输入了资本主义。

4、鸦片战争客观上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的支柱,动摇了中国的封建基础,打破了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纷纷力主引入西方的技术,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革命行为也有很大因素是受这场战争的影响。

5、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如果没有此战,中国不知还要在封建锁国的统治中徘徊多久!或许中国人现在还留着大辫子,裹着小脚,跪在地上说:“奴才该死。”因此鸦片战争是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的。

(2)根据材料2、3,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答: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和落后。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自主权,成为了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3)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掠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阻挠和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根据材料1~4,批判帝国主义“侵华有功论”。

答:我们通常认为,对于帝国主义侵略这件事我们应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评价。客观上来说,帝国主义侵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灭亡的步伐;但从主观上来说,帝国主义是来

侵略的,他们不是来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他们只是想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并且他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正如马克思所说,帝国主义侵华即使有一定积极作用,那也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我们还是应该给予批判。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哪些危害?

(2)结合材料2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答: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守旧派虽然一直想用义和团的力量与列强讨价还价及排斥异己,实际上却一直在背后牵制,破坏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官兵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反侵略战争,就这样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很明显,正是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

(3)结合材料3说明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的最根本原因。

答: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华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第二章

一.ADCAC ACDAA DCDAB CBBDB ACCAB DBBBC BCBCA CAADD DCCCC ACBDC

二. ABC BC ABC BD ACD ABC BCD ABCD ABCD ABCD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 曾国藩所谓的“剿发捻”和“勤远略”分别指什么?

答:镇压人民革命,即太平军好捻军,为统治阶级解除外患

(2) 参考材料2、3,说明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3)结合材料1、2、3,说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何在?

答:为了购买好制造洋枪洋炮以及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张之洞为何认为民权无益?

答:守旧派和洋务派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参考材料2、3,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立场何在?

答: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结合材料1、2、3,说明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答: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试述从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求国家出路的历程。

答:鸦片战争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抗起义就在百次以上。

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封号太平天国。

1856年9月,发生天京事变。

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太平天国失败。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康有为的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光绪帝发动了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进一步发展了起来

(2)从材料2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想要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从材料1、2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答: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材料3、4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答: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一是效法日俄成功经验,二是中国风气未开。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

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叶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这样他们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失败?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1、2、3的观点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些政治力量?并各举一两个代表人物。

答: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派:如孙中山

(2) 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从作用或影响方面简要说明以上材料的观点是怎样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

答:推进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促进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简析戊戌变法的意义。

(1)答: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大声疾呼,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赞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面临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感到不变法自强,清朝的统治就不能维持,中国就没有任何出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制度。他们鼓吹民权并提出开议院的主张,也就是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2)“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进一步发展了起来。

第三章

单选题答案:BCCAC DDCCD BDCDD CDDAD DABDC CDDBC BAACC DDCBC BDCCD BCDDC

多选题答案 1.AC 2.ABD 3.ABCD 4.ABCD 5.AB 6.AD 7.ABD 8.ABD 9.ABCD 10.ABD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答:康有为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壳来宣传西学,以日本为楷模,走改良的道路;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较全面的认识,主张以美国的民主政治为楷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答:反映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他们曾经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楷模,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百日维新。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答: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概括这三段材料的大意。

答:中国是否该进行革命

(2)革命党人是如何论证革命的必要性的?

答:革命能够剔除旧的封建专制体制,恢复汉人统治;革命符合历史潮流和世界潮流;革命能使中国融入文明世界;革命能传播新思想,剔除旧俗。

(3)怎样评价清末改良和革命两种政治主张?结合上述材料及辛亥革命时期的相

关史实予以说明。

答:清末改良反应了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实力发展弱小,也反映了其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但革命纲领有待完善。清末改良将资产阶级改良与我国弄名革命混为一谈,忽视了时代背景。而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与材料一相适应。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1中孙中山对“诸友邦”的评价是否符合事实?据材料分析这种评价的思想根源。

答:不符合。根源是中国与西方列强都提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所以列强能够理解,不会干涉。

(2)材料1、材料2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答:都幻想得到外国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3)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相比,孙中山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4)材料4反映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的提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 《<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反映的是什么政治派别之间的辩论?辩论的实质是什么?

答: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论战。其实质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来改造中国。

(2) 《<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辩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焦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这场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其中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如双方论战的第五、六点。

(3)这场辩论对当时的社会革命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同时,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概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中心思想。

答: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二是追求独立;民权主义的中心思想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中心思想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防止贫富分化与对立。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国民党一大宣言对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答:国民党一大宣言对三民主义的新发展表现在: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

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3)对比材料2和3,说明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因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4)比较材料2和3,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区别。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仅有民主革命的纲领,而且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第四章

一、CABBC DBAAA CCABD BBBCD BCCBB BCCCD CDCBD

二、1、ABD 2、BCD 3、ABC 4、ACD 5、AC 6、ABCD 7、BCD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党的一大纲领的基点是什么?它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认识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2)为什么说党的二大纲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纲领?

[答案要点]

⑴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点。当时过早地在中国提出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脆弱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即中华民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已经不复存在,中国仍是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

⑵二大纲领正确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也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概括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2)根据材料2,指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

(3)材料1、2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有何相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4)材料提出的指导思想对中国革命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要点]

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但不能与国民党合并。

⑵工人阶级力量小,共产党力量弱;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要求;国民党是革命政党。

⑶都主张实行国共合作,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但保持中共在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说明中共制定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支持。

⑷材料提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但材料中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大革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据材料1归纳指出陈独秀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其思想的局限性。(2)依据材料2,归纳毛泽东文章中的基本观点。与材料1相比,毛泽东的思

想方法与陈独秀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

观点:(1)认为无产阶级不是独立的革命力量,否认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局限性:在理论观点上低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

(2)观点: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不同:毛泽东从工业无产阶级的地位和表现论证其观点。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1反映的陈独秀的主要错误认识是什么?有何明显缺陷?造成什么思想影响?

(2)材料2中汪、陈宣言的影响如何?

(3)材料3与材料1相比,有何相似之处?

(4)材料3与材料2相比,陈独秀的错误思想有何发展?其实质如何?

(5)这三则材料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承认资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绝对领导权。丢掉农民阶级,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形成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

(2)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提供辩护理由,助长了其反革命气焰,解除了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武装。

(3)都否认了共产党的独立性和对革命的领导权。

(4)不仅取消了共产党的独立性和革命领导权,而且出卖了人民政权和人民武装。实质是向汪精卫集团全面投降的纲领。

(5)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单选题答案

1-5.DABD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7124176.html,BAA 11-15.CDBCD 16-20.DBADC 21-25.CBACD 26-30.BACAB 31-35.CDCBC 36-40.ACADA

多选题答案

1.BC

2.ABD

3.ABCD

4.ABCD

5.BCD

6.ACD

7.ABCD

8.ABCD 1、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道路的几组材料:

(1)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2)阅读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3)综合材料1、2、3,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答案要点]

(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原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在材料2中,(1)(4)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3)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阅读以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一组材料:

(1)材料 1 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而材料 2 却又说“现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两种论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2)阅读材料 3 ,为什么说“‘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3)综合材料 1 、 2 、 4 ,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提法是否合理,并简述其理由。

[答案要点]

(1)中国民主革命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些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但这种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领导权、时代条件、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的目标与革命前途方面根本不同于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又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这两种论述不仅不矛盾,而且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复杂性。

(2)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只有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过程。只有经过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才能创造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只会给中国革命带来惨重的损失。只有既认清了革命两个阶段的区别,同时又把握两个革命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个提法是有中国特色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这一提法是合理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但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使得旧的资产阶级革最终归于失败,这就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又由于中国无产阶级有着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烈、人数集中便于形成强大力量、易于和农民结成联盟等特殊优点,决定了中国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领导,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下面是一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材料:

(1)根据材料1说明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在白色政权包围中生存和坚持下来。(2)评述材料2中流动游击的错误。

(3)试述材料3中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的含义。

[答案要点]

(1)红色政权所以能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地方经济的存在造成经济上的不统一,发展的不平衡,加上农村经济范围的广大,使中国农村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依赖城市而能自给自足,因而革命势力可以在农村独立长期存在;第二,地方经济的存在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规定了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在许多偏远的农村还没

有形成直接的支配力量;大小军阀同时存在,白色政权分散存在,长期混战,搞

封建割据。这种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加上中国地域广阔,革命力量

大有回旋余地。

(2)流动游击希望用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然后再发动全国武

装起义,实际上是“城市中心论”的产物。

(3)含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农村为工作重心,以根据地为依托,

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的

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正确的道路。

4、下面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

(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

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

(2)比较材料2 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3)比较材料3 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答案要点:

①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1分)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2分)

②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

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劳动的开展。(2分)

③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

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应该

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3分)

④土地政策的制定义领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

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2分)

第六章

—、单项选择题CCDAB CBBDD BACBA ACBBD BCBAB BCCBB ABAAA ACBDA DBB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 3.BCD 4.ABC 5.ABCD 6.ABC7.ABC8.BCD

9.ABD10.ABD11.ACD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上述材料表明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在对待日寇侵华的态度上有何不同?出现这

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政府表示要抵抗日本侵略,保卫领土完整。美国表面上同情中国,实际

是为美国采取不干涉政策加以粉饰。

(2)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矛头直指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原想通过一些国际条

约来抑制日本的侵略,现在不起作用了,唯有奋起抵抗才能生存。美日虽在中国

有利益上的冲突,但在七七事变前,美国一方面继续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放

弃在中国东北、华北的一些局部利益,继续其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向交战各国做

生意,大发战争财,推行中立政策从暂时来看对美国有利。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比较上述材料,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答: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2)根据材料,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

答: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答: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2,分析其中的策略错误及其实质。

(2)对比材料3、4与材料1、2,分析党的策略路线的变化。

(3)根据材料3、4,分析党实现策略路线转变的主要依据。

(4)根据材料5,说明中国共产党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转变原因。(5)从党的策略路线的这一变化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答案:(1)材料1将冯玉祥、方振武领导的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活动等同于军阀战争。材料2完全否认福建事变的抗日反蒋的进步意义,斥之为反革命的改良主义。错误的性质是“左”倾关门主义。

(2)党开始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

(3)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由此引起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4)由于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分有参加抗日的可能”。但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

(5)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对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判断是党制定正确路线的基本前提。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延安整风运动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答:延安整风运动的原因。①在抗战时期,很多新党员出身于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老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②遵义会议以来,党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清理。所以,党很有必要开展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总结和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中共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2)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和方法。

答: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整顿的方法,是认真阅读

整风文件,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历史以及自己所在地区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弄清犯错误的环境、性质和原因,逐步取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提出努力的方向。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特别强调自我批评。

(3)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

答:延安整风的意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中共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为争取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还创造了通过整风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第七章

—、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A 5.B 6.A 7.D 8.D 9.D 10.A 11.D 12.D 13.A 14.B 15.D 16.D 17.A 18.C 19.B 20.D 21.C 22.A 23.B 24.D 25.C 26.D 27.C 28.A

29.C 30.C 31.A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 3.ABCD 4.BCD 5.ABD 6.ABCD 7.ACD 8.ABCD 9.BCD

10.BCD 11.ABD 12.BC 13.ABC 14.ABD 15.ABD 16.CD 17.ABC 18.ABCD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谈判有什么结果? 答: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以上所引材料中有何依据?

答: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极端仇视,力图消灭。材料2是当时蒋介石发的剿共密令;材料3表明蒋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国共产党视为“惟一的敌人”。

(3)蒋介石当时为什么耍弄反革命两手? 以上所引材中有何依据?

答:当时国民党军队大多还在西南,无法控制全国,所以蒋介石要争取时间,企图一手利用谈判来束缚中国共产党,另一手加紧调兵抢占地盘削弱中国共产党。材料4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下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

(4)对于蒋介石玩弄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

答:蒋介石的“两手”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材料4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了“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事实上,美国侵占了上海、秦皇岛等大中城市,替国民党抢占战略要地和运送军队。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指出五点协定的关键所在。

答:关键是必须改组现存的国民党政府,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所有军队都应遵守与执行联合政府及其联合军委会的命令。

(2)参照材料l、材料2、材料3,如何理解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协定的截然不同的评价。

答:毛泽东肯定这一协定,因为协定体现了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抗日和民主的目标,这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人民的胜利的重要保证。蒋介石认为承认这一协定就是他的失败,因为这一协定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

统治。要害是让共产党交出军队,接受国民党的“招安”。

(3)指出材料4中赫尔利对中国国共两党的看法,并阐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及这一政策造成的后果。

答:粉饰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美化蒋介石和他的政府正在“走向民主”;诬蔑中国共产党是“抗拒政府”的“武装的政党和军阀”,是建立“自由”、“民主”中国的障碍。

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是扶蒋反共。这一政策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加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中国国内存在哪几种建国方案?

答:有三种建国方案,分别是: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中国共产党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方案,是追求一个民族独立、具有高度主权的权威国家的方案。这个方案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各阶级、阶层的拥护,使各阶级逐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现代化中坚力量,并最终使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国方案得以确立。在众多建国方案中是最符合国情的建国方案,也是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建国方案。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答: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的失败,表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为目的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就让位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其前途是社会主义)为目的的新民主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孙中山的努力终于有了果实。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答: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结束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强林。第二,结束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夷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第四,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开始树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

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C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2、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D )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C )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4、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C )

A.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

B.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

C.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

D.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5、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 )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现代化

C.农业合作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6、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D )

A.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

B.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C.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7、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A )

A.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

B.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作为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其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林业

9、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C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10、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 C )

A.沈阳

B.武汉

C.长春

D.北京

11. 随着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 B )

A.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B.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发展生产力

12、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 D )

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对抗性矛盾

D.主要矛盾

1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的标志是( C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4、1949年至1956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D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15、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要始终把( B )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A.公有制程度

B. 是否增产

C.达到规定规模

D.有足够农业机械

16、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 B )

A.复杂性

B.过渡性

C.混合性

D.短暂性

17、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D )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

B.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没收官僚资本

18、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B )

A.土地改革

B.没收官僚资本

C.镇压反革命

D.“三反”、“五反”运动

19、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B )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B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国营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合作社经济

21、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 D )

A.发展轻工业

B.发展军事和国防工业

C.发展农业

D.发展重工业

22、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形式是( A )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初级合作社

23、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的文献是( C )

A.《逐步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

B.《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C.《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D.《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24、农业互助合作发展的原则是( B )

A.积极发展

B.自愿互利

C.稳步前进

D.逐步过渡

25、我国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 A )

A.国家资本主义

B.公私合营

C.统购统销

D.定息

26、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政策是( D )

A.利用

B.限制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27、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对企业利润的分配实行( B )

A.定股定息

B. “四马分肥”

C.加工订货

D.统购包销

28、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A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

C.全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D.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9、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是( D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C.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0、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C )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3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B )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 C )

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 )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会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D )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

B.没收的官僚资本

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是( B )

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

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

3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D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 C )

A.1952-1956 年

B.1949-1954 年

C.1953-1957 年

D.1950-1955 年

38、从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A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优先发展农业

D.恢复国民经济

39、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 A )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40、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D )

A.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加工

D.公私全营

二、多项选择题

1、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 CD )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 BC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改革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ABCD )

A.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B.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

C.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4、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ABC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ACD )

A.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

B.我国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6、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三改”是指( ABD )

A.对农业的改造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畜牧业的改造

D.手工业大改造

7、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两者的关系是( ABCD )

A.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

B.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C.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D.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8、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ABC )

A.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地位

D.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三、材料题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哪些经验?

【答案要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伟大实践。主要经验有:

(1)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设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步骤,最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2)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逐步推进,比较切合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了因生产关系变化而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把私有制企业改造成公有制企业的过程中,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答题思路:依据材料和教材的归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对私营企业工作人员的安排等。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请回答: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具有怎样的重大历史意义? P231

【答案要点】 (错)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伟大实践。主要经验有:

(1)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设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步骤,最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2)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逐步推进,比较切合人们的

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了因生产关系变化而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把私有制企业改造成公有制企业的过程中,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答题思路:依据材料和教材的归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对私营企业工作人员的安排等。

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摘自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材料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摘自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请回答:

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关联?

【答案要点】

(1)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物,都有其事物发展自身的内在的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衔接、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前提,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两者的方向、目标与要求都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缺憾的弥补,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某些失误的纠正。而这种弥补和纠正,绝不是要否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是把当年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并且做得更好。

(3)社会主义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充分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当客观规律还没有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就难以深刻地认识它。当年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局限、认识的局限。造成这种局限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即使是主观上的局限,后人也不应该一味地责备前人,苛求前人。

答题思路:本题向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考生应重点关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两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前提,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两者都有历史必然性。

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