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

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

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
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

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

一代硕师,名当在嘉定、高邮而上,方冀耄期集庆,齐算乔松,何因梦兆嗟叱,读两平议遗书,朴学销沉同堕泪;

卅年私淑,愧末列赵商、张逸之班,况复父执凋零,半悲宿草,今又神归化鹤,拈三大帙手墨,余生孤露更吞声。

俞樾为清末一位大学问家,撰有《群经评议》、《诸子评议》、《古文疑义举例》、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丛钞》、《曲园自述诗》及《右台仙馆笔记》、《老圆》、《骊山传》、《梓童传》、《七侠五义》(改编本)等学术著作。所作笔记,搜罗宏富,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不少参考资料。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达250卷。能诗善联,《清史·俞樾传》评曰:“所作诗温和典雅”。楹联则公认为大家巨擘,作品极为丰富,自编成八卷,皆收入他的《春在堂文集》。

俞樾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的门生。两人所走的道路却大相庭

经。李鸿章一心从政,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俞樾却埋头文字,“学究天人际,名垂宇宙间。”曾国藩评价他的两位高足,曾坦率地说,他不喜欢象李鸿章那样醉心于爬官,但也不愿意象俞曲园那样专攻学术。但俞樾倒是自得其乐,他的著名自挽联云: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俞樾的楹联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创作联,共六卷。即《春在堂楹联录存》五卷,《春在堂挽言》一卷。另一类是集联,共有8种。《春秋人地名对》,载入《春在堂全本》之《曲园杂纂》,另有七种集碑字联书,未收入《春在堂全集》,而是收入清雷《娱萱室小品》,简介如下:

1.《峄山碑集字联》,原碑为小篆。全书收联99副,自五言至十七言不等。

2.《校官碑集字联》,原碑为汉隶。全书收联100副,自五言至十二言不等,以七言最多,占70副。

3.《曹全碑集字联》,原碑为汉隶,全书收联97副,自五言至二十五言不等,其中七言占62副。

4.《鲁峻碑集字联》,原碑为汉隶,全书收联103副,自五言至八言均有,七言占61副,八言39副。

5.《樊敏碑集字联》,原碑为汉隶,全书收联109副,其中五言六言只有三副,七言八言各50副。

6.《纪太山铭集字联》,“太”又作“泰”,原碑为唐玄宗所书隶书崖刻。全书收联81副,其中五言六言各六副,九言十言十一言各一副,七言八言各30多副。

7.《金刚经集字联》,此佛经为东晋鸠摩罗什译,历代有书迹多种,如唐王知敬、宋赵安仁等人均书过此经。全书收联98副,其中四言八副,五言32副,六言六副,七言37副,八言12副,十言十一言十二言各一副。

集字联虽亦称集联,实则不同于集诗、集词、集文。后则是集成句,上下联皆非自己创作。而集字联乃集字成句,与平

时创作联语没有什么不同,因所集字限于碑帖,故难度更大。

在联史上,称圣者,称大师者颇有几人,前如李渔、纪昀、孙髯、阮元、梁章钜,后如曾国藩、王闿运、方地山等,但似乎都不若俞樾更加合格。俞樾可称专业联家,数量既丰,水准亦高,集前贤大成,融合众长,转益多师,兼备诸体,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前人谓其联“诗味浓、意境远”,写景有“天然画意”,抒怀则有

“古中遗风”。内容亦不失广阔。时人谓其与纪昀并称为清代楹联两大家。

俞樾的楹联,工稳大气,平淡从容,初读不觉夺目,久读则味之愈浓,如陈年老酒,无穷意蕴始徐徐而出。读看其挽姚夫人联:

四十年赤手持家,卿死料难如往日;

八旬人白头永诀,我生亦谅不多时。

初读似无长歌当哭之语,细读则味出先生老年丧妻之沉痛,感情真挚,有陶潜之笔调也。

又有名胜联如:

占全湖绿水芙蕖,胜国君臣棋一局;

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飞。

此题南京莫愁湖联。从表面上看,和彭玉麟、李篁仙那种“境界似春花秋月”般笔调相比,要平淡、朴实得多。但品味再三,始觉是少有之大手笔。联语高度概括了莫愁湖的主要特征物精华所在。既有碧水青莲、画栋雕梁的美丽景色,更有朱元璋与徐达对奕及美女莫愁远嫁卢家的久远历史传说,最富幽情深意。语言锤炼浓缩,境界幽远。

再看其题戏台联一副:

一部廿四史,演成今古传奇,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

百年三万场,乐此春秋佳日,酒座簪缨,歌筵丝竹,问何如绿野平原。

此联稍见词墨飞扬,但与古今其他刻意构思、追求轰动效应的戏台联相比,还是显得沉静、平和,但其内容充实,概括

性强,对仗工切,字字精纯湿润,落落大方,当推佳作。

俞樾联并非一味平淡,其于平淡之中,有时则显奇崛之气。如其赠人联:

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陈同甫一流人物,如是如是;醉吟几篇旧诗,闲尝数盏新酒,白香山六十岁时,仙乎仙乎。

此为贺清末名吏、诗人金安清六十寿联。吴恭亨则评曰

“浑成可喜“(见《对联话》)。上联前两句由陈同甫(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文中成句化出,下联前两句则由白香山(白居易)诗句化出。同时将金与陈、白两人并举,虽过甚其辞,但契合金的性情、(民国人胡君复称之“喜谈经济,意气浩然”)才华及六十寿辰,可谓巧妙。

俞樾的集碑字联,古朴浑成,静穆深远,其中有不少名作,久传于世,惜今人未识乃先生作也:

书有未观皆可读

事经已过不须提(集《金刚经》)

观五岳而知众山小

凡百川咸于大海归(集《纪太山铭》)

古人所重在大节

君子于学无常师(集《樊敏碑》)

清绝作诗无俗字

闲来叩户有高明(集《校官碑》)

俞曲园和彭玉麟是儿女亲家(彭之孙女嫁俞之孙),彭死后,清廷为他的饰终之典甚隆重,并在西湖为他建立专祠。祠联由俞曲园撰写,长达三百三十四字。为俞氏平生最长之作,也是晚清著名长联之一。联云:

伟哉!斯真河岳精灵乎?自壮年请缨投笔,佐曾文正创建水师,青旛一片,直下长江,向贼巢夺转小孤山去;东防歙婺,西障湓浔,日日争命于锋镝丛中。百战功高,仍是秀才本色。外授疆臣辞,内授廷臣又辞,张林泉猿鹤,作霄汉夔龙。尚书剑履,回翔上接星辰;少保旌旗,飞舞远临海澨。虎门开绝壁,巉崖突兀,力扼重洋。千载后过大角炮台,寻求遗迹,见者咸肃然动容,谓规模宏阔,布置谨严,中国诚知有人在。悲夫!今已旂常俎豆矣!忆畴昔倾旧班荆,藉阮太傅留遗讲

舍,明镜二潭,勤营别墅,从珂里移将退省庵来;南访云栖,北游花坞,岁岁追随到烟霞深处。两翁契合,遂联儿女因缘,吾家童孙幼,君家女孙亦幼,对桃李秾华,感桑榆暮景。粤峤初还,举步早怜蹩躄;吴阊七至,发言益觉顄餬。鸳水遇归桡,俄顷流连,便成永诀。数日前于右舍仙馆,传报噩音,闻之为潸然出涕,念风物不殊,琴歌顿杳,老夫何忍拜公祠。

清代长联多为仿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而此联则完全是自出机杼。上联若传记,下联似悼文。由于所挽对象彭玉麟以今天目光来看,是一个镇压农民起义的统治阶级人物,我们无法对此联的思想内容予以肯定。但艺术上的成就则是出类拔萃的,叙述如诉如泣,感情真挚,语调凄恻,令人读后悲从中来。语言全为散文句式,变化多姿,畅若流水行云。梁羽生评曰:“俞曲园是站在清廷这边立论的,但撇开

‘观点与角度’不谈,此联洋洋洒洒,却是堪称以文为联的代表作。”(《名联谈趣》)

楹联创始之初,多为骈文和格律诗格式,后又融入词、曲句式。明清两代股文盛行。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单看一股,颇似散文,然比较两股,则形如排偶,这种文体对楹联影响较大,使楹联向语体倾斜,形成散文化倾同。即联中句式颇

似散文,或是文言文,或是口语。如陈兆庆题黄鹤楼联: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这副对联是晚清楹联散文化的最佳例证。且看上联起句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三二三节奏,显系散文句式;第二小句“到最上头”,一三节奏,更接近口语;结句“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直吞将”以虚字递进,两个五字句自成排偶与律句有别,律句是二三节奏,这里是三二节奏,与大观楼联“五百里滇池”同样是散文句式。尤以下联“哪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与口语无别,使人耳目一新。

晚清楹联诸家中,联语皆或多或少有一些散文化趋势。如曾国藩,时人谓之以“文章格式入对”,亦即散文化。而真正将散文化推至极境,无疑就是俞樾了。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就指出:“俞曲园作品,辑有《楹联录存》,已达六百余首,间雅有散

文化。”今人赵隆生则认为:“俞樾联语之散文化,为后人制联开出无数法门,为对联文体的辟疆扩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见其长文《论俞樾联语之散文化》)

俞樾联语的散文化,首先表现在字数与句式上,穷极其变,错落有致,请看其题杭州仓颉祠联:

上溯羲皇画八卦时,文字极舆,秦而篆,汉而隶,任后来缣素流传,不外六书体例;

高踞吴山第一峰顶,川原环抱,江为襟,湖为带,看从此菁华不启,振兴两浙人才。

再读其题衡阳船山书院:

论船山先生所著全编,得三百余卷之多,经史子集,蔚一代奇观,承其后者,勿徒争门户异同,汉详名物,宋主义理,各在师承,总不外古大儒根底实学;

卜衡岳胜地而开讲舍,看七十二峰在望,春夏秋冬,备四时佳境,登斯堂也,尚共矢晨昏黾敏,出建功勋,处修节操,交相自励,以毋负老尚书创建初心。

两联中,从三字句到十字句,皆有所用,句式随意变化,非

诗体所及。作者运用这种散文句式,不独追求外形上的繁复之美,实亦为内容所需。主要是增强表达能力,开启叙事功能。

二是喜用虚字,善用虚字。如前所述其贺金安清六十寿联,其上下联末句虚字的使用,给人以深刻印象。“如是如是”,乃急语而重复之,“仙乎仙乎”,则连用平声语调则显悠闲舒缓。两语皆神态毕现,虚字入联且又重复运用,最见匠心也。

三是造语平易,明白如话。文言是一种散文化,口语则又是一种散文化,如其贺高滋园九月二十四日六十寿联:

官两浙近廿年,以二品归田,仍在白苏旧治;

过重阳刚半月,为六旬介寿,恰当黄菊新花。

联中句子,皆近口语,不觉有对,却又对仗极工。下联首句“过重阳刚半月”,简直与“过春节才两天”一模一样。

又如集石经峪金刚经字成联云:

园乃其小,山亦不深,颇得真意;

食尚有肉,衣则以布,自称老人。

四是不避宽对,不工而化。俞樾的楹联,总的来说格律是比较严谨,但由于追求散文化,势必在平仄、对仗上有所打破,出现失替、失对、破偶等现象。但他决不以文害意,削足适履,其结果是其联语不工而化,愈显流动、摇曳之美。如自题俞楼联: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

傍山北山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

此联中间六字句,上下联平仄完全相同,可谓大面积的音韵不协,但读之却浑然不觉。觉之又不以为碍。“五百年”“六一泉”皆蕴意深厚之典,熟于心眼,若随意更易,反觉不佳。这恰如彭玉麟一联: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上、下联未七字句亦同样之病也,然世人不以为病,反以佳联视之。

综上所述,俞樾联语,于字法、句法、章法上都力图突破陈规,竭力追求散文化,从而铸就既工稳又变化,既沉雄又流动的独特艺术风格。

作者:傅小松编辑:汀滢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中外作品及作者

外国文学史作品 1.《神谱》-赫西俄德 2.《基督山伯爵》亚历山大·大仲马 3.《诗学》亚里士多德 4.《理想国》柏拉图 5.《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威廉·莎士 比亚 6.《诗意》贺拉斯 7.《变形记》奥维德 8.《埃涅阿斯纪》维吉尔 9.《唐璜》拜伦 10.《伊索寓言》伊索 11.《荷马史诗》荷马 12.《俄瑞斯忒亚》埃斯库罗斯 13.《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14.《圣经》 15.《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16.《神曲》但丁 17.《新生》但丁 18.《歌集》彼特拉克 19.《十日谈》薄伽丘 20.《巨人传》弗朗索瓦·拉伯雷 21.《羊泉镇》洛佩·德·维伽 22.《小癞子》无名氏 23.《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24.《坎特伯雷故事集》乔叟 25.《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6.《随笔集》培根 27.《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 28.《天路历程》班扬 29.《熙德》高乃依 30.《伪君子》莫里哀 31.《波斯人信扎》孟德斯鸠 32.《爱弥儿》卢梭 33.《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34.《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35.《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36.《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37.《浮士德》歌德 38.《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39.《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40.《红与黑》司汤达 41.《卡门》普鲁斯佩尔·梅里美42.《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43.《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44.《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45.《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46.《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 47.《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 48.《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亨利 希·海涅 49.《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 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50.《死魂灵》尼古拉·瓦西里耶维 奇·果戈里 51.《猎人笔记》伊凡·谢尔盖耶维 奇·屠格涅夫 52.《罪与罚》费多尔·米哈伊洛维 奇·陀斯妥耶夫斯基 53.《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 泰 5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 温 55.《玩偶之家》亨克利·易卜生 56.《萌芽》艾米尔·左拉 57.《恶之花》沙尔·波德莱尔 58.《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59.《红字》霍桑 60.《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61.《野草在歌唱》多丽丝·莱辛 62.《在网下》艾丽丝·默多克 63.《黑王子》艾丽丝·默多克 64.《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 斯蒂 65.《尼罗河惨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66.《哈利波特》罗琳 67.《虻》劳伦斯 68.《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 69.《名人传》罗曼·罗兰 70.《贝多芬传》罗曼·罗兰 71.《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布莱希 特 72.《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73.《老人与海》海明威 74.《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75.《海燕》高尔基 76.《在底层》高尔基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2、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3、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4、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5、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

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6、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7、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8、如果我自已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女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 9、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10、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

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一代硕师,联林巨擘——俞樾楹联艺术初探 一代硕师,名当在嘉定、高邮而上,方冀耄期集庆,齐算乔松,何因梦兆嗟叱,读两平议遗书,朴学销沉同堕泪; 卅年私淑,愧末列赵商、张逸之班,况复父执凋零,半悲宿草,今又神归化鹤,拈三大帙手墨,余生孤露更吞声。 俞樾为清末一位大学问家,撰有《群经评议》、《诸子评议》、《古文疑义举例》、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丛钞》、《曲园自述诗》及《右台仙馆笔记》、《老圆》、《骊山传》、《梓童传》、《七侠五义》(改编本)等学术著作。所作笔记,搜罗宏富,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不少参考资料。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达250卷。能诗善联,《清史·俞樾传》评曰:“所作诗温和典雅”。楹联则公认为大家巨擘,作品极为丰富,自编成八卷,皆收入他的《春在堂文集》。 俞樾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的门生。两人所走的道路却大相庭

经。李鸿章一心从政,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俞樾却埋头文字,“学究天人际,名垂宇宙间。”曾国藩评价他的两位高足,曾坦率地说,他不喜欢象李鸿章那样醉心于爬官,但也不愿意象俞曲园那样专攻学术。但俞樾倒是自得其乐,他的著名自挽联云: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俞樾的楹联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创作联,共六卷。即《春在堂楹联录存》五卷,《春在堂挽言》一卷。另一类是集联,共有8种。《春秋人地名对》,载入《春在堂全本》之《曲园杂纂》,另有七种集碑字联书,未收入《春在堂全集》,而是收入清雷《娱萱室小品》,简介如下: 1.《峄山碑集字联》,原碑为小篆。全书收联99副,自五言至十七言不等。 2.《校官碑集字联》,原碑为汉隶。全书收联100副,自五言至十二言不等,以七言最多,占70副。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一直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大观园的匾额楹联直接体现曹雪芹的思想与情感,而且是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设计等造园手法中最直观、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是匾额楹联成就了大观园。 匾额、楹联之于中国古典园林,如同灵魂之于肉体。匾额、楹联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结合,是文学与园林结合的完美体现。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文学语言创造了一座世外仙园——大观园。大观园虽生于纸上,却是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园内诸景皆备、四时皆宜,是集文学、建筑和园林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大观园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极佳对象。 对于大观园的匾额楹联,《红楼梦》书中有三次较为集中的介绍。第一次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领贾宝玉及众清客验收大观园,并题写对联匾额。贾政游园路线是:曲径通幽处→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蓼汀花溆→

衡芜苑→正殿省亲别墅→栊翠庵→芦雪广→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暖香坞→怡红院。“第十七章是一篇非常完整的园林美学文章。”(蒋勋,2010)可当《大观园记》。第二次是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妃省亲游园路线为:体仁沐德→蓼汀花溆→正殿省亲别墅→贾母正室→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衡芜苑→苦海慈航。第三次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领其在大观园内游乐参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路线为:缀锦阁→沁芳亭→潇湘馆→紫菱洲蓼溆→秋爽斋→荇叶渚→花溆萝港→衡芜苑→缀 锦阁。 不过,《红楼梦》对于匾额楹联周围景观的描述却散布在全书不同回目,有的甚至在书中多次出现,而且每次描写的侧重都不同。 一、匾额、楹联与植物配置的关系 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有生命的要素,除了能营造美丽的自然景观外,植物往往还具有承载文化信息和寄托情志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与丰富的植物文化是分不开的,大观园也不例外,利用植物来构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花朵美丽是因为色彩,服饰美丽是因为有人穿。大千世界,没有内涵的事务不可能美丽。——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2、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3、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4、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5、在读书上,一个教员不能强迫他的学生爱其所爱,一个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们同样的旨趣。如果一个对于他所读的书没有兴趣,那么一切东西都是白费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6、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7、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8、你以为不要紧,便什么都不要紧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9、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1、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2、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中华传统文化-楹联知识大全

中华传统文化 楹联知识大全 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 对联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联系。 上下联内容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 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还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具体内容参见有关文献。 内容相关特例之一:无情对 “无情对”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有关“无情对”的更多知识,另见《关于无情对》,此处仅举数例,供联友玩味。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萧何三策定安刘”。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纵”“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休”“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同观日月 异想天开 因春倦鸟独啼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可见,“无情对”几乎完全在内容相关的范围之外,因其诙谐有趣,且自古有之,早为大众喜闻乐见,姑且纳入“特例”。 内容相关特例之二:分咏格诗钟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楹联的写作技巧

楹联的写作技巧 (一)、掌握对仗的基本技巧。 对仗是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楹联。因而在学写楹联时,首先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在这方面,古代有不少关于声律对仗的好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声律发蒙》等,再参考《佩文诗韵》、《诗韵合璧》、《诗韵全璧》等,这些书籍是古代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它们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字数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 其次,通过多读古今名联名对,也可悟出创作楹联的一些基本技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书在第三节精选了中华经典楹联、第四节精选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实用的对联,意在让读者欣赏的同时,通过品读、模拟受到熏陶,学会作楹联的基本技巧。 再次,要注意楹联对仗的一些基本要求。

首先是形式要对称。一般来说,楹联的平仄、词性、句法及结构都要对仗。初学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如: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二是内容要相关。楹联之所以称其为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的平仄及词性都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有些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乃”和“才”表示其

林语堂作品风格

林语堂作品风格 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见《小品文之遗绪》)从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诩为道家精神,林语堂始终保持这种谈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格调、性灵超远为立场。 林语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 林语堂的文风有别于左翼作家所主张之战斗的文风,而是站在高于现实处,以自由主义精神写“热心冷眼看人间”的智慧文章。他的文章虽也讲要直面人生,不过并不缀以惨淡的笔墨;也讲改造国民性,但并不攻击任何对象,他以观者的姿态把世间纷繁视为一出戏,书写其滑稽可笑处,进而追求一种心灵的启悟,以达到冲淡的心境为最上乘。他最终也没能听取鲁迅关于不要把小品文当成“小摆设”的规劝(参看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坚持用散文的笔调本色为文,从而广达自喜、独抒性灵。 纵观五四时期的散文作品,林语堂这种融汇了东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虽缺乏主流文学的批判力度,却也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另辟蹊径,对当时、尤其是当下的读者意义重大。 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林语堂的翻译特点是通畅易懂,少用“行语”,中等文化的读者都能看懂,这也是他探索的结果。1936年他“做”《生活的艺术》,写到260页,他觉得用语深奥,论辩枯燥,会失去读者,于是推倒重来,换用一套话语,以风可吟、云可看、雨可听、雪可赏、月可弄、山可观、水可玩、石可鉴之类细腻动人的东方情调去观照竞争残酷、节奏飞快的西方现代生活,于是文风一变,空灵动人。他避用哲学概念,弃用政治口号,引俗入雅,降雅为俗,将雅俗融合,写出了无学究气、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The art of life 编订:JinTai College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生活的特点展开说明,具 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 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2、篇章2:《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3、篇章3:《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生活观后感,它给我们传授了快 乐的秘诀。写一篇读后感,对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更加的有感触。下文是小泰为你带来《生活的艺术》的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章1:《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 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 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 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

楹联趣事

楹联趣事 楹联艺术的精工与奇巧,自古以来就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爱好者。如今大多数的地方都成立有楹联学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赋予了楹联艺术新的生命力,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中,对对联应该是最主要的课程,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反应能力,也是学生掌握文字、词汇特点的最好方法。凡读书人,不懂对联或不会对对联,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民间流传了很多与对联有关的故事、轶闻,这一篇,我将撷取一些此类故事和朋友们分享,既是故事,对于它的历史真实性和可信性,已无必要去深究,我们只是从中学到一点文学知识,从它可娱性的内容中获得开心一笑,也就足矣了。 一 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自小就聪慧过人,诗词歌赋倒背如流,邻家有一富户,对其深为妒忌,一日当众多邻居面出一上联要于谦对,以此想难倒和羞辱于谦: 牛头岂能生龙角; 于谦应声对到: 狗嘴何以吐象牙。 对仗工整,一字无暇。针锋相对地反辱了这个富家弟子。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1 林语堂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写的散文包含着许多哲理。就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林语堂散文集》。书里许多中的精辟话语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最难忘的还是《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一文。 《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这篇主要写了作者认为人类的快乐是享受。人的一生就是给自己制造最大的快乐。 读完这篇后,我感慨万千:林语堂不愧是语言大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的一生,无论是干什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认为快乐分为两种:一是享受,二是工作。享受中的快乐是很普遍的,它能给人轻松,使人避开烦恼,比如坐在草坪上野餐、睡觉等等。工作中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拥有,他们一般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成功地把生活与快乐结合在一起。比如画家,他们不象大多数人一样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累赘。他们的作品既可以为他们创造画画的乐趣,又可以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这种职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他们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但只有“苦尽”才能“甘来”,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回报。光阴似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只有好好把握住时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朋友,“一寸光阴一寸金”,请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人生

的基础,将来你才会收获更大的快乐!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学识渊博,见识深奥而广泛,以前在学中国现代文学时也读过他的几篇作品,泛泛而读,印象不是太深。这次仔细阅读了他的散文集《秋天的况味》,才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幽默诙谐,让人能始终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去看完每一篇。他的观点我不全部赞同,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非常欣赏。他作品显著的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不断渗入自己的观点。比如对中庸的定义就是积极和平和两个观点的折中,既有儒教的积极观点也有道教的平和无为观点,事实上中庸也就是这个意思。再比如对哲学的定义就是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再者,说陶渊明,自辞官后整天就是喝酒,游山,因此今天多数人认为陶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林大师则认为陶有诗人与最和谐的伟大性格,这是一种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史书记载宋代苏东坡也是这个观点并因此佩服得五体投地。 林大师的散文从哲学到房间布局,从食品到精神文化,每一篇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他的作品间显现的不全是观点,我认为应该是他的思想,网,他还应该是个思想家。据我所知,林大师不但是精通西学,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上的造诣也是独树一帜的,所以他的作品中不但有白话文,有古文,还有英语,常有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时出现,孔子与老子,

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中国的哲学家是睁着一只眼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和讥评心 理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自私主义和仁爱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 人,是一个有时从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在梦中比在醒时 更觉得富有生气,因而在他清醒时的生活中也含着梦意的人。他 把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看透了他四周所发生的事物和他自 己的徒劳,而不过仅仅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应走的道 路。因此,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 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个大哲学家没什么稀罕,但一个民族能以 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 在西方狂人太多了,只好把他们关在疯人院里;而在中国狂人 太罕有了,所以崇拜他们;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自己。 一个人的想像力越大,就越不能得到满足。 一个理想中的终身伴侣的幻想会生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种力量若在缺乏想像和理想的人们便永远不会感觉。笼统地说 来,人类有时也被这种理想的力量引入歧途,有时则辅导上进;可 是人类终是完全靠这种想像力而进步的。

我们一生中总想把我们幼时的梦想说出来,但是,“有时还 没有找到我们所要说的话,我们已经死了。” 一般地讲起来,我们的生活是过于复杂了,我们的学问是太 严肃了,我们的哲学是太消沉了,我们的思想是大纷乱了。这种 种严肃和纷乱的复杂性,使现在的世界成为这么一个凄惨的世界。 说起来有点矛盾,简朴也就是思想深刻的标志和象征。在我 看来,在研究学问和写作上,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欲求思想 明澈已经是一桩困难的事情,然而简朴更须从明澈中产生出来。 当一个作家在役使一个观念时,我们也可说那观念在役使他。这 里有一桩普通的事实可以证明:一个刚从大学里以优异的成绩毕 业出来的大学助教,他的讲辞总是深奥繁杂,极其难于理解,而 只有资格较老的教授们才能把他的思想单纯地用着简明易解的字 句表达出来。如果一个年轻的助教不用他自矜博学多才的语句来 讲解时,他确有出类拔萃而远大的前途的。由技术到简朴,由专 家到思想家,其间的过程,根本是一种知识的消化过程,我认为 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完全一样的。一个博学的学者,须把那专门 的知识消化了,并且和他的人生观察联系起来,才能够用平易简 明的语句把这专门知识贡献出来。 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遭从 何处而来 寻求知识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和旁人无关。只有如此,教 育方能成为一种快乐,并趋于积极。

浅议楹联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议楹联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倡导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并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习语文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孩子完善、丰厚自己文化底蕴的愉快历程——这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楹联作为汉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它以极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巧、音韵和谐之美,具有无穷的魅力。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一艺术。 “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神秀的余杭镇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绮思妙句,锦联华章,读之如坐春风,如饮甘霖。鉴于此,笔者和同事、学生一起在楹联的世界里求索。 一、追寻:历史源远流长 诵古诗,论风俗,知春联。 [教学案例] (出示《元日》) 师:老师今天把这首诗带来,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体味一下,你会发现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过年风俗。 (学生诵读古诗并交流,明确过年的风俗:爆竹声声、喝屠苏酒、换桃符) 师:“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生共同交流春联的历史:桃符→春联→明清发展→春联的普

及) 师:春联就是起源于“桃符”,请看一下桃符。(学生看课件)民间传说桃木能辟邪。古时习俗,新年时用桃木板画上降鬼大神画像,悬挂在门旁。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在桃木板上题吉祥祝福的联语,这样一来桃木可以镇邪,二则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则美观门户。相传,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提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元太祖朱元璋功不可没。课外,大家可收集一下朱元璋与楹联的故事。从此,楹联这一文学形式也不再只局限于春联,我们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楹联的身影,比如—— 生:喜联、挽联、寿联,新屋落成联、店铺开张联,各种名胜古迹上也有对联。 师: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对联高手。明朝的解缙,清代的纪晓岚、郑板桥等,他们留下了不少的楹联佳作,同时也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哦! (欣赏过年人们写春联、贴春联,春联背景下的全家福等照片)[反思] 作为浙江省试教先进单位,经典古诗词诵读是学校的一大亮点。素有“诗中诗”美誉的楹联课程开发,为孩子们亲近母语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于是,我们从了解楹联的历史入手,几次备课,无数次修改后,设计了以上的活动方案。先让孩子们诵读他们熟悉的古诗《元日》,展开古时过年习俗的讨论;再引出“新桃换旧符”就是现在的楹联;然后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讲故事的形式,并以形象直观的课件加以辅助,介绍楹联。这样让他们了解联源远流长的历史:楹联起源于桃符,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在桃符上题联语,在明清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现在楹联已经得到普及。孩子们以此联系生活实际——处处可见楹联的身影,感受到楹联是一种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历史还是比较陌生,很多知识都是教师在讲解,但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的内容还是很多,如朱元璋在民间留下的春

林语堂早期散文特色

林语堂“语丝”时期散文 摘要:作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在二十年代,即“语丝”时期,主要身份却是一个激进的社会和文明批评家,同鲁迅、周作人站在一起,以“土匪”自称。在《剪拂集》中留下他当时的思想轨迹,充满了叛逆与清醒意识,并且显露出日后“幽默”的苗头。 可以说,“语丝”时期是林语堂一生最富于战斗力的时期。 关键词:林语堂语丝匪气幽默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他所提倡的幽默小品文奠基而成的,正因为这点,在许多建国后的文学史教材中,都将其作为批判对象。其实,林语堂也并非一味追求幽默,在二十年代,即1924-1928年,他就以一个斗士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那正是创刊于1924年的《语丝》最为辉煌的时期。林语堂作为该社的重要成员,同鲁迅、周作人、孙伏园、郁达夫等人一起,为“语丝”任意而谈,泼辣幽默的文体作出重要贡献。鉴于他与《语丝》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作品称之为“语丝”时期。在这个时候,林语堂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叛逆意识和激进思想,写下了大量有关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文章,后来这些作品都收入《剪拂集》中,成为他一生曾为战士的光荣记录。 林语堂之所以会加入“语丝”社,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社会政局。二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正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那段时期。先是一九二四年,贿选总统曹锟下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残暴的安福系段祺瑞政府;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紧接着,北京发生“女师大风潮”,由反对校长杨荫瑜发展为反对教育部部长、复古主义流领导长章士钊;三月十八日,在执政府门前发生了枪击示威群众,死伤两百多人的“三一八”惨案。面对这些混乱的局面,深受基督教“人道”主义和西方“自由”“个性”影响的林语堂自然对封建军阀政府极为不满,而当时语丝社正处于群众运动的中心。固然北京是“瘫痪魂灵的大公寓,魅魑同胞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屡次天安门大会的历史地,是五四运动的起发点,是学生们和警察大战的故址,是三一八大惨案的屠场,是打狗运动的故都!……,北京就是学生领导群众干涉政治的唯一名城。曹家楼之火焰,章行严宅里之喊声,天安门五花十色的彩旗,执竿抛砖新华门前之决斗,五卅运动冒雨赤足之游行,这是何等的雄壮。国务院门前血肉的横飞,哈德门大街沿途的血迹、病院中的呻吟、北大一院的追悼会、北大三院的搜查、学生领袖的遗迹,这是何等的悲惨,所以舍不得北京者以此,所以恨他者以此”。[1]作为北大教授,语丝社重要成员的林语堂,自然也不能不受其影响。 第二是自身的原因。林语堂曾描述过他当时的心理历程: “说来也怪,我不属于胡适之派,而属于语丝派,我们都认为胡适之派那一派是士大夫派,他们是能写政论文章的人,并且适于做官的,我们的理由是各人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别人让你说的话’。(我们对他们有几分讽刺),这对于我很适宜,我们虽然并非必然是自由主义分子,但把《语丝》看做我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园地,……”[2]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林语堂之所以没有加入《现代评论》派,而是成为《语丝》派的一员,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和志趣有别于胡适等人的“士大夫”派,而更接近于语丝诸子。他希望:各人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别人让你说的话。可见她对于言论自由,有多么重视,后来他也说:“我喜欢语丝,因为喜欢语丝,乃天性使然”。[3] 从他加入语丝社的两个原因,我们可以得知,林语堂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对黑暗专制的中国社会环境极为不满,希望能够争取言论自由。为中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所以,“语丝”时期的文章,也就不免带上了具有时代性的“凌厉浮躁”。与感情相适应的,是这时期他的散文的内容,呈现两种显著的特点,一是“匪气十足”,二是“幽默笔调”。 一.匪气十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