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目标管理】课程与教学目标

【目标管理】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1、教育目标: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也就是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也叫培养目标;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定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测度功能

(四)聚合功能

舒伯特(W.H.Schubert)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型目标

一)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的课程目标选定方式。二)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是预期的,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前所设定的;行为性目标最终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主体是学习者;行为性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行为性目标显示出了精确、具体和可操作的特点,但也有其缺陷,一是容易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变化;二是容易忽视学生心理倾向与能力的变化;三是容易淡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它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生成性目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生成性,最大优点在于为学生的自由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生成性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敏感性。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差异性,强调个性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一)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

3、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

4、过于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

(二)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

国家课程标准目标分类:结果性目标(学习结果、可观测动词、知识与技能、两个子领域、三个水平层次);体验性目标(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历史性、过程性动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水平);表现型目标(表现机会、艺术类课程、两个层次水平)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全面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具体性原则(四)层次性原则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需要经历四个步骤: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任务的组织。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二是分析使用的目标及类型;三是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起点确定? 起点能力确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先备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二是对目标能力的分析;三是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如何

(四)目标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表述的要求与基本要素

(1)基本要求

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

第三,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

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价,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它不代表所有学生真正获得的真实的教育结果,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部分。

(2)基本要素

行为目标表达形式,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简称ABCD形式。

行为主体: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要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应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可把握的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表现程度(标准):课程目标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但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例子:1、“通过学习昆虫的形态特点后,学生能以90%的准确度,从书上的图中辨认出哪些是昆虫。”

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辨认昆虫”,行为条件:“在本课课本的图中”,表现程度:“达到90%的准确度”。

2、“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能在5分钟内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准确率达95%。”

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行为条件:能在5分钟内;表现程度:准确率达95%

二)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在生成性目标设计时,教师应该为生成性目标留有空间,让目标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同时注意在活动中丰富与发展已经预设的目标。

要少用规定性字眼,如“学会”、“掌握”、“记住”、“说出”等,而用“引导”、“激发”、“启发”一类的字眼。让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反思、观察、审视的状态,而不是检验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三)、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表现性目标主要是描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例如,

? ①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历史课程标准》)

③制定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英语课程标准》)

④搜集有关资料,讨论我国某一地区改革开发以来的发展成就。(《地理课程标准》)

——《称赞》教学目标分析

一、概述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会认生字。(2)会写生字。(3)背诵课文。(4)能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1)掌握识字的方法。(2)同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写字姿势正确。(2)懂得课文主题思想。

——《称赞》教学目标分析

一、概述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认识课文中中所出现的生字,并且能认清字形。

(2)会写课文中出现的11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学字头。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并且背诵全文。

(5)能够口头组词造句,能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由老师引导后动脑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反馈课文学习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和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够懂得课文主题思想。

(3)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的思想,能够完成一篇小儿歌或小故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