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第18课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第18课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

第18课淮阴侯列传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

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往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积聚木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千古悲剧第一人

关于《史记》选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论文)

关于《史记》选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论文) 韩海军 今年是山西省高中试用选修教材的第一年,这也是新教材使用,新理念实施的关键一年。广大教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同时探索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还有等商榷。但是只要把握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并能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并认真探索的教学规律,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正是这一位在教学前线的探索者,下面谈谈我在教读《史记》时的几点做法:大致分为方法指导、文言知识块,文学鉴赏块,写作指导块四个方面。 一、《史记》选读的学习要得法。 选修教材和课改以前的教材相比,广大师生的共同感觉就是内容太多,容量太大,学生学不过来,教师教不过来,结果学得无味,教得疲惫,效果也不好。所以做为课堂的两个重要角色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再以往那样对于一篇文言文,教师一句句教读,学生一句句翻译。以往这种学习的方法在过去那种教材中似乎还能够实行,但是现在这种方法根本就行不通,如果只是翻译,一句句直译,仅《高祖本纪》,用两个星期也上不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个学期上学习两本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和《唐诗宋词选读》。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在教学中我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去读译课文,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去复述课文,要求尽量做到和课文一致。而不再在课堂上一句句翻译。当然对于重点字词还是要强调检查掌握。只是在译文上不能再象以往那样满堂灌,出力效果不好。课堂上在注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我注重重点点内容的讲解和落实。这大大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二、《史记》选读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式的历史巨著,是“文”与“言”结合最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无论怎么授课,都不能脱离这两者,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5本) 1.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目录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3 从军行杨炯/4 滕王阁王勃/4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6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张九龄/11 ; 送魏万之京李颀/11 山居秋暝王维/1l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12 燕歌行高适/14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15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9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21 送友人李白/23 将进酒李白/23 】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旅夜书怀杜甫/29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30 客至杜甫/30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35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3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36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38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 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鄞弟妹白居易/38 天上谣李贺/39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45 安定城楼李商隐/45 九曰齐山登高杜牧/46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46 长安晚秋赵嘏/48 商山早行温庭筠/48 $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53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53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54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55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55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56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61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62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62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65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66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66“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71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72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73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74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畿道/79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畿道/80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80 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82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83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84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89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89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90 "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陆游/92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92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滞香人) 姜夔/94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99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99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102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103 2.选修教材《写作》目录 ◎修辞立其诚 ~ ——写真话,抒真情/1 ◎借我一双慧眼 ——观察、选择、提炼/17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 ——审题与立意/29 ⑩世间惟有情难画 ——情感的传达/45

高二语文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叙事艺术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的名篇。在这篇人物传记中,司马迁纵开笔墨,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独具匠心地安排叙事结构,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叙事方法,完美地叙述了韩信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展现其卓越的军事才华、佐汉破楚的巨大功绩,与此同时,也对他被杀的结局深表痛惜。作为一篇成功的人物传记,它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性;有纷繁复杂的结构安排,又有条理性;结合多种叙事方法而突出主题的集中性。这样,《淮阴侯列传》就成为传记文学史上的杰作,对后世的人物传记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韩信为汉代的名将,被汉高祖刘邦誉为“三良”人物之一。《淮阴侯列传》主要是从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出发,站在全知视角的高度,以人为主,真实、客观、全面地记叙了韩信一生的主要事迹。 《淮阴侯列传》主要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塑造了真实的写作环境。传记的开篇,叙述了韩信为平民时的三件小事:他为亭长妻“不为见食”而怒;对漂母“进食”,他表示日后要重报;受淮阴屠中少年之辱,他竟忍耐。在这里,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将韩信人穷志不短、有恩必记、大智若愚,能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真实的展现出来,尤其是对两位女性的不同态度,表明了韩信的人生追求。当然,史公不仅重视细节的真实性,亦重视战事描写的真实性。在下文的井径之战中,通过一系列的对话情节描写,将广武君的智慧、成安君的庸儒、众将的愚钝和韩信的用兵如神真实地体现出来,成功的塑造了韩信一代“兵仙”的形象,字里行

间透出对韩信的佩服之情。 《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叙事,采用的是客观叙述的方式。在这篇人物传记中,史公用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写蒯通说韩信谋反,足见史公对韩信的“痛惜”之情,但即使如此司马迁也并没有让自己站出来进行评论或解说,而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慢慢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这就是第三人称叙事角度中所谓的客观叙述,即“作者将自己隐蔽起来,把事件或故事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子叙述出来,读者并不感到有一个叙述者站在面前。”(《史传文学》第105页)这在《酷吏列传》写张汤时亦有所体现,司马迁对于张汤一类酷吏是深恶痛绝的,曾在《酷吏列传》中借赵禹的口骂张汤:“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对于张汤这类人,司马迁当然有自己的评价,这在“太史公曰”中可见端倪。但是司马迁写张汤儿时劾鼠掠治一事,同样也没有站出来进行评论或解说,读者却可以由此了解张汤性格的一个侧面,这就是客观叙事。它不受拘泥,可以将所写之人的性格真实地凸现出来。 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全面的展现故事情节,对塑造韩信这一人物形象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记叙《淮阴侯列传》的战争场面时,在叙述者那里,战争双方的各种活动是无任何军事秘密可言的。在写韩信这个人物时,作者亦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全面的展现韩信其人其事,甚至内心活动。如“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这里写的就是韩信当时不被重用时的心理活动,既体现出韩信的心高气傲又有一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世俗感,写得很具人性化。这就是第三人称叙事角度中所谓的全知视角高度。也就是郭丹所说的“叙述者无处不在……通晓任何人物的内心隐秘。”(《史传文学》第106页)这种写法的运用将史公对韩信的复杂感情酣畅淋漓的宣泄在字里行间,使得韩信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不但如此,全知视角还可以虚拟悬想,设身处地地揣摩人情,将“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场面、言语描述出来。在文中,武涉、蒯通对韩信的力说、韩信与陈唏密谋“谋反”等事,都是攸关生死的大事,没有全知视角,外人何从晓得?因此,全知视角是史公能将《淮》篇写的如此声情并茂、完整集中的相当重要的手段。不仅是此篇,在《史记》人物传记的其它杰出篇章中,司马迁也很好的利用了全知视角的叙事角度,在《李斯列传》中,作者在展示这个地主阶级政

语文导学苏教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文白对译)Word版含答案

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他还是平民百姓时,贫困、 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没有好的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以做生意维持生计,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 经常寄居在别人家里吃闲饭,很多人都讨厌他。他曾经多次 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弃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他,于是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时韩信去了, 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知道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丝绵,其中一位 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老大娘看见韩信饿了,给韩信饭吃,直到数十天漂絮工作完了以后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 才罢。韩信很高兴,对那位老大娘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 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 您老人家。”老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 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他说: “你虽然长得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 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人马,想要往东突破井陉口,攻击

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赵国。赵王歇、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就在 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 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 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 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王,生擒 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 夏说,新近又在阏与打了一场硬仗,如今又用张耳辅助,计划 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 要夺取赵国,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 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阻挡。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 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 打柴割草,烧火做饭,士兵们很难安饱。现在井陉这条 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 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军队连绵 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 几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会远远落在后边。希望您拨给我 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 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您就深挖战壕, 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 加高营垒,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他们向前不能战斗, 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 向后无法后退,我就率领奇兵断绝他们的退路,让他们在 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 荒野什么也抢不到,用不了十天,韩信、张耳的人头就可以 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否则,一定会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 被他们二人俘虏。”成安君是一介儒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 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 不用阴谋诡计,说: “我听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 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7(史 记)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 课题:《淮阴侯列传》第 1 课时总 3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韩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淮阴侯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写的!

(一)容易读错的字: 商贾(gǔ)井陉(xíng)辎重(zī)裨将(pí)拊循(fǔ) 鞅鞅(yàng)蓐食(rù)蒯通(kuǎi)喋血(dié)阏与(yù yǔ)高垒(lěi) 樵苏后爨(cuàn)袴下(kuà)馈粮(kuì)萆山(bì)传飧(sūn)樊哙(kuài)陈豨(xī)跖(zhí)之狗吠(fèi)尧泜水(chí) (二)文章结构 • 1-3 早年屈辱 • 4-7 井陉之战 • 8被贬之后 • 9-10 谋反被诛 • 11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 难句疏解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注意右边的小字) 【明确】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明确】: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二)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明确】: 故事人物性格 ①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 ②漂母饭信自信和抱负 ③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教师在选修课上的主导地位不能弱化-精品文档资料

教师在选修课上的主导地位不能弱化 我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修)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不久前在无锡举行。笔者有幸和来自全省各地的600多个同行参加了这次活动。参加活动的老师认真聆听了六节观摩课和选修教材编写专家提出的教学建议,收获颇丰。结合对两年来选修课的教学实践的反思,我悟出:对于选修课,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弱化,反而要适当提高。 理由之一:选修教材的多样性。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修教材有《现代散文选读》《古代散文选读》《〈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论语〉〈孟子〉选读》《语言创新与应用》等。专业化程度很高,教学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选择教材,确定教案,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只有如此,才能教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由之二:选修课的特殊性。选修,决不是阅读兴趣的无目的漫游,而是以兴趣为基础,以发展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点缀,而是着眼于彰显多彩个性、培养多方探究的能力和获得多种素养的有效课堂。因此,在选修课堂上,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宏观掌控的能力,牢牢抓住主导权,学生的个性发挥才不会走向无序状态,探究活动才不会流于肤浅,语文选修课才会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流于形式)、个性张扬(而不失于张狂)的舞台,也才会真正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学目标。 理由之三:课时的有限性。一般的选修课都安排36教时左右。而一本选修教材包含着若干个专题,教学任务远不是36课时所能完成的。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教师就必须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及早规划,认真取舍,精选并推荐必读篇目,而不遗落最具营养的佳品。同时,打乱原有编排顺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新任务。 语文教师应如何履行主导者的职责呢?笔者认为: 一、主导性体现在对教材的取舍、整合上 丰富的教学内容,有限的授课时数,使语文教师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订好教学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预先通读教材,考虑取舍。比如《〈史记〉选读》,共有19篇课文,其中《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屈原列传》等为名篇。笔者从中精选了8篇作为精读课文,其余的进行泛读,其中又选了两篇作为文言文训练材料编成试题。这样点面结合,既扩大了阅读量、积累量,又突出了重点,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语文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实际对单篇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比如教《淮阴侯列传》,除了选文之外,笔者补充“萧何月下追韩信” “登坛拜将”的片段给学生欣赏,还补充有关南昌亭长妻、漂母、侮信少年的后事等材料给学生阅读,从而让学生对韩信的形象有全面、立体的把握。南京行知实验中学的王樱林老师对《唐诗宋词选读》的整合值得借鉴,她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柳宗元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周亚夫军细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司马迁的《周亚夫军细柳》。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意图)进行说课。 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熟悉教材 一、教材 《周亚夫军细柳》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作品。 从《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对于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从所在单元来看: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单元目标是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多读熟读中,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除了要熟悉教材,我们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学生 二、学情 所以在授课之前,我针对这节课,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所在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做了随机调查,有效问卷52份 由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如: (一)对于文言文的基本词句知识,学生们虽有接触,但是还需要老师进行重点讲解和点拨

(二)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设境体验、文本细读,达成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让他们更喜欢这篇作品 教材分析和调查所显示的学情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由此我展开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加强朗读。 (二)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人方法。 (三)感悟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认识其现实意义 (《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史记》。它是秦汉时期的作品,距离现在2000 多年,词语的使用、语言的表达都与现代有较大的距离。掌握重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并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就成为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另外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它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在实录历史的同时,还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就落在了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上。同样这两点也是本文的难点。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前两个侧重于古文、文章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后一个侧重于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提高和价值观的提升。完成本课教学的三个目标预计两课时,后两个目标计划在第二课时完成。) 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设置的教学方法为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法。 本堂课侧重于读,读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材教学浅探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材教学浅探 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为高中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让高中学子们走近大师、阅读经典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上的支撑。在诸多经典之中,《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可谓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为了简单记住几个繁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要从研读中汲取精神养料,学生通过文本在与司马迁及其刻画的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学习做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构建更为完美的人格,以期对个体人生奋斗有所助益。既然如此,那么逐字逐句地串讲,把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的落实就完全违背了《史记》选修阅读目的的需求。回顾近年《史记》选修教学实际,我发现选修课程成了必修课程的简单补充,课程真正目标的旁落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使篇幅较长精彩的篇章在字解句析中丧失它的特色和灵魂,使整个阅读过程远离对艺术和生命的多样感悟,最终走向沉闷和倦怠,从而造成教学进程滞缓和教学效率低下。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真正实现选修课程教学的突破和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精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只有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平台,才能使合作探究的活动走向深层,进而读出《史记》之神髓。 一、精选教文,板块整合 《〈史记〉选读》编写自成体系,有其归类上的理论独到之处,却未必是实际教学的最佳体系。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作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调整是系统教学《史记》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如下:第一阶段是认识《史记》和司马迁的关系。结合《必修五》刚学完的《报任安书》来研习《太史公自序》,深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关系。然后直接跳转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的研习,通过屈原的以死明志和管仲的“不羞小节”洞悉司马迁的生死观,结合《孔子世家》破解其“立功、立德、立言”的价值观。第二阶段是学习《史记》人物。首先是帝王系列:《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一为无赖布衣,一为名将之后,逐鹿中原,在明争暗斗、强弱逆转中结局大相径庭,史家之思、探究之点不言自显。其次是将相系列:《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和《魏公子列传》,于其起伏人生中感受其鲜明个性、不凡气质和悲慨命运。最后是布衣系列:《刺客列传》和《滑稽列传》,一者以剑慰平生,一者以言谏君王,于此尽显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第三阶段是综合探究,回顾所学,简介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了解《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在搭建基本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深入探讨研究,拉高视点的高度,拓宽视域的广度,方能成就目光的深度和视角的新颖,在如此的合作探究中方能言之有物并真正走向深处。这样的体系编排的教学效果显然是按教材体例按部就班教学或者随意挑选篇目教学无法企及的。 二、多样裁剪,篇章整合 在明确了重点篇目和合理教学体系之后,实际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研习就成了我们直面的问题呢?由于《〈史记〉选修》绝大多数篇目都很长,若囫囵吞枣,势必食而不知其味,难品文本精妙之处;若逐段串讲,就把选修教成了必修,甚至“逼修”,势必耗时费力,难激学生探究之趣。可见篇章内部巧妙裁剪和篇章之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 1.单篇裁剪,求完整求精巧。 《〈史记〉选修》不少选出的精读篇目篇幅较长,非一两节课所能驾驭,在篇章教学重点的宏观把握前提下,合理裁剪语段,凸显每一课时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例如苏教版《高祖本纪》,全篇共20节,共记述了刘邦崛起草莽、入关破秦、与楚相争、称帝封王、诗酒还乡等诸多史事。编写者将其放入“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

(完整word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校本作业本新人教版

C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第二十四课出师表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 ) 中道崩殂( ) (2) 裨补阙漏( ) (3 ) 行阵和睦( ) (4) 以彰其咎.( ) (5 ) 陟罚臧否.( ) (6) 以遗陛下( ) (7 ) 庶竭驽钝( ) (8) 猥自枉屈( ) (9 ) 咨诹善道( ) (10)夙夜忧叹(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 (2)引喻失义.( ) (3)猥自枉屈( ) (4)斟酌损益.( ) (5)咨诹善道( ) (6)以彰其咎(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6)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5•下面四组句子中画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是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这与《出师表》中的 (1) (5)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4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诚宜开张圣听 A .帝感其诚

D •先帝 创业未 半而 中 道崩殂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 6-9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 中之事,事无大小,悉 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 中之事,事无大小,悉 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 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 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亲贤臣,远小人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桓、灵也 C. 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必以信 D.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9. 理解本文内容,然后填空。 (1 )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今天我们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 __________ ”这一,成语。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_______________ 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 (3)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 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意义相近,字数相等。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 10-14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公与 之乘,战于.长勺 愿陛下亲 之信之 悉以咨之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苏教版语文高中选修《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

专题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淮阴侯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整体了解,疏通课文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淮阴侯列传》,本文是其中的节选,这个节选的部分不太好,节选的文字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学习中,我们将给大家补充出删去的部分。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韩信出身于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克,建功赫赫。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他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桩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 三、朗读并翻译 1、第1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行,品行) 又不能治生商贾——(治生,谋生;商贾,做买卖) 常从人寄食饮——(寄,寄靠) 不为具食——(具,准备) (2)指名翻译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后离去不再回来。)(3)品味、赏析 “怒,竟绝去”表现韩信怎样的个性? (“怒”,自尊受到伤害后怨恨,又没有办法去责问别人;“竟绝去”,自尊而倔强。) 2、第2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诸母漂——(漂洗丝绵)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给饭……吃) 竟漂数十日——(一直,最终) 吾哀王孙而进食——(可怜) (2)指名翻译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8课 李将军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8课李将军列传 本文在本册书里是很特殊的一篇,这不仅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李广这位富有传奇、悲剧双重色彩的一代名将形象,更在于司马迁与李广有着特殊的关系。司马迁正是替李广之孙李陵讲公道话而获宫刑的。对于这位与他自己同时代,又是自己非常景仰的英雄,如何写才能既抒发出自己的感情,又遵守史学家的品德,这正是本文学习之处。 具体说来,除要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外,要好好体会李广身上的悲剧意味,深入认识其悲剧根源,还要体会司马迁在文中抒发的一唱三叹之情,品鉴塑造李广形象的艺术手法。司马迁写传记,每篇都有主线。读此文,一定要抓住李广的“战”“射”与“不遇时”的叙述主线。 一、人物名片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是一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生未得封爵。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生活中他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的麾下,甘愿为他去死。 二、文体知识 传·列传 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单传是一人一传,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传内,如《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三、文化常识 刀笔吏 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

史记〉阅读教学活动课教学方案

授课方案方案 课题名称《史记》阅读实践活动课授课方案 姓名王彬彬工作单位怀安县柴沟堡一中 年级学科高二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授课内容解析 选材设想:以高中“列传专书精读”介绍书籍《史记》为切入点和打破口,落实《高 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课课程的建议”中的“列传专书精读”建议,选择一个 学习角度“文学与我们的成长”为阅读目的,化文学这个大范围为小,化空泛为详尽,和 学生一起经过《史记》的阅读实践活动,认识社会、体验人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激 发、提升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本课程在促令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教材解析:《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录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 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优选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 期的一位一般史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中间并无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司马迁能 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历史巨著,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司马迁以及他的 《史记》,为我们供应了一片巨大的精神天地,其中的思想力量、精神内涵、人格魅力,是 供我们不断充分和提升自己的精神源泉。 二、授课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10篇传统经典篇目,让学生借助说明、工具书自主学习,加强朗诵和语 译能力,培养文语言感,梳理积累文言文化知识,牢固和拓展文言阅读知识和技术,进一 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初步理解司马迁和《史记》,领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语言魅力,提升语文涵养。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过课堂研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 过程,养成独立思虑、善于研究问题的思想习惯,形成研究能力,为课题类自主研究学习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21课自主赏析项羽之死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自主赏析项羽之死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B) A.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B.非战之罪.也罪:罪恶. C.与其骑会.为三处会:会合。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解析:B项,罪:错误。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不忍杀之.,以赐公 此天之.亡我 B.平明,汉军乃.觉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 D.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解析:D项,均为介词,用。A项,代词,代乌骓马/用于主谓之间,不译.B项,副词,才/副词,就;C项,副词,于是/连词,

表转折关系。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期山东 ..为三处 B.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C.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 D.汉军皆披靡 .. 解析:A项,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B项,古义:神情激昂;今义:大方的。C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D项,形容溃散.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 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解析:D项方位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D)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汉骑追者数千人 D.所当者破 解析: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D) A.乌江亭长船待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张良出,要项伯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解析:A项,,通“舣",使船靠岸;B项,伏,通“服”,心服;C项,要,通“邀",邀请。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完成题目。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1)(1)

自读文本张良 《张良》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选自《留侯世家》。张良,字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留侯世家》记叙了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以及稳定汉初政治局面的全过程,对于张良的智慧才干、历史功绩,以及思想性格、处世态度等,都作了全面的描绘,是《史记》中比较重要的篇章。 课文节选部分写了张良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尤其在劝阻刘邦立六国之后时,张良说:“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他所反对者,首先是其故国韩,这说明张良的思想早已突破“复仇”的局限,而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了。张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先是知难而上,奋发进取,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生价值;而后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急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现。 一、字音 有郄.(xì)厚遗.(wèi)藉.前箸.(jiè)(zhù) 枭.将(xiāo)栈.道(zhàn)桡.楚权(náo) 立锥.(zhuī)社稷.(jì)敛衽.(rèn) 商容之闾.(lǘ)箕.子(jī)偃.革(yǎn) 干.戈(ɡān)咫.尺(zhǐ)辍.食(chuò) 吐哺.(bǔ) 二、通假字 ①汉王赐良金百溢.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 ②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郄,通“隙”,隔阂, 矛盾 三、一词多义

(1)从⎩⎪⎨⎪⎧①从.与俱东 动词,跟随②张良从. 外来谒 介词,自 (2)以⎩⎪⎨⎪⎧①良具以.献项伯 介词,把②以. 固项王意 连词,表目的,来③韩王成以. 良从汉王故 介词,因为④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助词,与方位词连用,表示方位 (3)因⎩⎪⎨⎪⎧①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 介词,趁机②良因. 说汉王 副词,于是,就 (4)为⎩⎪⎨⎪⎧①沛公为.汉王 动词,做②谁为.陛下画此计者 介词,替 (5)而⎩⎪⎨⎪⎧①楚必敛衽而.朝 连词,表修饰②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 连词,表转折③几败而. 公事 代词,你 四、古今异义 ①乃以为.. 侯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②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戚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王. 巴蜀 名词作动词,称王 ②从与俱东. 名词作动词,往东去 ③子房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④而发兵北. 击齐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间. 行归汉王 名词作状语,秘密地 ⑥陛下焉得而臣. 之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2)动词的活用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5课 秦始皇本纪 Word版含解析

《史记》作为史学巨著和文学巨著,既还原了历史原貌,又以高超的叙事艺术成为传记文学的典范,为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本专题选取了一篇“本纪”——《秦始皇本纪》,一篇“世家”——《赵世家》,两篇“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均是《史记》中善于叙事的名篇,也是叙事中写人的名篇。通过本专题四篇文章的学习,我们重点要了解《史记》长于叙事的艺术特点。 《秦始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赵世家》,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 《魏公子列传》,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第15课*秦始皇本纪 [学生用书P76]) 东门黄犬 秦始皇临终前,他想起因反对自己镇压儒生而被派往上郡做蒙恬监军的长子扶苏,因此发遗诏让其至咸阳会丧并嗣皇位。秦始皇死后,赵高将遗诏压下不发,找来李斯密谋篡改遗诏。李斯经不住威逼利诱,终于与赵高一起假造皇帝遗诏,迫令长子扶苏自杀,拥立少子胡亥为帝,史称秦二世。后赵高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权,甚至欺君罔上,当着满朝文武演出指鹿为马的闹剧。为了扫清障碍,他还加紧离间二世与李斯的关系。 李斯对赵高的专权十分不满,便上书揭露赵高,二世百般庇护赵高。后来,李斯终被赵高诬陷下狱。二世派赵高审讯李斯。赵高派了十余个心腹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审讯李斯。李斯一开始以为是皇帝派来的人,便说出冤情。赵高便再派人严刑拷打。后来,秦二世果然派人找李斯验证口供,李斯怀疑这又是赵高耍的花招,便再也不讲冤情,也不改变口供,而承认自己有罪。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实施了五种酷刑之后,在咸阳街市腰斩。在和二儿子一起绑赴刑场的路上,他百感交集地对儿子说:“我多么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一起到上蔡东门去追狡免啊,可这哪儿还能办得到呢?”父子二人遂抱头痛哭,其三族家人悉数被杀。 “东门黄犬”后来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秦王朝的兴与亡 战国时代,各国竞相进行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富强起来。于是秦国开始了以统一中国为目的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秦始皇借助先人遗留的基业,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借助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猜疑、争斗和软弱,短短几年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而这场战争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严刑酷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营造长城、阿房宫和陵墓;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6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解析

淮阴侯列传 题韩信庙 [宋]钱若水 筑坛拜处恩虽厚, 蹑足封时虑已深。 隆准若知同鸟喙, 将军应有五湖心。 【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歌的容量很大,区区二十八个字,简直涵盖了一部《淮阴侯列传》。开头两句说,汉王刘邦虽然筑拜将坛,拜韩信为大将,对他极度重用,但是,韩信已经遭到深深的疑忌。三、四两句说:若知道刘邦和勾践一样,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狠心屠戮功臣,韩信(将军)应该像范蠡那样早早地离开。隆准,高鼻子,指刘邦;鸟喙,指勾践(越王长颈鸟喙);五湖心,指急流勇退之心。诗中通过用典、述史、刻画、议论等多种手段,把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讲得条理分明,有理有据。我们可以从中悟解咏史诗的作法。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爨. (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辎. 重(zī) 裨.将(pí) 晨炊蓐.食(rù) 拊.循(fǔ) 绐. (dà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晨炊蓐食(“蓐”同“褥”) (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3)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4)亦已罢极(“罢”同“疲”) (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 (6)上怒曰:“亨之。”(“亨”同“烹”)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食⎩⎪⎪⎨⎪⎪⎧常从人寄食.饮(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大丈夫不能自食. (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 今日破赵会食. (动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平生衣取蔽寒,食.取裹腹(名词,食物)月盈则食. (动词,同“蚀”,亏缺) (2)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 .之者(动词,讨厌)服文采,带利剑,厌. 饮食(动词,吃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 (3)差⎩⎨⎧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强人意(副词,略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