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张骞通西域和昭君出塞

9、张骞通西域和昭君出塞

9、张骞通西域和昭君出塞
9、张骞通西域和昭君出塞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一、教材分析

匈奴强大起来,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匈奴不断对北方侵扰,武帝以前,对匈奴施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并取得战争的胜利。昭君出塞,加强了汉匈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谱写了汉匈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课共分三个子母:匈奴的强大,讲述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讲述了丝绸之路的由来;昭君出塞,主要讲述了汉匈之间的和亲。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一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和视频影音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来引导他们对于历史概念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知识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六、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感受历史。

2、问题教学法:提出相关问题,环环相扣,调动学生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3、探究合作法:对重、难点问题,提出探究方向,让学生共同参与探讨,合作得出结论,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1、匈奴的强大

2、张骞通西域

3、昭君出塞

八、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万里长城图》和孙中山的一段话。

导语: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那样的雄伟壮观,其实磅礴,大家还记得秦朝时为何修建长城吗?(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修建的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重新崛起,他们是怎样崛起的?与汉朝的关系怎样?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

1、匈奴的强大

知道学生观察课本《匈奴的牛形铜饰》图,设问:匈奴的金属制品多以动物为图案,如:牛、羊、鹿、马等,这说明了什么?以此问题引出匈奴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秦末汉初,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修建的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重新崛起。 )

?汉朝初年,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匈奴进行大规模作战,不得不采用“和亲”政策。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亲”政策: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看?

是什么:从课本中找出答案。

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双方汉初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说明“和亲”是在汉朝政局不稳、国力空虚、匈奴强汉朝较弱的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政策。

怎样看:汉朝以有限的牺牲来换取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和亲暂时缓和了匈奴和汉朝间的矛盾,减少了匈奴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两方大规模的战争,但匈奴对汉朝沿边的扰袭、攻掠从未停止过,只是规模较小,范围不大。“和亲”

促进了中原与匈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双方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汉景帝时,西汉实力增强,先后发动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设计问题:为什么在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的反击???结合课本《漠北之战》想象图,引导学生讨论。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2、张骞通西域

首先,西域到底在哪儿呢?预期效果(提到阳关、玉门关)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36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1)汉初的西域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让人感受到那里的陌生和荒凉。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荒凉的世界,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张骞为什么还要冒险出使西域呢?

提问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

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2)张骞出使西域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出示《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结合另一幅图《丝绸之路》,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提示)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4. 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

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九、总结

十、教学反思

12课张骞出使西域

第12课张骞出使西域 课堂导入(汗血宝马)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你们都知道有哪些有名的马?比如:三国演义里吕布的赤兔马、刘备的的卢马,那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种马:“身体健壮、日行千里、出汗如流鲜血”这就是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流出的汗水真的是鲜血吗?有谁知道?其实是因为这种马的皮肤较薄,奔跑起来能看见它的血管,同时,这种马流出的汗水映在红色的皮毛上,看起来就好像流血一样,所以人们称它为汗血宝马。在中国,汗血宝马首先出现在西汉,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今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发现的,后来传入到中原地区。那么西域和大宛是在何处,张骞通西域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骞通西域。请同学们翻到教材67页 学习新课 1:神秘的西域 在汉朝,西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玉门关和阳关分别在今天的甘肃敦煌西北和西南。 想一想,在你们所学的诗句中,有没有提到过这两个地方?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有人认为:葱岭就是中国神话

故事中的不周山,你们知道不周山吗?传说不周山是人界到达天界的唯一途径。 广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包括今天的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辽阔地区。在本堂课,我们讲的主要是狭义的西域。 西域地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类活动,分布着众多的民族。请同学们阅读67到68页的小字内容,了解下西域各族人民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请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西域人民有的在水草丰盛的草原上放牧,有的在肥美的绿洲上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瓜果蔬菜,如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等。此外,那里的人民还能歌善舞,有许多的乐器。因为,西域与西汉的中原地区相距遥远,并且交往很少,所以西汉人民的心目中,那是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直到张骞通西域后,才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2:张骞出使西域 请同学们阅读68到70页张骞出使西域,3分钟后老师请同学来完成一个表格。 这就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大致情况,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插图介绍与史实辨正4页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插图介绍与史实辨正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1),多年来都被中学历史教材用作插图,说明汉武帝时期的中外交往。 该插图取自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主室北壁佛教感应故事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图2)截取的是下半部分。1982年《敦煌研究》试刊第1期刊载的马世长先生的《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一文,对《张骞出使西域图》作了详细解说。198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三)》公布了该图的彩色图版,并配有说明。《张骞出使西域图》共有五幅画面,对应五条榜题,表现了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兹按画面顺序,将五幅画面内容介绍如下: 1 榜题上方有一帝王,手擎香炉跪拜顶礼,帝王左右有六大臣站立,皆躬身合掌,执笏顶礼,榜题文字四行为:“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2 榜题上方正中为一四阿式顶大殿,正面自阑额向上竖立一匾牌,上书“甘泉宫”三字。殿内置二立佛像,二像皆高肉髻,着袈裟,殿下有台基,正面有踏步,殿前两侧各有一株绿树,榜题文字已漫漶不清。 3 榜题右侧为一帝王骑在马上,后随臣属八人,或持曲柄华盖,或引马于前,或随从于后。榜题左侧,一人双手持笏跪拜辞别帝王,其后有二、从者,持双节立于后,再后为四匹马及一马夫,马上驮行装物品及丝质物等。榜题文字三行为:“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4 一人骑马行于旅途中,二人持节骑马随于后,榜题文字已漫漶不

清。 5 三人行至一城,前者一人双手合十顶礼,后二人持节随后。城内有一佛塔,城门外有二比丘向城内观望。榜题文字为“口大夏时”。 以上五幅画面完整地表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辞别汉武帝场面、旅途中及到达目的地各情节,是现存最早的一组张骞出使西域的图像资料。但是,《张骞出使西域图》是一幅佛教感应故事画,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考证如下: 画面1中汉武帝获匈奴祭天金人事,史籍记载以《史记》匈奴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为最早,但二传均只说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0年)春,“得休屠王祭天金人”,而榜题中的“列之于甘泉宫”“常行拜谒”云云,则无一字道及。此则榜题与《魏书》卷114《释老志》中的记载最为接近,文中记载:“案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魏书》的此段记载又源自南朝梁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原文如下:“《汉武故事》日:‘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金人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上使依其国俗祀之。’此神全类于佛,岂当汉武之时,其经未行于中土,而但神明事之邪?”北齐魏收将《汉武故事》所记汉武帝获匈奴祭天金人一事采入《魏书?释老志》中,并进一步认定:“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之后《历代三宝记》《广弘明集》《佛祖统纪》等佛籍均采纳此说。《魏书》所载休屠王金人为佛事,汤用彤先生在其名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案 执教者: 于夕芳 工作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王昭君

王昭君 一、生平经历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 ,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二、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西施、杨贵妃、貂蝉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

张骞出使西域教学过程设计 文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他灭六国统一天下,他在位号召人民修筑了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他留下了雄伟的秦始皇兵马俑,他……请问,这位伟大的皇帝,他的宫殿里有没有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葡萄,他能吃到甜美的石榴吗? 温习旧知识,吸引学生思考,秦始皇有没有吃到葡萄和石榴,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石榴葡萄等?(西汉) (二)授新课: 1、西域的含义 我们知道,新疆盛产葡萄,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自治区各项事业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大家知道新疆以及其周围地区在古代是如何被发现并被纳如我国的行政版图的呢? [教师板书]西域的含义 [提问]那位同学能上黑板大致画出西域的范围? [学生活动]查找地图册,能明确西域的范围 2、张蹇出使西域的经过 (1)[学生活动]张蹇人物简介(时间,生活的状况、社会背景等):教师鼓励并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网、书刊、影视。让学生理解西域的含义,并能在地图上指出。 通过对教材文字、图片内容的预习和理解,课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处

(2)[教师讲解、板书]张建出使西域的经过(表格形式) 第一次第二次时间 目的 结果 (3)[学生活动]确定主题、根据兴趣学生分成4组 第一组:找出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路线(分为4段:长安——玉门关、玉门关——大月氏、大月氏——阳关、阳关——长安),并设想其遇到的困难(小组完成) 第二组:说出张骞二次出使西域路线(到达的国家或地区)和其遇到的困难(小组完成)第三组:假如你是张謇,你会怎么做?(提问学生代表,加以点评) 第四组:张謇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提问学生代表,加以归纳)理,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 比较直观的地概括,方便学生识记,比较。 本次教学的重点:感受历史场景、探究历史人物,理解人物身上的使命感,领悟人物的的高贵精神和崇高品质。有利于学生把课本和课外收集到的资料的处理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合作意识。

关于王昭君的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成语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

成语故事 西汉后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死了以后,第二年春天,皇太子刘彻当了皇帝,这就是少年英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 匈奴部落住在中国北方广袤的蒙古草原上,汉武帝时,中国北方屡遭他们的欺凌和侵扰。经过几年的扩张混战,匈奴击败了许多游牧部落,占有了他们的家园。当时在河西走廊——敦煌一带,曾经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叫做月氏。后来,匈奴人用武力征服了这个国家,残酷地杀害了月氏国王,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月氏人想攻打匈奴报仇,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周围其他的部落都不敢与匈奴为敌,所以他们无法争取到任何同盟;即使远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无意收留他们。所以月氏人只能向更远的西方迁徙。 汉武帝得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想派人前去联络月氏,以便夹击匈奴。 当时,要把结盟的书信送往月氏,意味着30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没有向导知道路该怎样走。更危险的是,要到月氏,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领地,那里有驾驭着骏马的敌人围追堵截。而且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迁到了哪里。汉武帝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下一道招贤榜,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联络月氏人。 招贤榜一贴出,应征者寥寥无几。不过,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看到招贤榜后,主动向汉武帝请缨,表示愿意与联系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名随从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个跟了张骞多年的蛮族奴隶,名叫甘父。当接近匈奴领土时,张骞一行没有胆怯,他们直接向匈奴的防线进发,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匈奴的土地。 不幸的是,张骞一行经过匈奴的时候,被匈奴人抓住,全都做了俘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这一扣便是十一年。张骞在匈奴娶了一位妻子,生了儿女。张骞等人虽然身在匈奴,但一直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的任务。后来,匈奴人终于放松了警惕,他找准机会,和几个随从一起逃脱了。 张骞和甘父逃出后,历经艰险,经过几十天的奔波,进入大宛国境地。 大宛国早就听说西汉王朝地大物博,繁荣昌盛,想和汉王朝建立联系。看到张骞到来,真是喜出望外,就以优礼相待,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大宛的国王听从了张骞的话。休息了几天以后,大宛国王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大月氏。 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新王带领自己的人马往西进攻大夏,占领了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了。 等张骞来了以后,和他们谈起夹击匈奴的事,他们竟不大感兴趣,外交商谈也不得要领,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无奈之下,张骞他们起程回国了。在经过匈奴的土地时,张骞再次被扣留,一年后,赶上匈奴国内大乱,他和妻子在甘父的帮助下回到了故乡。再次拜见汉武帝时,距张骞奉命出行已经过去了12年。

《王昭君》读后感+散文随笔

《汉宫名媛王昭君》观后感 昭君出塞的故事古今闻名,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却因为不知贿赂画工而在后宫生活多年无人问询。匈奴来汉朝拜,她主动出塞和亲,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 对于昭君出塞,有许多说法,有人说她是大义,为了民族国家的和平团结而主动出塞,也有人说她不甘后宫的寂寞,甚至有人说她是汉奸,因为当时汉朝实力强大,由于昭君出塞,使两族和平多年,增强了匈奴的实力,为后来匈奴的入侵埋下了伏笔。 《王昭君》这本小说以故事的形式,展开了昭君从普通平民到后宫妃嫔、长公主乃至出塞和亲的一生。小说语言为白话文,通俗易懂,同时也有一些古文的特色,让人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情,文中也有许多对汉时风俗和建筑等的介绍,对增长读者的见识也有很大帮助。 这是一本小说,取材于史实,却并不困于史实,其中为了艺术特色虚构了很多。例如史书中所言为王昭君因不知贿赂画工而入宫数年,不被宠幸,心中怨恨,主动请求出塞。小说中却是皇帝因见画像不好看,名不副实而选派昭君去和亲。这样增添了小说的艺术特色,让读者获得更好的艺术享受。 读完这本小说,我们会发现,王昭君的一生其实是非常悲剧的,她先嫁于呼韩邪,在呼韩邪死后,她又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三十三岁即死于塞外。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小说,感受昭君那种民族大义,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

为昭君悲悯。读后突然想起了同样出外和亲的文成公主,现附上一篇读后随笔,供大家欣赏,仅为游戏之作,切勿与历史挂钩。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读《王昭君》有感(我所看到的,不是那个为了民族大义献身的王昭君,而是那个有情有义,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的王昭君,为昭君悲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红尘中,尘世里,在岁月涌动的长河中,我只想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没有繁杂,没有扰乱,不问世事,我只愿可以处于宁静的山野田间,默然度此一生。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请不要叫我昭君,也请别和我说起边塞。我只是一个弱女子,肩膀柔弱的我扛不起大汉百万子民的安定生活,娇弱的容颜负不起时间的重债。日出日落,流溢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世人都传颂于我的无私、我的伟大,可谁曾想过我的无奈、我的悲伤呢?可怜年迈父母泣涕涟涟,我心儿怎能不牵? 当和亲的车马渐行渐远,有谁能看到车桥里的我流下了怎样的热泪?远离了父母大人,远离了我的家乡,也即将远离生我养我的大汉天朝。那一刻我又怎能止住泪水?孤泪落日流,塞上点清秋,莫道寒情向晚留,一行孤雁,几处离愁,欲语话还休,昭君远去,离愁。。。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漂泊世间,随风流转,扣问世外桃源,寻觅灵溪仙境,做游离在红尘中的一粒尘埃,平凡中带点小小的惬意。但世间却不允许,我只是一个羸弱的女子,却奈何让我扛起大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 班级:主备:预计使用日期:2014/11/ 使用者: 课型:新授课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都护:官名,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控制西域各国。“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都护府: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1

自主导航:(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困难: ;结果: 。 3、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结果: 。传入中原的新物种: 传入西域的技术和物品: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时间: ;政府: ;职权范围: ;意义: 。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路线: 2、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三、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出使大秦;大秦使者来访时间;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 二、思: (一)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

昭君出塞1

王昭君对中国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昭君出塞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工匠等人员,相传她带去了五谷种子,把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塞外;她还给塞外人民带去了医药技术;她发明了“昭君套”等新式服装;甚至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的技术相传也是昭君传授的。所以昭君在匈奴人民心目中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幸福女神。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也让匈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地的铁器、铜器、陶器、增絮、金银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大量流入匈奴。 同时汉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牲畜、畜产品和狩猎产品。使双方的经济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不但与匈奴单于、贵族相处和谐,而且还获得了匈奴人民的高度尊敬,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张骞出使西域课本剧

编演历史剧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且还愿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以引起师生的关注和激励,因此,角色扮演方式是初中学生最好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这不仅能满足他们各自的表现欲,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张骞出使西域”一目,如果用传统的讲授法,尽管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缺乏亲身体会,效果不一定好。我们尝试了编排历史剧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课前,我们布置了任务,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围绕中心收集、整理资料,并编写了小剧本,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结果也出人意料。这也是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融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他们无限的潜力,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历史老人:公元前138年,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随从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抓住。 堂邑父:张大人,现在已经到了匈奴人的地盘,我们可要处处小心啊! 张骞:是啊。 匈奴士兵:快看,前面有好多汉人,把他们抓起来。 历史老人:匈奴人把张骞等人抓到单于面前。 匈奴士兵:跪下! 单于:你们可是汉朝派来的奸细吗? 张骞:我们是汉朝的使臣,并不是奸细。 单于:那你可愿归顺我们匈奴? 张骞:我们是汉朝的百姓,岂能投降于你?

单于大怒:把一行人等关起来,等到他们屈服为止。 历史老人:匈奴每天逼迫张骞等人干重活,放羊、牧马,严格看押。后又逼迫他娶妻生子,以消磨他的意志,渐渐很多人都屈服了,但张骞始终持汉节而不失。就这样过了十年。直到有一天。 匈奴士兵1:我们去喝酒吧。 匈奴士兵2:不行,万一张骞逃跑了怎么办? 匈奴士兵1:不会的,都这么多年了,给他机会都不会逃的,我们走吧。 张骞:现在没有人看着,我们赶紧逃吧。 堂邑父:算了吧,都这么多年了,再说我们就算逃了出去,又往哪走呢? 张骞:继续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我的使命,我是不会回去的。 历史老人:张骞逃脱后,历经种种磨难,终于来到大月氏,可此时的大月氏由于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逗留了一年多,仍没有说服国王,只好返回。在返回途中又被匈奴人抓住,关押一年多,直到匈奴发生内讧,才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历经13年之久,百余名随从只剩下1人,但是他临走时汉武帝赐给他的汉节,他却一直待在身边。有角色的同学准备的很充分,表演的很形象,其他同学也很认真,很快融入了情境。在此基础上讨论归纳张骞的优秀品质就水到渠成了。

张骞的故事是怎样

张骞的故事是怎样 张骞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与旅行家。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闻名遐迩。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张骞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一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带着胡人堂邑父等一百多号人出使大月氏,堂邑父在途中刚好做张骞的翻译。但是在去大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发现,随后被掳去软禁起来。匈奴单于为了拉拢张骞,进行了各种诱惑,还给张骞娶妻生子,但是依然没有动摇张骞出使大月氏之心,他不改汉节,坚定忠臣之心,就这样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年。 终有一日,张骞趁敌人监视有所松懈,便趁其不备逃离匈奴的魔爪。但是没有带上妻儿便离开了,这里就说明大汉之命在张骞心中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逃亡的道路十分艰难,但是张骞等人毕竟在匈奴的地盘生活了十余年,这为他的逃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他们非常顺利的避开了匈奴的监视。他们一直向西逃难,路上饥寒交迫,物资缺乏,人烟稀少,困难重重,就这样张骞等人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的国君听闻张骞的经历后,派人将他们送到康居,康居王又派人将其送到大月氏。 事后,张骞动身回汉。在回去的途中不巧有遇到了匈奴,匈奴再次将他们带了回去,就这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在匈奴内乱的时候,

张骞趁乱又成功逃出了匈奴的地盘,回到了汉,这便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一一九年,这次出使西域带了三百多人,带了丝织品以及牛羊等牲畜,这一次出使乌孙王国很是顺利,因为匈奴那时候已经投降汉朝,所以路上已没有了障碍。 张骞乘槎的故事乘槎的意思就是乘坐竹筏或木船,后来特指出使。张骞作为汉代著名的外交官,两次出使西域,为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出使大月氏的时候,更是被匈奴抓去做俘虏长达十年之久,最后逃脱出来,找到了大月氏。虽然他最终没有劝服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但是回汉后的张骞仍旧被汉武帝赞赏。 于是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为人讲求信义,心胸宽广,为人和善,于是深受西域人民的喜欢。那么这下有就人问了,西域大部分都是陆地,应该乘坐马车,为什么称张骞是坐着竹筏去的呢? 传说在西汉时期,刘彻派掌权乘坐着槎去寻找黄河的源头,于是张骞乘槎逆流而上,到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地方,那里男耕女织犹如世外桃源。他走进一户人家询问这是什么地方,男主人说是天河。后来女主人吧一块石头送给张骞,张骞带回来之后便被东方朔认出,说是天河织女的仙石。更有人说他乘坐的是通往天河之间的神槎。当然一定会有人将这个说法否定了。仍为乘槎是出使的意思,表面意思是乘坐竹筏,实际上就是指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情本身。 也有人自然而然的将张骞乘槎与郑和下西洋结合在一起。说郑和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_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重庆第三十中学涂菁【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张骞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任务)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Hi,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Tujing.Nice to meet you.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重庆三十中的历史老师,我姓涂,大家可以叫我涂老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这是?

(逐一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 生:黄瓜、胡萝卜、石榴。 师:这些东西你们都吃过吗? 生:吃过。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原产地是哪里吗? 生:(略) 讲授新课: 师:这些都是古时从一个叫西域的地方传过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域,开启一段神秘的西域之旅。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7页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本课共分为三个板块,“通”往何处——走进神秘西域,“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通”向未来——“凿空”西域影响,我们将其概括为“三通”。 (过渡)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西域。 一、“通”往何处——走进神秘的西域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68页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一:西域的地理范围?同学们可以结合地图册第23页的地图进行分析。二:西域人民的生活情况?请同学们在看书的时候将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勾画下来。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 (播放轻音乐kiss the rain)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西域的地理范围? 生: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师:请同学们将书上和地图上的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理名称勾画出来。这三个地点所围成的中心区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的西域,也就是狭义上的西域。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 生:新疆。 师:对,就是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区。那么说的更广一些,西域还包括了? 生:葱岭以西更为广阔的地区。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终于,我走进了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走进了那别有风味的蒙古包,听到了那浑厚动人的马头琴,看到了剽悍的赛马,尝到了飘香的奶茶……此刻,我正走近位于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的青冢。青冢历经风霜雪雨、飞沙流石,历经时代的变迁、历史的云烟,依旧傲然兀立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于飚风拂北斗、飞雪弹长城的悠悠千载的咽咽琵琶声里,几经损毁、几经修缮,至今芳草萋萋、祭花点点,唁笺如雪、游人如织。青冢的主人,就是姿容足以落雁、名垂青史的王昭君。 “青冢”一词,出自《杜诗注解》: “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不过,关于青冢,另有说法。《筠廓偶笔》说:“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乌兰夫题写的“青冢”两个大字就竖在墓前。进得墓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元一九六三年董必武题写《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墓基及墓道两侧碑碣林立,镌刻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词。墓道两旁挺拔着倔白杨,与陵寝周围的松柏花草形成鲜明的对照,俨然出殡所用的经幡猎猎迎风。墓前还雕有并驾齐驱的双骑塑像,马背上的人物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驮满故事的铜像肩披残雪、怀裹寒霜、额顶冰屑,却熠熠生辉的沐浴在金色的朝阳里。塑像底座上有蒙汉两种文字题刻的“和亲”二字。遥想当年,那些昏庸无能的统治者们打不过匈奴,竟然物色美女进行性贿赂,且美其名曰“和亲”,用“美人计 ”缓和矛盾,救国安邦,邦能安否? 整个墓区占地一点三公顷,像一处袖珍园林。墓道入口有平台及阶梯贯穿,第二层的平台和墓顶上各建有一个斗拱飞檐的伞亭。很明显,近年来的昭君墓得到了应有的修缮与改进,墓基周围砌上了石质的围墙,密植了大量的松柏及观赏树种,整修了草坪和花坛,配上了相关的人物雕像。尽管时值北国的早春,默立的松柏却顶风冒雪、郁郁苍苍。那些由人工喷水呵护的花草也纷纷在残雪融融的阳光下抽 芽孕蕊,给人一种既感动又吝惜、还略有赏心悦目的快感。据说,每逢秋来冬至,原草枯黄的季节,唯有昭君墓上青草如茵,而且曦映霞照、景色各异,雾霭聚散、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孑孑塞外孤坟,

中国名人故事之(张骞、文成公主、郑和)写作素材

中国名人故事之(张骞、文成公主、郑和)写作素材 张骞 张骞(qiān)是西汉时期的外交家。自从张骞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逐渐形成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城、中亚、西亚至欧洲的路上交通道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的一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形成关系密切。回望历史,让我们一起去重温他肩负国家责任、不辱使命的光辉事迹吧。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那里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甚至屡次侵犯汉王朝疆域。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决心反击匈奴。西域的大月氏曾屡遭匈奴的侵略,和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汉武帝决定派出一位使者,前往大月氏传递友好的心意,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在这之前,因为匈奴的阻挠,还没有使者去过西域,人们对于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缺乏了解。况且,大月氏人以游牧为生,经常迁徙,没有固定的居住地。 出使西域的艰难不言而喻,张骞勇敢地站出来,临危受命。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一百多人的队伍,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不幸的是,在途中他们被匈奴抓住了,匈奴的最高首领单(chán)于下令把张骞扣押起来。在匈奴的威逼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始终不忘使命。十多年过去了,张骞终于找到机会,趁着匈奴人对他放松戒备,逃了出来。张骞一-路西行,一路打听,最后得知大月氏人已经离开伊犁河谷,迁徙到了更远的地方。张骞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大月氏,却发现大月氏人已经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不再想复仇匈奴了。 张骞劝说大月氏人无效,只好动身返回家乡。归途中,张骞又被匈奴人抓住,被扣留了一年多才得以脱逃,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长安。回到长安后,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在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在这次远行中,张骞对西域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三百多人的使团访问了乌孙、大宛等西域国家,西域各国也派出使臣回访。汉朝与西域的交往频繁起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幕自此拉开。张骞出使西域所开拓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中西方商业贸易的陆上交通要道。 启示 张骞离开家园,到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去完成国家使命,他的勇敢成就了中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