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教授杨桂华摘要:从世界教育中心的转移,说明教育发展的社会系统性质。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认识论、政治论和人本论三种哲学观的交互作用和冲突融合,构成了现代大学发展理念的基础与大学发展的历史。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提出了大学发展在战略研究上,要解决有设计无理念的问题;在办学方式上,要解决有层次无类别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要解决有模式无活力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理念,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壮丽前景,而要把这一蓝图变为现实,还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回答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大学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许多大学更加重视发展战略研究,注重从全局和战略层面对大学进行规划设计,这是我国大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但同时,一些大学的发展战略缺乏内在理念的有力支撑,缺少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合理关照,因此其发展战略尚显稚嫩空泛,缺乏理性的厚度。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理念嬗变中汲取养分、获得启示,对于研究和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世界教育中心转移的历史考察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大学理念。国外科学史研究者发现,自16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科学中心每隔7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转移,至今已经历经了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而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同时或前后,则伴随着大学教育中心的转移和大学理念的变迁。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是中世纪大学的策源地。以博洛尼亚大学和萨勒诺大学为代表的意大利大学,是世界最早的高等教育中心。这个时期的大学虽然还没有出现明确的大学理念,但给当今大学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基本制度。如,大学由教师或学生社团构成,过着共同的知识生活;课程概念、学习安排、科目设计、测试成绩等,构成了大学基本的学习制度;中世纪大学还利用当时教会和国家的矛盾,获得了许多特权,为后来大学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开始对大学基本问题产生一些思考,

但这时的大学理念还处于发展的萌芽状态。

17世纪,英国成为继意大利之后的第二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高等教育中心随之转移到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大学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基于几个因素:一是经济的推动。17世纪是英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农业、商业、贸易都获得很大程度的发展,海外殖民也使得国家财富迅速增长,促进了大学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社会对大学的投入。二是人文教育思想的传播。这是英国近代早期大学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它使大学教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由于推行服务于世俗社会的人文教育,学生构成日益世俗化,扩大了教育机会。三是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这一时期,英国对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和牧师的人才需求很大,致使社会各阶层人士进入大学,从而推动了大学发展。然而,17世纪以后,面对迅猛发展的工业革命,传统大学理念日显保守,特别是在知识发展上未能跟上时代步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逐渐丧失。自由教育倡导者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的主张,集中体现了“传授普遍知识,培养理智能力”这一时期英国传统大学的核心理念。

18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法国,也促使法国高等教育成为世界的中心。法国之所以成为继英国之后的又一个高等教育强国,有诸多因素促成。一是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臶,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倡导理性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促进了大学新理念和新思想的发展。二是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这一时期,法国改革教育体制和制度,实施系统的科学教育,促使大学率先实现由传统教育向新型教育的转型。巴黎理工学校和巴黎高等学校则是这一时期新型教育的代表。此外,法国高度集权的体制在有效调控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也是促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僵化的官僚体制和强权干预,法国大学难以避免地违背教育规律和科学规律,并窒息科学和大学教育的发展,这就注定法国大学难以长久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19世纪20年代以后,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开始关注科学探索。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者提出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使命,并把这一办学理念成功运用于柏林大学的实践,由此带来大学职能的拓展。自此之后,大学作为科学发源地的思想得到极大重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思想迅速成为主导德意志大学的基本

理念。这个时期,以研究著称的德国大学在很多学科都取得卓越成绩,被看做世界科学的中心,德国大学被誉为当时最好的大学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逐渐发展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美国早期大学从内容到形式大多是欧洲大学的移植,但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大学更加注重结合本国实际有所创新,特别是随着本国工业化的加快和《莫雷尔法案》的实施,建立了一批现代意义的、美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和工农学院,逐步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大学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特色更加突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大学使命观,也使大学社会服务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之后的第三大职能。

考察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状况,对本国大学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理念演进的历史,就是大学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要在大学的功能上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潮流。

二、大学的三大发展理念

大学为什么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制定大学发展战略的一个价值取向问题。综观大学发展的历史,对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有着不同的看法。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事实上,除了这两类哲学主张之外,还存在第三类哲学观点,这就是人本论的哲学观点与实践模式。可以说,认识论、政治论和人本论这三类哲学观交互作用和冲突融合,构成了现代大学发展的历史。

认识论哲学观适应了大学追求高深学问的需要。所谓认识论就是主张大学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究和科学研究。这种哲学观趋向于把“闲逸的好奇”的知识追求作为目的,强调大学学术探究不受任何价值影响,遵循学术的客观性或独立性。德国的洪堡、美国理性主义代表人物弗莱克斯纳,以及我国的蔡元培等都是认识论的代表人物。

在18世纪之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唯一职能。随着欧洲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这一价值取向的,则是德国柏林大学创办者洪堡,他认为大学是以“科学”为使命的学术

社团,大学教师和学生都是为科学而存在的。这一思想拓展了大学职能,实现了西方大学理念的突破。

20世纪初,在威斯康星大学社会服务理念影响下,美国不少大学开始出现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这与一向重视学术性和学理传统的大学理念发生严重冲突。在这一背景下,弗莱克斯纳鲜明地提出现代大学应当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促进知识的发展,研究各种学问,从而捍卫了大学的学术责任。

认识论哲学观对我国近代大学有着深刻影响。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从总体上说是属于认识论的,在他看来,大学应首先承担起学术责任,研究高深学术不仅是养成硕学闳才的基础,也是启迪民智、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大学必须以“兼容并包”的胸怀,探索一条研究高深学问为大学核心使命的道路。

政治论哲学则追求大学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所谓政治论就是主张大学的主要价值在于社会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说认识论强调知识自身的逻辑,出发点是知识(知识等同于理智),落脚点又回到知识,那么政治论哲学则突出知识背后的价值,其出发点虽然也是知识,但着力点是指向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科学主义代表人物赫胥黎、工具主义流派的科尔,以及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都可归为政治论主张者。

赫胥黎认为现代大学不同于古典大学,古典大学只为闲暇者追求远离职业的闲逸好奇知识而存在,而现代大学为帮助学生获取能服务于自己事业的新知而存在,为生产新知识而存在。因此,他主张大学应该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教育,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尔,在《大学功用》一书中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的观念,对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和作用寄予希望。他的观点有力地指导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公能”教育观,旨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把教育作为改造个人、改造社会的工具,把知中国、服务中国作为大学的着力点和归宿点,体现了社会本位的思想。

人本论哲学观则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人本论哲学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既不是为掌握知识,也不是基于外在的社会价值,而是促进人格的完成,因此真正的大学教育必须符合人格完成的需要。在人本论看来,人的存在和发展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和存在主义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以及我国近代教育家梅贻琦,都是人本论哲学主张的支持者和倡导者。

赫钦斯生活在一个推崇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大学思想的时代,基于当时过于强调大学外在的功用而忽视自身价值的问题,他认为大学的目的首先是改善人,人的发展才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他强调首先培养“作为人的人”,其次才是“承担某种社会责任的人”。他主张大学应进行通识教育。

雅斯贝尔斯则立足于存在主义哲学观,认为大学应把培养“全人”作为目标,其基本使命在于通过文化熏陶启迪人的自由天性。在大学教育目的理解上,他强调教育的着眼点首先是“精神成长过程”,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与赫钦斯处于同一时期,但生活在不同国度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也提出了体现人本论取向的通识教育思想。他认为,现代大学的目的始终未能超越“明明德”、“新民”二义之范围。“明明德”就是要着眼于大学对个体内在素质的提升,健全和培养包括知、情、志在内的人格。为发挥大学应有的“新民”功能,必须进行通识教育。

以上三种哲学观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大学存在的多维度文化需求。事实上,每一种哲学思想体系本身又是一个复合系统,在突出强调某方面主张的同时,其他某些思想又难以截然地划归这一流派或那一流派。这从某种角度讲,大学的价值观不会是单一的。

三、我国大学发展战略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理念发展脉络和存在哲学基础的考察,我们会发现,大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而具体的需求和目的。因此,适用于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统一的大学模式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大学在发展进程中又有着内在的逻辑,形成许多共同的发展理念和基本制度。如,大学的文化定位、大学自治制度和学术自由、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等,这些基本理念、制度和规律仍然是当今大学应当珍视和遵循的。具体到一个国家而言,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满足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它们本身因此而居于不同的层次并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也应当有所不同。总体而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大学,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居于不同地区面对当地不同需要的大学,它们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应当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纠正过分强调普遍性,忽视特殊性的倾向,努力建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高

等教育体系。

从大学理念发展历史的维度来审视,目前我国大学无论在理念发展方面,还是在宏观战略和具体制度建设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发展战略上至少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战略研究上,解决有设计无理念的问题。近年来,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和高校层面,各类战略规划逐渐增多,表明大学发展正在纳入理性的轨道,这是非常可喜的。但也有的战略规划由于缺少一以贯之的理念支撑,往往特色不突出,方向欠明确,阐述缺厚重,还不能起到一个发展规划应起的战略指导作用。

理念是战略发展的灵魂,大学发展战略离不开大学理念的支撑,而大学理念只有贯穿到发展战略中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作为人们基于对教育规律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大学的性质、职能、目的和使命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具有定向的作用。综观世界著名高校的发展战略,无不将发展理念作为顶层设计的一个基本理论遵循。斯坦福大学坚持以“优异加广博”作为学科建设的规划理念。坚持把“加强与工商界合作,谋求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作为科技和公共服务的理念,在短短120多年时间里就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赫钦斯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理念对芝加哥大学进行的重大改革,以及哈佛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都是以特色理念指导大学发展战略的成功典范。

解决有设计无理念的问题,首先,要确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成人的教育、成现代人的教育和成中国人的教育。围绕这三点,各大学还需要有与本校定位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大学要真正重视发展战略,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发展战略的价值在于具有长远、全局和战略的指导意义。战略规划的前提是确定办学特色。就一个大学而言,关键是定位,既有层次的定位,也有类别的定位,既要根据大学自身的条件,更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在办学方式上,解决有层次无类别的问题。近些年,我国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上,开始注重分层指导,先后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及高职示范校建设,在省级层面也尝试进行重点(示范)和一般高校的划分,体现了分层次建设的趋势。但在实践中,类别的特点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在朝一个方向发展。本科争重点学科、争学位点,专

科则争上本科;应用型大学争上研究型大学,致使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在培养模式上更是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别的特点。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经济类别上是多样的,既有农业经济的成分,更有工业经济的内容,知识经济也处在快速发展中,基于这样的一个经济结构背景,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多样的。

从大学发展史上看,高等教育也有不同类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这种趋向是非常明显的。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美国高校中,41%的大学是两年制社区学院,20%是专科类型,只有18%可以授予学士学位,15%可以授予硕士学位,6%可以授予博士学位,其中能够授予博士学位大学的一半(3%)才是所谓研究型大学。而我国高校中授硕士学位(能授博士学位学校不计)的占6%,而能授予博士学位的居然达到19.1%。

借鉴国外高校发展的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从战略高度,首先要致力于建立高等教育的竞争体系,给各类高校以均等的机会,充分发挥自组织系统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竞争机制的探索和建立上。其次应进一步强化分类指导的原则:一是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研究型大学应强化学术研究,着力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大学应强化为不同行业或领域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在评估指标上,应对不同类别高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引导政策。二是深化对大学基本理念的理解。如,在对一流高校的认识上,应树立不同类别的高校都能办一流大学的观念。三是建议面向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在国家层面实施百所特色高校工程,引导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在管理体制上,解决有模式无活力的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提出要改变中国大学行政化倾向,向西方大学管理模式看齐。事实上,各国大学管理制度并没有一个统一模式,衡量一个国家大学制度是否先进,也不在于有没有行政的干预,关键要看行政的干预和大学自治是否平衡,是否有利于大学学术的发展。如同经济领域,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其程度大小并不决定社会性质。中国经济模式不同于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模式,也有别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模式,而是政府强力管理的模式,但它符合中国国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繁荣,这样的模式就是好的。大学管理体制也是如此。在大学发展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通过强化行政干预来提升一个国家的大学影响

力,也有成功的范例。但是,行政干预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突出资源配臵高效率的同时,也往往容易导致僵化体制和行政强权。如果过于仰仗于行政的力量,势必违背教育规律和科学规律,并最终窒息学术发展。

应该说,我国大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外部行政管理上,还是在内部管理上,的确存在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大学创新能力不强和办学活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在战略层面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加快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大学应有的学术自由空间,使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大学活动逻辑一致,大学的性质与大学活动规律一致。当前,急需解决的是要依法落实《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的自主权。二是要处理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建立高校与社会需求互动、能量交流的机制,当好文化的领航员和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促进高教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民办高校发展,改变办学体制单一化倾向。三是要处理好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按照高校作为社会组织应有的社会性和学术性,确定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边界,既能保证行政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又能保证学术权力自由的运用,增强大学的活力。从宏观的角度上讲,层次、类别、模式的多样化,是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大学发展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家建议 第9期(总第35期)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战略 薛澜何晋秋朱琴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 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

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 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发展战略 一、高校发展战略的内涵、特点及构成 1、内涵及特点 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方略。高校发展战略一般是指, 在科学分析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对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作出的总体谋划.高校发展战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方向性。发展战略是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定向功能的发展方略, 是对高校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思考。 (2)全局性.发展战略针对的是学校事业全局,通过它来规范和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关系,谋求学校整体利益的最佳化。 (3)长远性。发展战略立足于学校长远利益,以谋划学校的中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避免和减少短期行为、盲目行为。 (4)稳定性。发展战略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和事业全局,一经学校法定程序制定,就成为纲领性文件,不得轻易改变。 2、主要构成 (1)战略思想。它是发展战略的灵魂,系统概括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2)战略目标.它是发展战略的核心,它集中概括了高校在一个时期内所追求的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体现办学活动主体在对办学规律把握基础上的价值追求。

(3)战略定位。它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包括办学方向定位、发展规模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办学层次与形式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对象定位等诸多方面。 (4)战略任务。它是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所在,具体包括学科建设战略、队伍建设战略、人才培养战略、科研发展战略、校园建设战略、特色建设战略等诸方面。 (5)战略保障.它是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抓手,它系统地提出了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必须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二、高校发展战略的类型和模式 (一)类型 1、从战略制定和实施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发展战略可分为学校层战略、院系层战略及职能部门层战略等。 2、从战略实施的时间长短来看,可分为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内的战略,也可以称为战略计划)、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上,五年以内的战略)、长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五年以上)。 3、从学校发展战略功能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增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收缩(防御)型战略等三种。 4、从获得竞争力和效益的基本手段来划分,可以划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集中战略等。 5、从目标市场的性质划分,又可以划分为国内市场发展战略和国际化 发展战略两大类。

绿色大学教育理念

绿色大学教育理念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对高职绿色教育理念进行 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绿色教育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教育观,是“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观,是“君子不器”的素质教育观。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绿色教育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导航标,使高职学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 正文: 绿色大学是开展绿色教育,传播绿色思想与绿色文化、培养绿色人才的教育机构,其基本职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绿色教育的展开,正因为如此,绿色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内容。那么什么是绿色教育呢?“绿色教育是创建绿色大学的伴生产物,也是环境教育发展到现代阶段产生的新概念、新事物” [6],“绿色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及媒体教育等方式来宣传绿色文化的活动”[7],“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即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以上这些概念可见,绿色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人们对绿色教育概念的理解与表述各异,但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教育,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其教育形式如何,这种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同时也是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的教育。 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核心,那么,对于开展高等教育的大学来说,应该如何实施绿色教育?通常,人们认为绿色教育应该通过两种形式展开,一是课堂教学,另外是课外实践。这是两种最基本的绿色教育形式,但对于应该制定怎样的课程体系、教授哪些课程内容等一系列问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高校也有不同的实践方法。 绿色教育,就是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象数、理、化那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无论赴何种工作岗位,都能具备环境意识,具有基础的环境知识,象“绿色的种子”播撒在中国的大地,为改善中国的环境、继续可持续发展事业打下基础。在中国的多所大学高校、中小学都有了建设绿色校园的尝试。 绿色教育具有艺术性、综合性、前展性;绿色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绿色教育富有时代感、责任感,科学、高效;绿色教育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中心、已综合育人为己任;绿色教育激励、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吃苦耐劳、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绿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服务于社会的人身目标,积极、乐观,责任明确,主动健康发展。 绿色教育的入口是师生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特殊伙伴关系;绿色教育的基础是保证教育的方向性、健康性、民族性;绿色教育的关键是突出时代特色,适应社会转型,培养适应社会的人;绿色教育的重点是传承文明、教书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 挑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家建议 第9期(总第35期)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战略 薛澜何晋秋朱琴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 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

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 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大学发展

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大学发展 学号:20120491 专业:高等教育 姓名:王莎莎 摘要:大学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领导人,是学校不断发展进步的带头人。校长持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释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大学校长应该形成怎样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治理学校,促进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大学发展 一、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埃里克·阿什比曾经说过,“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1]。的确,人们在提起世界上每一所一流大学的时候,都会想到很多闪亮的名字,比如芝加哥大学之赫钦斯, 哈佛大学之科南特, 柏林大学之费希特,北京大学之蔡元培,清华大学之梅贻琦等等。一所成功的大学,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更应该拥有独到的教育理念,来指引其治校。这些坚持大学理想的校长们的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理念简单地讲就是关于教育的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特征。[2]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形成与其所处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社会背景、学术背景、实践背景不同,他们的教育理念就会有差异,无不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早期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性质单一的教学机构。它是教师与学生的行会组织,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地方。大学理念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发展知识和学术的追求上。中世纪后期,大学成了一个保守落后的机构,这一时期的大学根本无理念可言。所以在16~18世纪,大学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们称为大学发展的冰河期。现代大学理念的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上半叶。1810年,洪堡、费希特创办柏林大学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大学理念。他们认为:国家决不应该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提高,从而不断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3]众所周知,在西方高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柏林大学的创立,正是洪堡、费希特(柏林大学首任校长)等人的教育理念的直接产物。他们提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大学只是传授知识的理念,树立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相统一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1873年,都柏林大学校长纽曼将他在大学所作的七次演讲材料汇编成大学的理念一书正式出版。纽曼的大学理念反映了英国大学传统的精髓。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的任务是提供博雅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1876年,美国人约翰?霍普金斯以德国模式为基础,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在就职演说中阐明,大学的目标是最自由地促进一切有用知识的发展,鼓励研究,促进青年人的成长,促进那些依靠其能力而献身科学进步的人成长。吉尔曼将研究机制引进教学过程,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探求知识,发现真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把训练师生的科研能力与净化师生的道德作为大学的办学目标,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洪堡、费希特的大学理念。20世纪初,在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背景下,美国大学校长们改变了德国大学校长们重学轻术的倾向,他们把教学和科研活动延伸到课堂和校园之外的社会生活过程之中,建立了供师生观察实验和科研之用的各种基地,鼓励师生把掌握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实际,从而使大学的教育理念更加先进和完备。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万?亥斯提出了威斯康星思想,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的理念。他认为,大学还有两大使命,即帮助政府在全州各

2020年(发展战略)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战略)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民办高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入手。该文从十二个方面论述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以供民办高校的办学者研究。 1、投资战略民办高校发展到壹定阶段具有较大规模后,且不意味着能够终止投资,以求维持现状。事实上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无时不于推动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加大投资,适应发展的需要则是唯壹选择,这是不以举办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于民办高校中流传这样壹句名言:“腰缠万贯没钱花,天天过得年三十”。说明民办高等教育是壹个成本递增的产业,投资是无止境的。凡是停止投资,保持现状,小富即安者,最终均难逃从落伍甚至濒临停办的命运。 投资必须确定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向。壹般而言,选择投入低、获益大,成功率高的项目是举办者的首选。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按国家综合类大学的设置标准仍没有符合要求的。从投资战略见,要实现综合类大学的建设目标,投资大、效益低、获益小是不合算的。民办高校于今后壹段时间内,应走单学科或学科相近或学科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确有实力和必要的,可结合学校专业设置,适度扩大和之相适应、相配套、相衔接的跨行业、跨领域的投资,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得益率。西安海棠专修学院、西安汽车科技专修学院均属此类情况。他们分别以中医美容、汽车运用工程为主要专业,同时拓宽中医美容护肤品的生产、营销、中医美容护理、汽车维修、汽车驾驶培训等项目,形成办学运营互补,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 民办高校于发展中,为了实现中长期目标,常有重大投资活动,如征用土地、校舍建设、建立新校区、拓展投资较大的工科专业等。这类投资因形成能力周期长,推出功能或转化功能成本较高且有很大的不可逆性,从而导致投资战略本身的灵活度或可调节性的丧失,最终可能造成重大投资风险和战略运营失误。陕西国贸专修学院、西安理工专修学院、西安东方科

战略规划与大学发展以卡内基梅隆大学CMU为例

战略规划与大学发展——以卡内基-梅隆大学(C M U)为例 2007-10-15 摘要: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巨变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作为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更为 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战略规划和管理在促进大学发展方面独具优势。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战略规划在大学组织中成功应用的一个缩影和例证,考察其战略规划工作可以给我国高校 的战略管理实践带来重要启示。 关键词:战略规划,大学发展,卡内基-梅隆大学 本文选择卡内基-梅隆大学(CMU)作为案例来探讨战略规划与大学发展的关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CMU在较短时期内的跨越式发展与战略规划休戚相关,现任校长柯亨(Jared )坦言,“CMU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二流大学向世界着名大学的转变归功于其卓越的战略规划”;二是CMU的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按照凯勒(George Keller)的说法,“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学术战略很可能是美国高等教育中构思最严谨、条例最清晰的战略”。圆CMU第六任校长西尔特(Richard )也直言:“我相信我们比我知道的任何一家公司在战略管理方面都做得更好。”可以说,CMU的发展历程是战略规划在大学组织中成功应用的一个例证。 一、历史与现状:基于战略规划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发展 CMU由钢铁大王卡内基于1900年捐资创建,经由卡内基技术学校(1900~1911)——卡内基技术学院(1912~1966)——卡内基-梅隆大学(1967至今)演变而来。建校之初,卡内基技术学校是一个行业学校,主要提供2~3年制课程训练。在第一任校长哈默施拉格(Arthur ,1903~1922)时期,共有12名教授和6名行政人员,共有4个学院:科学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工人培训学院以及培训家庭主妇和秘书的女子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今天的CMU凭借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卓越成就已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佼佼者,在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商业、公共政策与心理学等领域全球领先,是全美前25名大学中惟一一所建于20世纪的大学。其发展历程如表所示: CMU正式规划的历史可追溯至第三任校长多尔蒂(Robert ,1936~1950)时期。该时期制定了CMU的第一个战略规划——卡内基专业教育规划,要求工程专业学生必须选修1/4的新人文和社科相关课程,它对CMU,甚至全球的工程教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卡内基计划开了培养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交际技能以及诸多知识领域都有所涉足的工程师的先河”。1936~1950年间,研究生数量从36名增长至260多名,科研预算也从万美元增长至100万美元。在20世纪60年代,CMU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即使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学校仍然飘忽不定,水平一般且各学科水平参差不齐。 CMU的腾飞主要归因于第六任校长西尔特(1972~1990)。在西尔特就任校长前两个月时,他给各学院院长及全体教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这所大学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战略。”CMU开始引入正式战略规划体系,并将比较 优势作为学校战略规划的基础,自此拉开了西尔特的战略管理时代。1974年成立了一个长期规划委员会,由6名院长、2名教务长和1名事务副校长组成,西尔特任主席。该委员会的工作给学校带来了根本的变化。大学的研究预算从70年代初每年的1j00万美元增至80年代末的11,000万美元。机器人、软件工程等新领域的研究为学校在创新和问题解决方面赢得了声誉。CMU的文化特色在该时期也得以加强, “问题解决、合作和创新”成为CMU的主流文化。CMU如美国《时代》周刊编辑菲斯克(Edward )在其着作《大学选择指南1984~85》中所描述的,“它从一所地区性

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着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整合与聚集,特别是“系统集成者”和“瀑布效应”的

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

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教授杨桂华摘要:从世界教育中心的转移,说明教育发展的社会系统性质。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认识论、政治论和人本论三种哲学观的交互作用和冲突融合,构成了现代大学发展理念的基础与大学发展的历史。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提出了大学发展在战略研究上,要解决有设计无理念的问题;在办学方式上,要解决有层次无类别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要解决有模式无活力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理念,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壮丽前景,而要把这一蓝图变为现实,还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回答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大学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许多大学更加重视发展战略研究,注重从全局和战略层面对大学进行规划设计,这是我国大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但同时,一些大学的发展战略缺乏内在理念的有力支撑,缺少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合理关照,因此其发展战略尚显稚嫩空泛,缺乏理性的厚度。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理念嬗变中汲取养分、获得启示,对于研究和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世界教育中心转移的历史考察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大学理念。国外科学史研究者发现,自16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科学中心每隔7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转移,至今已经历经了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而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同时或前后,则伴随着大学教育中心的转移和大学理念的变迁。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是中世纪大学的策源地。以博洛尼亚大学和萨勒诺大学为代表的意大利大学,是世界最早的高等教育中心。这个时期的大学虽然还没有出现明确的大学理念,但给当今大学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基本制度。如,大学由教师或学生社团构成,过着共同的知识生活;课程概念、学习安排、科目设计、测试成绩等,构成了大学基本的学习制度;中世纪大学还利用当时教会和国家的矛盾,获得了许多特权,为后来大学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开始对大学基本问题产生一些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理念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对社会来说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使得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显得异常突出。本文通过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简单分析,提出了对当今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一些思考。以期使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能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2-0056-02【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uman right socie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especially 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but also makes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the economy was extremely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made for today’s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talent some thoughts. With a view to making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trained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can play a greater role, but also be able to adapt more easily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Key words】Knowledge economy Human Education 一知识经济时代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对于社会上生存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必备品,我们看到知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感到知识爆炸的混乱,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知识来给从业人员充电,同时也需要各种专业创新性人才,迅速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更新知识,然而剧烈的竞争又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1.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一词从提出到现在已有几十年了,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这四个字,但是对知识经济的定义却还未达成共识,或者只是存在一些只言片语,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所采用的定义是牛先锋博士对知识经济的定义,并由此展开论述。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以知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以知识产业作为社会主导产业的一种技术社会形态。知识经济属于生产力范畴,它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状况。①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它的核心要素,对人才的要求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提高。创新和科研能力则是很重要的两项因素。 2.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由知识经济的定义,我们不难分析出知识经济是一种技术社会形态,其特征为:第一,知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二,创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第三,知识产业是社会主导产业。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②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生产力关键要素——知识,在我们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应该有新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摘要]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它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与发展,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实施通识教育,要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外隐性通识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大学生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它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 1.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交融。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次。二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交融。三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只有从教育理念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才能把握其精神内涵,避免将通识教育简单化、肤浅化地理解为开设几门课程、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专业教育是知识分化与社会生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专业教育并不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性、情感、

大学生发展战略规划

大学生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13年三年规划) 姓名:XXX 学号:XXXXXX 班级:XXXXXXXXXXX

关键词:学业规划,职业规划 摘要:作为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习虽短暂,但这四年在学校你学到了什么在于你的大学规划。在大学四年不能盲目虚度时光,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朝着梦想前进,每一天要脚踏实地的过日子。大学虽是个小社会但竞争无处不在。然后再仔细想想四年之后我们在哪?毕业之后,我们要选择自己的工作,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职场竞争我们的生存之地在哪?同学们,大学已经过完一年,三年之后即将毕业的我们又会是什么样的?那时候我们又在哪?所以在校期间的三年我们要充分做好基础工作,为我们以后的学业生涯以及职业生涯铺好踏脚石,为此明确制定自己的大学规划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一步步的往前迈,做好基础工作。 我的职业规划包括学业规划以及职业规划。学业规划主要是做好学业工作,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学业,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业目标,不能荒废学业,只有知识的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的为以后职业的发展做准备;职业规划主要是好好策划自己以后职业的发展,以后职业的方向以及工作目标。 从思考中确立目标;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发展战略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做之事。

一: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自身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结合,制定学业规划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将学业规划分割成几个小模块,在制定的时间内逐一完成,最终实现自己的整个学业规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初的梦想。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迈进社会的过渡阶段,制定良好的学业规划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大学也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大学学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学自己想学的、爱学的知识,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大学是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认为,在当今科技知识高速发展、竞争无比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需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业规划,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不断的提升自己,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能力,从多方面培养、塑造自己也是学业规划的重要内容。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大学里,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相关的组织机构也发展起来,积极的参与学生活动可以培养自身各方面能力,丰富自身的人生阅历。 古今中外,因兴趣之花而点燃成功之火的事例不胜枚举。兴趣是理想产生的基础,但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模糊,甚至没有。

教师教育理念

教师教育理念 让每个孩子快乐和幸福是我最真挚的追求。 师以德为本,心以爱为源;以真理教书,用真情育人。 课堂的教学艺术就是在讲授和探究两方面找到适度的结合点。 懂得欣赏,石头也会放光彩;不会赏识,金子也会被埋没。 微笑是冰释师生隔阂的催化剂;真诚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每一天于你,是蓬勃朝气和灿烂阳光。 爱心和耐心,不断地支持着自己去关心和善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孩子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只要尽自己的努力,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便无怨无悔。 做一个热爱学生且让学生热爱的老师。 得到学生内心的尊敬和思念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 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学生的快乐是教师的初衷,学生的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快乐! 金子般的童年,需要金子般的爱心。 发现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信心,展示学生的才华,着眼学生的未来。 以爱,以诚栽培生命。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平等,多一点沟通。 埋在地上的树根并不要求地上的果实给予任何回报。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每个孩子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的。

如春风温暖每个学生,如细雨滋润学生心田。 我愿做校园内的一棵根深叶茂、呵护小草的常青树。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 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 我们要努力深耕、勤耘,付出爱心、耐心与信心,让花朵开得更灿烂而美丽。 天才不过是不断思索。凡有头脑的人,都有天才。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儿女是父母的影子。 勤于好学的人才能乐于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成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们手中捧的是一块块未经雕刻的璞玉,让我们小心开好第一凿。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教师的最大责任就是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梦想。 关爱的阳光不只普照鲜花,温馨的雨露也要撒遍小草。 学生可爱的微笑,求知的眼神,时刻只燃我对基础教育的领悟。 在孩子的心田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则可以收获命运。 让学生的成长点缀我生命的精彩。 让每一位受批评的孩子笑着离开你,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一切关于灵魂的事业都拒绝功利,艺术如此,教育也如此。 我的孩子,我的宝贝! 教育无它,惟爱与榜样而已。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触动到心灵深处。

大学育人理念的演变与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育人理念的演变与文化素质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社会地位越来越突出,大学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反思和修正。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强化文化素质教育,重点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关键词:理念;育人;文化素质教育 一、西方大学育人理念的演化 西方大学开始于欧洲中世纪。由于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以发展,从而萌芽了大学教育。中世纪的教育始于基督教的寺院,主要传授初步的读写算,以维持社会极低水平的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中世纪的大学在僧院和大主教学校不能满足人们文化生活上的需求中诞生。起初分文、法、医、神四科,以宗教和世俗教育为主,由学生和教师组成一种自治的学术团体。虽然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但它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奠定了大学自治的传统,为文艺复兴储备了精神力量。随着欧美各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大学育人观发生了革命化的变革: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推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要求解放人的个性,恢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当时的大学正如19世纪中叶生滓学者纽曼指出的,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绅士的地方。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德国大学肩负起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功能,从事“创造性的学问”成为教师的职责之一。当时德国学者耶士培(Karl Japers)概括性描述:真正的大学必须具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学术性之教学,二是科学与学术性的研究,三是创造性之文化生活。美国大学既继承了德国大学重研究之传统,又继承了英国大学重教学之传统。二战后,超出了德、英的模式,追赶时代,与市场结合,成为社会的“服务站”,从而建立起世界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主流模式: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 20世纪初,美国大学吸收英国大学教育淡化专业、强调基础的经验,开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广博知识和应变能力,改变过去专门化教育体制,重视培养通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0世纪中后期,欧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开始出现巨型大学和多种年龄段、不同就读形式的学生。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育人观的变化

战略规划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

战略规划: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 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三个重大变革: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空前的高投入和重点扶持;高校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数百所高校的调整合并;1998年以来的高校大扩招所带来的高速发展与改革选择。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潮流,推动我国高校以跨越式姿态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新阶段。面对21世纪现代大学新的挑战与发展前景,我国高校急需总结经验,理清发展思路,设计前进路径。遵循党的十六大精神,前瞻面对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抓机遇、创优势、出特色,高校战略规划的作用与地位不言而喻。 周济部长反复强调指出:“办学思想、宏观战略、从来都是决定性的,决定着前进的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要以超常规的谋划赢得超常规的发展”,要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制定“三个规划”。为此,各高校都在着手制定战略规划或修订已有的规划。 本文结合高校研究和制定战略规划的实际,谈谈对高校战略规划工作的初步认识。 一、战略规划是时代需要与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富有哲理的古训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兵无常势”;“取乎其上,仅得其中;取乎其中,仅得其下”。90年代中,美国提出了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适应社会,包容变化。日本则提出了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建立智慧型社会。美国哈佛大学等著

名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远景框架,并一以贯之;其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十分注重自身特色,力图保持优势,站在前沿,引领社会。 进入21世纪,全球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教育从人的谋生技能的培养,向人的谋生技能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正在成为各国公众的共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跨阶段性的新变化: ——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国家经济与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发挥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浪潮中,大学正在从社会与经济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 ——高等教育在总体规模上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校需求旺,要求高,社会评价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以“一流”为目标取向,加强学科建设,在竞争中提升学术水平,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与行动。 ——由于形势与任务的变化,高校内部管理改革(包括师资选择、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等)正在进一步深化。 ——大学生缴费上学,进校后自我塑造,自主性增强;推动大学教育内容、专业要求结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式等不断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办学模式与培养渠道多样化;民办高校崛起,二级独立学院的模式等开始试行。 ——办学经费的投入筹集来源变化,在资金仍然紧张短缺的情况

大学个人发展战略规划及其计划书

大学个人发展战略规划及其计划书 前言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不是每条路都是正确的,不是没份职业都能为你带来快乐和成就感。 而在复杂曲折的深山里,因为有了地图,我们找到了出口;在半夜凌晨的公路上,因为有了指路灯,我们到达了终点;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因为有了北斗星,我们找到了绿洲。 大学个人发展战略及其计划书在我们的人生事业道路上就如同地图,指路灯,北斗星,为我们带来方向,指引。让我们少走没必要的弯路。 所以,我们的人生需要一份充分正确认识自身条件和相关环境的规划书。为我们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未来,每个人心中都构筑着一幅蓝图,大学里的莘莘学子更是胸怀大志,满怀激情,满怀憧憬。也许计划会变规划会改,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只要坚持我们正确的意念,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再将意念付诸于行动,不管结局如何,你都已经成功了。我一直坚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那么规划就是一个充分的准备。有规划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目录 1、自我分析 2、他人眼中的我 3、我的专业、兴趣、爱好 4、测试结果分析 5、SWOT综合分析 6、自我认知总结(自我评估) 7、计划表 8、甘特图

自我认知探索 自我分析: 在学习上,我觉得自己是属于比较有渴望的人。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期待,除了能认真的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外,我还热衷于学习其他方面的事,就是各方面综合了解学习下。比如我喜欢打羽毛球,一般是通过老师带,二则自学,除了这些我更喜欢在团体互相交流,互相纠正帮助的环境下,所学的就不单是羽毛球方面了。有时候,在学习上遇到烦心事,比如成绩一直摇摆不定,学习工具无法满足自己或纠结于学习方法等等时,有时会觉得很迷茫,很想退缩但却又不甘心,在这种状态上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过渡。另一点有时候我挺被动的。 在工作上,我喜欢尝试,喜欢接受挑战。自我觉得蛮负责的。但我有弱点,迟疑,拿捏不定,和管理欠缺。举个例子,大一时期,我加入了学校的青协社团,青协很忙老是出活动。有时自己有幸当上活动负责人,当然这也是个挑战。问题出现在我所认同的很多人无法理解和我也不知如何向他们解释说明白,管理方法上有问题有待提高。出现情况也有时不能当机立断,以致衍生其他问题。有一点我很肯定,我不会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某个领域,我喜欢尝试不一样的东西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和经验。 在生活上,我追求简单,喜欢享受生活,喜欢与别人交朋友,当然也好动。因为自己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以后可能从事HR类工作,所以现在除了学人力资源管理外,可能在平时生活中会多在学校这边去挖掘一些与网络有关的东西,哪怕是书上写的,听老师讲的,同学八卦来的消息,有时候自己也上网了解下,因为现在的生活离不开网络。 1)他人眼中的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