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检测:第二单元质量评估试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检测:第二单元质量评估试卷

第二单元质量评估试卷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1)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fēn)。

(2)这些字帖.(tiè)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3)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mò qì(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

【解析】(1)“氛”只有一个读音fēn,不要读成第四声。(2)“帖”是一个多音字,当表示“服从,妥当”等意时,读作tiē,如服帖;当组词为“请帖”“发帖”等词,以及用作量词时,读tiě;只有表示学习写字或绘画时临摹用的样本时,读tiè,如字帖、碑帖、临帖。(3)书写“默契”时,要特别注意“契”的写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这件事情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

....之感,使人难明真相。B.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

成九曲连环

....。

C.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

...烦.。

D.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解析】A项“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看清真相。符合语境。B 项“九曲连环”在此语境里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使用正确。D项“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选项中指前者。C项“不厌其烦”指很有耐心。不符合语境,这里可使用“不胜其烦”,表示烦琐得让人受不

了。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

B.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把“广泛”

移到“全社会的”后面)

C.经过北京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北京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把“有了”

改成“得到了”)

D.不管鸟儿的翅膀多么完美,即使不凭借空气,也无法飞上蓝天。(把“即使”

改成“如果”)

【解析】C项属于主语残缺,应去掉“经过”或“使”。

4.名句默写。(8分)

(1)__当窗理云鬓__,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2)东市买骏马,__西市买鞍鞯__。(《木兰诗》)

(3)《逢入京使》中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的句子是:__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__。

(4)韩愈在《晚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句子是:__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__。

(5)历代文人雅士以他们的一颗颗赤子心,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

【解析】(1)(2)小题为直接型默写,结合所给出的句子,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3)(4)小题为理解型默写,注意题干中的“乐观豁达的胸襟”“拟人的修辞手法”“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以及作者和篇章等提示性信息,同时注意“相逢”“凭君”“百般”“芳菲”等字词的正确书写。第(5)小题为开放型默写,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诗句,选择有把握的回答即可。

5.北朝民歌《木兰诗》所叙述的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花木兰也成为中华文化中深受人民喜爱的形象,她的影响力以各种形式反映在历朝历代的民间生活中。请完成下列两副有关花木兰的对联。(3分)

(1)上联:穆桂英代夫出战声名显赫

下联:花木兰__替父从军妇孺皆知__(2分)

(2)上联:谢天谢地谢灵运

下联:__花艳花香__花木兰(1分)

【解析】对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②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必须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③意义相关。上下两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④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⑤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⑥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1)根据《木兰诗》的内容,明确“穆桂英”对“花木兰”;“代夫出战”对“替父从军”;“声名显赫”对“妇孺皆知”。(2)“谢天谢地”对“花艳花香”,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相同。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二(55分)

(一)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6.《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自己的车,却经历了三起三落。请将下列六个情节按时间顺序排序。(只写序号)(3分)

①攒三年钱买车②用虎妞的钱买车

③捡骆驼准备买车④被孙侦探敲诈

⑤被大兵抢走⑥为安葬虎妞卖车

①⑤③④②⑥

【解析】首先按照“三起”“三落”将选项分为两组,然后联系书中情节发展进行排序即可。正确顺序应为①⑤③④②⑥。

7.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创业史》是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蕴藏着作者十四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

B.《红岩》中郑克昌不听许云峰的劝告,被捕之后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相继被捕。

C.《红岩》是一部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

D.《创业史》着重反映了梁生宝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解析】B项应该是甫志高根本不听许云峰的劝告,反认为是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被捕之后成了一个可耻的叛徒。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

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

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8.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小说情节,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地点”与情节发展的提示,去寻找所需归纳的情节所在的段落,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去概括事件即可。

9.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分)

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巧妙传递情报的

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了解什么是“伏笔”,然后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在文中筛选并提取有效信息作答。所谓“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作用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据此理解并联系文章内容作答即可。10.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

..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焦急

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了赛夫为接头人被捕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

【解析】解答此题不仅要写出词语的语境义,还要联系作品内容去分析其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句中的“一惊”,不仅表现出赛夫得知沙宁被捕的震惊,根据下文可知,还表现了赛夫为接头人被捕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词语的表达效果要结合人物的描写和相关事件进行分析。

11.“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5分)

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

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解析】标题在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为: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悬念;指明文章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化解人物矛盾冲突。据此联系文本内容理解作答即可。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4分)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于石

①5月3日,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揭晓。在28名奖章获得者当中,来自安徽砀山的“励志女孩”李娟备受人们关注。体重仅有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她,硬是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一字一字地输入,在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励志女孩”所传递出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青春风采。这启示我们,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②“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深情寄语,为广大青年朋友廓清了成长航道,勉励每个青年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③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毛泽东17岁以诗明志,25岁成立党组织,28岁出席党的一大;邓小平18岁就投身革命事业,25岁开始领导革命运动;习近平15岁到延安插队,29岁去河北正定工作……这些青春故事,在历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

④如果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那么______________。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当代青年更应义不容辞。和改革发展的中国同向而行,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相伴成长。这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在时与势的磅礴伟力中,既涌现出一大批如李娟般“青春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榜样,也孕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理念。可见,无论是革命烽火中的烂漫青春,还是复兴气象里的年轻活力,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才是中国青年始终不渝的时代风采。

⑤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免也有人丧失理想、停步不前。比如,有人罔顾历史,抹黑英雄先烈;有人沉迷网络,得过且过;有人急功近利,用出格的行为博人眼球……要知道,丧失理想志向,再激荡的河流也会枯竭;没有奋斗拼搏,再澎湃的航程也终将搁浅。历史和现实表明,青春激情需要志向才能点燃,青春理想需要奋斗才能实现。循着理想的晨星,凭着拼搏的勇气,我们才能走出一人一事的得失,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中实现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吧!这样我们就能在人生最明媚的季节,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22日,有删改)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提出的?(4分)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用李娟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解析】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本文由“励志女孩”李娟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1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伟人青春奋斗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第③段画线句列举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青春奋斗的事例,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然后联系举例论证的作用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14.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2分)

示例:现如今的时代光景,同样激励当代青年为民族复兴接力奋斗。

【解析】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横线前后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来补写。分析第③④段的内容可知,“如果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那么______”是一个过渡句,前半句承接第③段的内容,后半句引出第④段的论述。第④段主要论述的是现如今的时代光景对青年的激发作用。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做新时代奋斗者。(4分)

示例:做新时代奋斗者,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不断增强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做新时代奋斗者,我要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志向,并为之不断奋斗。做新时代奋斗者,我要坚定自己的意志,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抵制各种诱惑,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结合“胸怀理想”“不懈奋斗”两方面来回答,做到言之有理即

可。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4分)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ò):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损,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主纳.忠谏__接受__

(2)虞世基等寻亦诛.死__杀__

(3)无为后.所嗤__后人__

(4)以.匹夫比之__凭……身份__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重点在于文言字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为:如果君主能够接受忠诚的劝谏。纳:接受。(2)句意

为: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诛:杀。(3)句意为: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后:后人。(4)句意为:凭平民百姓的身份和他们相比。以:凭……身份。1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时,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进行判断。该句句意为:我常常把这些事作为可以使我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时常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所嘲笑。据此进行断句即可。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独自保全自己的家族。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句重点字词有:国(江山);全(保全);家(家族)。

19.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5分)

君主应该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应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围绕这几方面答题即可)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左右的近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动乱,君臣都应该

共同承受平安与危难,如果君主能够接受忠诚的劝谏,臣子能够坦率地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融洽,这是自古以来治理国家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自己有德行有才能,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国家不灭亡,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独自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凶暴残虐,官吏闭口不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于是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哪能不慎重,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左右的近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只致力好的行为,积累功劳和恩惠,因此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竟放纵自己奢侈淫逸,喜欢实行死刑和以金钱赎罪,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的人可以延长福分,作恶的人寿命不会长久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凭平民百姓的身份和他们相比,(平民百姓)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颜回、闵损是平民百姓,凭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和他们相比,(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认为自己非常荣耀。这也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感到羞愧的。我常常把这些事作为可以使我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时常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所嘲笑。”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两个小题。(6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本诗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绝句(或:七言绝句)__。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__秋季(或:深秋)__。(2分)

【解析】把握体裁应该从诗句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来判断。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是抓字词,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之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对我们正确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这首诗共四句,每句有七个字,因此判断出是七言绝句;从诗中“卢橘花开枫叶衰”可知是深秋季节。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的心情。

【解析】理解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找出关键诗句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本诗关键句是后三句。这三句的意思是:京师不知道在远处的哪个地方,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东方,为什么就不能为我这个愁情满怀的人驻留片刻,听一听我内心的苦衷呢?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想为国尽力,但又没有出路的愁苦心理。

三(45分)

21.语言运用。(5分)

今天上午,某中学法律知识竞赛代表队在市府招待所会议大厅参赛时,取得98分的好成绩,荣获冠军。队员张红表现尤其突出,一人获得30分。为了及时地传达给全校师生,学校广播站决定写一份广播稿播报。请你根据以上内容,拟写一份广播稿。(120字左右)

示例:

我校在法律知识竞赛中获得冠军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我校法律知识竞赛代表队,今天上午在市府招待所会议大厅比赛中以98分的好成绩夺得了冠军。我校代表队,团结协作,积极应对,尤其是张红同学,在抢答中,她一人独当一面,一连答对

了多个问题,得到30分,为我校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我们一起庆贺吧!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路,故乡的情,总有让你魂牵梦萦的话题。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更是我的精神家园、灵魂栖居所。

面对故乡,无论是景是事还是人,你总会有很多记忆。请你写写故乡的景物风情、人物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字数600-800;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