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1.治疗法则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是其基本的治疗法则。小儿推拿的疗法和内治法大致类似,需要体察病症,使阴阳调和中正,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2.适用病症

小儿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咳嗽,大到胃痛、呕吐等肠胃疾病和哮喘、近视等,甚至可以缓解颈椎病。

小儿推拿手法及穴位

1.基本手法

(1)指导法则

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故而进行推拿时,要注意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2)基本手法

基本的手法有很多种,包括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十五种手法。

2.推拿手法

(1)脾经

a.位置:位置主要分布在拇指上的螺旋纹状面和桡侧缘。

b.主治:腹泻和积食等消化道疾病。

c.操作:家长将宝宝的拇指弯起来,顺着拇指的桡侧边缘或者有螺纹的一面向上方推拿三百次左右。

(2)胃经

a.位置:在宝宝拇指的第二节处,或者在手掌大鱼肌的外缘。

b.主治:宝宝腹泻、呕吐等肠胃病。

c.操作:向上直推约三百次。

(3)肺经

a.位置:无名指的螺纹状面。

b.主治:小儿气喘、咳嗽、胸口闷塞等。

c.操作:沿着螺纹旋转或者顺着指尖向上推两百次左右,也可以沿着手指指尖向上推一百次。

(4)小肠

a.位置:小拇指的尺侧边缘。

b.主治:遗尿、尿赤等。

c.操作:从指尖向指根一直推下去,推五十次左右,反向也可以。

(5)六府

a.位置:在手臂前端的尺侧边缘。

b.主治:发烧、盗汗、便秘等。

c.操作:一直向前直推三百次。

(6)二人上马

a.位置:在宝宝侧小指指背和无名指的指关节内陷里。

b.主治:牙科疾病、肚子疼、脱肛等。

c.操作:手指掐三到五次,绵力按揉三十次。

(7)虎口

a.位置:在手背侧面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手掌骨中间,稍微靠近食指方向,即合谷穴的位置。

b.主治:感冒、牙疼。

c.操作:推拿三到五次。

(8)腹

a.位置:在小腹位置。

b.主治:腹胀、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c.操作:用手指或手掌按摩,顺着季肘朝外侧分推,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之内。(9)肺俞

a.位置:在宝宝的第三段胸椎棘突的旁边,大约寸的位置。

b.主治:发烧、咳嗽、气喘等。

c.操作:按揉五十次,也可以顺着宝宝的肩胛骨从上向下直推三十次。

(10)龟尾

a.位置:处于宝宝的尾骨末端直至肛门的中间,即长强穴的位置。

b.主治:腹痛、拉肚子、便秘、脱肛等。

c.操作:按揉三百次、旋转推拿三百次次,轻掐三到五次。

3.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的穴位分为直线、旋转和垂直方向三种。

(1)直线方向

a.定义

直线方向的推拿手法,顾名思义,是指需要用推、捏等手法在呈直线状的穴位处推拿。

b.补泻原则

沿着向心方向的叫做补法,沿着离心方向的叫做泻法,一前一后的推拿叫做平补平泻法。至于那些分布在经络的非特定穴位,它们的补泻原则则有些不同之处,顺着经脉的方向叫做补,逆着经脉方向的叫做泻,一前一后的推拿叫做平补平泻。

(2)旋转方向

a.定义

旋转方向的推拿手法,指的是要运用揉、摩等手法在以点面状分布的穴位处推拿。

b.补泻原则

旋转方向是顺时针的叫做补,而反方向则叫做泻,要是兼顾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话就叫做平补平泻。要是穴位呈现左右对称的状态时,往内转叫做补,往外转叫做泻,如果有两个方向旋转的叫做平补平泻。

(3)垂直方向

a.定义

垂直方向的推拿手法是指需要用按、掐等手法在呈现点状的穴位处推拿。

b.补泻原则

垂直方向的补泻原则是取决于推拿时力度轻重。力度稍重的叫做泻,力度稍轻的叫做补,力度适中的叫做平补平泻。

(4)特殊手法

诸如推三关和清天河水这样的手法没有固定的方向标准,因此补泻手法与以上三种均有所不同。

小儿常见病推拿

1.咳嗽

作为多发于小儿群体的一种常见病,对咳嗽的疗法除去输液吃药等常规疗法之外,还有推拿疗法。推拿手法如下:

(1)板门穴

以大拇指按摩板门穴位一百次。

(2)内八卦

以大拇指有指纹的内侧按在宝宝手心的内八卦处,不停的旋转进行按摩。两只手交替进行,每只手进行一分钟即可。

(3)天突、膻中穴

按摩天突穴、膻中穴,每个穴位两分钟即可。

(4)分推胸肋

让宝宝仰面躺在平整的地方,家长伸出两只手的大拇指,让两只拇指分别相对,剩下的四个手指张开,从宝宝的胸骨第一根肋骨和第四根肋骨之间朝外推拿,到达腋中线停止,持续三分钟即可。

(5)肺俞穴

首先要让宝宝胸腹向下,趴在整洁平坦的床上,家长拿大拇指按摩宝宝的肺俞穴两分钟左右。再顺着肩头的肩胛骨里侧边缘,从上向下呈现左八字式进行推拿,做三十次即可。

2.阴虚发热

宝宝因为阴虚而发烧,通常会有心情烦躁、多汗、厌食、便秘等症状,也可以用推拿方法治疗。

(1)补脾经

家长拿大拇指有指纹的一侧用力按摩宝宝大拇指有指纹的那一面,旋转推拿三百次即可。

(2)补肺经

家长同样用大拇指有指纹的一面用力按摩宝宝环指有指纹的一面,旋推三百次。

(3)揉二人上马

家长要用大拇指的指尖按摩宝宝的环指处以及小指处凹进去的关节,约五十次即可。(4)揉肾顶

家长需要用中指的指尖,用力按摩宝宝的小姆指指尖一百次。

(5)按揉足三里

家长要拿大拇指指尖按摩宝宝膝眼下面的足三里穴五十次。

(6)推涌泉

家长需要用大拇指有指纹的一面,从宝宝脚心的涌泉穴用力推到脚趾下面,五十次即可。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226) 穴位定位 脾穴(脾 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肝穴(肝 经)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心穴(心 经)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肺穴(肺 经)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肾穴(肾 经)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胃穴(胃 经)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大肠穴(大肠)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小肠穴(小肠)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利小便穴自腕部沿手掌尺侧 缘推向小指尖称为 利小便穴 八卦穴手掌面,掌心的周 边。以掌心为圆 心,从圆心至中指 根横纹约2/3处为 半径,画一圆圈, 八卦即在此圆圈 上,分为乾、坎、 艮、震、巽、离、 坤、兑八卦,对小 天心者为坎,对中 指者为离 运水入土 穴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侧至大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运土入水 穴手掌面,自拇指桡侧端至小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板门穴拇指下,掌面大鱼 际肌之中点,以指

点之有大如豆粒的 筋头,重按有酸麻 感,为扳门的部位小天心掌根,小大鱼际肌 交接处凹陷中 四横纹(小横纹)掌面,第2至5指根部横纹处 小横纹穴(掌小横 纹)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阴阳穴掌根,小天心穴两 侧,靠拇指侧的为 阳池,靠小指侧的 为阴池 外劳宫穴在手背、中指与无 名指掌骨中间 二马穴(二人上马/上 马)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一窝风穴手腕背侧,腕横纹 中央之凹陷中 列缺穴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非针灸之列缺) 阳池穴(膊阳池)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 腕横纹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六腑穴前臂尺侧,自肘横 纹头至腕横纹头成 一直线 三关穴前臂桡侧,自腕横 纹至肘横纹成一直 线 五指节穴手背手指各关节处威灵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食中指掌骨之间精宁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无名指与小指掌骨 之间 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 椎成一直线 涌泉穴屈趾,足掌心前正 中凹陷处

学习《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心得体 会(精选多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第一篇:学习《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心得体会 学习《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心得体会 期待的《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来到了。儿子放学回家后看到书后,看了起来,乖乖现在知道了生病吃药打针不好,身体健康不生病是最好的,不用经常给老师请假。他在上面找穴位看,乖乖现在对穴位比较感兴趣,对推拿有了好感,知道揉揉按按可以治病。 本书作者缘缘毕业于加拿大安省中医学院,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及名中医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打开书就看到“爱是最好的医治”这句话,我想作为母亲我们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太神奇了,我家孩子长这么大,一生病我就带他往医院里跑,去一次医院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一两百元,而且像感冒咳嗽这些病会经常发生,去年夏天一个中耳炎看了两个月,还做了ct都没有好,医生建议做手术,要是我早点看到这本书的话,孩子少受罪,大人少折腾。 妈妈每天只需5分钟,宝宝的健康就有保证,孩子少生病,

少吃药,免疫力自然就增强了。 在推荐序中翕超明老师讲古训云“要德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孩子的抵抗力却下降了。 小儿推拿就像成人的针灸一样,不仅可以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消化不良等这些常贝病的治疗,作者通过大量的病例发现,小儿推拿在治肺炎,哮喘,化脓性扁桃体炎,脓性痢疾等疾病也能治愈,作者无私地奉献给读者她的方法。 在对幼儿实施推拿之前,(范_文_先_生_网)妈妈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和小儿推拿的手法。一共有十种手法:推,揉按摩掐捏运拿擦和吮痧法。 治愈发烧的方法:开天门200次推坎宫100次,揉太阳穴1分钟,蘸水捏脊20遍,妈妈的手法要轻,特别说一下这个,以 前我也有看到过捏脊的方法,给孩子做,孩子不怎么配合。作者的这个蘸清水的方式很特别,最后一次遍不等宝宝后背的水蒸发干,用嘴从下往上,直吹到大椎穴,把水汽吹散吹干。这个捏脊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驱寒,也能清热凉血。 如果觉得上面的方法自己不好掌握,作者还给出了一个更简单好用的方法:清天河水加打马过天河。这个方法很适合手脚滚烫时使用。手法是用食指和中指两指蘸水,然后从腕到肘方向在皮肤书敲打,一边敲打一边朝同一个方向吹气。

某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通州区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 规范 2012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4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三棱针技术 5.眼针技术6.火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8.穴位注射疗法 9.皮内针技术10.醒脑开窍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鼻针技术 13.电针技术14.口唇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热敏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2种) 1.针刀技术2.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操作规范(3种) 1.注射固脱技术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小儿推拿学

小儿推拿学 本书分别介绍了小儿推拿概论,小儿推拿的诊法概要,常用推拿手法,常用推拿穴位,小儿常见病证的推拿治疗,并附有小儿保健推拿和小儿推拿歌诀等。书中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穴位及小儿推拿手法的具体操作,对临床23种适宜采用推拿治疗的的小儿常见病证,从病因病机、诊断、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辨证推拿、注意事项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第一版(第1版)编辑 内容简介 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基本原则》,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以全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规划教材要求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为原则,以长期积累的教学与临床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在总结以往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全面反映小儿推拿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中医推拿在儿科临床的特色与优势,培养学生在临床时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适应临床需要。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推拿治疗概要、诊法概要、常用手法、常用穴位、小儿常见病症的推拿治疗,并附录有小儿保健推拿和歌诀选。教材着重论述小儿推拿手法、穴位特点及操作方法,对临床23种适宜小儿推拿的常见病症,从病因病机、诊断、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辨证推拿、注意事项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本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全国中医高等医药院校《推拿学》五版教材,汲取近年来小儿推拿学术发展的成果和临床成熟的经验。在编写中,以临床实用为前提,尽可能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我们希望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小儿推拿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独立应诊的能力。符合中医药高等专科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的需要。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

目录 概述 (1) 1.头面颈项部穴位 (2) 天门、坎宫 (3) 太阳穴 (4) 风池穴、百会穴 (5) 迎香穴 (6) 高骨、人中 (7) 印堂 (8) 2.胸腹部穴位 (9) 膻中 (10) 乳旁、乳根 (11) 腹、脐 (12) 天枢、肚角 (13) 中脘 (14) 3.腰背部穴位 (15)

龟尾、大椎 (16) 肺俞 (17) 脾俞 (18) 肾俞、推脊 (19) 捏脊、七骨节 (20) 肩井 (21) 4.上肢部穴位 (22) 总筋、阴阳 (23) 脾经 (24) 肝经 (25) 心经 (26) 肺经 (27) 肾经 (28) 五经配伍及推治 (29) 大肠、小肠 (32) 胃经 (33)

小天心、内劳宫 (34) 板门 (35) 十宣 (36) 四横纹、四缝穴 (37) 老龙 (38) 外劳宫、二扇门 (39) 合谷 (40) 一窝风 (41) 阳池、三关 (42) 六腑 (43) 天河水 (44) 水底捞月 (46) 五指节 (47) 5.下肢部穴位 (48) 涌泉 (49) 足三里、三阴交 (50)

太冲 (51) 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

小儿推拿穴位概述: ◆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 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 第三步:下肢部 第四步:胸腹部 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金职伟业职业培训学校由中国母婴健康服务领域发起人之一彭英女士率领一批母婴职业教育精英共同创办于2013年,总部位于湖南长沙。金职伟业恪守“让千万妇幼老实现实现健康幸福生活”的使命,立志打造中国高端母婴服务技能人才培训领先品牌,帮助中国女性、婴幼儿及老年人实现更健康幸福的人生。 长沙市金职伟业职业培训学校集产、学、研于一体,拥有教学、办公和实训场地2000平方米,24人的专职师资,6人的专家级兼职师资团队。学校依托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女子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委员会等机构专家研发新职业,同时面向全国培训、输出高技能服务人员(母婴保健师、母乳喂养指导师、小儿推拿保健师、产后康复师、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养老健康管理师、失智老人护理师等)、管理人员(家政门店店长、家政培训师、家政职业经理人、养老职业经理人等)。 经过4年的发展,金职伟业职业培训学校在广西、广东、江西、山东、山西、青海、甘肃、宁夏、湖南娄底等多个省市开设分校。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金职伟业现已牵头成立湖南健康养老学会,并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及中国妇幼保健院等机构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筹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康复指导分会。金职伟业将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研发、管理、就业实力,为职业教育和服务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金职伟业小儿推拿保健师课程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经过长期的发展,小儿推拿已经形成多种派别,金职伟业小儿推拿课程理论体系以湘西小儿推拿为基础。 金职伟业小儿推拿课程包括中医理论、手法学习和真人实操、实习四大版块,学习期间老师将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法的教学,带领0基础或者由一定基础的学员进入小儿推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疗法 【概述】 推拿疗法是医者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来调节机体的 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疏通经络,通畅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对绝大多数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和一些慢性内、妇、儿等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但对于恶性肿瘤、结核、骨折初期、皮肤溃疡、出血性疾病、灼伤等、则是本法的禁忌范围。【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推拿手法虽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绝大部分手法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 一、持久 “持久是指手法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地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地运用,在足够的时间乃不走样,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断断续续,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积累到临界点,而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二、有力 “有力”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因此,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二是指维持手法所需要之力。

三、均匀 “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其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手法压力的轻重,都必须保持相对一致,幅度不可时大时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用力不可忽轻忽重,应使手法操作既平而又有节奏性。 四、柔和 “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时动作温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所以,柔和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用力要缓和,手法不可生硬粗暴。 五、深透 “深透”是指患者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深透是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阻力,使手法的效应能转之于内,达到深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 以上几个方面,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持续运用的手法可以降低患者肌肉的饿张力和组织的粘滞度,使手法功力能够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是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 【常用的几种手法简介】 一、滚法 滚法是以小指掌指关节被侧附着在人体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吸定部位紧贴体表,频率为每分钟140—160次,使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要想见效,手法的正确和穴位的准确都是首要的。今天山东金医典的老师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和手法,希望对大家学习小儿推拿有所帮助。 大肠经 【功效】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用清补法。 【演示】 胃经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治肚子胀满,积食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厌食。 【手法】自大拇指下端鱼际外缘黄白皮交汇处,离心推至大拇指根部,此为清法;反之为补;一般用清法。 【演示】

肝经 【功效】舒肝理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伤风感冒,惊风,夜啼,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之为平肝;清法一般从食指指根推到指端。 【专家心得】平肝法常与清肺、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演示】 脾经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腹泻、积滞、便秘、唇裂肿痛,口舌生疮,软骨病、瘫痪,虚性咳嗽。 【手法】大拇指末节外侧,离心推之为清,向心推之为补,来回推之为清补。 【演示】

肾经 【功效】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手法】分阴阳穴在小天心穴往上,掌横纹中间略上处,用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间向左右分推。 【演示】 板门 【功效】宽胸膈,利肠胃,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鱼际中点,左右旋揉同数。 【演示】

内八卦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专家心得】五脏之气不调,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运化力量,消化食积。 【演示】 小天心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快来跟着学两招吧!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 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 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手上的推拿:(一般以保健为主) 1、双手拇指按住总筋(掌根中心)向两边平推20-30下 2、双手拇指按住一窝风(手背掌根中心有个窝)向两边平推20-30下 3、二人上马穴(手背,简称二马)揉100-200下(顺时针转,补肾)。 4、清大肠200-300下(在二指侧边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 5、清脾胃(300下)或清脾胃+补脾(300下)(清是从拇指侧边的掌根向拇指尖推,补是在拇指第一节顺时针揉)。 (补充说明:一般孩子上火、咳嗽、嗓子红是因胃热、大肠热导致的肺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用清大肠和清脾胃配合清肺。) 6、板门揉200-300下(助消化、健脾和胃)。 (补充说明:从板门向横纹推可止泻,从横纹向板门推可止吐。)7、清肝200-300下或清肝+补肝300下(清是从二指的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二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看到眼角红是肝火旺,需要清肝,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又清又补,清补加起来不超过300下。冬天一般不清肝火,除非嗓子特别红。春天则以补肝为主。) 8、千万不要动心经(三指和三指指根下一点),容易引起小孩情绪不安,如果看到小孩舌尖红或眼屎多,说明心热,通过清小肠火来解决。 9、清肺+补肺300下(清是从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无名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小孩嗓子非常红多清少补)

10、清小肠200-300下(从小指侧边指根向指尖推。) (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外加以下穴位) 1、如果是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可以加上外劳宫(手背)顺时针揉转50下。 2、如果痰比较多,可以在小横纹处(小指根到掌根)上下搓200下。 3、如果咳嗽,可以同时揉止咳点(板门旁边两点)50下。 二、手臂推拿 1、天河水300下(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热症)。 2、如果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推三关50下,(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寒、虚症) 3、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从肘向牚根方向推,去热症,但一般用于春夏(300下),但是冬天如果嗓子特别红,可推50下。)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

惊恐状态。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

小儿推拿学学习重点总结

推:拇指或食指的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直,旋,分,合) 直:腕部发力,带动着力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220~280次/分 旋: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移动,160~200次/分 分:双手或双掌稍用力附着在所需治疗部位上,腕部或前臂发力向两旁做直线推动 合:肘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 揉:以手指的指端或罗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指: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端,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着力 鱼际: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腕关节带动掌根:以掌根部着力,吸定,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按:以拇指或中指的罗纹面,或掌根着力,附着在一定的部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持续进行 拇指: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我空拳,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指间关节掌侧,以协同用力中指:中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略屈,稍悬腕以中指罗纹面或指端着力,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掌按:腕关节背伸以掌面或掌根着力,吸定,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摩:以四指的指面或掌面着力,吸附在一定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运动 指:四指并拢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悬屈指面着力前臂主动运动 掌:指掌自然伸直腕部微背伸掌面着力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 捏: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做对称性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 1,患儿俯卧,医者双手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指中指的指面前按,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皮肤夹起并稍提起,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松一紧的挤压,向前推至大椎穴处 2,患儿俯坐或俯卧,医者双手陈半握拳状,拳心相对拳眼向下,食指半屈曲,用其中节的桡侧缘及背侧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拇指端前按,拇指食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皮肤夹起并稍提起,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松一紧的挤压,向前推至大椎穴处 3,患儿坐位或卧位,以一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的指面前1/3处相对着力,或用拇指指面与食指中节掌侧的桡侧相对用力,稍用力将治疗处的肌肤夹持住,一紧一放挤压,并在该肌筋上下端之间做缓慢移动和挤压 运:以拇指的螺纹面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在患儿体表做环刑或弧形运动(60~120次/分)注意:1着力部分轻贴体表2,宜轻不宜重,作用力仅达体表,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运法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幅度比旋推法大3宜缓不宜急 复式手法 黄蜂入洞:以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相对固定,另一手食指中指指端着力紧贴患儿两鼻孔下缘,以腕关节为主动带动着力部分作反复揉动(发汗解表宣肺通窍) 双凤展翅:医者先用两手食指中指夹患儿两耳,并向上提数次后,再用一手或两手拇指端按掐眉心太阳听会人中承浆颊车诸穴每穴按掐各3~5次提3~5次(祛风寒温肺经止咳化痰)开璇玑:医者先用两手拇指自患儿璇玑穴处沿胸肋分推,并自上而下分推至季肋部,再从鸠尾处向下分推至脐部,再由脐部向左右推摩患儿腹部,并从脐部向下直推至小腹部,最后再做推上七节骨50~100次(宣通气机消食化痰) 按旋搓摩:患儿坐位,将患儿两手交叉搭在对侧肩上,医者面对患儿坐其身前,用两手掌面着力,轻贴在患儿两侧胁肋部,呈对称性搓摩,并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处50~100次

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河南大学东京贝乐小儿推拿研究学院自成以来,一直致力于小儿推拿文化的研究与推进,覆盖学派,手法、技巧、起源等多项领域。一直坚持信息分享化,技巧公开化,知识平等化的理念,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有所感,有所学,有所享。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套不同的穴位(19种),不通的手法技巧(19种),以达到不通的疗效的小儿推拿组图,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一、脾经(脾在五行合土,故名脾土) 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土之寸为肺。”《红楼梦》第十回:“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位置: 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 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 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推拿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为补脾经(或补脾土); 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2015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三棱针技术5.火针技术 6.穴位注射疗法 7.醒脑开窍技术 8.皮肤针(梅花针) 9.电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刺络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1种) 1.针刀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小儿推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 6.牵引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 一、头面颈部穴位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 “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 二、上肢穴位 合谷

小儿推拿手法与穴位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清?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首次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列为小儿推拿八法,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疗法中来,成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本节主要介绍推、揉、按、摩、掐、捏、运、捣、拿、擦、搓、捻、刮、摇、拍打、按揉、揉捏等17种常用手法。 一、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临床上根据操作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 【操作】 1(直推法: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手拇指自然伸直,以罗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或食、中两指伸直,以罗纹面着力,用腕部发力,带动着力部分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频率每分钟约220,280次左右。 2(旋推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作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频率每分钟约160,200次左右。 3(分推法: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其桡侧缘,或用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动着力部分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作“? ,50次左右。?”直线推动。一般可连续分推20 4(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肘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作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本法又称合法或和法。 【动作要领】

1(直推法:用拇指着力作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作主动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中指着力作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肘部作适当的屈伸活动。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拂尘状,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2(旋推法:医者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松,仅依靠拇指作小幅度的旋转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犹如用拇指作摩法,仅在皮肤表面推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动作协调,均匀柔和,速度较直推法稍缓慢。 3(分推法: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作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作弧线分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快而平稳。 4(合推法:其动作和要求与分推法基本相同,但推动方向相反,主要是作直线合推,不作弧线合推,动作幅度较小,不要使皮肤向中间起皱。 【注意事项】 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 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4(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 【适用部位】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状穴位,分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及肩胛部等,合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 二、揉法

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1、线状穴位 头面部——坎宫:自眉头沿眉至眉梢成一直线。 天门:两眉中至发际成一直线。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背腰部——脊柱: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七节骨:自第四腰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上肢部——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大肠: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肾纹:手掌面,小指间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圈。 运土入水:手掌面,从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运水入土:手掌面,从小指根至拇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处。 三关:从阳池至曲池处成一直线。 六腑:从阴池至肘尖处成一直线。 天河水:从总筋至曲泽处成一直线。 下肢部——箕门:大腿内侧,从腹股沟中点至膝盖内上缘成一直线。 2、面状穴位 胸腹部——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腹:腹部。 丹田:小腹部。 上肢部——脾经:大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胃经:拇指掌面近指端第一节。 板门:手掌面大鱼际处。 3、点状穴位 头面部——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胸腹部——乳根:乳下2分。 乳旁:乳处旁开2分。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 背腰部——龟尾:尾椎骨端。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肢部——肾顶:小指顶端。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内劳宫:手掌面,屈指无名指和中指间中点。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