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发展史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发展史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发展史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发展史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发展史

1.引言

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但水泥是一种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因此,人们总是试图改善它的烧成系统以达到生产处满足要求的水泥并尽量减少能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自1824年10月21日,J. Aspdin获英国5022号专利权(即波特兰水泥)以来,水泥窑的发展经历了立窑—回转窑—悬浮预热器窑—流化床煅烧的发展历程,在这些发展过程中,水泥烧成系统越来越优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水泥窑的发展过程

仓窑

仓窑:1824年波特兰水泥发明时的煅烧设备为瓶窑,48年后的1872年在瓶窑基础上发明专门用于水泥烧制的仓窑,成为第一代水泥窑窑型,造就了水泥生产的仓窑时代。

立窑

立窑:1884年Dietzsch发明立窑并取得专利权。其与仓窑的最大不同是将烧成过程由沿水平运动变为垂直方向。

我国目前使用的立窑有两种类型:普通立窑和机械立窑。我国经历了人工间歇作业的普通立窑向机械化连续生产的机立窑的发展过程,带来了劳动强度降低、产量提高和质量改善的变化。

普通立窑是人工加料和人工卸料或机械加料,人工卸料;机械立窑是机械加料和机械卸料。机械立窑是连续操作的,它的产、质量及劳动生产率都比普通立窑高。根据建材技术政策要求,小型水泥厂应用机械化立窑,逐步取代普通立窑。

干法回转窑

从干法中空回转窑起步,并由此发展出余热锅炉窑、干法长窑和立波尔窑等。干法将生料制成生料干粉,水分一般小于1%,因此它比湿法减少了蒸发水分所需的热量。中空式窑由于废气温度高,所以热耗不低。干法生产将生料制成干粉,其流动性比泥浆差。所以原料混合不好,成分不均匀。

中空回转窑:英国人Cramton于1877取得英国专利;1895年美国人Hurry和Seaman获得煅烧水泥成功并取得专利;

余热锅炉窑:1897年德国人发明,解决了干法中空回转窑窑尾废气温度高、热效率低的问题。该窑型流传时间长但热效率较低,不是普遍的水泥烧成设备。

干法长窑: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采用,热效率差、窑尾粉尘大,未能普遍推广。

立波尔窑:1928年德国人Lellep与德国Polysius公司合作制造,用“Lepol”命名,属半干法生产,曾盛行于世界各地,直到上世纪60年代被新的窑型取代。

湿法回转窑

1912年丹麦公司首先取得煅烧试验成功,以后得到普遍推广成为一代盛行的窑型。湿法生产是将生料制成含水为32%~40%的料浆。由于制备成具有流动性的泥浆,所以各原料之间混合好,生料成分均匀,使烧成的熟料质量高,这是湿法生产的主要优点。

该类窑包括普通湿法窑、料浆蒸发机湿法窑、湿法长窑等。

新型干法回转窑

20世纪50年代出现悬浮预热器窑,20年后发展出预分解窑。

悬浮预热器窑:1932年捷克首次提出四级旋风筒悬浮预热器的专利,20世纪50年代初德国洪堡公司首先应用于水泥生产。

组成:由预热器+分解炉等窑尾系统+回转窑+冷却机+窑头燃烧器等。

悬浮预热器窑和预分解窑统称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

旋风式悬浮预热器窑流程图

悬浮预热器简称SP,带悬浮预热器的回转窑称为SP窑。

预分解窑生产流程图

预热器分旋风预热器和立筒预热器。旋风预热器窑主要包括Humboidt、Smidth和Dopel等;立筒预热器窑主要包括Krapp、ZAB、PreRov等。不同的预热器其流动换热特征包括同流旋流、逆流旋流、喷-旋流动、喷腾运动和旋-旋流动等。

预分解窑:1971年日本石川岛磨重工业公司首创,其与SP窑的不同是在窑尾与预热器之间增设一分解炉,预分解窑简称NSP窑。

流化床水泥窑

回转窑是可靠的水泥熟料烧成设备,但它的致命弱点是热效率低、转动功率大,且体积庞大,一直是人们想要“革命”的对象。为此,5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都相继对不带回转窑的沸腾烧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用沸腾炉(流化床)锻烧水泥熟料时,在高温(1300℃一1400℃)条件下的自造粒而不粘结炉壁、结大块、维持正常的流态化操作难度很大,90年代之前均未取得完全的成功,更达不到工业化的要求。在水泥工业中,流态化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水泥生料的预热和预分解,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料在预热和预分解过程中物料和气流间热交换过程,使生料的预热和预分解时间缩短到几十秒钟,从而成倍地增加了窑产量,大幅度降低了燃料消耗。可以说,流态化技术在水

泥生料预热和预分解中的成功应用,是水泥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基于流态化技术的上述优点,能否将水泥熟料的烧成环节也置于流态化状态下,一直是世界各国水泥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之一。但是由于高温气固反应的复杂性和大颗粒流态化技术的不成熟以及试验装置的放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等,使得此项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半工业试验研究阶段。流化床水泥窑的特点是:1、大幅度地扩大了煤种的选择范围。可选用烟煤、无烟煤或低质煤。2、良好的节能指标。可降低10-25%的热消耗量。 3、热回收效率高。把造粒装置和烧结装置合并计算,热回收率大于80%,比现有的蓖冷机提高了20%以上。4、较好的环保性能。CO2排放减少10-25%,NOx排放减少40%以上。5、节约建设费用,减低运行成本。与同规格的回转窑相比,设备投资节约20%,运行成本降低25%。由于其良好的工作指标和占地面积小等特点,适合我国目前量大面广的立窑改造。

5. 结语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善,给人类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有带解决,如我国的水泥能耗超出发达国家。水泥依然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品,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义不容辞的落到我们水泥人身上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诗歌发展史(二) 一、现代诗歌的概念 (一)定义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 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天上的市街》 (三)提倡格律的新月派 闻一多——“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1946年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新格律诗理论——走出“绝端的自由”的散文化误区 《七子之歌》 (四)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三、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左翼诗派 (二)后期的新月派 1.徐志摩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再别康桥》 2.卞之琳 (三)现代派 1.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雨巷》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2.废名 废名,原名冯文炳,师从周作人,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以禅写诗” 四、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二)七月诗派 田间,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人。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三)九叶派 穆旦,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现象”:50年代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打击,身心遭到极大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翻译外国诗歌,直到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排行榜,穆旦名列榜首。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烧成系统

烧成系统 1、系统简介: 熟料煅烧系统作为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承担着将生料烧成熟料的重要作用,人们形象的称之为水泥厂的心脏。近几十年来,水泥工业窑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现在以窑外分解技术的迅速崛起,它在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熟料单位热耗方面的巨大优势,使之成为目前水泥行业的主要技术。 2、系统生产工艺过程 生料喂入一级旋风筒进风管道开始,经预热、预分解后入回转窑煅烧成水泥熟料,通过倾斜推动篦式冷却机的冷却、破碎并卸到链斗输送机输入熟料库为止。 本系统分为:生料预热与分解、三次风管、熟料煅烧、熟料冷却破碎及输送熟料四大部分。 3、系统的组操作 系统的启动是要依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否则会对设备造成伤害的。 ①组启动顺序: 窑中稀油站系统→窑头一次风机→油泵→间歇辅传翻窑→窑头喂煤空压机组→窑头喂煤螺旋泵组→窑头喂煤秤→熟料库顶收尘组→熟料输送组→窑头电收尘组→冷却机干油泵→冷却机拉链机锤破组→冷却风机(组)→窑尾收尘回灰及增湿塔回灰系统→启动高温风机稀油站及液力偶合器加油站→窑尾收尘后排风机→连续慢翻窑→启动高温风机→称重仓收尘组→喂料风机组(空压机组)→喂料组→入称重仓→生料库底风机组→分解炉喂煤组→用主传连续翻窑→分解炉喂煤→启动冷却机→窑头(窑尾)收尘高压送电→启动冷却机(二组)。

②组传顺序 止料、止分解炉后的顺序基本与组启动顺序相反。 4、点火烘窑、投料 A:点火升温 ①升温速度、窑盘车间隔时间严格按照升温曲线进行。 ②点火前,启动冷却机一室1~2台充气梁篦板鼓风机,液压挡轮,窑头 密封风机。或通过调节窑尾收尘器排风机进口阀门开度来控制窑尾负压约-50~-100Pa. ③点火。有专人观察点火情况。 ④升温初期的火焰容易熄灭,应特别注意拉风要适宜;如果熄灭,等2 分钟后再点火。 ⑤在升温过程中,如需调节一次风阀门开度,幅度要小,避免一次风机 吹灭火焰。 ⑥在整个升温过程中,应根据窑尾温度,用辅助传动慢翻窑,大体要求 如下: *天气下雨时根据实际情况相应的缩短慢转时间间隔。 ⑦与系统温度达到升温曲线规定且内衬中的水分充分蒸发干燥、窑已烘

介绍水泥发展的历史

介绍:水泥发展历史 cement一词由拉丁文caementum发展而来,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磨细后制成料球,在高于烧石灰的温度下煅烧,然后进行磨细制成水泥。帕克称这种水泥为“罗马水泥”(Roman Cement),并取得了该水泥的专利权。“罗马水泥”凝结较快,可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在英国曾得到广泛应用,一直沿用到被“波特兰水泥”所取代。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兰水加热炉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硅酸盐)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从而一举成为流芳百世的水泥发明人,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水泥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水泥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有一个不断进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今天,人们把水泥的生产过程形象的概括为“二磨一烧”,即按一定比例配合的原料,先经粉磨制成生料,再在窑内烧成熟料,最后通过粉磨制成水泥。在这个过程中,窑是核心设备,所以人们在研究水泥技术发展史的时候,往往以窑为代表。回顾这过去的近二百年,水泥生产先后经历

水泥熟料设计与烧成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泥熟料设计与烧成实验 姓名: 班级: 组别: 实验时间:

一、前言 生产中会有许多工业废弃物,比如钢渣等,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工业废弃物,则不仅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会影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多这些工业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利用。当今的水泥生产,作为铁质原料提供铁的主要是铁矿石,考虑到铁矿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需要找到一种铁质原料进行有效替代。结合工业废弃物的利用与水泥工业的发展,我们提出可以采用工业废弃物中的钢渣作为铁质原料应用于水泥的工业生产。 二、实验方法 (1)方案设计 配料设计原材料化学分析 通过这些数据对水泥的配比进行设计,按一定的升温速率进行熟料烧成实验,分别对所得的水泥熟料测定游离氧化钙的含量和进行岩相分析,分析烧成制度对水泥的性能影响以及用钢渣代替铁矿石后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等,可与实际生产联系,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

(2)制样 ①原材料的选取:实验室用石灰石、页岩、砂岩、矿渣粉。 ②破碎与粉磨:实验所以的原料以经过初步粉磨,为达到所需的细度,同时保证原料的成分,在取样之前还需要多原料进一步人工粉磨。分别将一定量的石灰石、页岩、砂岩、矿渣粉放入不同的研磨盘里,用研磨棒进行研磨,之后过0.08mm 筛,分别收集筛下料。 ③均化:研磨结束后,分别称取大约640g石灰石、160g页岩、80g砂岩,进行装袋,钢渣需要多少取多少。每份原料总重800g,共需准备两。之后按配料计算值准确称取石灰石、页岩、砂岩及钢渣(按铁矿石设计的配料,铁矿石的含量用钢渣代替),初步进行均化,然后每份试样分为300g、300g、200g放入球磨机中,打开球磨机,磨4min。磨后的原料进行装袋,等待压片。 ④压片:每次称取20~25g原料,放于压片所用的小罐子里,在液压机下进行压片。 (3)熟料烧成 每组生料片再细分为两组,分别进行1400℃和1450℃烧成。 硅酸盐水泥熟料煅烧化学过程 ①水分蒸发100--150℃ ②粘土矿物脱水层间吸附水约100℃以上 晶体配位水500-600℃ ③碳酸盐分解600℃开始: 600℃:MgCO3→MgO+CO2 900℃: CaCO3→CaO+CO2 ④固相反应(放热反应) --800℃开始形成CA、C2F与C2S; 800--900℃开始形成C12A7; 900--1100℃C2AS形成并分解,开始形成C3A与 C4AF,CaCO3全部分解,f-CaO 含量达最大值 1100--1200℃大量形成C3A和C4AF,C2S含量达 最大值。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水泥简史

水泥简史 cement一词由拉丁文caementum发展而来,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为罗马水泥。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 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907年,法国比埃利用铝矿石的铁矾土代替粘土,混合石灰岩烧制成了水泥。由于这种水泥含有大量的氧化铝,所以叫做“矾土水泥”。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1893年,日本远藤秀行和内海三贞二人发明了不怕海水的硅酸盐水泥。 20世纪,人们在不断改进波特兰水泥性能的同时,研制成功了一批适用于特殊建筑工程的水泥,如高铝水泥,特种水泥等。全世界的水泥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2007年水泥年产量约20亿吨。 中国在1952年制订了第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确定水泥生产以多品种多标号为原则,并将波特兰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矿物组成改称为矽酸盐水泥,后又改称为硅酸盐水泥至今。2007年中国水泥年产量约11亿吨。 ⊕本文来自: 水泥商情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317076400.html,) 详细出处参考:https://www.wendangku.net/doc/2317076400.html,/a/a.asp?B=201&id=44622

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

第一章回转窑及预分解技术 第一节水泥熟料的形成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它的煅烧方法从立窑生产到现代干法生产经过了180年的历史。而水泥熟料是水泥生产的半成品,其形成过程是水泥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水泥产品的产量、质量、消耗三大指标。本节将主要阐述熟料的形成过程和水泥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 一、水泥熟料煅烧方法及窑型的演变 (一)水泥熟料的煅烧方法 从水泥熟料的生产方法分为干法生产、湿法生产以及半干法生产。干法生产是指干生料粉进入窑内进行煅烧;湿法生产是将原料加水粉磨,黏土用淘泥机制成泥浆,然后将含水量为32-40%的生料浆搅拌均匀后入窑煅烧;半干法生产是将生料粉加入12-14%的水分成球后,再入窑进行煅烧。 (二)水泥窑型的演变 自发明水泥以来,水泥窑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立窑、干法中空回转窑、湿法窑、立波尔窑、悬浮预热器窑至窑外分解窑的变化。其规模从!) 世纪的日产几吨,发展到目前日产1万吨,增加了1000倍以上。 在这些变化中有几次重大技术突破,第一次是%# 世纪初湿法回转窑的出现并得到全面推广,提高了水泥的产量和质量,奠定了水泥工业作为现代化工业的基础;第二次是20世纪50-70年代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的出现(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水泥窑的热效率和单机生产能力,促进了水泥工业向大型化、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在水泥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水泥工业真正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1824年,世界上第一台立窑在英国诞生,这是人类最早的用来煅烧水泥熟料窑型。它是一个竖直放置的静止的圆筒,窑内自然通风,生料制成块状,与燃料块交替分层加入窑内,采用间歇的人工加料和出料操作。立窑的产生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齐文化发展简史 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 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40万年以前的沂

0 熟料烧成系统操作方法14

精准平衡操作技术 简介 (水泥熟料烧成操作专利新技术) 淄博科邦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2013

前言 窑外分解技术在中国出现已经四十多年了。技术已经很成熟。以至于如果有人说这个系统还可以进行优化时都很少有人相信。 然而自从窑外分解技术进入到中国以来,至今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标准的烧成系统操作的方法。只有大家在生产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的操作原则:薄料快烧;喷煤管火焰活泼有力,定位在中心线以下;三次风管的阀门开度在35—50%;窑头罩压力控制在-50—0pa;窑皮长度约5D。 按照任何技术都是在发展的观点,虽然窑外分解的基本理论是成熟的,大家也都在按照一些原则进行着操作。但是日新月异的应用技术的发展,使这种操作技术难一适应。淄博科邦公司在这些年的生产实践中,在不断为水泥厂解决生产难题的过程中,探讨出了一些新的操作方法。并组合起来系统的使用,取得了不同于原来操作方法的效果。在知识产权专家的建议下,这项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控制方法》 细细分析起来,这项操作技术的产生应该追溯到1995年我们开始从事中小型旋窑改造的时候。那时候因为生产线的能力都不大,700t/d的就是大生产线了。当时很多生产线的熟料冷却都是采用的单筒冷却机。在生产时,窑头罩都是正压或是微正压。完全负压的很少。有些工厂窑头正压到看火都需要拿着像盾牌一样大的看火镜。当时大家都不明白产生正压的原因,有些工厂甚至将高温风机的风量加大了一倍,祈望将窑头拉成负压,但是没有作用,反而使生产更不稳定了。当时就有一些文章探讨单筒冷却机的规格和回转窑规格的匹配问题,希望通过匹配来解决窑头正压问题。也有一些工厂,对窑头罩进行了改造,特别是窑头冷烟室的尺寸。改造后确实有些效果,但随之带来的是产量和其他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开始从事旋窑改造以后,也研

(完整版)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建工二班:刘朝鹏 一混凝土的名词定义: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二混凝土结构简史: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 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以后,

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 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 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 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发展史

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发展史 1.引言 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但水泥是一种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因此,人们总是试图改善它的烧成系统以达到生产处满足要求的水泥并尽量减少能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自1824年10月21日,J. Aspdin获英国5022号专利权(即波特兰水泥)以来,水泥窑的发展经历了立窑—回转窑—悬浮预热器窑—流化床煅烧的发展历程,在这些发展过程中,水泥烧成系统越来越优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水泥窑的发展过程 仓窑 仓窑:1824年波特兰水泥发明时的煅烧设备为瓶窑,48年后的1872年在瓶窑基础上发明专门用于水泥烧制的仓窑,成为第一代水泥窑窑型,造就了水泥生产的仓窑时代。 立窑 立窑:1884年Dietzsch发明立窑并取得专利权。其与仓窑的最大不同是将烧成过程由沿水平运动变为垂直方向。 我国目前使用的立窑有两种类型:普通立窑和机械立窑。我国经历了人工间歇作业的普通立窑向机械化连续生产的机立窑的发展过程,带来了劳动强度降低、产量提高和质量改善的变化。 普通立窑是人工加料和人工卸料或机械加料,人工卸料;机械立窑是机械加料和机械卸料。机械立窑是连续操作的,它的产、质量及劳动生产率都比普通立窑高。根据建材技术政策要求,小型水泥厂应用机械化立窑,逐步取代普通立窑。 干法回转窑 从干法中空回转窑起步,并由此发展出余热锅炉窑、干法长窑和立波尔窑等。干法将生料制成生料干粉,水分一般小于1%,因此它比湿法减少了蒸发水分所需的热量。中空式窑由于废气温度高,所以热耗不低。干法生产将生料制成干粉,其流动性比泥浆差。所以原料混合不好,成分不均匀。 中空回转窑:英国人Cramton于1877取得英国专利;1895年美国人Hurry和Seaman获得煅烧水泥成功并取得专利; 余热锅炉窑:1897年德国人发明,解决了干法中空回转窑窑尾废气温度高、热效率低的问题。该窑型流传时间长但热效率较低,不是普遍的水泥烧成设备。

水泥的发明与人类文明

水泥的发明与人类文明 2008-12-10 03:30 摘要 水泥是建筑用胶凝材料,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硅酸盐水泥是普遍常用的水泥,又称波特兰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是特种用途的水泥。有人戏称水泥是建筑的“粮食”,在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水泥的发明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在古代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水泥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有一个不断进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今天,人们把水泥的生产过程形象的概括为“二磨一烧”,即按一定比例配合的原料,先经粉磨制成生料,再在窑内烧成熟料,最后通过粉磨制成水泥。 正文 现代水泥的发明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西方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 “罗马砂浆” 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埃及古金字塔的建造中使用了煅烧石膏。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物。 古希腊人与古埃及人不同,在建筑中所用胶凝材料是将石灰石经煅烧后而制得的石灰。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同时继承了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传统。罗马人使用石灰的反复是将石灰加水消解,与砂子混合成砂浆,然后用此砂浆砌筑建筑物。采用石灰砂浆的古罗马建筑,其中有些非常坚固,甚至保留到现在。 古罗马人对石灰使用工艺进行改进,在石灰中不仅掺砂子,还掺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这种砂浆在强度和耐水性方面较“石灰-砂子”的二组分砂浆都有很大改善,用其砌筑的普通建筑和水中建筑都较耐久。有人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称为“罗马砂浆”。 水硬性石灰 18世纪中叶,英国航海业已较发达,但船只触礁和撞滩等海难事故频繁发生。为避免海难事故,采用灯塔进行导航。当时英国建造灯塔的材料有两种:木材和“罗马砂浆”。然而,木材易燃,遇海水易腐烂;“罗马砂浆”虽然有一定耐水性能,但尚经不住海水的腐蚀和冲刷。由于材料在海水中不耐久,所以灯塔经常损坏,船只无法安全航行,迅速发展的航运业遇到重大障碍。为解决航运安全问题,寻找抗海水侵蚀材料和建造耐久的灯塔成为18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对此,英国国会不惜重金,礼聘人才。被尊称为英国土木之父的工程师史密顿(J. Smeaton)应聘承担建设灯塔的任务。 1756年,史密顿在建造灯塔的过程中,研究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中不同石灰石对砂浆性能的影响,发现含有黏土的石灰石,经煅烧和细磨处理后,加水制成的砂浆能慢慢硬化,在海水中的强度较“罗马砂浆”高很多,能耐海水的冲刷。史密顿使用新发现的砂浆建造了举世闻名的普利茅斯港的漩岩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1、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 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 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 (19 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 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 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 经济兴起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知识归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殖民体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为工场业时期(萌芽)、蒸汽机时代(初步形成)、电气时代(最终形成)三个阶段,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丧失原因:a、19世纪末 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现代水泥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回顾水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发端的上古时期。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仰韶文化半穴居建筑 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 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金字 塔的建造过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材料。在公元 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 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 古埃及人使用煅烧石膏将金字塔上的石 块粘合在一起 公元前16世纪,在中国商代,地穴建筑 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 “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 筑土坯墙。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硬度较高的石灰砂浆。 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这种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在随后到来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公元前300年,古代巴比伦人使用沥青粘合石块和砖块。

水泥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

水泥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 熟料形成热的计算方法很多,有理论计算方法,也有经验公式计算方法。 现介绍我国《水泥回转窑热平衡、热效率综合能耗计算通则》中所采用的方法。首先是按照熟料成分、煤灰成分与煤灰掺入量直接计算出煅烧1kg 熟料的干物料消耗量, 然后再计算形成lkg 熟料的理论热消耗量。 若采用普通原料(石灰石、粘土、铁粉)配料,以煤粉为燃料,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计算基准,一般物料取1kg 熟料,温度取0℃,并给出如下已知数据:(1)熟料的化学成分;(2)煤的工业分析及煤灰的化学成分*(*若采用矿渣或粉煤灰配料还应给出矿渣或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及配比);(3)熟料单位煤耗,对于设计计算要根据生产条件确定,对于热工标定计算通过测定而得。 (一)生成lkg 熟料干物料消耗量的计算 1.煤灰的掺入量 A m =1 100 r ar m A α (1-1) 式中 A m ──生成lkg 熟料,煤灰的掺入量(kg /kg-ck); r m —每熟料的耗煤量(kg /kg-ck) A ar ──煤灰分的应用基含量(%) α── 煤灰掺入的百分比(%)。 2.生料中碳酸钙的消耗量 CaO CaCO A A K r CaCO M M m CaO CaO m 33 100? -= (1-2)ar 式中 m r CaCO3,──生成lkg 熟料碳酸钙的消耗量(kg /kg —ck); CaO k ──熟料中氧化钙的含量(%); CaO A ──煤灰中氧化钙的含量(%); M caCO3、M CaO ──分别为碳酸钙、氧化钙的分子量; A m ──同(1-1)式

3.生料中碳酸镁的消耗量 m r MgCO3= MgO MgCO A A K M M m MgO MgO 3 100? - (1-3) 式中 m r MgCO3──生成lkg 熟料碳酸镁的消耗量(kg /kg —ck) MgO A ──煤灰中氧化镁的含量(%); MgO K ──熟料中氧化镁的含量(%); M MgCO3、M MgO ──分别为碳酸镁、氧化镁的分子量; A m ──同(1-1)式。 4.生料中高岭土的消耗量 2 2H AS r m =3 2221003232O Al H AS A A K M M m O Al O Al ? - (1-4) 式中 22H AS r m ——生料中高岭土的含量(kg /kg —ck); Al 2O 3k ──熟料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 Al 2O 3A ──煤灰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 22H AS M 32O Al M ──分别为高岭土和三氧化二铝的分子量; A m ──同(1-1)式。 5.生料中CO 2的消耗量 2 CO r m =3 23 CaCO CO CaCO r M M m +3 23 MgCO CO MgCO r M M m (1-5) 式中 2CO r m ──生成lkg 熟料CO :的消耗量(kg /kg —ck); 3MgCO r m 3CaCO r m ──同(1-3)、(1-2)式 2CO M 3CaCO M ──二氧化碳的分子量; 3MgCO M 3CaCO M ──分别为碳酸镁及碳酸钙的分子量。 6.生料中化合水的消耗量 2 222 222H AS O H H AS O H r M M m m = (1-6) 式中 O H r m 2──生料中化合水的含量(kg /kg —ck);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