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他汀强化降脂的循证历程

他汀强化降脂的循证历程

他汀强化降脂的循证历程
他汀强化降脂的循证历程

他汀强化降脂的循证历程

杨士伟,周玉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143);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KZ201110025031);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Z0005190042811);北京市科技新星(Z121107002512053)通讯作者:周玉杰 Email:azzyj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5205480.html,

1 他汀——自然界送给人类的完美礼物

1976年,日本三共制药公司的生物化学家Endo 经过6000多次科学实验,在真菌(penicillium citrinum )培养液中偶然提取出了一种新的次生代谢产物——ML-236B ,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HMG-CoA ),从而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50%。ML-236B 后来被命名为康帕丁(compactin )、美伐他汀(mevastatin )。尽管三共制药并没有将其推向市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Endo 成为“他汀之父”的历史地位,美伐他汀是第一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他汀(statins )。1987年,美国默克公司通过将美伐他汀化学结构中某个特定碳原子羟基化研制出了第一个半人工合成的他汀——洛伐他汀(lovastatin )。之后,普伐他汀(pravastatin )、辛伐他汀(simvastatin )、氟伐他汀(?uvastatin )、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和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 )等一系列他汀类药物相继问世,开创了降脂治疗及心血管预防的新时代,他汀的应用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总体下降了20%~30%。因此,有科学家将这种神奇的药丸称为“超级他汀(super statins )”、“降低胆固醇的青霉素(penicillin for cholesterol )”,也被誉为自然界送给人类的完美礼物(a gift from nature )。2 强化降脂的循证历程

从最早的Framingham 研究[1]揭示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积极进行降脂治

疗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确立了调脂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地位。2001年发表的ATP Ⅲ提出了根据患者危险分层进行调脂治疗的概念[2],而2004年ATP Ⅲ补充报告中,进一步建议将高危患者的LDL-C 降低至2.6 mmol/L 以下,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极高危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可降低至1.7 mmol/L 以下,从而明确提出了冠心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需要进行强化降脂治疗的概念[3]。强化降脂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广泛关注,质疑之声时有耳闻。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血脂异常治疗指南进一步强调了强化降脂的概念,要求更多的患者将LDL-C 降低至1.7 mmol/L 以下或较基线值降低至少50%[4]。回顾强化降脂的循证历程,深刻地理解冠心病患者强化降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HPS 研究 2002年发表的HPS 研究[5-11]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血脂干预研究。通过对20 536例冠心病及心血管病高危患者进行5年干预随访发现,LDL-C 水平高于135 mg/dl 、116~135 mg/dl 及低于116 mg/dl 三组患者的血管事件风险分别降低19%、26%和21%,表明对于血脂水平正常或较低,包括LDL-C ≤2.6 mmol/L (100 mg/dl )的高危患者,应用辛伐他汀40 mg 调脂治疗仍能进一步获益。这一结论揭开了强化降脂治疗的序幕。2.2 MIRACL 研究 本研究是首次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减少早期再发性缺血事件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性研究[12]。

30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于住院96小时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80 mg/d)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平均观察16周。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使LDL-C平均降至1.9 mmol/L,而且显著降低临床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或再次发作心绞痛并需要住院治疗的主要联合终点)(P=0.048)。研究首次证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快速、强效降脂治疗可显著减少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由于采用的是临床“硬终点”评价,获益证据确凿。

2.3 PROVE IT-TIMI 22研究 本试验共入选4162例ACS患者,随机分入常规降脂组(普伐他汀40 mg/d)或强化降脂治疗组(阿托伐他汀80 mg/d),平均随访24个月[13]。结果显示,与标准剂量普伐他汀组相比,强化降脂治疗组的LDL-C降低至1.61 mmol/L(62 mg/dl),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需要再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血运重建及脑卒中)的绝对风险降低

3.9%而相对风险降低16%(P<0.005),并且持续两年。研究结果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接受了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及大量使用二级预防药物后,强化降脂治疗在早期(<30天)即可获益。该研究的结论是,对于ACS患者,强化降脂治疗在早期及晚期减少重大心血管事件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

2.4 A-Z试验(A to Z study) 比较了ACS早期启动强化降脂方案与延迟保守降脂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14]。4497例ACS患者随机分入辛伐他汀强化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进行随访2年。结果显示,早期强化组与延迟一般组相比,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4.4%对16.7%(P=0.14),心血管死亡为4.1%对5.4%(P=0.05);治疗前4个月两组无差别,而4个月后早期强化组优于一般组(P =0.02)。虽然结果未达到预期终点目标,但早期启动积极降脂方案趋向于有益。

2.5 IDEAL研究 该研究旨在评价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与辛伐他汀标准治疗相比改善高危患者临床结局的效果[15]。对其中999例随机分组前2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的ACS患者进行亚组分析

发现:强化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冠心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骤停)有下降的趋势(P=0.07),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6.0%对7.2%,P=0.02);强化治疗组二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533对608,相对危险减少13%,P=0.02)。IDEAL-ACS亚组分析提示:ACS患者应进行长期强化他汀治疗;LDL-C降得越低越好,强化治疗安全可靠。

3 强化降脂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循证医学证据

3.1 REVERSAL研究 该研究首次应用血管内超声方法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积变化,评价强化降脂治疗对斑块消退的作用[16]。654例冠心病患者用阿托伐他汀80 mg/d强化降脂治疗,以普伐他汀40 mg/d常规降脂作为阳性对照。强化调脂组对LDL-C的降低作用显著优于常规调脂组(46%对25%),对C反应蛋白(CRP)的降低作用也更显著(36%对5%)。强化调脂组冠脉粥样斑块总体积减少0.4%,常规调脂组斑块总体积增加2.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2)。该研究表明,强化调脂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具有显著的延缓作用,这一试验结果为强化降脂治疗能够阻断动脉硬化的进展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3.2 ASTEROID研究 该研究采用血管内超声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试验,纳入50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结果显示,强化治疗使主要疗效参数——动脉粥样斑块体积变化百分比的中位值平均降低了0.79%(P <0.001),64%患者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消退。对于基线时病变严重的10 mm节段的患者,动脉粥样斑块总体积的变化中位值百分比下降了9.1%(P<0.001),78%患者显示出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消退,从而证实了强化降脂能够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7]。

3.3 METEOR研究 本研究是一项为期24个月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该研究在美国和欧洲8个国家展开,共入选了984例冠心病低危患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亚临床症状患者,评价应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影响[18]。

METEOR研究是第一个证实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积极疗效的研究。研究数据表明,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每年能使患者平均最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下降0.0014 mm,而安慰剂组每年则会使颈动脉内膜-中膜平均最大厚度增加0.0131 mm,该指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标志。

3.4 GALAXY研究 一项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大型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对他汀类药物的各项疗效进行研究,希望证明强化降脂能够帮助患者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19]。GALAXY项目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纳入51 000多例患者进行研究。目前,项目中已经有10项研究完成,还有11项研究正在进行,其中有4项已经完成了患者入组。

4 强化降脂可显著减少PCI术后心肌损伤,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4.1 NAPLES I研究 结果显示,在PCI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至少7天,可减少围手术期非Q 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20]。

4.2 NAPLES Ⅱ研究 该研究将668例既往未曾接受他汀治疗的择期PCI患者,随机分入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21]。他汀治疗组患者在术前24小时内接受阿托伐他汀80 mg。研究主要终点为阿托伐他汀治疗30天内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后者定义为CK-MB升高至正常上限3倍以上,伴或不伴有胸痛或心电图ST-T段异常改变。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围手术期CK-MB高于正常上限3倍的比例分别为9.5%和1

5.8%,肌钙蛋白I(TnI)高于正常上限3倍的比例分别为2

6.6%和39.1%,均具有显著差异。此外,与基线CRP较低者相比,阿托伐他汀对CK-MB的作用在基线CRP 升高者中更为显著,TnI升高率相似。在基线CRP 升高者中,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CK-MB高于正常上限3倍的比例分别为4.6%和16.5%。

4.3 ARMYDA-1研究 该研究是第一项证实PCI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预治疗可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率的随机、对照研究[2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前7天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40

mg/d)或安慰剂治疗。术后,阿托伐他汀组心肌梗死[MI(CK-MB升至正常值上限2倍)]发生率为5%,安慰剂组为18%(P=0.025)。安慰剂组CK-MB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的患者比例为35%,阿托伐他汀组仅为12%,同样,安慰剂组TnI和肌球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也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多因素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预治疗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CK-MB的释放。但是,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不能降低MI危险。研究提示:无论患者基线胆固醇水平如何,PCI前7天使用固定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短期治疗是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唯一保护性因素。

4.4 ARMYDA-ACS研究 在第57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ARMYDA-ACS研究结果揭晓[23]。ACS患者PCI术前至少12小时使用阿托伐他汀,30天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危险降低88%。研究中,171例非ST段抬高(NSTE)ACS患者,PCI前12小时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80 mg,术前再次追加40 mg)或安慰剂。PCI后所有患者均接受阿托伐他汀40 mg/d长期治疗。结果显示,安慰剂组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为17%,阿托伐他汀组仅为5%(P=0.01),该差异主要归因于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5%对15%,P=0.04)。术后,阿托伐他汀组CK-MB和cTnI水平显著降低。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12小时使用阿托伐他汀可使30天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危险降低88%。而在围手术期使用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者,不良心脏事件危险增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未能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研究提示:即使PCI术前短期(12小时)使用阿托伐他汀也可改善ACS患者术后临床转归。

4.5 ARMYDA-RECAPTURE研究 2009年ACC年会上,该研究结果为早期他汀强化治疗的益处“再获”(RECAPTURE)新证[22]。该研究纳入35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岁,其中54%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6%为NSTE-ACS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期他汀治疗,其中,55%使用阿托伐他汀。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患者(177例)在PCI

术前12小时接受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80 mg后,在术前再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另一组患者(175例)接受安慰剂治疗,PCI术后所有患者均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基线LDL-C水平相当,分别为92 mg/dl和93 mg/dl。研究主要终点为30天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或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接受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其MACE发生相对风险显著降低(9.1%对3.4%),特别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下降(8.6%对3.4%),且术后CK-MB(23%对13%)和cTnI(47%对36%)水平高于正常上限3倍的比例显著较低。此外,与安慰剂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者术后CRP 水平升高程度亦有所减小(3.0 mg/L对2.1 mg/L)。在该研究中,他汀治疗的主要获益人群为ACS患者。在全球人群中,为避免1例MACE发生,需要治疗的病例数为17例,而在ACS人群中,治疗9例患者则可将MACE发生风险降低87%。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接受他汀治疗,其MACE发生率亦有减少趋势。该研究报告者Carlo Briguori教授对该研究发表评论说,在PCI术前1天给予单一、负荷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在基线CRP升高患者中,这种心脏保护作用的证据更为充分。ARMYDA-RECAPTURE 研究提示,即使对于长期服用他汀的患者,在其PCI术前顿服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可带来进一步的临床益处。

30年前,他汀的发现改变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进程,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30年后,已经步入“成年”的他汀与强化降脂做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选择。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他汀强化降脂获益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必将对未来心血管指南的修改及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Kannel WB, Dawber TR, Friedman GD, et al. Risk factor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evaluation of several serum lipids as

predi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framingham study[J].

Ann Intern Med, 1964, 61:888-899.[2] M c K e n n e y J M.N e w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m a n a g i n g

hypercholesterolemia[J]. J Am Pharm Assoc (Wash), 2001,

41(4):596-607.

[3] Grundy SM, Cleeman JI, Merz CN, et al. 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guidelines[J]. Circulation, 2004,

110:227-239.

[4] Reiner Z, Catapano AL, De Backer G, , et al.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J]. Eur Heart J, 2011, 32(14):1769-1818.

[5] Violi F, Micheletta F, Iuliano L.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J]. Lancet, 2002, 360(9347):1782-1783; author reply

1783-1784.

[6] Brown MJ.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J]. Lancet, 2002,

360(9347):1782, author reply 1783-1784.

[7] Bates CJ.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J]. Lancet, 2002,

360(9347):1781-1782, author reply 1783-1784.

[8] Durrington PN.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J]. Lancet,

2002, 360(9347):1781, author reply 1783-1784.

[9] Wald N, Law M.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J]. Lancet,

2002, 360(9347):1781, author reply 1783-1784.

[10] Robins SJ, Despres JP.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v[J].

Lancet, 2002, 360(9347):1780, author reply 1783-1784. [11] Vaughan CJ, Buckley BM.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J].

Lancet, 2002, 360(9347):1780-1781, author reply 1783-1784.

[12] Schwartz GG, Olsson AG, Ezekowitz MD, et al.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early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e miracl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 2001, 285(13):1711-1718.

[13] Ridker PM, Morrow DA, Rose LM, et al. Relative ef fi cacy of

atorvastatin 80 mg and pravastatin 40 mg in achieving the dual

goals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70 mg/dl and

c-reactive protein <2 mg/l: An analysis of the prove-it timi-22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05, 45(10):1644-1648.

[14] de Lemos JA, Blazing MA, Wiviott SD, et al. Early intensive

vs a delayed conservative simvastatin strateg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hase z of the a to z trial[J]. JAMA,

2004, 292(11):1307-1316.

[15] Holme I, Cater NB, Faergeman O, et al. Lipoprotein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statin-treat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sights from the incremental decrease in end-

points through aggressive lipid-lowering trial (ideal)[J]. Ann

Med, 2008, 40(6):456-464.

[16] Austin PC, Mamdani MM. Impact of the pra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evaluation and infection therapy-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22/reversal of atherosclerosis with

aggressive lipid lowering trials on trends in intensive versus

moderate statin therapy in ontario, canada[J]. Circulation, 2005,

112(9):1296-1300.

[17] Nissen SE, Nicholls SJ, Sipahi I, et al. Effect of very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on re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asteroid trial[J]. JAMA, 2006,

295(13):1556-1565.

[18] Crouse JR, 3rd, Grobbee DE, O'Leary DH, , et al. Measuring

effects on 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 evaluation of rosuvastatin

in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the rationale and methodology of

the meteor study[J]. Cardiovasc Drugs Ther, 2004, 18(13):231-

238.

[19] Kapur NK. Rosuvastatin: A highly potent stati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 2007, 5(2):161-175.

[20] Briguori C, Colombo A, Airoldi F, et al. Statin administration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mpact on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J]. Eur Heart J, 2004,

25(20):1822-1828.

[21] Petretta M, Costanzo P, Perrone-Filardi P, et al. Impact of

gender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statin therapy: A meta-analysis[J]. Int J Cardiol, 2010,

138(1):25-31.

[22] Di Sciascio G, Patti G, Pasceri V, et al. Efficacy of

atorvastatin reload in patients on chronic statin therapy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Results of the

armyda-recapture (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 of myocardial

damage during angioplasty) randomized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6):558-565.

[23] Patti G, Pasceri V, Colonna G, et al. Atorvastatin

pretreatment improves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undergoing earl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Results of the armyda-acs randomized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07, 49(12):1272-1278.

收稿日期:2013-05-02

·信息窗·

中国医师协会设立硝酸酯类药物研究专项基金

2013年4月26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办,优时比制药协办的“中国医师协会第二批探索心血管研究基金项目新闻发布会”在山西太原隆重召开。

据悉,硝酸酯类药物从上市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依然作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础药物。虽然历史悠久,然而随着疾病的发展,此类药物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需要医疗人员更多的研究来证实。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在优时比(UCB)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了“探索”研究基金,从收到的方案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学术上对临床医疗人员进行了有效支持,从而推动了学科的发展。鉴于此,为了满足广大临床医生的需求,优时比(UCB)公司将继续支持此基金,更好地推动硝酸酯类药物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基金项目旨在提高医生对硝酸酯类药物的关注,进而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现有的治疗手段来管理冠心病患者;对现有药物资料的补充,全面评价硝酸酯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为临床医生进行与硝酸酯相关的临床或基础研究提供资助,促进大家的研究热情以提高相关领域的发展。

本基金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建立独立的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均为分会专家组成员;委员会成员将以统一标准评选出优秀方案,并决定给予相应金额的基金支持。基金项目每个方案申请预算不超过5万元(如果申请方案预算超过5万元,请说明其他非本基金支持部分预算来源);3~6月进行启动及方案收集,将于2013年7~8月进行优秀方案的评选及公布。

本基金研究范围包括方案设计应与硝酸酯相关,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研究;给药途径不限,可以是口服给药也可以是静脉给药。参选方案限定于心血管领域,基金申请人限于国内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生。另需注意所有申请者需是由科室主任或主任指定能胜任科研项目的医生;及在临床一线工作,无长期离开临床工作计划的医生,并且至少会有2年时间完成本研究。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他汀类非降脂作用专题·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黄全跃 赵水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湖南 长沙 410011) [关键词] 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降血脂药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7171(2004)01-0012-03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CHD)的一级预防和二级 预防中均获有显著效果。他汀类对心、脑血管的保 护作用看起来要比所期待的降脂效应大,提示存在 有降脂以外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 临床证据表明,他汀类对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有 明显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抗血栓作用。 1 对血小板的影响 业已证明,血小板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 有着启动和强化作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小板 比正常胆固醇对照者的血小板对聚集剂的促聚作用 更加敏感。有研究发现ADP诱导的纤维蛋白原与 血小板的结合是由低密度脂蛋白(LDL)而介导,且 呈现LDL剂量依赖性[1]。 有研究者观察到,他汀类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 聚集作用。可能的机理有多种:有人认为,他汀类一 方面通过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水平;另一方面改变血 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但是这 些似乎均与他汀类的降脂作用有关[1]。近年来的体内、外研究显示,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NO)除了调 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 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 赖于血浆胆固醇水平。动物实验显示[2],阿托伐他 汀能上调正常胆固醇小鼠血小板内皮Ⅲ型一氧化氮 合成酶(eNOS)的mRNA表达水平和降低血小板激 [作者简介] 黄全跃(1960-),女,湖南邵阳人,心内科教授,主要从事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3-11-06活而不降低胆固醇水平,其中血小板激活的指标血小板4因子(PF4)和β-血栓球蛋白(β-TG)显著下调且有剂量依赖性。有趣的是,在eNOS敲除的小鼠,阿托伐他汀不能影响其PF4和β-TG的水平。研究证实,激活的血小板释放的NO可显著抑制血小板募集因而限制血管内血栓的进展。该项研究提示,他汀类治疗确实主要是通过上调eNOS而起抗血小板激活作用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Gertz 等[3]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使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以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托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 7倍,但同样仅在停药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 分别下调5倍和3.1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2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动脉血栓形成的过程是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和瀑布式的血液凝固的过程。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之间的活性失衡及过度激活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不少文献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急性脑梗死时部分凝血因子水平或活性发生改变。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凝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组织因子(TF)是表面结合蛋白,存在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平滑肌细胞,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TF介导的凝血过程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抗衡。研究显示[4],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人类培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氟伐他汀

如何正确服用他汀类药物

如何正确服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适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最全面的降脂药物,也是指南推荐的降脂首选药物,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全面防治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将他汀类降脂药可分为:短效类他汀,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血脂康等;长效类他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合成胆固醇的酶发挥降脂作用。由于人体合成胆固醇的酶在夜间的活性最强,所以对于老一代他汀类药物如普伐他汀来说,最好在睡前服用,能够更好的抑制该酶,发挥最大的降脂效果。

但是,并非所有的他汀类药物都需要在睡前服用。 可以在早上服用的他汀:辛伐他汀正旨平。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一般 起始剂量为每天10mg,晚间顿服;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20mg/日为起始剂量,晚间顿服。 但有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 1. 晨起服药组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略低于晚间服药组,但仍可使两者分别下降21%和31 %。 2. 晨起服药组降低甘油三酯的幅度明显优于晚间服药组(38%比19%)。与晚间服药相比,晨起服药可更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调节轻中度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 需睡前服用的他汀:普伐他汀。成人开始剂量为10mg-20mg,一日1次,临睡前服用。应随着年龄及症状适宜增减,一日最高剂量40mg。 研究显示,睡前服用普伐他汀比上午服用的生物利用度低60%,但降脂疗效反而高。这表明肝脏在晚间摄取药物多,降脂效果更好。 需晚餐时服用的他汀:洛伐他汀。成人常用量为10-20mg,每日一次,晚餐时服用剂量可按需要调整,但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天80mg。 食物有利于增加洛伐他汀的吸收,空腹时服用洛伐他汀吸收减少30%,因此需晚餐时服用。 【特别提醒】血脂康中的主要降脂成分为洛伐他汀。推荐的剂量为一次2粒,一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轻、中度患者一日2粒,晚饭后服用。 可晚餐时或睡前服用的他汀:氟伐他汀。推荐剂量为20或40毫克,每日一次。晚餐时或睡前吞服。 在稳态状态下,与晚饭后4小时给药相比,晚饭后即时给药会导致血浆峰浓度降低2倍,达峰时间增加2倍。因此可以晚餐时或睡前吞服。

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探讨

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机制。方法查阅我国近两年医学文献,对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他汀类药品除了降脂之外,还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保护肾脏等作用。结论他汀类药品的应用前景具有极大的拓宽空间,值得在医学界中推广使用。 标签: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品是目前医学界广泛应用于高脂血患者或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证实了他汀类药品除了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之外,还具有非降脂的作用。本文对他汀类药品非降脂作用进行探讨,概述其在抗炎、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及保护肾脏等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查阅近2年的医学文献,总结他汀类药品在非降脂方面的应用价值。 1.2方法我院组建5个观察小组,分别收集他汀类药品应用于炎症、病毒、肿瘤、高血压、肾脏等病症中的资料。各小组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文献,收集相关信息,统计他汀类药品在这些病症中的应用价值。 2结果 2.1抗肿瘤无论是良性或是恶性肿瘤,两者存在共同点,即具有无限增殖能力。近年来,医学临床上证实了他汀类药品对肿瘤具有抑制的作用。对于良性肿瘤患者,临床上采用他汀类药品进行干预能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继续增殖,同时诱导肿瘤凋亡,具有重要意义,这无疑给良性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医师采用他汀类药品治疗,改善患者的状况,制约肿瘤细胞继续恶化,对患者的病情具有现实意义。 2.2降血压根据反复实验获知他汀类药品的降血压作用与其降血脂作用成对立关系,且经研究总结出他汀类药品与其他降血压药具有不同点,可以归纳为:①增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降压作用。②增强血管紧张素钙拮抗剂的降压作用。③对β受体阻断剂与利尿剂没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应用于患者的血管中降压时,他汀类药品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血管壁,血管对他汀类药品具有明显的敏感度,使血管充分舒张,进而达到降血压的治疗目的[1]。证实了他汀类药品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2.3抗病毒呼吸道全胞病毒是人体病原体中最重要的一种,发患者群以婴幼儿与中老年人为主,因婴幼儿与中老年人的抵抗力较弱,近年来感染呼吸道全胞病毒的婴幼儿或中老年人都有所上升,另外,较为特殊的一类人群也是感染机率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治疗的主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AS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血脂异常作为ASCVD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已成为当前预防与治疗ASCVD 的主要方式。临床常规检验提供的血脂参数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与甘油三酯(TG)。其中LDL-C水平与ASCVD的发病风险相关性最大,LDL可通过血管内皮进人血管壁内,在内皮下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后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因此,应将LDL-C作为控制血脂异常的主要干预靶点。他汀类药物能明显的降低LDL,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最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是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首选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同时还可增加肝脏细胞表面LDL受体以增强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减少体内LDL水平,从而通过上述药理机制发挥调脂作用。本院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氟伐他汀(来适可)、普伐他汀(富利他之)、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等。本文通过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强度、药动学特征、不良反应等方面来介绍各药物的特点,以保障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作用强度: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需使LDL-C降低至<1.8、 2.6或 3.4mmol/L(详见相关指南)。不同他汀类药物降LDL-C强度差异明显,以LDL-C降幅38%为例,每日需氟伐他汀80mg、普伐他汀40mg、辛伐他汀20mg、阿托伐他汀10mg、瑞舒伐他汀<5mg。结合本院各他汀药物剂量和常规用法用量(富利他之20mg,qn;来适可40mg,qn;舒降之20mg,qn;阿乐、立普妥20mg,qd,尤佳10mg,qd;可定10mg,qd),可推算普伐他汀(富利他之)、氟伐他汀(来适可)具有低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而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具有中等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50%)。可见同等剂量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市场状况分析

他汀类药物市场状况分析 当世界上第一个由默克公司生产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血脂药物洛伐他汀(lovastatin,Mevacor)于1987年经FDA批准上市后,立即引起了医药学界的关注,被认为该药的开发成功,是降血脂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该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该酶的活性,以减少肝胆固醇的合成,刺激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产生,并加强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降低。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胆汁酸隔离剂、烟酸类、纤维酸衍生物类、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普罗布考、其它类。但是,从近几年世界药品市场来看,其中抗血脂药物发展得较快的品种首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自从洛伐他汀问世后,先后又有辛伐他汀(simvastatin,Zocor)、普伐他汀(pravastatin,Mevalo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Lescol)上市。第5个上市的是辉瑞公司的阿伐他汀(atorvastatin Ca,Lipitor),本品是“他汀”类药物中唯一能在高胆固醇血症病人中明显地适用于降低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药物。第6个上市的的拜耳公司的塞伐他汀(cerivatatin,Lipobay),该药于1997年先后在英国和美国上市。随着他汀家庭人丁兴旺,其在降血脂药物已经占据极为重要的一席。 一、全球他汀类药物销售格局 2000年,降血脂药(降胆固醇药)成为全球第二大治疗药物类别,全年销售额达159亿美元,同期增长21%。他汀类降血脂药是降血脂药的主力军,主要品种有辉瑞的Lipitor(阿伐他汀)、默克的Zocor(辛伐地汀)、BMS的Pravachol/Mevalotin(普伐他汀)、拜耳公司的Lipobay/Baycol(塞伐他汀)和诺华的Lescol(氟伐他汀)。从近几年他汀类几个主要品种的销售情况来看(见图1),2000年与1997年相比,其销售总额已经番了一番多,并保持了每年25~30%的增长速度,2000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20多亿美元。 据临床实验表明,对目前市售的6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分别各用40mg剂量,临床观察其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结果:洛伐他汀为31%,普伐他汀为30%,氟伐他汀为27%,

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评价

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评价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人口老龄化,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血脂紊乱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症。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一般高脂血症可分为4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由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高脂血症一般不会引起人们太多不适,常不为患者所察觉,其主要危险在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致死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应用调脂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物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本文将重点讨论他汀类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抑制人体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浓度的作用。一般的他汀类药物适用于治疗除纯合子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在他汀类药物中唯有辛伐他汀对于纯合子家族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短期内服用他汀类药物较为安全,长期服用此药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所以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其血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及肌酸激酶等项目。儿童、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及存在肝脏病变者禁用他汀类药物。本类药不宜与烟酸、贝特类、环胞霉素合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肌肉及肝、肾功能损害。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如下几种: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 1.他汀类药物的适应症 1.1降脂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的抑制作用,使胆固醇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均降低,促进浓度依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获益在早期即可出现,并早于其降低胆固醇的效应,甚至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的患者也是如此。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卒中的风险,但LDL并不是卒中的重要预测因素。一些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的有益作用不仅仅在于降低胆固醇,还在于一些非降脂作用,例如改善内皮功能和抗炎作用等。 1.改善内皮功能 内皮细胞在维持正常血管张力和预防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胆固醇血症可以损害内皮功能,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特征之一,甚至在冠状动脉造影还未发现病变之前即可出现。内皮功能受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内皮细胞源性NO的合成、释放和激活明显受损。内皮源性NO介导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可抑制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的相互作用。超氧化物阴离子对NO的灭活限制了NO的生物利用度,并产生硝酸盐耐药性、血管收缩和高血压。急性清除血浆中的LDL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这显示他汀类药物恢复内皮细胞功能部分是通过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实现的。然而,内皮功能的恢复在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之前即可产生,显示内皮功能的改善还存在其他机制。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刺激和上调内皮源性NO合成酶(eNOS)或降低氧化应激而增加NO的生物利用度,也可通过增加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抑制内皮素-1(ET-1)的表达来改善内皮功能。因此,在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时,他汀类药物可产生许多有益的内皮细胞作用,并减轻内皮功能受损。 他汀类药物改善内皮功能的另外一种机制可能是抗氧化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反应性氧化产物(ROS),如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增强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 2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基础。参与胆固醇合成的类异戊二烯如MVA、FPP 和GGPP是细胞增殖所必需的物质。应用他汀类药物抑制类异戊二烯而不是胆固醇的合成,可减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他汀类药物可减少PDGF诱导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产物(Rb)过度磷酸化,并降低cdk(细胞周期蛋白)-2、cdk -4和cdk -6的活性。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使细胞停滞于G1和S期之间,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尚需进一步明确抑制细胞周期是否是 p27Kip1上调所致,以及不同的他汀类药物上调p27Kip1是否不同哪种不同,是机制、能力、途径还是其他?。 Ras和Rho是转录后修饰所必需的,并参与细胞周期调节,因此它们可能是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干预点。Ras通过激活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促进细胞周期完成,而Rho可使p27Kip1蛋白失去稳定性从而引起细胞增殖。研究显示,Rho介导PDGF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他汀类药物抑制Rho 是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主要机制。GGPP可逆转他汀类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但FPP或LDL-胆固醇不能。 3.抑制血小板功能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作用范文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作用作者:魏宇淼廖玉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作用 作者:魏宇淼廖玉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2000年,第一次中国血脂临床控制状况调查显示,正在接受各种调脂药物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仅26.5%的患者血脂水平达到了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推荐的目标水平。 经过5年的宣传教育,包括全国性的胆固醇教育计划等继续教育项目,2006年的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显示,按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LDL-C 的目标值,总达标率为50%。尽管取得了上述显著的成绩,但要是把这些被调查医院的条件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平均水平相比,即上述达标率若要推及全国水平可能要打对折。换句话说,全国目前的达标率平均水平仍是较低的。 临床医生应该清楚认识到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我国的临

床血脂异常控制工作搞得更好,并带动人群的血脂异常防治工作。《医师报》循环版特设血脂专栏——“专家谈降脂”,为我国血脂控制水平的提高尽一份微薄之力,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李勇教授为专栏主持。 他汀类药物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临床应用的20年,也是其证据不断充实,应用不断扩展的20年。 90年代的4S研究、CARE、LIPID、WOSCOPS、AFCAPS/TexCAPS等研究,奠定了他汀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的地位。2000年以后,MIRACL、HPS、ALLH-LLA、ASCOT-LLA、CARDS等研究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群等高危心血管病患者应用他汀均可获益;2004年以后,PROVE-IT、A to Z、TNT、IDEAL等研究提示,“强化降脂”能进一步减少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ASTEROID、REVERSAL等研究提示,他汀可稳定和逆转粥样斑块;2008年JUPITER研究显示,早期干预高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高危患者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事件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一种脂质成分参与的炎症性病变,降低胆固醇诚然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但如能同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进展将会取得更为突出的疗效。尽管他汀药物主要作为一种降脂药物而使用,并且主流观点也认为他汀的临床益处主要得益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降低,但现有证据表明,他汀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可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精心整理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瑞舒代他汀(可定)以及匹伐他汀(力清之)。这么多他汀有什么不同,哪一种适合自己呢?他汀类药物有相同的功能团—羟基戊二酸,都具有相同的共性,如均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但因具有不同的取代基,故每个他汀类药又具有独特的异质性(个性)如药效学的强度(降脂效价)、药动学的参数、适应证、肌肾毒性的大小、相互作用的多少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的影响等均不相同。下面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对他汀类药物做一比较。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 1 天然化合物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 2 人工合成化合物氟 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亲脂性对于他汀类药的肝选择性十分重要,而更高亲脂性的则可更多的分布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包括与受体结合力强、作用持续久、风险更大等),也就可能存在更多的肌肉安全性问题。他汀类药物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是由它们的油水分配系数或辛醇 / 水分配系数,他汀类药的油水分配系数与其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强烈相关。无论亲水性他汀类药还是亲脂性他汀类药均有利有弊,而理想的分配系数应是中性,即不太疏水性也不太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分布方式的区别在于亲脂性他汀类药是通过被动转运和非选择性扩散进入肝细胞和非肝组织 ; 而亲水性他汀类

常用的五大类降脂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常用的五大类降脂药高脂血症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1.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正常人的血总胆固醇应低于5.2mmol/L,如超过 5.7mmol/L,即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2.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指血甘油三酯 超过1.7mmol/L)。3.混合型高脂血症(指既有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又有血浆甘油 三酯水平升高)。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小于40mg/dl)。目前 ,在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有许多,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 1 他汀类 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是细胞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为目前临床 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故常简 称为他汀类。现已有5种他汀类药物可供临床选用:(1)洛伐他汀(lovastatin ),常见药物有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等,血脂康的主要成分也是洛伐他汀 。(2)辛伐他汀(simvastatin),常见药物为舒降之、理舒达、京必舒新、泽之浩 、之、辛可等。(3)普伐他汀(pravastatin),常用药有普拉固、美百乐镇。( 4)氟伐他汀(fluvastatin),常见药有来适可。(5)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常见药为立普妥、阿乐。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 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胃肠反应、头痛。与其他降脂药物合用时可能出现肌肉毒性。 2 贝特类贝特类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 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目前临床应用的贝特类药物,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及吉非贝齐。据临床实践,这些药物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22 %~43%,而降低TC仅为6%~15%,且有不同程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恶心、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肝损害。 3 烟酸类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精心整理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之)成。:以及排泄强烈相关。无论亲水性他汀类药还是亲脂性他汀类药均有利有弊,而理想的分配系数应是中性,即不太疏水性也不太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分布方式的区别在于亲脂性他汀类药是通过被动转运和非选择性扩散进入肝细胞和非肝组织;而亲水性他汀类

药则更多的是依靠主动转运进入到肝脏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匹伐他汀属于亲脂性的 1半衰期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半衰期大于10小时,属于长效他汀,可以在一天任何时间服用。其他半衰期较短,需要晚上睡前服用。2药物代谢除了普伐他汀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外,其他或多或少都要 特性: 剂等; 的他汀类药物半衰期较短,所以一般要求在临睡前服用,而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匹伐他汀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及较好的降脂疗效,可于一天内任意固定时间服用。食物可促进洛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的吸收,最好晚餐时服用;对其他药物并无明显影响。美国血脂新指南将他汀类药物治疗按强度分为三类:1降低LDL-C水平2降低LDL-C水平30%~50%称为中强度3

降低LDL-C水平>50%称为高强度若要降低LDL-C水平>50%,指南只推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因此,这两种药物也称为强效他汀。虽然常用的7个他汀类药物都具有降脂作用,但由于它们化学结构功能团的不同,其适应证也有差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7种他汀类药的适应证就各不相同,(见下表“√”表示可于相应疾病的治疗)。2007年3月8日FDA致死 中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而普伐他汀与洛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为最低。6种他汀类药物肌肉事件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他汀在肾安全性方面存在异质性。肾功能良好的患者使用他汀是安全的。估算肾小球

冠心病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效果观察

冠心病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17T11:19:51.23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作者:陈金芳[导读] 观察冠心病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效果。 郴州市安仁县中医医院湖南郴州 423600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2例,以随机形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的治疗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对照组的治疗使用阿司匹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包括TC、TG、HDL-C、LDL-C、斑块积分、平均动脉IMT,均比对照组患者数据好,两个组别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冠心病,效果更加明显,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效果 冠心病应该及时到医院中诊断,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当前临床治疗中会使用到他汀类降脂药物,其在降脂方面有着比较好的疗效,下面内容就该药物的临床效果做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了6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1例,这些冠心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寒颤、胸部心绞痛、气促、大量盗汗等等,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同时使用医学仪器检查,确定这些患者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52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3.23±4.23)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51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3.34±4.24)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之前同患者做了详细的沟通,患者同意,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使用方法:每次口服100mg,每天口服一次,连续使用药物一个月是一个疗程,必须治疗12个疗程;观察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使用方法:每次口服20mg,每天需要口服两次,一个月是一个疗程,需要治疗1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12个月内,患者血液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变化情况,同时,使用彩超对治疗之间和治疗之后的颈部动脉做检查,详细记录出斑块积分以及动脉IMT的平均值,将这些项目做详细的对比分析。[1]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情况,制定出三个治疗标准:第一,显效,患者使用了药物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发病的次数明显减少,减少标准为原来的80%,心电图检查,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两个检查没有异常,或者静息心电图中ST阶段恢复到大于0.1mV的状态,直立的T波;第二,有效,患者使用药物后,大部分相关的症状消失,发作次数减少,减少标准为原来的50%到80%之间,心电图检查,或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ST阶段恢复到小于等于0.05mV的状态,T波近似于正常状态;第三,无效,患者使用药物后,临床症状并没有改善,使用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ST阶段状态并没有变化,出现了倒置的T波,正负双向的改变。[2]表1 观察组同对照度患者临床观察指标的具体情况 *表示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观察组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的方法为,采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中的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的具体情况的比较 从表1中看出,观察组患者的TC、TG、HDL-C、LDL-C、斑块积分、平均动脉IMT的统计数据,均比对照组患者数据好,两个组别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一共有29名患者显示出了治疗的效果,总有效率是93.54%,对照组一共有21名患者显示出了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是67.74%,两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n(%)]

主要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区别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抑制人体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浓度的作用。一般的他汀类药物适用于治疗除纯合子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在他汀类药物中唯有辛伐他汀对于纯合子家族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短期内服用他汀类药物较为安全,长期服用此药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所以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其血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及肌酸激酶等项目。本类药不宜与烟酸、贝特类、环胞霉素合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肌肉及肝、肾功能损害。 他汀分为天然他汀(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他汀(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匹伐他汀)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天然他汀是从生物中提取得到的,如美伐他汀可以从橘青霉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因而也叫做生物他汀。相应的,完全人工合成的他汀则被称为化学他汀。 目前,主要认为,化学他汀本身没有生物活性,服用以后,需要肝脏分泌羧基脂酶对其激活以后,才能抑制肝脏合成脂类物质。酶解过程会产生化学性肝损伤;而天然他汀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不需要酶解,进入人体后可以直接发生作用。其降脂作用比化学他汀强,也不存在个提差异。 辛伐他汀,与其余他汀类药不同的是,它对于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辛伐他汀适用于治疗伴有冠心病的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值得注意的是辛伐他汀不能与四氢萘酚类钙通道阻滞剂米贝地尔合用。用法:成人的初始用药剂量是每次口服10毫克,每日服1次,晚睡前服用。以后可根据病人的病情调整用药剂量,但最大的用药剂量不可超过每日80毫克。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也可服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每日40毫克,饭后顿服。如果病人的胆固醇仍无下降的趋势,可每天将80毫克的辛伐他汀分3次服用,即早饭后、午饭后,各服20毫克,晚饭后服40毫克。 阿托伐他汀,此药是一种新合成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其副作用较小。阿托伐他汀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在与别类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低。并且,阿托伐他汀的降脂作用较强。用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即能明显地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用法:每天晚饭后口服一次。成人从每天10毫克的剂量开始服用。之后,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成人每日用药的最大剂量不可超过80毫克。 匹伐他汀,初始剂量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同阿托伐他汀相同,并且其药物相互之间的作用发生较少等特点有潜力成为治疗脂质异常症的标准药物。通常成人每次1~2mg匹伐他汀,每天1次,饭后口服。根据年龄、病情可以酌情增减药量,低密度脂蛋白值下降不明显时,可以考虑增加药量,每天的最大用药量为4mg。匹伐他汀与其他他汀药物比有其独到之处,由于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而被称为“超级他汀”,因除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外,同时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与降低甘油三酯的能力强于其他的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由于对血糖水平无影响,对伴糖尿病、代谢综合症的高脂血症患者更为适合。

他汀类降脂药的6大“讲究”

他汀类降脂药的6大“讲究” 现在,他汀类药物在降血脂、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他汀类药物有着“安全”“高效”等美誉,但此类药物应用时还是需要讲究一下的。 一、他汀种类有讲究 他汀类药物种类较多,现今市面上销售的他汀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中成药血脂康胶囊中的主要成分是红曲,其能产生洛伐他汀而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常用口服剂量不同,不同厂家的同种他汀规格也各有差异,在更换服用他汀的种类和厂家的时候,一定要留意药品的规格和使用剂量。 二、何时用药有讲究 他汀类药物受食物影响小,进餐对药物发挥作用影响不大,且他汀类药物并无严重的胃肠不良反应,因此,只要做到定时定量,无论是进食前还是进食后服用均可。 大部分他汀最宜在晚上临睡前服用,因为胆固醇合成的高峰在午夜12时左右,睡前用药能让药物作用在午夜达峰,从而达到更好的降胆固醇效果。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因为半衰期较长,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服用。 如果错过了用药时间,应在记起时立即补用,若已接近下一次用药时间,则无需补用,切勿一次使用双倍剂量 三、肝酶升高有讲究

一般而言,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都是安全有效的,但少部分患者在服用他汀之后,会出现肝脏转氨酶升高。对于转氨酶轻中度异常的患者,若是本身有活动性肝炎等严重肝病,则不应该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若是患者合并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应用他汀不仅安全有效,还能改善肝脏功能,因此,对于具备他汀适应症的患者,若没有肝肿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等器质性肝损害证据,应积极充分地使用他汀。服用他汀后,只要患者转氨酶无进行性升高(≥3倍正常上限),应继续服药。 四、肌痛反应有讲究 肌肉酸痛是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依据肌酸激酶(CK)值是否正常又可以分为肌炎和肌痛,如果CK大幅升高,则可能为横纹肌溶解症,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时候,只要出现了疑似肌肉不适的症状,就应立即停药,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五、联合用药有讲究 联合用药是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肌肉毒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同时服用阿奇霉素、胺碘酮、罗红霉素、非诺贝特等肝药酶抑制剂,可使他汀类药物血药浓度上升,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部分患者存在有甘油三酯大幅度升高而需要同时服用非诺贝特和他汀的情况,可在早晨服用非诺贝特,晚上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这样可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口服环孢素及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案例分析

摘要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模AchR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以改善肌力以及免疫抑制为主,首选的免疫抑制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当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环孢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该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血脂异常,予以降脂药物常规剂量治疗,临床药师通过查找以上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后,协助临床医师做出了药物了剂量的调整。药师通过参与该病例的处理,为今后的临床药学工作累计经验。 关键词环孢素;他汀类降脂药物;案例分析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57岁,以双眼睑下垂、四肢无力3年余,加重1月余为主诉入院,通过临床表现、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诊断重症肌无力Ⅱb型明确,患者2年前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溴吡斯的明口服治疗,随后溴吡斯的明停药、糖皮质激素规律减量至泼尼松片5mg qd维持治疗,一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疲乏感,伴四肢乏力,在当地医院予以溴吡斯的明60mg tid口服缓解症状,症状未见好转,并逐渐加重至吞咽困难。入院后予以溴吡斯的明口服缓解症状,环孢素软胶囊75mg bid联合糖皮质激素协同免疫抑制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血脂异常:TC 6.89mmol/L、TG 2.12mmol/L、LDL-C 4.19mmol/L,治疗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n调脂,在药师建议下后阿托伐他汀钙片改剂量为10mg qn。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治疗后肌力明显好转出院,出院时继续予以环孢素软胶囊75mg bid、溴吡斯的明60mg tid治疗,并定期复查环孢素药物浓度及肝肾功能。 2.分析与讨论 2.1环孢素治疗与高脂血症相关性 环孢素A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该药物为免疫抑制剂,使用中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肾功能异常,其次还会出现高尿酸血症、骨髓抑制以及血脂异常等。该患者为中年女性,体型中等,在治疗过程中查血脂异常(TC、TG 、LDL-C均升高),不排除环孢素治疗的相关性。 环孢素A引发血脂紊乱可能机制为:1)环孢素A抑制了胆固醇向胆酸转化,导致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升高;2)环孢素A通过抑制胰岛细胞合成及释放胰岛素诱导外周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脂血症发生;3)环孢素A增加肝脏脂酶活性,降低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从而使极低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减少;4)环孢素A是脂溶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转运主要依赖于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其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后可使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受限,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5)环孢素A还通过影响激素在肝脏的代谢和干扰细胞色素P450系统,减少了激素清除、进而增强激素副作用[1]。 2.2环孢素与阿托伐他汀的相互影响 由于环孢素治疗可致显著高脂血症,尤其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 1

他汀类药物研究进展综述

他汀类药物研究进展综述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99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40%的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疾病,目前这一情况正在进一步恶化。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表明,中国人群中80.5%的个体心血管危险因素超过1个,其中血脂紊乱是发生率最高的危险因素。可见,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他汀类药物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其调脂治疗的益处毋庸置疑。 过去医药界防治心血管疾病侧重在降压药的开发上,先后发明了不少有效的降压药。但是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高胆固醇、高脂肪等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高血脂是发生冠心病及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人们把血脂调节药物的开发作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点来抓。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降血脂药物大量推出,其中他汀类药物受到人们好评,其临床疗效是其它各类调节血脂药物所不能相比的。 1、他汀类降脂药概述 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3-hydroxy-3-methyglutaryl-coenzyme,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强大的降脂作用,还具有独立于其降脂作用之外的“多重效应”,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和抗氧化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细胞重塑和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电生理重塑和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等一系列作用。4S研究、CARE研究、LIPID研究等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些他汀类药物在迅速降低异常高的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降低总死亡率,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汀类药物的出现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成为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类高脂血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主力血脂调节药物,也是全球医药市场著名的“重磅炸弹”级药物[1]。 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他汀类药物是美国默克公司研制开发的洛伐他汀(Lovastatin),于1987年在美国上市。80年代末上市的他汀类药物还有1988年

血脂康与常见他汀类降脂药物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疗效分析

血脂康与常见他汀类降脂药物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8T10:16:21.520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2月作者:余雯妃张莉莉杨海瑞 [导读] 分析探讨在原发性高脂血症治疗过程中应用血脂康与常见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临床疗效。 河北医科大学张莉莉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余雯妃杨海瑞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原发性高脂血症治疗过程中应用血脂康与常见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普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联合血脂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脂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脂血症治疗过程中应用血脂康与常见他汀类降脂药物,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措施,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脂康;他汀类降脂药物;原发性高脂血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WJK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脂质代谢异常逐渐发展成为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脂调节是预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但是在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血脂康能够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指标,副作用比较小,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广泛应用,本文研究实验进行血脂康与常见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临床疗效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26.11±0.89)岁;观察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26.11±0.89)岁,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对比没有明显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伐他汀(第一三共制药(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271)进行治疗,每晚口服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脂康(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29)进行治疗,每天服用2次,每次2粒。两组患者均治疗8天[2]。 1.3观察指标 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评价内容包括TG、TC、HDL-C、 LDL-C等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效:血脂指标明显降低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降低1.5mmol/L。无效:患者血脂指标降低不明显[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各项血脂指标评分)用 ±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治疗效果)以n/%表示,展开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表1 患者血脂指标对比( ±s) 组别时间TC TG HDL-C LDL-C 对照组n=50治疗前 6.71±1.09 2.96±0.78 2.66±1.04 3.92±0.63 治疗后 5.24±1.21 2.38±0.81 3.31±0.54 3.52±0.42观察组n=50治疗前 6.74±1.16 2.94±0.90 2.65±1.20 3.93±0.47 治疗后 4.33±1.07 1.42±0.81 3.70±0.56 2.19±0.62 t(后)-- 3.9837 5.9259 3.544812.5583 P(后)--0.00000.00000.00060.0000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98.00%,对照组为82.00%,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观察组n=503613149(98.00) 对照组n=501625941(82.00)--------7.1111 P--------0.0076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居民死亡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上升,增加了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脂血症是造成患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