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岑参的诗与代表作

岑参的诗与代表作

岑参的诗与代表作
岑参的诗与代表作

岑参的诗与代表作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 风光, 军旅生活, 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 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岑参的诗 岑参是中国唐朝典型的边塞诗人代表, 和同朝的高适并称为“高岑”。 岑参 约生于开元三年(即公元 715 年),出生地是河南仙洲(今在河南许昌附近), 其代表作很多,如《岑嘉州集》、《轮台歌》、《逢入京使》等。 其父早逝,家道渐渐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孤苦,五岁跟随其兄长读书,天资 聪颖的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及第,后曾两度满怀报国之情前往边塞,在 边塞六七年的生活对岑参的诗歌 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涉猎很广,赠答,山水,感叹身世和坎坷经历等等,他到塞 外之前的山水诗风格和谢兆、 何逊很是相似, 但是岑参的山水诗想象更为大胆和 奇特,想象力很是丰富,如《暮秋山行》中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又 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中的“长风吹长茅,野火烧枯桑”等等,都是意境造 奇的诗句 。 天宝八年,岑参初次入塞,天宝十三年,二次入塞。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 参零距离地感受到边塞的广袤雄奇风光,如火山云,狂风和瀚海。更是真实感受 到了边关战士的军旅乡愁 。 岑参将这些感情全都融入到自己的边塞作品中, 如描写边塞奇特景象的 《火 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在这段时期完成大量杰出的边塞 诗,这些边塞诗境界开阔非凡,极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如广为称赞的《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晚年赶上安史之乱爆发, 所以其晚年的诗歌大多感怀战争的伤乱, 渐渐 趋向消沉。
1/5

岑参代表作 岑参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代表之一, 与同朝的高适并称“高岑”。 岑 参的边塞诗代表作有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是 岑参早期山水诗中的佳作。 岑参约生于公元 715 年,卒于公元 770 年。是东汉正南大将军岑彭之后。因 为岑彭是南阳郡棘阳县(今天的河南南阳、新野两县城之间)人,所以他的后代 就一直被称为南阳棘阳人。祖上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过大唐宰相,父 亲岑植曾出任仙‘晋二州的刺史,不幸岑植去世得早,所以岑氏家道衰落,岑参 幼年很是孤苦。不过岑参天资聪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了。二十岁献书阙下后曾 奔波于长安洛阳长达十年。 岑参的第一首诗作于何时已经没有清楚的记载。 但是 岑参早期的诗歌题材很是广泛,感叹身世,嗟叹坎坷经历,赠答朋友,还有不少 山水诗。诗歌风格和谢兆,何逊等人有几分相似,但是意境更新奇。如其山水代 表作《暮秋山行》中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后来岑参两次前往边塞求报国之路未果, 但是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的诗 歌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岑参的边塞诗变得空前开阔,更加雄伟瑰丽,抒发的感 情也更加强烈和透彻。如《走马川行》《轮台歌》等。
2/5

3/5

4/5

5/5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 岑参是中国唐朝典型的边塞诗人代表, 他留给后世的佳作有很多。 本文的内 容是介绍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6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6、《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7、《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8、《玉门关盖将军歌 》 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2/6

浅谈岑参的诗歌特色

浅谈岑参的诗歌特色 岑参诗歌 的题材涉及到述志、 赠答、 山水、 行旅各方面, 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 “雄 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 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 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 所 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 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 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 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 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 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 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 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 配下, 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 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 生动地表现出来, 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 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 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 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 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 交河美酒金叵罗”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 , “曼脸娇娥纤复浓, 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 左延右延生旋风” ( 《田 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军中置酒夜挝鼓, 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 叶河蕃王能汉语” ( 《与 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 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 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 是, 他的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一诗: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唐诗三百首》阅读练习及问题详解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介绍】 艾青(1910.3.27-1996.5.5),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代表作有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诗集有《大堰河》《火把》《向太阳》《欢呼集》《春天》等。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年)、《火把》(1941年)、《向太阳》(1947年)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诗歌风格】 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诗歌意象】 艾青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心意

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太阳”的意象里,则表现了诗人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阅读练习】 一、填空题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品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2、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3、艾青于1910年阴历2月17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乳母——大堰河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 4、“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出自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5、艾青的《毛泽东》歌颂了毛主席。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

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 一、导入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的诗歌。二、分说: (一)禅诗 禅诗能在诗句中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 我们现在通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颇含禅理妙悟机趣的小诗来加以说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有节奏地,清脆悠扬地响着,给人的实感,这是一种感性直感反应;钟声是寺庙发出的信号,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钟声响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这是一种借助判断推理达到的抽象认识。如果诗句仅只有这样的内涵,那就太乏味了,绝不可能使它成为千古名作。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从诗中获得很多认知体验:钟声使愁眠中的人进入禅悟境地,似乎有一种超脱感,像置身世外,愁绪杂念顿时消失,“鸟鸣山更幽”,夜静钟声才分外清晰,所以会产生一种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心与佛门净土相通,又像卸下了一身重担,有种轻快感,钟声是佛的等语,名利心切的人听到钟声可能产生一种警戒警觉感;执迷不悟的人,出自逆反心理可能产生抵触厌弃的感受体验,如此种种都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也许人们会反问:不是已经作了如上表述吗?怎么还说是难以言传呢?须知以上表述只是一个概略提示,那因人因具体情境而异的主体感受体验状态,绝非这些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总之,常表达的感觉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缚)的超脱感,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卸下重担的轻快感,愁绪杂念消失的飘逸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释解】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 (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岑参的故事

岑参的故事 (一)岑参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二)边塞诗人岑参墓中的帐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这里埋葬的是从西晋初年到唐代中期的人。让人想不到的是,绝大部分死者竟是内地汉人的后裔,其墓制形式也与当时内地大致相同。 神秘的阿斯塔那让我们领略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温情,从古墓中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交通、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 岑参的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可能是古代时纸张珍贵稀少,用过的纸不会随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这些纸做的随葬品拆开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吐鲁番文书”。岑参的这张账单,就出自其中,这是诗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物。 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也是一位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在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 “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经查史料,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这笔账说的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就是这张账页,不知被什么人糊在了一个纸棺上,在1000多年后,奇迹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发掘出来。 看着这行墨迹青青的原始记录,一千多年前这位著名的诗人戎马倥偬、转战大漠时的形象,跃然浮现在眼前。 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塞生活了6年,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诗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 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他们首先是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战士,然后才是激情洋溢的文人才子。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盛唐辉煌。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1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诗教学反思2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方法 一.世界观与方法论 【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

岑参的诗歌作品有哪些

岑参的诗歌作品有哪些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诗歌 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 长七言歌行。整理岑参的诗歌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岑参的诗歌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1/7

车师西门伫献捷。 5、《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6、《秋思》 那知芳岁晚,坐见寒叶堕。 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 7、《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8、《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9、《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10、《感遇》 五花骢马七香车,云是平阳帝子家。 凤凰城头日欲斜,门前高树鸣春鸦。 汉家鲁元君不闻,今作城西一古坟。 昔来唯有秦王女,独自吹箫乘白云。 11、《送崔子还京》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12、《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2/7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第一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哲理诗

哲理诗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二、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 (一)题材特征 内涵: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二)说理形式 1.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即事说理:如何绍基的《诫子弟》;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3.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规律总结】

一、欣赏哲理诗的步骤: (一)字面解读 (二)哲理解读:由“艺术形象”到“隐含理趣”。 “字面解读”到“哲理解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艺术形象”到“隐含理趣”是由此及彼。 二、命题方式: 1.诗歌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三、解题范例: 过沙头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 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 只有篙师识水痕。 本诗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 (一)解答步骤: 1.明确是什么哲理; 2.具体分析哲理在诗句中是怎样体现的。 (2)参考答案: 第一步:本诗揭示的哲理是“实践出真知”。 第二步:诗歌三四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说暗潮已经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细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哲理诗。答案

学习目标:熟悉几首哲理诗,并体会哲理诗所蕴含的哲理。 导学内容:哲理诗所蕴含的哲理。 一、学生阅读诗歌,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包含的哲理是: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做个平凡的人,默默奉献,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价值。 只有人民不朽,只有历史永恒,在不朽和永恒中,个人的作用只能是微乎其微的。“把自己当作泥土”的精神,正是使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一种追求。 二、教师明确哲理诗及特点: 1、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2、示例分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 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三、概括古诗中包含的哲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包含的哲理是: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 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 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四、仿写练习:读下面几首诗,指出其包含的哲理,然后仿写。 土(林希)仿写: 头发雨滴梅花 附着在大地上长在人的头上洒在湖面上开在陆游词里 你是土壤你能美容你增加一份清爽你只是愁苦的象征 沉浮在空间里落在人的肩上落在污水沟开在毛泽东诗中 你是尘埃你是垃圾你只会散发臭气你成了希望的路标 包含的哲理是: 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 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 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 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 并列提及, 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 赶上了“开元盛世”; 又都很不幸, 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 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 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 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 抒发为国守边、 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 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 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 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 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 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 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 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 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 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 创作。 二、 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 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 《燕歌行》 :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 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 女哭断肠, 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 是他们无情吗?不! 因为这是在“破残贼”, 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 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 斗。 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 导致士兵身陷重围, 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 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

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哲理诗

诗歌鉴赏学案08.哲理诗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哲理诗鉴赏 一、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哲理诗概念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三哲理诗分类 (一)按表达效果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蓄,寓理于形象中。 (二)按所写内容分类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诸如: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诸如: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诸如:曹操 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诸如: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诸 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四鉴赏哲理诗 (一)从内容范畴分析,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二)从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角度分析: 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 请分析下面的诗歌分别是哪一种说理形式,并指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观书有感[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岑参的边塞诗大全

岑参的边塞诗大全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下面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边塞诗,欢迎阅读。岑参的边塞诗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