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2、“创造社”

3、鸳鸯蝴蝶派

4、京派作家

5、七月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新月派”诗歌的创作特色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5.“延安文学”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思想。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京,并从1918年1月号起改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给该刊撰稿,实际上就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由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也就借北大的学术自由空气而推波助澜,并终于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玄同是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态度甚为激烈。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2.“创造社”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个社团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都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为核心,包括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等,他们先后在上海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月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月刊。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以及田汉的戏剧,都典型地代表了创造社这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精神上的孤独、愤懑和反抗;表现上的主观、抒情。)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

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

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4.京派作家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自由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5.七月派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后来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是他们的主要旗帜,其诗歌作品大都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集十二册,第二集六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约十八九册)中。1981年又编辑出版了《白色花》,收入七月诗派20位诗人的作品(包括1980年以前的诗作)。七月诗派是自觉地以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历史对立物的姿态出现于40年代诗坛的,他们的创作表明诗是民族反抗的最强音。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新月派”诗歌的创作特色

在内容上,前期积极上进,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抒发爱国热情,表达对自由、理想、个性解放的追求。例:闻一多,《死水》《春光》大自然的绚丽,徐志摩《大帅》《人变兽》揭露军阀的残忍/《梅雪争春》纪念“三·一八”,贯穿了“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精神;《先生!先生!》《太平景象》同情下层苦难,对社会不满。情诗《雪花的快乐》《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于赓虞《不要闪开你明媚的双眼》。后期,多数新月诗人陷于空虚颓丧,表达对生命的厌倦和幻灭的悲哀,具有浓厚的幻灭色彩。以徐为代表,他们追求个性绝对自由,在政治上向往资民主共和国,但军阀混战已国家多灾多难,军阀统治令人不满,对工农革命又深怀恐惧,所以感到理想破灭。个人也历经波折。例:陈梦家《葬歌》《自己的歌》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从那一个方向吹》孙大雨《决绝》朱汀《葬我》《有一座坟墓》但卞之琳多写北京下层平民生活,《酸梅汤》《路过居》《几个人》2、在艺术上,他们成功地实践了“三美”主张

(1)建筑美在诗节上,有双行一节的,也有三至五六行为一节的,有“豆腐干体”的方块型,也有万里长城的长列型,还有十四行的“商体”。闻《你指着太阳起誓》孙《决绝》除《云游》(在诗行字句方面,有跨行的,也有字数相等或参差不齐的)(2)绘画美闻,《你看》“你看太阳象眠后的春蚕一样,月吐不尽黄丝似的光芒”《春光》“春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春日》“芭蕉的绿舌头舐着玻璃窗”《口供》“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3)音乐美初期,从胡适、刘丰农到陆志韦都在积极探索新诗的韵律,但多从押韵着眼,新月诗派不局限于押韵,不包含音节、平仄、格式等。饶孟侃颇注重音节的和谐、讲究平仄。朱汀吸取西诗音律的长处,又继承古代词曲风格,同志从民间说唱文学中吸取养分,三者融合,不少诗是可以读,可以唱的,如《采莲曲》全篇采用舒缓、平和的平声字,增加柔和音调,并采用先重后轻的音韵,表现小船在水中上下飘荡的情景,还在每节前四行插入“呀”安,造成句的停顿,音调拉长,适于吟唱。曾被配谱流传过。韵式变化多样:随韵(AAAA)交韵(ABAB)抢韵(ABBA)双送韵(AABB)偶韵(ABCB、×A×A)连环韵如:《再别康桥》他们的探索也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尤其是后期,为了追求形式往往不惜阉割内容,已意识到形式主义的弊病,纷纷遵守严谨格律到逐渐迈向自由诗实验。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他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其创作主要表现人性之“常”,他疏于政治而亲人性,即他主要不是从政治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高扬着“道德”意识去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这就构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主题。艺术风格:恬淡优美。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据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注: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1919年第5期。),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间的区别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或是贵族或平民自己做的”,而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贵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由从新文学体而向市民读者倾斜的作家来写的。初期的海派小说,有下列特点:第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第二,过渡性地描写都市。第三,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第四,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张资平的海派性爱小说,是将创造社本来就有的青年苦闷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的主题用滥,彻底地媚俗化。张资平反射出海派地驳杂,使新文学堕落和让商业文学获得某种新文学性同时并存,显示了海派地一条基本线索。叶灵凤是由感伤地恋情小说作为他的创作起点的。叶灵凤是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初期性爱小说突破了旧的言情体,给爱情小说增加了世纪末的颓废色彩,由唯美派接近世界文学的现代潮,从而为新感觉派写“性”提供了借鉴.

5.“延安文学”的得失

延安文学发展至后期,虽然在意识形态本性上呈现了一种日趋单一的状态,形成了一种党的文学观念和党的文学形态,但是,前后期之间发展与嬗变的历程是非常复杂的,党的文学观念在话语实践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我看来,延安文学史具有非常复杂的一面。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应该以之作为起点,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历史的复杂性。比如,延安文学在其资源的取舍和重新整合上显现了它的复杂性。延安文学的形成既跟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区文艺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也跟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有着同样不可忽视的承继关系,不仅在其写作人员的构成上,而且在其艺术表现形态上,它都体现了这两方面传统的冲突和汇合,用毛泽东的话说,这是“亭子间的人”和“山顶上的人”的冲突和汇合。延安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五四”启蒙文学传统,这在前期延安文学——比如丁玲等人的小说和杂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人们以往对此表现了足够注意,但是对后期延安文学中的“五四”因素却表现了一种盲视和漠然的态度。其实,后期延安文学并没有完全斩断“五四”文学传统,因为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话语构建中,他对“五四”并非如蒋介石一样采取了一种冷漠的态度,而是采取了一种改造和转换的态度。正是在这转换中,

“五四”在新的意识形态话语中表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它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发生了新的变异。正因为如此,延安文学发展至后期,它在跟“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上显现了更为隐蔽和复杂的一面,需要我们对之做更为细致的历史性清理。此外,延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跟民间文艺形态也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历史性关联,对民间审美文化形态的重视,其实贯穿了延安文学发展的始终。以上所言是从纵向来说的,倘若把考察的视野拓宽些,考虑到俄苏文学和世界范围内红色文学的影响,那么,延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面影就显得更为复杂了。

三、论述题(25分)

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他指出,“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注:鲁迅:《〈总退却〉序》,《鲁迅全集》第4卷,621-622页。)。30年代在谈及自己的著作时,鲁迅则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注: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512页。)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始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而且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如他的自述中所说,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又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一家的精神愚昧;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明天》里,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大痛苦是她的孤独与空虚;《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也是着眼于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大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甚至“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胜利”了,却又“真的失败了”(《孤独者》);“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丽,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注:鲁迅:《〈穷人〉小引》,《鲁迅全集》第7卷,104页)。但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见《阿Q正传》最后的描写)。这也是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的: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电影《武训传》批判 2.“样板戏” 3.“伤痕文学” 4.“乡土文学” 5.“先锋小说”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第一次“文代会”对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

2.“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

3.“朦胧诗”的滥觞

4.“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5.“文化散文”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期末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电影《武训传》批判

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于1948年拍成三分之一,后因经费问题而中

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面修改的剧本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查,当时上海尚属私营的昆仑影业公司决定继续拍摄。拍竣后的影片又经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局审查,1950年12月开始在全国上映。

《武训传》在全国上映以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就发表了四十多篇颂扬武训和《武训传》的文章,上海的三家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武训的电影小说《武训传》、章回小说(《千古奇丐》)和画传(《武训画传》),《大众电影》还将电影《武训传》评选为1950年全国“十佳国产片”之一。但是不久,诸如《武训不是我们的好传统》和《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意义吗?》这样的批评性文章开始出现。由此开始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电影《武训传》及其所表现的武训这一历史人物的广受欢迎,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

全国各主要报纸均都转载了这一措词严厉的社论。同一天的《人民日报》还在“党的生活”专栏发表了短评《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三天以后(1951年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又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原先对电影及武训其人的肯定性评论迅速从报刊上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只是一味的、在思想立场和思维方法上与“社论”完全一致的批判。周恩来和周扬等曾经支持或未阻止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检讨,当时的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兼文化局局长夏衍还在1951年8月2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的检讨。这样,起初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的正常的“学术讨论”就被“升级”为规模巨大的政治批判运动。全国的所有报刊都在批判武训及《武训传》,不同的意见根本无法表达,电影《武训传》的编导、演员和曾经肯定过武训的人,均都被迫进行了检讨,有的地方甚至还搞人人过关。《人民日报》1951年7月23日至28日发表“武训历史调查团”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和8月8日发表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算是在形式上为这一批判运动做了总结。经过毛泽东精心审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这样为武训定性:“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难道还不确切吗?”进而强调:“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代了,用武训这具僵尸欺骗中国人民的恶作剧应当结束了,被欺骗的人们也应当觉醒了。”

毛泽东发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并不仅仅因为对武训这个历史人物和这部电影

的评价问题。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武训和《武训传》在当时的广受欢迎所显示出来的政治文化意识和毛泽东所欲建立的新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电影《武训传》以武训的“行乞兴学”反衬了太平军武装斗争的失败,这样一种政治意识,为刚刚通过农民造反式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毛泽东所难以接受。电影《武训传》虽然是当时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私营制片公司所拍摄,但其剧本审读、资金投入、最终审查的获得通过和在领导层的内部放映,以及在全国公映后的社会反应,在毛泽东看来,都显示出很多共产党员甚至是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麻痹”,这使得在政治上与文化上都极为敏感的毛泽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还有着另外的目的,这就是接续了第一次文代会开始的对于来自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清理,周恩来便曾明确指出《人民日报》社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认真学习,提高思想水平”,而电影

《武训传》的主要创作者正是来自于1949年以前的国统区。

毛泽东所发动并且在全国所展开的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执政党领袖凭借其

所特有的政治权威与精神权威,充分运用高度组织化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文化官员的密切配合下所进行的广泛的社会动员。作为在1949年以后初次展开的大规模的具有明显激进色彩的文化实验,它的基本“经验”与运作模式在其后的批判运动中都有明显的延续,所以说,它为后来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开了一个“先例”。

2.“样板戏”

在戏曲舞台上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受到批判的同时,京剧现代戏运动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文化部直属单位和19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剧团参加,演出了《芦荡火种》、《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等37个剧目。毛泽东有选择地观看了部分剧目并接见演职人员。后来这些被毛泽东看过的剧目被投入众多的人力物力进一步完善。这次大规模的会演,推动了京剧现代戏的“样板化”。

江青紧紧抓住了京剧现代戏运动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可以说,正是京剧的程式化、脸谱化等特点,为江青假手京剧改革推行文革政治理念提供了可能。

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1967年5月1日起,中央文革小组安排上海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和山东的《奇袭白虎团》,会同北京的《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举行了会演,历时37天,演出218场。这八部作品后来被称为八个“样板戏”。这些“样板戏”被认为“不仅是京剧的优秀样板,而且是无产阶级文艺的优秀样板,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各个阵地上的‘斗、批、改’的优秀样板。”连续二十多天,《人民日报》《红旗》等不断以醒目的版面发表“样板戏”的剧本、剧照。6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会演结束,号召“把革命样板戏推向全国去”。从此,“唱样板戏,做革命人”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板戏”成为“阶级斗争”的强大动力。为了大规模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样板戏运动”被赋予严格的规范性。第10期《红旗》撰文提出要“学习革命样板戏,保卫革命样板戏。”文章称,演出“样板戏”,一句台词、一个台步、一束灯光、一个道具,甚至人物身上的一块补丁都不能变动,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就要“举起无产阶级专政的铁锤,坚决打击破坏革命样板戏的一小撮阶级敌人。”“样板戏”走进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担负起特殊的政治使命。

第一批样板戏之后,根据“样板戏”范式生产的戏剧作品不仅数量极其有限,而且情节公式化、人物脸谱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戏剧文学上日益陷入“死胡同”。为了继续向民众灌输“文革”意识形态,同时营造“文革”文艺的虚假繁荣,197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短评《做好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工作》,从而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样板戏”普及运动。“样板戏”普及运动的内容有: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团、上海京剧团、山东京剧团等创造“样板戏”的“样板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传播“样板”;全国各地各级的京剧团无一例外地复制“样板”,其它剧种的艺术团体也都要积极地移植“样板”;使用电影手段复制并传播“样板戏”的舞台演出;在基层开展“样板戏”的业余演出。由于“样板戏”几乎是当时惟一准许演出的戏剧,而戏剧活动在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十分匮乏的条件下又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一时间,遍及全国的乡镇、工厂、学校都曾涌现过自己的李玉和、李铁梅、阿庆嫂……

从1966年到1972年的6年间,全国没有生产出一部故事片,拍摄“样板戏”的舞台艺术片是这段时间电影艺术家惟一能够开展的电影“艺术”活动。为采用电影的方式普及“样板戏”,中央警卫部队的“军宣队”进驻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一批知名电影导演和摄影师被“解放”了出来。江青亲自为“样板戏”的电影制作制定了“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原则。这个原则的含义是:首先,必须忠实于“样板戏”演出的舞台形式,不搞实景拍摄,禁止主观镜头,反对电影化,维持观众的

剧场感、舞台感,防止镜头艺术的真实性消解戏曲的假定性。其次,利用电影技术,如镜头、视角、用光、构图、“蒙太奇”等手段,把“三突出”的“样板戏”创作原则再推进一步,使银幕英雄比舞台英雄更高大、突出,使“阶级敌人”比他们在真实的舞台上更丑恶、渺小。

美术、曲艺、小说、诗歌等领域,学习和借鉴“样板戏”经验的运动也逐步展开。直至1971年,“样板戏”一直垄断着文坛。“样板戏”盛行的同时,“文革”最残酷的斗争狂潮也在涌动,在各种抄家、批斗等活动中,常常伴随着“样板戏”的演出、播放,“样板戏”中的斗争模式、话语方式常常潜在地影响着参与造反的青年人,巴金后来说过:“谁不知道‘四人帮’横行十年就靠这些‘样板戏’替它们作宣传,大树它们的革命权威……大家不是看够了‘李玉和’、‘洪常青’们在舞台下的表演吗?”

3.“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文学”是一批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作品的涌现,这批小说被称为“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主体是短篇小说,包括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以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也是“伤痕文学”中的成绩突出者。“伤痕文学”中还有一类作品,它们以讴歌革命战士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为主题;从维熙的被人称为“大墙文学”,取材于监狱生活的系列作品,是这部分小说的代表。《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维熙的代表作。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赞美人民美好情操为主题的“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痕文学”亮出“伤痕”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对历史悲剧根源的探寻。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极“左”思想的危害。此外,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回顾思考,因此它们被称为“反思文学”。1979年,正当“反思文学”方兴未艾之际,蒋子龙以他特有的敏锐感觉和出色才识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他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以振聋发聩的思想和艺术力量,为新时期文学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枣“改革文学”。很快,“改革文学”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蒋子龙除《乔厂长上任记》之外,又陆续发表了《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此外,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夜与昼》,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贤亮的《龙种》、《男人的风格》,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陈冲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张契的《改革者》,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和《浮躁》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条战线的人们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4.“乡土文学”

从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乡土文学”在台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一下1977年爆发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争”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台湾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台湾最活跃的时期。从1953年开始,国民党当局依赖美、日的援助,经济开始发展,但对外依赖性相当大。至1970年钓鱼岛事件发生,1971年台湾失去联合国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问大陆,日本与台湾断交,这些都给台湾人很大震动,并刺激他们检讨过去对外过分依赖的失策,于是对“洋”的崇拜失落了,弥觉“土”的可贵。因此到七十年代,一个以“乡土文学”为指称的,以关怀台湾本土现实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文学思潮开始兴起,并且逐渐居于这一时期文学的主导地位。它的出现是对一向用“反共”标签来箝制言论的当局文化专制主义和迷失了自己民族归属和社会责任的现代主义的反拨,也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至80年代,乡土文学的实绩进一步显示出来了。如杨青矗的《龟爬壁与水崩山》反映由剥削制度所导致的贫富悬殊是台湾社会的普遍现象。王拓的《金水婶》

描写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何冲击传统的社会美德。黄春明的《溺死一只老猫》表现资本主义与农村自然经济、传统观念发生的冲突;《我爱玛莉》在揭露和讽刺洋买办、崇洋媚外的同时,表现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且这些乡土文学中还成功地塑造了足以反映历史发展的众多小人物的生动形象,如陈映真《将军族》中既深深相爱,又双双殉情的大陆人三角脸和本省人小瘦丫头;《夜行货车》中最后觉悟起来,在洋人面前用台语向自己同胞说“在蕃面前我们不要吵架”,“我是再也不要龟龟琐琐地过日子”的詹奕宏;杨青矗《下等人》中当了三十年临时工,被解雇前夕,想以“因公殉职”弄到退休金,好使九十岁老父生活有个着落而故意撞车死去的董粗树;黄春明《锣》中既聪明善良又愚昧狡黠,既自负又自卑,使人不由得联想到阿Q的憨钦仔等。显然,台湾乡土文学是以乡土为旗帜,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旨在对专制政治和阶级不平进行反抗和揭露的。

5.“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具体所指,在当时和现在是有一定差异的。当时它基本上指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孙甘露、苏童、叶兆言等,但却不包括残雪、莫言等,而近来文学史有将这两者合并论之的趋势。如果按后一种选择,那么也许可以把先锋写作分成三种类型:一类以残雪、余华、洪峰为代表,另一类以莫言为代表,再一类主要由马原、格非、孙甘露、苏童构成。在这三类中,也许第一类会引起最多的不同意见,但正是这一类最富现代主义艺术的批判性。表面上,残雪的梦魇叙述、余华阳光下的死亡高蹈、洪峰对马原的模仿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超现实意象压抑的展示、死亡的不动声色的呈现、局外人般的混沌自我,一起指向人之存在的荒谬性和非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与前面所讨论过的“现代派”小说是一致的。无疑更易于从灰冷、阴暗的角度,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对现实的理解。而相对而言,后两类就要与这种文化哲学意义上的现代主义特色较远,更多地指向叙事变革的形式化一极。莫言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些文本,如《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爆炸》等,有故事,也有较为完整的情节,但其着眼点显然不在于展现存在的荒谬、残酷,而在于某种特殊的叙述感觉的追求。它既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叙事”(典型的作家是萧红)遥遥相关,更是《百年孤独》式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式的呈现。所以它所带来的阅读效果,就更重在独特文学审美感受的体悟,而远离存在意义上的哲学深思。所以,实际上,人们承认莫言对小说叙事探索的贡献,但却极少将其归入先锋小说家的行列。第三类的马原、孙甘露等,才将小说叙事推向近乎纯粹化的叙述实验、语言实验。对于这样的文本,要想进行什么深度意义的挖掘,就很困难了,可能最多只能联系性地说,这种对故事、对意义的放逐、甚至对阅读的拒绝,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彻底颠覆。然而如果小说彻底放弃了故事的讲述、放弃了对任何存在意义的探究,小说也就要死亡了,由其所产生的颠覆性的联想,也就会很容易地流于纯粹的语言游戏。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第一次“文代会”对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

第一次文代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主/客体关系。毛泽东7月6日的即兴讲话虽然简短,却很深刻地隐含了这种主/客体关系:“同志们,今天我来欢迎你们。你们开的这样的大会是很好的大会,是革命需要的大会,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的大会。因为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于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再讲一声,我们欢迎你们”。这一讲话所频繁使用的“你们”和“我们”这样的字眼充分显示出,在毛泽东的思维当中,掌握政权的主体“我们”并不包括被称为是“你们”的文学艺术家,“你们”尚未真正进入“我们”的阵营,而且,只是因为“你们”合乎人民和革命的需要,才为“我们”所欢迎。实际上,中共中央的“祝辞”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来作,特别是周恩来的政治报告中所详述的人民解放军在新政权的建立中所建立的赫赫功勋,也必然会使亟待改造的文人们自惭形秽,产生某种自卑心理。

从五四前后和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通过思想倡导的方式对于文学实践的极力介入,中

经三十年代通过“左联”而对文学实行的“组织化”实践,到四十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地区依托于政权对文学的管制,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学领域的介入,终于发展为“国家”层面上的全面领导。从此,整个国家的文学实践便被完全纳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可以动用包括国家机器在内的一切资源与力量对文学提出形形色色的政治或政策要求,进行相当有力的掌控。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郭沫若在开幕词中认为毛泽东的《讲话》“一直是普遍而妥当的真理”,并且“明朗地表示”要“把这一普遍而妥当的真理作为我们今后的文艺运动的总指标”。周扬的报告却说得更加断然而干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于是,“大会宣言”便指出:“今后我们要继续贯彻这个方针,更进一步地与广大人民、与工农兵相结合”。在这样的基本方针明确之后,关于文艺工作者的深入生活、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旧文艺的改造以及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方面的具体政策便都有了相当具体的规定。

大会产生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和周扬为副主席。成立了中国文联所属的包括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在内的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美术、戏剧改革和曲艺等方面的专业团体。

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学体制一直延续至今。这些团体名义上是“群众团体”的性质,但在实际上,它的任务却是与“政权机构里面的文艺部门”一样并且与后者紧密配合,“安排”和管理全国的文学工作。周恩来的政治报告在谈及此点时曾向大会指出:将要成立的新的国家政府机构中,“也要有文艺部门的组织。这种文艺部门的组织,那就要依靠我们上面说的那些群众团体来支持”,“我们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机构里面的文艺部门,也需要我们全体文艺工作者来积极参加工作”。“文艺工作在政府方面也好,在群众团体方面也好,我们都要来有计划地安排。这就靠你们将要推选出来的领导机构来安排这些事情”。中国共产党利用其所建立的文学体制与政府文化领导机构一起来试图“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文学生产,在周恩来的政治报告及其在后来的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61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这一点,均都有着一以贯之的体现,这也使得国家对于文学事业的领导非常类似于经济工作,成了一种“计划文学”。

周恩来等人的报告中强调,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意味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文学艺术人士的“大团结,大会师”。“团结”、“会师”也是会议文件所屡屡强调的会议主题。但是,这种“团结”与“会师”,却有着相当明确的前提条件。关于这一点,周恩来的政治报告指出:“这次文艺界代表大会的团结是这样一种情形的团结: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文艺军队的会师。这些情形说明了这次团结的局面的宽广,也说明了这次团结是在新民主主义旗帜之下,在毛主席新文艺方向之下的胜利的大团结,大会师”。这里的“旗帜”与“方向”,显然是“团结”与“会师”的前提与基础。

实际上,在政治报告所说的“情形”之外,还有着另外两个方面的“情形”:

一方面,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其代表制度及其所建立的文学体制毕竟有着突出的排异性。很多在现代文学史上极有成就的作家被排斥在边界之外。1948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已胜券在握时,为了强化其对文艺的领导,在香港创办了一份在当时震动文坛的刊物——《大众文艺丛刊》,这一刊物的主要作者,均是在当时或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或中央政府主管文艺工作的文化官员,如冯乃超、胡绳、林默涵、夏衍、郭沫若、茅盾等人。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是,《大众文艺丛刊》所发表的文章不仅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意志的《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更有基于这样的意见所展开的对于不少作家的批判。《丛刊》第一辑所刊郭沫若的文章《斥发动文艺》,

以一种粗暴、霸道的方式,将沈从文、朱光潜和萧乾等人的创作指斥为“反动文艺”,挖苦他们是“桃红色”、“蓝色”和“黑色”的作家。果然,第一次文代会多达七八百人的代表当中,没有了沈从文、朱光潜、萧军、端木蕻良和冯文炳这样的作家。郭沫若在文代会作总报告的时候,甚至多次点名指斥萧军。这种依托于政治力量尤其是大一统的政权力量对作家的排斥,不仅明显侵犯了文学的尊严,其对作家的精神生命与创作生命的损害,无疑也相当严重。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来自于“老解放区”的作家在精神与思想上分明要比那些来自于当时的“新解放区”(即原国统区)的作家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前者在1949年以前的文学实践被周扬以《新的人民的文艺》为题加以总结,被认为是体现了毛泽东的文艺方向,自然也就代表了未来文艺的发展方向;而茅盾的报告却对后者的文学实践在较为谨慎地肯定成就的同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依循着这样的姿态,很多作家如曹禺、陈学昭和杨晦等人,都在会上作了相应的反思与表态。1950年,《文艺报》根据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指示,专门发表了社论《加强文学艺术工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倡导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自我反思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1951年,开明书店陆续出版了24位中国现代作家的选集,茅盾、巴金、曹禺和张天翼等作家纷纷在各自选集的“自序”中对于既往的文学实践进行了自我否定与自我检讨。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起点”,第一次文代会及其所明确的文艺政策和建立的文学体制,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与文学,并且以“破”(批判)与“立”(建立)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

1957年“反右”开始前的一年多时间,通常被称作“百花时期”。在这期间,以《人民文学》为主包括各地一些文学刊物相继推出一批在思想和艺术上对前一时期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学规范有所冲击的作品。当然这种冲击是有所顾忌的,创作主体努力在“党的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与维护个体精神独立之间寻求协调的可能性。即便如此这批作品的还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批评,到了1957年下半年“反右”运动中更是被斥为“逆流”、“毒草”,遭致长达20多年的禁锢,其作者也大多受到牵连、迫害。由于时间短暂,这一时期小说作品几乎都是短篇,较有影响的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改选》、《红豆》、《在悬崖边上》、《小巷深处》、《美丽》、《田野落霞》、《西苑草》、《爬在旗杆上的人》、《马瑞的堕落》、《灰色的帆蓬》等等。

3.“朦胧诗”的滥觞

林彪事件以后,“潜流文学”的涌动渐趋湍急,形成了与“主流文学”二水分流有时又有部分汇合的文学格局。食指与黄翔是“潜流诗歌”中引领诗歌潮流、开一代诗风的两位诗人。其中,食指也曾写过一些“主流诗歌”,但他大量诗歌中的绝大部分从精神到形式都对“文革”文学创作规范形成了彻底的反叛。引人注目的是两个诗歌群落:一个诗歌群落是“贵州诗人群”,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贵州一群青年诗人及文学艺术爱好者黄翔、哑默、路茫、曹秀青、孙唯井、肖承泾、李光涛、张伟林、周喻生、郭庭基、白自成、江长庚、陈德泉等,逃逸于“文革”政治风暴之外,经常在一个废弃的天主教堂里,相聚在一起,对文学、美术、音乐进行探讨和创作,其中在诗歌创作方面成绩较大的是黄翔、哑默、路茫等人;另一个是“白洋淀诗人群”,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1969——1976),一批由北京赴河北水乡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方含、林莾、宋海泉等。此外,还应包括一部分文学青年,如北岛、严力、江河、彭刚、史保嘉、甘铁生、郑义、陈凯歌等人,他们虽未到白洋淀插队,但常赴白洋淀交流思想感情、以诗会友。后者也是广义上的“白洋淀诗人群”成员。这时期顾城和舒婷也开始写诗,他们与“白洋淀诗人群”中北岛的隐秘写作共同成为1978年后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的滥觞。另外,一些老诗人和散文家也开始了“潜流诗歌”、“潜流散文”的写作。原“七月派”诗人、“胡风集团分子”曾卓、牛汉、绿原的隐秘写作,“右派分子”流沙河的隐秘写作,“反革命分子”蔡其矫的隐秘写作,1954年成为“肃反对象”的穆旦的隐秘写作,丰子恺的散文《缘缘堂续笔》,都疏离于“主

流文学”之外。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手抄本”小说在“文革”时期的传播。如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靳凡的《公开的情书》,赵振开(北岛)的《波动》,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毕汝协的《大逃亡》,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三下江南》,无名作者的《一缕金黄色的长发》、《地下堡垒的覆灭》、《一百个美女的塑像》、《三零三号房间的秘密》、《远东之花》等等。这些“手抄本”小说与“主流文学”既明显对抗又不同程度地与之合流,使“文革”时期的文学面貌显得斑驳复杂。

4.“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探索,走过了一条耐人寻味的路程。在此过程中,来自众多方面的声音,都呼吁中国文学能在现代主义和传统之间,探索出一条振兴中国文学的新路来,“寻根文学”就是对这一呼吁的一次声势颇大的集体性回应。文学“寻根”热产生的各个方面的原因,大概包括了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国文化自身氛围的准备。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化就开始了一种虽不轰轰烈烈却有某种集合性的悄悄的“现场转移”,逐渐从直接的政治批判现场,转向非直接性的“文化”时空。

首先是转向历史,转向“民间”文化。在文学创作上,较为直接和明显地脱离意识形态集体关注的是汪曾祺。他早在1980年就发表了《受戒》,在当时展示伤痕、政治反思的文学场景中,悄悄地辟出了小小的一块水乡之景,以清灵、舒淡而又饱满意趣的笔墨,抒写了一段世外桃源般的民间恋情。而不久之后,又推出了他的另一名篇《大淖记事》。如果说一开始,汪曾祺的“文化”韵味写作还显得形孤影单的话,到了1983年时情况就不大相同了。其时邓友梅的《那五》,陆文夫的《美食家》等作品都已问世,关于汪曾祺小说的重要评论也已发表;而以现实批判见长的震动性作品,则大大减少,旧作还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一涨一消,使前者更加醒目。

小说创作上场景移置的另一个表现,是知青文学的“正式挂牌”。现在一般论新时期知青文学,都是从卢新华的《伤痕》开始,但只是到了1982年左右,“知青文学”才被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正式命名。而此时知青文学已离开伤痕文学的控诉,走向回归乡村之路。除去知青回归潮作品中所共有的新旧两岸徘徊难决的情感外,它们最为主要的共同方向是乡村民间文化色彩的发现:像张曼菱笔下的景坡山寨风情,张承志的蒙古草原文化,史铁生幽怅的陕北信天游曲调,孔捷生的海南原始森林的荒蛮。如果再联系到以后阿城的“三王”,朱晓平的“桑树坪系列”,李锐的“厚土”系列,其文化意味就更浓郁了。与汪曾祺、陆文夫等人似乎单个人的文化意味的追求不同,知青文学的回归意向,作为一种“潮”而被言说,就更多地具有了“集体行动”的意味,更能显示出新时期文学空间转移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性意味。如果不受严格的题材限制,而以作家的身份来看的话,那些知青作家年龄段的文化意味写作就更多了。如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最后一个鱼佬儿》等作品。

除了小说,诗歌也有着相似的转移。当北岛等“第二代”诗人,占据了诗坛中心位置时,他们原有的诗歌创作冲劲已消耗得差不多了,他们迫切需要开拓新的诗歌空间。而走向文化,走向边远文化、走向民族文化的深层空间,也成了部分“第二代”诗人的自觉选择。这突出体现在杨炼的文化“史诗”探索上。杨炼“七十年代末到1981年的《土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表现的是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思考,抒写了作者的社会政治情绪。此后,他专注于民族历史:传说、古迹、遗址、古老风俗……写作了《礼魂》、《西藏》、《逝者》、《自在者说》、《与死亡对称》等有着复杂哲理性结构的大型组诗。作者在这些作品中,企图表达他对于人类的生存、精神活动、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关系的理解。”杨炼当然不是文化史诗的孤独吟者,江河的《太阳和它的反光》等也具有与《诺日朗》相近的意蕴。

新时期之初的绘画同文学一样,以伤痕的诉说为追求,然而,1980年底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展出的罗中立的《父亲》,却直接冲击和震撼了感伤兼愤怒的伤痕题材绘画。不久,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又以对西藏高原的质朴展示,再次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于是,一股漫延约达四年之久的“乡土自然主义”之风,就在美术界刮起。与新时期绘画初期的“伤痕”感伤主义相较,乡土自然主义不再直接表现现实政治运动的题材,不再热衷于展示与文革、与自身的伤痛相关的东西,不再去追求(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叙事性的戏剧化表达效果;而把透视的焦点,直接聚向乡村、高原、僻壤,

聚向底层人民本身。同样,在电影界一批青年电影探索者,来到远离京城的广西,去筹拍日后为他们赢得了巨大声誉的文化探索影片,如《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等。

文学的“寻根热”兴起之后,曾有人批评道:“‘寻根’只能是移民文学的一部分,‘寻根’问题只能和移民文学同在”,“除此之外,先生们,难道你们不是中国人,不是彻头彻尾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吗?还到哪里去‘寻根’呢?”其实这是一种将民族文化做同质性理解的看法,忽略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构成要素对某一复合性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影响。“寻根派”作家生长于中国不假,但“上山下乡”、“文革”以及新时期外来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则使得他们缺少成熟的文化根基,因此当时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肯定或多或少会产生某些无所皈依的文化漂泊感的。“文革”文化的反传统教育(也包括“文革”之前的教育),斩断了他们同传统文化的联系,“上山下乡”使他们接触到了非主流的民间乡村或少数民族的文化,而借鉴域外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弥补“无根”的精神状态,于是受拉美文学、美国“南方文学”的启发,很自然就使得他们产生了为中国文学重开传统根基的想法,由此也自觉不自觉地消解或舒缓了文化失根的自我焦灼感。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寻根文学”热的产生,还与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情况直接相关。1983年4季度开始的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到了1984年底接近尾声,这就为当时中国文化热潮的重新兴起,提供了合适的政治条件。正是在这个时候,一批作家和评论家聚会杭州,就在那次会议上,文学“寻根”的理论思路与新一波的文学热潮开始酝酿。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第4期发表了《文学的根》,掀起了寻根“文学”的第一个浪头。接着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郑义《跨越文化断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艺》1985年第5期)等较重要的相关理论文章接连问世,《文艺报》、《作家》、《北京文学》等报刊杂志,还专门开辟专栏进行讨论。一时间“寻根”二字被炒得沸沸扬扬。赞成者认为“文化寻根”的提出和创作实际,表现了人们不仅“在人生态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而且在“文学创作的思维形态上也带来了重大的突破”。更有人把“文化寻根”与西方哲学的现象学相联系,认为它并不是要简单地返还传统,而是将制约人们的当下思维的一切传统偏见悬置起来,从而返回到事物的本身。在此前提下,进而从“寻找自我”、“重新构建的审美(表现的)逻辑关系”、“世俗价值观念与超越世俗的审美理想”、“从知识分子的个体忧患意识到民族民间的群体生存意识”等诸多方面,去评说“文化寻根”的深刻意义。当然如果只是正面的肯定,文化寻根也不会被炒得那样热,反面的意见也并不少见。有意思的是,反面意见不仅来自一些容易被认为是思想观念落伍的“左派”人士,而且也来自可能被认为是“统一战线”的新潮文学阵营。例如“八五”现代派新秀徐星,就认为寻根文学是玩物丧志,是一种致命的庸俗造成了笼罩整个文艺界的庸俗气氛。但是不管赞扬也罢批评也罢,一时间,不仅原来的一些文学创作被拉进“寻根”的阵营,而且一些原本似乎不具备“寻根”色彩的作家,也有意识地向寻根文学的大旗靠拢。例如,王安忆就一口气推出了《大刘庄》、《小鲍庄》这类既有乡土色彩又富幻觉意味的作品。再如,铁凝也将她以前的既富细腻清新又略带哀婉幽长的文学风格,转向更具文化厚重意味的追求之上,写出了《麦秸垛》。当然,这里所列举的两个女作家,并不能算是“寻根文学”的突出代表,只是以她们的写作转向来说明,文学寻根之倡导对当时文坛的重大影响。在“寻根”文学的口号下,推出了好多支不同的“寻根’进向或派别。如韩少功的“湘西”文化系列、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郑万隆的“异乡异闻”工程、乌热尔图的鄂伦春狩猎小说系列、扎西达娃的西藏文化小说、莫言的“红高粱”系列等等。他们这种不同文化流脉的追寻,表现出“寻根文学”想突破儒家传统的束缚,开活传统多源头的用意。而这正是“寻根文学”倡导者们旗帜鲜明主张的。正是在这里不难看出,“寻根文学”对传统的进一步背离以及它的政治批判意识。所以批评文学的“寻根”可能会导致文学的复古、向传统的倒退,实在是误读了文学“寻根”倡导者们的用意。

5.“文化散文”的得失

学者散文,有时又被称为文化散文或大散文。学者散文以理性化写作夹杂着个人经验的描述为特色,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抽象与具象的互补,表达了政治话语和商品大潮两难处境中的文化

人的思考,展示了散文写作的多面可能性,以其对叙事和抒情为主的传统散文样式的强劲冲击,获取独特的表达效果和独立的生命存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余秋雨语言天赋不凡,行文开合自如,声情并茂,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格,刻意追求戏剧效果与惊艳效应。其文本集怀古幽怨、现实感伤、古典雅趣、爱国情怀于一炉,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丰厚的文史功底、出色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

《文化苦旅》试图通过历史、自然、山水、人文的浑沌交融,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文明盛衰,揭示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与人格构成,提供了一种散文新范例。作者在该书《自序》写道:“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漫不经意充满智慧的发问,便触及到了深刻的文化命题。《道士塔》考察敦煌文物流失过程,探讨国民性;《废墟》阐释悲剧美;《上海人》分析上海人性格,切中肯綮;《这里真安静》以不事张扬的笔法,通过参观新加坡日本军人坟地,表达了复杂难言的文化反思。到了《山居笔记》,余秋雨继续致力于文化人格的探索,但已体现出作秀与自恋情怀。《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都是有一定文化含量的篇章。

余秋雨笔下所写虽多是常识,但注重语言的声情锤炼,文字活色生香,可读性强,寥寥数笔,即能营造氛围,提升气氛。《霜冷长河》一书中的《壮士》写远征罗布泊的上海勇士余纯顺,张扬探险精神和生命追求;《中秋》怀念张爱玲,不无人文气息;《关于名誉》、《关于谣言》、《绑匪的纸条》等分析人物心理,世态民风,颇见智慧。《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两书考察世界文明,反省中华文明,详尽记述了对各地风土人情的思考。如《元气损耗》谈埃及人的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我拒绝说它美丽》扫描印度文明和印度社会现状,均有可取的视角。

余秋雨一些现实题材的篇章,如《家住龙华》、《酒公墓》、《老屋窗口》等,文字平易,铅华褪净,有真意,少做作,显出了心灵与情感的真实。《家住龙华》通过知识分子待遇偏低英年早逝的浩叹,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平和的外表下蕴含着难得的棱角锋芒。作者谙熟写作要诀,巧妙谋篇布局,将抑与扬、张与驰、隐与显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在对知识者年寿不永的悲剧成因的追溯中,显示出思想的坚实和情感的冲力。《酒公墓》写人称“酒公”的前辈乡贤张先生,满腹经纶,精通书法,解放前被土匪打伤一腿,解放后又成了“右派”,潦倒终生,赍志而没;以貌似超脱实则沉痛的笔调,切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害。《老屋窗口》借友情亲情的回顾,抒发岁月淹忽、世事沧桑之叹,表现了对家园的依依惜别,辅以感时伤世情怀,真切可嘉。可惜这样的文字太少。

余秋雨散文是九十年代“散文热”的有力触点。作为知识分子,余秋雨的作品缺乏对人这一永恒主题的关注,行文往往小题大做,描头画角,姿态优越,在对大众的刻意迎合中回避批判,漠视民生。现代意识的匮乏,文化立场的保守,思想的贫弱,兼以浓厚甜软的文艺腔和名士气,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余秋雨其人其文,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著有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流年碎影》等。张中行对于中学、西学、金石书画、文物古董皆有精研,下笔信手拈来,舒卷自如,节奏短促而从容,思维跳跃而连贯,气韵生动,文从字顺,显出腹笥的丰盈。

《负暄琐话》60余则,以谈人物为主,有学界名流,亦有各界奇士,思想淳厚,文字精美,倾注了深沉的感情。作者写30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轻松中含严肃,幽默中有泪水。因了涉猎广博,兴趣广泛,张中行评说世事,臧否人物,出语冷峻,姿态超然。他以冲淡隽永之笔写当代的《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悲天悯人的情怀,发掘惜古怜今之趣,笔下再现了章太炎的倔强古怪,学问精深,马一浮的洁身自好,熊十力的任性放情,刘叔雅的狂人风采,朱自清的忠厚认真,黄晦闻的爱国,马幼渔的通达,以及刘半农、废名、叶公绰、张伯驹等的真性情。《胡博士》既写胡适的文采风流、道德文章,也以春秋笔法点出其人格暗影,

持论中正;《苦雨斋一二》以客观公允之笔,写出了敏感人物周作人的博学儒雅,用语平和,颇多惋惜之情,未流于因人废文。系列文章《红楼点滴》从多个方面写老北大散漫严正、兼容并包的学风,描摹钱玄同、顾颉刚等名师风采,下笔人各有貌,虽范式相似,决不雷同。张中行的散文,观察敏锐,刻画轻松,于平和中时见陡峭峻拔,极耐咀嚼而较少拘谨,是真正火气褪尽的文字。

张中行的散文不作全景式描绘,往往截取某一剖面,写来入骨三分,勾魂摄魄。《负暄续话》以讥诮热烈之笔,勾勒出辜鸿铭、张庆桐、梁漱溟、张东荪、叶圣陶、俞平伯、朱光潜、宗白华等或特立独行或忠正迂阔或宽厚躬行的文化人物。60万言的个人传记《流年碎影》,从出生、成长、求学、工作,一直写到斯文扫地的动荡岁月,构成一部横跨民国和当代的个人编年史,作者笔如止水又内含机锋,似用力而不用力,似不用力而用力,得四两拨千斤之效,让人感受到某种人生智慧的启发。

张中行回忆沧桑旧事,书写文化乡愁,诉说一种陈年老酒式的美丽情感,意旨显豁,英华内含,笔调圆熟,古风郁然,一如云烟飘逸,徐徐乃收,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惯性及心理节奏。《负暄琐话》开启了新时期以随笔文字回忆近现代学人之先河,允为经典。至《负暄续话》渐露油滑琐屑迹象;《负暄三话》则气象衰飒,思力式微,往往将旧事琐闻,不加提纯,随意连缀成篇,既无文史价值,亦乏艺术价值,显示了张中行散文的局限。

三、论述题(25分)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王蒙等“五七”作家群在80年代前期所作的这些形式技巧探索,还远远称不上是一股真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形式上的花样出新固然带来了文坛的活力,但在80年代初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却不曾超越当时普遍的时代主题的范畴--这些作品还是本着某种“主义”或“责任感”,要去解决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具体问题。不妨说,这一代“五七”作家所钟情的仅仅是一些肤浅的西方文学现代派的技巧,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当中那种深刻全面的虚无及幻灭感却为他们所排斥,他们仍是满怀改造国家和集体的“豪情”与使命感来从事文学创作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的技巧探索仅仅是为其作品打上了“风格化”、“个人化”的烙印。

现在一般论新时期知青文学,都是从卢新华的《伤痕》开始,但只是到了1982年左右,“知青文学”才被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正式命名。而此时知青文学已离开伤痕文学的控诉,走向回归乡村之路。除去知青回归潮作品中所共有的新旧两岸徘徊难决的情感外,它们最为主要的共同方向是乡村民间文化色彩的发现:像张曼菱笔下的景坡山寨风情,张承志的蒙古草原文化,史铁生幽怅的陕北信天游曲调,孔捷生的海南原始森林的荒蛮。如果再联系到以后阿城的“三王”,朱晓平的“桑树坪系列”,李锐的“厚土”系列,其文化意味就更浓郁了。与汪曾祺、陆文夫等人似乎单个人的文化意味的追求不同,知青文学的回归意向,作为一种“潮”而被言说,就更多地具有了“集体行动”的意味,更能显示出新时期文学空间转移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性意味。如果不受严格的题材限制,而以作家的身份来看的话,那些知青作家年龄段的文化意味写作就更多了。如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最后一个鱼佬儿》等作品。

“五七”作家群的创作仍是一种意识形态写作,而知青文学则有较多的文化意味。

网络安全技术期末试卷B

网络安全技术期末试卷 B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泉州师院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应用科技学院 16级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网络安全技术》期末试卷B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70分) 1、什么是传统加密,什么是公钥加密,并分别说出各两种典型的加密算 法? 2、什么是泛洪攻击,如何防范泛洪攻击? 3、画出利用公钥加密方法进行数据加密的完整流程图。 4、数字签名有何作用,如何实现数字签名? 5、画图说明PGP如何同时实现对数据的保密与认证? 6、什么是防火墙,其主要功能有哪些? 7、使用IPSec的优点是什么? 8、蠕虫用什么手段访问远程系统从而得以传播自己? 9、什么是云计算,有哪三种云服务模型? 10、什么是DDOS攻击? 二、计算题(15分) 请进行RSA算法的加密和解密。要求如下: (1)选取两个素数分别为p=7,q=11,e=13。 (2)先计算求出公开密钥和秘密密钥 (3)对明文P=55进行加密,计算密文C,要求书写加密的过程及其步骤。 (4)对密文C=10进行解密,计算明文P,要求书写解密的过程及其步骤。 三、某投资人士用Modem拨号上网,通过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系统,进行证 券、基金和理财产品的网上交易,并需要用电子邮件与朋友交流投资策略。该用户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 (1)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全; (2)计算机病毒; (3)网络蠕虫; (4)恶意攻击; (5)木马程序; (6)网站恶意代码; (7)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漏洞; (8)电子邮件安全。 试据此给出该用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来防范上述安全威胁。(15分)

2013最新南大网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一、依据《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等历史家在刻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时采用了哪两种主要手法?

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 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

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答: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是:总说-分说(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议论 1、总说——凡十有(yòu)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yòu,通“又”,连 词,连接整数和零数)半。 2、分说—— (1)凡未渡者五人:…… (2)方渡者九人:…… (3)又一人已渡者…… 3、按:……(发表议论) 四、《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一则:“陶公性检厉,勤於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是用了哪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 答:作者用以下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 1、陶侃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正月初一集会下雪时,用锯木屑铺盖在台阶上; 2、陶侃叫人把毛竹头收集起来,后来组装船只,这些竹头全都用来做竹钉; 3、陶侃曾在当地征调竹篙,有一位主管把毛竹连根拔出,就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便把他连升两级加以任用。 五、(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网络课网络安全技术期末复习题

【网络课】网络安全技术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第一章 (B) 1.由于来自于系统外部或内部的攻击者冒充为网络的合法用户获得访问权限的攻击方法是下列哪一项? A. 黑客攻击 B. 社会工程学攻击 C. 操作系统攻击 D. 恶意代码攻击 (A) 2. 在信息安全性中,用于提供追溯服务信息或服务源头的是哪一项? A. 不可否认性 B. 认证性 C. 可用性 D. 完整性 第二章 (A) 1. 密码技术的哪一个目标不能被对称密码技术实现? A. 完整性 B. 保密性 C. 不可否认性 D. 认证性 (C)2. A想要使用非对称密码系统向B发送秘密消息。A应该使用哪个密钥来加密消息? A. A的公钥 B. A的私钥 C. B的公钥 D. B的私钥 (A) 3. DES的有效密钥长度是多少? A. 56比特 B. 112比特 C. 128比特 D. 168比特 (C) 4. 下面哪种情况最适合使用非对称密码系统? A. 公司电子邮件系统 B. 点到点的VPN系统 C. 证书认证机构 D. Web站点认证 (D) 5. 下面哪个哈希函数最适合8位处理器? A. SHA-256 B. SHA-512 C. MD4 D. MD2 (C) 6. Grace想要使用数字签名技术向Joe发送一则消息,为了获得数字签名,她应该对哪种信息进行签名? A. 明文消息 B. 密文消息 C. 明文消息摘要 D. 密文消息摘要 (C)7. Joe收由Grace签了名的信息,请问Joe该使用哪个密钥来验证签名? A. Joe的公钥 B. Joe的私钥 C. Grace的公钥 D. Grace的私钥 第三章 (C) 1. 下面哪项不属于口令认证? A. 可重用口令认证 B. 一次性口令认证 C. 安全套接层认证 D. 挑战应答口令认证 (C)2. 公钥认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SSL认证 B. Kerberos认证 C. 安全RPC认证 D. MD5认证 第四章 (C) 1. 在TCP/IP协议安全中,下列哪一项属于应用层安全? A. VPNs B. PPP C. Kerberos D. SSL (C) 2. IPSec中有三个主要的协议用来对传输中的系统提供安全服务,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免费下载】南大信息分析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信息分析复习大纲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传统的着眼分解和单个认识事物的“分析”不同,“信息分析”概念中“分析”的准确理解应是()。 A. 系统分析 B. 层次分析 C. 相关分析 D. 回归分析 2、跟踪型信息分析分为()这两种类型。 A. 文献跟踪型和事实跟踪型 B. 技术跟踪型和政策跟踪型 C. 数值跟踪型和文献跟踪型 D. 事实跟踪型和技术跟踪型 3、信息分析的研究报告中,常常将一些经常引用的图、表、数据等重要资料作为(),统一放在()的后面。 A. 正文结论 B. 参考文献建议 C. 附录结论或建议 D. 附录正文 4、信息整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A. 数据整理和观点整理 B. 分类整理和数据整理 C. 形式整理和内容整理 D. 内容整理和观点整理 5、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17世纪英国科学家培根分别创建了()。 A. 分析法、综合法 B. 推理法、统计法 C. 定性法、定量法 D. 演绎法、归纳法 6、信息分析运用的一些具体方法,如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都是属于()方法体系。 A. 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拟定量分析 D. 相关分析 7、常用的以下几种逻辑思维方法中,()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A. 综合与推理 B. 分析与比较 C. 分析与综合 D. 分析与推理 8、某种推理的基本程式(结构)如下: 如果p那么q, (并非)p, 所以,(并非)q。 则这种推理称为()。 A. 假言推理 B.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C. 常规推理 D. 选言推理 9、特尔菲法中要使专家们的意见达到相当协调的程度,一般需要()轮调

查。 A. 3 B. 4 C. 5 D. 6 10、特尔菲法中对事件实现时间预测结果的数据处理,一般以()代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A. 平均数 B. 众数 C. 方差 D. 中位数 11、线性回归分析是根据剩余平方和()的原则来确定回归系数的。 A. 最小 B. 为零 C. 最大 D. 适当 12、显著性水平α=0.02时,表示置信程度为()。 A. 2% B. 20% C. 80% D. 98% 13、数据分布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别或距离称为()。 A. 全距 B. 离差 C. 方差 D. 中位数 14、常用的数据表示方式有()。 A. 叙述表示 B. 表格表示 C. 图形表示 D. 以上全是 15、信息分析有许多相关概念,但以下概念中与信息分析无关的是()。 A. 信息组织 B. 技术跟踪 C. 数据分析 D. 情报研究 16、信息分析的基本功能是整理、评价、预测和()。 A. 反馈 B. 综合 C. 分析 D. 推理 17、信息分析工作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A. 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B. 数据的客观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C. 研究的相对独立性 D. 三者全是 18、文献收集中的检索方法有多种。从时间上看,如果是从与课题相关起止年代由远而近地开始查找,这种检索方法则是()。 A. 追溯法 B. 顺查法 C. 倒查法 D. 常规法 19、一切推理可以分为()两大类。 A. 常规推理、直言推理 B. 简单判断的推理、复合判断的推理 C. 假言推理、选言推理 D.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20、以下几种信息分析方法中,()属于定量分析方法的类型。 A. 特尔菲法 B. 逻辑思维方法 C. 分析与综合法 D. 回归分析法 21、常规推理也称()。 A. 三段论 B. 简单枚举推理 C. 假言推理 D. 演绎推理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期末复习试题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期末复习试题 一、复习范围 (一)单项选择题范围: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另附件给出一些题 (二)计算机安全应用题:见附件 (三)简答题范围:平时作业附件: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人为的恶意攻击行为中,属于主动攻击的是(A ) A、数据篡改及破坏 B、数据窃听 C、数据流分析 D、非法访问 2、数据完整性指的是(C ) A、保护网络中各系统之间交换的数据,防止因数据被截获而造成泄密 B、提供连接实体身份的鉴别 C、防止非法实体对用户的主动攻击,保证数据接受方收到的信息与发送方发送的信息完全一致 D、确保数据数据是由合法实体发出的 3、以下算法中属于非对称算法的是(B ) A、DESB RSA算法 C、IDEA D、三重DES 4、在混合加密方式下,真正用来加解密通信过程中所传输数据(明文)的密钥是(B ) A、非对称算法的公钥 B、对称算法的密钥 C、非对称算法的私钥 D、CA中心的公钥 5、以下不属于代理服务技术优点的是(D )

A、可以实现身份认证 B、内部地址的屏蔽和转换功能 C、可以实现访问控制 D、可以防范数据驱动侵袭 6、包过滤技术与代理服务技术相比较(B ) A、包过滤技术安全性较弱、但会对网络性能产生明显影响 B、包过滤技术对应用和用户是绝对透明的 C、代理服务技术安全性较高、但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明显影响 D、代理服务技术安全性高,对应用和用户透明度也很高 7、在建立堡垒主机时(A ) A、在堡垒主机上应设置尽可能少的网络服务 B、在堡垒主机上应设置尽可能多的网络服务 C、对必须设置的服务给与尽可能高的权限 D、不论发生任何入侵情况,内部网始终信任堡垒主机 8、 "DES是一种数据分组的加密算法, DES它将数据分成长度为多少位的数据块,其中一部分用作奇偶校验,剩余部分作为密码的长度?"( B )A56位B64位C112位D128位 9、 Kerberos协议是用来作为:( C ) A、传送数据的方法 B、加密数据的方法 C、身份鉴别的方法 D、访问控制的方法 10、黑客利用IP地址进行攻击的方法有:( A ) A、IP欺骗 B、解密 C、窃取口令 D、发送病毒1 1、防止用户被冒名所欺骗的方法是: ( A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期末复习试题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一、题型设计 试卷计划由四种题型组成:单项选择题(分数:2*20,共40分)、填空题(分数1*10,共10分)、简答题(分数6*5,共30分)、综合应用题(2题,共20分) 二、复习范围 (一)单项选择题范围: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另附件给出60题 (二)填空题范围:教材每章后的课后习题(三)简答题范围:见附件给出题目 (四)综合应用题: 附件: 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人为的恶意攻击行为中,属于主 动攻击的是( A ) 2.A、数据篡改及破坏 3.B、数据窃听 4.C、数据流分析 5.D、非法访问 6.数据完整性指的是( C ) 7.A、保护网络中各系统之间交换的数据, 防止因数据被截获而造成泄密8.B、提供连接实体身份的鉴别 9.C、防止非法实体对用户的主动攻击, 保证数据接受方收到的信息与发送方 发送的信息完全一致 10.D、确保数据数据是由合法实体发出的 11.以下算法中属于非对称算法的是 ( B ) 12.A、DES 13.B RSA算法 14.C、IDEA 15.D、三重DES 16.在混合加密方式下,真正用来加解密通 信过程中所传输数据(明文)的密钥是 ( B ) 17.A、非对称算法的公钥 18.B、对称算法的密钥 19.C、非对称算法的私钥 20.D、CA中心的公钥 21.以下不属于代理服务技术优点的是 ( D ) 22.A、可以实现身份认证 23.B、内部地址的屏蔽和转换功能 24.C、可以实现访问控制

25.D、可以防范数据驱动侵袭 26.包过滤技术与代理服务技术相比较 ( B ) 27.A、包过滤技术安全性较弱、但会对网 络性能产生明显影响 28.B、包过滤技术对应用和用户是绝对透 明的 29.C、代理服务技术安全性较高、但不会 对网络性能产生明显影响 30.D、代理服务技术安全性高,对应用和 用户透明度也很高 31.在建立堡垒主机时( A ) 32.A、在堡垒主机上应设置尽可能少的网 络服务 33.B、在堡垒主机上应设置尽可能多的网 络服务 34.C、对必须设置的服务给与尽可能高的 权限 35.D、不论发生任何入侵情况,内部网始 终信任堡垒主机 36."DES是一种数据分组的加密算法, DES 它将数据分成长度为多少位的数据块, 其中一部分用作奇偶校验,剩余部分作 为密码的长度" ( B ) A 56位 B 64位 C 112位 D 128位 9.Kerberos协议是用来作为:( C ) A. 传送数据的方法 B. 加密数据的方法 C.身份鉴别的方法 D.访问控制的方法 10.黑客利用IP地址进行攻击的方法有:( A ) A. IP欺骗 B. 解密 C. 窃取口令 D. 发送病毒 11.防止用户被冒名所欺骗的方法是:( A ) A. 对信息源发方进行身份验证 B. 进行数据加密 C. 对访问网络的流量进行过滤和保护 D. 采用防火墙 12.屏蔽路由器型防火墙采用的技术

南大远程教育-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单项选择(10×3)名词解释(4×5)简答(7+9)计算(8+11)论述(15) 经济学就是要研究用有限的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尽可能地去满足人们的需求(需求的无限性),如何去满足就要面对生产什么产品,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基本问题。 ?需求曲线的基本特征 为何会呈现这样的特征 注意:需求曲线所反映的需求量是一个意愿量 ?区分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 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原因 影响需求变化(需求曲线本身发生移动)的原因 ?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 注意:供给曲线反映的供给量也是一个意愿量

?区分供给量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 影响供给量变化的原因 影响供给变化(曲线本身发生移动)的原因 ?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决定(会计算)Q=12-P,Q=2P-3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是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的程度。 ?会求解计算 ?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在两种不同的商品之间,当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因此而发生变化的敏感程度。 ?这里是y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的对x商品的需求量发生变化的程度。 如果:eXY<0,为互补性商品;eXY>0,为替代性商品;eXY =0,为非关联性商品又称独立品

边际效用就是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物品和服务给人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量。如果消费量的增量ΔQ非常小,趋近零,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对消费量的一阶导数。 基本导数公式 函数形式一次导数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特定商品或服务,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不断增加,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的增量不断减少。 ?了解边际效用之所以会递减:一是因为人们的欲望;二是商品本身的用途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基数效用是假定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即可以用基数来表示,而且每个消费者可以准确地说出消费各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多少。

最新网络安全期末试卷

《网络安全》期末试卷 姓名班级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填空题(2’*30=60) 1、从内容上看,网络安全包括网络实体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四个方面。 4、网络安全防范的5个层次为网络、操作系统、用户、 应用程序和数据。 7、美国国防部制定的可信任计算系统评估标准TCSEC(the trusted computing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中定义的系统安全中的5个要素是安全策略、可审计机制、可操作性、生命期保证和建立并维护系统安全的相关文件。 10、黑客攻击的步骤是踩点、扫描、查点、获取访问权、权限提升、窃取、掩盖踪迹和拒绝服务攻击。 二、选择题(2’*5=10’) 1、下面不属于木马特征的是( B )。 A. 自动更换文件名,难于被发现 B. 程序执行时不占太多系统资源 C. 不需要服务端用户的允许就能获得系统的使用权 D. 造成缓冲区的溢出,破坏程序的堆栈 2、下面不属于端口扫描技术的是( D )。 A. TCP connect()扫描 B. TCP FIN扫描 C. IP包分段扫描 D. Land扫描 3、下面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病毒可以是一个程序 B.病毒可以是一段可执行代码 C.病毒能够自我复制 D. ABC都正确 4、下面不属于按网络覆盖范围的大小将计算机网络分类的是( C )。 A. 互联网 B. 广域网 C. 通信子网 D. 局域网 5、下面不属于木马伪装手段的是( A )。

A. 自我复制 B. 隐蔽运行 C. 捆绑文件 D. 修改图标 三、判断题(2’*5=10’) 1、缓冲区溢出并不是一种针对网络的攻击方法。(√) 2、DDoS攻击破坏性大,难以防范,也难以查找攻击源,被认为是当前最有效的攻击手法。(√) 3、扫描器可以直接攻击网络漏洞。(ⅹ) 4、病毒传染主要指病毒从一台主机蔓延到另一台主机。(ⅹ) 5、DDoS攻击是与DoS无关的另一种拒绝服务攻击方法。(ⅹ) 四、简述题(10’*2=20’) 1、简述拒绝服务攻击的概念和原理。 拒绝服务攻击的概念:广义上讲,拒绝服务(DoS,Denil of service)攻击是指导致服务器不能正常提供服务的攻击。确切讲,DoS攻击是指故意攻击网络协议实现的缺陷或直接通过各种手段耗尽被攻击对象的资源,目的是让目标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使目标系统停止响应,甚至崩溃。 拒绝服务攻击的基本原理是使被攻击服务器充斥大量要求回复的信息,消耗网络带宽或系统资源,导致网络或系统超负荷,以至于瘫痪而停止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

南大期末考试信息分析模拟A

一、单项选择题 1.信息分析有许多相关概念,但以下概念中与信息分析无关的是(A )。 A.信息组织 B.技术跟踪 C.数据分析 D.情报研究 2.信息分析工作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D)。 A.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B.数据的客观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C.研究的相对独立性 D.以上全是 3.在四种实际调查形式中,又以(D)为实际调查的主要方法。 A.现场调查 B.访问调查 C.样品调查 D.问卷调查 4.如果同一份信息分析的研究报告,既要供领导决策参考,又要给专业人员使用,则应该把全文分为(C)两部分。 A.正文和结论 B.主件和参考文献 C.主件和附件 D.主件和结论 5.信息分析方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A)。 A.综合性 B.交叉性 C.动态性 D.开放性 6.信息分析中进行多因素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主要依赖(D)方法。 A.系统分析 B.社会学 C.预测学

D.统计学 7.对照各个研究对象,以确定其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称为(C)。 A.因素分析法 B.差量分析法 C.对比分析法 D.相关分析法 8.最常见的归纳推理形式是(B)。 A.常规推理 B.简单枚举推理 C.假言推理 D.选言推理 9.特尔菲预测法是一种(C)方法。 A.定量预测 B.拟定量预测 C.定性预测 D.季节预测 10.特尔菲法中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可以用(D)来表示。 A.评分的算术平均值 B.对象的满分频度 C.对象的评价等级和 D.变异系数 11.用于两个变量接近线性关系场合的(A),即只有一个自变量的线性回归。 A.一元线性回归 B.二元线性回归 C.多元线性回归 D.非线性回归 1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时,相关系数临界值不仅与(C)有关,而且与要求回归直线在多大程度上可信有关。 A.数据的类型 B.数据的精度 C.数据的组数 D.数据的大小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精选)网络安全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分组密码体制应遵循什么原则,以DES密码体制为例详细说明。 混乱原则和扩散原则 混乱原则:为了避免密码分析者利用明文和密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破译,密码的设计因该保证这种依赖关系足够复杂。 扩散原则:为避免密码分析者对密钥逐段破译,密码的设计因该保证密钥的每位数字能够影响密文中的多位数字 密钥置换算法的构造准则 设计目标:子密钥的统计独立性和灵活性 实现简单 速度 不存在简单关系:( 给定两个有某种关系的种子密钥,能预测它们轮子密钥之间的关系) 种子密钥的所有比特对每个子密钥比特的影响大致相同 从一些子密钥比特获得其他的子密钥比特在计算上是难的 没有弱密钥 (1)分组长度足够长,防止明文穷举攻击,例如DES,分组块大小为64比特, (2)密钥量足够大,金额能消除弱密钥的使用,防止密钥穷举攻击,但是由于对称密码体制 存在密钥管理问题,密钥也不能过大。 (3)密钥变化够复杂 (4)加密解密运算简单,易于软硬件高速实现 (5)数据扩展足够小,一般无数据扩展。 差错传播尽可能小,加密或者解密某明文或密文分组出错,对后续密文解密影响尽可能 2.利用公钥密码算法实现认证时,一般是(1)C=EKRA(M),发送方A用私钥加 密后发送给B;(2)M=DKUA (C):接收方B用A方的公钥进行解密。请问,在这个过程中,能否保证消息的保密性?若不能,请你给出解决方案。 答:不能,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是单次加密,而且接收方采用的是公钥解密,公钥是公开的,只要有人截获了密文,他就可以据此很容易地破译密文,故不能保证消息的保密性。 解决方案:可以采用两次运用公钥密码的方式,即:(1)C=EKUA(EKRA(M)) (2)M=DKUA(DKRA(C)) 这样,发送方A首先用其私钥对消息进行加密,得到数 字签名,然后再用A方的公钥加密,所得密文只有被拥有私钥的接收方解密,这样就可以既保证提供认证,又保证消息的保密性。 3.Ipsec有两种工作模式。请划出数据包的封装模式并加以说明,并指出各自 的优缺点。 IPSec协议(包括 AH和ESP)既可用来保护一个完整的IP载荷,亦可用来保护某个IP载荷的上层协议。这两方面的保护分别是由IPSec两种不同的模式来提供的,如图所示。其中,传送模式用来保护上层协议;而通道模式用来保护整个IP数据报。 在传送模式中,IPSec先对上层协议进行封装,增加一 IPSec头,对上层协议的数据进行保护,然后才由IP协议对封装的数据进行处理,增加IP头;

南京大学: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2005-2006)

2005~2006学年生命科学院、医学院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一、是非题(判断下列题目的是与非,并在答题表中给出答案。每题2分,共42分) 1.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各部分的平均温度。 () 2.在实验研究中,常以食管的温度作为深部体温的指标。 ()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尿量减少。 () 4.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所不同的是其中的蛋白质含量。 () 5.肾小球滤过率是指两肾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 6.静息状态下的正视眼能看清6米以内的眼前物体。 () 7.前庭器官的主要作用是引起运动觉、位置觉和植物性功能的改变。 () 8.耳蜗的微音器电位是毛细胞的动作电位。 () 9.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牵张反射加强。 () 10. 肾上腺素受体的兴奋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 11.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 () 12.人在深睡时不产生脑电波。 () 13.损毁视上核尿量减少,尿液高度稀释。 ()

14.通过交互抑制可以使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 () 15.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表现出身材矮小的呆小症。 () 16.胰高血糖素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 () 17.催乳素由神经垂体释放,能引起并维持泌乳。 () 18.人在幼年时期缺乏生长素将患侏儒症。 () 19.促卵泡激素(FSH)对睾丸生成精子无作用。 () 20.在月经期,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浓度明显升高。 () 21.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被称为回返性抑制 () 二、选择题(每题的若干个选择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择出正确的答 案,并在答题表中给出答案。每题2分,共58分) 1.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 () A. 蒸发 B. 传导 C. 对流 D. 辐射 2.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 A. A.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B. B.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释放的能量 C. C.体外燃烧1g食物所释放的能量 D. D.氧化1g食物,消耗1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E. E.食物氧化时,消耗1mol氧时所释放的能量 3.醛固酮可使肾小管: () A. Na+重吸收减少 B. K+重吸收增加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试卷全含答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网络安全》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3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 非法接收者在截获密文后试图从中分析出明文的过程称为( A ) A. 破译 B. 解密 C. 加密 D. 攻击 2. 以下有关软件加密和硬件加密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B ) A. 硬件加密对用户是透明的,而软件加密需要在操作系统或软件中写入加密程序 B. 硬件加密的兼容性比软件加密好 C. 硬件加密的安全性比软件加密好 D. 硬件加密的速度比软件加密快 3. 下面有关3DES的数学描述,正确的是( B ) A. C=E(E(E(P, K1), K1), K1) B. C=E(D(E(P, K1), K2), K1) C. C=E(D(E(P, K1), K1), K1) D. C=D(E(D(P, K1), K2), K1) 4. PKI无法实现( D ) A. 身份认证 B. 数据的完整性 C. 数据的机密性 D. 权限分配 5. CA的主要功能为(D ) A. 确认用户的身份 B. 为用户提供证书的申请、下载、查询、注销和恢复等操作 C. 定义了密码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原则 D. 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 6. 数字证书不包含( B ) A. 颁发机构的名称 B. 证书持有者的私有密钥信息 C. 证书的有效期 D. CA签发证书时所使用的签名算法 7. “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对方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这个故事最能说明(A ) A. 身份认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B. 网络上所有的活动都是不可见的 C. 网络应用中存在不严肃性 D.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8. 以下认证方式中,最为安全的是(D ) A. 用户名+密码 B. 卡+密钥 C. 用户名+密码+验证码 D. 卡+指纹 9. 将通过在别人丢弃的废旧硬盘、U盘等介质中获取他人有用信息的行为称为(D ) A. 社会工程学 B. 搭线窃听 C. 窥探 D. 垃圾搜索 10. ARP欺骗的实质是(A ) A. 提供虚拟的MAC与IP地址的组合 B. 让其他计算机知道自己的存在 C. 窃取用户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 D. 扰乱网络的正常运行 11. TCP SYN泛洪攻击的原理是利用了(A ) A. TCP三次握手过程 B. TCP面向流的工作机制 C. TCP数据传输中的窗口技术 D. TCP连接终止时的FIN报文 12. DNSSEC中并未采用(C ) A. 数字签名技术 B. 公钥加密技术 C. 地址绑定技术 D. 报文摘要技术

南大网院 期末考试 管理名解、简答

名解 1、管理的概念:毛泽东:管理就是出好点子用好人。彼得德鲁克:管理师实践。 2、耗散结构原理: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远离平衡状态的,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封闭导致死寂,开放导致有序)。 3、黑箱理论:从综合的角度去认识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 4、心智结构:正如冰山理论一样,在人的素质模型中,心智结构正是隐蔽在水面之下却起着主动作用的部分。 5、唯象主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科学理论,一切判断以可被重复验证的事实为依旧。 6、濒死现象:接近死亡时一些人所经历的包括灵魂出体,看见天堂或地狱、亲人、宗教人物或上帝,甚至看见超我和超时空的东西,回顾一生的生活,以及其他超验的现象。 7、自我效能理论: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执行时的效果,判断乐观坚定,执行的效果便能够超过预期;相反,亦然。 8、自我构建主义学习:学生以自我主动为中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9、制度经济学: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同样领导决定一切。 10、哥德尔不完全定理:悖论是必然存在的。 11、能量守恒:不仅仅存在于物理界,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能量守恒。 12、因果:有一定的动机缘起必然有相应的力量体现在执行结果上。 13、活力曲线:GE公司CEO杰克韦尔奇提出的一种通过竞争淘汰来发挥人的极限能力的绩效体系。 1、心物一元本体:物质和精神在世界本质上是同源一致的。两者是在不同层次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作用与转化。: 2、空有不二:空和有本是一体,这是佛教哲学中的概念。近年来被高能物理研究证明是真实的 3、心物转化规律: 能量守恒定律的延伸。指物质与精神本体统一性规律,是一切自然世界和生命领域中规律的根本源泉。: 4、人格价值取向原理:也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延伸,热力学第一定律从平衡态自然界拓展到非平衡态的生命界,从物质界拓展到意识界的必然结论。人格决定结果。。 5、人格修养实践原理:践行的规律。如何使用人格价值取向原理培养具有高潜力人格的理论。通过对决策(洞察力)和用人(执行力)的鉴别判定人的潜力 6、特雷莎修女:德蕾莎修女决定终身侍奉最贫穷的人的精神,让许多人相当感动,也让德蕾莎修女变成了世界名人。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1、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2、西方二元认知模式:西方二元认知模式是建立在主客观对立的角度,是人类主体对外在客体的认识 3、东方一元认知模式:站在主客观统一的角度,将主观客体等位旁观,以求达到主客观触为一体,乃至中立旁观亦复不存,物我一体,内在本有的一切智慧自然现前,而彻知宇宙人生的一切运动规律的东方认知模式 4、协同学: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系统是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研究协同系统在外参量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用以阐明协调导致有序) 5、宇宙全息定律:宇宙不再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而是由信息构成。 1、幸福关系原理:人类的幸福与痛苦是人类在追求无限自由自主的过程之中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制约与有限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自我心理上的感受。 2、自由天性公理:人类内心对无限自由地向往与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人类第一天性。 3、精神快乐与物质快乐比较原理:人类的生命结构是由无形直至逐渐有形的精神物质交融连续的统一自组织系统。 4、生命自组织理论:能自行演化或改进其组织行为结构的一类系统.在一般系统论中,其最广泛的含义是指:该系统能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演化而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 5、负熵流:负熵是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通常将负熵流认为是对系统有促进作用的有价值的信息流。 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经典心理学理论,指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7、公义目标:自组织系统维持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自新精神:永不间断的自我反省、自我修正。 2、六种结构障碍:分为情感类障碍:无知、贪心、嗔心和认知类障碍:自是、傲慢、嫉妒。 3、自制力:定力,全面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于一点的能力。 4、领导特质理论:认为领导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根

南大网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1)次作业

作业名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1)次作业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学员姓名:14030110084 学员成绩:100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软件危机有多种表现,如I.无法满足软件需求的增长II.软件开发成本过高III.开发进度难以控制IV.需求定义不准确V.质量不能保证VI.难以满足维护的需要。而一般认为,软件危机主要是表现在() A、II和III B、III和IV C、IV和V D、I和VI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以下什么是指数据库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以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概念模型() A、需求分析 B、概念设计 C、逻辑设计 D、物理设计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元素有机组合而成”,这句话体现了系统的什么特征() A、整体性 B、层次性 C、目的性 D、稳定性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得到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反映系统如何做的问题,因此结构化系统设计又称为() A、概要设计 B、逻辑设计

C、物理设计 D、程序设计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2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软件开发中的瀑布模型典型地刻画了软件生存周期的阶段划分,与其最相适应的软件开发方法是() A、构件化方法 B、结构化方法 C、面向对象方法 D、快速原型化方法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可用各种图形工具来辅助决策,以下对Gantt图描述不正确的是() A、Gantt图表现各个活动的顺序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B、Gantt图表现哪些活动可以并行进行 C、Gantt图表现了各个活动的起始时间 D、Gantt图表现了各个活动完成的进度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本世纪初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那么对企业ERP项目最恰当的定位是() A、信息系统集成项目 B、管理变革项目 C、技术改造项目 D、工作流实施项目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企业持续改进和企业重组是提高质量两种互补的活动方案,下列不属重组特征的是() A、信息系统是活动方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B、涉及范围广 C、由底层业务工作人员驱动 D、采取强硬措施解决企业严重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