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报告专题:主观幸福感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1.1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 Well一Being(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好的存在,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iener)。Diener(1997)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的情绪诸如焦虑和抑郁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真正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得益于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马斯洛(Masfow)、荣格(Roger)、塞利格曼(Sehgman)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在生活质量研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兴起了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1.2结构

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成分构成。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的一种认知评价,指人们将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判断,包括对生活各个具体领域(如工作、家庭、休闲等)满意度的判断。

正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能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或感情(如:愉快、欢乐、轻松、满意、幸福等),一般而言,正性情感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

负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感受或感情(如:愤怒、忧郁、恐惧、痛苦、失望等),一般而言,负性情绪情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特点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迪纳(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WB)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主观性。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可能做出相同的评价结果,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评价过程以及他们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千差万别的。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生活满意度(认知评价)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具有跨

情境的一致性。

2、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向

主观幸福感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来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先后形成了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三种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取向。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Diener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具体领域满意感及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则主要是由心理学家进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否则就不幸福。另一种观点则是对短期情感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他们试图从短期情感反应和长期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全面地反映人们的幸福感状况。

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

研究内容:主要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方面着手。(1)外部和内部因素。在幸福感研究进展中逐渐分化成两种研究取向或研究策略,一是热衷于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外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如考察收入、住房、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受教育水平、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婚姻质量、生活事件、文化差异等影响;另一个取向是探讨个体内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如个性、气质、认知方式等。(2)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文化因素方面如国民收入总值、政治自由、社会安全等。个体方面健康、教育、归属感、个性等。

归纳起来,从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生活事件、文化差异和个性特征等六个方面着手探讨主观幸福感。

3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进展

3.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西方幸福观研究分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8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不同群体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有些研究者试图对导致不同群体幸福感差异的原因进行某些推断。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幸福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研究者们深入地考察了几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人格理论、目标理论、活动理论、判断理论、特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等。(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活动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达成。判断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现实条件与某些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则降低。特质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即有快乐的素质。动力平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生活事件水平和平衡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它们都建立在稳定的个人特点之上。)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证性研究阶段,在对幸福感的测量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对幸福感的多项目测验。

3.2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我国从心理学视角,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幸福感的问题。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零散分布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本世纪初期: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主要表现为几乎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发表,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大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研究,样本都小于400人,同时这一阶段也介绍了

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

(3)本世纪初期至今: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中学生、研究生、城镇居民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一些学者还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用于我国文化特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理论,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专著,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初见端倪。

4、主观幸福感测量

早期测量

早期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有两种取向,即Bradbum (1969)提出的幸福感的情绪测评模式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在生活质量研究与实践中建立起的认知评估模式。Bradbum把情感成分区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二者的权衡,幸福就是较多地体验愉快的情感,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并依据这点编制了情感平衡量表。通过权衡被试在这两个方向的得分情况,就可以对其情绪状态进行判断,从而推测其幸福感状况。认知模式既包括对整体的生活满意的全面评估,也涉及对工作、收入、社交、婚姻等具体方面满意程度的评估。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总体满意感量表》,主要测量人们对生活的总体认知判断。

主要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

主观幸福感的测评方法也随之不断发展,评估技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从测量到评价、从单题量表到多题量表,研究者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开发出新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自陈量表法:尽管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使用自陈量表法。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自陈量表主要包

括:Campell (1976) 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WBIS) 、Bradburn (1963) 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ABS) 、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1977) 编制的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 、Kozma和Stones于1980年融合了情感平衡量表、生活满意感指数- Z和费城老年病中心量表, 编制的纽芬兰主观幸福度量表(MUNSH) 。

自陈量表测验一般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量表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配偶报告呈中等相关。但是以一次自我报告的结果为依据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比如被试的报告受到社会赞许、认知偏差、反应定势、记忆的偏差、防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可能用社会赞许的方式来回答幸福感调查问卷,这样会导致幸福感分值的虚假提高。另外,题目的顺序和其他人为的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到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因此,结构化问卷测量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估技术。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方法,如将记录非言语行为、他人评价、各项生理指标、社会指标、认知测量法、行为取样技术、深度访谈法、情绪敏感性任务等作为结构化问卷测量的补充。

单条目( single item ) 自陈量表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相关研究采用单条目自陈量表方法。比较著名的单项测量量表还有阶梯量表、山高量表、人脸量表和高兴——可怕量表。单题量表大都比较简洁,有中等程度的信度和效度。但由于单题量表只有一个题目,而且问题都比较直接,所以很容易受被试反应倾向的影响;也无法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只能计算重测信度,因而很难把被试的真实变异从测量误差中区分出来;同时,单题量表无法全面覆盖主观幸福感的各个方面,只能靠被试将这诸多方面整合为一个答案,因此无法区分出被调查者在主观幸福感上细微的个体差异,测量不够全面。比如, 在世界价值观调查中, 全世界81个国家的被访者要回答“总的来说, 这些日子你对生活满意吗?”。通常要求被测者依据整体印象回答, 量表均为长短不一的点值评尺, 包括三点评尺、四点评尺、七点评尺或十一点评尺等, 被测者根据自身的判断选择恰当的值。该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操作简、方便, 在研究早期, 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很容易受到随机误差影响。

多条目( mu lti item ) 自陈量表法针对单题量表的缺陷,研究者们发展了多题量表。例如,牛津幸福调查(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同时测量生活满意度与情感经历。当前大多数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运用多项目工具,并且一般运用子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或者专门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一个独立方面。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是多项目测量的一个例子。其他工具,如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可用于评估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这些工具在许多方面代表了当前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可靠性和专业性。

2. 3 体验取样法(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是由人们对日常各种事件的真实体验组成, 是对即

时感受的测量, 避免了回顾性判断产生的偏倚。其具体操作方法是: 在调查期间, 被调查者要随身携带便携式电脑或传呼机, 某个随机的时刻被提示后, 被调查者就要停下正在进行的活动, 短时间内填好幸福感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目前所在地点、从事的活动、和谁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要填写生气、高兴、疲劳、不耐烦等一些情绪是否存在及存在的程度。体验取样法通过及时传递当前活动状况, 提供大量关于被访者生

活片断的信息, 避免回顾性判断和评价所产生的偏倚。其缺点一是所需成本较高;二是被访者需要时常中断正常工作和生活, 不适用于大规模样本; 三是很难采集到短暂或不常发生的生活事件。四是受访者在测量

时的情绪影响。

2. 4 昨日重现法( day reconstruction m ethod,DRM)昨日重现法也是一种基于即时感受的测量方法, 由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提出。昨日重现法将时间使用及即时感受结合起来。采用昨日重现法进行调查时, 要求被调查者将前一日从事的活动写出, 通过这些活动将昨天重现, 以唤醒记忆; 然后, 要求被访者回答对每个活动的内心感受。其方法和体验取样法类似, 目的是要准确再现每个事件及其相关的环境和感受。昨日重现法把体验取样奉为标准, 通过重现昨日的活动唤起被调查者前一天的语境, 引导出近期的记忆, 减少回忆偏倚。同时, 并非瞬间取样, 应答者负担小, 不中断正常活动, 不但可提供对全天各事件的评价, 而且还提供时间信息, 比体验取样法更为有效。

观察者报告法

由于人们有时会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 比如拒绝披露自己的消极情感, 因此可以请熟悉受试者的

人或者受过特殊训练的观察者来报告受试者的主观幸福感。比如, 可以请受试者的家人、朋友、同事、客户等提供有关受试者快乐相关行为的信息: 或者请能够辨别具体情感信号的专家进行观察, 比如采用面

部动作编码系统( facial action cod2ing system, FACS) 对面部的肌肉动作进行辨别,以确定受试者的

情感。优点:可以更好的介入观察者的生活,获得更接近自然状态的资料。同时,可以通过多个观察者同时获得,多个人提供的信息可以更好地避免偏见的影响。

生理测量法

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研究者可以根据受试者的心律、心动加速率、血压、体温、呼吸频率、

皮肤导电系数来判断受试者的情绪。此外, 最近的研究表明, 还可通过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 - graph, EEG) 来测量脑电波, 根据脑电波的相位、振幅和齐整性, 或者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测量大脑的活

跃区域来判断受试者正在体验的情感种类。但目前利用这些生理测量方法还只能做出定性分析, 而定量分析的结果还不可靠。

任务测量法

对于某些任务,快乐的人往往比不快乐的人完成得更好, 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受试者完成任务的好坏来

判断其情绪。比如, Seidlitz和Diener ( 1993 )让受试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回忆尽可能多的快乐体验, 并

根据其回忆的快乐体验的多少来判断其情感状态。Rusting (1998) 让受试者写出或辨识与积极情感相关

的词语, 并根据写出或辨识积极情感词语的速度和数量来判断他们所处的情感状态。

微笑评估(当人们描述其生活时微笑的频率)?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将多种测量方法相结合,来保证结论的科学性以及对幸福感的信度、效度检验。“多重方法”设计:在这一设计中,将传统的自陈测量与他人(通常为配偶或其他熟悉调查对象的人)报告进行比较,或与其他非自陈报告主观幸福感指标(如生理测量、调查者评级、基于计算机的反应时间测量、面部表情等)相比较。

5、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根据王重鸣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我国学者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测量方法、文献综合法、比较研究法、统计方法等方法。图2是我们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搜索89篇有关主观幸福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的描述统计,从图

中我们不难发现,测量方法和统计方法在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占绝对的优势,研究者在进行测量研究的同时

还使用了统计方法和使用了比较研究方法等,为此我们对主观幸福感中的测量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在测量工具方面,国内学者介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很多,范肖冬就主要引进和介绍八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化研究工具,即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生活量表3、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以及情感量表2。

2. 实证研究类样本内容的分析。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测量、评定、实验等方式获得变量的数据材料, 以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 需要进行统计检验, 所获得的是量化的证据。

(二)测量对象

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比较丰富,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的教师、大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留学生、研究生、老年人、城市居民、城市青年和青年学生等,而且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占55.6%,一方面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希望,人们都比较关注其成长发展,其主观幸福感也值得研究者重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研究方便取样,便于研究。其次是老年人,这是因为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而且人口比重比较大,他们的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小康质量。再次是

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理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6、研究主观幸福感的不足

一、当前主观幸福感研究通过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来评价幸福。但是,情感具有即时性,往往会随着生活事件的改变而变化;总体的生活评价只是一个大概的把握,不能完全细致地反映出个体的生活状态。

二、主观幸福感的哲学渊源是快乐论。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在快乐主义心理学中,快乐与幸福感是等同的概念。主观幸福感研究试图最大限度促进人的快乐水平,并致力于评估快乐对于幸福的影响。20世纪90 年代,一些心理学研究者从西方哲学中的实现论出发,对幸福的含义进行新的阐释,提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他们认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仅局限于人们的情绪感受,并不等同于健康向上的生活,因此提出另一术语“心理幸福感”,以与主观幸福感区别。

三、实证研究类样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均为问卷法, 问卷或采用国外编制的问卷, 或采用自编问卷。所有的研究都是测评被试的幸福感水平, 没有一例采用实验法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学习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四、是需要提高研究质量。尽管上面提到了主观幸福感定义的完善及测量的进展,大量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仍以“非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许多研究只注重主观幸福感的某一方面,如积极情感或生活满意度,而不包括对主观幸福感其他方面的测量。结果导致一个人的研究难以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五、许多主观幸福感数据缺乏对潜在原因的解释。绝大多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跨领域及在本质上有关联的,因此它们缺乏对原因的解释力。系统化的纵向研究设计,能够揭示主观幸福感的发展趋势,并且可以测量生活经历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同样,主观幸福感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互动还远未得到探索。通过纵向研究,此类互动将更加完整地表现出来。

六、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的应用。人们已经认识到许多研究结果的实际作用,但确定要进行应用的则很少。例如,公共政策经常受客观指标的影响,但几乎不受主观指标的影响。而系统化和综合性的国民幸福指数能够将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影响提升到令人尊敬的地位。

七、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停留在照搬国外研究结果,本土化的理论构建不足。测量工具严重西化,研究工具的本土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八、针对我国特有人群的研究较少,研究深度和广度尚不够,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空白。

九、此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相关的研究,下一步可考虑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因果关系,以能确实促进人们幸福感的提升,进行干预研究。

7、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若干趋向

(一)研究群体多样化

目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群体等等,大多数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而对农民、军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今后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应多尝试其他群体的调查和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鉴于每个行业群体的工作性质、面临的任务和主要的生活领域等方面的不同,有必要结合行业自身特点,立足于实际情况,对其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

(二)测量方法多样化

自50年代以来,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采用自陈量表法。幸福感的得分随所使用的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及其他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此法更多地受到被试反应倾向的影响。近年来,

已经出现了不同于自陈量表法的测量方法,如经验样本测量法和日重现法。另外,对生活状况的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对生活事件回忆的记录等方法,以及一些生理反应测量方法(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也被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评估。

(三)研究工具本土化

由于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量应用国外的理论和研究工具,并没有完整地揭示我国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对西方成型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问卷,建立我国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常模,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研究模式,这是今后须重视的一个发展方向。

(四)跨文化研究

许多实证研究证明,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Triandis指出:大多数主观幸福的心理模型是根据个人主义文化国家的研究建构的,但跨文化的幸福感的研究却发现不同文化中幸福感存在着差异,未来的幸福感理论框架不仅应该能够解释西方的个人主义,而且也必须解释非西方国家人的幸福感。尽管有关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关于主观幸福感的丰富图景,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文化在幸福感中的作用和机制,但这个图景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未来的幸福感跨文化研究应该从一般调查深入到描述主观幸福感的各个层面,并逐渐转移到主观幸福感的功能与内部过程,转向鉴别跨文化中主观幸福感的规律性变量,同时也检测主观幸福感模型的普遍性,从而更加深入理解主观幸福感。

测量内容逐渐由影响因素和比较研究向干预研究发展的趋向

补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客观因素: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

主观因素: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辜红

A General Overview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Gu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urism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ersity Email:guhong0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5031220.html, Abst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ield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its benefits, demograph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w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igin an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Interventions; Theory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辜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中国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武汉中国 430070 Email: guhong0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5031220.html, 摘要:本篇论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功能以及与人口统计变量、文化的关系,并对相关机制和幸福感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干预;理论 1 引言 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幸福感的研究。最终形成两种范式:一是以“主观(Subjective)幸福”(快乐论”)代表人物Diener。一是以“客观(objective)幸福”(“实现论”),以Ryff、Deci和Ryan为代表。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Diener(1985)认为若是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里会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体验更多积极情感的人未必就体验更少的消极情感。 3 主观幸福感的功能 依据Fredrickson(1998)的拓展—扩建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尤其是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因其扩建功能对个体产生很多好的生活结果。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四个方面显著地改善生活:健康和长寿、工作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利益。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出幸福感能增强健康和寿命。一般而言,报告出高幸福感的人也报告出更好的健康和更少的不愉快的身体症状(Roysamb et al., 2003),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一般感冒去感染受试者,那些报告更高幸福感的人对病毒更具抵抗力(Cohen et al., 2003)。Danner, Snowdon, 和 Friesen(2001)也发现幸福基准线能预测生活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修女的寿命。Pressman & Cohen(2007)在研究心理学家的自传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而且更高幸福感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易于有更健康的行为如系安全带和更少的生活方式上的疾病如嗜酒、吸毒(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更高幸福感的人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高收入和更有可能喜欢他们的工作。重要地是,幸福感能导致经济和事业的成功。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个体有更高的上级评估而且在工作时被评估为有更多生产力、更可信、更有创造力以及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主观幸福感概论

主观幸福感概论 何瑛 什么是幸福?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这是东方和西方、古人和今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 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人们从哲学、语言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 包括动机、欲望、兴趣) 、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我们只有对幸福的本质了解之后, 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有几个社会心理概念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了生活质量的有关方面, 这些概念包括自尊、抑郁、控制源及疏离感。但按照重要性来说, 只有生活满意感和快乐感对个人具有最基本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的领域里,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不同: 幸福、高兴、快乐、充实、自我实现感、成就感等等。这些术语含义有一定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已涉及人们对幸福感的看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方式、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等领域。对幸福的理解, 有多种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 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如Coa n 认为, 拥有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就是快乐,并不考虑主观状态。A ri st ot l e “价值”看作判断标准, T at ar ki e w i ca 则将“成功”作为标准。因此,许多人只要看到别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或者某方面取得了成功,就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样, 一个人在不同的评价者眼中,其幸福程度是不同的。实际上, 古代的哲学家就是以他们自己认定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幸福的。如: 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幸福和智慧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幸福只不过是“善”的理念,人们只有摆脱现实世界, 才能进人幸福的理念世界中去。我认为,这种看法只注意了幸福的外在方面, 而忽略了幸福的内在体验, 纯粹将幸福作为一种观念来认识,具有一种片面性。 2 .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等于各种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简单相加( Bvu d b 盯n 1 96 9 ) 。这种标准侧重情绪体验的成份。东方和西方许多哲学家普遍持有此看法。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 “仅仅把肉体快乐看成是一种幸福是错误的”。德漠克利特认为: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 也不是财富, 而是正直和谨慎。”伊壁鸿鲁进一步指出: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 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得 到快乐”, “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悦乎? ”又说: “父母双全,兄弟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于人,俯不作于人, 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这里的“乐”与“悦”就是情感的满意状态。我认为, 这种看法与前一种看法有殊途同归之处, 虽然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验成份,但最终仍然将幸福更多地视为一种观念, 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 .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依据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 S h in 和J o h u s o n , 1 9 78 ) 。1 9 7 6 年, A n d r e w s 和Wi h e y 研究发现, 在实际生活中, 9 9 % 以上的人所做的都是这种主观性的对生活的评价。这种概念就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范畴。我认为, 这种看法就比前两种看法要全面些, 更接近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对于主观幸福感, 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 它是以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的整体评价。 二、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与测量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整体评价, 它依赖于文化及其个体生活结构, 但由于人类的共 性, 它也应存在共同的结构。 本世纪60 年代, Br ad b u r n 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 他认为, 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摘要: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 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Dien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一样的。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边沁主张:“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所谓恶便是痛苦。因此,一种事态如果其中包含的快乐超过痛苦的盈余大于另一种事态,或者痛苦超过快乐的盈余小于另一种事态,它就比另一种事态善。在一切可能有的事态当中,包含着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英语的那种事态是最善的。”按照功利主义观点的解释,快乐是人生的主要追求,每个人总是追求他认为的自己的幸福,而人的幸福主要集中在个体经历的情绪、心理和身体的快乐和痛苦上。因此,幸福生活的特征就是人心理和生理上快乐的出现和痛苦的去除,这可以看作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先驱。 如果说早期的哲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是建立在思辨的理性的基础上,那么真正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还是到20世纪早期才出现。Flugel在1925年通过记录一定样本的人群在不同时刻的情绪性事件来研究人的心境,根据这些记录,并最终概况出不同时刻的情绪反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关于人类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allup.G,Gurin.G,Cantril.H等,他们运用一些相对较简单的量表对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人群进行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统计,这种调查主要是通过让被试回答一些量表问题来获得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重要的情绪情感活动,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文章就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加以陈述,对其影响因素加以剖析并分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 人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而老年期是人生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随着感知觉器官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减弱,信息加工速度的慢化以及记忆能力的衰减等,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消极情绪增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情感反应进行评估 和生活满意感进行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主观幸

福感不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生活的整体满意感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幸福感强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因此,在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时代,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稳定。 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 老年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和主观体验,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2)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2)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由家庭、婚姻、工作、学习、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构成。因此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故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测量幸福指数时

主观幸福感

报告专题:主观幸福感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1.1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 Well一Being(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好的存在,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iener)。Diener(1997)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的情绪诸如焦虑和抑郁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真正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得益于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马斯洛(Masfow)、荣格(Roger)、塞利格曼(Sehgman)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在生活质量研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兴起了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1.2结构 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成分构成。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的一种认知评价,指人们将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判断,包括对生活各个具体领域(如工作、家庭、休闲等)满意度的判断。 正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能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或感情(如:愉快、欢乐、轻松、满意、幸福等),一般而言,正性情感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 负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感受或感情(如:愤怒、忧郁、恐惧、痛苦、失望等),一般而言,负性情绪情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特点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迪纳(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WB)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主观性。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可能做出相同的评价结果,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评价过程以及他们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千差万别的。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生活满意度(认知评价)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具有跨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气质和人格对SWB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气质常定义为:人早期生活中出现的行为或情绪感应的生物倾向性,是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基因成分,如:出生婴儿表现出典型情绪反应并在程度上长期保持,与之相对,人格常定义为成人独特的性格发应倾向,既有生物也有习得的成分[4]。 气质差异使不同人倾向于体验不同水平的SWB,最有力的证据是遗传率的行为-基因研究。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人(1988)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得;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5]。Braungan等人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方法,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4]。 客观情景对SWB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SWB的影响显著,使得一些研究者相信幸福是一种特质:人具有快乐的素质。此观点遭到Veenhoven(1994)的批评,他认为,尽管证据表明SWB水平的确随某种情景变化而波动,但幸福本身并非某种特质,SWB随时而改变,幸运和噩运都对SWB有影响,影响SWB 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SWB既有类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6]。 基因对SWB的影响不是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景下,使某类独特行为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SWB。 2、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SWB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7]。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的工作都集中于研究SWB与外倾和神经质之间的相关关系。Lucas和Fujita (2000)研究发现外倾与愉快的相关为0.38。而且,当运用复合的、种类不同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外倾和愉快之间的关系时,相关经常达到0.80。Fujita (1991)在用结构方程建模评估神经质和消极情感之间相关的强度时,也得到了类似的高相关[8]。由于这些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许多研究者认为外倾和神经质提供了人格和SWB之间的主要的联系。 然而,正如De Nve和Cooper(1998)所指出的,单独地集中于外倾和神经质可能会过于简单地陈述人格和SWB之间复杂的联系模式。一些宽泛的维度和范围相对较窄的特质均显示了与SWB有一致的相关。例如, De Nve和Cooper指出大五

主观幸福感概述

181 2010年?01月?下期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现代企业教育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之一。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被称之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 being )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敏感地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与感受;同时,它还与许多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标,如乐观 、适应性、焦虑和抑郁以及自杀倾向与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进入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大学生、城市居民及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上。 二、主观幸福感的成分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 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主观幸福感可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 既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 being )及主观不适感( sub-jective well- being ) ,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态。 根据Seligman 的理论,幸福有三个主要成分:愉快的生活(the pleasure life )、充实的生活(the engaged life )和有意义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 )。第一个成分,愉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享受,包括许多积极情感,而积极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镜子,从时间维度上分,过去的积极情感包括满意、知足、实现、自豪和平静;对未来的积极情感包括希望和乐观、真实、信任和信心;当前的积极情感包括直接来自愉快的满意感。第二个成分是充实的生活,包括在工作、亲密关系和休闲生活中投入、卷入和入迷,伴随着高投入的活动有一种流畅感(flow ),时间飞逝而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活动上,忘记了自我。第三个成分是追求生活的意义,包括运用一个人的力量和才能从事比自我更广泛的事业。跳出小我的圈子,服务于宗教、政治、家庭、团体和国家。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会产生满意感和生活会更好的信念。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 ) 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生活满意度分为领域生活满意度和整体生活满意度,领域生活满意度是对个体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活领域如家庭、学校、环境的具体评价;整体生活满意度指个体在领域判断之上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这种主观评价又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到个体生活目标的定位和行为追求的取向,对个体乃至社会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社会学家和生活质量工作者开始的,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人口学变量诸如收入、婚姻状况和环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成人和老年医学样本生活满意度研究。伴随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出现,研究者们把生活满意度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提升到心理学化水平研究。 三、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概括地说,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是指它的评定完全依赖于个体本人的标准。(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3)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个体在遇到积极或消极的事件时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会在一段时间内,回复到个体的幸福感的基线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23-28. [2] Seligman M E P. 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development,and death.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1991:60-65.[3]Peterson C,Maier S,Seligman M E P. Learned helplessness: a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3:266-270. [4]Shin D C ,Johnson D M.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of th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78,5 :475-492. [5]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份的不同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 (2):27-32. [6]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7-63. [7]Huebner E S,Drane W,Valois R. Levels and demographic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 School psychologyInternational,2000,21:281-292.[8]Bender T. Assessment of subjective well2being in children andadolescents. In : G. phye ( ed ).Handbook of Classroom Assessment :Learning,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1997 :199-225. [9]李焰,赵君.幸福感研究概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22-26. □ 主观幸福感概述 易嫦娥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成分和特点,重点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成分,通过对这些成分和特点的阐述,为我们了解幸福感和从哪些方面提高幸福感提供了依据。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个体情绪状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