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撰写一份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2研究目标重点难点3 研究思路方法4预期效果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4500字

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摘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认为积极体验更有助于人类的发展,所以我们着手从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出发,希望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找到提高大学生积极体验的线索,从而实现帮助大学生发展其自身的潜力,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问题的提出

1.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对传统的一般情绪理论进行了发展,针对积极情绪的特定功能与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心理学历史上漫长的情绪理论研究己经表明,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特定行为倾向.而这种特定行为倾向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逃避倾向,另一类是接近倾向。这种特定行为倾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心理机制,它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潜行为或意向性的行为准备。逃避倾向行为相伴随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消极情绪,当这种情绪产生后,它会限制一个人在当时情景条件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即促使个休在

当时的情景条件下只产生由进化而形成的某些特定行为,如逃跑、攻击、躲避等.当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景中时,这些特定行为或行为倾向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它能使个体得到最直接的利益—生命得到保存。因此,从某种条件来说,消极情绪是限制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的思想和行为缩小在以保护自己的生存为核心的几种特定方式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可能使这种限制个体在特定情景条件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的情绪—消极情绪—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心理进化的角度来看,消极情绪因具有生存意义而获得了进化优先,不过人类在获得生存以后就必然为了活得更好而发展出积极情绪。尽管我们可以推测人类在早期险恶的环境下难得产生积极情绪,但其实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着同样的作用机制和功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只不过积极情绪的功能是和消极情绪正好相反,它扩大了一个人在特定情景条件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也即它能在当时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思维)、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这些行为不仅表现在社会性行为和身体行为上,也表现在智力行为和艺术行为上,弗雷德里克森把这称为“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因此,在积极情绪条件作用下,人就会有多种行为(或思想)选择,或甚至于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行为、新思想。反过来,当个体能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高兴的情绪时,它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又会更深刻、更彻底,这本身又会促使个体不断地想去创造条件

复制这种积极情绪体验。你只要看看世界各民族在欢乐时所跳的千姿百态的舞蹈,你就不难想象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所导致行为倾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能使人建构起不同的心理资源。一般认为,消极情绪能通过缩小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组织起一种应激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卜一一主要应对各种威胁到自我的危险,这种资源能使个体迅速采取特定的行为,从而避免使自己受到侵害或伤害,这是个体最低要求的自我保护—获得生存。和消极情绪的应激保护不同,积极情绪则能通过扩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这些资源趋向于从长远的角度、用间接的方式来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

在众多的积极体验中,有一种积极体验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那就是主观幸福感。

2.现实意义

中国大学生因为从高考的独木桥走过来,他们在选择专业方面并没有过更深远的考虑,因而在大学期间,出现厌学、对大学生活感到无聊以及对人生产生怀疑等负面情绪。而大学生则是社会所期望的优秀人才,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挖掘其潜在能力,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的开阔性,关注他们积极情绪的发展状况,其中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则可以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一个主要的突破

口。

一、主观幸福感含义以及研究现状

于什么是主观幸福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段建华(1996)轰叹_在《主观幸福感概述》中是这样定义的:主观幸福感(SWB)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一般理论认为主要包含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目前,出现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30]〔2幻现在心理学领域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Diener等人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即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认知方面由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组成。〔,,〕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包含三个特点:①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②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③相对稳定性,指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个体情绪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短暂的愉快心境不一定形成长期的幸福感,大量研究也证实它是一个相对

稳定的值。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多建立在成年被试基础上,专门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则不多。主要有心理学家Diener等对大学生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编制了国际大学调查量表(ICS),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外在准则、自我体验进行测量。〔221其他学者则从人格、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一个或两个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部分研究。如Diener(1995)在对31个国家13118名大学生进行跨文化研究表明,自尊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47;Noto(1993)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Diener(2001)对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的学生进行研究表明,外倾者生活得更好。Frances等(1998)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生进行研究表明,EPQ分数与幸福感分数的相关模式具有跨国的一致性,幸福感与外向性的相关系数在.41至.49之间,与神经质的相关系数在一39至一57之间。Sheldon和Houser--Marko(2000)研究表明,通过不断的自我适合目标追求,人们能够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和适应性;Eunk。。kSuh等人进行了40个国家6780名大学生的跨国调查,结果表明,在多数个体主义国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与生活满意度有很高的相关;Radhakrishnan和Chan(1997)研究表明,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尤其是关系的内化形式,比在个体主义文化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44] 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了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最

初国内学者简单的把国外有关测量幸福感的量表引用过来并进行字面上的翻译,然后对国内大学生进行测量,并没有进行木土化的修订。对研究的结果也只是进行简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处理,使用的统计方法也只是局限于对数据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没有进二步的对数据进行更深层面的数理分析,特别是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因素的机制分析;其次,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分析也只是对总体幸福感进行分析,很少有对大学生幸福感在分量表水平上的分析;再次,最初的研究没有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本土化的编制。近年来,随着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数量增加,国内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编制本土化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大量的国内研究文献显示,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方面,本土化量表的编制越来越趋向于成熟。如段建华(19%)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存在正态分布的趋势,总体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45]陈静、杨宏飞(2003)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461咚月华(2003)的研究,发现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整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低收入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水平上与一般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明显低于一般大学生。〔47j张雯、郑日昌(2004)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不良的归因倾向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影响。「48]目前国内对大学生进行丰盼的研究成果最多的是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

究……

三、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和方法:某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问卷法。

研究工具:根据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该量表已被跨文化研究证实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修订了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四个方面,四个分量表都为单维量表,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含有5个条目,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各含有6个和8个条目,科隆巴赫a分别为0.89、0.90、0.85和0.88。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都是9点量表,生活满意度是7点量表。

数据处理: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

结果预期:根据文献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上存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年级、家庭月收入等差异,女生在生活满意度、总幸福感上极其显著高于男生,在消极情感上显著低于男生;文科生在生活满意度、总幸福感上极其显著高于理科生,在积极情感上显著高于理科生;城镇生在生活满意度、总幸福感上极其显著高于农村生,在积极情感上显著高于农村生;独生子女在生活满意度、总幸福感上极其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一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在主观幸

福感上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在家庭月收入上主观幸福感呈现随着家庭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的趋势。

四、预后工作

(一)树立积极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树立了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才可能为了目标积极奋斗,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所以,高校教育的重点就是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从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更加积极地为自己的目标实现而奋斗,从而在不断地实现自我中体验幸福感。

(二)提高自尊水平

当今的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而自尊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改善其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高校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把握自己,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正确处理自我、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在当前的竞争社会中,高校已经不再是个安逸的场所,这里也同样有了硝烟的味道,很多学生在各方面对自己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达不到目标,高期望的落空必然带来了大的挫败感,使得自尊心受挫,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尊的标准。高校教师在教学工

作及班级管理中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帮助他们制定出符合自我条件的目标,使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并且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的目标的实现,一步步建立起自尊,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三)控制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大学阶段是个不稳定的人格定向阶段,由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他们情绪上更加容易出现波动,更易出现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问题,如紧张、不安全感、自卑感、焦虑、抑郁、孤独等,这些消极的情绪情感会导致主观幸福感降低。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根据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的统一性。

(四)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高校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分析自己的人际网络,进而在交往中注重和谐自我,提高自我的幸福感水平。高校应该着力于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开设相关人际关系的课程,让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交往技术,提高交往水平。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干部及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以扩大教育范围,使学生受益,进而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体验。

参考文献

[6]范肖冬.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

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83-86

[7]郑雪,严标宾,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1,21(4):49-52

[8]张建人,黄懿.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

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29-631

[9]周末,杨鑫辉,谢芳芳.江西省8所大学1348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 3288-3290

[10]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心理科学进展,2005,13(1):78-84

[11]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944-949

[12]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28-30

[2]崔丽娟,秦茵.家庭寄养儿童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05):143- 147

[3]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报,2001,(05):442- 447

[4]严标兵.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C].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集,2003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主观幸福感概论

主观幸福感概论 何瑛 什么是幸福?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这是东方和西方、古人和今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 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人们从哲学、语言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 包括动机、欲望、兴趣) 、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我们只有对幸福的本质了解之后, 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有几个社会心理概念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了生活质量的有关方面, 这些概念包括自尊、抑郁、控制源及疏离感。但按照重要性来说, 只有生活满意感和快乐感对个人具有最基本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的领域里,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不同: 幸福、高兴、快乐、充实、自我实现感、成就感等等。这些术语含义有一定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已涉及人们对幸福感的看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方式、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等领域。对幸福的理解, 有多种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 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如Coa n 认为, 拥有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就是快乐,并不考虑主观状态。A ri st ot l e “价值”看作判断标准, T at ar ki e w i ca 则将“成功”作为标准。因此,许多人只要看到别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或者某方面取得了成功,就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样, 一个人在不同的评价者眼中,其幸福程度是不同的。实际上, 古代的哲学家就是以他们自己认定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幸福的。如: 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幸福和智慧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幸福只不过是“善”的理念,人们只有摆脱现实世界, 才能进人幸福的理念世界中去。我认为,这种看法只注意了幸福的外在方面, 而忽略了幸福的内在体验, 纯粹将幸福作为一种观念来认识,具有一种片面性。 2 .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等于各种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简单相加( Bvu d b 盯n 1 96 9 ) 。这种标准侧重情绪体验的成份。东方和西方许多哲学家普遍持有此看法。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 “仅仅把肉体快乐看成是一种幸福是错误的”。德漠克利特认为: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 也不是财富, 而是正直和谨慎。”伊壁鸿鲁进一步指出: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 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得 到快乐”, “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悦乎? ”又说: “父母双全,兄弟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于人,俯不作于人, 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这里的“乐”与“悦”就是情感的满意状态。我认为, 这种看法与前一种看法有殊途同归之处, 虽然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验成份,但最终仍然将幸福更多地视为一种观念, 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 .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依据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 S h in 和J o h u s o n , 1 9 78 ) 。1 9 7 6 年, A n d r e w s 和Wi h e y 研究发现, 在实际生活中, 9 9 % 以上的人所做的都是这种主观性的对生活的评价。这种概念就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范畴。我认为, 这种看法就比前两种看法要全面些, 更接近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对于主观幸福感, 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 它是以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的整体评价。 二、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与测量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整体评价, 它依赖于文化及其个体生活结构, 但由于人类的共 性, 它也应存在共同的结构。 本世纪60 年代, Br ad b u r n 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 他认为, 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1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辜红

A General Overview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Gu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urism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ersity Email:guhong0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6191242.html, Abst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ield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its benefits, demograph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w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igin an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Interventions; Theory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辜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中国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武汉中国 430070 Email: guhong0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6191242.html, 摘要:本篇论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功能以及与人口统计变量、文化的关系,并对相关机制和幸福感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干预;理论 1 引言 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幸福感的研究。最终形成两种范式:一是以“主观(Subjective)幸福”(快乐论”)代表人物Diener。一是以“客观(objective)幸福”(“实现论”),以Ryff、Deci和Ryan为代表。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Diener(1985)认为若是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里会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体验更多积极情感的人未必就体验更少的消极情感。 3 主观幸福感的功能 依据Fredrickson(1998)的拓展—扩建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尤其是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因其扩建功能对个体产生很多好的生活结果。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四个方面显著地改善生活:健康和长寿、工作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利益。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出幸福感能增强健康和寿命。一般而言,报告出高幸福感的人也报告出更好的健康和更少的不愉快的身体症状(Roysamb et al., 2003),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一般感冒去感染受试者,那些报告更高幸福感的人对病毒更具抵抗力(Cohen et al., 2003)。Danner, Snowdon, 和 Friesen(2001)也发现幸福基准线能预测生活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修女的寿命。Pressman & Cohen(2007)在研究心理学家的自传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而且更高幸福感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易于有更健康的行为如系安全带和更少的生活方式上的疾病如嗜酒、吸毒(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更高幸福感的人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高收入和更有可能喜欢他们的工作。重要地是,幸福感能导致经济和事业的成功。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个体有更高的上级评估而且在工作时被评估为有更多生产力、更可信、更有创造力以及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理论和测量角度【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涉及到的理论,并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和对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后需要着重研究的方面。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概念理论测量 一、引言 今年全国的两会,“幸福感”成为蹿升最快的热词之一。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发言中都反复强调,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从"幸福广东"口号的提出,到北京"十二五"规划写入"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再到重庆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的调控写入规划,并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及至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将"幸福"解读为"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中国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提升居民社会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幸福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满足。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民主权利、参与机会、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而在学术界西方对于主观幸福感(SWB )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 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 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开始介入到相关领域对幸福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幸福更多反映的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并在具体的研究中提出了“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1] 。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2012)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但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感,如何才能变得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综述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最近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1.引言 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20世纪以前,对其描述通常只出现在文人、哲学家的著述中。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理性为幸福。而一些文人骚客则向往恬淡、平静的田园式生活,认为这种随心所欲便是幸福。当然也有那种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的幸福观。 而在西方,对幸福感的认识则分成幸福的感性观和幸福感的感性观。幸福感的理性观认为理性是人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只有理性地生活才是幸福之所在。这种观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柏拉图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这句话正体现了他对幸福(很美的事)观点中的道德成分,倾向于理性的评判标准。而另一派则持幸福感的感性观,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他曾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20世纪以后,对幸福感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开始。近代,佛洛依德对幸福的阐述可以说代表了近代人的观点。佛洛依德的本能论中有对幸福的相关阐述。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因此, 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1]佛洛依德从人类本能出发对幸福做出了解释,但这现在并未被科学普遍认可。 随后,关于幸福感,有人提出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等概念。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对幸福感的研究也朝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而另一个则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当然两个概念有很多交叉的部分。而且二者有合并的趋势[2]。接下来,本文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研究现状等方面来阐述目前对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主观幸福感概念 1960年Wilson 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到了理论的水平。他认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在理论上可做两点假设:(1)需要的及时满足产生快乐, 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不快;(2)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满足感,有赖于个人的适应或期望水平,而这又受过去经验,同他人比较,价值观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一假设推动了其后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0 世纪中期,对幸福的科学研究在美国兴起,科学家们开始采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幸福的奥秘。研究者把幸福理解为一种主观的、相对稳定的、全面的对生活的评价和体验,随之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 是个体对自身生活产生的评价具体化。它包括幸福感或生活满意度,以及相对存在愉悦情绪或缺乏负面情绪[3]。 Diener 在总结了三十多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四维结构[3]:(l) 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2) 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快乐、成就感、自豪等;(3 ) 消极的情感体验, 如羞耻、焦虑、压抑等;(4)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工作、家庭、健康、经济状况及自我。尽管对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理解及测量方法多种多样, 研究者基本上认同主观幸福感包含一个三维结构:认知因素(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体验积极情感和缺乏消极情感[4]。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对生活比较满意, 经常体验到积极的情感, 很少有消极的情感。而主观幸福感低的人则对生活不满意, 经常体验到消极的情感而非积极情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主观幸福感理论综述

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对于幸福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期,他最早提出追求善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保障。随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发展和完善了苏格拉底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更是从哲学的角度,思辨地提出了幸福感的完整理论。他提出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善,能够实现善,即可得到幸福,同时他还提出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幸福。此外,他还提出了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并将人分为三种,分别指出三种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 20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加快了工业化进 程,但相伴而生的是人的异化的出现,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出现扭曲,社会生产效率开始下降,资本家们开始关注员工的幸福感问题,对幸福感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首次提出幸福感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莱恩,他认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呈倒U 型的线性关系,认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会逐渐增加,并在一个点时达到最大,之后出现边际幸福感递减。随后,不同的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但总体可以将幸福感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大类。 Bradburn (1969)从心理层面定义了幸福感, 认为幸福感即一定时期内正向情绪与消极情绪的相互制衡,个体更多地体会到积极的情绪,较少体验消极情绪。Andrews &Withey (1976)发展了Brad? burn 的理论,他们除了从心理层面定义幸福感,还谈到了生活满意度,认为幸福感就是个体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权衡,以及对整体生活满意程度的感 知。Lucasetal.(l996)、Lucas (2001)等提出了与他们相类似的观点。其中,Diener (1999)首次提出了主观幸福感,认为幸福感即个体对生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Deci&Ryan (1985)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满足自身各种需要后的一种心理感受。Warr (1987)将幸福感定义到具体的企业中,定义了员工幸福感,认为员工幸福感即员工对自身工作经历和职责的整体质量评价。Wrighi (2004)从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角度提出了类似的观点。Dirsken (1990)提出幸福感即个体对所发生的事情的体会与感受。Waterman (1993)从心理幸福感出发,界定了幸福和快乐的差别,认为单纯的快乐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幸福,认为个体的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以及实现生活的意义,才是幸福感。Vee?hoven (l994)认为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的喜爱与满意程度,是一种正向的情感状态。Ryff&Singer (1998)认为幸福感表现的是个体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相互协调,最终在行为上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潜力。Kubovy (1999)认为幸福感主要由个体的主观快乐构成,通过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好坏进行判断,进而产生的愉快或悲伤的情感体验。李骁军(1996)将幸福感分为瞬间的和连续的幸福感两种,认为当个体刚刚获得自己所期望的东西时所体会到的感觉是瞬间幸福感,而个体在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体会到的幸福感是连续幸福感。池丽萍,辛自强(2002)将幸福感看成是个体感受到的生活质量的心理参数。万黎,夏凌翔(2004)将幸福感与人格特质联系起来,认为幸福感是健全人格的因素之一,是一种人格特质。李焰,赵君 主观幸福感理论综述 文/王赵梦闫顺杰 【摘 要】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对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维度、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以及主观幸福感的量表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概念;维度;发展历程;相关研究;量表 【基金项目】2017年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维稳形势下乌鲁木齐市社区工作人员的角色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XJUFE2017K021)。 【作者简介】王赵梦,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闫顺杰,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Sep.2017Gen.566No.09 2017年9月总第566期第09期 · ·131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摘要: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 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Dien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一样的。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边沁主张:“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所谓恶便是痛苦。因此,一种事态如果其中包含的快乐超过痛苦的盈余大于另一种事态,或者痛苦超过快乐的盈余小于另一种事态,它就比另一种事态善。在一切可能有的事态当中,包含着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英语的那种事态是最善的。”按照功利主义观点的解释,快乐是人生的主要追求,每个人总是追求他认为的自己的幸福,而人的幸福主要集中在个体经历的情绪、心理和身体的快乐和痛苦上。因此,幸福生活的特征就是人心理和生理上快乐的出现和痛苦的去除,这可以看作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先驱。 如果说早期的哲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是建立在思辨的理性的基础上,那么真正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还是到20世纪早期才出现。Flugel在1925年通过记录一定样本的人群在不同时刻的情绪性事件来研究人的心境,根据这些记录,并最终概况出不同时刻的情绪反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关于人类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allup.G,Gurin.G,Cantril.H等,他们运用一些相对较简单的量表对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人群进行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统计,这种调查主要是通过让被试回答一些量表问题来获得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重要的情绪情感活动,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文章就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加以陈述,对其影响因素加以剖析并分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 人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而老年期是人生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随着感知觉器官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减弱,信息加工速度的慢化以及记忆能力的衰减等,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消极情绪增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情感反应进行评估 和生活满意感进行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主观幸

福感不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生活的整体满意感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幸福感强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因此,在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时代,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稳定。 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 老年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和主观体验,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2)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2)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由家庭、婚姻、工作、学习、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构成。因此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故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测量幸福指数时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