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学号:2011040101034 姓名:江丹丹

摘要: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礼仪为中国带来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也曾经成为近代社会卫道士们戕害进步人士的帮凶,既为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又夹杂着大量落后的思想渣滓。那么,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与礼仪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还有用武之地吗?中国古代社会丰富的礼仪思想,究竟给我们的是难以抹去的“国民劣根性”,还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价值礼仪教育

正文: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文人之用于育人,官吏之用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功能。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礼仪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当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十分注重以礼教推动礼制,一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留下“周公吐哺”的美谈,堪称遵礼的典范。特别是到春秋时期,孔子积极提倡礼仪及其教育,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的精神实质与行为规范的就占了三部,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通称“三礼”,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在孔子看来,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而孔子所设定的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更是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豍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其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学规》中开宗明义地对学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要求。凡此种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效地实现了礼仪在全社会的推行,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保证了礼仪在历史上的连续传衍,“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正是由此产生。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二、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

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横行逆行,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不让座,出口脏话,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行为,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失落以及礼仪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可以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个体成长。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教导、规范、约束、平衡的作用,影响和造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促使社会协调、稳定、有序的向前发展,起着准法律的作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豎。在个体人格修养方面,传统礼仪文化提倡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忠厚、慷慨仗义、乐于助人以及服从大局等等;在个体价值观定位方面,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强调仁者爱人、遵守礼规、止恶扬善。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成文的评判标准,教导着人们应该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促进个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具体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见微知著地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后的文化价值观,由此表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取舍,判断一个

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体,正是无数中国人的言行,塑造了中国的整体形象。

三、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聪明睿智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和宝贵财富,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时至今日,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应当取其精华,摒弃和剔除其糟粕,努力塑造讲求文明礼仪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都讲究文明礼仪、遵守礼仪规则、处处礼让三分、谦逊有礼、祥和融洽的美好社会。

(一)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礼仪学科体系

目前我国礼仪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滞后,传统礼仪更没有在理论上形成一整套的学科体系,无法较好的指导我国的礼仪教育。以礼仪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论,礼仪学理当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然而“在那些缤彩纷呈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中竟难以找到…礼仪学?的一席之地。不仅全国性的…礼仪学会?尚未闻名,《礼仪学》之类的刊物也没发现,而且专门从事礼仪研究的机构也极为罕见。”豏因此,应尽快构建礼仪学学科体系,深人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礼仪建设,不仅有学理的研究,更有对礼仪实践的总结和探研,特别是要对建立科学的礼仪教育的体系,包括对礼仪教育的适用范围、内容、模式、途径等进行探讨研究,为现代礼仪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有效指导。

(二)完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也不容忽视。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小学(幼儿园)、中学、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完整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一般是将礼仪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但都没有专门的礼仪教育内容,地位不突出,内容不明确,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往往出现礼仪教育的缺位。而作为我国高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也没有涉及中国礼仪文化及教育的内容。

因此,在学校礼仪教育中,应对其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根据学校礼仪教育的不同阶段,采取分阶段重点教育;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既有传统礼仪文化内涵,又富有时代特征,能被广泛认可的系列教材。(三)大力开展全社会的礼仪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是每个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都应掌握和遵守的以示尊重的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教育,提升礼仪素质,涵养温良民风,保证社会稳定。因此,社会各行各业应结合公民道德教育,全方位地开展礼仪教育。如在社区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编写普礼读本;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对全民进行礼仪宣传等等。(四)重视家庭在礼仪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青少年的礼仪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必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基本途径,彼此密切配合。家庭礼仪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突出家长表率作用、紧抓日常生活规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强化孩子礼仪意识。总之,家庭礼仪教育立足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从最基本的社会交往方式出发,着眼于从小就培养,从小事、身边、现在做起,培养孩子的礼仪

素养。

通过礼仪改善社会,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有之义,它体现为社会相对稳定而协调的存在状态。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文化认同等来实现的,在某些时候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方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研究传统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礼仪在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中的意义,充分发挥礼仪作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人际交往的纽带和化解矛盾的手段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上下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北方联合出版公司2012

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齐鲁学刊2000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 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

高全体国民素质。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横行逆行,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不让座,出口脏话,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行为,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失落以及礼仪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

传统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论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交往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论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交往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是文明古国,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把文明礼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一、礼仪社交概述社交礼仪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仪表,仪容与举止等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社交礼仪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纳入道德文明建设的内容。随着人们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正确地面对和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课题。由于社交礼仪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讲求社交礼仪有利于在社会中建立互相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的人际关系,因此,人们就很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所谓礼仪,既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其具民族性、地域性和国别性。随国际交融的普势化,礼仪亦日益显其普认性特质。这是人类文明时代行指征。作为社会群落分子的每个人,立足现世尤必具备礼仪和法律两大行为规律。然礼仪侧于道德层面,而法律则重于惩戒层面,亦即前者重自律.后者重他律。“礼”的含义是尊重。孔子云:”礼者,敬人也。”从本质上讲,”礼”是一项做人的其本道德标准。”礼”所规范的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社会的基本态度。”礼”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并尊重社会。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所讲究的自然的现代礼仪。一般而论,现代礼仪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普遍性。在任何国家、任何场合、任何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必须自觉地遵守礼仪。 其二,规范性。讲究礼仪,必须采用标准化的表现形式,才会获得广泛认可。 其三,对象性。在面对各自不同的交往对象,或在不同领域内进行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时,往往需要讲究不同类型的礼仪。 其四,可操作性。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 人们在创造优美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和进取。同时,还应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表现、欣赏和发展自己,从中享受无尽的乐趣。一个人能否对现实社会或周围环境有良好的、积极的适应是衡量他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准。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大家认识到应该积极适应社会,自觉参与社会活动,改造、变革社会环境,促使社会发展进步,同时改造、发展和实现自我。 二、社交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综合来讲,人们从事社交活动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 1、交流信息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

论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法学院 2007级法学3班赵沐芙学号:0707124 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摘要: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礼仪为中国带来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也曾经成为近代社会卫道士们戕害进步人士的帮凶,既为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又夹杂着大量落后的思想渣滓。那么,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与礼仪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还有用武之地吗?中国古代社会丰富的礼仪思想,究竟给我们的是难以抹去的“国民劣根性”,还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字:传统礼仪,孝,和谐,慎独,修身,礼教德治。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几千年的奴隶社会(主要是指周朝)和封建社会几乎都是礼治的天下:国家的政权形式要依礼而设,官职设置要符合礼教,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的言行要用礼仪规范,经济秩序要靠礼仪来维护,文化上重视礼仪超过重视人的学识,思想上受礼教的约束极深,教育上儿童的启蒙读物、妇女的修身教育读物以礼教思想贯穿全书…… 礼仪作为传统社会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工具,在古老的中国社会发挥了令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它既是中国人近代固守传统以致落后挨打的根源,也是当今中国在国际上不断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赢得称道的滥觞。那么,对于丰富而庞杂的中国传统礼仪,我们应该怎么评价,我们又应该如何取舍,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发挥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实践证明,把西方的制度引入中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从中国传统礼教中寻求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精华,或许才是一方根治当今中国人痼疾的良药。 所以,在我认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后(老师应该还记得,我的笔记做的是比较全的),我便斗胆在这里讨论一下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目的很简单,如上所述,就是为了从传统礼仪中探索出有价值又能比较顺利的为当今所用的东西,提高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中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和社会基础。作为一个法学院的学生,我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社会上人们安居乐业、鲜有违法与犯罪的情形;法律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中国为“礼仪之邦”成为中华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身有礼则身修,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心有礼则心泰。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与人共食,慎莫先尝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20男子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谦恭待人、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礼仪的分类及功能大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6 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

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2 / 6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 篇一: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摘要: “礼”和“仪”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别,“礼”是内在的,“仪”是外在的。“礼”要通过“仪”来体现,“仪”是来表达“礼”的。 我国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地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生活变化中,我国的传统礼仪发展成了现在的现代礼仪。我们是应该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抛弃现代人浮躁的心理,保留祖先的传统美德,以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还是继续学习西方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来改变现在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与思想,发展普遍的现代礼仪。到底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我想这是每一个过人都应该好好去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传统礼仪、现代礼仪、传承、抉择、发展。 一、传统礼仪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我们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西方人是以风俗来划分国家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么大的差别,就是不同国家了。可是在中国,不(: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管你的风俗有多么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要了解“礼”不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一个优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甚至遭人欺凌、压迫,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死,即便发展道路如何的曲折,但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中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的深重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原因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沉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标准的守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教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教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好久,程一觉悟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标准,是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忧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实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骄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丢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开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本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 慎 敬 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

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慎,谨慎、慎重。着重体现在对现有礼仪文化(规矩、程序)的执行,既要慎言又要慎行。比如宴席上的礼仪: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小孩子吃饭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发出碗筷碰击声或者吧唧嘴。到了家族祭祀时,对于流程的注重更加要求参加者按部就班,不逾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学号:2011040101034 姓名:江丹丹 摘要: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礼仪为中国带来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也曾经成为近代社会卫道士们戕害进步人士的帮凶,既为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又夹杂着大量落后的思想渣滓。那么,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与礼仪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还有用武之地吗?中国古代社会丰富的礼仪思想,究竟给我们的是难以抹去的“国民劣根性”,还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价值礼仪教育 正文: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关这四方面的箴规就是礼教”。“文人之用于育人,官吏之用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且具有多重功能。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礼仪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当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十分注重以礼教推动礼制,一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留下“周公吐哺”的美谈,堪称遵礼的典范。特别是到春秋时期,孔子积极提倡礼仪及其教育,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的精神实质与行为规范的就占了三部,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通称“三礼”,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在孔子看来,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而孔子所设定的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更是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豍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其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学规》中开宗明义地对学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要求。凡此种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效地实现了礼仪在全社会的推行,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保证了礼仪在历史上的连续传衍,“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正是由此产生。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二、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

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论文(最新)

【摘要】本文从传统礼仪的主旨入手,分析了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与矛盾。在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时,我们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 【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礼仪主旨融合政治意蕴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一、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与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与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与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与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与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与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礼仪。 传承 筷子,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它还是一个中国符号,一种中国表达,一种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传承。任岁月蹉跎,时光流逝,“筷子”这个老朋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各种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各种与筷子有关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中华文明。记忆犹新的是“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这个谚语,让孩提时的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筷子”是文明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

明礼 筷子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筷子摆上桌准备吃饭时,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夹菜时不能一个盘子里到处夹,吃饭中不能用筷子敲击盘子叮当作响,吃完饭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要两根筷子并齐在桌子上放好。父母都是这样絮絮叨叨、言传身教,我们则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长大了,在这些老规矩的陪伴中长大,渐渐明白了这一切叫做“礼”。如今,这些老规矩离我们遥远了吗?“筷子”仍然摆在饭桌上,是被我们忽略了?还是已经缺失?一双“筷子”帮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美好。 关爱 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工具。让筷子为爱代言。一双筷子表达的爱可以囊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父母夹入我们口中的第一口饭菜;妻子吃着丈夫夹入碗

中最爱吃的美味;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表达深情厚谊的一桌大餐,这些爱的表达都离不开“筷子”。 一双“筷子”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那份“初心”。一双“筷子”的爱,需要用心体味。爱,是家人的用心,是彼此的依赖,是不倦的教诲,是拉近的距离,是不忘的追忆,更是幸福的滋味。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四川老乡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睦邻”的深刻哲理。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 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如何对待传统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如何对待传统礼仪 篇一: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认为: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 统文明礼仪发扬光大。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如何对待传统礼仪)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

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这些差异都是现代礼仪对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深入到现代礼仪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民办中学对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礼仪文化底蕴,弘扬传统礼仪文化,而且民办中学自身的综合素质都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礼仪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西周时形成完善礼 仪制度孔子又集礼之大成。很多传统礼仪的精神沿为今用如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等。但传统礼仪尤其是封建社会礼仪更多用于统治阶段。而现代礼仪走进寻常百姓家更亲切更随和。尤其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和时代的风尚。现代礼仪更与国际接轨更体现了共同的和谐、和平及平等原则。现代礼仪源于传统礼仪但发扬光大更广更宽更亲切。 人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常行为的一切都是以某种现实的利益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满足或实现自己的欲求,就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范围内去行动,而不能无所顾忌的为所欲为.否则,不仅作为有机整体而存在的社会集体的利益没有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

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摘要: “礼”和“仪”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别,“礼”是内在的,“仪”是外在的。“礼”要通过“仪”来体现,“仪”是来表达“礼”的。 我国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地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生活变化中,我国的传统礼仪发展成了现在的现代礼仪。我们是应该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抛弃现代人浮躁的心理,保留祖先的传统美德,以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还是继续学习西方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来改变现在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与思想,发展普遍的现代礼仪。到底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我想这是每一个过人都应该好好去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传统礼仪、现代礼仪、传承、抉择、发展。 一、传统礼仪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我们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西方人是以风俗来划分国家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么大的差别,就是不同国家了。可是在中国,不管你的风俗有多么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要了解“礼”不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一个优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甚至遭人欺凌、压迫,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死,即便发展道路如何的曲折,但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中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的深重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原文化代表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文化,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