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理想国第十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十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十卷读书笔记

【篇一:理想国第十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十卷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先表达了他对荷马的尊敬,但是他认为我们不能把对个人

的尊敬看得高于真理。从根本上来说,苏格拉底是拒绝模仿的。

苏格拉底认为凡是能用一个名称称呼多个事物的场合,都有一个理

念存在。工匠可以做出桌子但是无法做出桌子的理念。接着苏格拉

底说我们可以利用镜子制造出万物的影像,但这个只是对实物的模仿。苏格拉底认为影子是对实物的模仿,而实物则是对理念的模仿。因此,诗人画家一类的模仿者不是直接模范理念而是直接模仿实物,他们与理念隔着两层。接着苏格拉底开始考察荷马,他认为虽然从

诗人的诗歌里看他们似乎很了解他们所描绘的,但是荷马不曾打过

胜仗不曾治理过国家,他们并不了解他们所模仿的东西。苏格拉底

觉得对于任何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

模仿者的技术。而只有任何事物的使用者才对它最有经验,模仿者

对于自己多模仿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

模仿只是利用了人的错觉,模仿人的苦乐感受,引导人们回忆受苦

和悲叹,而理性则要求人们节制悲伤,因此模仿诗人并非是模仿心

灵的这个善的部分。更进一步,苏格拉底认为是个最大的罪状是腐

蚀最优秀者的心灵,它能诱导激情统治我们的理性,因此在理想国

里面只允许神明或好人被歌颂,并且史诗和抒情诗都该被禁止。

苏格拉底告诉格劳孔说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他认为,一切能破坏的

都是恶,一切保存能助益的都是善。每种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善和恶,而每种事物的恶都毁坏事物本身并且事物只能被自身的恶毁坏。而

如果事物自身的恶都不能毁坏事物的话,那么这种事物必定是不朽的。灵魂会被恶变坏,而如果灵魂被恶毁灭的话,那么恶自身就得

到了毁灭,这是不利于恶的存在的。因此,灵魂是不会被自身的恶

所毁坏的,即是说它是永恒存在的。

最后苏格拉底讲述了厄洛斯的故事,来使得大家相信灵魂是不死的,并且善恶都有自身的回报,只有坚持正义与智慧才能够在死后得到

报酬的时候诸事顺遂。

【篇二: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前言:

阅读了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的《理想国》和光明日报出

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理想国》,以第一本书为主。译书分为十卷。全文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克法洛斯等人对话的形式展开。

译序: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苏格拉底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过程和理想国对

后世的深远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壮志雄

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

时期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创建

雅典学园时期,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部分是讲述理想国的深远

影响,理想国出笼后即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很多国家乃至城邦的

统治者视其为瑰宝,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第一卷: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比正

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

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不正义的人

掠夺人们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给别人带来恐惧。” 而苏

格拉底认为正义应该由道德原则来审定,法律是要整合社会各阶级

的利益,将正义最大化。色的观点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但是色拉叙

马霍斯把正义和利益牵扯到一起,是不可能使人信服的,苏格拉底

的观点则是理想国中的正统的正义。

第二卷:

格劳孔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好,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

是过程和结果都好,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结果好。一般人把正义

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阿德曼

托斯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

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是惧怕因果报应。苏格拉底认

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

从个人正义过渡到城邦正义,在城邦在各个组成成分中,苏格拉底

重点谈到的是护卫者,他将卫士与狗作比喻,认为”两者都应该有敏

锐的感觉?昂扬的精神斗志?对敌人凶横,对朋友温和。”这些强调的

是他们的天赋品质。

苏格拉底注重教育,主张禁止宣扬神的秽迹,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

不定的幻像。总之,神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的文字都不应该成为

对城邦守护者的教育素材。

然而,苏格拉底过分关注对城邦里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采

取净化这种极端的措施,强迫改变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认知。这

种净化的措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无异,会极大地限制居民的创造性,不利于城邦的持续发展。

第三卷:

开篇谈到死亡与地狱,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不

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史

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说法,最主要是指酒、色、财这三者。苏格拉底

然而,苏格拉底认为不应去医治体质不合格的病人,这严重违反了

人道精神。苏格拉底为了城邦国家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凡是阻碍城邦发展的人,对城邦无益的人,均毫不犹豫的抛弃。这

种种族净化的方式与当年的纳粹行为无异,是十分不可取得。

第四卷:

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不仅仅是一个少数人幸福的国家,个体的利益

不能代表整体的幸福。过多或者过少的财富都会损害护卫者的品质,在苏格拉底看来国家的规模不宜太大,因为规模大了以后,意志难

以统一。

苏格拉底的”善”的城邦建立起来了,它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因此它也是正义的。城邦的智慧掌握在少数统治者之中,而其他具

体知识不能称之为智慧。城邦的勇敢,在苏格拉底的理解,是一种

保持,就是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有所畏惧,有所不惧

的信念。勇敢往往掌握在城邦的战士之中。节制,表现在城邦要成

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沦为自己的奴隶。城邦的节制也存在于城邦

的统治者之中。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份内的事。”

第五卷:

苏格拉底主张给予儿童以同等的教

育,无论男女,教育强调的是公共的性质。在婚姻问题上,苏格拉

底提出,卫国者妻儿公有,计划生育同时还要优生,对最好的后代

予以培养,最坏的不予以培养;卫国者必须抛弃一切个人利益,不

该有私人财产,包括家庭,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纠纷的主要原因就是

财产、儿女以及亲属的私有。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总是做到的比说到的要少。”因此,我们应该做

的事情是尽可能使之符合正义,而不要奢望与正义的理念别无二致。一个人爱好一件东西,是爱他的全部而不是部分,哲学家爱好的是

智慧的全部而非部分。真正的哲学家关注的是事物的理性本质,而

不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拥有的是知识而不是意见,哲学家最适

合当统治者。

苏格拉底注重智慧的力量,“哲学王”即起用有智慧的哲学家担任统

治者,这种对智慧的重视使得城邦有更大的机会走正确的发展道路。然而,共产共妻的生活与居民所接受的现有伦理道德脱离,放在现在,也是无法接受。苏格拉底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共产共妻,子女

共同抚养,优胜劣汰,居民完全成为城邦发展的工具。在城邦里居

民的自由没有得到满足,不应是理想国中影出现的现象。

第六卷:

苏格拉底认为终生研习哲学有益于现世甚至来生的幸福,对大众表

示了适度的悲观:“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们的话成为现实,他们看

到过的是一种认为的、生硬的堆砌词语的哲学。”他们经常听到意见,很少接触真理。哲学家所要接受的教育,在要求上要高于城邦护卫

者的水准,在正义、节制、勇敢和智慧的基础上要上升到善的理念。善的理念赋予人理智,人利用理智认识外在事物。善是真理和知识

的源

泉,在深刻程度上远远超过真理和知识。

苏格拉底将人的整个理性认识分为四个层面:想象、信念、理智和“理性”。

第七卷:

苏格拉底提出了“洞喻”。苏格拉底在这里用洞穴比喻可见世界,洞

穴外的景象比喻可知世界。二者一切的来源则是:光——“善的理念”。到达可知世界,把握善的理念的人回到可见世界,他就能够洞

明世事,处理事务得心应手。解开人们灵魂上的束缚,让他们到达

更高境界,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城邦服务。一旦到了上层,有些人会

沉湎于更高的理性和知识,不愿意下来拯救下层世界的其他人,这

类人不能承担城邦统治者的重任,那些勇于负责的哲学家能够成为

城邦的统治者。城邦对他们寄予重托,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育。他们

摆脱了世俗名利的桎梏,成为最理想的统治者。

第八卷:

第八卷谈到的是五种政体:贵族政制、荣誉政制、民主政制、寡头

政制、僭主政制。贵族政制的统治者由于内部素质的降低,出现不

统一、不和谐,导致好大喜功、爱好战争的人占据统治者地位,贵

族政制就向荣誉政制转变。爱好荣誉,在自制力越来越弱的城邦风

气中,很容易就会接着转变为爱好财富,这个城邦的政治体制就由

荣誉政制进一步转向寡头政治了。寡头政制的特点或者说缺点就是

城邦统治者的选举的财产最低准入机制:拥有一定的财产,才可能

成为统治者。在这样的城邦中,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在贪欲的驱

动下,统治者变得越来越无耻而怯懦,而贫民最终只有走向一条唯

一的出路——暴力革命。暴力革命后,在建立起来的民主政制中,

每个公民被赋予充分的自由,从而导致每个人各行其是。可是,“民

主制度以轻薄浮躁的态度践踏所有这些理想,完全不问一个人原来

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

要他转向从政时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这种情况现在仍然存在。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的结果,破坏了民

主社会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要。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产生了自己的领袖人物,这些领袖人物,慢慢发展成为僭主,走向

独裁。

民主政治在柏拉图的眼中是政治体制下滑中的一个阶段,可见他对

民主政治的不满,在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被处刑后不满更是深刻。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现在的民主政治所带来的好处,民主政治和其他

政治制度相比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各个阶层之间的流通更为

频繁,民主政治应是五种政治制度中最好的制度。

第九卷:

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是更不幸的,也没

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是更幸福的。”又因为“城邦和个人性

格之间都是相似的。”推断出哲学王最幸福,僭主最不幸。

城邦分为三个等级,人的心灵也分为三个部分,“爱智”、“爱胜”以

及“爱利”。相应的人分为三类:哲学家、爱胜者以及爱利者。这三

种人中只有哲学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因为接触事物本质的

快乐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而且哲学家的手中掌握着判断、推理这些

工具,这更有利于他们体验到真是的快乐。

苏格拉底一直在坚持智慧对人的巨大作用,智慧者领导者城邦,智

慧者最快乐。呼吁居民追求智慧,减少对荣耀胜利和利益的追逐。

在精神与物质方面,苏格拉底显然更注重精神层次。

第十卷:

诗人崇尚模仿,但是他们模仿的却并非事物的本质(理念),他们

模仿的是理念

外化的具体事物,所以,他们距离真理隔了两层。对于一个事物来说,真正的知识掌握在它的使用者手中,制造者则是遵从使用者的

教导来获得正确的信念,至于模仿者(诗人、画家),他们不可能

获得知识或者正确的意见。所以模仿只是一种游戏,是不能当真的。苏格拉底主张将模仿者,包括诗人、画家,驱逐出城邦。因为他们

会蛊惑城邦统治者,软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情绪化,从而远离理性,必须将诗驱逐出城邦。

将文人画家驱逐出城邦,再次显示出了苏格拉底理想国的缺陷:采

用净化的方式消除异己。诗人、画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赞美美好的

事物或勇敢的事迹。并通过这些来影响他人。诗人、画家是模仿者,同时也是创造者。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朽不灭的。”不正义、无节制、懦弱、无知”这些因素都会使心灵变恶,但是它们不能毁灭心灵。灵魂是一种

特殊的东西,无论特有的恶还是外来的恶,都不能毁灭它,灵魂必

定是永恒存在的,是不朽的,也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神学观念

仍存在于苏格拉底的脑海中。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仰能够

造成舆论,迫使居民克制自己,正想去做正义的事。

读后:

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很多值得现世参考借鉴的地方,如:在男女地位

极不平等的背景下提出了男女应受到相同的教育,可以从事相同的

职业。等级之间的流动缓解了等级的矛盾,重视智慧的力量能够鼓

励人们去学习知识。

然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有缺陷:理想国中的居民一出生,就要

面临生存的选择,如果是不合乎法律规定出生的婴儿,便不具有在

城邦中长大的权利。得以生存的婴儿由于先天具有的在某方面的才能,

被分配给相应的职业,并奉献终生。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是国家事

先安排好的以正义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这些居民们不能发展自己在

诗歌方面的创新天赋,一味的接受对神的赞美。成人后各司其职,

不能僭越,这里有利于独裁者对居民的的思想束缚。柏拉图的理想

国只是柏拉图内心中理想的国度,是无法成为真正能够持续繁荣发

展的国家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法律就是居民日常的行为规范,在法律的引

导下,居民能够规范自己,在同时具有的公共性质的体质和精神方

面的教育下,居民能够成为正义的能够守卫国家的合格公民并在自

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逐步促城邦国家的发展。

但是同时,法律给居民限定了人生的成长道路。居民按照法律规定

的模式生活,一代又一代的重复。或许居民会成为正义的有智慧的人,但是缺乏多样性的生活又岂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国。柏拉图的

理想国过于重视城邦整体的利益而忽略居民的利益,不应是人类理

想中的的国家。

【篇三: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对话plato伯罗奔尼撒战争,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疠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门的伟人,深思

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国》,从此,西方有了一颗堪与《圣经》

争辉的明星,震古烁今。这

位眼眸与思想都深邃得如同历史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这

一部巨著中,谈及了道德

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

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

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精、思

虑之深,无不令人拍掌、

起敬。

他借苏格拉底之口,以探讨正义为由,创制了一个极尽他心中之美

好的理想国度,其中

包括国家的组成、成员的分工、管理者的职责、青少年的教育、男

女平等、哲人为王以及哲

学王的标准和培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穿插着他一些诸如洞

穴比喻和理念论的哲学思

想。《理想国》一书,燃烧着改造世界的热情,以两千年来的哲学

史为注脚,“不仅是哲学家

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在《理想国》中,对于国家与各个阶层,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即正义的国家,是智

慧、勇敢、节制三者的和谐有序的结合,三种品质的载体相应的就

是社会上的三个阶层。为

数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识阶层,叫做统治者;处在中间阶层的是拥

有勇敢品质的人,叫做护

国者,处在最底下的阶层的是那些无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

政治上必须由统治者统治。

只要各个阶层实践了与自身相适宜的美德,正义的国家就实现了。

初读不免被其的大胆构建

所吸引与感动,然细读之,会发现,在那华丽的语言、缜密的逻辑、丰富的想象、精彩的阐

述背后,是唯心主义的对人性的违背,这,使得他的国家,注定只

会也只能成为,理想国。对

于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一件大事。理

想国的建立和保持,赖于

教育,一个人得到的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

果甚至会比最差的天赋还

要坏。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

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禁止不健康的东西。10岁时所有男女孩子都被

送到乡下去受教育,除识

字、阅读。道德教育外,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考

察其有无辩证法的天赋。30岁时,根据第一次被挑选出的人的综合

表现,做第二次筛选并进

行考试。被选出的人用五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35岁时

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

撇开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不谈,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与影响

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对

于今天我们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将教育视为与经济、科技

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进步的

重要生产力,有重大帮助。教育能使人们对于秩序有更好的了解与

理解,从而使秩序的到完

善与发展,最后得到最好最稳定的政制。对于哲学,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真理的追求者和知识的拥有者,他们能够引领人们认

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他们不热爱权力,但是出于对

城邦的责任,在统治者请

求的条件下,他们可以出马为新城邦的建立出谋划策。也只有他们才能按照善的理念本身在

人间制造出善的复制品——正义的国家,简而言之,哲学家作为统治者,统治者必须是哲学

家,这便是“哲学王”的政治主张。《理想国》的哲学观,充分体现了柏拉图作为哲学家的自

负以及完美主义情结,也正是这种完美的苛求,使得它在政治实践中很难行得通,甚至,显

得荒唐。

对于法制,柏拉图认为,治国靠人治,法律的条款固然能限制国民的行动使其不向阴暗

面发展,然而人类自身的贪欲是任何制度都难以根除的,故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人类应该

从人性善恶的本源入手,控制人自身的贪欲,致力于建立一个有节制的城邦。在商品经济高

度发达的西方,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物质的影响力遍布精神领域,竞争的残酷与激

烈,导致人们产生人性本恶的观念,在此情况下,虽然柏拉图的观念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但

对于现今的法制建设,仍有相当的参考和指导价值。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个哲学王,看来对人

的本性即贪婪、欲望与自私是没有办法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的本质即贪婪可恶决定了

法律的必要性;众人的智慧优于一人的智慧;众人之治优于一人之治。从此奠定了西方的人

性论基石。因此西方认为刑罚的目的是矫治,不同于中国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与自然,而

后者注重社会与教化。西方认为不能一人独大、一权独大,而私法的契约自由、意思自治,

就是旨在防范国家队私权的侵犯,主张小政府大社会,主张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因此,近

现代西方法制的发展与完善,柏拉图对于法制的认识过程,功不可没,影响甚远。《理想国》,作为正义的源头,学者与政治家的必备书,尽管它的评价史上毁誉参半,其

历史地位始终不容动摇。不管它的部分观点在今看来如同空中楼阁,虚幻、站不住脚;不管

它的理念有悖人性,荒唐、难以实行,其中深湛的智慧与哲思,强

劲的生命力与感染力,终

究抵过一个个世纪的遗忘,传承至今。我相信,正如拉斐尔的传世

名作《雅典学院》所绘,以手指天的柏拉图与以掌向地的亚

里士多德,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两大支柱,那么,作为支柱之思想精

华的《理想国》,定当与它

的作者一并,长存人间。篇二:《理想国》读书笔记《理想国》读书笔记

浩瀚的地中海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柏拉图,古希腊伟大

的哲学家、思想家,

其著作《理想国》为世人勾勒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乌托邦。著作里

蕴含的正义、至善的思想,

具有超越时间、空间、历史的永恒价值。

一、全书基本框架

全书以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借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玻勒

马霍斯等人的辩论的

方式,实际上展示了柏拉图自己对一个理想国家的建构,以及柏拉

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

想。这部“哲学大全”融合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

等等各方面领域,涉及

到家庭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教育问题、文艺问题、男女平

等问题,学究天人,震古

烁今;个中智慧,需要我们细细品鉴。全书共十卷。第一卷到第四

卷谈论何为正义。苏老在与年轻人的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

的逻辑,从城邦的正义中寻找个人的正义。第五卷到第七卷讨论哲

学王的问题。苏老认为只

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第八卷到第十卷论证哲

学王统治的贵族政体相比

于其他政体的优越性,并号召人们勇于追求正义和智慧。全书勾勒

出这样一个理想国: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

的哲学家作

为统治者,他们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具有冒险精神的、

勇敢而强壮的公民作为

护卫者,他们与灵魂里的“勇气”部分相符合;一般的劳动者如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

农场工人等等作为生产者,他们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每个

人各司其职,这就是正

义。二、重大理论贡献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整本书有许多

充满智慧的洞见,这里只介绍三个:正义、哲学王、洞穴人假设。(一)正义

如上文所言,苏老在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方法,暂且不论

这种逻辑是否合理,

苏老认为讨论什么是一个人的正义是困难的,但是讨论一个城邦的

正义却是相对容易的,于

是苏老着手探讨城邦的正义。在大体上理想国已经构建的前提下,

苏老认为它一定是“善”

的;是“善”就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苏老使用

排除法,先在理想国中

找到了前三种,那么剩下的就是正义了。虽说有点牵强,但是苏老

却得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

正义的定义:每个人必须在国家中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

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的事。推而广之广而推之,每个人都得

到他应该得到的,这才符

合正义的标准。

同时,根据城邦的正义,推出个人的正义:每个人自身内在的各种

品质在自身内各起个

的作用,那么他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着他本分的事。苏老逐一驳

斥了正义是欠债还钱、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的人过得比正义

的人快活

得多等观点,反复强调正义者是快乐的、幸福的。在开篇就开始讨

论什么是正义,可以看出

正义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中的分量,他对正义是多么的憧憬和向往。(二)哲学王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哲学王统治则

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

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哲学

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

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

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

为一门

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柏拉图认为只

有哲学家才能拯救城邦与

人民,哲学王的贵族政制优越于荣誉政制(对应争强好胜,贪图荣

誉的人)、寡头政制(对应

爱财之人)、民主政制(对应民主分子)、僭主政制(祸害最大的

政制),而且后面四种政体一

种比一种坏。哲学王统治下的国家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因为在理想国中,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有些人借此批评柏拉图,认为其是独裁

者的代言人。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哲学王的概念。哲学王接受最

严格的教育,依次为数学、

几何学、立体几何、天文学、和音,最后是最重要的辩证法。哲学

王勇于追求智慧、正义和

善,他们是最聪明、最高尚的人;普通人如果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就会让内心的欲望胜过

自己的理性,这样的人治国是万万不可的。柏拉图也承认实现这样

的理想国很困难,并告诫

如果有哲学家做了统治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三)洞穴人假设

洞穴人假设恐怕是《理想国》中最具有隐喻意义的哲学假设,也是

最能体现柏拉图客观

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假设,它成了西方哲学的经典寓言。假定有一

些囚徒从小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面朝着洞壁。洞外有一堆火,在

洞壁上映照

出来往木偶的影子;那些囚徒一定会以为这些影子就是客观的存在。可是如果有一天,其中

的一个囚徒被一种强制力量解开束缚朝洞口望去,他会惊讶地发现

那些所谓的“实物”不过

是外面木偶的影子。当他极不情愿地被那一种神秘力量拽出洞穴时,他还会渐渐发现所谓的

木偶这些实物也不过是太阳的影子。到那时,他就不会在满足于洞

穴里与其他囚徒“快乐”

的生活;他会返回洞穴试图解放其他的囚徒。当然,其他的人不会

相信他说的话,甚至会把

他作为异端处死。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世界分为可见世界(现象世界)和可知世界

(理念世界),在这个寓

言中,洞内世界就比喻现象世界,洞外世界就比喻理念世界。洞壁

上的影像、木偶、火光、

太阳和太阳下的玩物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体

系。洞穴人假设有很深的哲学意味,值得我们仔细思索,否则我们

不可能理解柏拉图的深意。

三、我的感想

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其思想必然带有一个时代的局

限性。对于《理想国》

中一些错误的观点,我们不可求全责备。但是,柏拉图的许多深邃

的洞见,不容否认。柏拉

图皓首穷经,苦心孤诣,留给后人以《理想国》这一人类智慧的成果。后辈见仁见智,存乎

其人,毁之誉之,各求其安。我这里仅仅对《理想国》中给我留下

最深刻印象的洞穴人假设

表达我的感想。

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同,柏拉图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我

们暂且不谈谁对谁错,

本来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明白洞穴人假设的

内涵以及对我们现代人的

意义,就必须首先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界有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之分。可见世界的事物都是暂时的,只有可知

世界的事物才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在可见世界里,太阳居于最

高地位,太阳下的万物不

过是太阳的影像;同样,可知世界里,善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事物

不过是善的影像。在“日

喻”中,柏拉图指出:“太阳跟视觉与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知

世界里善本身与理智和可

知事物的关系一样。”善是万事万物的根源,至善是永恒的价值追求。那么,洞穴人假设对今天的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我们

每个人最开始时都是那些被束缚在洞穴的囚徒,年复一年面对着洞壁,无法

转头,天真地以为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直到有一天,某

种强制性力量解开了我们

的束缚,迫使我们转头,我们才发现这些“真实的存在”不过是虚幻

的影像。这种强制性力

量,就是教育。本来,柏拉图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也是为了

寻找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

过教育的人存在的本质差别。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求真,就像假设里

那一股力量使囚徒发现自己原以为的“真”其实不

过是实物的影像;教育的本质其次是求善,诚如柏拉图所说,善是

万事万物的本源,就像假

设里那一股力量使囚徒灵魂转向,开始透过影像的迷雾去寻找真理

与智慧。反观现代深受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影响的教育,远远背离

了教育的本质。我们的教育还

在教导学子求真求善吗?还在教导学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吗?什

么真理呀、至善呀,早已

被那些“教育家”扔进了废纸篓,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实用技术,不

再关心灵魂的发展。这

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第三种人,不配享有政治权力。我们现在也就更容易

理解柏拉图为什么反复强调要让哲学王来做统治者。教育在柏拉图

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本身具有一种强制性的力量。习惯

于洞穴

生活的囚徒当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安乐窝,只有强迫他出来。我们

的教育不能屈从于世俗的

压力,不能把标准降到世俗的水平。教育就是要引领我们求善求真,要使我们的灵魂转向,

转向光明,转向真理。记得柏拉图在书中提出的审查制度,也就是

删去《荷马史诗》中表现

神的不道德的内容,因为柏拉图认为必须对年轻人加以最纯洁的教育!这虽然有些极端、矫

枉过正,但是如果教育不能使人保持对真善美的向往,我们还要教育干什么呢?有些人始终对强迫反感,我认为强迫有正义的强迫也有非正义的强迫。类似君主专制的

强迫是非正义的强迫,教育对人们向善的强迫是正义的强迫。我不知道是不是人性本恶,我

只是认为不能希求每个人都人性善。我认为教育使人之为人,使人实现灵魂的升华,正是对

人类自由的维护!

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真令人不胜悲哀。表面上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思想品德课,表面

上我们始终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30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压倒一切,学校做的只是技能的灌输,而不是灵魂的引领。复

旦前校长杨玉良先生曾说:“只有良好技术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专门训练的狗。”我想,在

柏拉图心里,他对雅典城邦衰落后只知道争权夺利的雅典公民恐怕也是这样看的吧?至善、正义、真理,体现的是我们人类灵魂的高贵。如果我们自甘堕落,那么与禽兽何

异?在理想国里,最重要的不是有一个哲学王,而是在这个哲学王的引领下每一个公民都自

觉地求真求善。难以忘记《理想国》的最后几句话,就让它们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灵魂是

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善与恶。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

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

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篇三:

《理想国》读书笔记(分卷合计1万字) 第一卷

概要:本卷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开卷以苏格拉底的提问开始,被问者是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一个爱上机智的

清淡、清心寡欲的受人尊敬老者。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忍受贫困和年老,但做人要是遵循“中

庸适度,心平气和,做到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就是幸福的”。谈话中,

他们谈到了正义,他倾向

于把正义等同于讲真话和欠债还债。苏格拉底打个比方反驳了他,

即“譬如说,你有个朋友

在头脑清醒时曾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

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

如果还给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

义的”。因此,“有话实说,

拿了人家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接着,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

马霍斯起为其父的意见辩

护,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敌人”。对于这一点,苏格

拉底指出,“朋友”和“敌

人”的标准时难以定义的,况且如果“朋友”是坏人,而“敌人”是好人

的话,那么,帮助

朋友去伤害敌人就是不正义的。这时,色拉叙马霍斯插上话,认为

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在任何国家里,正

义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当时正在掌权的政府的利益”。苏格拉底不

同意。他认为色拉叙马霍

斯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服从统治者是正义的”。但是,各国统治者

难免会犯错误,难免会制

定一些错误的法律;这些错误的法律对他们是不利的。认为服从统

治者就是正义,照此说法,

不但做对强者有利的事是正义,而且做对强者不利的事也是正义了,那么,“正义是强者的利

益,也可能是对强者的损害”。因此,所谓强者的利益事实上是“强

者自认为对己有利的事;

而弱者必须做这些事”。更进一步说,“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

例如,“骑术不是为了骑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马的利益;医术寻

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

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统治者,当他统治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

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

姓的利益。”接着,色拉叙马霍斯话锋一转,认为“正义的人跟不正

义的人交往,总是吃亏,

不正义的人总是处处沾光,为非作歹,窃国篡政,过着快乐的生活”。苏格拉底反驳到:正义

是心灵的美德,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所以正义的人生活好,不正

义的人生活得坏。即便如

此,苏格拉底还是没有阐明究竟什么是正义。第二卷

概要:本卷在于谈论“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

哪些人”。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

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

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第二个部分是苏格

拉底和他们试图从源头来

构建一个城邦,主要谈了教育问题。接上一卷的谈话,格劳孔从三

个方面说明一般人对于正

义的否定态度。首先是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来看。格劳孔的观点是

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

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

把“守法践约”成为正

义。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

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这种观点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得

到更加全面的扩展。其

次是“正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人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人都会选择去作

恶而不会去行善,这一点的理论基础和上一点一样——“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最后一个

观点是“不正义的人日子要比正义的人的日子好过多了”。不正义的

人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

男盗女娼,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正义的人,鞠躬殉道,死而后已,

大多最后不得好死。这段

话看起来很像北岛那句著名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

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格

劳孔的观点最后归结为一句话,不正义的人的日子过得比正义的人

滋润多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

多东西。由于需要的不同反映在

人的天性上就是各个人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就不同。因此,这种天性

的禀赋决定了理想的城邦

由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构成。转入到论述应该如何展开教育这个话题了。古希腊的教育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用体操训

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这里所说的音乐,其实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一种更广泛的文化教

育的意思,有点像现在的德育课。从苏格拉底的标准来看,现今的这些德育素材,也就是那

些用来教育年轻人的史诗大都不合格。苏格拉底主张对这些史诗进行审查。原来进行舆论控

制这套东西,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萌芽,看来人类在几千年当中,也没有进步到什么地方嘛。

不过话说回来,苏格拉底本身就是反对民主制的典型。苏格拉底主张要谴责那些把伟大的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