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

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课题: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1、让学生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 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让学生知道合力为0时,分子间距离r0数量级是10-10 m; 3、让学生知道当r < r0 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并随r的减小而迅速 增大;当r > 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并随r 的增大而减小; 4、让学生知道分子力是短程力,当r > 10r0时,分子力为0; 5、使学生能用分子力的知识解释有关简单的现象; 6、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子势能,以及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的概念; 教具: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例如:折断木棍,拉断绳子,很费力; 铁棍很难使之伸长; 拉长的皮筋松手后能恢复原状; 两块铅块压紧后能连在一起; 课本P8 小实验:体验分子力的作用,拉玻璃板的力大于板的重力;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 例如: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可见:分子间存在引和斥力,拉伸物体时,表现为引力;压缩物体时,表现为斥力; 二、新课讲授: (一)分子力: 气体容易被压缩,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这些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液体分子之间都有空隙。有人曾用相当于大气压两万倍的压强压缩钢筒中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

渗出,这说明组成钢的微粒之间也有空隙。(前面我们认为固体分子和液体分子是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的,那只是为了估算分子的大小而做的近似处理)。 但是,分子间虽然有空隙,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我们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并且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那么,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就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而引力和斥力的大小都跟物体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距离的关系: 当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大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小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 为了帮助想象分子力与分子距离的关系,可采用一种简化的模型: 分子———弹性小球 分子间———轻质弹簧 分子间距离近时,互相排斥;———弹簧被压缩 分子间距离远时,互相吸引;———弹簧被拉长 分子间距离不近不远时,既不吸引也不排斥;———弹簧处于原长 注:1、分子间既不吸引也不排斥的距离,大约是10-10 m 的数量级———平衡距离; 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短程力,当距离超过10-9m 的数量级时,分子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3、分子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有带正电的原子核,核的外面有带负电的电子。分子间这样复杂的作用力就是由这些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三)分子势能: 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相互吸引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由于各部分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弹性势能。同样,由分子动理论可知,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力,要改变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就必须克服分子力做功,因此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分子势能。 1、分子势能与分子距离有关:

长脉冲激光与金属相互作用影响分析

第26卷第6期 2011年12月光电技术应用 ELECTRO-OPT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Vol.26,No.6 December,2011 1高功率激光对靶面的作用 高功率激光光束作用于靶材时,靶表面吸收大量激光能量,引起温度升高、熔融、气化、喷溅等现象。具体过程依赖于激光参数(能量、波长及脉宽等)、材料特征和环境条件。一般说来,在不同数量级的激光功率密度作用下靶表面发生的物理现象是[1]:103-104W/cm2104-106W/cm2106-108W/cm2108-1010W/cm2 加热熔融气化等离子体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两个典型效应:二次非线性光学效应和高压冲击波(光力学)效应。当高功率激光辐照在靶材上时,一部分被靶材表面反射,一部分通过靶材透射,一部分散射,而大部分则被靶材吸收[2]。 1.1强激光对物质作用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在高功率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以美国和前苏联 ·激光技术· 长脉冲激光与金属相互作用影响分析 任天宇,王洋,薛阳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通过使用1064nm,Nd:YAG长脉冲激光作用在金属材料从理论和数值模拟的角度研究各种因素对激光加热效应的影响。针对国内外目前长脉冲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分析和模拟了长脉冲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特别是对长脉冲激光与金属相互作用时的温度场及应力场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分析。就靶材物质对激光的反射、吸收和转化的基本机制,激光对金属材料加热的温度场、应力场及其熔融的温度场和固-液态界面的移动速度及液态质量迁移、激光引起材料的气化、烧蚀的质量迁移,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关键词:激光与金属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数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TN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55(2011)06-0028-05 Analysis of Long Pulse Laser-metal Interaction REN Tian-Yu,WANG Yang,XUE Yang (Changch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on the laser heating from the theor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by using1064nm Nd:YAG long pulse laser interaction with metal.The phenomenon and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the laser-matter interaction are analyzed and simulated,as for laser-metal interac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especially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stress field of the long pulse laser-metal interaction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The effect of the basic mechanism of the laser reflection,the absorp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n the target material,the temperature field,the stress field and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the metal mate?rial heated by the laser,the moving velocity of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the liquid mass transfer,the material gasification and the ablation mass transfer are analyzed. Key words:laser-metal interaction;numerical simulation;numerical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1-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7024/F050205) 作者简介:任天宇(1983-),男,浙江绍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理电子学;王洋(1982-),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理电子学.

高一物理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材分析 ●物理教师的教学目的 物理教师,他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知识,教知识是必需做的,但更主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教学教给学生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教给他们怎样用知识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使他们逐渐形成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他应该是使学生们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导游,是学生们遇到困难时的助手。老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代替学生克服困难。 ●新课程常用的一些教学方式 1。将学生放在知识的面前,让学生通过自学把没有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来,通过推理推导出来。,这种方式教学时间上会用得多一些,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好处,习惯于这种方法后,进度就会加快; 2举例子时,让学生来解释原因,然后自己再把学生们的结果理顺到正确的道路上。鼓励学生们参与知识的归纳推理,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但仍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3。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或老师的一些说法,如果哪位同学提出了与老师或与课本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但不能苟同学生的错误,可以在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争议以明确事非,理顺学生的思维,让正确的东西凸现出来。 4。新课程的一个目的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负担的填压式的教学,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应该改变。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找到一条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会知识的方法 5.倡导科学探究,注重科学探究质量 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已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高中阶段更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质量。 ●人教版新教材特点 已获批准并出版的新编教材至少有5个版本 人教版新教材 1.与原教材相比较体系基本相同, 如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仍是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2。把握大纲要求较准确。 2。内容与写作风格相对其它版本与原教材相比变化较小,行文严谨准确。 3。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最广。 本模块(必修1)是必修模块,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科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本模块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有典型性,要通过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举例并分析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并不是孤立的,感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由刺激作用的时间顺序不同引起,也可以由感受器官的各部分受到不同刺激引起,前者如各种感觉适应,后者如感觉对比等现象。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引起另外一种感觉器官产生感觉或者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通常的情况是对一种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对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如例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其极端的表现有感觉补偿,感觉补偿是指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使其他感觉的能力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例如,盲人丧失了视觉,但其听觉和触觉、却得到了特别的发展等。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例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等,都是一种联觉现象。人们在绘画、建筑、环境布置、图案设计等活动中经常利用联觉现象以增强相应的效果;有些画家进行过联觉实验,比如用鲜明的色调对比引起一种非视觉的反应;联觉还被许多诗人用做一种创作手段。 “通感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的特性把它与之相关的舞蹈、文学、美术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成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发挥一切意向之间的交错与混合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作品。可以借助视觉、借助语言、借助场景等来发挥“通感效应”。[1] 借助视觉——是指“以图像、画面等方式使音乐成为可观察的形象。”其中卡通片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音画结合体。故事里的人物诙谐、生动,再辅之以形象、立体的音响效果,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学唱歌曲《井底的小青蛙》前,我让学生欣赏了卡通片《井底之蛙》,学生在体验了声像的完美结合后,那只“单纯”的小青蛙就在脑海中升成了,从而激发了对歌曲学习的无限兴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带给学生更真实体验。) 借助语言——指的是“以语言文字描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情节。”比如在歌曲《春天里》的歌唱教学前,我以这首乐曲为背景音乐,缓缓道来:“当春天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万物便宣告了它的苏醒。你看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正悠然自得的飞来,它们左顾右盼,蹦跳雀跃,似乎在欢迎春天的来临。远处的花而竟相开放,树芽也悄悄的探出了它的脑袋……”学生便如痴如醉地进入到了春天的世界,使他们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有了深刻的理解。

(完整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练习题(含答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缩小的现象,说明______;布朗运动说明______;两块铅块压紧以后能连成一体,说明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______。 2、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 (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 (C)两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斥力大于引力 (D)两分子之间的距离等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引力f引和斥力f斥两部分组成,则( ). (A)f斥和f引是同时存在的 (B)f引总是大于f斥,其合力总表现为引力 (C)分子之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小,f斥越大 (D)分子之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大,f斥越小 4、下列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由组成分子的原子内部的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引力还是斥力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分子间就只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分子间就只有相互推斥的作用 (C)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 (D)温度越高,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就越大 5、两个同种类的分子从相距较远处以相等的初速度相向运动,在靠近到距离最小的过程中,其动能的变化情况为( ). (A)一直增加(B)先增加,后减少 (C)一直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 6、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A)分子间没有间隙;(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D)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7、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引力f引和斥力f斥两部分组成,则( ). (A)f斥和f引是同时存在的 (B)f引总是大于f斥,其合力总表现为引力 (C)分子之间的距离越小, f引越小,f斥越大 (D)分子之间的距离越小, f引越大,f斥越小 8、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分子间距离为r0(其数量级为10-10m )时,它们之间既没有引力,也没有斥力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它们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C)两分子从远离逐渐靠近至无法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力逐渐增大 (D)分子间的合力可以为零 9、液体和固体都很难压缩,这是因为() (A)分子间没有间隙 (B)分子间的引力太小 (C)分子间的距离缩小时,分子斥力急剧增加 (D)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10、两个分子甲和乙,设甲固定不动,乙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整个过程中,则

高中物理_《相互作用》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记忆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三种力的特及规律; 2.能正确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3.理解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实质; 4.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分析解决受力平衡问题; 5.能用整体、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2.受力分析的矢量三角形方法,正交分解方法; 3.平衡问题 三、教学难点 1.弹力、摩擦力的判断 2.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的选取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 【知识网络】 课前完成知识网络,并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案。 【课堂导学】 提问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判断条件。 (一)弹力、摩擦力的判断

弹力 摩擦力 存在判断 ①产生条件 ②假设法 ③受力分析 ①产生条件 ②假设法 ③受力分析 方向判断 恢复形变的方向。平面、球面、点 接触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受 力分析 大小受力分析或x k F? =受力分析或N fμ = 学生随堂练习。例1提问学生答案和分析。例2实时展示多名学生的答案,并做点评。 例1. 关于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 A. 桌子受到了杯子的压力是因为桌子表面发生了微小形变 B. 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而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C.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既可以充当动力也可以充当阻力 D. 绳子的拉力只能沿绳收缩方向,且绳上弹力处处大小相等 例2. 判断并画出弹力或摩擦力的方向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提问和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运算法则。 1. 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 2. 方法: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正交分解 (三)平衡问题 提问平衡状态的条件和特点。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条件:0 = 合 F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个力作用下:可使用合成法(三角形定则) 四个以上力作用下:正交分解法(基本方法) 1.静态平衡 特点: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则物体所受各力构成闭合三角形(受三个力) 或正交分解后坐标轴方向合力均为零。 学生随堂练习。例3,学生独立解题2分钟,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学生讲解,教师点评总结。考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分子识别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分子识别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驰窦萌徐迟胡田骁) 摘要:化学的研究几百年来主要集中在分子层次,针对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分子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其宏观性质,而联系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就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自从198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J.M.Lehn提出超分子的概念以来,这一学科迅速发展,在现代材料、催化剂等领域起着极大的作用。超分子的性质和结构主要由分子间相互作用决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异选择性表现在分子识别上。本文通过介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和分子识别的基本原理,简单阐述了超分子化学的基础内容和一些实例。 关键词:分子间力Van der Waals力次级键氢键分子识别原理应用超分子 一、分子间相互作用 1.什么是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就是基团或分子间除去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外一切相互作用力的总称。物质凝聚态的存在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最简单的证据。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可以用分子间相互作用能U的大小来衡量,它是一个势能量,为分子间距离R的函数。如图1.1.1所示:它有一个在长程相互吸引的区域, 其力为-?V/?R它在较劲的范围是排斥区;式中R m是相应于能量最低点的分子间距 离,σ表示分子间势能为零的距离,ε表示吸引势阱的深度。V(R)函数曲线的形式会 因分子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它们是具有共同的特征的。 图1.1.1典型分子间作用势能函数 2.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组成 分子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离子或电荷基团,偶极子,诱导偶极子等之间的相

互作用力,氢键力,疏水基团相互作用力及非键电子推迟力等,大多数分子间作用能在10kJ.mol-1以下,比通常的共价键键能小一、二个数量级,作用范围约为0.3-0.5nm,除氢键外,一般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各种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大小与距离r的函数关系如下: 表1.2.1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函数关系 (1)Van der Waals力 以上表1.2.1中作用能与1/r6成正比的三种作用力统称Van der Waals 力。它是人们在研究气体行为时,发现在气相中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和排斥的作用,用Van der Waals方程以校正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离时提出来的,Van der Waals方程如下。如果气体占据的体积为V,气体分子占据的体积为b,那么V-b为气体中分子自由移动空间。分子间的吸引力使得气体体积缩小,正比于密度平方,因此引入常数a来表征这一影响。 p+a v2 V?b=RT Van der Waals力分为三种: a.静电力或永久偶极相互作用力 极性分子有永久偶极矩,永久偶极矩间可以产生静电作用使能量体系降低。理论计算得到这种静电作用平均能量为: E 静=? 2μ12μ22 6 2 其中μ1和μ2是两个相互作用分子的偶极矩,r是分子质心间的距离,k 为Boltzmann常数,T为绝对温度。由此可见,分子间静电作用能随分子的偶极矩增大而增大,对同类分子来说静电作用能和偶极矩四次方成正比。当温度升高时,破坏偶极子的取向,相互作用能降低,故它是和绝对温度T 成反比的。 b.诱导力即偶极子-诱导偶极子间作用力 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偶极矩电场的影响下会发生”极化作用”,即电子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解析:遗传与环境的三种相互作用 几乎所有人开始认识到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都起作用,极端的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会获得更全面的解释。目前的研究已经抛开了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开始把重点放在遗传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超越了任何单个因素的解释,一种整体观与辨证联系的方法学意义体现其中。发展学家斯考尔和麦卡特尼提出了三种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分别是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和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 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相互作用,即环境显著影响着基因的表达,影响着表达形式的范围。比如个体幼年的家庭氛围与教养方式是一种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由于幼年个体的能力和发展阶段个体无法对这种影响起太多的反作用,更多的被动的接受这种影响。这种作用以日常语境当中的“熏陶”或“耳濡目染”的形式发生,个体几乎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这种环境中对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部分的影响。在一生的范围来看这样的作用似乎很短暂,但事实上这种出生后的几年时间的环境影响,已经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时这种基础牢固的难以用后来经验去修正。小编扣:一一六五司令五三巴尔 而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的相互作用涉及他人对个体的反应,由于共同文化与社会潜意识的影响,人们对相似的基因的表达形式会有相似的反应。比如漂亮的个体容易被人喜欢、亲近、注意,相貌一般的则容易会被忽视,这种区别性对待对于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长久以往,漂亮的容易形成高自尊、积极的自我和个性,而后者则可能相反。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对不同基因的表达型以不同的反应,从而使得不同基因的人获得的不同的反应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这种相互作用更多的是体现了人际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其中人际群体的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

第3章分子间相互作用势和流体结构 第1章介绍的流体及其混合物的相平衡热力学基础,是根据一些基本的定律和假设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宏观系统状态间的普遍联系。但它在实际进行相平衡计算(见第2章)时,需要输入能够表征所研究系统特征的纯流体及其混合物的性质(包括热物理性质和相行为等)。这些性质可以是实验数据,也可以是分子热力学模型(如,理想气体热容随温度变化的表达式、状态方程和液体混合物的液相活度因子模型等)。 这些性质通常来源于实验测定。然而,宏观的实验并不能洞察为什么物质具有所观测到的性质,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从微观角度出发。流体的热物理性质和相行为是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的结果,它们决定于分子的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统计力学是联系微观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宏观热力学性质的桥梁。根据统计力学理论,只要知道流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即势能函数 ij(r ij),就可以计算系统的正则配分函数,进而得到系统的亥氏函数,并进一步通过热力学普遍关系式,由亥氏函数求导得到热力学能、焓、熵、Gibbs能、化学势等其它热力学性质。本章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函数模型以及液体结构模型作一简单介绍,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更详细的知识可以参阅有关著作[3-1~3-8]。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子间作用可分为排斥作用和吸引作用两种,一般情况下两个分子间既存在排斥作用也存在吸引作用,总的作用是两者之和。从作用范围来分,又可分为长程作用和短程作用。静电作用、诱导作用和色散作用是长程作用,其相互作用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某个次方成反比。当分子间距离比较小时,其电子云将发生重叠,而发生排斥作用,这种排斥作用常常随距离成指数形式衰减,所以称为短程相互作用。理论上我们可以根据量子力学的第一性原理或从头算法计算分子间作用能。 3.1.1 静电作用 流体混合物是由分子和/或离子组成的,其中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惰性气体等球形分子,其电荷分布是球对称的,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完全重合,通常称为非极性分子。当分子的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时,则形成偶极矩,称为极性分子。有的分子具有多个正的或负的电荷中心,可以形成四偶极矩、八偶极矩、十六偶极矩等。这些离子、偶极分子和多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静电作用。 (1) 点电荷间的静电作用 设有两个相距为r的点电荷q i和q j,按库仑(Coulomb)定律,它们的相互作用力为:

浅析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社会发展

浅析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社会发展 ——从文化角度思考怎样做合格的小学老师选题缘由: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文化竞争,文化愈来愈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密切相关。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的发展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对儿童发展的启蒙作用。儿童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及其人格养成主要依赖于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的重任,小学老师重要性不言而喻。 选题意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明确文化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是对当今社会形势的正确认知。作为一名预备的小学老师,在知晓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时刻铭记身为老师的责任。了解学生的培养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老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完善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质的研究) 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有着如此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换句话说教育也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有密切关联。 一、文化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如今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意识到科

教材分析的意义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意义和方法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并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不过,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成千上万的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断分析和推敲教材,发表意见,这无疑有益于教材建设,促进教材日臻完善。 综上所述,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教材分析的内容 上面已经指出,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计算为主线,将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等内容随数与计算教学内容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这样,还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前后脱节或者重复。另外,在分析教材编排体系的过程中还将充分体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写原则,以及数与形的结合,计算与应用题求解的结合等。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逐步灵活运用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桂林“山水”,即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未作明确要求,本节教材的编写旨在以喀斯特地貌为案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而选用喀斯特地貌作案例,是因为喀斯特作用不仅涉及大气、水、岩石,而且还与生物有关,因此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良好的例证。 本节教材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的发生,教材从四个方面扼要讲述了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然后教材简单介绍了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并配以插图。 第二部分剖析了桂林“山水”的成因,以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和更深入地理解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桂林地区具备喀斯特作用必需的基本条件,但教材并未简单重复,而是从介绍其独特的环境出发,从圈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桂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清层次,步步深入。

高中物理_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新知探究】 一、力 1、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_______。 物质性: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________; 2)、使物体发生_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是矢量,两个力相等,必须是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__。 4、力的测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实验室中:弹簧秤)测量。(注意:杆秤、磅秤、天平测量的是物体的___ )。 5、力的单位:牛顿;符号: N 二、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示意图

(1)只在图中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2)只能粗略表示力(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1)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它的长短表示力的______,它的指向表示力的_________,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________。(2)能精确表示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是非接触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 2、大小:测量: 挂在弹簧秤下端的物体________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 计算: G = mg(g与物体所在位置的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g=9.8m/s2; 粗略计算时:g=10m/s2) 3、方向:__________。地球不同地方重力方向______ 4、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__________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 力集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注意: (1)重心____(是,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而是重力的等效的作用点。 (2)物体的重心_____(可以, 不可以)不在物体上。 2)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________和物体的______有关. 等

3-5-06 运用资料分析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5-06 运用资料分析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分析与应用层级核心知识点描述: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单项选择题: 读图1“亚洲轮廓与河流水系图”和图2“亚洲气候类型图”回答1—2题。 1、关于亚洲的地形与水系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说明地势西高东低 B 北部主要河流自北向南流入亚洲中部地区 C 中东部地区多内流河、内陆湖泊 D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从气候角度看,甲地附近的河流比乙地附近的河流() ①年径流总量大②年径流总量大③结冰期长④结冰期短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图3为斯里兰卡略图,斯里兰卡东、西部地区雨季出现的时间不同,主要原因是() 图1 图2 图3 甲 乙

A 盛行风的季节变化 B 海拔高度相差较大 C 纬度差异较大 D 距海远近不同 3-5-17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明与归纳核心知识点描述: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单项选择题: 1、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2002年我国正式开工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此工程对当地的影响是() A 发挥资源优势 B 促进高新技术发展 C 缓解能源短缺 D 完善铁路运输网 读西北地区局部简图,回答2-3题。 2、造成图示区域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A 工矿交通建设 B 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C 大力发展种植业 D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3、图示区域治理荒漠化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A 退耕还林还草 B 发展灌溉农业 C 缓坡修筑梯田 D 增加牲畜数量 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 综合题: 1、赞比西河连同其支流形成非洲第四大河流域,并灌溉非洲中南部的一大片土地。读图14 和图15“M 城市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1.教学内容分析 物理、人教版、高一年级、8课时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本章先介绍了三种最基本的力,即:重力、弹力、摩擦力;而后进一步说明力的合成与分解,完善了学生对矢量及其合成法则的认识。 相互作用各内容之间的概念图 力的分类 2.单元整体目标分析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各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安排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讲授法 2课时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和发生形变的原因。2. 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 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 力物体。3.知道力的三要素, 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 示力。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 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 向,知道重心的概念。5.初步 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 特点和作用范围。 多媒体教室

2.弹力讲授法 1课时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 了解物体的弹性。2.知道弹力 产生的原因和条件。3.知道压 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 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 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4. 理解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在 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室 3.摩擦力讲授法 3课时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 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2.知 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 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 方向。3.会运用公式F=uFN 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4.会 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 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生产 和生活中增大减小摩擦的实 例。 多媒体教室 4.力的合成实验法与讲授法 1课时1.能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 和分力的概念。2.实验探究求 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 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 运算的普遍规则。3.会用作图 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 点力的合力。4.知道合力的大 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5.能应 用里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 活中的有关问题。 多媒体教室 5.力的分解讲授法 1课时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 “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2.理 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 运算。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 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 确定分力的方向。4.会用作图 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 多媒体教室

最新《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宁县四中高一物理备课组石银刚 一、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低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从这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本节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力的概念和重心位置 二、说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四、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力的概念 1.由同学们已有的力学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得出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二)探索力的概念、图示,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实验,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发生形变的原因。学生概括力的定义。并在老师引导下探索出力的表示方法,即力的图示。进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三角形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

拼组。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