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2008-11-13 10:33:43 771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中使用“分析”一词,表明不仅要求要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些地理意义,还要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发现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具体到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要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等相关概念,还要找出地方时、区时、日界线设立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们。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区时、日界线的划分,它综合了经纬线、地球的自转等知识,所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但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两点内容的突破:(1)经线的东西方向的确定;(2)地方时的计时规则。只有在教学中突破了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常握本部分的其它相关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虽然初中学过该部分知识,但由于认知水平和时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已经忘记了。对于学习该部分知识,预测会出现下列障碍:

1.缺乏经纬线的基础知识,不清楚经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经纬度的划分。

2.对方向的判定不过关,尤其是在本部分要用到的东西方向的判定。

3.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计算能力不过关。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1.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日界线的设立及日期的变更

六、课时:1. 5课时

七、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有个母亲乘轮船由上海去旧金山,在途中先生一个女孩,10分钟之后又生了一个男孩,照说女孩应该是姐姐,男孩是弟弟。但实际上,女孩叫男孩哥哥,何解?学了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演示地球自转光照图FLASH动画,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活动:

(1)思考地球为何会有昼夜

(2)如何来确定和区分晨线和昏线

(3)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地球上有无昼夜更替?如果有,周期是多长?

从而得出: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4小时),它被作为作为我们的基本的时间单位。

继续观察上述动画,同一纬线上,总是东边的点先见到太阳,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就是地方时。

思考: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的时间呢?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末知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末知地在已知地东侧“+”,西侧“–”)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情景问题:

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每天与太阳同升落,3月21日左右时,升旗时北京(116oE,40oN)的地方时为?120oE的地方时为?14oW的地方时为?

当学生计算失误时,引导学生反思其出错的原因,启发其尝试运用“纬线圈定向法”,确定两条经线东西方向的相对关系,从而解决地方时的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设问:地球上有多少个地方时?若每一个地方均使用地方时作为时间标准,方便吗?引出时区。介绍时区的划分,引导学生找出时区中央经线度数的特点。介绍任意经线找时区的方法。

中央经线的度数= 时区数×15°

例:(1)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2)西九区的经度范围为?

求时区数:某地经度/15°= 该地所在的时区号数

(余数小于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大于7.5,时区数为商数加1)例:求158° E、82° W分别属于什么时区?

讲解区时的概念

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的区时

例:当55o W的地方时为12点时,求其所在时区的区时?

归纳计算公式:末知区时= 已知区时±时区间隔× 1(小时)

(如时区间隔向东数过去则为“加”,向西数过去则为“减”)比较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法则的异同点

介绍北京时间,完成下列活动

1. 已知北京(116°E,40°N)的地方时是12时,求

(1)北京时间(2)世界时(3)0°经线的地方时

2. 当北京时间为2000年3月1日9点时,纽约(西五区)时间为何时?

思考:上题刚才是从东八区向西数到西五区的,如果向东数会有何结果呢?

学生通过计算会发现两种结果小时数相同,只是天数相差一天。但空间中的一个点只有一个时间,所以引出了要人为设立“日期变更线”来校正这种状况,从而引出日界线(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日界线这个知识产生的过程)

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

的分界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人为规定向东经过日界线__1天,向西过日界线1天

注意:实际应用中的日界线不和180°完全重合。

强调,一般生活中我们使用区时作为计时方法,同时也介绍一些

特别的计时方法。

学生利用日界线的知识解释课堂开头的一个问题情境。

八、反馈练习

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2008-11-13 10:33:43 771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中使用“分析”一词,表明不仅要求要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些地理意义,还要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发现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具体到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要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等相关概念,还要找出地方时、区时、日界线设立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们。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区时、日界线的划分,它综合了经纬线、地球的自转等知识,所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但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两点内容的突破:(1)经线的东西方向的确定;(2)地方时的计时规则。只有在教学中突破了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常握本部分的其它相关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虽然初中学过该部分知识,但由于认知水平和时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已经忘记了。对于学习该部分知识,预测会出现下列障碍: 1.缺乏经纬线的基础知识,不清楚经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经纬度的划分。 2.对方向的判定不过关,尤其是在本部分要用到的东西方向的判定。

3.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计算能力不过关。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1.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日界线的设立及日期的变更 六、课时:1. 5课时 七、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有个母亲乘轮船由上海去旧金山,在途中先生一个女孩,10分钟之后又生了一个男孩,照说女孩应该是姐姐,男孩是弟弟。但实际上,女孩叫男孩哥哥,何解?学了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完整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示范课《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地理组:罗曼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课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发现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要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等相关概念,还要找出地方时、区时、日界线设立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们。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区时、日界线的划分,它综合了经纬线、地球的自转等知识,所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但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两点内容的突破:(1)经线的东西方向的确定;(2)地方时的计时规则。只有在教学中突破了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常握本部分的其它相关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虽然初中学过该部分知识,但由于认知水平和时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已经忘记了。对于学习该部分知识,预测会出现下列障碍: 1.缺乏经纬线的基础知识,不清楚经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经纬度的划分。 2.对方向的判定不过关,尤其是在本部分要用到的东西方向的判定。 3.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计算能力不过关。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1.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日界线的设立及日期的变更 六、课时:1. 5课时

七、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有个母亲乘轮船由上海去旧金山,在途中先生一个女孩,10分钟之后又生了一个男孩,照说女孩应该是姐姐,男孩是弟弟。但实际上,女孩叫男孩哥哥,何解?学了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演示地球自转光照图FLASH动画,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活动: (1)思考地球为何会有昼夜 (2)如何来确定和区分晨线和昏线 (3)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地球上有无昼夜更替?如果有,周期是多长? 从而得出: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4小时),它被作为作为我们的基本的时间单位。 继续观察上述动画,同一纬线上,总是东边的点先见到太阳,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就是地方时。 思考: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的时间呢?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末知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末知地在已知地东侧“+”,西侧“–”)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情景问题: 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每天与太阳同升落,3月21日左右时,升旗时北京(116oE,40oN)的地方时为?120oE的地方时为?14oW的地方时为? 当学生计算失误时,引导学生反思其出错的原因,启发其尝试运用“纬线圈定向法”,确定两条经线东西方向的相对关系,从而解决地方时的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设问:地球上有多少个地方时?若每一个地方均使用地方时作为时间标准,方便吗?引出时区。介绍时区的划分,引导学生找出时区中央经线度数的特点。介绍任意经线找时区的方法。 中央经线的度数= 时区数×15° 例:(1)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2)西九区的经度范围为? 求时区数:某地经度/15°= 该地所在的时区号数 (余数小于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大于7.5,时区数为商数加1) 例:求158°E、82°W分别属于什么时区? 讲解区时的概念 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的区时 例:当55o W的地方时为12点时,求其所在时区的区时? 归纳计算公式:末知区时= 已知区时±时区间隔×1(小时)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地球自转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Earth rot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地球自转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

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

【高中地理复习】关于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的思考---------- “奇妙”的地球自转 一、麦哲伦的日志怎么“少”了一天? 1519年麦哲伦船队向西作环球航行,于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时,当地的日历上是9月8日,而水手们每天记录的航海日记上却是9月7日。怎么会丢失一天呢? 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明白何为“一天”? 古时人们没有精确计时的工具,也并没有一天24小时的概念,只是把经历太阳升起—落下—再升起这样一个轮回(即1白天+1夜晚),叫做一天,即一个自然日。 那么,不管这个人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只要太阳处于他的正顶上,都应该是正午,即12:00,晚上最暗的时刻,应是子夜24:00。如果他的白天黑夜刚好一样长,那太阳升起的时刻,就应该是早上6:00,刚落下的时刻,就是晚上18:00。 可是,当位于本初子午线上的伦敦处在太阳当顶的正午12:00的时候,位于西半球的圣地亚哥其实天才刚亮不久,对那里的人们来讲,时间才是早上7:00;而东半球的北京太阳已下山近2小时了,那里的人们已准备上床休息了。正是这种阳光照射的差异,导致了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时差的变化(见附图1)。

人们把地球经线分成360°后,发现不同地方所处的经线如果相差1°,他们的时差就会有4′钟,如果相差15°,时差就正好为1小时。而且东边的时间早,西北的时间迟。所以,人们为了计时的统一方便,就把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15°。 所以,人们只要从东向西移动一个时区,不管他花了多长时间,按道理他的时间就要往回调一个小时,因为这相当于他沿着地球表面反转了15°,太阳相对于他而言也就退回了一个小时的时程,这样他的时间就会比呆在原地没动的人们慢一个小时。而麦哲伦航行方向是向西穿越大西洋,再向西穿过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正好绕地球一圈,所以他的时间就会比别人“少”24小时,正好少了一“天”。 二、奇妙的“时光倒流”和“时间停止”现象 1、假设某人从某月3号的早晨8:00出发,沿纬线自东向西移动,即逆地球自转方向,将会: ①、如果他足够快,正好12小时跑半个地球,则他会发现,时间对他好像停止了,太阳位置没有动,时间也没有变,他到达的时间还是当天早晨8:00(时区不同而已)(注:如果没跨过日期变更线,则为3号当天时间;如果跨过了日期变更线,则要人为将时间往前赶1天,改成4号早晨),而且,对他而言,太阳始终刚刚升起,会处在东方地平线上方一动不动。 ②、如果他花了16小时跑半个地球,则会发现时间好像过得很慢,到达的时间将是12:00(注:时区不同,且也存在日期是否变更的问题),而且,太阳似乎走得也很慢,好像只走了4个小时,处在它平时12:00所处的位置。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

第五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规律。 3.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的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的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①借助地球仪演示“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地球仪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地球仪和太阳代表物,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 2.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逐渐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3. 了解全球各地的时间差异,知道引起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1.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下面我们具体了解地球自转的几个特点(读课本11页,找出自转的方向、周期。 (引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是不同的,如从中间和南北极。 (总结)从赤道观察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但是都是自西向东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24小时)

2.昼夜更替 (1)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 (2)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转了,昼夜还能更替吗?还存在昼夜现象吗在地球上? (讲解)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形状所致,因为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因此出现了昼夜现象,而昼夜的更替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一定要分清楚两个概念。 (转呈)因为的确自转的方向,东面的人总是比西面的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这就引起了时间的不同。 3.时间的差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页,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各地的地方时都不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来推算地球上的时差。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4页,,完成第13页活动“时差的推算” 推导: 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o,地方时相差4分钟。 教师小结: 同一经度,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早, 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 (3)指导活动:仔细观察“国际时区划分图”,想象把此图粘在地球仪有重合的部分吗? 时区:为了消除千差万别的地方时在实际使用中的不方便,把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区时:每个时区所采用的时间标准。 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使用对区时进行调整后的时刻。由于我国面积较大,东西跨时区5个时区,为了方便,我国是采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的统一时刻叫北京时间。

第三讲地球自转与时差

基础导读 一、地球自转概况 1.地球自转方向是①。 2.地球自转周期是②。 3.地球自转速度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余各地都是约③。 (2)地球自转线速度,赤道上为④,极点为0。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1.地球自转产生昼与夜交替,其交替周期为⑤ 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地方时是东方早西方晚,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⑥。 3.地球自转是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沿物体运动方向,北半球向⑦偏,南半球向⑧偏,赤道上物体运动方向⑨偏。 【探究活动一】地球自转方向、速度 ●合作探究 思考一取地球仪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转动,分别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 请画出下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 地轴指向,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思考二地球自转角速度是指地球上的点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地球自转线速度是地球上的点单位时间运行的距离。观察下图,结合地球自转的特点分析

1.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任意一点自转一周(360°)都用时23时56分4秒(略计24时)。所以每小时约转过度。南北极的角速度为,其他地方角速度都相等。 2.地球上各点(除南北极点)都沿各自的圈运动,转一周用时相同。纬线圈周长不同所以线速度也不相同,纬线圈周长越长,线速度越大。 ●创新探究 他山之石 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已知赤道线速度为Lkm/h,求纬度为M的点的线速度。(提示:如图,球心为O,地球半径为R,M为纬线圈,半径为r) ●探究结论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除南北极点外都相同,每小时约15度;地球自转线速度南、北极为,其他地点线速度最大,向递减。 【探究活动二】昼夜交替和晨昏线 ●合作探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 宁远二中蒋军艳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设计的这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是课程标准中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光照图的判别方法,分析理解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能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观图示和计算机动画理解和比较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和地理意 义。 2、通过模拟动画,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与自主思考,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其中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2、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应用到生活 四、教学方法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所以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的掌握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4、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很难去很好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地球的运动,从而能够掌握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就以上目标与教学理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如下几步。 七、教学过程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目录 前言 (3) 一、教学内容分析 (3) 1. 地位与作用 (3) 2.学时 (3) 3.教材结构 (3) 4.教材重点难点 (3) 二、学情分析: (4) 1. 知识目标 (4) 2. 能力目标 (4) 3. 情感价值观目标 (5) 三、教学目标设计: (5) 1.知识与技能 (5) 2.过程与方法 (5)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四、教学方法设计: (5) 五、学法指导: (6) 六、教学过程: (7) 1.导入新课 (7) 2.教学新课 (7) 3.课堂总结 (9) 4.板书设计 (9) 5.巩固提高 (10) 6.总结 (10) 7.布置作业 (10) 8.学生反馈 (10) 七、学习流程图 (11)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地理。 2.学时:一课时(45′) 3.教材结构: 概念 周期恒星日 地球的自转太阳日 方向 速度线速度 角速度 4.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产生的自然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节第一课时地球的自传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地球运动的概念:第二部分简述了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三部分简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这部分内容是为下一节地球的公转运动的铺垫,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轴、方向和周期等基本特点。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立体空间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昼夜交替现象,时差。 3、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 2、解释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二、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大,因为学生思维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对形成空间抽象思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只能借助自然现象解释地理意义和借助课件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方法。 四、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我们这里现在是白天而美国是夜晚?(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承转,关于地球运动人类历史上认识有一个过程:是“天动”还是“地动”?展示视频地心说和日心说视频.。 学生阅读老师讲述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堂。 教学新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过度:地球的运动有自转运动和地球公转,今天先学习地球的自传运动。那什么是地球的自传运动?展示视频(观察什么叫地球的自传运动?)问:1、什么叫地球的自传运动? 生:地球环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 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课型:单一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六、安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泽东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2分钟)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西向东”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逆时针转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 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 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 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 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 (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doc

必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这样引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参与意识)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原《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中的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实,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用实例解释区时和日界线,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传的运动规律 2、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为什么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呢? 一、地球的自转 1、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 2、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说明在不同的方位看地球。其自转的方向是不同的 二、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西向东转——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日出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有差异的。 2、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一天24个小时转过360,每小时经过15,每分钟转1 地球上时间东早西晚,经度每差15,地方相差1小时 举例说明——欧洲的足球联赛 三、区时和日界线

1、区时的概念 强调:东面的时区区时早,而西面的时区区时晚 例1:北京(东八区)12点东京(东九区) 伦敦(0时区)纽约(西五区) 例2:假设一架飞机自北京沿40N纬线上空向东作环球飞行,机上人员为了使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与途径地时间(区时)一致向东每跨越一个时区需要将手边拨快,还是拨慢一个小时?飞回北京要拨几个小时? 3、日界线:避免日期的混乱 (1)、日界线并不等于180经线,而是一条折线 (2)、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始线,同时又是一天的介绍线 (3)、日界线两侧的东、西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与时刻早晚不同的是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 (4)、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退一天,反之,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进一天 总结: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的自转,加深了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特点的认识,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他们对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实际上,地球的两种运动是同时运行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下一课要探讨地球的另一种形式—地球的公转。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产生时差

第2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产生时差 选择题 1.某船于2016年4月13日16时(当地时间)到达里约热内卢(22°54′S,43°11′W),此时深圳的时间为() A.12日3时B.12日11时 C.13日5时D.14日3时 解析深圳使用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里约热内卢为西三区,两地相差11个时区,时间上相差11小时;再运用东加西减规律,可判断此时深圳的时间为14日3时。 答案 D (2017·石家庄一模)在拼搏中放飞青春梦想,让奥林匹克精神薪火相传。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北京时间2014年8月16日20时在中国南京开幕。据此完成2~3题。 2.在南京青奥会开幕时,西五区的区时是() A.2014年8月16日7时 B.2014年8月16日17时 C.2014年8月17日9时 D.2014年8月15日17时 3.开幕式次日,运动员们观察到南京日落的方位最可能是() A.西北B.西南C.正西D.东南 解析第2题,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与西五区区时相差13小时,所以当北京时间2014年8月16日20时,西五区的区时是2014年8月16日7时,A项正确。第3题,当北京时间为2014年8月16日20时,此时南京地区昼长夜短,太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所以开幕式次日,运动员们观察到南京日落的方位最可能是西北,A项正确。

答案 2.A 3.A 4.(2017·山东省实验中学质检)北京时间2014年12月22日7:03,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4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小于1/3 B.1/3 C.大于1/2 D.小于1/2 解析日期的分界线是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与180°经线,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为地球上新的一天。此时,北京时间为2014年12月22日7:03,则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为14°15′E,从而我们可以把该思维过程转化为下面的图形,很明显此刻12月22日的范围小于全球的1/2。 答案 D (2017·北京海淀质检)2014年10月8日的月全食开始于北京时间17时14分,结束于当日20时35分,下图为此次月全食过程中某时刻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此次月全食期间() A.太阳直射在赤道 B.东半球各地均可观测到该天象的全过程 C.地球上白昼范围与黑夜范围的面积相等 D.黄赤交角度数逐渐减小 6.若①点经度为100°E,③点经度为120°E,则地球表面() A.①的自转角速度与②相等、线速度比②小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 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课型:单一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六、安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泽东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2分钟)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西向东”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逆时针转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I (高一上)“地球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融安县高级中学地理组雷婷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图,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限于学生对初中这一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高中教学的着手点是逐步深入,对概念的表述和解释要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容易理解和更接近实际情况,要注意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而且对于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通过一些学生探究容易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物和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亮标】(2分钟) 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通常酒店大堂都有很多时钟,显示出不同地方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时间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展示目标: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