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创作领域的现状,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提出并深入阐释了“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并分析了在该理论指导下,带领团队完成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一批当代建筑的创作实践。

关键词:建筑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创作实践

建筑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实用性科学,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宜生活和创业的空间环境,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作为人类文明的文化载体,建筑通过空间形态传译文化信息,达到物质功能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它既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又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但城市"千城一面"和文化缺失严重,建筑精品不多,距离人们的高品质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建筑师,必须对建筑的文化本质和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面对当前混乱的建筑局面,要树立正确的建筑观。我在多年的建筑创作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建筑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即建筑要坚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是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基本点。

1、建筑的整体观

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建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工程学……,包含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汇和整合。就一幢具体的建筑而言,它涉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营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筑功能与造型、内外空间布局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建筑师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要树立正确的建筑整体观。

建筑整体观的核心是和谐和统一。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设计对象中各影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并非简单的同一,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既突出主题,并加以提炼和概括,形成韵律和秩序逻辑;又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和而不同”,在和谐中做到丰富多彩。此外还应注意细部的设计,使整体风格特征从总体到局部得以延伸,使设计更趋完美。

中国传统的城市有明确的轴线和组织肌理,体现出很强的整体特色。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如巴黎、巴塞罗那,堪培拉……也均以其整体性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当前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城市混杂无章,建筑语言混乱,丧失了城市的整体美,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建筑的整体观一直是我们从事建筑创作首先遵循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近年我们在全国参与了一大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以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为突破点,倡导“环境育人”理念,在建筑整体观思维引导下,把城市设计、建筑及景观结合起来规划设计了一批整体化的新校园(图1,图2,图3)。

建筑的整体观既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思想,也是一种规划设计的方法。建筑实施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持续整体化与综合的过程,需要每一部门、每一个环节协同配合,服从整体,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图1 整体观指导下的大学校园规划

图2 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一体

图3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

2、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大规模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了冲击,人类从这些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获取科技与人文的同步发展。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贯穿在建筑的全过程中,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建筑空间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节能技术、集约化设计、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筑全寿命期的投入和效益等各个环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当今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资源耗费、文化缺失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病,不但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要结合国情,当前特别要注意倡导生态优先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特别要贯彻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在应用和发展节能、低碳环保新技术的同时,更多注重当地适宜技术的挖掘和应用。建筑创作要因时因地制宜,重视空间的集约利用,不追求“高、大、全”;重视文化的传承,延伸优秀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

树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团队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2010年,我们承担了江苏省泰州科学发展展示中心的规划设计。该项目位于泰州新旧城区的交界处,我们从挖掘当地传统民居的文化入手,回应和延伸地域的文化和环境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规划布局、建筑空间设计到设备和管理等全方位综合考虑,采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节能、环保措施和应用低碳材料与技术,并引入智能化管理机制,建成一组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保建筑,并被评定为三星级绿色建筑(图4,图5)。

图4 泰州科学发展展示中心分析图

总平面布局与周边城市空间关系的协调统一、剖面设计既体现了地方特色,也与节能设计相适应

图5 泰州科学发展展示中心

3、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优秀的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与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具体的地形地貌和城市环境相融合。

从环境的角度,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受区域地理气候的影响,不同的纬度和地形形成不同气候环境。例如南方炎热地区与北方寒冷地区建筑各异,山区建筑与滨水建筑会有所不同。又如位于五岭之南的广东,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树木常青,人们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因而建筑处理注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和园林绿化配置,逐渐形成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就具体的环境而言,建筑所在地段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建筑周边的城市环境以及当地建筑材料和技术,都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形态和平剖面设计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尊重生态环境,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特点,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宜居的人居环境。同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建筑设计要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尊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此外还要重视地方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做出正确定位,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和色彩等诸方面下功夫,结合功能,整合、优选,就有可能创作出有地域特色又与环境和谐的建筑。

从文化的角度,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文脉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师应在地区的传统中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并与现代科技、文化密切结合,表达时代精神,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建筑的地域性,是我们团队从事建筑创作遵循的一个基本理念和设计方法。每个项目启动之初,我们都会从地域的环境和人文因素中去提炼地域的特点,从特点中去寻找它的创新点,确定设计构思的定位。2009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既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也激发出我们卓越的民族团结和凝聚精神,折射人类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观。我们承担了映秀震中纪念地的设计,该项目基地选在山坡上。我们结合山丘地形,将建筑嵌入山中,通过空间的下沉、上升、转折、明暗、收放等等的变化,使人的情感从凝重逐渐释放到理性,将地震区独特的山丘环境、独特的主题和场所精神完全展现出来,建成一坐融入大地的纪念馆(图6)。另一个突出的范例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创作室,规划把扎根于校园内一组破旧的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建成尺度宜人、建筑与岭南园林和节能环保密切结合,既延伸历史文化特色,又充满活力和时代感的创意场所,成为当代岭南地域建筑的力作(图7)。

图6 映秀震中纪念地

图7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创作室

4、建筑文化性

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反映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所体现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它通过建筑具体的体型、空间及其室内外细部构成建筑的整体,表达出建筑的特征、风格和精神内涵。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大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是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像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帕特浓神庙、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一般而言,建筑的文化性是对一座建筑相关特点和品质的最高概括。

从人文的角度,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人类文化大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通行的,如果离开了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原创的能力,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不同类型的建筑,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基本性格。例如,一组住宅、一所学校、一幢办公楼、一座剧院……等等,不同建筑类型自有各自的基本文化性格和精神特征,这是因为不同的使用功能,带来建筑在空间、布局及室内外环境需求上的变化。在这方面,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应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文化表达的意向,而并非各行其是,无章可循。但建筑又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观、美学观、价值观,不同的地域差异以及具体环境、技术条件的影响,使得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建筑,也会形成各自的特色。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建筑文化必然多元化发展。从建筑创作的角度看,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环境,满足使用的要求,同时要有清晰的文化定位,而设计中所采用的建筑语言和表达方式,因时间、地点、条件和文化的差异和变化,所形成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常常是多元的(表1,图8,图9,图10,图11,图12)。

图8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图9 天津博物馆

图10 安徽省博物馆

图11 广东南海会馆

图12 梅州客商会馆5、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跨度、高度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建筑创作领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设计观念、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建筑师应立足创新,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所处时代的特色,体现这个日新月异时代的科技、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方向。

随着当代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诸如生态学、拓扑几何学以及参数化设计等新的观念和手段被引入建筑创作中,极大地拓展了建筑语言的范畴。建筑师应加强学习,了解学科新的动向和发展,不断扩大和充实知识面,同时也要有分析的眼光,汲取精华,充实自己的设计,以创新的思想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和要求。

伴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正面临城市混乱、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耗的危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效利用资源,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创建宜居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和遵循的原则。当代建筑创作必须重视人居环境的建设,在设计中注意资源节约,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好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科技与人文同步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的发展正走向文化趋同,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地区界限的打破,但并不等于要抛弃特色,不等于抹杀传统和地域文化。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而离开创新,就缺乏继承的动力,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推动文化的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创新。

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要处理好时代精神与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拼贴传统符号或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寻求与现代思想与技术的结合。在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实践中,我们坚持包容开放的态度,敏锐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立足创新,将现代的材料、技术和创新理念,融入到建筑主题的表达中,创作了一批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例如,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以“石破天惊,大地情怀”为主题,采用简练、方正、大气的体型,恰如其分的表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崇高精神和辉煌成就,而其中主立面外墙则直接通过GRC板材的像素化处理展现了若隐若现的钱学森的光辉形象,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图13,图14)。又如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环境育人”思想,创建了一个有岭南文化和南欧风格的现代化绿色校园(图15)。此外我们在超高层建筑中,已经建成的广州西塔及利通广场,彰显了现代科技、节能技术和现代建筑简练、大气的文化特色(图16)。

图13 钱学森图书馆东南全景

图14 像素化的外墙设计

图15 澳门大学

图16 广州利通大厦

6、“建筑三性”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的人文文化和地域的环境和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和升华,时代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综合和发展。综观世界上许多优秀建筑的创作,都体现了“三性”的综合。建筑师从构思开始应很好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建筑的“三性”原则进行创作并贯彻始终,就有可能创作有特色的现代建筑。

综合考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一个普遍性原则,它是创意设计的起点,也是建筑创新的前提和依据。

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高潮,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建筑设计领域十分活跃,建筑师处于黄金的创业年代。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创作思想,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在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和强势引入的影响下,设计思想处于混乱状态。有的设计盲目抄袭西方,误以为西方就代表现代,把潮流当作经典;有的设计搬用传统形式或符号就以为是弘扬传统特色而缺乏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城市普遍存在"千城一面"现象,未能扎根于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国特色逐渐消失,在错综复杂的设计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找不到正确的

创作方向。世界上许多优秀建筑和大量成功的创作实践表明,体现地域、文化和时代的和谐统一,综合考虑建筑的三性就能“量身定做”,设计出有创意和特色的好作品。

多年来,我们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以“两观三性”为核心的建筑创作理论,建成了一批有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工程,得到社会的认同。对每一个项目,我们从地域入手,探寻建筑空间形式和场所精神生成的依据,继而以此为基础,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并与现代的材料、技术和美学结合,构成有文化和时代气质的新建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两观三性”理论的范例。中国馆传承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思想,整合多种中国元素,融入城市和世博环境,彰显中国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和节能环保技术相融合,既中国又现代,成为国人为之自豪和骄傲、体现中国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而载入史册(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

图17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西向实景

图18 中国馆西南全景

图19 中国馆远景

图20 中国馆局部特写

图21 中国馆主动生态节能图

图21 中国馆结构体系

(整理)东南大学建筑快题设计总结.

快题作业 设计的主要要求: 1,环境设计(总图) 2,功能设计(主要功能不能有错) 3,形式设计(形式不要太怪,但也不能象工民建那样一个房间一个窗户) 4,技术设计(要有些结构构造支持,例如室内外要有高差,屋顶有女儿墙)是画剖面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 快题班三周共分三个阶段,每周一个. 第一阶段:基本功训练(透视图画法,线描,淡彩,色纸) 第二阶段:五个设计题目,由小到大. 第三阶段:测试阶段,三到四个模拟考试,教师不再改图,按考试的六小时交图. 今天没有作业,主要是准备工具.明天开始第一次作业. 本次快题辅导班为期三周,由黎志涛,龚恺等老师授课,来自各地的考生200余人将中山院114围的水泄不通。黎老师第一次讲课,主要从准备工作,答题技巧,表达重点等方面作了详细解说 第二天讲课内容 今天讲的是怎样求透视,主要是几何制图加感觉,要求的快.黎老师举例他要求做两点透视, 不要画鸟瞰图(规划除外),因为两点透视是天空做背景,鸟瞰是地面做背景比较麻烦,透视求出来以后要加配景, 配景主要是自己找书抄例子,人不要画太大,主要画在入口处,汽车不要画因为透视不好求,透视图要画阴影, 阴影是两面受光比较方便,今天的作业不用交,明天在今天的稿子上继续画钢笔淡彩,明天上午继续讲课发任务书. ————————————————————————————————————————————————————————————————这次课有两个作业,主要是根据平立剖求透视,六小时完成。今天的作业不用交,明天在今天的稿子上继续画钢笔淡彩,明天上午继续讲课发任务书.

透视图选择视角很重要,同样的建筑,不同的角度有时看上去就很不一样。 另外,快图要体现“快”,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计算时间,因为在教室里比较从容,但考场上就是另一回事了。 透视图不一定要徒手,看各人的喜欢,教师评图时并没有这种取向。———————————————————————————————————————————————————————————————— 今天是第三天,主要讲钢笔淡彩和配景。 用钢笔有一些要求,画线用一根,不要重复描;图面要放松,不要紧;一般小幅图用徒手,大幅图用器;阴影可用灰色马克笔,不要把钢笔线条盖住;天花板不要涂黑可以打点。 配景主要注意两点, 第一是构图,要做到天大地小,正面大侧面小。 第二是空间层次,要有近中远三景,如果建筑较长可以画点树遮挡,画人不要太逼真,头画在视平线上,人的位置一般放在图的区位中心,表示出建筑的尺度。 明天讲色纸表现,准备A3大小的纸,不要太深色彩不要太鲜艳。 今天第四天。 首先徐敦源老师点评昨天作业。他说,作业分ABCD四等。 A:透视正确,表现较好,明暗层次、素描效果好,配景较好,突出了建筑。 B和C:总体效果可以,缺点是建筑轮廓、比例,屋顶坡度太陡,线条潦草,层次不分明,配景喧宾夺主。 D:图面潦草,轮廓不对,配景乱画,明暗关系不对。 接着黎志涛老师开始讲今天的内容——色纸表现。

东南大学建筑学课程

培养计划 1. 教学目标 本专业培养建筑学领域素质高、能力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优秀建筑设计人才。围绕建筑学专业评估标准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职业要求,学生应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在建筑学领域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能力。 2. 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①一年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历史遗产保护等各专业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为:1、帮助学生建立以模型研究为主要研究工具,以观察、讨论为重要研究推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研究的能力。2、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价值观。3、建立和泛建筑设计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框架。4、帮助学生了解各个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兴趣。 二、课程内容 1、建筑设计基础I (1)空间生成:以现代主义抽象绘画为底稿、板片、杆件、盒子三种类型模型材料为操作对象,探索不同的模型操作,观察特定操作产生的空间特征,并加以记录和总结。 (2)设计建造:以木材为建造材料,设计、建造一个可供单人进入的遮蔽物。首先对各种木料观察、实验,总结其视觉、加工、连接等方面的特质,由此发展出遮蔽物的构造节点、形成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际建造加以实现和总结。 (3)空间组织:以建筑师工作室为题讨论具有一定功能、环境要求的建筑空间基本组织方法。练习以先例分析入手,总结较为常用的6种空间组织方式,之后结合尺度、环境、功能、建造等讨论话题推进设计发展。 2、建筑设计基础II (1)空间概念:以板片、杆件、盒子三种类型模型材料为操作对象,制作一个立方体,探索设计操作和空间形态间的逻辑关系,发展出具有强烈空间特征和造型特点的空间构成作品。 (2)城市空间:从城市环境研究入手,分析给定街区的城市空间特征;之后,在给定城市区域增加一个建筑体量,保证这一体量添加过程对现有城市空间产生积极影响,以此产生设计目标的体量和基本空间关系。 (3)空间建构:在前一阶段的成果基础上讨论空间建构的其它基本问题,实现建筑功能、结构、构造和空间的互动,形成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 三、上机实习要求 学习Sketchup、ADOBE INDESIGN、AUTO CAD 等软件,应用以上软件进行设计研究和设计表达。通过互联网收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四、能力培养的要求

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

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 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详细信息见附表) 何镜堂,肖大威,郭卫宏,倪阳,冒亚龙,张振辉,吴中平,黄骏,包莹,郑少鹏,丘建发, 窦建奇,陶金,梁玮健,何炽立 项目简介: 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一直是建筑设计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城乡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风貌逐渐丧失,建筑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如何结合国情,弘扬地域文化,走绿色建筑创作道路,是当今建筑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以前学界对地域文化、绿色技术孤立研究比较广泛,但两者交融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研究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属于何镜堂院士提出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三个层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对于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融合绿色建筑技术、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城市品质、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创新点如下: 首先,凝练出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体系,在揭示建筑发展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融合的整体创新和可持续创新理念,是对“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的深化与拓展;其次,总结出产学研结合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多专业协同创新的方法体系,建立创新团队和研究基地,提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模式;再次,归纳出智能化加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应用技术体系,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艺术地融入主动与被动结合的适宜性绿色技术,并通过智能化控制的方式提升建筑性能。最后,在理论体系指导下,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有效推动了实践创新。 本课题所取得的成果有: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创造性的提出了“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体系”。项目组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

建筑类论文

基于抽象—隐喻模式下地域性建筑创作手 法分析与实态调查研究 摘要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很多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在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历代以来需要研究的重点,建筑创作已经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都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民居的产生是由众多的地域性建筑灵感而创作,也是老一辈人不断传承和实践而产生的。 关键词:全球化;建筑文化;地域性 引言 建筑师创作具有一定的目标性,设计建筑开始的时候,设计过程中追求目标符合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地域性建筑研究的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追求需要精心研究和总结,遵循普遍的规律,理性地把握起来,地域性的建筑创作,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让建筑及其环境,具有赏心悦目的感官特点。建筑的设计具有地域性的认同感,地域性的建筑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出发。在地域特色的影响下,建筑师们在进行地域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创作中实践的新方式,将最终的建筑作品呈现出来,这种地域性的特点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建筑创作方法研究也是从这里开始切入。

1建筑的现状研究 1.1传统民居的现状与境遇 民族传统是民族建筑的瑰宝,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多年以来,各地区存在着众多的地域性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了建筑师们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优秀风格和方式。在多年的实践,经验累积下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建筑实践中做指导。 我国地域式建筑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地域之间的文化特征和气候条件也相互不同,由于各地方的居民住处建筑别具一格、异彩纷呈。居民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现如今社会中建筑的发展也就有所差距,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独立特征和规律。建筑的地形特征也是通过多元化的态度呈现出来的。目前社会上来说,很多传统的居民建筑在经过不断地破坏,才得到保护和延续的过程。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惠州的居民、还有客家的土楼,这些都是在历史的车轮的影响下,不断经历的过程。这些建筑无论是传承还是发展都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很多古老的建筑面临困境的时候都应该引起注意,对于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物或者博物馆,都是要效仿民族建筑的形式而出现的。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doc 8页)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doc 8页)

东南大学建筑快题设计一九九三 研究生活动中心设计 一、任务: 某高校为满足广大研究生经济性的课余文化生活的要求,就在该校研究生生活区兴建研究生活动中心一座(地段见附图),总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 二、要求: 1、文字部分:(必须写在图纸上) 1)、各部分用房的面积及组成内容分配由考生自定2)、各主要用房列出任意三组以上的设计参数 2、方案部分: 1)、紧密结合周围环境 2)、创造富有个性的造型特征 3)、功能分区合理 4)、做好室外环境设计 三、图纸 1、总平面:1:500 2、各层平面:1:200

三、要求: 1、严格按规划红线控制的范围进行设计(附图斜线部分) 2、与宾馆主体建筑连接部分,流出车道 3、综合楼可设计一低下层 4、各功能项目面积,空间自定,各项目依据考生理解可自行增减内容 5、可有房间均不布置家具设备 6、建筑造型设计应考虑主体建筑匹配 四、图纸: 1、总平面:1:500 2、各层平面:1:300 3、立面一个:1:300 4、剖面:1:300 5、透视自定 东南大学建筑快题设计一九九五 小别墅设计 一、任务: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拟在环境优雅,交通方便,基础设施齐全的山地开发一个别墅区,作为商品房出售,对象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客户,基地东临湖面,景色秀丽,地形图中虚线为拟拆除建筑,点划线为用地范围. 要求在基地范围内作一别墅的单体设计(用地位置任选) 二、要求: 1、结合地形,考虑到车辆到达的可行性

2、结合环境,做好朝向与景向德设计 3、使用方便,空间合理灵活 4、造型新颖,美观大方 5、有实际建造之可能性 三、面积: 1、每户占地200M,范围不小于50 M 2、每户建筑面积250M 四、内容: 1、起居室,小客厅,餐厅,书房,厨房,洗衣房,车库,储藏室 2、卫生间与厕所,卧室四间,另设保姆间一间,客人卧室一间 3、门厅、阳台、平台等按需要合理布置,花园应作绿化布置 五、图纸: 1、总平面:1:500(在地形图上标出所选择设计方案的位置) 2、平面图:1:100(标出等高线,注明设计标高与绝对标高) 首层平面做出环境布置及各层平面的家具布置 3、立面两个:1: 100 4、剖面两个:1:100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创作领域的现状,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提出并深入阐释了“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并分析了在该理论指导下,带领团队完成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一批当代建筑的创作实践。 关键词:建筑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创作实践 建筑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实用性科学,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宜生活和创业的空间环境,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作为人类文明的文化载体,建筑通过空间形态传译文化信息,达到物质功能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它既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又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但城市"千城一面"和文化缺失严重,建筑精品不多,距离人们的高品质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建筑师,必须对建筑的文化本质和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面对当前混乱的建筑局面,要树立正确的建筑观。我在多年的建筑创作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建筑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即建筑要坚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是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基本点。 1、建筑的整体观 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建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工程学……,包含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汇和整合。就一幢具体的建筑而言,它涉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营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筑功能与造型、内外空间布局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建筑师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要树立正确的建筑整体观。 建筑整体观的核心是和谐和统一。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设计对象中各影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并非简单的同一,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既突出主题,并加以提炼和概括,形成韵律和秩序逻辑;又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和而不同”,在和谐中做到丰富多彩。此外还应注意细部的设计,使整体风格特征从总体到局部得以延伸,使设计更趋完美。 中国传统的城市有明确的轴线和组织肌理,体现出很强的整体特色。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如巴黎、巴塞罗那,堪培拉……也均以其整体性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当前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城市混杂无章,建筑语言混乱,丧失了城市的整体美,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建筑的整体观一直是我们从事建筑创作首先遵循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近年我们在全国参与了一大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以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为突破点,倡导“环境育人”理念,在建筑整体观思维引导下,把城市设计、建筑及景观结合起来规划设计了一批整体化的新校园(图1,图2,图3)。 建筑的整体观既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思想,也是一种规划设计的方法。建筑实施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持续整体化与综合的过程,需要每一部门、每一个环节协同配合,服从整体,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 ·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 伏羲氏女娲 直尺规 画方画圆 □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 ·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狮子 ·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 ·鱼的演变: ·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 从五千年文明说起 □时间轴: □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B.C.21——16世纪) 二、商 三、周 ·案例: 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 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 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 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 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 ⑸河南偃师二里头 ⑹殷墟 ⑺西周蕲(qí)春 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 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 一、战国及秦 ⑴背景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开始使用 ⑵成就 ·高台式建筑

地域性建筑美学

地域性建筑与其美学特征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程文 学号:201110501006 指导老师:李仁伟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使建筑具有了意义。“地域”是指一个有同质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似的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包括同样或相似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域不同于自然区域,也有别于行政区域。而地域性建筑则是指与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建筑。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反映着美的思想,展现着美的形态,体现着美的价值。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建筑的意义是人类为自己在自然中的生存而寻找和建构一个立足点 世界如此之大,建筑的美各有千秋。建筑的美往往随着不同地点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在极小的聚居地里面,建筑美反而有往往出现同种风格的情况。这是因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和自然环境有关。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意义与动机之一,所以说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比如说常降雨的地方,房顶设计普遍较为尖突,而不常降雨的地方,常常是平顶房等等。其次决定建筑风格的还有当地的地形有关。地形比较陡峭的环境,往往建筑风格偏向简化、依地而建。建筑作为物质的存在,离不开物质构成。在建筑的发展史中,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另外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 融合于自然界中的地域性建筑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到建筑带来的愉悦,反映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了自然美的形态。不但体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建筑的自然属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明显的归属感,体现了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地域性其次还和风俗文化有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精神的体验,是人类文化的结果。不同的文化赋于建筑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建筑形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包涵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 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因素,它反映出地域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特征,是影响地域建筑形态的一种基本力量,尤其是聚落的整体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不论是原始的巢居、穴居的居住模式,还是现代健康的居住模式,无不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建筑的发展史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宗教只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的一种信仰体系,这种系统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后,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

中国建筑作品赏析

安徽牌坊—棠樾牌坊群 牌坊,是历史授予黄山的勋音。历史上,黄山(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诞生过李廷、朱熹、毕升、胡开文、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淡;尤其是在这程朱理学的故乡,妇女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至深,出现过一大批以《儒林外我》中王三姑娘为代表的节妇烈女。旧时代为旌表这些“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黄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这些历史的陈迹虽屡遭破坏、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建筑风格混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建筑专家们认为: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古牌坊 在棠樾村头,坐落着7座气势恢弘的古牌坊。这些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述说着几百年来这座村庄的兴衰。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已是黄山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庭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庭。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一连7座,建筑风格混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据建筑专家们讲: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历史简介 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又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 棠樾牌坊群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摘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本文从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借鉴参考。 地域化并非仅是和传统的连接和延续,更重要的它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走立足于地域性的道路,建筑设计不能仅是在不同区位上的复制,而应当是如何适应场所的思考,这样才是建筑设计中地域化表达的追求。 1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在介入原有城市环境时要特别注意形体与场地环境的调和,一个符合场所特点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特殊的场所性上升为明显的地域性。继承式协调包括形体塑造、立面组织、颜色质地和轮廓线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处理,使建筑与周围建筑在风格上统一、在符号上共用、在构图上相容、在形体上互补从而达到协调。继承可以是整体上的继承,也可以是局部构图或细部元素的继承当建筑面临城市线性街道空间时,多在建筑底部较自由地运用一些传统的造型元素,形成连续的立面形象,提高场所的印象性,而主体部分以简洁的现代形式为主,并适当地作些后退或体量分解的处理,以减弱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突出底部的人性尺度及与街道的协调关系。 2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2.1场地的相关因素对建筑平面设计的影响。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

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2标准层平面形式设计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以直、曲线为“刀”来切割上述简单几何形,构成多种形态)、剪切法(几何形在“剪切”作用下错位)、平移法(几何形的一边或数边向外平移)、叠加法(相同或不同几何形错位相叠)。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

关于铝合金门窗三性检测规范

关于铝合金门窗三性检测规范 门窗三性: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能。 门窗的物理性能包括空气渗透、雨水渗漏、抗风压、保温、隔声、采光等。后三种性能,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有特殊要求的门窗才需要进行检测;前三种性能在门窗型式检验中为必检项目,门窗的物理三性一般是指这三项性能。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建筑外窗物理三性检测的标准。即:“(GB/T7106-86)《建筑外窗抗风压性能及其检测方法》”、“(GB/T7107-86)《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8-86)《建筑外窗雨水渗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随后,国内一些大城市开展了门窗物理三性检测业务,而我区则是在90年代末才开展此项业务的。 :(1)从节能和防尘方面考虑,确定门窗的夺气渗透性能(2)根据工程所在地气象部门多年统计的风雨交加的最不利情况,确定门窗的雨水渗漏性能(3)计算出工程所在地的风荷载标准值后,确定门窗的抗风压性能工程所在地的门窗风荷载标准值可参考JGJ102—9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W&W。式中:w为作用在窗上的风荷载标准值;w。为基本风压;睦为阵风风压系数,取225;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风荷载体型系数,一般取士1.5。据上式可算出南宁地区和北海地区各建筑层高的风压(表1)。表1由表1可看出南宁地区风压不大,如选用144广西土木建筑2001莲塑料窗,则3O层下用低性能窗优等品即可。而北海地区在8层上就必须先用高性能优等品(安全检测风压达到3500Pa,即现行标准中抗风压的最高等级)上的门窗。因此,只有建筑设计者在了解门窗物理三性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程提出要求,门窗生产企业据此没计制作符合要求的门窗,才能确保门窗的使用安全。4有效发挥物理三性检测的监督作用依照建设部(97)建计许字第201号文“关于建筑门窗、幕墙生产许可证换(取)证的补充通知”要求,铝合金窗、塑料窗申证单位均平开窗覆盖推拉窗,即换(取)证企业只需进行某种系列规格的平开窗的抽样迭检即可。这是国家为了简化申证过程所采取的措施,是着重从生产环节对门窗的质量进行控制。其弊端表现在①工程中大量使用推拉窗,而企业却无推拉窗的物理三性检测报告,极易造成事故隐患(从我们检测情况来看,由于平开窗的结构特点,同一企业生产的平开窗的性能常大大优于推拉窗)②对企业在申证过程中所制样窗采用优质材料,而工程用窗采用劣质材料的普遍现象无能为力⑧广西各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对门窗物理三性的要求也不同.生产许可证制度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目前,各省市在控制门窗的质量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如天津、上海实行准用证与生产许可证制度,即当地企业获得由技术监督部门棱发的生产许可证后,当地建设部门发予准用证;外省企业进入当地市场,则只须申办准用证武汉从1999年开始实行准用证及针对每项工程的抽样送检制度,即企业获得准用证后,仍须针对每项工程进行抽样送检。江西从1998年开始实行准用证与生产证可证制度,同时对进行每项工程抽样送检的管理办法;广西目前实行的是生产许可证制度。无论实行哪种制度,门窗物理三性检测都是门窗质量监督的主要手段。从实施的效果看,武汉、江西所采取的措施更具质量控制作用。因此,笔者建议目前广西除应建立生产许可证制度外,还应建立对每项工程抽样送检的制度,便真正

浅谈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的建筑创作

浅谈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的建筑创作 摘要:文艺复兴期间,在建筑设计成为脱离于手工劳作的艺术化脑力创造过程当中,在建筑师成为脱离于无名工匠的艺术家的过程中,建筑绘图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绘图、建筑师和建筑设计三者关系的探讨,强调了建筑创作中的非物质特性,或者说建造之外的纬度。以非物质为空间实践的焦点,作者重新审视了建筑绘图在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同时进一步提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的结合给建筑创作带来灵活性的可能。[2] 关键词:建筑绘图;建筑师;建筑设计;非物质 设计建筑师(Designingthearchitect) 建筑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构想者,作为监督建设情况的客户代表,被赋予多样化的身份。有时其社会地位高,但更多的时候地位比较低。中世纪期间,绘画、雕塑和建筑是受到手工劳作局限的三种视觉艺术,同时受制于工匠行会。在这些行会中,画家和负责制造颜料的药剂师、雕塑家和金匠、建筑师和石匠、木匠相互联系(Kristeller,1990,p.17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掌握和控制了

绘图(而非建造),建筑师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新身份。15世纪之前,图被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两维的平面,其中的图形仅仅是表示三维物体的记号。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图纸逐渐被频繁运用,但有证据表明其仍然是建筑物构筑活动中的次要部分。很多训练用的图是被画在一些易于擦写的媒介上,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图纸才被永久保留(Robbins,1997,pp.16-17)。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对于图纸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变革。绘图被当做是三维世界真实可信的描述,同时图纸被认为是通向三维世界的窗口。由于纸张造价低廉,图纸成为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和新再现方式。通过这种再现方式,图纸上的线条和实际物体之间建立了有比例和有尺寸的直接联系。免费毕业论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12973287.html,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绘图产生并且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成为精通视觉艺术、独立于建造行业的独特身份;建筑设计和体力劳动脱离而成为一种脑力劳动。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建筑师和建筑绘图是同时降生、相互依赖的双生子。建筑不是源于无名工匠们知识的积累,而是以图纸为媒介的、建筑师的个体艺术创造。建筑师和建筑绘图的产生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虽然建筑师试图否认绘图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符号表达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符号表达 地域文化的特色化和多元化正在逐渐衰弱,这个问题如今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相对较好的现象,越来越多体现地域文化的空间设计也逐渐兴起。本方案通过研究陈炉特色建筑材料、构造的表现魅力,在餐饮空间中大量运用,使更多的人认知并了解陈炉古镇的历史、文化与装饰艺术,有利于本土旅游的开发,同时也传达了当地人的环保观念与智慧。 陈炉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如今的陈炉古镇人依然住窑洞,靠手工制陶作坊养家糊口,堆着罐罐墙、走着瓷片路……是一个建筑特色十分鲜明的古镇,其特色的形成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曾经有机会到陈炉古镇进行走访调研,镇上多样的罐罐排列组合,特色烟囱的呈现,个性的酒瓶模具隔墙,各处无不洋溢着陈炉镇的特色建筑魅力,无处不在的陶与瓷也让人们印象深刻。 一、设计方案概述 (一)选题依据。近年来,主题餐厅悄然出现,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用餐环境,无论是以动漫、帆船、女仆、车还是以年代为主题的餐厅都充分展现了其人性化的一面,越来

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它往往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对餐厅进行装饰设计,甚至食品与服务也与主题相配合,为顾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 地域文化在餐厅中的运用是塑造空间美和艺术美的重要手段。在餐厅设计风格趋于多元化的今天,餐厅的设计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功能的需求,更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人的主观感受,重视文化在主题餐厅中的运用,讲究文化的体现,突出场所精神,整个设计需要达到与餐厅主题空间性质及氛围相协调的目的。 二、方案的展开设计 (一)资料搜集。1.地域文化的概念: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会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2.主题餐厅的概念: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希望人们身临其中的时候,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3.国内外主题餐厅设计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二)方案设计定位与分析。1.方案设计定位。“陈炉印象”餐厅的主题设计是整个餐厅空间的灵魂,其地域文化是设计定位和设计内容表现的第一要素,是一个文化的诉求。空间艺术的主题性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还能引导和转变人们的审美观念,让人们尽情地领略

最新东南大学建筑历史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21世纪) 隧人氏:“用火的开始”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 有巢氏:“住屋开始” “上者营窟,下者为巢” “构木为巢,冬窟夏庐” 伏羲氏:“渔猎之始”618 “结绳记事”735 建立“数字“概念296三阶幻方“均衡为美” 神农氏:“农业之始”(稳定)中国文化纷争时期 轩辕氏:“华夏之始”龙凤图腾 1、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 2、建筑结构: ①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构木为巢” ②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 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3、建筑材料: 木、泥 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 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 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 4、建筑实例: 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六、七千年前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 ②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 仰韶时期 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③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时期 分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区 ④郑州大河村F1-4遗址 仰韶时期分隔成几个房间

⑤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 仰韶时期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 ⑥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 “吕”字形平面 一夫一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 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 ⑦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 ⑧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 莎木佳祭坛 阿善祭坛 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前476年) 1、夏:(BC21世纪~BC16世纪) 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 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 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 2、商:(BC16世纪~BC11世纪) 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①城市、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 “华夏第一殿”,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 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堂”;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 永定柱造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 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 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羡道: 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

2020-2021年东南大学建筑学考研报考指南

2020-2021年东南大学建筑学考研报考指南 本文将由新祥旭简老师系统的对东南大学建筑学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介绍、建筑学考研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建筑学院校排名等几大方面。 一、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位于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著名的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

工程教育平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主要成员。 二、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001 建筑学院(83793033) 081300 建筑学(学硕) 01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全日制) 02 城市设计与理论(全日制) 03 建筑历史与理论(全日制) 04 建筑遗产保护(全日制) 05 建筑技术科学(全日制)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或 713 建筑学综合 ④503 建筑设计基础(快题,6小时)或 902 建筑物理或 918 传热学或 925 结构力学或 935 计算机专业基础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初试科目:01、02、03、04方向:713+503;05方向:713+503;302+902/925/935/918。 复试科目:01、02方向:515;03、04方向:513;05方向:514

复试科目:513 建筑历史与理论或 514 建筑技术或 515 建筑设计(快题) 085100 建筑学(专业学位) 01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全日制) 02 城市设计与理论(全日制) 03 建筑历史理论(全日制) 04 建筑遗产保护(全日制) 05 建筑技术科学(全日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203 日语③355 建筑学基础④503 建筑设计基础(快题,6小时) 授予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报考条件:本科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专业毕业的考生。复试科目:01、02方向:515;03、04方向:513;05方向:514。 复试科目:513 建筑历史与理论或 514 建筑技术或 515 建筑设计(快题) 三、复试分数线: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环C061 朱利强 063551 气候是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气候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因。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建筑形态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气候不仅造化了自然界本身的特殊性,如地表肌理、植被等,还是地域文化特征及人类行为习惯特征的重要成因。因此,在决定建筑的各种因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气候造就了建筑。现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建筑同环境之间的代谢归根结底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用”和“防”,并应坚持两者相结合的原则:①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资源;②利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不利的外界气候对室内热舒适环境的破坏。 建筑是顺从自然而生存的,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而建筑和自然之间一直就应该顺从自然而生存,还是应该打破这个限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一方面,我们希望建筑能够符合自然的条件,合理的发展,用简单的技术与理论去建造我们的房屋,这样产生的建筑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把自己的建筑空间塑造的更加迷人和舒适,当原始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舒适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探索人工的环境,而人工的环境终究会对环境有着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开始关注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和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探索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把建筑当成环境中的一部分,让建筑也在自然界中生长,也参与生态系统的运作。这样建筑就不再是为了破坏自然而存在,而是对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用人类发明的技术去创造出优秀的建筑和供人类享受的空间,同时要让这些建筑对环境起到有意义的作用。建筑为了环境而建造,建筑为了环境而发展,建筑与环境共生,这就是建筑在环境问题中的策略作用。 而地域性建筑正是作为承载这个策略作用的一个优秀的载体而出现,由于建筑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建筑在自然方面的地域性表现。 下面举两个实例。 1. 纳尔逊美术中心 普雷多克先生在他的另一个作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纳尔逊美术中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他对沙漠气候与环境的把握。他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转化成为设计概念的主轴。由一组封闭的围墙将建筑物公共领域与内部最隐蔽的庭院与拱廊界定出来。透过刻意的安排,巨大墙面上的这些小型开孔组合出一系列可以远眺校园其它建筑物的分割画面,营造出若隐若现的远景效果。在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随太阳光线强弱与角度而产生变化的体量感与色调,用以诠释西班牙传统对于太阳与阴影的概念。体现出沙漠中人们对阴影空间所产生的特别偏好。低矮的建筑形态因一些高塔与采光天井而有所变化,就好像在沙漠里的山脉与丘陵一般。(图1)

中国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

中国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提纲 第一部分、课题的缘起和意义 1、课题的缘起 2、课题的意义 3、相关内容的限定: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 第二部分、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 1、主体特征 2、社会因素 3、文化环境 4、历史文脉 5、技术特征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的发展历程 1、先驱探索:20世纪初-1948 2、承前启后:1949-1977 3、震荡反思:1978-1989 4、多元突破:1990-1999

5、理性创新:1999-今 第四部分、先驱探索:传统建筑复兴思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背景 3、传统建筑复兴的创作思想和实践 1)、“中国固有式”建筑创作思想与实践 2)、“简朴实用略带中国色彩”的建筑创作思想与实践第五部分、承前启后:“民族形式”创新的创作思潮 1、建设新中国的时代要求 2、建筑教育对民族形式创新的推动作用 3、解放初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国建筑师创作的影响 4、民族形式创新的创作思想与实践 1)传统建筑主要特征的继承创新 2)简约风格民族形式的创新探索 3)乡土民居特色的自发追求 第六部分、震荡反思:地域特色外在表达的创作思潮 1、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

2、建筑教育中对传统建筑形式的进一步追求 3、国外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师创作的影响 4、地域特色外在表达的创作思想与实践 1)地域特色外在表达的创作思潮 2)传统建筑符号的形式主义表达 3)“民居是创作的源泉” 第七部分、多元突破:地域特色内在追求的创作思潮 1、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 2、建筑教育从形式到内在逻辑的理性转化 3、中国本土建筑理论的出现 4、地域特色内在追求的创作思潮与实践 1)侧重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 2)侧重于与人文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 3)侧重于地域适宜性技术与地方材料运用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第八部分、理性创新:本土建筑原创设计的创作思潮 1、世纪之交的历史挑战 2、建筑教育中的多元化倾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