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台湾问题是横亘在中国发展崛起道路上的一大难题,解决不好,很有可能严重拖累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的美国则在这个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或者说美国就是台湾问题一直存在并且难以解决的根源。

1、台湾问题产生中的美国因素:

1949年4月,国民党政府迁到广州,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出人意料地留在了南京,并没有随同南迁。司徒雷登在南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试探性接触。当时双方都有进行接触的意愿:从共产党方面说,能与美国改善关系,无疑有利于加速国民党政权的消亡;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大国,争取美国对于扩展将来的外交空间,加强与西方世界的联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美国看来,共产党统治全中国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为了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时也为了拉住中国,使其不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有必要试探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态度。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改变了对台政策。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台湾,美方以协防的名义,直接出兵台湾。

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当天,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名为《在亚洲遏制共产党的战略计划》,明确提出台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应立即给予蒋介石广泛的军事援助,并派出海、空军“保卫”台湾。麦克阿瑟还建议蒋介石派一个军到朝鲜参战。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与国务卿艾奇逊商量后,认为台湾派兵到朝鲜作战的建议不可取,这将引发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但以朝鲜战争为借口进兵台湾则有“必要”。6月27日,杜鲁门宣布,派遣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八艘舰只,包括六艘驱逐舰、两艘巡洋舰驶向台湾海峡,“以阻止共产党对台湾的进攻”。杜鲁门政府为了证明其出兵台湾的正当性,无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已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事实,无视美国政府参与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抛出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合国考虑”。“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笼,表明了美国企图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意图。

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美国并未向台湾派出正式的外交官和外交机构;而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后,1950年7月28日,杜鲁门派蓝钦为驻台“公使衔”代办,海军少将贾那德为驻台武官。7月31日,麦克阿瑟率领美军代表团访问台湾,与蒋介石商定,国民党的一切武装力量归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共同防守台湾。8月4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入驻台湾,建立“台湾前进指挥所”;美海军也在台北成立“联络部”,负责协调指挥台湾海军;美国政府还派出一个名叫“美国远东军驻台军事顾问团”的正式代表团长驻台湾,将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

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这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事件。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其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的用心十分明显。同时,条约又规定国民党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征得美国政府的同意,实际上在于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这样,既阻止大陆解放台湾,又不准台湾进攻大陆,美国政府企图将两岸分裂的现状固定化、永久化,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此后,美国国会又于1955年1月通过所谓“台湾决议案”,“授权美国总统于其认为必要时使用美国武装力量确保台湾与澎湖列岛免受武装攻击”。根据此一决议案,美国第七舰队及航空母舰“中途岛号”于1955年1月28日驶入台湾海峡。

2、台湾问题难以解决的美国因素

“台独”活动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有国际背景。

从历史上说,日本军国主义是“台独”的始作俑者。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即策动一些日军中的军国主义分子和汉奸分子,在台湾建立起“台独”组织;同时,驻台日本右翼军人发动“台湾独立”事件,即为“台独”活动的发端。但是,台湾重归中国已不可逆转,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行的“台独”活动遭到失败。

由于蒋介石在台湾采取镇压“台独”的措施,“台独”分子只能在海外从事活动。1951年、1956年“台独”分子先后分别在日本、美国建立组织。至6O年代中期,日本是“台独”势力的大本营。当时在日本的“台独”派别众多、组织复杂,其中以廖文毅为首的“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独”组织。

6O年代未至7O年代初,随着中日关系发展,特别是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在日本的“台独”组织逐渐衰落,“台独”活动的重心由日本转移到美国。1970年1月,“台独”分子彭明敏逃往美国;而统一指挥“台独”活动的“世界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即“台独联盟”)亦在美国成立。此后,美国成了“台独”活动的大本营。公开的“台独”势力以美国为其大本营绝非偶然。早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美国国防部成立了远东战略小组,其使命之一就是研究战后美国托管台湾方案。该小组在1942年春曾建议麦克阿瑟,从日本手中夺取台湾后,由美国军队暂时接管台湾,战后再进行“台湾民族自决”或成立“台湾共和国”,并着手培训一批“接管”台湾的行政人员。l949年1月l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文件提出,“美国亦宜扶植台湾自主分子,俾使其发动台湾独立时,可含美国之利益”。1957 年美国参议院发表《康隆报告》,建议“中共入联合国,承认台湾共和国为美国保护国”。正是在美国反华势力的庇护和支持下,在美国的“台独”势力在70年代进一步整合,有了较大发展。中美建交以后,一些“台独”组织继续在美国活动。他们用各种方式游说美国议员,争取通过提升美台关系的议案;鼓吹“台湾加入联合国”,并组织各种宣传“台独”主张的活动。1995年李登辉访美得逞,也包含了这些“台独”组织的势力所起的作用在内。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方面继续向台湾出售先进的武器装备,转让军事技术,提供“安全保证”,发展美台间的“实质”关系,阻碍两岸实现和平统一;另一方面又适当制约日益嚣张的“台独”倾向,不容许台湾当局在分裂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希望两岸关系求得缓和,以防止中美关系再次因台湾问题酿成危机。美国既向中国政府表示,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烙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对台“三不支持”的承诺,同时又诱压中国保证不对台使用武力,并明示美国不会容忍中国用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面性正是其“维持现状”干涉战略的外在表现。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新战略的意图是,尽力保持中美、美台和两岸关系的稳定,长期维持两岸“不独不统不战不和”的现状,从而达到美国可以居间利用、谋取最大的战略主动和实际利益的目的。美国为了实现其维持现状的战略图谋,兼施并用以下策略:其一是在处理两岸总体关系上实行“制独阻统”。鉴于台湾如果宣布独立,必将迫使大陆对台动武,而美国不愿意被台湾拖下水,与中国发生代价高昂、风险极大的军事冲突,因此必须制约“台独”势力,使岛内的分裂活动不至失控,同时又向台湾提供有条件的安全“保护”,诱压大陆放弃对台使用军事手段,以阻挡两岸走向统一。其二是政治上“促谈不促和”。美国同时对两岸施加影响,希望双方举行“实质性”对话,缓和紧张关系,增进交往,但又呼应台湾当局关于两岸是“民主和制度之争”的谬说,要中国足够重视

台湾的“民主化”,为两岸和谈预设障碍。美国的真意是求缓和不求和解。其三是军事上制造两岸军力的“动态平衡”。美国所关心的台海军事“动态平衡”大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台湾的整体军事力量来平衡大陆的可能用来对台作战的局部军事力量;二是以台湾武器装备和技术质量上的优势抵消大陆数量上的优势。为此,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和转让高技术。美国声称让台湾获得“最低限度的充足自卫力”, 以阻挡中国可能的进攻,同时又不允许台湾拥有影响大陆安全的进攻能力,其目标是“要确保在台湾海峡存在一种充足的均势,使得武力得以被遏制”。其四是经济上加强美中台两国三边的“相互依存”。美国已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投资国。台湾是美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美国认为,进一步发展对华对台的经贸联系与合作,既可获取巨大的经济实惠,又能拴住与两岸的关系,使大陆和台湾基于巨大的经济利益考虑,不至于冒险走上根本破坏两岸关系现状的道路。综上所述,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战略策略是:凭借超强的实力,对台湾问题实施以军事手段为支柱,政治、外交、经济等多种手段兼用的综合干涉,以图达到“维持现状,控台制华”的目标。不久前,美国战略高手们苦心孤诣设计的‘中程协议,' (其要点是“台湾不寻求法理独立,大陆承诺不对台动武,两岸长期稳定发展关系),正是这个干涉战略的产物。美国政府口口声声宣称“致力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其实美国致力于“维持现状”的和平是真,“解决台湾问题”是假。

可以说,美国是阻挠中国统一的幕后力量,也是决定性的力量。所以在研究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大业时,必须充分考虑美国扮演的角色,充分重视美国因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