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劝学(2课时)

劝学(2课时)

劝学(2课时)
劝学(2课时)

劝学(2课时)

教学目标:

1.文言知识:积累掌握“劝、假、绝”等实词的含义,“于、而、焉”等虚词的用法,“暴、知、生”等通假字。

2.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

3.理解比喻隐含的道理以及连用多个比喻内容又各有侧重的写法。

4.背诵《劝学》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掌握“劝、假、绝”等实词的含义,“于、而、焉”等虚词的用法,“暴、知、生”等通假字

2.比喻论证所要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隐含的道理以及连用多个比喻内容又各有侧重的写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高一新生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段研习,扫除字词障碍,理清基本意思,特别注意采用示范教学,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

本文比喻论证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所隐含的意思。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代关于获取教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如果要问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老师可稍作停顿)很多同学的回答是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的回答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这就是惟一的答案的话,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放羊娃”故事的循环中,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不是票子、房子、车子之类,而是要获得文明的教养,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使我们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约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让生命经学习而逐步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高尚!

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已经向人们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荀子的名篇《劝学》。

二.作者简介: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可以积善成德,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因此被放在《荀子》第一卷的第一篇。

可不用补充: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大家在以前还学过哪些儒家的代表,孔子(仁)、孟子(仁政),而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这位荀子虽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处在战国末期,政治上的动乱造就了学术上的活跃,此时,诸子百家学说都已经形成,所以荀子就有了借鉴和批判的条件和可能。那么在思想上,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观点,他反对迷信,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我们说这里他已经具备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另外,荀子还提出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广受争议的话题: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可以积善成德,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之所以如此看中学习,在他和他门徒共同编写的这部书籍里把这篇《劝学》放在第一卷的第一篇,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共32片篇,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第一篇,是我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名篇。三.解题:

劝:勉励。“劝学”就是勉励人们不停止地学习。而不是“规劝”“劝说”的意思。

四.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3.齐读课文4.学生对照注释解读课文

五.研习第一段:

1.诵读指导要处理好句中停顿

2.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本段

难点字词句(除注解外)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其曲中规

?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线)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画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本段写了哪几件自然界的事物?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

靛青颜料经过提取,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冰经过凝结,比水的温度更低。

木头经过墨绳的校正,可以被削得很直。

木材经过火烤的工艺,又会变圆。

金属的刀剑经过磨刀石打磨,会变得锋利。

君子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每天自我检验反省,会变得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道理学习的意义: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

4.那么这种论证方法是什么?

提示:5个自然界的现象与君子学习的关系具有相似性。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齐读第一段

六.作业:

背诵《劝学》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学习背诵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1.诵读指导要处理好句中停顿

2.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本段

3.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翻译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客观条件)啊。

4.从一般人到君子到圣人,为什么要借助外物?这样做有什么效果?

明确:借助外物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5.作者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论据来论证这个道理?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对比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思考讨论: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这里的观点是不是孔子的观点矛盾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结合全文,荀子也是强调学与思关系。

比喻论证五个比喻论证的论据可以指导学生翻译。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

跂而望借助外物登高博见(看得远)

登高而招借助外物登高见者远(让远处的人看到自己)

呼借助外物风闻者彰

行路借助外物舆马致千里

渡河借助外物舟楫绝江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假借,利用;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阐明借助外物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就是一种学习方式。6.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学习的?)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的。

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

7.朗读这一段。

三.研习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

停顿、正音

2.这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该怎么划分?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无以成江海”。积累

第二层:“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坚持(持之以恒)

第三层:“蚓无爪牙之利”到结尾专心

3.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分析,注重重要词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与之,从这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词类活用:上(下):向上(下),名词用作状语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的?)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5.朗读

四.总结:

1.结构特点

文章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和全文的关系是什么?

总分式,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为什么学习不可以停止呢?学习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它能提升自己,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学习应该具有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

这是典型的三段论式论说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2.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3.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可以已。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两用。

所以,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现在,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用之人。

五.作业:

1.背诵《劝学》

2.预习《师说》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正面设喻)

论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反复设喻)

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正反对照设喻)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教案方案 一、教案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案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 文言文教案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 定语后置 (1)定义: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作“定语后置”。 (2)一般规律: ①“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②“中心词+定语+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③“中心词+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1)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劝学》的导学案学生的的版.doc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 :王健 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 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 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 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 臾()跂()而望矣假( ...()步骐骥()驽( ...)规輮()以为轮知()明须.. )舟楫()者生()非异也跬...)马十驾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螯()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

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1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代表,央视文化节目如,成为文化综艺新的标杆。但由于跟风,“诗词”和“朗读”严重扎堆,渐渐使人审美疲劳。“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而总导演、制片人于蕾给《国家宝藏》下了定义——“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其实,博物院文化的流行早有端倪,《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也曾。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宝藏》播出的时机,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说起博物馆,总让人想起深宫大院;说起文物,也总让人想到历史的冰冷,仿佛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很远。而《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是因为它使那些尘封于历史的文物活了过来——请来能辐射到各个年龄阶层的演员,又在表演的各个方面精准要求演员,(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带着温度的;不但记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与我们许多人的生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比比皆是盛极一时脱颖而出休戚相关 B.雨后春笋风靡一时红极一时息息相关 C.比比皆是风靡一时红极一时休戚相关 D.雨后春笋盛极一时脱颖而出息息相关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纪录的气质、综艺的外壳,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B.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 C.其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D.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演员在表演中真正做到演“活”文物 B.让其在表演中真正做到演“活”文物 C.尘封于历史的文物被这些演员演活了 D.演员的表演把这些文物真正演活了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劝学》教学设计 肖文锋 一、教案背景: 《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最新劝学优秀教案(3课时)

《劝学》教案 高一第二周共三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论证的运用。 2、全文的背诵,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学习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研习一、二段 一、课前三分钟 由一名学生讲一首诗词或一则哲理故事等。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毕淑敏说: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 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如果我们也想获得教养,那就要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两千多年前的荀子也早在《劝学》里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2、介绍荀子即《荀子》 学生看课下注释,投影补充。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认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

3、解题 学生查字典明确《劝学》的“劝”的意思。应是“劝勉”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自主研读课文 阅读要求: (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借助字典及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考论证方法。 (3)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1、自主学习检测 (1)学生上黑板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参省 ..(cān)(xǐng)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 ..(xū)(yú)跂.(qì)舆.(yú)马 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 ..(qí)(jì) 驽.马(nú)锲.(qiè)而不舍朽木不折.(zhé) 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2)找出通假字(学生在作业本上写,投影学生的作业并纠正)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研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质疑自主学习时的疑惑,学生查字典解答疑惑,对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在引导理解。 (2)提问学生翻译本段,指导学生翻译方法技巧,并强调本段的重点实、虚词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而行无过.矣 ...己则知明 (3)提问:“学不可以已”一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面的论述。 (4)要求学生指出本段论述的事物。

《劝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劝学》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解释下列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锲而不舍: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 1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劝.学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其曲.中规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登高.而招 7、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9、积善.成德 五、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今义: 2、故木受绳则直古义:今义: 3、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 6、用心一也古义:今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 六、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兴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汉大兴兵伐匈奴 ③大楚兴,陈胜王 2、疾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君有疾在腠理 ③疾恶如仇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七、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课时提升作业九 3.9劝学资料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九 劝学 (45分钟100分)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选C。A项,“”通“煣”,使弯曲;B项,“有”通“又”;D项,“生”通“性”,资质,禀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锲.而不舍(刻) 其曲中.规(合乎)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C.绝.江河(断绝) 劝.学(勉励,鼓励) D.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圣心备.焉(完备) 【解析】选A。B项“疾”指强,这里指声音宏大;C项“绝”指横渡;D项“备”指具备。 3.下列句子对“而”意义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锲而不舍 ⑤蟹六跪而二螯 ⑥顺风而呼 A.①表转折②③⑥表修饰④表承接⑤表并列 B.①表转折②表递进③⑥表修饰④⑤表并列 C.①表转折②③表递进⑥表修饰④⑤表并列 D.①表转折②表递进③⑥表修饰④表承接⑤表并列 【解析】选D。 【知识拓展】 “而”作连词时的几种用法 1.表并列,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可译为“和”“及”“又”“并且”等,或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 2.表承接,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如“温故而知新”。 3.表递进,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 4.表转折,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劝学》优质教案教学内容

《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 学生版带问题详解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运用的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知识】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今存32篇,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自学释疑 1、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 轮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 ()而望矣 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 ()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 ()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对本部分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教师)劝学课时作业01

《劝学》课时作业01 1.(2013?山东省济南市巩固性训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参加教学评估的领导虽然只是走访了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B.日前,记者暗访这家被曝光的偷排地下污水的大型制药厂,当采访有关人员时,他们躲躲闪闪,讳莫如深。 C.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D.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几位经常聊天的老人坐在一起边议论边慨叹人心不古,还不时摇摇头。 答案:C(不厌其烦:不嫌麻烦。本句应用“不胜其烦”。) 2.(2013?河南省罗山县第二次模拟)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 ) A.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一点也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其实是如履薄冰,危机是显而易见的。 B.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认真的研究,专家们对这个名胜区的山川结构、地形地貌已一目了然。 C.黄山之美绝无仅有,描写黄山的诗文不少。在这些作品中,《黄山记》是一篇自出机杼的佳作。 D.近几年,他用经营养殖场赚来的钱帮乡里兴建了10所希望小学,人们都称赞他是位从善如流的企业家。 答案:C(A.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B.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应改为“了如指掌”。C.自出机杼:比喻写文章、诗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到,有新意。 D.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3.(2013?内蒙古赤峰二中、平煤高中5月联合考试)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面对现实中一些部门预算公开的变味,公众期望预算法修正案在强调公开之外,以更有力的规范,确保公开的“质量”,如此,才能使预算公开名至实归,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利。 B.马未都先生创作了《醉文明》,既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又不乏以史为鉴的反思,从物质文明的角度全方位诠释了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 C.彩虹4无人机是目前国内挂载能力最强、飞行性能最优的无人机,它具有在可侦查和对地攻击的能力方面超过美国同类型的“捕食者”无人机系统。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升了中国人思考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新视野,这让我们再一次重新思考如何让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答案A(B.成分残缺。在“既包括”前加“这本书”或将“创作了”改为“创作的”。 C.句式杂糅。“具有……能力”和“在……方面”杂糅。 D.搭配不当。将“提升”改为“开拓”或“拓展”。) 4.(2013?浙江省五校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黄教授认为邹家健以自荐方式参选区人大代表的举动是符合现行体制框架前提下参与选举,本身是合乎法律规定的,这体现出选民具有了相当的参政议政的自觉意识。B.近来,国内多个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成了常态。对此,肿瘤专家表示,雾霾已经成为引起肺癌的第三大诱因。 C.一年一度的春节人才交流大会日前举行,这是蛇年春节后杭州首场人才招聘会,648家用人单位提供了约1.3万多个岗位,最终近4 000人达成了择业意向。 D.借助电影上映,富阳将加强对《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实景地的宣传,让更多人的目光从影片延伸至拍摄地,为此,计划把黄公望隐居地、新沙岛等景点串联起来,推出“看电影、走实景”主题路线。 答案:D(A.“符合”之前少了“在”。B.“诱因”不需要“引起”。C.“约”与“多个”重复。) 5.(2013?山西省康杰中学第六次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②在中国诗歌里,还要有意境。 ③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 ④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⑤什么是意境呢? ⑥主观情谊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 A.②④⑤⑥③① B.②⑤④③⑥① C.④②⑤①⑥③ D.④⑤③⑥①② 答案:B(根据已给句中的“有了……有了……有了……就足够了吗”,可以判断下面句中应搭配“还要有”,所以排除C、D两项;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此才符合正常的逻辑顺序,⑤应在④之前,所以排除A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孟子》《荀子》中的段子放在一起读,有些意思。 孟子说:“ 今夫彝麦,播种而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①,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孟子·告子上》) 他以大麦喻理,播种土地、时日相同,都会蓬勃生长,到夏至成熟了,却因土地肥瘠、雨水多寡,人工勤惰,最终收成不同。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劝学》教案

9.劝学 荀子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9课《劝学》。 二、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理解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同时注意一些重点词语,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 持”“专一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1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五、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六、教法选择: 诵读-体会 七、学法指导:读思结合,感悟作品。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

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 òu(4)zhòng(5)yòu 通“又”;pù(6)zhì 通“智”(7)xìng 通“性” 4.指名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劝学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6.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和成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 【教学方法】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且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故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层次诵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其次通过指导学生探讨交流、分析评价来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1.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 3.搜集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助读法完成教学目标。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一、课文导入 有一句话说: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你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稍作停留,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是先秦散文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弟子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三、检查朗读、正字正音 1.解释题意: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劝勉的意思,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抽1-2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 3.正音: 槁.暴(gǎo)跬.步(kuǐ)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e)

高中语文必修3课时作业8:第9课 劝学

第9课 劝 学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君子生非异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不假.(凭借,依靠)思索 B.????? 冰,水为.(做,凝成)之 为.(为了)之奈何 C.????? 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 情致.(兴致,情趣)一也 D.????? 劝.(鼓励)学 劝.(劝说,阻止)架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名句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9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 疾:快 B .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 一:专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C.????? 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8.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 .从所选的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荀子《劝学》三课时导学案

必修四第15课《劝学》(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荀子以及作品风格。 2、正确朗读文章的疑难字词。 【学习重难点】 学习第一段,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结合课本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担任稷下学官祭酒。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自主学习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劝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生版)

《劝学》 ——【战国】荀子(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轮(句式),其曲. 式)。故木受绳则直,金.(古今)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古今)而日. .. 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注音)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 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注音并解释)者,非能水.也,而绝. 假.于物也。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注音)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注音并解释)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注音并解释)。蚓无爪牙(古今)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古今)一.也。蟹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二、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三、分析文中加波浪线且加阴影的句子的句式。四、归纳“而”“之”“焉”的用法

1.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 ) (2)吾尝跂而.望矣( )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10)蟹六跪而.二螯( ) (11)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 2.之:A. 青,取之.于蓝( )輮使之.然也( )锲而舍之.(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3.焉: A.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五、课文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荀子,名,战国末期国人。荀子是孔孟之后著名的家学者,是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人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荀子的著作有______二十卷,共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____,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善用比喻。 (二)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已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2:第9课 劝学

第9课 劝 学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 C [解析] A 项,“知”通“智”;B 项, “有”通“又”, “暴”通“曝”;D 项,“生”通“性”。 2.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不假.(借助)思索 B.??? 冰,水为.(做,凝成)之 为.(为了)之奈何 C.??? 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 情致.一也(兴致,情趣) D.??? 劝.(劝勉,鼓励)学 劝.(劝说,阻止)架 [答案] B

[解析]“为之奈何”的“为”当“对付”讲,是动词。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 B [解析]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答案] A [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5.课文名句填空。(4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答案](1)金就砺则利(2)吾尝跂而望矣(3)无以至千里(4)锲而不舍二、文本训练(课内精读)(15分) 阅读《劝学》第三至四段,完成6~9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