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 为无理数的证明

2 为无理数的证明

√2 為無理數的證明

蔡聰明

數學最讓我欣喜的是, 事物能夠被證明。—B. Russell—

√2 為無理數, 這是古希臘畢氏學派

的偉大發現, 是歸謬證法的典範。一方面,

它震垮了畢氏學派的幾何原子論以及幾何學的算術化研究綱領, 導致數學史上的第一次

危機。另一方面, 它也讓古希臘人發現到連

續統(continuum) 並且直接面對到「無

窮」(infinity), 使得往後的數學家、哲學家為了征服無窮而忙碌至今, 收獲非常豐富。

對於宇宙、人生之謎, 佛家有所謂的25

證道法門。換言之, 一個深刻的事物往往可以從各種角度與觀點來論證。對於「√2 為無理數」, 我們一共蒐集了28種證法(有些是大同小異), 其中的第十二種與第十三種是筆者自己的證法, 至少在文獻上不曾見過(也許是筆者孤漏寡聞)。在數量上, 雖然比不上畢氏定理的370種證法(見參考資料[5]), 但是28

種已夠驚人了(28是第二個完美數, 28 =

1 +

2 + 4 + 7 + 14)。這些證法牽涉到數學

各方面的概念, 弄清楚它們, 有助於加深與增廣對於數學的了解, 並且可將零散的知識統

合在一起。

一、奇偶論證法

√2 只有兩種情形: 有理數(rational number) 或者不是有理數。不是有理數就叫做無理數(irrational number)。因此, 我們

立下正、反兩個假說:

H1 : √2為有理數;

H2 : √2為無理數。

到底是哪一個成立呢? 如何證明?

欲證H2 成立, 我們不易直接著手, 所

以改由H1 切入。

換言之, 我們假設「√2 為有理數」, 先

投石問路一番, 看看會得出什麼邏輯結論。

第一種證法: 假設√2 為有理數, 故√2

可以寫成

√2 =

a

b

(1)

其中a 與b 為兩個自然數並且互質。將上式

平方得

a2 = 2b2 (2)

12

√2 為無理數的證明13

所以a2 為偶數, 從而a 亦為偶數。令

a = 2m

其中m 為某一自然數, 於是

2b2 = a2 = (2m)2 = 4m2

或者

b2 = 2m2

因此, b2 為偶數, 故b 亦為偶數。這就跟a 與b 互質的假設互相矛盾, 所以「√2 為有理數」不成立, 從而得證「√2 為無理數」。

這是一般教科書上最常見的證法, 我們

稱之為反證法或歸謬法(reductio ad absur- dum)。

二、算術根本定理

質數2, 3, , 5, 7, 11, 13, . . . 相當於自然

的「原子」(不可分解之意), 算術根本定理是說: 任何大於1的自然數都可以唯一分解成

質數的乘積。這跟「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具有平行的類推。

欲證√2 為無理數, 我們仍然採用歸謬

法。假設√2 為有理數, 即√2 = a

b , 其中a

與b 為自然數, 則a2 = 2b2。

首先我們注意到: b > 1 且a > 1。因為

若b = 1, 則a2 = 2, 但是2不是平方數, 故

b = 1 不成立, 於是b > 1。又因為√2 > 1,

故a > 1。

其次, 由算術根本定理知,

a = p

1

1 p

2

2 · · · p

n

n

b = q

1 q

2 · · · q

m

其中p1, . . . , pn 與q1, . . . , qm 皆為質數且

α1, . . . , αn, β1, . . . , βm 皆為自然數。再由a2 = 2b2 得到

p2

1

1 p2

2

2 · · · p2

n

n = 2q2

1 q2

2 · · · q2

m

(3)

第二種證法: 觀察(3) 式中的2, 左項

的2為偶次方, 但右項的2為奇次方, 這是一個矛盾。

第三種證法: 在(3) 式中, 左項有偶數

個質數(計較重複度), 右項有奇數個質數, 這也是一個矛盾。

無論如何, 我們由歸謬法證明了√2 為

無理數。

三、無窮下降法

這可以有三種變化的證法。

第四種證法: 假設(1) 式成立。因為

1 < √

2 =

a

b

< 2

所以a > b, 故存在自然數q 使得

a =

b + q

由a2 = 2b2 得

2b2 = a2 = (b + q)2 = b2 + 2bq + q2

消去b2 得

b2 = 2bq + q2

所以

b > q

14 數學傳播23卷1期民88年3月

於是存在自然數p 使得

b = q + p

從而

a =

b + q = (q + p) + q = 2q + p

又由a2 = 2b2 得

(2q + p)2 = 2(q + p)2

展開化簡得

p2 = 2q2 (4)

至此, 我們由兩個自然數a 與b 出發,

求得另外兩個較小的自然數p 與q, 滿足

a >

b > p > q。

在形式上, (4) 式和(2) 式完全相同, 故

可採用上述方法, 重複做下去, 就得到自然數所成的遞減的無窮數列

a >

b > p > q > · · ·

但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不存在這種數列。

第五種證法: 對於第一種證法, 筆者遇

見過有人不滿意一開始就假設a 與b 互質,

那麼我們就改為如下的論證。

假設√2 = a

b

為有理數, 我們得知a

與b 皆為偶數。令a = 2a1, b = 2b1, 則

√2 = a1

b1

。同理可證a1 與b1 也都是偶數,

令a1 = 2a2, b1 = 2b2。如此這般, 反覆做

下去, 我們就得到遞減的自然數列

a > a1 > a2 > ···與

b > b1 > b2 > ···

(6)

但這是一個矛盾, 因為自然數不能無止境地

遞減下去。

第六種證法: 假設√2 = a

b , 其中a 與

b 為自然數, 代入等式

√2 + 1 =

1

√2 − 1

得到

a

b

+ 1 =

1

( a

b ) − 1

=

b

a − b

所以

√2 =

a

b

=

b

a −

b − 1 =

2b − a

a − b

=

a1

b1

(7)

其中a1 = 2b − a 且b1 = a − b。

今因1 < √2 = a

b < 2, 乘以b 得

b < a < 2b

於是

0 < 2b − a 且2b < 2a

從而

a1 = 2b − a < a

由(7) 式知

√2 =

a1

b1

並且0 < a1 < a。重複上述的過程, 又可得

√2 =

a2

b2

且a2 < a1

總之, 我們可以得到自然數所成的無窮數列

a > a1 > a2 > a3 > · · · > 0

但這是一個矛盾。

四、進位法

√2 為無理數的證明15

利用三進位法, 也可以證明√2 為無理

數。

第七種證法: 假設√2 為有理數, 則

√2 = a

b , 其中a 與b 為自然數。於是

a2 = 2b2。今將a 與b 用三進位法表達時,

顯然a2 與b2 最後一位非零的數字必為1, 但是2b2 之最後一位非零數字為2。因此, a2 不可能等於2b2, 這是一個矛盾。

第八種證法: 假設√2 為有理數, 亦即

√2 = a

b , 其中a 與b 為自然數且互質。在三

進位記數法中, a 與b 的個位數字為0, 1或2, 所以a2 與b2 之個位數字必為0或1, 從而2b2 之個位數字為0或2。由a2 = 2b2 可知, a2 與2b2 之個位數字必為0, 於是a 的個位數字為0。另一方面, b2 的個位數字也是0, 從而b 的個位數字為0。換言之, a 與b 不互質, 這是一個矛盾。

第九種證法: 設√2 = a

b , 且a 與b 互

質, 則a2 = 2b2。a 與b 的個位數字可能為

0, 1, 2, 3, 4, 5, 6, 7, 8 或9, 於是a2 與b2 的個位數字可能為0, 1, 4, 5, 6 或9, 而2b2 的個位數字可能為0, 2 或8。由a2 = 2b2 可知, a2 與2b2 的個位數字必為0, 從而a 的個位數字為0, 且b2 的個位數字為0或5, 所以b 的個位數字為0或5。因此, a 與b 可被5整除, 這跟a 與b 互質的假設矛盾, 故√2 為無理數。

五、完全平方數

第十種證法: 設√2 為有理數, 故√2

可以寫成√2 = a

b , 其中a 與b 為互質的自

然數, 於是a2 = 2b2。這表示b2 可以整除

a2, 從而b 可以整除a。因為a 與b 互質,

所以只好b = 1。因此√2 = a, 或2 = a2,

亦即2為一個完全平方數, 這是一個矛盾, 故√2 為無理數。

注意: 當我們推得b = 1 時, 就已跟

b > 1 矛盾。另一方面, 我們仿上述的證法可以證明: 若√n 為有理數, 則n 為完全平方數。

六、輾轉相除法

求兩個整數之最大公因數最常用輾轉相

除法(又叫做歐氏算則)。由此可衍生出一個美妙的結果:

定理1: 若a, b 的最大公因數為d, 則

存在兩個整數r, s 使得

d = ar + bs (8)

第十一種證法: 設√2 = a

b

且a, b 互質, 則

a = √2b, √2a = 2b, 根據上述定理知, 存

在兩個整數m, n, 使得1 = am+bn。於是

√2 = √2 ·1 = √2(am + bn)

= (√2a)m + (√2b)n

= 2bm + an

為一個整數, 這是一個矛盾。

七、畢氏三元數公式

我們知道, 方程式

x2 + y2 = z2

16 數學傳播23卷1期民88年3月

的所有正整數解為

8>>><>>>:

x = ℓ(m2 − n2)

y = ℓ(2mn)

z = ℓ(m2 + n2)

(9)

其中ℓ, m, n 皆為自然數且m > n.

√2 起源於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與一

股的比值, 要證明√2 為無理數, 只需證明不存在正整數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就好了。

我們仍然利用歸謬法, 假設存在有正整

數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亦即存在自然數ℓ, m, n, m > n, 滿足

ℓ(m2 − n2) = ℓ(2mn) (10)

第十二種證法: 由(10) 式得到

m2 − (2n)m − n2 = 0

解得

m =

2n ±√4n2 + 4n2

2

= n(1 ±

√2)

負根不合, 故

m = n(1 + √2)

我們再證明: n(1 + √2) 永不為自然數。這

就得到一個矛盾, 而完成證明。

令集合

S = {n : n(1 + √2) ∈N 且n ∈N}

如果S 為空集合, 則證明完畢。因此, 我們考慮S 6= φ(空集合) 的情形。由良序性原理(well-ordering principle, 即任何非空的自

然數子集必有一最小元素, 這等價於數學歸納法) 可知, S 有一最小元素, 令其為u。

由S 的定義知u 與u(1 + √2) 皆為

自然數。考慮u(√2 − 1)。顯然

u(√2 − 1) < u

並且

u(√2 − 1) = u(1 + √2) − 2u ∈N

u(√2 − 1)(1 + √2) = u ∈N

再由S 的定義知, u(√2 − 1) ∈S。這跟u

的最小性矛盾, 故√2 為無理數。

第十三種證法: 由(10) 式得到

(m − n)2 = 2n2, m > n (11)

因此, (m−n)2 為偶數, 從而(m−n) 也是

偶數。令m − n = 2p1, 代入(11) 得到

2p2

1 = n

2 (12)

故n2 為偶數, 從而n 也是偶數。因此, m 與n 都是偶數。

令n = 2q1, 代入(12) 式得到

p2

1 = 2q2

1

於是p2

1 為偶數, 從而p1 也是偶數。按此要

領不斷做不去, 我們就得到偶數所成的兩個數列

m > p1 > p2 > · · ·

n > q1 > q2 > · · ·

這是不可能的, 故√2 為無理數。

八、良序性原理

√2 為無理數的證明17

一個分數有無窮多的化身, 例如

2

3

=

4

6

=

6

9

=

20

30

= ···等等。

今假設√2 為有理數, 即√2 = a

b

。此

時a 與b 皆有無窮多個可能值。令A, B, C 表示分子、分母與a + b 之全體所成的集合, 亦即

A = {a : √2 =

a

b

; a, b ∈N}

B = {b : √2 =

a

b

; a, b ∈N}

C = {a + b : √2 =

a

b

; a, b ∈N}

由良序性原理知, A, B, C 皆有最小元素,分

別令其為a、b、a + b。

今因為a2 = 2b2, 所以

a2 − ab = 2b2 − ab

亦即

a(a − b) = b(2b − a)

從而

√2 =

a

b

=

2b − a

a − b

故√2 有新的表示法2b−a

a−b

但是, 由1 < √2 = a

b < 2, 可知

b < a < 2b。從而

2b − a < a (13)

a −

b < b (14)

(2b − a) + (a − b) < a + b (15)

第十四種證法: (13) 式與a 之最小性

抵觸, 故√2 為無理數。

第十五種證法: (14) 式與b 之最小性抵

觸, 故√2 為無理數。

第十六種證法: (15) 式與a+b 之最小

性抵觸, 故√2 為無理數。

第十七種證法: 假設√2 為有理數, 則

√2 可表成

√2 =

a

b

, a 與b 為自然數。

於是a = b√2, 亦即b√2 為自然數。由良序性原理知, 存在最小自然數b0 使得b0√2 為自然數。

因為1 < √2 < 2, 所以

b0√2 − b0 < b0

並且

(b0√2 − b0)√2 = b0 − b0√2 ∈N

這就跟b0 的最小性矛盾, 故√2 為無理數。

九、質因數論證法

利用質數3的特性, 我們可以證明√2

為無理數。

補題1: 設a, b 為自然數, 則

3|(a2 + b2) ⇔3|a 且3|b

注意: 記號a|b 表示b 可被a 整除。

證明: ⇐) 是顯然的。

⇒) 因為a 與b 被3除的餘數為0,1或

2, 故a2 與b2 被3除的餘數為0或1。現在假設3|(a2 + b2), 則3|a2 且3|b2, 從而3|a

且3|b, 證畢。

18 數學傳播23卷1期民88年3月

第十八種證法: 假設√2 = a

b , 且a 與

b 為互質, 則a2 = 2b2。於是a2 +b2 = 3b2, 亦即3|(a2 + b2)。由補題知3|a 且3|b, 這

跟a 與b 互質矛盾, 故√2 為無理數。

第十九種證法: 假設√2 = a

b , 且a

與b 為互質, 則a2 = 2b2, 因此b|a2。今若

b > 1, 由算術根本定理知, 存在質數p 使得p|b, 從而p|a2, 故p|a, 於是gcd(a, b) ≥p, 這是矛盾。若b = 1, 則√2 = a, 於是

a2 = 2, 這也是矛盾的, 因為沒有一個自然

數的平方會等於2。

第二十種證法: 假設√2 = a

b

且a 與

b 互質, 則

a2 = 2b2 或b2 =

a

2 · a

顯然b > 1, 由算術根本定理知, 存在質數p, 使得p|b。於是p|b2, 從而p|( a

2 ·a)。由此得

p|a

2

或p|a, 不論何者皆可得p|a。因此, p 為

a 與

b 之公因數, 這跟a 與b 互質矛盾, 故√2 為無理數。

第二十一種證法: 假設√2 = a

b , 且a

與b 互質, 則a2 = 2b2, 或

b2 = a2 − b2 = (a + b)(a − b)

令p 為b 的一個質因數, 則p|b2, 從而

p|(a + b)(a − b), 於是

p|(a + b) 或p|(a − b)

因為p|b, 故p|a。換言之, p 為a 與b 的公因數, 這就跟a 與b 互質矛盾, 所以由歸謬法知√2 為無理數。

十、方程式論的論證法

補題2: 若a

b

為既約的分數, 則a2

b2 亦

然。

證法: 設a

b

為既約分數, 則a 與b 互

質。由算術根本定理知, a2 與b2 亦互質, 故a2

b2 也是既約分數。

定理2: 代數方程式

x2 = 2, x > 0 (16)

既無自然數解, 也無分數解。

證明: 首先我們觀察平方數

1, 4, 9, 16, . . .

其中沒有2, 故(16) 式沒有自然數解。

其次, 設x = a

b

為(16) 式的既約分數

解, 即a2

b2 = 2。由補題知x2 = a2

b2 也是既約

分數。但x2 = a2

b2 = 2 是自然數, 而不是分

數, 這是一個矛盾, 故(16) 式沒有分數解。第二十二種證法: √2 為x2 = 2 的一

個正數解, 但由定理2知x2 = 2 既無自然數解, 也無分數解, 故√2 為無理數。

定理3: (牛頓有理根定理) 整係數多項

方程式

cnxn + cn−

1xn−

1 + · · · + c1x + c0 = 0,

cn 6= 0 (17)

若存在有理根a

b , 並且a 與b 互質, 則a|c0

且b|cn。

證明: 在(17) 式中, 以x = a

b

代入,

再乘以bn−

1。我們注意到cnan/b 為一個整

√2 為無理數的證明19

數。因為a 與b 互質, 故b|cn。另一方面, 以x = a

b

代入(17) 式並且乘以bn/a。我們觀

察到c0bn/a 為一個整數, 故a|c0。

推論: 如果整係數方程式

xn + cn−

1xn−

1 + · · · + c1x + c0 = 0

存在非零的有理根, 則此根必為可整除c0 之整數。

第二十三種證法: 設√2 為有理數, 亦

即設

√2 =

a

b

, a 與b 互質, 且b > 1。

考慮方程式

x2 − 2 = 0 (18)

那麼x = a

b

為(18) 式的一個有理根。由定

理3知

b|1 且a|(−2)

於是b = 1, 這跟b > 1 矛盾, 故√2 為無

理數。

補題3: 若存在n ∈N 使得cos nθ為

整數, 則

cos θ = 0, ±

1

2

, ±1 或為無理數。

證明: 由三角恆等式

2 cos 2θ = (2 cos θ)2 − 2

2 cos(n + 1)θ = (2 cos θ)2 cos nθ

−2 cos(n − 1)θ

及數學歸納法可得知: 對於每一個自然數n,

恆存在一個整係數n 次多項式fn(x), 最高

次項的係數為1, 使得

fn(2 cos θ) = 2 cos nθ。

因此, 若cos nθ為一個整數, 則2 cos θ為整係數多項方程式

fn(x) − 2 cos nθ = 0

的一個根。由上述推論知2 cos θ為整數或無理數。因為

2 cos θ≤2

故cos θ= 0, ±1

2 , ±1 或為無理數。

定理4: 設θ= rπ, 其中r 為有理數,

cos θ = 0,±

1

2

,±1或為無理數。

證明: 取n ∈N 使得nr 為整數, 則

cos θ = cos nrπ = ±1

當nr 為偶數時, cos nθ= +1; 當nr 為奇

數時, cos θ = −1。由補題3知, 在θ= rπ

之下,

cos θ = 0,±

1

2

,±1 或為無理數。

第二十四種證法: 由定理4立知

cos(

π

4

) =

√2

2

為無理數, 從而√2 為無理數。

十一、畢氏學派的弄石法

畢氏學派喜歡將自然數用小石子排成各

種形狀, 叫做形數(figurate numbers), 例

如1, 3, 6, 10, . . . 是三角形數:

20 數學傳播23卷1期民88年3月•••• • , ••• , ••••• , •••••••

而1, 4, 9, 16, . . ., 是正方形數: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五種證法: 若√2 為有理數, 令

√2 = a

b , 則a2 = 2b2 = b2 + b2, 這表示一

個較大的正方形數a2 必可重排成兩個相同

的較小的正方形數b2 + b2。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0

000

00

0 0 0

0 0 0

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证明 不为有理数

证明2不为有理数 (反证法) 1.假设q p 已经不能再约分了,那么 2p =22q ,等式右边是偶数,于是p 必须是偶数。p 是偶数的话,2p 就可以被4整除,约掉等式右边的一个2,可以看出 2q 也是偶数,即q 是偶数。这样,p 也是偶数,q 也是偶数,那么p 和q 就还可以继续约分,与我们的假设矛盾。 证明: 假设2为有理数,那么存在两个互质的正整数p,q,使得: 2=q p 于是 p=2q 两边平方得: 2p =22q 由 22q 是偶数,可得2p 是偶数。而只有偶数的平方才是偶数,所以p 也是偶数。 因此可设p=2s,代入上式,得: 42s =22q 即: 2q =22s . 所以q 也是偶数。这样,p,q 都是偶数,不互质,这与假设p,q 互质矛盾。 这个矛盾说明,2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即2不是有理数。 2.. 从上面的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的话,大正方形的面积就是2。于是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换句话说,Hippasus 认为不可能存在某个整数与整数之比,它的平方等于2。

3. 假设(q p )2=2,那么2p =22q 。我们将要证明,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另一个数的平方的两倍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对一个平方数分解质因数,它必然有偶数个因子(2x 的所有质因子就是把x 的质因子复制成两份)。于是,2p 有偶数个质因子,2q 有偶数个质因子,22q 有奇数个质因子。等号左边的数有偶数个质因子,等号右边的数有奇数个质因子,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同一个数只有一种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唯一分解定理)。 这个证明还有一种更加神奇的变化。2p 和22q 的质因子中,因子2的个数肯定是一奇一偶。那么它们转化成二进制后,末尾0的个数肯定也是一奇一偶。因此,这两个数不可能相等。 4. 同样是证明不存在整数p, q 使得2p =22q ,这个证明只需要一句话。假如p 、q 是最小的正整数使得2p =22q ,看图,两个边长为q 的小正方形放在一个边长为p 的大正方形里,那么图中深灰色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两个白色正方形面积之和(面积守恒),于是我们就找到了具有同样性质的更小的整数p 和q 。仔细体会一下这个“面积守恒”,如果A+B=C ,那么A 和B 重复计算了的必然是C 里还没有算过的。很有意思。 5.证明:设2为有理数,故2可以写成2= b a 其中a 与b 为互质的两个自然数,于是:2a =22b ,这表示2b 可以整除2a ,从而b 可以整除a 。因为a 与b 互质, 所以只好b=1,因此2=a,或2=2a ,亦即2为一个完全平方数,这是一个矛盾,所以2为无理数. 我们仿上述的证法可以证明:若n 为有理数,则n 为完全平方数.

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的八种方法

怎样证明 是一个无理数 2 2 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无理数,第一个发现并坚持这个结果的希帕索斯因此付出了生命的 代价——后世的数学史家所说的“第一次数学危机”盖源于此.风暴过去后,唤醒的却是数学家 们对数的重新认识,实数的概念开始确立,在此意义上讲, 2 的发现是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探索以致明朗的一个极好例证.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根 “晾衣绳”,上面挂着许多有趣的方法, 值得你仔细玩味.我们准备从不同的角度来证明 2 是一个无理数,从而体会这一点. a 证法 1:尾数证明法.假设 2 是一个有理数,即 2 可以表示为一个分数的形式 2 = . b 其中(a ,b )=1,且 a 与 b 都是正整数.则 2 .由于完全平方数 的尾数只能是 0、1、4、5、 a 2 b 2 b 2 6、9 中的一个,因此 2 的尾数只能是 0、2、8 中的一个.因为 2 ,所以 与2 的尾 b 2 a 2 b 2 a 2 b 2 数都是 0,因此 的尾数只能是 0 或 5,因此 a 与 b 有公因数 5,与(a ,b)=1 矛盾!因此 2 是 b 2 无理数. 这个证法可以证明被开方数的尾数是 2、3、7、8 的平方根都是无理数. a 证法 2:奇偶分析法.假设 2 = .其中(a , b )=1,且 a 与 b 都是正整数.则 2 .可知 a a 2 b 2 b 是偶数,设 a=2 c ,则 4 2 , 2 ,可知 b 也是偶数,因此 a 、b 都是偶数,这与(a,b )=1 c 2 b 2 b 2 c 2 矛盾!因此 2 是无理数. 希帕索斯就是用这种方法证明了 2 不是有理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任 何数都可表示成整数之比)”的数学信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之大为恐慌,希帕索斯因此葬 身海底. 证法 3:仿上,得到 2 ,易见 b>1,否则 b=1,则 2 =a 是一个整数,这是不行的. a 2 b 2 a a 改写成 2 .因为 b>1,因此 b 有素因子 p ,因此 p 整除 或 a ,总之,p 整除 a , a 2 2b 2 b a 2 2 因此 p 同时整除 a 与 b ,这与(a ,b )=1 矛盾. 证法 4:仿上,得到 2 ,等式变形为b a b (a b )(a b) ,因为 b>1,因此 a 2 b 2 2 2 2 , 存在素因子 p p 整除 a+b 或 a-b 之一,则同时整除 a+b 与 a-b ,因此 p 整除 a ,因此 p 是 a 、 b 的公因数,与(a ,b )=1 矛盾. 证法 5:利用代数基本定理,如果不考虑素因子的顺序,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可以唯一地 写成素数幂的积的形式,因此 a p p p ,b q q q ,其中 , , 与 , , p p q q r r r m s s s 1 2 1 2 n 1 2 m 1 2 n 1 1 m n

(完整word版)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的八种方法

怎样证明2是一个无理数 2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无理数,第一个发现并坚持这个结果的希帕索斯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世的数学史家所说的“第一次数学危机”盖源于此.风暴过去后,唤醒的却是数学家们对数的重新认识,实数的概念开始确立,在此意义上讲,2的发现是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探索以致明朗的一个极好例证.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根“晾衣绳”,上面挂着许多有趣的方法,值得你仔细玩味.我们准备从不同的角度来证明2是一个无理数,从而体会这一点. 证法1:尾数证明法.假设2是一个有理数,即2可以表示为一个分数的形式2=b a .其中(a,b )=1,且a 与b 都是正整数.则222b a =.由于完全平方数2b 的尾数只能是0、1、4、5、6、9中的一个,因此22b 的尾数只能是0、2、8中的一个.因为222b a =,所以2a 与22b 的尾数都是0,因此2b 的尾数只能是0或5,因此a 与b 有公因数5,与(a,b )=1矛盾!因此2是无理数. 这个证法可以证明被开方数的尾数是2、3、7、8的平方根都是无理数. 证法2:奇偶分析法.假设2=b a .其中(a, b )=1,且a 与b 都是正整数.则222b a =.可知a 是偶数,设a =2 c ,则2224b c =,222c b =,可知b 也是偶数,因此a 、b 都是偶数,这与(a,b )=1矛盾!因此2是无理数. 希帕索斯就是用这种方法证明了2不是有理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任何数都可表示成整数之比)”的数学信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之大为恐慌,希帕索斯因此葬身海底. 证法3:仿上,得到222b a =,易见b >1,否则b=1,则2=a 是一个整数,这是不行的.222b a =改写成a a b ?=22.因为b >1,因此b 有素因子p ,因此p 整除2 a 或a ,总之,p 整除a ,因此p 同时整除a 与 b ,这与(a,b )=1矛盾. 证法4:仿上,得到222b a =,等式变形为))((222b a b a b a b -+=-=,因为b >1,因此存在素因子p ,p 整除a+b 或a-b 之一,则同时整除a+b 与a-b ,因此p 整除a ,因此p 是a 、b 的公因数,与(a,b )=1矛盾. 证法5:利用代数基本定理,如果不考虑素因子的顺序,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可以唯一地 写成素数幂的积的形式,因此m r m r r p p p a Λ2121=,n s n s s q q q b Λ2121=,其中m p p ,,1Λ与n q q ,,1Λ

根号2是无理数的证明

根号2是无理数的证明 一、引言 数学中有许多有趣且重要的数,其中之一就是根号2。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根号 2是否为无理数,并给出相应的证明。 二、什么是无理数 在开始证明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无理数的概念。无理数是指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间的比值的数。换句话说,无理数不能以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根号2的定义 根号2是一个特殊的数,其定义为正数平方等于2的数。我们用√2来表示根号2。 四、假设根号2是有理数 我们首先假设√2是一个有理数,即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间的比值。假设√2可 以表示为a/b,其中a和b是不相同的整数,并且a/b是最简形式。 五、对√2进行平方 将方程两边平方,得到2=(a/b)²。这可进一步转化为2b²=a²。由此可知,a²是2 的倍数。 1. 情况一:a为偶数 在这种情况下,设a=2c,其中c为整数。将这个值代入方程2b²=a²中,得到 2b²=(2c)²,简化后得到b²=2c²。同样地,b²也是2的倍数。

2. 情况二:a为奇数 在这种情况下,设a=2c+1,其中c为整数。将这个值代入方程2b²=a²中,得到 2b²=(2c+1)²,简化后得到b²=(2c+1)²-2。展开括号并简化后得到b²=4c²+4c-1。 此时,b²也是2的倍数。 3. 结论 无论a是偶数还是奇数,b²都是2的倍数。这意味着,b也是2的倍数。 六、矛盾的证明 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即a和b都是2的倍数。然而,我们最初假设a/b是最简形式,即a和b没有相同的约数。这与a和b都是2的倍数的结论相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不是有理数,而是一个无理数。 七、证明的意义 证明根号2是一个无理数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数学中一类特殊的数。无理数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中经常涉及到根号2。这些证明 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数学的应用。 八、结论 通过严密的推理和证明,我们可以确定根号2是一个无理数。无理数具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也是数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反证法的应用

反证法的应用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通过假设所要证明的命题不成立, 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所要证明的命题是成立的。反证法 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从数学、哲学和科学等多个方面来介绍反证 法的应用。 一、数学中的反证法 在数学中,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命 题P成立,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P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P是成立的。例如,要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可以采用 反证法,假设根号2是有理数,即可以表示为a/b(a、b为整数,且a、b互质),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 二、哲学中的反证法 在哲学中,反证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 命题P成立,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P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P是成立的。例如,要证明“人类存在自由意志”,可 以采用反证法,假设人类不存在自由意志,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 从而证明人类存在自由意志。

三、科学中的反证法 在科学中,反证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假设H成立,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H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H是成立的。例如,要证明“地球是圆的”,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地球是扁的,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地球是圆的。 四、反证法的优缺点 反证法的优点是证明过程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复杂的证明过程。反证法的缺点是有时候会产生一些虚假的结论,因为反证法只能证明命题的真假,而不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因此,在使用反证法时,需要注意证明过程的正确性和严谨性。 综上所述,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在数学、哲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反证法的优点是证明过程简单明了,缺点是有时候会产生虚假的结论。因此,在使用反证法时,需要注意证明过程的正确性和严谨性。

判断无理数的四个方法

判断无理数的四个方法 无理数是指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数,它的小数部分无限不循环。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下面将介绍四种常见的方法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 方法一: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证明方法,用于证明某个命题的否定。对于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我们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一个数是有理数,即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然后我们推导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即这个数同时也可以表示为两个互质的整数的比值。因为有理数可以化简为最简形式,所以这个假设与无理数的定义相矛盾,从而证明了这个数是无理数。 方法二:连分数展开法 连分数是一种将一个实数表示为一个无限连分数的方法。对于一个无理数来说,它的连分数展开是无限不循环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连分数展开的有限项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如果连分数的展开具有循环结构,那么这个数就是有理数;如果连分数的展开没有循环结构,那么这个数就是无理数。 方法三:代数证明法

有些无理数可以通过代数方程的解来表示,这种无理数称为代数无理数。对于一些特定的代数无理数,我们可以通过代数运算和方程的性质来判断它们是否为无理数。例如,根号2是一个代数无理数,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根号2是有理数,然后推导出一个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 方法四:几何证明法 几何证明法是通过几何图形的性质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构造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假设根号2是有理数,那么我们可以构造出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得到对角线的长度为根号2。但是根号2是无理数,所以我们得出了一个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 通过以上四种方法,我们可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无理数的研究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与代数、几何等数学分支密切相关,还在物理、工程等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无理数的判断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无理数的性质和特点。

无理数的算术基本定理

无理数的算术基本定理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其中,有 一类数被称为“无理数”,这种数与“有理数”不同的是,它们不能被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例如,根号2就是一个无理数。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无理数的一项重要性质——“算术基本定理”。 什么是算术基本定理? 算术基本定理,也叫做唯一因子分解定理,是指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可以唯一地分解成质数的乘积。例如,12可以分解成 2×2×3,而18则可以分解成2×3×3。这个定理在数学中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于整数有意义,对于更一般的数(如分数)也是非常有用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定理对于无理数也有用呢?我们知道,无理 数中有一类数叫做代数数,它们是满足某个多项式方程的解。例如,根号2就是方程x^2=2的解。对于代数数,我们也可以进行 因子分解。这个定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代数数都可以分解成一 些代数因子的乘积,而且这个分解是唯一的。

但是,对于另一类无理数——超越数,这个定理就不再适用了。超越数是不能被任何多项式方程所表示的无理数。例如,圆周率π和自然对数的底数e都是超越数。对于超越数,我们无法进行唯 一的因子分解。但是,尽管如此,算术基本定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无理数的性质,以及为许多数学定 理的证明打下了基础。 证明算术基本定理 如何证明算术基本定理呢?这个定理的证明是非常著名的,也 是通俗易懂的,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证明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可以分解成质数的乘积。假 设存在一个最小的没有被分解成质数的正整数N,那么N一定不 是质数。因为如果N是质数,那么它已经被分解成了1×N。因此,N是两个正整数a和b的乘积,并且a和b都小于N。由于a和b 都没有被分解成质数的乘积,因此它们也可以分解成质数的乘积。那么N也就可以分解成质数的乘积了。 其次,我们证明这个分解是唯一的。假设存在两个不同的质数 分解,那么它们必定包含某个质数的次数不同。设

(完整word版)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八种方法

如何证明 2 是一个无理数 2 是一个特别有名的无理数, 第一个发现并坚持这个结果的希帕索斯所以付出了生命的 代价 —— 后代的数学史家所说的 “第一次数学危机 ”盖源于此 .风暴过去后,唤醒的倒是数学家 们对数的从头认识,实数的观点开始确定,在此意义上讲, 2 的发现是人们对真谛的追求、 探究致使明亮的一个极好例证 .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数,我们能够把它看作一根 “晾衣绳 ”,上边挂着很多风趣的方法, 值得你认真玩味 .我们准备从不一样的角度来证明 2 是一个无理数,进而领会这一点 . 证法 1:尾数证明法 .假定 2 是一个有理数,即 2 能够表示为一个分数的形式 2 = a . b 此中 (a,b)=1,且 a 与 b 都是正整数 .则 a 2 2 因为完整平方数 2 的尾数只好是 、 、 、 、 2b . b 0 1 4 5 6、 9 中的一个,所以 2b 2 的尾数只好是 0、2、8 中的一个 .因为 a 2 2b 2 ,所以 a 2 与 2b 2 的尾 数都是 0,所以 b 2 的尾数只好是 0 ,所以 a 与 b 有公因数 5,与 (a,b)=1 矛盾!所以 2 是 或 5 无理数 . 这个证法能够证明被开方数的尾数是 2、 3、7、8 的平方根都是无理数 . 证法 2:奇偶剖析法 .假定 a 此中 ,且 与 都是正整数 则 a 2 2b 2 可知 2 = b . (a,b)=1 a b . . a 是偶数,设 a=2c,则 4c 2 2b 2 ,b 2 2c 2 ,可知 b 也是偶数,所以 、 都是偶数, 这与 (a,b)=1 a b 矛盾!所以 2 是无理数 . 希帕索斯就是用这类方法证了然 2 不是有理数,摇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 “万物皆数 (任 何数都可表示成整数之比 ) ”的数学崇奉,使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之大为惊慌,希帕索斯所以葬 身海底 . 证法 3:仿上,获得 a 2 2b 2 ,易见 ,不然 ,则 2 =a 是一个整数 这是不可以 的 . b>1 b=1 , a 2 2b 2 改写成 b 2 a a 因为 ,所以 b 有素因子 ,所以 p 整除 a 或 a ,总之,p 整除 a , 2 . b>1 p 2 所以 p 同时整除 a 与 b ,这与 (a,b)=1 矛盾 . 证法 4:仿上,获得 a 2 2b 2 ,等式变形为 b 2 a 2 b 2 (a b)( a b) ,因为 ,所以 b>1 , 或 a-b 之一,则同时整除 a+b 与 a-b ,所以 p 整除 a ,所以 p 是 a 、 存在素因子 p p 整除 a+b b 的公因数,与 (a,b)=1 矛盾 . 证法 5:利用代数基本定理,假如不考虑素因子的次序,任何一个正整数都能够独一地 写成素数幂的积的形式, 所以 a p 1 r 1 p 2 r 2 p m r m ,b q 1 s 1 q 2 s 2 q n s n ,此中 p 1 , , p m 与 q 1 , , q n

2 为无理数的证明

√2 為無理數的證明 蔡聰明 數學最讓我欣喜的是, 事物能夠被證明。—B. Russell— √2 為無理數, 這是古希臘畢氏學派 的偉大發現, 是歸謬證法的典範。一方面, 它震垮了畢氏學派的幾何原子論以及幾何學的算術化研究綱領, 導致數學史上的第一次 危機。另一方面, 它也讓古希臘人發現到連 續統(continuum) 並且直接面對到「無 窮」(infinity), 使得往後的數學家、哲學家為了征服無窮而忙碌至今, 收獲非常豐富。 對於宇宙、人生之謎, 佛家有所謂的25 證道法門。換言之, 一個深刻的事物往往可以從各種角度與觀點來論證。對於「√2 為無理數」, 我們一共蒐集了28種證法(有些是大同小異), 其中的第十二種與第十三種是筆者自己的證法, 至少在文獻上不曾見過(也許是筆者孤漏寡聞)。在數量上, 雖然比不上畢氏定理的370種證法(見參考資料[5]), 但是28 種已夠驚人了(28是第二個完美數, 28 = 1 + 2 + 4 + 7 + 14)。這些證法牽涉到數學 各方面的概念, 弄清楚它們, 有助於加深與增廣對於數學的了解, 並且可將零散的知識統 合在一起。 一、奇偶論證法 √2 只有兩種情形: 有理數(rational number) 或者不是有理數。不是有理數就叫做無理數(irrational number)。因此, 我們 立下正、反兩個假說: H1 : √2為有理數; H2 : √2為無理數。 到底是哪一個成立呢? 如何證明? 欲證H2 成立, 我們不易直接著手, 所 以改由H1 切入。 換言之, 我們假設「√2 為有理數」, 先 投石問路一番, 看看會得出什麼邏輯結論。 第一種證法: 假設√2 為有理數, 故√2 可以寫成 √2 = a b (1) 其中a 與b 為兩個自然數並且互質。將上式

令人称奇的简单证明:五种方法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

令人称奇的简单证明:五种方法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 全世界只有3.14 %的人关注了 数据与算法之美 如何证明存在一种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 古希腊曾有“万物皆数”的思想,这种认为“大自然的一切皆为整数之比”的思想统治了古希腊数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许多几何命题都是根据这一点来证明的。当时的很多数学证明都隐性地承认了“所有数都可以表示为整数之比”,“万物皆数”的思想是古希腊数学发展的奠基。直到有一天,毕达哥拉斯的学生Hippasus告诉他,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被人们公认的假设被推翻了,大半命题得证的前提被认定是错的,古希腊时代的数学大厦轰然倒塌,数学陷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危机。最后,Eudoxus的出现奇迹般地解决了这次危机。今天我们要看的是,为什么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 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怎么算呢?从上面的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的话,大正方形的面积就是2。于是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换句话说,Hippasus 认为不可能存在某个整数与整数之比,它的平方等于2。 中学课程中安排了一段反证法。当时有个题目叫我们证根号2是无理数,当时很多人打死了也想不明白这个怎么可能证得到,这种感觉正如前文所说。直到看了答案后才恍然大悟,数学上竟然有这等诡异的证明。 当然,我们要证明的不是“根号2是无理数”。那个时候还没有

根号、无理数之类的说法。我们只能说,我们要证明不存在一个数p/q使得它的平方等于2。证明过程地球人都知道:假设p/q已经不能再约分了,那么p^2=2*q^2,等式右边是偶数,于是p必须是偶数。p是偶数的话,p^2就可以被4整除,约掉等式右边的一个2,可以看出q^2也是偶数,即q是偶数。这样,p也是偶数,q也是偶数,那么p和q就还可以继续约分,与我们的假设矛盾。 根号2是无理数,我们证明到了。根号3呢?根号5呢?你可能偶尔看到过,Theodorus曾证明它们也是无理数。但Theodorus企图证明17的平方根是无理数时却没有继续证下去了。你可以在网上看到,Theodorus对数学的贡献之一就是“证明了3到17的非平方数的根是无理数”。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问:怪了,为什么证到17就不证了呢?一个俄国的数学历史家“猜”到了原因。 他猜测,当时Theodorus就是用类似上面的方法证明的。比如,要证明根号x不是有理数,于是p^2=x*q^2。我们已经证过x=2的情况了,剩下来的质数都是奇数。如果x是奇数且p/q已经不能再约分,那么显然p和q都是奇数。一个奇数2n+1的平方应该等于4(n^2+n)+1,也即8 * n(n+1)/2 + 1,其中n(n+1)/2肯定是一个整数。如果p=2k+1,q=2m+1,把它们代进p^2=x*q^2,有8[k(k+1)/2 – x*m(m+1)/2] = x-1。于是x-1必须是8的倍数。如果当时Theodorus是这么证明的,那么他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x-1不能被8整除,那么它不可能被表示成(p/q)^2。好了,现在3、5、7、11、13减去1后都不是8的倍数,它们的平方根一定不是有理数。在x=9时发生了一次例外,但9是一个平方数。而当x=17时这种证明方法没办法解释了,于是Theodorus就此打住。 实际上,我们上面说的这么多,在古希腊当时的数学体系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毕达哥拉斯时代根本没有发展出代数这门学科来,它们掌握的只是纯粹的几何。因此,Hippasus当时的证明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搞点什么奇数x偶数y之类的高科技东西。事实上,Hippasus当时完全运用的平面几何知识来证明他的结论。有人觉得奇怪了,既然当时没有代数,古希腊人是怎么提出“所有数都可以表示

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

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在这个时代,数学被视为一门哲学的学科,并且被广泛地研究和探索。在当时的数学领域,最为著名的学派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主要研究整数和有理数。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代,一个年轻而富有天赋的数学家,改变了整个数学领域的发展方向。他的名字叫希伯斯。 希伯斯出生在希腊一个富裕家庭,他对数学的兴趣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显露出来。他在家中的私人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基本的算学和几何学,并迅速展示出非凡的才华。他的家庭非常赞赏他的天赋,并希望他在学术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希伯斯在青年时期来到了雅典,进入了当地最著名的数学学院,向克拉凯斯学习。克拉凯斯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教导对于希伯斯的数学思考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克拉凯斯的指导下,希伯斯逐渐深入了解数学的奥秘,并开始研究无理数。无理数是指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数字,如开根

号的结果为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实数。希伯斯对无理数充满了好奇,并 坚信无理数存在的必然性。 在他的思考中,一个特殊的数字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数字被称为"√2",表示开根号2的值。希伯斯意识到,√2是一个无理数,因 为它不能通过任何两个整数的比值来表示。他开始展开一系列关于√2 的研究,他发现当用整数逐步逼近√2时,得到的结果总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希伯斯深入研究无理数的数学性质,并尝试证明√2是一个无理数。他用反证法的思想,假设√2是一个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比值的数。但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和运算,他发现这个假设所带来的矛盾,证明了√2 是一个无理数。这个证明被后人称为"数学上的希伯斯定律",成为了 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一。 希伯斯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的思想被认为是革命 性的。他将数学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并为后世数学 家们铺就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