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语文课本必修5教案

高二语文课本必修5教案

高二语文课本必修5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全集】

互助民中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教师:国彩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全册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编写的,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套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

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

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

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

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阅读鉴赏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

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每个

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教

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

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

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

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阅读小说,

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这套

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

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考虑到必修三

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

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

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这

些文章大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

肠荡气。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

抒发的真挚情感。对于本单元所选的这些名家名篇更应该如此。需

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

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

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第三单元为文艺学论文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所选的课

文有:《咬文嚼字》(朱光潜)、《孟浩然》(闻一多)、《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这些课文,都出自文学

大家。他们在课文中娓娓道来,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

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

文章,等于是与这些文学大师对话,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

去探讨文艺鉴赏方面的一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

的认识。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

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做

到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不求面面俱到。。

另外,还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为补白性的文字,放在有关

课文后面,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对作品的评论,作为对教材的有

益补充,供学生自读,以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尤其应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

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

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

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

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

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

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

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

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用好《语文读本》,培养自学能力。

这套教材还编写了与教科书相配套,作为扩展阅读的《语文读本》。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主动地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

阅读和写作活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

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不同的是,对

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

《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去独立阅读,灵活性比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4.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

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

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

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

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

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

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二是进行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

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文学写作的特长,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教材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也为广大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新的语文教学实验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相信,广大教师一定会抓住这次教材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把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推向前进。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分析

【课标分析】

〈语文应用〉

理解小说的“三要素”。

2. 了解小说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3. 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语文审美〉

⒈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⒊体会语言运用的技巧及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⒋学会评价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文研究〉

⒈进行纵向深入研究,找出作家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对比,感受作家的艺术风格。

⒉进行横向对比鉴赏,可选两篇相关小说,从不同角度,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性鉴赏。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所选的小说,题材内容各异,主题思想丰富多样,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本单元力求做到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们掌握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反应社会现

实;《边城》讴歌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与庸俗、堕落的社

会形成对照,表现作者重构理想世界的信念。

本单元的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当代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距离,

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这些课文,应力争突破过去

陈旧的解读思路,用当代观念予以审视。

【教法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⒈主题

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首先要认真通读作品,仔细分析作者在作品

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其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

环境三要素来把握主题。把握主题,我们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以下

问题:

⑴是否通过作品的引导使自己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

⑵是否认同作者的思想观点;

⑶是否从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⒉情节

小说的情节实际上是关于人物的性格发展、言语行为等发生的一件

件事情的有序组合。分析情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情节的展开行和曲折性。⑵情节的合理性。

⑶情节发展是否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课时

《装在套子里的人》 3课时

《边城》 2课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总课时数 1第一课时导入: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

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小说小说

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

者为末流。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

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

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

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

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

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

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作品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

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

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

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分析正文】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快

速的阅读或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篇二: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

粤教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

学校:始兴县墨江中学

班级:高二(

科目:语文

教师:钟卫国

时间:5)班2008-9

1、钱王则柯

教学思路

1、走进文本

(1)从“钱”的角度,梳理本文的“经济学脉络”;

(2)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走出文本

(1)与文本对话:由文本引发值得关注的问题;

(2)与作者对话:探究作者的观点;

(3)与自己对话:反观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走出文本:批判性地接受作者的观点的能力。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钱”是什么?

2、“钱”有什么作用?

3、“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5、在阅读本文时,你所遇到的问题。

二、动画激趣

播放flash作品《钱、钱、钱》

通过上面的这首儿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着几十年间,“钱”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让我们随着经济学家王则轲的笔触,来了解“钱”几千年来的变化。

三、走进文本

走进经济学家笔下的“钱”

1、整体感知

目标设定:根据“钱”的外在形态变化,梳理“经济学脉络”

能力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

(1)“钱”是什么?(“是一种信用符号”)

(2)“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了现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方便)

(4)“方便”了什么?(贸易)

(5)贸易的变化是怎样使“钱”的外在形态发生变化的?

以物易物——以特殊符号易物——以纸币易物——以金银易物——以电子货币以物

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

贸易(地球村)

这就是经济学家要向我们展示的“经济学脉络”了。

板书:

外在形态变化:

兽皮、贝壳——纸币——铜金银——纸币——电子货币

经济学脉络: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贸易(地球村)

小结:《钱》的行文相当巧妙。作者要向读者展示“经济学脉络”这

个较为专业的问题,而“钱”是“经济学脉络”最核心的元素,是经济

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通过“钱”的发展变化来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变化。

2、问题探究

目标设定:解读重点难点

能力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检索文章信息,概括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2)p9第十七自然段提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

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请问“钱”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的?

(3)“钱”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思路点拨:重点理解“轻”和“重”的内在含义

概括归纳:轻:是钱变成纸币后,实际重量轻了;重:是钱变成纸

币后,它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了它承载的内容多了、重了。

▲“钱”推动历史发展?

思路点拨:

检索信息:(1)自然段7: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的交往。(2)自然段9: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经营对象的商人——“钱商”。

概括归纳:促进全球的交往,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催生了银行

的产生,带来利益,推动历史的发展。

▲“钱”的负面作用?

思路点拨:

检索信息:(1)自然段14:人们以“钱”炒“钱”,??终于升腾为

“泡沫”。

(2)自然段15:经济泡沫一旦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3)自然段15: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一旦泡沫破灭,认

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概括归纳:

负面作用:制造泡沫经济,严重打击经济,使社会倒退。

三、走出文本

目标设定:批判性地探讨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反观自己的价值系统

能力训练: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一:钱与个人

文本:“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值得我们注意。”

作者:1、带来了怎样的变异? 2、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如何理解“必要的制度来规范”,请举例说明。除了“制度规范”外你还有其他的看法吗?也请举例说明。

问题二:钱与社会发展

文本:“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

作者:作者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问题:我们国家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它就存在在你的生活里,你

是否感受到了呢?举例说明

四、表达与交流

请你根据今天讨论,用一句含蓄而简练的话,表达出你对“钱”的态

度和看法。

小结:生活在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广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经济”“钱”“发展”等等的相关话题,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当

同学们遇到有关“钱”的困惑时,今天同学们所写的话,可以成为大

家找到出口的明灯。

同时在走进经济这个模块中,我们还会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展

开众多的讨论,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五、归纳本文写作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1、围绕主题,把握脉络

比如本文写“钱”,所以,首先要搜集关于钱的发展脉络(即钱演变

的历史)的资料;

2、从表象看本质,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比如,“钱”只是经济活动的一个纽带,是表象性的东西,所以,我

们要深入探讨“钱”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也就是要搜集关于“钱”与“经济活动”关系的资料;

3、全面思考,辨证地认识,注重现实指导意义

如本文,谈到与“钱”相关的“经济活动”时,不要只想到正面的影响,更要看到负面的危害,要关注这些负面影响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因此,搜集资料时要注意经济活动正面、负面辨证地搜集资料。

六、拓展延伸

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2、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林其屏

教学目的:

1、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规则和信用);

2、讲法制,讲信用;

3、学习加小标题、使内容清晰的写法。

4、学习本文“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模式以及“例证”“反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对市场经济中的规则和信用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上篇文章我们讲到,要避免“钱”的危机,就得进行

道德抑制和法制抑制,那么这两种抑制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今天学

第二课。请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并标出中心论点,并简要说一

说作者是怎样来进行论述的。

学生浏览,教师放出幻片,出示重点字词。

1、释义

基石:比喻基础。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

变化。

自律:约束自己。

2、识记

屡禁不止人无信不立

二、课文研讨:

1、请学生回答中心论点: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

基石。(学生指出,第一段中间的一句“规则是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也可以),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这个中心论点在第一部分就提出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么来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呢?教师点拨,学生思考:文章的几个部分在论证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研读课文,总体把握。明确(放幻灯片)

绪论: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

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

教师归纳,本文总思路是:提出问题(绪论: 提出中心论点,并指出,应强化市场规则,逐步建立信用制度。)分析问题(第一部分:

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第二部分: 规则和信用在当前市

场经济中的运行情况。)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应

当重构规则和信用两大基石。)

2、请同学读绪论部分,教师作简要的分析:

——绪论: 提出中心论点,并指出,应强化市场规则,逐步建立信用制度。

3、学生研讨第一部分,请同学们标出其段落号。看下列哪个图表能更好表示本部分的结构关系。②

⑴①|——④——⑤

②④

2)①—| |

③⑤

【篇三:人教版必修五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辞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

3、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对农村的自然

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难点: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

2、

3、能流利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诵课文。了解“辞”的特点。理解文

章的大意,把握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

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

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

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二、作者回顾:

三、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

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四、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

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

或六个字的对偶句。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

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

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

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五、朗读: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

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

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

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

“之”“期”“耔”“诗”“疑”。

3、学生集体齐读。

六、梳理文义:

1、出示重难点字词义:

生生所资(第一个生当“维持”讲,“生活”讲。)..

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

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叹息。)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以??为愉快;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

括父母和...

兄弟。)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以??为乐名作动;琴书,名作动,弹琴,读书。)...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2、学生初译课文。

3、教师指正并评议。

七、梳理线索:

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1、学生反馈,教师评议。

2、师生共同明确: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决意辞归——归途自责自悔

抵家——室内——涉园——外出自安自乐

纵情山水

安度余生乐天安命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设计:

(一)背诵课文。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十、板书设计:

见梳理线索

十一、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2、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

二、研读课文:

1、分组讨论问题学习,每小组探讨对应自然段中的问题。

2、分配任务:

第一小组讨论小序及第一自然段:(1)本文在序和第一自然段都对

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做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2)从陶渊

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3)归家途中的心

情如何,从哪些表现出来?(4)你能看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真正原

因是什么吗?

第二小组讨论第二自然段:(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

当中?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到

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第三小组讨论第三自然段:(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心意?(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

以看出?

第四小组讨论第四自然段:(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3)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

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每小组思考并反馈。

4、师生探讨并明确:

明确:第一小组:(1)小序: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

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2)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

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

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达出来出归心似

箭的急切之情。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4)实质:鄙弃黑暗污浊的官场,洁身自好。

第二小组:(1)“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

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

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

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5)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

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第三小组:(1)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

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2)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

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

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

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

情怀。

第四小组:(1)“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2)“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

的生活境界。(3)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

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

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

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

的体现。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翻译下面几个语句。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