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经过认真的审阅和充分论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率先实现,对保证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宏观调控,提升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垦区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20年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专家委员会论证指出:《规划》确定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当,可操作性强,并且体现了

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是科学的和切实可行的。

同时,专题组根据各方面专家和各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规划》于2000年11月9日经总局党委会议上讨论通过后,2000年11月24日报请第62次省长办公会议。省政府和农业部联合以黑政发〔2001〕109号文件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国家计委后,国家计委以计办农经〔2002〕135号复函,认为该《规划》“结构基本合理,指导思想比较明确,符合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规划》开始正式公布实施。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共分三个部分:

基础篇、目标篇和实施篇,总计14章。

针对垦区土地资源比较充裕,农业经营规模在国内领先,在编制《规划》时,在参照国外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指标前提下,结合垦区的实际,构建具有垦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在指标的设定上遵循了四项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二是可比性原则,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四是可操作

性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提出了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类指标,共15项。其中,1~8项为经济发展指标,主要指标有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场人均纯收入、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农业劳均增加值、农业劳均生产粮食、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9~15项为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指标有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城镇化人口比重、同年龄青年中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重、每名医生服务人口数、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森林覆盖率。

《规划》提出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北大荒精神,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实施

产业化经营、科教兴垦、开放开发、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食品工业、畜牧业、绿色食品业和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2010年率

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2010年的经济目标是实现“2588”,即经济总量增加2倍,利税总额达到人民币50亿元,人均收入超过人民币8 800元,粮食生产能力达到200亿斤。把垦区建设成为国内机械化水平和科技贡献率最高,人均提供优质商品粮最多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成为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繁荣、文明的现代化垦区。

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2001年至2005年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构优化阶段。主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科技兴垦和战略性结构调整,把目前比较薄弱的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品质调优、品种调特、市场调大;把二、三产业以及非国有经济总量调强、比重调高,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总体效益。到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3亿元,年均增长

1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粮食生产能力95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0%,人均纯收入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57:16:27,到2010年达到45:22:33。二道河等32个农场(占垦区农场总数的31%)、300余个规模效益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完达山乳业、北

珠米业、北大荒酒业等一批企业建设成现代企业。

第二步,从2006年至2010年为经济跨越发展阶段。主要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农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大幅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增值,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2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万元;粮食生产能力1 0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5%,人均纯收入8 800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5:27:38。垦区103个农牧场中9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垦区到2010年的经济发展指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432亿元,年均增长12.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2.7万元;利润总额人民币35亿元,上缴税金人民币15亿元;农场人均纯收入超过人民币8 800元;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 000万吨,提供商品粮875万吨;粮食加工总

量750万吨,粮食转化率75%;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为36%;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农业劳均增加值人民币7.5万元;农业劳均生产粮食45吨;每

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人民币7 500元。

《规划》在“实施篇”中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构建适应垦区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实施六大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科教兴垦战略、开放开发战略、信息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四业

”(食品工业、畜牧业、绿色食品业和服务业)发展,加速“三化”(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确保2010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就是

“6431”工程。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是垦区“十五”规划的子规划,又是核心和重点部分,是指导

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纲领性文献。

2001年6月和8月,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专家

咨询团分别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分两批对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4个分局26个农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湿

地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考察调研,围绕三江平原特别是垦区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

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作用和对策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8月19日,三江平原(垦区)现代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哈结束。出席研讨会的著名专家学者有: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农学会会长洪绂曾,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委员卢良恕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里特教授,科技部原副部长韩德乾,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马建章院士、蒋亦元院士,水利部松辽委水利专家陈明致

院士等。

专家、学者们发言指出,黑龙江垦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三江平原农业资源高度富集,天然条件优越,而且垦区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集团化运作与组织化程度高,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势头强劲,具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专家们形成的建议由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汇报。第二节农业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时期年

——“十五”最后一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首次跃上200亿斤新台阶,实现总产205.3亿斤。提前五年完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制定的到2010年

规划完成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记录。

2005年12月7日,农业部向全国发出《关于表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粮食总产突破200亿斤的通报》。《通报》指出,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跃上200亿斤的新台阶,是

“一次历史性跨越,既充分体现了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安全基地的重要作用,又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6.4亿斤,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突破200亿斤,粮食商品率达到89.1%。这又是一个历史

性的突破。

从1947年开始,历经北大荒人整整60年的艰苦奋斗,至1996年垦区实现粮食总产143.2亿斤、商品量达到一百亿斤。而从1997至2006年,仅在10年间,垦区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就实现了第二个一百亿斤。这标志着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生产进入了高产、稳产发展时期,垦区的农业经

济进入了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时期。

经过60年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垦区形成了一套具有农垦特色的系统的农业经济体系。广义上的垦区农业,即垦区“大农业”,分为种植业、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林业、畜牧渔业、种子、科技、绿色农业和农业

风险等;狭义的垦区农业,是指种植业。

近20年来,尤其“十五”时期,垦区农业进入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垦区农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农业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兴办家庭农场,打破了传统的经营体制,创建了以“四到户、两自理”为特点的“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家庭农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二是化学除草在全国领先水平。1978年大面积大豆田使用除草剂,垦区大豆田除草问题得到解决。1985年垦区农业航空实验站的成立和迅速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化学除草技术在各作物上普遍推广应用,基本解决了水旱田主要作物的杂草危害。研究总结出一整套水旱田化学除草综合技术,药械使用、维修、调整规程,航化低容量喷洒除草剂技术,以及预防药害措施等。三是提前实现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

累计完成投资73.66亿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41.3万公顷,开荒及修复耕地1.3万公顷,旱田改水田62.5万公顷。配套推进了农田水利、购置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1996年实现粮食总产143.1亿斤,提供商品粮110.5亿斤,比2000年项目达产

期目标分别增长15.3%和22.7%,提前4年完成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指标。四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得到显著成效。1991年开始,实施“以稻治涝”战略,大力开发水稻,使水稻面积由1985年的2万公顷,发展到2000

年达67.7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34.2%,打破了长期以麦

豆为主的种植业结构,顺应了自然规律,变低产田为高产、稳产田。1995年以后,以调整农作物品种、质量结构为突

破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005年垦区已建设优质专

用品种生产基地183.5万公顷,占粮食总面积的96.1%。2000年以后,以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发展绿色食品。2005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20.8万公顷,饲草面积2万公顷,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9.6%和2%。五是全面推进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管理。垦区种植业以优质品种为核心,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总结制定和实施10项各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同时把农

机标准化的经验延伸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农业标

准化体系,推进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的农业生产标准化,使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5%,水稻旱育稀植

“三化”栽培技术模式,从1999年以来公顷产量稳定在7 500公斤以上。2005年达到7 776公斤。大豆

在三垄栽培的基础上,推广“两密、一膜、一卡”栽培技术模式,大豆公顷产量2000年2 336公斤,2003年提高到2 508公斤水平,2005年达到2

596公斤。玉米推广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和行间覆膜、原垄卡栽培技术模式,玉米公顷产量1998年为6 023公斤,2001~2004年提高到6 500~6 800公斤,2005年达到7 294公斤。小麦东部推广海林模式,西部推广九三模式,到2005年达到4 358公斤。六是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北大荒米业集团,2003年与12个基地农场签订合同面积33.3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50%,拉动6.5万个家庭农场,年增收益1.05亿元。九三丰缘粉业集团,1998年投资60万元购进优质小麦品种,加快小麦原料品质改良。2000年,集团与10个农场签订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协议,实行订

单制,优质优价。2005年,拥有基地农场12个。牵动省内外基地20万公顷,实行专品种种植,按强中弱筋分别为30%、40%和30%的比例加工,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适应了市场需求。2005年北大荒麦芽集团,拥有5 700户、5.3万公顷的比较稳定、标准化原料基地,年产优质大麦15万吨,保证了集

团生产所需原料。七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培育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05年绿色食品种植检测面积46.6万公顷,有机食品基地3万多公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153.2万公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八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成绩。2005年建成和完善总局级科技园区60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带3 000公里,并将90万公顷的水稻、玉米、大豆良种推广项目纳入各级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带建设中。九是农业增产,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垦区农业实现了持续跨越式发展,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1997年的800万吨、2004年的900万吨、2005年的1 000万吨的三个台阶。2005年,总播种面积215.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1 026.5万吨,粮食单产5 389公斤,提供商品粮904.4万吨,商品率88.1%。第三节实施农业种植业结构第三次战略性调整垦区第三次种

植业结构调整2000年启动,以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为

突破口,重点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

2001年8月,在红兴隆分局召开垦区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会议认为,垦区农业结构调整已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妍之势,尤其是红兴隆分局起步快、抓得实、工夫深、成效大,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走在了全垦区的前列。会议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垦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面

向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在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种植业产品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大力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以“

两牛”为主的畜牧业,构建垦区农业经济的“

半壁江山”;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畜产品加

工水平和效益;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向非农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这次会议,对进一步优化垦区农业结构,构造垦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动进程,有着

重要的意义。

这个时期,经济作物的发展沿路、沿边、围城、围矿经济为重点,以订单农业为保障,形成“一场一品、一队一品”的格局,棚菜、瓜果、白瓜子、小杂粮、

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得到很大发展。2000年经济作物

面积14.9万公顷,饲草1.4万公顷,2003年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到22.9万公顷,2005年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到36.2万公顷,饲草4.4万公顷。垦区经济作物发展最快的红兴隆分局,2003年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3.5万公顷,占旱田作物面积的48.4%,经济作物总产值达9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5.7%,

总效益达3.8亿元。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

生产的格局正在形成。东部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分局注重发展优质水稻、高油大豆、优质白瓜子等生产,占全垦区比重优质水稻占92.1%、高油大豆占61%、白瓜子占84%。北部北安、九三分局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旱作农业,亚麻占全垦区得82.2%,芸豆占84.2%,优质大麦占63%。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分局,侧重发展城郊设施农业、特色经济作物。哈尔滨分局设施农业发展较快。2005年建有现代化智能温室455栋,其中生产食用菌320栋,平均亩效益1万~5万元;生产盆花、草花苗40栋,亩效益1万~1.5万元;花卉60栋,亩效益1.5万~2万元;生产蔬菜35栋,亩效益0.75万~1万元。还有345栋钢骨架大棚,其中种菜、瓜果,亩效益在6 000~9 000元;种葡萄、花卉亩效益也在1万~1.5万元。

“十五”时期,垦区的种植业实现了持续的增产增收,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垦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达到生

产增效、职工增收的好效果。

2004年,总局统计局调查队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垦区20个社会经济调查场中从事种植业生产的300余户调查户四大粮食作物生产成本与效益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四大

粮食作物是指在垦区生产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主要作物,调查作物的亩产量是各调查户产量的加权平均数,并与调查户上报的成本与效益相匹配。调查期限是从本轮农作物备耕生产开始到当年的11月底前止。调查的价格是从

本轮农作物收获上市之后到当年11月底前止的这段时间里,调查户实际销售价格作价格调查依据。调查的结论是:

“四大粮食作物生产效益猛增。

这次调查显示,占垦区全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2.1%的四大粮食作物,生产亩利润加权平均达到218.3元,是自1998年农调队开展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以来效益最好

的年头,比上年增加125.1元,增长1.34倍。其中,水稻亩利润达到373.1元,比上年增长2.2倍;小麦亩利润达到73.8元,由上年亏损转本年盈利,比上年增加143.3元;玉米亩利润达到149.1元,比上年增长63.6%;大豆亩利润达到

115.1元,比上年增长10.9%。

垦区种植户收入大幅度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2004年初中央1号文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种地的积极性;“一免两补”政策使垦区全口径免交近3亿元的农业税,种植户分别获得约3.65亿元的粮食直补和1.83亿元的良种补贴。经匡算,直接交到种植户手中的

“两补”现金每亩平均约20元,这样垦区种植四大粮食作物平均亩纯收入达到238.3元。二是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对粮食需求增加,而国内粮食库存持续减少,进而拉动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三是春播土壤墒情较好,秋季霜冻向后推迟,农作物生长期普遍延长,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333公斤,比上年提高12.1%,突破垦区历史单产最高纪录。四是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整是种植户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垦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 813.8万亩,比上年增加272.9万亩,增长10.7%;高产高效作物水稻、玉米面积合计达到1 367.4万亩,比上年增加305.8万亩,增长28.8%。由于水稻、玉米亩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2.2倍和63.6%,极大地拉动综合亩效益的提高。五是垦区近几年连续减少管理费用开支,常年坚持种植业斤成本逆控,农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投入逐年加大,农业装备增强,耕地质量得到改善,农业互助保险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对种植户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耕地承包费用近5年来增减变动比较小,基本保持在5%以内。这些有利条件的综合作用,为垦区种植户的增产增收提供了

有效保障。第四节推行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垦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

业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垦区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农业,紧紧依托规模化、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高等优势,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将农业标准化应用到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标准化覆盖率达100%,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加快了垦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从源头抓起,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是从源头上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到2005年,

在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分别制定了各项标准319项,其中已备案的行业标准11项,黑龙江地方标准8项,企业

标准300项。

重点是建立健全“四全”农业生产标准。一是全作物农业生产标准。制定了种子研发、良种繁育、种子检测、加工、仓储和供应,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大麦、经特作物栽培模式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20

余种生产操作规程。二是全面积农业生产标准。按照优势区

域布局,在3 200万亩耕地六个积温带上,制定了耕作、轮作、施肥、植保、灌溉和良种等全面积的技术标准。三是全过程农业生产标准。针对春播、夏管、秋收等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了80余项农时、机械状态、从业人员、作

业质量、田间作业、田间管理、收获和农机管理等全过程的生产标准。四是全方位农业生产标准。按照产前生产环境标准、产中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后收获储运包装标准,制定了农业、粮食整理和农产品加工等全方位的

生产标准。

二、从基础做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到位

夯实基础,强化基地建设,是保证农业标准化落实到位的关键。垦区重点从种子、农艺、农机、加工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几个基础环节入手,做到“六个坚持”:

(一)坚持统一供种标准化。以种业育、繁、加、销一体化经营为目标,推进良种繁育、区域(生产)试验、机械加工和质量检验的标准化。积极与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国利马格兰种业集团合作,以北大荒种业集团和农垦科研育种中心为依托,建立以农户为载体的育繁基地,实行专品种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工厂化加工、纯品种销售、产业化

经营,实现了种子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检验、统一包衣、统一标志、统一标准化供种。垦区生产用种标准化机械加工率、种子包衣率、统一供种率已达100%,均高于全省30~40个百分点。垦区已建立起种子营销网络,近400个网点,覆盖东北三省一区、辐射全国。到2005年,垦区年均销售各类作物原种、良种近26万吨,向农村辐射供种8万吨,销售额达5亿元。

(二)坚持农艺措施标准化。以“主攻单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突破口,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的农业标准化。在农时上坚持标准。在农时上强调抢前抓早,以早动争主动。在整地上坚持“秋雨春用”、“春旱秋防”,做到麦茬不整9月地、不起9月垄,100%达到播种状态;大田和经特作物100%达到秋起垄;原垄卡种做到垄型保持完好。在播种上小麦做到4月15日前完成播种,大豆、玉米做到5月15日前完成播种,水稻不插5月26日秧。在耕作上突出“松耙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前郭是典型的农业大县,72%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的基础地位牢固不可动摇。按照“三化”统筹战略的要求,我们以“机械在田间作业、农民在城市生活”为奋斗目标,深入探索“五化带一化”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全县集约化经营面积已经达到2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900元(其中,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0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52%)。 一、以规模化生产为前提,创新集约化经营模式 规模化生产是实施集约经营的基本条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一是实施“公司+农户”的模式。与甘肃国有农垦集团合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王府站镇 2.25万亩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玉米公顷产量突破了3.1万斤,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100元。今年,我们计划在全县22个乡镇全部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二是实施“企业+基地”的模式。前郭灌区米业、二马泡米业等企业的种植基地已经达到10

万多亩,通过订单生产、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包装上市,有效提高了稻米品质和市场价格,打造了“前郭大米”知名品牌。三是实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要是依托八郎、长山、王府等乡镇的瓜菜产业基础,成立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进区入社,计划3年内建设日光温室大棚5000栋,推动蔬菜生产向“反季节、高效益、大品牌”方向发展,打响“南有寿光、北有前郭”的地域品牌。在查干花镇筹建5万亩的旱作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已经完成土地流转,春季开始实施。四是实施“农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县成立农机合作社43个,农机大户发展到276个,主要采取“托管服务”的方式,实施“全程代耕”,既节省了经营成本,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五是实施“大户联合经营”的模式。涌现出了海勃日戈镇王文秀、乌兰敖都乡丁慧等一批种粮大户,目前由这些“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达到2万余亩。其中,王文秀被评为“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奖励。 二、以水利化建设为支撑,夯实集约化经营基础 水利化建设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基础工程,“十分种地、六分靠水”,解决了水的问题就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一是加快建设旱田井灌工程。近年来,全县累计新打农田机电大井4344眼,小井20144眼,灌溉总面积达到66.6万亩,占全县旱田总耕地面积的24.7%,为实施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效保障。二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灌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云南农业现代化课题组 云南土地面积的94%是山区,只有6%是坝区。针对云南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山、难点在山、重点在山,其主要途径和目标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规划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布局。 云南山区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低热现代农业山区、中暖现代农业山区、高寒现代农业山区。这些不同的地区各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不同的农业经营习俗,特别是各具不同的交通条件与市场环境。因此,在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低热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缘地区及金沙江、元江、怒江河川沿岸附近。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的山区及红河、文山、玉溪、临沧、怒江、丽江、楚雄、昭通等州市的部分县的部分山区,面积700多万公顷。其中又可划分为西部低热山区、西南部低热山区、南部低热山区、东南部低热山区、中部低热山区、北部低热山区。在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橡胶、甘蔗、茶叶、咖啡、麻、热带花卉和水果、砂仁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以牛、骡、马为主的大牲畜和滇南小耳猪、菜花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基础上,可分别发展以优质粮油、水果、饮品、糖果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工业和香料、林纸工业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发展以胡椒、紫胶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南药为原料的医药工业;发展以珍稀鸟类孔雀、蝶类为主的现代特种养殖业、文化工艺品加工工业;发展以麻、竹子、八角、草果、三七等现代种植业和现代调料、医药工业;发展以牛、马、羊为主的大牲畜和以猪、鸡、鸭、鹅、鱼为主的现代养殖业。 中暖山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滇东南、滇西南。主要集中地包括玉溪、昆明、红河、曲靖、楚雄、大理、临沧、保山、文山大部山区及其他州市的部分山区。应以发展以水稻、蚕豆、小麦、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及其农产品加工业;以烟、油、菜、花、果为主的现代经济作物生产及其圈烟工业、花卉、蔬菜加工业;以牛、马、羊为主的大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罗志军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重大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三农地位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什么是“三农”问题? 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也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当前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日益增多的我国人口与日益减少的可耕地的矛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的大生产的矛盾; 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 粗放的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矛盾; 传统的的农产品生产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的矛盾;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与农业快速发展的矛盾; 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 农民文化水平低与农业高科技推广的矛盾; 农产品市场体系水平低与加快商品流通的矛盾等。 “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三)指导方针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胡锦涛“两个趋向”的讲话: “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四)重点工作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4.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 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6.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7.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 8.支持农民建房; 9.增加产粮大县奖励;10.建设高标准农田;11.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12.完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13.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14.支持优势农产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要使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让传统农业的发展乘上现代科技的东风,通过统筹利用现代前沿科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以及妥善处理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央指导精神现代化农业的创新互联网+农业 农业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亦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统筹利用其他领域的现代科技,以更科学的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反过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点。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内涵 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的,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的,而科学技术又是强国的根本。所以科学技术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两个发展阶段中传统农业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模式,即农作物的种子给人吃,作物的根茎叶等喂养牲畜,人畜的粪便还田有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传统农业就是在这种重复循环中缓慢发展。而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整合利用工业发展的成果,打破原有的循环模式。从石油中提炼的化肥,现代化学工业研制出的农药、除草剂,工业文明的发展带动大机械的产生代替人力畜力都促使农业产量大增,效益大增。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必将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不断扩大农业的科学范畴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我国农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很少,随着各地的工业开发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私人违章建设,非农用土地不断增加,大量耕地被征用占用,使人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土地效益比较低,但对于多数农民来讲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即便出外务工也不会轻易放弃土地。这种状况使土地资源很难向优势农户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使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从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含量不够高,机械化水平较低 有的地方生产的农产品,优良品种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科技含量高、劳动投入少、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仍然不多,低值的“大路货”产品所占的比例仍然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党课讲稿(42页)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的题目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解。第一个部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是讲,我国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最后一个部分讲一讲,国际上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些经验与做法。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部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背景。 农业现代化大家都很清楚了,我们知道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可能第一要素也是最重要的,必须要吃饭。传统的农业有的刀耕火种,生产力很低下。到现在最近的目前,就是必须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既能够生产出人类需要的食物,又要能够大大地节省时间。包括,前不久我看总理在讲,克强总理在讲就工业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想大家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可能有差异,但是实际上它的本质,就是以通过农业生产的各种投入、各种管理、各种过程,那么能够使我们的单位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最后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这个呢,可能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核心。 当然,农业现代化过去也有很多别的叫法,比如它包括种子

的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农田水叶的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劳动力的现代化等等。所以这些各种各样的概念,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缠这些内容了。核心的理解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可以说对我们国家,目前农业是相当重要的。 我国的目前,农业现代化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粮食的十连增,然后,农民的收入十连快,这是一个好的内容。但是确实,农业现代化已经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讲了,农业的现代化整个农业的发展,它有两个很大的一个作用,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话,就叫做两块石头。第一块石头,农业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第二个,农业又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什么是压舱石,什么是蓄水池?我想这个内容,都是说明整个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压舱石就是说,比如,前不久猪肉价格一上涨,大家就担心,是不是CPI就要跟着涨。CPI一涨了之后就会引起一些经济的通胀。那么,实际上农业是一个基础性的一个物质。农业的价格一波动之后,跟整个农业相连的其他产业的会产生更大的波动,从而使经济进入一个膨胀的状态。 蓄水池我想可能这样一个内容。就是说农业一方面通过一种现代化的发展,多余的劳动力就可以释放出来,进入到制造业、服务业。如果制造业、服务业经济不景气了,出现了问题,这些劳动力实际上还可以返回到农业去。所以,农业这个蓄水池在我们国家表现得很明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目前应该有

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问题的思考

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问题的思考 提要: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双重变革。农业经营方式上要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方式要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但是当前土地生产率明显滞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推动土地流转,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培养职业化农民,助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职业化农民;公共服务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面对着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国外发达农业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经验。尽管农业经营规模有差异,但是细碎化经营的状况显然是无力承载农业现代化的。 经营方式上,现代农业是集约化农业,应当适度规模化经营。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面临着诸多困境,不利于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也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小农经营更显得十分脆弱。尤其是在地形平坦、耕作便利的粮食主产区,应当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扶持种粮大户、农业公司、合作社等。 生产方式上,现代农业追求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将会显著下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即单个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出会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方是利用工业化发展成果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化肥、农药、良种、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这些现代要素进入农业,才能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综合产出。 二、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民以食为天。随着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Word文档

第三专题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科学地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才能清楚地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合理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的经验与教训,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特点的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动态性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 2.区域性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经验时,需要对其实现的条件进行分析。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 3.世界性和时代性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新趋势

promotion of empl oyment, form a rea sonable a nd orderly pattern of i ncome distri buti on, bui ld a more fair a nd sustai nable social se curity systems, medi cal and health system reform. T he pl enar y, innovati on of soci al governance, must focus on the mainte nance of fundame ntal interest 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 ople, maximize fact ors, e nha nce social development, impr oving soci al governance, the i nterests of national se curit y, e nsure t hat the people live a nd w ork, soci al stabil ity and orde r. o improve social gover nance, stimulati ng social organizati on, i nnovative and effective system of preventing and resolvi ng social conflicts, impr oving t he publi c se curity system set up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s and nati onal se curity strategy to e nsur e national security. Plenary sessi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 cal civ ilization, you must esta bli sh systems of ecol ogical system, using the system to protect t he ecologi cal e nvironme nt. o improve natural resour ces asset property right system a nd use control, red li ne of delimitation of e col ogical protecti on, re sources paid use system a nd e col ogical compensati on sy stem in ecologi cal envir onme nt prote ction management sy stem reform. Plenary sessi on, ce ntering on building a liste ning party comma nd, can wi n and havi ng a fine style of the pe ople's army, a strong army under the new sit uation of the party Goal s, restricti 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 ona l defen se and army buil ding i s solve d outstanding contra dicti ons a nd problems, i nnovati on a n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the ory, enhance milit ary strategic guida nce, improve t he military strategy in the new period, building a modern military force system with Chi nese chara cteristics. o dee pen t he adjustment of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in the army, military poli cy and system reform, prom ote t 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civi lian integration de pth. Plenary session stresse d that compre hensive reform must be to strengthen a nd impr ove the party's leader shi p,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re r ole of the party commands t he overall sit uation and coordi nating all parties, impr oving the party's leadi ng water ... Margin. Challe nged t he leadershi p of the Communi st Party of Chi na, Marxi sm-Leni nism and Mao Ze dong thought by Deng Xiao -pi ng's fla g, replace d by thre e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harmonic societ y. The former Communist Party spirit and social cohesi on poi nt of almost all politica l makeover. Chara cteristics of socialism publi c ow nership is shifting to private ow nership, planned reg ulation and market regulati on, t he pr oletari an regime controlle d by the elite. Of univ ersal equality, fairness a nd basi c principl es of distri buti on sy stem is socialist societ y, however after economic monopolize d by powerful, ve sted interest s grow employers do not have t he same status, har dly se ems fair socia l distri buti on. State key protection of capital i nterests rather tha n the i nterests of citizens, had bee n hits the bott om of the prol etariat bvi ousl y, face Chi na's Socialist sy stem, the Communi st Party is not the party. In that case, politi cal chaos ha s bee n very tight. Is remodeling or reconstr ucti on, i s a correction or a stove. Whet her to tur n right or left, is ba ck to the source or put forward new political i deas. This is to determine the r oad pr obl ems in China, is al so the key out of the de ep water of the reform of the e conomic sy stem. After 18, the new Ce ntral coll ective lea dership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politi cal orie ntation. First, the "Central eight arti cles" as a starti ng point, starti ng from the Ce ntral Governme nt's self-re straint, whi ch prea ches a nd pro-image, br oug ht fresh feeling to t he communit y. Secondly, before reform and openi ng up and reform and openi ng two periods after non -negative, untyi ng the tangl e of the soci ety a long time on t his issue. Third, a ne w generation of part y leaders on various occasions to Mao Ze -Dong a nd Ma o Ze -Dong's thoug ht of evaluati on has room for manoe uvre, throug h to the r uling i deol ogy of Ma o Zedong thought, i s the call of the soul t o the S ocialist Revol ution and constr ucti on. Empty talks jeopardize national interest s and try again, is a n affirmation of De ng Xia o-ping's reform i deas. These strong politica l signal showing a new ge neration of poli tical leader s is still kee ping to t he Socialist roa d. Four is revisiting t he "talking to Ma o Ze-Dong's hi storical cycle of" high pr ofile anti -corrupti on a nd t he importa nce of the Constit ution, reorga nization is ba d style of official dom, wa s to civ ilize people obey the la w , w hile impr oving the col or change of the regime of vigila nce. Five is to reform into dee per waters a nd stressed t hat top -level design, this i s a review on the reform and openi ng up in t he past, i s also look ing for a way out. Six foreign and Russia cl oser, the flexibl e attitude on the issue of the Korea n pe ninsula , Sino -Japane se fishi ng har dli ne China on the island out of the "patie nt" and l ow pr ofile sha dow bega n to gradua lly pla n development. Signs show that t he new l eadership began t o make a left turn in politics. However, as of right now, not only ide ologi cal confusi on i n the community, the new lea dership's t hinki ng is messy. Ne w leader s bot h stresse d the need t o implement t he Constituti on, stresse d the need t o turn off the power i n a cage. Al so stre sses that Mao Zedong t hought ca nnot be lost, 30 year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 ng up 30 years ago can not deny each ot her. Bot h advocate dem ocracy a nd rele ase "seve n does not speak of" files of politi cal constraint s. Neit her de ny the histo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several issues ... Comrades: today brings t ogether member s, mainly in order to provi de a platform to Exchange a nd lear n from each other i n order t o facilitate our work. Just now, we focus on taxation, pla nni ng and stabilit y, safety, proje ct constr uction, typi cal topics such as private facts prese ntation and interacti on, and towns currently exist in the in -de pth a nalysis of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o ex plore new methods t o solve t he pr oblem. It can be sai d that summing up t he achievement, no grandstanding ; analy sis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央提出“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认为至少应从3个方面加以领会 和理解。 一是,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民要以科学知识武装起来,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只有农民懂科 学、用科学,农业生产过程科学化,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经验,靠习惯年来指导他的农业生 产,而是真正依靠科学,因地因时、因事制宜,科学化管理,才能建设现代农业。 其二是:经营规模要扩大。就是要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现在国家鼓励徒弟资源有序向 种植大户、农企流转,将分散、小片土地集中,形成一一定规模的连片种植区,采用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种植效益更高,产品更优质、更安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充足、优质、安全的 农产品。 三:农业现代化要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智能化。针对未来农业劳动力短缺,规模化经营的需 要,生产中大多数操作尽量采用机械化作业,即提高生产效率又减少生产成本。尽量采用新技术,比如智能机器人巡视病虫发生,无人机拼撒农药,土壤探针检测徒弟水分含量等等,可以做到精准浇水、施肥、喷药。答复提高管理成效。 这样有了掌握科技知识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化以及普遍采用机械化、智能化技 术,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这样,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成为现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