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荆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

鱼类病害的诊断

一、现场调查

1、全面了解池中病鱼的各种现象。

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鱼病,病鱼在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还有一种情况,病鱼外表变化不大,但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要么是因寄生虫侵袭,要么是水中含有毒物质。若是前者原因,鱼会慢慢死亡,损失不太大;若后者原因,则往往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各种家鱼及野杂鱼都不例外。

2、调查鱼类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鱼类发病,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如:放苗种前不清塘,放养品种规格大小相差过大,放养密度不当,投喂饵料不当,施肥不当等因素都会引发鱼病。

3、调查有关环境因素

鱼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大有关系的。如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体本身理化因子有无变化,水温变化及周围有无施放农药情况,池底质情况的好坏,鱼池大小及水深情况等。

鱼池往年的发病史,每年何时开始发病;在同一鱼池中是某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鱼同时发病;每天死鱼的数量等,对于准确诊断鱼

病也十分重要。

二、鱼体检查

鱼体的检查是鱼病诊断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检查方法是由表及里,先检查鱼体体表,再检查鱼体的内脏。检查鱼体的某一部位,先用肉眼检查,再用显微镜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相结事,才会更全面完整。

1、目检

一般来讲,病毒性鱼病是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则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鱼病常见症状是体表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用肉眼可以识别出来。

目检鱼体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顺序和方法如下:

◎体表:将病鱼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仔细观察。

◎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粘液,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腐烂变白。

◎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剪掉一侧的腹壁,观察有无腹水流出或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观察内脏的外观是否正常。在后剪断靠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肛门部位的后肠,取出内脏,把肝、胆等器官逐步分开。把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去掉肠道中粪便和食物,用剪刀剖开观察。

2、镜检

镜检一般是根据目检时所确定下来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从病灶部位取少量组织或粘液置于载玻片上,若是体表组织和鳃组织或体表粘液,用滴管加一滴清水;若是内脏组织,需滴加.7%的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盖玻片,稍用力压平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对每个病灶部位,至少取三个不同点进行观察。

在整个诊断过程中,应结合各种鱼病的流行季节,各阶段的发病规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鱼病的防治措施

1、清整鱼池:鱼池在养殖一段时间后,要清除池底淤泥,清整后的鱼池要经日光曝晒池底,以此杀灭部分病原体。

药物清塘:在鱼塘中有些生物本身就是病原体,有的则是病原的携带者。因此,必须要用药物清塘。常用药物有:强氯精、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等。

2、加强养殖管理:

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是提高单产较好的措施。放养密度过高的鱼塘,发生鱼病的机率越大。根据不同鱼类之间有着不同的食性和栖息特点,合理混养对预防鱼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合理的投饵施肥:施肥要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常用肥水的有微生态制剂: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

严格管理制度:定时巡塘,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尤以早晨巡

塘最为重要性。要经常性改善鱼塘卫生环境,勤除杂草、残饵和死鱼,定期消毒,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3、药物防治:

鱼体消毒:即便是健壮的鱼种,也难免有病原体寄生,所以在鱼种放养前最好进行鱼体消毒。通常采用洗浴法,将鱼放在浓度较高的药液里,短暂时间药浴,杀死鱼体上的病原体。药物有食盐、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还有高浓度复合戊二醛、聚维酮碘。

食场消毒:食场是鱼群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寄生虫最密集之处,故经常地食场消毒,是有效防病措施之一。一般为挂袋法和泼洒法:溴氯海因、强氯精、漂白粉。

水体消毒:在鱼病流行季节,应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以杀死水体中或鱼体上的病原体。常用的药物有:强氯精、戊二醛、聚维铜碘等。

定期投喂药饵,一些内脏器官的疾病,需要应用内服法来防治,将药物拌入饲料中投喂。目前常用的内服药物有:强氯精、诺氟沙星粉、恩诺沙星粉、阿苯哒唑粉、盐酸土霉素、护肝宝。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一、病毒性疾病

草鱼病毒病:呼肠孤病毒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每年6—9月份为高发期,水温在27度以上最易流行,25度以下逐渐消失。主要危害2.5—15公分的草鱼种和一足龄的青鱼。

根据病鱼表现和剖检变化可以发成三种类型:(1)肠炎型,肠道

严重充血,部分肠道或全肠鲜红色,肠壁韧性好,气泡和黏液很少,这一点与肠炎病不同。(2)红肌肉型,肌肉明显充血,严重的全身肌肉发红,鳃瓣失血严重,呈白色,但外表仅有轻微充血。体长7—10公分时多见。(3)红鳍红鳃盖型,鳍条基部、鳃盖、口腔、头顶及眼眶等处充血明显,有的鳞片下充血,而肌肉充血较少或局部有点状充血。在体长13cm以上的草鱼多见。

防治方法:

(1)加强鱼塘的清塘消毒,最好用大剂量的生石灰处理。

(2)加强饲养管理,供给优质全价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

(3)免疫预防,用疫苗注射或浸泡免疫。

(4)在鱼种发病期,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10天用一次。

(5)前期使用高档饲料尽快将鱼种养到15公分以上对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很有意义。

(6)大黄。黄柏、黄芩按34%、34%、32%的比例制成三黄粉,用开水煮30分钟以上,冷却后拌料投喂,7天一疗程,可连用两个疗程。

二、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败血症: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鲁克氏耶耳森氏菌中的一种或几种。生产中常说的“暴发性出血病”。

细菌性败血症是最近几年发病最严重,危害品种最多,面积最广的一种鱼病。病鱼一般表现为: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大量积水,并有溶血现象;有时伴有眼球突出,鳞片竖起,鳃

丝末端腐烂等症状。与草鱼的病毒性疾病难以区分,确诊困难。

实际生产中常根据死亡鱼的品种来做判断。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程度深浅不同,死亡鱼的品种会有变化,由轻到重依次为野杂鱼、鲫鱼,然后是鳊鱼、白鲢、鳙鱼,最后是草鱼,如果草鱼发病,表明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治疗会比较困难。建议:(1)由于野杂鱼对这种病非常敏感,如果鱼塘内有黄颡鱼等野杂鱼死亡,并且体表发红,很可以鱼塘内已有暴发性出血病潜伏(2)如果池塘内死鱼品种在2种或2种以上,基本上可以判断池塘内发生了细菌性败血症;(3)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在鱼体内可以潜伏较长时间,但并不引起主养鱼死亡,但此时鱼体的抗应激能力非常差,一旦受到刺激如天气陡变等,很容易大批死亡。

治疗方法:四步治疗法。

(1)第1天,杀虫,鱼体表有寄生虫时会造成疾病难以治疗彻底。实际生产中发现用菊酯类或辛硫鳞类水剂加硫酸铜合用对治疗这种病效果比较好。

(2)第2—6天连续使用内服药物5—7天,消灭体内病原菌。用蒽诺沙星、诺氟沙星、盐酸土霉素等均可,剂量可见后面药物使用说明。

(3)水体泼洒消毒剂,疾病早期在第3天用一次即可,发病严重时在第3、第5天连续两次。

(4)病情稳定后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调节水质,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很有好处。

注意:由于该病的病原菌能产生毒素,引起病鱼溶血、出血。组织损坏严重,肝、肾、胰脏功能障碍,抗应激能力比较差,在治疗期间和刚台好时不要大量换水或冲注新水,也不能拉网和下化肥,否则会导致鱼病加重或复发。

2、细菌性烂鳃:嗜纤维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4—9月份,每年6—9月份为高发期。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

病鱼体发黑,食欲减退,打开鳃盖,可见鳃盖内侧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鳃丝末端软骨外露呈“扫帚”状,鳃盖中央腐烂成一圆形小洞,俗称“开天窗”。

治疗方法:

(1)水体全池泼洒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药物,间隔一天,连用两次。

(2)得方新诺时拌料内服,每100公斤第一天10克,第2—6天减半,6天一疗程,可以连续使用两个疗程。

(3)盐酸环丙沙星拌料内服,10—15克/1000公斤鱼体重,连续57天。

(4)氟哌酸(诺氟沙星)拌料内服,20 克/1000公斤鱼体重,连续5—7天。

3、肠炎病:肠炎刑点状气单胞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4—9月份,水温18度以上流行。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也可以发病。

主要症状: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更黑,俗称“乌头瘟”。病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肛门外突。挤压腹部有黄色或白色黏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火,肠粘膜坏死。

治疗方法:

(1)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或强氯精0.4克或二氧化氯0.03克全塘泼洒。

(2)坚持投食“四定”原则,不使用变质饵料。

(3)把大蒜头捣烂,制成每公斤含大蒜200克的药饵,每天喂一次,连3—5天。

(4)内服海联科505连续拌料3—5天。

4、白头白嘴病:嗜纤维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5—7月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白鲢、鳙鱼夏花鱼种,尤其是草鱼夏花。

主要症状:病鱼头部和嘴周围皮肤的色素消失,呈现白色。严重时头部和嘴发生溃烂,尾鳍出现蛀鳍。

治疗方法:

(1)彻底清塘,不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2)用二氧化碳或溴氯海因全池泼洒。病情严重的间隔一天再用一次,考虑到鱼苗比较脆弱,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漂白粉、强氯精治疗。

(3)生石灰20—25公斤/亩米,化水全池泼洒。

(4)五倍子2ppm煎水,连渣带汁全池泼洒。

5、白皮病:白皮极毛杆菌引起。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5—7月流,主要危害白鲢夏花鱼种。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在尾柄或背鳍基部出现一些白色小点,以后迅速扩大,使鱼体后半部全部变成白色,严重时尾鳍全部烂掉,头上尾上,身体与水面垂直,不久死亡。

治疗方法:

(1)主要由拉网、过筛、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鱼体受伤引起,因此操作一定要小心。

(2)治疗方法同细菌性烂鳃。

6、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引起。拉网或运输时受伤易引发此病。

流行季节及危害对象:无明显的发病季节。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和二、三龄草鱼,常与肠炎、烂鳃并发,俗称“老三病”。

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病灶处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最为突出,有时在鳞片脱落出有水霉生长,鳍条基部充血,末断常腐烂成扫帚状,常称“蛀鳍”。

治疗方法:

(1)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灯1克或强氯精0.4克或二氧化氯0.15—0.3克全塘泼洒。

(2)五倍子2ppm煎水全池泼洒。

(3)碘胺类药物每100公斤鱼第一天10克,第2—6天减半,6天一疗程,可以连续使用两个疗程。

由真菌引起的鱼病:

水霉病(肤霉病):

◎病原:病原体为水霉菌和绵霉菌。

◎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各种饲养鱼类,从卵至各种年龄的鱼都可以感染。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晚冬早春是为流行。水温18度左右最适宜本菌生长繁殖。

◎症状:水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异常症状,当看到鱼体表面有灰白色棉毛状外菌丝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处牢固寄生。内菌丝深入肌肉组织细胞间隙之间,能发泌出一种酶分解鱼的组织,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运动异常,出现与其它固体物摩擦现象,同时往往观察到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鱼体负担过重,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迟,最后瘦弱而死。因为水霉菌的本质是腐生性的,当鱼一旦死亡,菌丝即迅速蔓延全身。

◎预防:(1)拉网、捕捉、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2)用生石灰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50克全池泼洒。

◎治疗:(1)发生此病时,可将病鱼用3%—5%食盐液浸洗3—4分钟;(2)用万分之四食盐加万分之四小苏打合剂浸洗,有一定的效果。第二天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或“消毒王”、“强氯精”、“聚维酮碘”消毒,可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三、寄生虫病:

成鱼养殖阶段原生动物病一般不容易引起鱼体死亡,只有粘孢子虫和小瓜虫危害大一些。蠕虫病在湖北也不多见;指环虫只可能在春

季初和秋季末发生,高温季节不可能寄生,一般建议在四月份杀虫一次即可。

1、中华鳋病:

中华鳋有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雌雄异体。在中华鳋雌虫寄生在草鱼鳃上,形状似蛆,又叫鳃蛆病,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重时整个鳃丝末端、鳃瓣边缘发白变烂。此病汉族要危害一龄以上草鱼和白鲢。每年5—9月份盛行。

防治方法:

(1)生石灰彻底清塘。

(2)鱼种投放前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5克,硫酸亚铁2克浸洗20—30分钟。

(3)病鱼池用0.7mmp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泼洒,隔5天再重复一次,连续3次。

(4)用.25—0.5mmp昌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隔5天再重复一次,连续3次。

2、锚头鳋病:

锚头鳋以雌虫寄生,雌虫头部呈铁锚状,钻入鱼体组织内,胸、腹露在鱼体组织外,头部钻入鱼体吸鱼体营养,使鱼体消瘦,钻入部位鳞片破裂,肌肉红肿发炎,可见红斑。大量感染时,好像披着蓑衣,故又称“蓑衣病”。对各种鱼均有危害,以夏季最严重。但是只有寄生在白鲢和鳊鱼体表时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

(1)生石为彻底清塘消毒,杀灭虫卵。

(2)每亩放15尾以上的黄颡鱼,有较好的效果。

(3)用90%晶体复百虫0.2—0.5ppm或用0.1ppm的晶体敌百虫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连续三次,每次根据水温间卫5—10天。水温越低,间隔时间越长。

3、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上,主要危害幼鱼。每年5—8月为其流行季节。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易发生,尤其在用大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和鱼种的塘中,是车轮虫发生主要场所。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消毒清塘。用堆肥代替沤肥。

(2)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全池泼洒。

4、指环虫病:

◎病原:病原体为指环虫。

◎流行:一般淡水鱼类均可感染,对鱼苗和夏花鱼种危害很大,流行季节在夏秋两季,适宜温度20至25度。

◎症状:虫体寄生鳃上,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对鱼的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每个鳃片达50个以上虫体,病鱼鳃丝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显著浮肿,鳙鱼特别明显,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贫血,不吃食,鱼体消瘦,终致死亡。

◎预防:用生石灰清塘。

◎治疗:(1)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95%)0.3克,溶解于水全池泼洒;(2)用敌百虫、碳酸钠合剂,100克敌百虫与60克碳酸钠研末充分混匀,每立方米水体用合剂0.1—0.2克溶解于水后,全池泼洒;(3)每立方米水体用福尔马林30毫升全池泼酒;(4)同时内服“阿苯哒唑粉”。

5、隐鞭虫病:

主要症状:当病情严重时,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吃食减少,甚至不吃食,鱼体发黑,鳃或皮肤上有大量黏液。病程短,死亡率高,在高倍镜下检查可以发现大量的隐鞭虫。

流行季节与危害对象:主要寄生在鲮、鲤、草、青、鲢、鲫、鳊等鱼的皮肤及鳃上。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流行于5—10月,尤以7—9月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成0.7ppm 浓度。

(2)鱼种放养前用2—4%盐水药浴2—15分钟。

6、碘孢子虫病:粘孢子虫的一种

主要症状:虫体寄生部位,肉眼可见不同形状的孢囊,呈香肠状、带状、球状、线状,使组织受到破坏,充血,产生炎症、腐烂,外观极为观看,病鱼基本丧失商品价值。

流行季节与危害对象:目前在湖北主要养殖区域均已发现此病,

主要寄生在鲤鱼、鲫鱼等身上。

防治方法:同前粘孢子虫病。

7、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

病症: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有白色囊孢,病鱼瘦弱,鳍条破裂,多数漂浮水面不动或游动缓慢,最后死亡。

流行季节与危害对象:每年3—5月、10—12月为流行盛期。危害大多数鱼类。注意:千万不能使用硫酸铜治疗,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观赏鱼可用2ppm醋酸亚汞或硝酸亚汞溶液浸洗。

(2)干尖椒0.5ppm+生姜2.5ppm,加水熬煮,连汁带渣全池泼洒,连用3天。

(3)使用有些鱼药厂生产的专治疗小瓜虫的药物。

常见鱼病防治

常见鱼病防治 1.白点病 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后,病鱼皮肤粘液增多,鱼的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上肉眼可见一层密密麻麻的白点。患病初期,病鱼聚在缸角互相摩擦,患病后期,病鱼呆滞地浮在水面,投饵不食。防治方法:根据小瓜虫在水温25℃以上不易繁殖、28℃时开始死亡的生理特点,可将水温缓慢地升高到28℃,静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开始脱落,及时更换新水,病鱼即可康复。也可选用O.05— 0.07%的红汞药液放在10千克水中,将病鱼浸洗5—10分钟。 2.肤霉病 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3.烂鳃病 其病原体是粘球菌。患病个体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一个个圆洞,病鱼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3—4片土霉菌,溶于100千克水的水族箱中,低浓度浸泡,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4.烂鳍病 其病因是由于水质不良导致细菌侵染所致。病鱼各鳍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有时,也可能是鱼体相互撕咬,鱼鳍破损又遭细菌感染。防治方法: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也可选用呋喃唑酮3—5片,溶于100 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或选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0分钟。 5、肠炎 其病原体是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它是由于鱼吃了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病鱼静卧缸底,投饵不食,粪便呈乳白色,肛门红肿。防治方法:可选用2片呋喃唑酮,溶于80 x 50 x 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药后可康复。也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6、眼球凸出症 病鱼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多是由于水中细菌感染所致。有时病鱼6艮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眼球失明或脱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防治方法:可用2—3片土霉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 分钟。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绿,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5分钟,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白建文 常用急救技术教案

常用急救技术教案-白建文. 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三系教案审阅表 职称:主任医师急诊医学教研室:教师姓名:白建文

2008.09.12 具体授课时间: 教研室审阅意见: 优点: 急救技术讲解详细 示范明确,教学交流充分 缺点: 缺少操作模型 建议改进: 借用安妮模型、气管插管模型,让同学熟悉操作

是否已将意见反馈本人:是 教学组组长(签名):日期: 日期:教研室主任(签名): 日期:教办审核意见: 2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案白建文教师姓名:教研室:急诊医学 课程名称急诊医学授课专业和班级 05临床三系 常用急救技术

授课内容学 授课学 掌握基本急救技术(解救、止血教学目包扎 掌握紧急气道开放 基本急救技术的内容教学重紧急气道开放的 手法气管插管的适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操教学难 教具和多激光笔、多媒体电脑、黑板、笔 体使 教学方理论授 一基本急救技术1分钟教学内容【解救--分过救助创伤或

遇险的患者从危险中解出来 1.1高速公路车祸救援 ①切断电源、关掉汽车发动机引擎② 使用灭火器③清除障碍,保持道路畅通④确定是否有毒物泄漏⑤在总指挥统一指挥下救援⑥贯彻整体搬 3 ⑦固定颈椎、脊柱运原则,打开车门,补液开放静脉通道、初级气道开放⑧控制出血。对外出血进行加压包扎,⑨

救助溺水1.2 抛救生圈救、拨11120下水救助,背后、托起竹竿 冰窟窿、匍匐前进、将绳索 木棒递过去分【止血--直接按压止1. 压迫包扎1.2 1.3填塞1.4止血带止血法:控制四肢出;定时放松;作出注意:不超1著标志;过紧易造成肢体坏死分【包扎--2分钟二.紧急气道开放(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心肺复苏中是一项气管插 包括手法开放气道、重要措施。管、环甲膜穿刺等。:仰头抬颈法――一【手法开放气道】一手压前额,一手抬颈。4 仰头举颏法――一 手压前额,一手指托起下颌(最常用)抬颌法――双手指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1]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4406986.html,/UploadFile/,仅供学习,严 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 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 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 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 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 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 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 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 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 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 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 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 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 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 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 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 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 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 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 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 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 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 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 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 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当鱼体大量感染车轮虫时,由于车轮虫的骚扰,不能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剥取鱼的组织为营养,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使鱼致死。 每年5-8月,鱼苗饲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常发生车轮病,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此病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尤其是经常用稻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一般比较脏,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1、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鱼被大量小 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 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症状】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 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参考验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2:

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用火柴 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3: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 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4: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 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也可选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治疗。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2、出血性腐烂病:为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细菌。传染途径为水蚤或病鱼以及被污染的工具。此病不易根除,好了后常常是带菌者,水质恶化立即又发病,死亡率较高,一般为50%左右。 【症状】鱼体出现出血点,各鳍由鲜红充血变成苍白而烂掉,腮丝也由红变白,部分烂掉。解剖内脏有出血点。常并发肠炎。发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本病春末 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 【治疗】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药物青霉素:90×45×60(厘术)箱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连续3天为一个 疗程。一般4-5天可治愈,初期可治愈,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烂掉的鳍需1个月左右才能长好。把患病箱内的水草拔出用清水冲净并用美蓝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蓝结晶变化即可)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三、血鞭毛虫—昏睡病(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一)、感染的迹象。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症状。(二)、感染详述。隐鞭虫和锥体虫都是具有茸毛状鞭毛的单细胞生物体(原生动物),因此得学名“鞭毛虫”,它们作为寄生虫生活在血液里。有危害的隐鞭毛虫有两根鞭毛,而完全没有危害的锥体虫只有一根鞭毛。要在血液涂片上看到这种寄生虫,需要用到少300倍的显微镜。两种寄生虫都是经第二寄主—水蛭传播的。鞭毛虫无害地生活在水蛭的肠内,水蛭叮咬时将其传到鱼身上。(三)推荐的治疗方法。还没有发现能有效防治观赏鱼身上血鞭毛虫的化学处理剂。由于只有受水蛭侵袭的鱼受传染,因此只需要取出受传染的鱼并且除掉水蛭。但是在水族箱里这样做相当容易,而在受到传染的池塘里解决这个问题要困难的多。四、斜管虫(斜管虫)(一)、感染的迹象。受侵害的鱼在硬物体上摩擦,合拢鳍。皮肤上覆盖着发白的蓝色不透明体,尤其是在关部和背鳍之间。如果鳃部受到侵害,呼吸的频率显著加快。在感染的晚期,皮肤表面肿胀然后脱落。(二)、感染详述。斜管虫是纤毛虫,一种单细胞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生物体,不均匀地覆盖着茸毛,茸毛推动虫体在水中前进。使用中等倍数显微镜能看到斜管虫,但是必须迅速采到标本,因为斜管虫在鱼死后两小时之内就离开了鱼体。这种寄生虫首先侵袭受了伤的鱼,但是在拥挤的环境条件里传染到健康的鱼。斜管虫病使鱼变得非常弱,严重的病例能对鳃造成长久的损伤。斜管虫*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高温高湿的夏季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也是鱼类最易生病的时期。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变坏,高温、水质、饲料等因素往往引起鱼病发生,必须及早防治,正确诊断,才能保证鱼类旺食速长,高产高效。 分类防治 细菌性鱼病 1、草鱼、青鱼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治疗这“三病”,可用“灭菌灵”进行有效防治。发病初期每50公斤鱼用药1小包即可控制。 2、鲢、鳙鱼的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细菌性烂鳃病: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全池泼洒,即可得到有效防治。 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种和鱼苗,用呋喃唑酮—均匀泼洒全池,或按每50公斤鱼体重5—10克投喂口服,效果理想。

病毒性鱼病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草鱼危害最严重,有效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免疫注射疫苗。 水质性鱼病 水质性鱼病是因不良水质引起的鱼病,其主要症状是泛池,治疗方法:及时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或者泼洒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或“过氧化钙”进行急救。 在正确诊断出鱼病之后,确定用药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药物在混合使用时要谨慎。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均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 2、对症下药,不要胡乱用药; 3、药物要充分溶解之后才能使用; 4、轮换用药,综合预防,避免单一用药; 5、注意药物质量,药物变质失效,不能使用。用药时,注意药物的安全浓度。 内外预防

预防体外鱼病每天捞尽食场中的饲料残渣,定期清除水中漂浮的青草和霉变的饲料,保持水质、食场清洁及饲料新鲜。同时,用竹秆或草辫做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的食场框,每边挂一只竹篓,篓口露出水面,篓内装入100克漂白粉,每天换药1次,连续3天,以消毒食场。也可用硫酸铜100克和硫酸亚铁400克装入布袋,每月挂3天,每天换药1次,可有效预防草鱼中华鳋病、鱼种的寄生虫性鳃病和皮肤病。此外,用新鲜青松毛15—20公斤,分成4—6把,在食物框架上浸挂一周取出,预防锚头鳋效果也很好。 预防体内鱼病在饲料中拌药投喂预防。草鱼、青鱼的肠胃病,可用大蒜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大蒜0.5公斤,与200克食盐一起捣碎,拌在面粉糊中,同饲料一起连喂4天。也可用磺胺胍5克或干地锦草250克同饵料一起连喂6天进行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地锦草、庆大霉素药粉1公斤拌饵料,连续投喂4天,可有效防治烂鳃病。每100公斤鱼用4%碘液30毫升或碘酒60毫升制成药饵投喂4天,可防治青鱼球虫病。 特殊性鱼病的防治

最新急救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同学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实际操作,初步掌握现代救护技能,为广大同学服务。 二、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基本救护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实际操作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引入 说明此次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学习新知 (一)急救的定义

(二)急救的目的及原则 使伤病员脱离危险,并在急救过程中不会对伤病员造成二次伤害。 (三)主要的自救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外伤固定、搬运 (四)急救步骤及病情评估 1.初级检查 D.确保周围环境安全,适合抢救 R.判断伤病员的意识情况 A.判断伤病员的呼吸道是否通畅 B.判断伤病员的呼吸是否正常 C.判断伤病员的心跳是否正常 2.进一步检查 从头部开始→双耳→双眼→鼻部→口腔→面部→颈部→胸部→腹部→骨盆→下肢,检查过程中

注意有无出血、水肿、骨折等情况。 3.处理方法 ①如果伤者无意识,有呼吸,有心跳,应采取侧卧式,注意观察,等待救援。②如果伤者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应立即就地实施心肺复苏术。 四、模拟灾难现场,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五、学生分组练习 六、现场考核 对无意识,有呼吸,有心跳的伤者该如何处理?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引入 说明“七步洗手法”培训的意义和必要性

三、学习新知 (一)概念 1.洗手 2.卫生手消毒 (二)“七步洗手法”的步骤 第一步:洗手掌。 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背侧指缝。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掌侧指缝。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拇指。

孔雀鱼常见病病的防治

孔雀鱼白点病的防 欧阳学文 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严重的全身似洒满白粉,多在春、秋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活饵的尾部下容易流行。此病传染速度很快,如不及时治疗会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严重时,药物无效,会大批死亡。要及早治疗。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G、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或泼洒在水族箱中,也有一定效果。 孔雀鱼的疾病与治疗:口腐病 口腐病 症状:口部周边或颊部附近呈白棉花状而不能再进食,不久,将会衰弱而致死。 原因:与烂尾病一样,卡拉姆那里斯细菌感染为原因,输入孔雀鱼带来的新感染 症状:鳃部肿胀而在水面痛苦中勉强呼吸,并且合闭尾鳍而不时在摇头,做不自然的游水动作,不久,鱼体呈白浊状而衰弱致死。

原因:由输入孔雀鱼带进来的细菌为感染因素。 而一旦发现感染的鱼只时,必须随即隔离于其他鱼缸。初期者,只有换水或加入盐水也可改善。 治疗 可使用一些市售的杀菌剂来进行药浴,大部份的情况都会有所改善。若仍然无法痊愈,原因可能在于一些导致细菌性的感染的因素,并未消除,如水温过低,死鱼未捞出等。患水霉病症者,可能要注意水质,应捞除死鱼或残饵,并赶快换水,而松球病可能要优先改善水质,药浴除去水中的病原,待鱼较有食欲后,用细菌治疗的药饵喂食。至于烂鳍、烂尾等外表症状的鱼只,换水并佐以药浴,情况也能改善。 孔雀鱼针尾病的治疗方法 孔雀鱼针尾病又叫鱼类暴发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病症最初见鱼儿烦躁不安各鳍条紧夹不展游泳时呈蛇行或只甩尾巴不怎么前进似在挣扎进而眼眶下颌体表胸鳍基出现小块或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荆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 鱼类病害的诊断 一、现场调查 1、全面了解池中病鱼的各种现象。 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鱼病,病鱼在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还有一种情况,病鱼外表变化不大,但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要么是因寄生虫侵袭,要么是水中含有毒物质。若是前者原因,鱼会慢慢死亡,损失不太大;若后者原因,则往往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各种家鱼及野杂鱼都不例外。 2、调查鱼类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鱼类发病,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如:放苗种前不清塘,放养品种规格大小相差过大,放养密度不当,投喂饵料不当,施肥不当等因素都会引发鱼病。 3、调查有关环境因素 鱼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大有关系的。如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体本身理化因子有无变化,水温变化及周围有无施放农药情况,池底质情况的好坏,鱼池大小及水深情况等。 鱼池往年的发病史,每年何时开始发病;在同一鱼池中是某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鱼同时发病;每天死鱼的数量等,对于准确诊断鱼

病也十分重要。 二、鱼体检查 鱼体的检查是鱼病诊断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检查方法是由表及里,先检查鱼体体表,再检查鱼体的内脏。检查鱼体的某一部位,先用肉眼检查,再用显微镜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相结事,才会更全面完整。 1、目检 一般来讲,病毒性鱼病是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则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鱼病常见症状是体表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用肉眼可以识别出来。 目检鱼体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顺序和方法如下: ◎体表:将病鱼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仔细观察。 ◎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粘液,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腐烂变白。 ◎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剪掉一侧的腹壁,观察有无腹水流出或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观察内脏的外观是否正常。在后剪断靠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肛门部位的后肠,取出内脏,把肝、胆等器官逐步分开。把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去掉肠道中粪便和食物,用剪刀剖开观察。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和治疗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观赏鱼33种常见病与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 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 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 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 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 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 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 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 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 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 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 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 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 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 或继续产几次卵。 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 由此鱼类 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 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 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 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 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 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 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 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 、感染的迹象。 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 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 时也出现 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 、感染详述。 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 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 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 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 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 在水鸟的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 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 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 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 幼虫寄生于 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 当寄 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 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 轻微 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 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 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 、推荐的治疗方法。 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 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 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 *近池塘或水族 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三、血鞭毛虫一昏睡病 (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 (一) 、感染的迹象。 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 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 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 不会产生 如此严重的症状。 春季从卵孵化出来 一旦贴上,它们就 然后交配过的雄性

观赏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观赏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最近看了《观赏鱼疾病及防治》([英]内维尔.卡林顿博士)一书,此书只是一本小册子,但书中论述相当专业,看后受益良多,尤其是对新鱼、饵料入缸前的检疫、消毒有了新的认识。现把书中〈常见的寄生虫和疾病〉一节内容传上,供各位参考。由于现今观赏鱼治疗药物的商品化已有相当程度,所以书中只是详细论述了疾病病因及症状,而涉及的具体治疗药剂不多。还有可惜的是书中的病变示范图谱无法贴上。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靠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 一、车轮虫、斜管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这些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重时成“跑马病”。虫体常成群地聚集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池水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第二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病鱼的体表有许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亡。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危害最为严重。 (二)防治方法 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10ppm浸泡10—30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苍白,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20克洗浴10—30分钟。 2.用90%晶体敌百虫0.2~0.5ppm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七、孢子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鲢碘泡虫寄生在鱼的脑腔中引起鱼“疯狂病”。鲢碘泡虫的孢子为椭圆形或倒卵形,前宽而后稍狭,前端有2个大小不等的梨形极囊。病鱼极度消瘦,体色暗淡无光,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似疯狂状,故又名疯狂病。主要感染鲢鱼。其它孢子虫的孢囊寄生在鱼体表、鳃丝、鳃盖等部位,引起发炎甚至溃烂。鲫鱼最易发此病。 (二)防治方法 用孢虫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八、绦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九江头槽绦虫、马口头槽绦虫等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主要危害草鱼种,病鱼黑色素增加,口常张开,但食量剧减,故又称“干口病”。严重的病鱼,腹部膨胀,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形成胃囊状扩张,破肠后,即可见到白色带状虫体聚集在一起。 (二)防治方法 1.用90%晶体敌百虫或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杀灭剑水鳋,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2.内服肠虫速灭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九、低氧综合症 (一)病因病症 低氧综合症是由于氮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超高而溶氧偏低,水质变坏发黑、发臭或“转水”,鱼表现为减食或停食,夜晚甚至大白天“老泛头”,躲避增氧机,先是少数鱼在池边抽搐而死,继而大批死亡,造成“泛池”。 (一)防治方法 1.改变养殖模式。改传统的畜禽粪便养鱼、化肥养鱼为生物肥养鱼和“80:20养鱼”模式。 2.调节水质。平常采用开增氧机、加新水排底水;施生石灰、底安、净水宝、精博神菌等方法控制好水质,能够有效预防低氧综合症的发生。 3.及时治疗。一但发生“老泛头”要及时检测水质,针对不同情况施用固粒氧、水仙、硝氨净、益菌多、解毒救星、维C应激灵等解救。 十、肝胆综合症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 学分:2.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课考 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网络课程 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

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急救医学Ⅰ》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

常见鱼病及防治

常见鱼病及防治 1.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病原、鱼体、池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鱼类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水中存在的病原体数量较陆地环境要多,水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溶氧、温度;ph值、无机三氮等)直接影响鱼类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体质健康的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对疾病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但在养殖池塘中,由于放养密度的提高(较自然水域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人工投饵量的增大,鱼类的排泄量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环境极易恶化,同时疾病的传染机会增大。当环境的恶化,病原体的侵害超过了鱼体的内在免疫能力时,就导致了鱼病的发生。 二、鱼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一)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为温度和透明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加快,鱼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喜低温种类的病原体除外,如水霉菌、小型点状极毛杆菌(竖鳞病病原苗)等。 2.化学因素水化学指标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在养殖池塘中主要为溶氧量、ph值和氨态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适宜(7.5~8.5)、氨态氮含量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时,鱼病的发生率较低,反之鱼病的发生率高。如在缺氧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病,ph值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二)生物因素 与鱼病发生率关系较大的为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常将浮游植物含量过多或种类不好(如蓝藻、裸藻过多)作为水质老化的标志。这种水体鱼病的发生率较高。病原体生物含量较高时,鱼病的感染机会增加。同时中间寄主生物的数量高低,也直接影响相应疾病(如桡足类会传播绦虫病)传播速度。 (三)人为因素 在精养池塘,人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鱼病的发生,如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喂人工饲料、机械性操作等,都使鱼病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所以精养池塘的鱼病发生率高,防病、治病工作也更为重要; (四)池塘条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质。一般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变化都较大,鱼病的发生率较大池塘为高。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值一般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鱼病的发生率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鱼病。 三、发病鱼的体质因素 鱼的体质是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鱼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体质好的鱼类各种器官机能良好对疾病的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强,鱼病的发生率较低。鱼类体质也与饲料的营养密切相关,当鱼类的饲料充足,营养平衡时,体质健壮,较少得病,反之鱼的体质较差,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极易感染而发病。同时在营养不均衡时,又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瘦脊病、塌鳃病、脂肪肝等。 2.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一、现场调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