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在哪里

毛概: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在哪里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是邓小平在1981年7月18日会见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先生,即武侠小说家金庸时第一次提出来的。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向全党、全国人民公开发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所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专有名称。由于提出这一概念的邓小平本人和中央各权威文献对“中国特色”的内涵系统论述不多。因此,多年来,有不少人对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常感困惑。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国情的特殊性”、“理论的特殊性”、“实践的特殊性”、“目标的特殊性”、“历史地位的特殊性”等五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那么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到底特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在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多年来的伟大实践,已经给出最有说服力的答案。“人类社会还没有一种别的制度能够如此迅速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民族的复兴,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共同富裕。

在2012年,胡锦涛还提出了我们要丰富中国特色主义的“四个特色”。分别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他说,我们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展开实践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愈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合理完善、更加管用有效的现实路径和政策制度;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进行理论创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愈益获得新的升华,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系统、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引导力的理论创新成果;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彰显民族风格,使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愈益契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复兴需求,从而形成更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高扬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深切地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从而形成更加充满时代气息的进取强音。

社会主义虽然是我们从其他国家学习而来的,但是我们的发展具有中国自有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这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也体现在方方面面。5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爆发8.0级强烈地震;3年前的4月14日,青海玉树突发7.1级强烈地震;今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又遭遇7.0级强烈地震。三次强震在短短5年内密集发生,其破坏性之强、波及范围之广、救援难度之大,在人类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灾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有条不紊的灾民安置、规模空前的恢复重建,谱写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壮丽史诗,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新时期以来,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证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纯洁性的增强。三次强震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给党和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成为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的特殊考场。从党领导人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中,人们看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纯洁性的增强,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我们党把以人为本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核心价值

理念来恪守,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抗震救灾中抢救生命的一次次拼搏,无不闪耀着尊重、珍惜、善待生命的人性光芒。把抢险救人作为抗震救灾的第一要事、把确保群众安危和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安置好群众生活作为第一任务,我们党在抗震救灾中高高奏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强音,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三次抗震救灾,尊重生命、关注民生、顺应民意、依靠群众,勾勒出以人为本从理念到行动的实践轨迹。

我们党反复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继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状况,为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展现了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得到大幅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切身体认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切身体认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新旧社会制度以及中外社会制度的优劣对比,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就是: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事实还将会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