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第一节中加点的“悠长,悠长”“寂寥”有何表达效果?

3、画线的“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何妙处?

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5、诗人为什么一再说“像我一样”?

6、第四节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

用?

什么?

8、“在雨的哀曲里”有何作用?

9、加点的“飘过”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1、三个加点的“轻轻的”有何作用?

2、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3、(1)加点的“招摇”有何作用?

(2)加点的“甘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如何理解“寻梦?撑一支长篙”?

5、“一船星辉”指的是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6、最后一句“不带走一片云彩”该如何理解?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的题目。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1、诗歌由“烟”“山”等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这样组合有何作用?

2、诗人描写“沪杭车中”所见的匆匆变换的风景,借以表达什么感概?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 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节课,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 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 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 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见所发资料书)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 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 学。1918.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 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 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 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 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 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 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 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 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 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 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 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 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 作品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作品赏析】 (一) 本文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 主讲教师:李润霞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1927年、1928年,中国的社会正是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坛也正孕育着激流。 闻一多的《死水》,鲁迅的《野草》这种情感激烈的文字占据主流。在这众多文 学作品中,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 的焦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成诗于1927年的作品注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的 记忆——风云激荡的夏天,阴沉狭窄的雨巷,那踽踽独行的孤独者和那个像丁香 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灰白的墙壁,青石的小路,紫色的迷茫,这是诗人留给我 们的隽永的记忆。不管《雨巷》的文字中透露的是时代的感伤,还是个人情感的 抑郁,这首诗给我们的情感的体验都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色彩的含蓄之美。这种 美让我们整个人安静,沉浸在紫色的忧郁之中。 而1928年,另一位前去悄悄拜访老友的男子,也在那条寂静的康桥上回味 着自己的一幕幕往事。从马赛归国的途中,他展纸执笔,写下了“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经典的诗句。千般不舍,万般离愁正如康河的涟漪荡漾开 来,散发着儒雅的气息。 风云激荡的社会中,这两篇诗歌就像是两点星光,细小却明亮,他们在与整 个社会写作风格大潮流不相应的同时,却彼此相似。比如:文章结构、韵律上的 音乐性,语言文字上的运用风格,音节、节奏、句读、平仄、或轻重音等音乐元 素。反复,复沓重叠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的含蓄性,朦胧性,诗歌在陌生化的 表现上等等,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意象的运用,也就是他们意象运用 所体现的古典美。 首先,这两首诗从整体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就很符合中国诗歌的写作要求。 《尚书》有云:诗言志。《诗大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的说法。《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首诗都从诗人的个人体 验出发,写自己内心深处对情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 闻一多的《死水》还是鲁迅的《野草》,他们都于诗人本身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感。那条北京的普通臭水沟被诗人赋予了过多的情感,或者说,我们普通人无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但是戴望舒和徐志摩不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会对 雨巷中邂逅的姑娘有所挂牵,我们也会对生活过的学校,与爱人共度过的康河有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学情分析 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导入】再别康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讲授】再别康桥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 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1931年11月1 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2、了解背景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活动】再别康桥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检测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 雨巷再别康桥 徐志摩诗二首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鉴赏:诗《沙扬娜拉》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开头,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沙扬娜拉”是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音译,既是杨柳依依地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偶然》写于1926年5月,诗中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著名诗人卞之琳认为“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pánɡ) 巷.道(xiànɡ) 怅.惘(chànɡ) 寥.若晨星(liáo) B.踟.蹰(chí) 漫溯.(sù) 颓圮.(qǐ) 载.歌载舞(zài) C.河畔.(pàn) 埋.怨(mán) 青荇.(xìnɡ) 悄.然无声(qiāo) D.斑斓.(lán) 长篙.(ɡāo) 似.的(shì) 泥.古不化(nì) 解析:A项,“巷”应读hànɡ;B项,“圮”应读pǐ;C项,“悄”应读qiǎo。 答案:D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节课,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见所发资料书)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

《再别康桥》教案完美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1、—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 3、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1915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后拜见了哲学家卢梭,去剑桥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发起“新月社”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主动担任翻译,并随他访日,同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并与1926年结婚。他曾是北京《晨报》的副主编、《新月》诗刊的主编。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来到剑桥访友,可谁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静静地等着他。11朋乘船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 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1931年11月,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遇大雾,飞机出事遇难。年仅35岁。对于他的死,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余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康桥”是当时的译法。“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轮盘》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2020.03 1,对下面舒婷的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留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2,(2005年高考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凿圆枘 C.静谧猕猴弥天盖地所向披靡 D.皎洁缴纳狡兔三窟矫揉造作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具体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课标要求分解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后练习指导

《诗两首》课后练习指导 一、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 设题意图: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诗篇。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一般都注意音乐性,讲究韵律。辨识诗歌韵脚对尝试写诗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如《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其实《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允许有不同的理解。

参考答案: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三、《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参考答案:一般说来,一首诗能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继而透过文词感知其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初读就能把握的。结构形式上,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向来为人所称道。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

第二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 2.感知《再别康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3.领悟本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轮盘》等。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 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 3、诗歌主要意象: ① ② ③ 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 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 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 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 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 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 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最新整理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最新整理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从而爱上诗歌。 教学重点 1、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培养写诗的观点。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作者将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将自己告别剑桥的淡淡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⑴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 诗歌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诗歌欣赏素材新 人教版必修1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王川) 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仿佛看到一位失败英雄的在倒下的瞬间情景,有些悲壮、有些凄凉,又有些肃然起敬! 徐志摩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一个有志的文人,只是他选择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学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错的。可是,他的目的是一个----拯救中国。此时不妨回忆他第一次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 ..(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 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 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 解析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 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 执笔,信手拈来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 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

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汪 凯

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汪凯 汪凯">二、《诗两首》教案(《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汪凯心海中的孤雁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这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 二、朗读:请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好,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tu)圮(p),太息,彳(ch)亍(ch)。(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景、物、人、事,要具体可感。)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 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中国朦胧诗的百年经典。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解析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

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 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