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1921年07月的中共一大,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议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是,由此所点燃的革命的火把,给黑夜沉沉的中国大地带来了一道光亮,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由此谱写出了灿烂的篇章。出席中共一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有13人,另有共产国际及远东书记处派来的两名外籍人员。中共一大代表的曲折经历,尽现了复杂离奇的社会变迁,折射出剧烈动荡的时代特点。

李达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

湖南零陵(今永州)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

年后,两次赴日留学。1920年8月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

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主编《共产党》

月刊。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宣传主任。9

月,创办人民出版社。1922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后到长沙

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年4月,任《新时代》月刊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随后离开中共

组织。1923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1927

年1月,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

官。5月,任国民党湖南省党校教育长。9月回到武汉,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1930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学系主任。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9月后,长期困居家乡。1947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北京法政大学副校长,1950年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诬陷和迫害,同年8月24日在武汉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时年76岁。

李汉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又名人杰。1890年10月

12日生,湖北潜江人。1902年去日本读书,1918年从东京帝

国大学毕业回上海。随后,从事翻译和撰稿工作。1920年,

与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党早

期组织。同年8月创办《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年底陈独

秀赴广州后,负责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并任《新青

年》编委。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作为上海组

织的代表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因与陈独秀的意见不一,

离开上海到武汉,在武昌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执教,

10月,湖北工团联合会成立,任执行委员、教育主任委员。

1923年2月,参与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惨案后,潜居北京。6月,当选中共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秋返回武汉,继续在武汉高师任教。1924年中共中央鉴于他自动脱党,正式将其除名。1925年底,主持武昌大学校务工作。1926年春,任教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夏,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9月,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后兼任教育科长。1927年1月,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委。2月,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委员,主持校务。4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7月,任改组

后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青年部部长,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进行了抵制和斗争,掩护了大批中共党员。11月,南京国民政府组织的西征军攻占武汉后,离职躲避于汉口日租界内。12月17日,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部杀害。时年37岁。

董必武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字洁畬,号壁五。1886年3月5

日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入

读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1月加入中国

同盟会。1914至1918年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并参加

中华革命党。1920年秋,在武汉参与创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后回武汉任中共武汉区委

执委。1924年国共合作后,参与筹建国民党地方党部工作。

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执委。1927年

4月,任湖北省政府常委兼农工厅长。大革命失败后,赴苏入

莫斯科东方大学特别班、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初回国到中

央苏区,先后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委,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主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副校长。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苏维埃政府中央执委、最高法庭主席。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0月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代主席。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45年4月,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1947年3月后,任中共中央工委常委、华北财经办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副主任、最高法院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45年6月、1956年9月、1969年4月、1973年8月,在中共七大、八大、九大、十大上连任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监委书记,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病逝,时年90岁。

陈潭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陈潭秋,原名陈澄,字云先。1896年1月4日生,湖北

黄冈人。少时在乡读书,1912年入读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

1914年进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参与领导了武汉地区的爱国学生运

动。1920年10月,与董必武等在武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同年冬,任中共武汉区

委组织委员。1923年2月,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后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兼安源路矿俱乐部代理窿外主任。

1924年秋,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员长。1925年秋,任中共武汉

地委书记。1926年10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

1927年4、5月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28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共顺直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1930年9月,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同年12月被捕。1932年经中共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33年初夏到中央苏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2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粮食人民委员等职。1935年8月,赴苏联出席共产国际七大,会后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9年夏奉调回到国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1942年9月17日,被新疆地方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1943年9月27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

遭秘密杀害,时年47岁。

何叔衡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何叔衡,又名启璇,字玉衡,号琥璜。1876年5月27日

生,湖南宁乡人。少时读过八年私塾,1902年参加科举考试

中秀才,后在乡间私塾教书。1909年春受聘云山高小任教,

1912年辞教奔长沙。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

并入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提前毕业,7月受聘于长沙楚

怡学校,任主任教员。1918年4月,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

起组织“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1920年8月,参与发

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9月,参加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到长沙,任中共

湘区委员会委员,并先后主持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1927

年5月马日事变后,到上海创办聚成印刷公司,开展地下工作。1928年6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9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7月回国,在上海负责中国革命互济会总会工作,营救被捕人员,组织已经暴露了身份的革命者转往苏区。1931年秋,离开上海,经香港、广东、闽西到达江西中央苏区。11月,在中华苏维埃一大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工农检察人民委员。接着又被任命为内务代理人民委员和中央政府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务。1932年冬,在中央苏区受到错误批判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2月26日,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的水口镇附近被敌人包围,突围时牺牲,时年59岁。

毛泽东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湖南湘潭人。

幼读私塾,后停学务农。1910年秋考入湘乡东山高小,1911

年入读湘乡驻省中学。辛亥革命后,在湖南新军当兵半年。

1913年春,进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翌年该校并入第一师范)

求学。1918年夏毕业,4月组织新民学会,同年冬在北京大

学图书馆当助理员。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创办《湘江评论》。

1920年先后在长沙筹建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社会

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

1922年5月任中共湘区委书记。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上被

选为中央局委员,旋任中央组织部长。在1924年1月、1926

年1月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委,曾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1926年5月,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1927年4—5月间,出席中共五大,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6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8月参加中共八七会议,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9月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后率部进军井冈山。1928年4月下旬,接应朱德、陈毅部在井冈山会师后,组编中国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中共前委书记。6—7月间,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成立,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共总前委书记。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常委、代理书记、书记,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的中革军委副主席,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革委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

局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结束长征,同年12月被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43年3月,任中央政治局主席、书记处主席。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8月下旬,与周恩来赴重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10月返回延安。1947年3月后,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1954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至197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至1959年4月)。同年12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至1976年9月)。1956年9月、1969年4月、1973年8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九届一中全会、十届一中全会上,连任中共中央主席。1976年9月9日病逝,时年83岁。

王尽美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又名王烬美,字灼斋。1898年6

月14日生,山东莒县人。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大专中学学生联合

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冬,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

“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任编辑和编辑主任。

1921年初,在济南秘密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赴上海,

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山东成立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书

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成立后,任分部主任。翌

年1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

次代表大会。回国后,6月领导济南理发业大罢工。7月,创办《山东劳动周刊》,任主编。同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会后留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参与制定了《劳动法大纲》。后又到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领导工人斗争,是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成员之一。1923年2月,被反动当局逮捕,经工人营救获释。后又重回山东,主持中共地方党的全面工作。同年秋,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干事,参与营救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的被捕人员。中共三大后,根据中共组织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11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书记。1925年1月,再赴上海出席中共四大。2月,抱病组织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参与领导了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6月回乡养病,后因病情恶化返回青岛,8月19日逝世,时年27岁。

邓恩铭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邓恩铭,又名邓恩明,字仲尧。1901年1月5日生,贵

州荔波人,水族。1913年入荔泉书院完小。1917年小学毕业

去山东,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北京五四运

动爆发后,在济南被选为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部长,

主编一中校报,并组织一中学生参加济南学界组织的罢课运

动。1920年夏,与王尽美等在济南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

会,组织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1921年初,与

王尽美等发起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

大。会后回济南,组建中共山东区支部,任委员。1922年1

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一大。回

国后负责山东的中共组织工作,开展工人运动。同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会后受组织委托,去淄博矿区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成立淄博矿业工会;建立

洪山矿区中共支部,发展组织。年底,赴青岛创建中共党的组织,先后任中共青岛直属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25年,参与领导了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等山东各地的工人运动。同年8月,任中共山东地区委员会书记。1927年4—6月间,赴武汉出席中共五大、全国劳动大会四大。会后回山东,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辗转山东各地,领导中共组织开展斗争。中共八七会议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1928年春,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同年12月,因叛徒告密在济南被捕。在狱中曾两次组织越狱未果,1931年4月5日,在济南纬八路被杀害,时年30岁。

张国焘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张国焘,字恺荫,又名张特立。1897年11月14日生,

江西萍乡人。幼读私塾,后进萍乡县立小学,1914年转读南

昌心远中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秋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

大,当选中央局组织主任。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

任。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

委。5月下旬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自首未被组织发现,后出

狱。1925年1月参加中共四大,被选为中央执委、工农部主

任。1927年4—5月间,在中共五大上连任中央委员,并任政

治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同年7月中旬,任临时政治局常委。

1928年6月,赴苏参加中共六大,当选政治局委员,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1931年初回国,4月被派往鄂豫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推行“左”倾错误,搞肃反扩大化造成严重恶果。1932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由其错误指挥,致使所部未能打破“围剿”,后脱离鄂豫皖于年底进入川陕边界地区。1935年3月擅自放弃川陕西进,6月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之后,反对中央北上抗日方针,妄图用武力分裂党和红军,自立“中央”。1938年7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在甘孜地区会合后,被迫同意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193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其错误进行揭发批判,并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1938年4月,借祭扫黄帝陵之机逃往国民党统治区。中共中央当即将其开除出党。1948年11月去台湾,1949年转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12月2日在多伦多病逝,时年82岁。

刘仁静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刘仁静,字养初,又名亦宇。1902年3月4日生,湖北

应城人。幼读私塾,1914年赴武昌入读博文书院。1916年转

读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中,曾参加恽代英等组织的互助社。

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

年间,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党早期组

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1921年7月赴上海,参加中共

一大。1922年与邓中夏一起创办《先驱》,同年与陈独秀等赴

苏参加共产国际四大。1923年回国。6月,参加中共三大。8

月,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被选进团中央领导机构。1924

年在北京创办《政治生活》,后回团中央工作。1926年秋,赴

苏入列宁学院学习。同年列席共产国际执委会七大,会后应邀到苏各地宣传中国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接受托派观点。1929年4月,绕道去土耳其私访被苏驱逐出境的托洛茨基。8月回国后,因参与托派组织的活动,被中共开除出党。1935年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反省院发表《节制资本刍议》一文,被认为背叛托派主

张,又为托派除名。1937年出狱,先后在“三青团”宣传处、第十战区政治部、国民政府军委“战干第4团”任职。抗战胜利后,1948年曾在国民党政治研究室当研究员,刊发过诽谤中共和人民革命的文章。1950年12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声明,承认错误,表示拥护中共领导。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人民出版社任特约编辑。1986年底任国务院参事。翌年8月5日因车祸去世,时年85岁。

陈公博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生,广东南海人。1908年入

广州育才书院学习,1912年留书院任助教。两年后入读广州

法政专门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

回到广州,与谭平山、谭植棠等创办《群报》,任总编辑。1921

年初,参与创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参加中共一大。

中共广东支部建立后,任组织部长。1922年自行宣布脱离共

产党,后被中共组织开除。同年11月去日本,1923年2月赴

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学经济。1925年2月回国后,任广东大

学教授,同年加入国民党。7月,任广东国民政府军委会政训

部主任、广东省政府农工厅厅长。8月,继任中央农民部部长。

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执委。同年7月北伐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务局局长。1927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兼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追随汪精卫。1928年5月,主编《革命评论》,年底在上海成立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为改组派头目之一。1932年后,任南京政府行政院实业部部长。1935年11月以后,辞职赴欧游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先后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1938年12月,随汪精卫投敌。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任伪立法院长兼军委会常委、政训部部长。11月兼上海特别市市长。翌年8月任上海市保安司令,1941年3月任伪清乡委副委员长。1944年11月汪精卫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行政院长和军委会委员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逃往日本,同年10月被押解回国。1946年6月3日在苏州被处决,时年54岁。

周佛海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周佛海,原名明繁,字子美。1897年5月29日生,湖南

沅陵人。1917年赴日求学。1920年暑期在上海参加共产党早

期组织,返日后组织旅日小组。19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

1924年毕业于京东帝国大学经济系,回国后任广东大学教授。

同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1925年再赴日本,1926年3

月回国,任武昌商科大学教育长。北伐期间,任中央军校武

汉分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南京

中央军校政治教官、政治部主任,后辞职回上海。1929年,

任国民党中央训练总监部政训处处长兼总司令部政治部主

任。1931年12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3年,

任国民党中央民训部部长,参加蓝衣社活动。1931年11月、1935年12月,在国民党四大、五大上当选中央执委。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蒋介石侍从室二处副主任。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代会之后,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同年12月随汪精卫投敌,1939年7月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40年3月汪伪政权成立,任伪财政部长兼伪警政部长。12月,任伪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1941年3月,任伪清乡委副委员长。1943年1月,兼任伪全国经委副委员长。1944年1月,兼任伪中央税警总团总团长。11月,接任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兼保安司令。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被国民党军委任命为上海行

动总队总队长,“负责维持上海及沪杭沿线治安”。9月被国民党军统局羁押重庆。1946年解往南京,10月被国民党高等法院判处死刑,1947年3月改为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病死南京狱中,时年51岁。

包惠僧陈独秀指派出席“一大”会议

包惠僧,原名包德芬,号贵三。1895年1月15日生,湖

北黄冈人。6岁入读私塾,14岁转读黄冈县高等小学堂。1912

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在武昌教书,

后任《汉口新闻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

记者。1919年北京大学文学系肄业,同年参加五四运动,奔

走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1920年秋在武昌参与组织共产

党早期组织,任支部书记。1921年7月,作为陈独秀指派代

表参加中共一大。后在上海参加编辑《劳动周刊》。1922至

1923年间,先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

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中共武汉区委委员长。1924年后,以

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中央党部党员训练班委员、铁甲车总队政治教官、滇军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讨伐刘(震寰)杨(希闵)等战役。1926年夏,任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后任战时政治训练班主任、武汉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武汉中央军政学校筹备主任等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中共组织脱离关系。1931年至1948年,历任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国民党军委会秘书兼中央军校政治教官、防空委员会编审室主任、内政部参事、内政部户政司司长、人口局局长等职。1949年11月,从澳门回到北京。19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同年12月毕业。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7月2日病逝,时年85岁。

“一大”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

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参加“一大” 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是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当时陈独秀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又兼任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巨款修建校舍,如果他离开广州,这笔款子就会落空,所以未能出席“一大”。而李大钊当年担任北京八校的教职员联谊会议主席,正在领导索薪斗争和暑期会务,也不能离开北京。他们虽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不影响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的历史地位。 “一大”会议的曲折 许多人都知道“一大”在上海召开时曾遭到法国巡捕的搜查,但很少知道事情的原委是出在马林身上。马林作为共产国际代表从欧洲来到上海,一路上已引起各国反动当局的警觉和注意,并掌握了他的行踪。租界巡捕房详细记录了他1921年6月至12月在上海的化名和几度迁移的地址,当他在李汉俊家参加会议时,就发生了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一大”会址的事情。 上海开会遭到搜查后,经“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议,“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开会时为掩人耳目,还特意将带来的麻将牌倒在桌上。王会悟也装扮成歌女的模样,坐在船头充当会议的哨兵。

“一大”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 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可以归为五类。 其一,践约信念,奋斗终生包括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毛泽东参加“一大”期间虽然寡言深思,但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时间超过了几任总书记的总和。董老长期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1975年去世。王尽美从1923年至1925年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病逝。 其二,英勇献身,视死如归包括何叔衡、邓恩铭和陈潭秋。1935年,何叔衡在转移途中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邓恩铭1928年被捕入狱,1931年英勇牺牲。陈潭秋1942年被新疆盛世才逮捕入狱,1943年被秘密屠杀。 其三,性格倔强,身离心仪包括李达和李汉俊。李达在上海机关工作时,多次和陈独秀、张国焘发生矛盾,于1923年夏愤然宣布脱党。但李达从未放弃信仰,一如既往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李汉俊也因与陈、张意见不合,逐渐脱离了党的活动,被开除党籍。1927年12月,李汉俊被桂系军阀杀害。 其四,误入歧途,迷途知返包括刘仁静和包惠僧。刘仁静是“一大”最年轻的代表,1929年赴苏学习,回国途中拜会托洛斯基,从此开始成为党内的反对派,后在国民党政府任职,1950年回北京,1987年死于车祸。包惠僧在1927年革命低潮时决定退党,后曾迫于生计在国民政府内政部任职,1949年回到北京,1979年病逝。 其五,投敌叛党,下场可耻包括陈公博、周佛海和张国焘。陈公博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脱党的人物,抗战时期追随汪精卫卖国求

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进退沉浮给我们的启示

大浪淘沙谁主沉浮 ——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进退沉浮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经过90多年的风雨征程,从最初的57人,发展到现在已拥有七千五百多万党员,她领导中国人民朝着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道路路上不断前进。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她领导的民族革命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革命道路充满艰难险阻,有流血、有牺牲。在严峻的斗争面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历史的挑战,如果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拼搏,就会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反之,就会成为被革命大潮卷起来冲走的泡沫。追寻中共十一大代表的人生道路,会给我们有益启示。 1921年7月23日,在当年上海望志路106号,从全国各地来了13位口音不同、衣着不同、年龄不同的知识分子。这13位代表分别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湖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湖南代表毛泽东、何淑衡,广东代表陈公博,海外代表周佛海和陈独秀特派代表包惠僧。他们在这里成就了在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一件大事,即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为党的“一大”代表,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功不可没的。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9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现在都已作古了。回过头来看,他们虽然当年都是怀着探索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洪流的热血青年,同样也都是党的“一大”代表,但是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最终的归属是各不一样的,真可谓历史无情,大浪淘沙。 十三位代表中,有成为坚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有中间脱党仍追求进步的李达、李汉俊;有成为革命叛徒的张国焘;有不仅成为人民敌人,甚至成为民族千古罪人的陈公博、周佛海;还有一度投入敌人营垒,新中国成立以后做过有益工作的刘仁静、包惠僧。 中共“一大”13位代表,从创立中国共产党那天开始,我们党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回顾“一大”这13位代表的迥异人生,对于我们这些后来人而言,可谓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因为他们原本都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和寻求革命真理的党的创始人,为什么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他们的进退沉浮之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起码有如下几点: 一、坚强的党性,崇高的革命理想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只有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立志于为国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奋斗,才能自觉融入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弄潮儿。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同样也是这样;对于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是这样,对于普通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来说,同样也是这样。因为坚强的党性和远大的理想事关一个人的基本信仰。实践表明,胸无大志,绝对干不出大事。只有那些不但具有崇高理想而且又具有坚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最终人生结局 1921年07月的中共一大,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议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是,由此所点燃的革命的火把,给黑夜沉沉的中国大地带来了一道光亮,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由此谱写出了灿烂的篇章。出席中共一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有13人,另有共产国际及远东书记处派来的两名外籍人员。中共一大代表的曲折经历,尽现了复杂离奇的社会变迁,折射出剧烈动荡的时代特点。 李达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 湖南零陵(今永州)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 年后,两次赴日留学。1920年8月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 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主编《共产党》 月刊。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宣传主任。9 月,创办人民出版社。1922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后到长沙 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年4月,任《新时代》月刊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随后离开中共 组织。1923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1927 年1月,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 官。5月,任国民党湖南省党校教育长。9月回到武汉,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1930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学系主任。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9月后,长期困居家乡。1947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北京法政大学副校长,1950年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诬陷和迫害,同年8月24日在武汉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时年76岁。 李汉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又名人杰。1890年10月 12日生,湖北潜江人。1902年去日本读书,1918年从东京帝 国大学毕业回上海。随后,从事翻译和撰稿工作。1920年, 与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党早 期组织。同年8月创办《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年底陈独 秀赴广州后,负责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并任《新青 年》编委。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作为上海组 织的代表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因与陈独秀的意见不一, 离开上海到武汉,在武昌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执教, 10月,湖北工团联合会成立,任执行委员、教育主任委员。 1923年2月,参与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惨案后,潜居北京。6月,当选中共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秋返回武汉,继续在武汉高师任教。1924年中共中央鉴于他自动脱党,正式将其除名。1925年底,主持武昌大学校务工作。1926年春,任教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夏,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9月,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后兼任教育科长。1927年1月,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委。2月,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委员,主持校务。4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7月,任改组

一大十三个代表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不同历史命运 综述: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其最终结局可归为五类。奋斗终生者,如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其二是英勇牺牲者,如何叔衡、邓恩铭和陈潭秋。三为性格倔强,身离心仪型,包括李达和李汉俊。四是误入歧途型,例如离党的刘仁静和包惠僧。其五为投敌叛党者,包括陈公博、周佛海和张国焘。今期为大家详述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不同结局,其中烈士、领袖、叛徒皆有例证。 中共一大会址 毛泽东董必武:从南湖到开国大典 毛泽东: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勤于思考。他的确沉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颇具见解,胜过他人。 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1976年9月,毛泽东走完了他83年的奋斗人生。 董必武:董必武是另一位和毛泽东一起同时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 1920年,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就在这年夏天,他接到李汉俊从上海的来信,告诉他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请他在武汉成立类似的地方组织。 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来信,他与武汉小组另一负责人陈潭秋被大家公举赴会。在这次大会上,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之一。 作为一位忠厚长者,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1975年4月2日7时58分,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董老享年90岁。 王尽美:英年病逝感撼后人 王尽美:王尽美是济南代表。1921年6月,王尽美接到一大通知后,乘轮船到上海。 一大结束后,他与瞿秋白、邓恩铭等同志一道,代表中共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会议,并会见了列宁。 回国后,王尽美协助罗章龙组织了京奉铁路、开滦煤矿等地政治大罢工,亲自指导了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 从1923年至1925年5月,王尽美担任山东省委书记,他积极发展组织,办报写文章,还经常组织民众演讲。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王尽美带病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8月19日,年仅27岁的王尽美因肺病逝世。 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血洒疆场志未酬 何叔衡:何叔衡生于1877年,是参加会议最年长者。尽管董必武比毛泽东长9岁,何叔衡比董又长9岁。他也是一位前清秀才。“老秀才”革命之初,是在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而且是这个团体的领导人之一。 一大召开那年,何叔衡44岁,已有相当的经历和学识。“一大”闭幕后,何叔衡与毛泽东回到长沙,着手湖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成立,他利用捐资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培养党的干部。 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正在指导农运的何叔衡被捕,但他很快机智逃脱。后经组织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三年后,何叔衡返回上海,被组织分配去中国互济总会,担任总会主任的工作。

中共一大十三名代表

中共一大的十三名代表 参加会议的这13位代表,他们有着同相的理想,同样的目标,同样的起点,却各自有迥异的人生结局。有的成为烈士、有的当了叛徒,还有的做了汉奸,只有2个人在28年后,最终站上了天安门城楼。 一、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勤于思考。他的确沉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颇具见解,胜过他人。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1976年9月,毛泽东走完了他83年的奋斗人生。 二、董必武 (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另一位和毛泽东一起同时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1920年,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就在这年夏天,他接到李汉俊从上海的来信,告诉他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请他在武汉成立类似的地方组织。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来信,他与武汉小组另一负责人陈潭秋被大家公举赴会。在这次大会上,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之一。作为一位忠厚长者,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1975年4月2日

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几种说法

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几种说法 【摘要】中共一大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共一大的代表人数一直以来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最终通过党史工作者的考证确定为13人。 【Abstract】Medium total a big have in China the process of the revolution count for much function, but medium total a big of representative number always existence a few kind dissimilarity of parlance, but end pass a party history a research of worker assurance is 13 people. 【Key words】Medium total a big;The number of the representative 在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人数这一问题上,亲历者的回忆往往相互矛盾,甚至同一个人的回忆因为历史条件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几十年来,党史研究者经过研究考证了不同的说法,但在某些方面至今仍难有一致的结论——中共一大代表的人数谜团。 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大会的代表,对于这第一次会议的重要性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再说当时代表的党员才54人,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的。客观地说,起码在当年没有人能预测到这个小小的党会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共一大的重要性随着党的地位的提高,一大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彰显出来了。参加一大的代表也因此有了不同寻常的地位。就有了代表人数是13人、12人、11人、10人的不同说法。 几十年以后,经过党史专家的考证,终于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结论:当时的代表为13人。他们是: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广州代表陈公博、包惠僧;旅日代表周佛海。还有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参加会议的人数是15人。但这个代表人数确定的过程并不像现在说起来这么简单,其中尤以12人的说法影响最大,也最广泛。 12人说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毛泽东、张国焘、共产国际的报告。毛泽东在1936年秋同斯诺谈话时,说参加一大的代表是12人,但没有列出代表名单。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又说是12人。这个时候,毛泽东在党内已确立了真正的领袖地位,他的观点就带权威性。 此前,周佛海于1927年发表的《逃出了赤都武汉》中说,参加会议的代表是13人,并给出了除两位济南代表之外的名单。1936年,陈潭秋在莫斯科写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中,也说是13人,并给出了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的名字。这两份回忆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代表名单,可惜在毛泽东谈话之后,13人

13位代表后来结局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不同结局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其最终结局可归为五类。其一是奋斗终生者;其二是英勇牺牲者;三为性格倔强,身离心仪型,;四是误入歧途型;其五为投敌叛党者…… 毛泽东董必武:从南湖到开国大典 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勤于思考。他的确沉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颇具见解,胜过他人。 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1976年9月,毛泽东走完了他83年的奋斗人生。 董必武是另一位和毛泽东一起同时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 1920年,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就在这年夏天,他接到李汉俊从上海的来信,告诉他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请他在武汉成立类似的地方组织。 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来信,他与武汉小组另一负责人陈潭秋被大家公举赴会。在这次大会上,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之一。 作为一位忠厚长者,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1975年4月2日7时58分,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董老享年90岁。 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血洒疆场志未酬 何叔衡生于1877年,是参加会议最年长者。尽管董必武比毛泽东长9岁,何叔衡比董又长9岁。他也是一位前清秀才。“老秀才”革命之初,是在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而且是这个团体的领导人之一。 一大召开那年,何叔衡44岁,已有相当的经历和学识。“一大”闭幕后,何叔衡与毛泽东回到长沙,着手湖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成立,他利用捐资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培养党的干部。 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正在指导农运的何叔衡被捕,但他很快机智逃脱。后经组织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三年后,何叔衡返回上海,被组织分配去中国互济总会,担任总会主任的工作。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等一批中央领导人从江

13位代表后来结局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不同结局 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其最终结局可归为五类。其一是奋斗终生者;其二是英勇牺牲者;三为性格倔强,身离心仪型,;四是误入歧途型;其五为投敌叛党者…… 毛泽东董必武:从南湖到开国大典 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勤于思考。他的确沉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颇具见解,胜过他人。 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1976年9月,毛泽东走完了他83年的奋斗人生。 董必武是另一位和毛泽东一起同时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 1920年,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就在这年夏天,他接到李汉俊从上海的来信,告诉他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请他在武汉成立类似的地方组织。 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来信,他与武汉小组另一负责人陈潭秋被大家公举赴会。在这次大会上,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之一。 作为一位忠厚长者,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1975年4月2日7时58分,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董老享年90岁。 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血洒疆场志未酬 何叔衡生于1877年,是参加会议最年长者。尽管董必武比毛泽东长9岁,何叔衡比董又长9岁。他也是一位前清秀才。“老秀才”革命之初,是在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而且是这个团体的领导人之一。 一大召开那年,何叔衡44岁,已有相当的经历和学识。“一大”闭幕后,何叔衡与毛泽东回到长沙,着手湖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成立,他利用捐资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培养党的干部。 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正在指导农运的何叔衡被捕,但他很快机智逃脱。后经组织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三年后,何叔衡返回上海,被组织分配去中国互济总会,担任总会主任的工作。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等一批中央领导人从江西转移到福建长汀县,不料与敌“义勇队”遭遇。何叔衡落崖受伤,被两个匪兵发现,结果被匪兵连击两枪,壮烈牺牲。 邓恩铭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到领导党的运动只有11年,但这11年生命确实壮观。 邓恩铭出身在贵州荔波县一个水族家庭。1918年,邓恩铭在亲戚帮助下考上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了革命的起步。 在1920年末,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秘密诞生了,邓恩铭和王尽美成为负责人。 中共一大召开时,正值邓恩铭放暑假,他接信后迅速从青岛赴沪,是到会较早的代表之一。在这次会议上,他是较活跃的青年。一大之后,他又作为中国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结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8年底,当邓恩铭在济南深入进行革命活动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入狱。 1931年4月5日黎明,30岁的邓恩铭从容整装,与难友们一一告别,然后高唱《国际歌》昂首阔步走向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 陈潭秋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时,他不仅是武汉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同时已是著名的学生领袖。 大革命失败后,陈潭秋在江西、满洲、江苏等地做党的工作,曾被捕入狱。 1933年春,陈潭秋与谢觉哉化装同行,秘密进入中央苏区,出任中华苏维埃粮食部长。 1935年7月,陈潭秋回到上海。不久,被中央派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