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胆的尝试:苏联260工程IS-7重型坦克

大胆的尝试:苏联260工程IS-7重型坦克

大胆的尝试:苏联260工程IS-7重型坦克
大胆的尝试:苏联260工程IS-7重型坦克

简介

1945年末,苏联科京设计局就开始着手制定一项代号为“260工程”的重型坦克研制计划。总设计师虽然仍由科京担任,但实际的项目设计IS师则由IS-2主任设计师,在苏联有着“天才坦克设计师”之美誉的尼古拉·沙什穆林担任。在研制-7的过程中,他一直将KV系列的失败作为反面教材,旨在生产一种集重装甲、重火力、高机动等特点于一身的新式重型坦克,以超越以往的重型坦克。据现有的资料显示,他在IS-7开发期间,在莫斯科红军装甲兵军事学院进行了装甲钢板和装甲防御相关的研究,并提交了以此为题的博士论文。在论文中,他对以往单纯的“厚装甲=装甲防御力“的传统设计构想进行了尝试性的挑战。他认为,通过增加坦克装甲板硬度导致坦克重量大增,从而大

大降低了机动能力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1946年,

沙什穆林回到列宁格勒。凭借着超人的大脑和该市海

军研究所的各项资源,他开发出全新的“260工程”。

同年9月8日进行了成功的样车测试,12月25日,

第2号样车顺利通过45公里行驶测试,它拥有倾斜

外形的车体和由怪异曲面组成的炮塔,另在炮塔上带有小型机枪塔。1947年,他对整体外形又进行了重新设计:大而扁平的新式炮塔和具有斜面的车体大大改善了它的避弹性能。样车最终于1948年初完成,不久,苏军将其正式命名为IS-7。

性能数据

技术数据

战斗全重68吨乘员5人前苏联的IS-7坦克全长(炮向前)10000毫米车体长7380毫米宽3400毫米高2480毫米车底距地高450毫米主武器1门С-70 53.7倍径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穿甲弹丸重30.7千克,初速10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8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弹药基数第一次设计26发最终30发辅助武器2挺14.5毫米КПВТ机枪备弹1000发6挺7.62毫米СГМТ机枪备弹6000发装甲防护车首前上装甲192毫米倾角60度车体侧面182毫米倾角45度炮塔正面305毫米倾角30度发动机M - 50T 12缸V型水冷4冲程柴油机功率1050马力(772千瓦)最大公路时速59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300千米过垂直墙高1.5米最大爬坡度30度单位压力0.9千克力/平方厘米电台10-РК-26

基本构造

IS-7的基本构造与苏联传统重型坦克的相差甚远,沙什穆林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能设计完成这种近70吨重,集“高机动,重火力和重装甲”于一体的重型坦克,其高昂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令人感到惊讶。在IS-7的研制过程中,科京设计局也得到了当地海军研究所的大力帮助,其中IS-7由海军1050马力船舶柴油引擎提供强大动力,而由海军130毫米驱逐舰主炮改制的大口径坦克炮的威力在苏军坦克炮中无人可比,因此IS-7的研制成功,与列宁格勒州、市党委之间的友好关系密不可分。IS-7的成品现存只有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里唯一的一辆,苏联当年究竟生产了多少辆IS-7,如今依然是未解之谜,但根据一些资料,仅最初的1946年设计样车就有3辆。从研制工作一

开始,沙什穆林便将坦克的车框和炮塔等外装甲部分,

列为增强坦克装甲防御力的研究重点。研制过程中,

由于战争结束后研发时间颇为充裕,样车的外装甲部

分曾被反复多次制作修改,设计人员颇为奢侈的制作

了数个车体及炮塔用于击穿实验来检验其防护效果并选择适当的加工工艺,实验中苏军使用了自己和缴获的德军各型反坦克炮,一辆样车在完成测试任务之后也被用于击穿测试。最终选择了箭簇车首,车体侧装甲采用船型构造,侧下主装甲向下倾斜,外部用薄钢板焊接构成三角形横截面的储物结构来放置随车工具等杂物,而真正的车体侧面垂直面则几乎全被履带和负重轮挡住,这种车体设计在击穿实验中效果良好,由图中可见正面装甲承受了多发穿甲弹攻击而没有被击穿,但这种设计的缺点是占用车内空间较大。

发展由来

发展

尽管IS-3已经拥有了比较完美的坦克三项指标,只要解决了初期生产批次的质量便可以保持战后初期苏联坦克部队的技术优势。但是苏联人依然遵循技术装备发展的原则,一边解决新车的问题,一边研制其下一代替换车辆,各个设计局又开始加班加点,为红色钢铁军团注入新的毁灭之血。一系列的坦克或者怪兽由此诞生。

成也萧何败萧何的主炮:

尼古拉·沙什穆林的团队当时研制的,就是这群怪兽中的王者。海军的56-SM型舰炮弹丸重达25.6千克,初速800米/秒,发射被帽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03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除了威力惊人之外,作为舰炮特有的高精度也让设计师十分向往。实际上这并不是这种炮唯一一次“上岸”,其更著名的后代便是大名鼎鼎的“远射能手” M46加农炮,这种冷战时期和AK步枪,T-55坦克齐名的大口径加农炮以其出色的射程和精度转战全世界,至今依然是许多国家陆军的炮兵中坚。我国仿制型号为59式加农炮系列,至今依然是解放军的重要炮兵装备之一。

然而130mm炮弹却不是一个容

易伺候的主儿,同样采用分装式弹药

的IS-2按照射击条例操作只有2~3

发左右的射速,虽然根据一些战场纪

录片,有时IS-2两次炮击间隔只有十

几秒,但这明显是车组在战斗中违反

条例的应急行为,稍有不慎就会发生

致命事故。因此苏联人给IS-7装备了

弹夹式半自动装填机,

2名装填手只要把药包和弹丸放进装弹机弹药架即可,因此IS-7的射速达到了8发每分钟。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受制于1945年的技术水平,IS-7的的自动装填机远比后辈T-64,T-72的全自动装填机庞大,且无法很好的整合进炮塔,为此IS-7的炮塔变得奇大无比,炮塔顶部专门开了一个大型舱盖供拆装和维护装填机使用,再加上厚重装甲所需的重量,IS-7注定会是个庞然大物。实际上,如图所示,IS-7内部空间其实一点都不小,但庞大的

130毫米炮弹和装填机占据了太多地方,最终定稿的IS7备弹量30发,而尺寸和IS7相近,主炮及炮弹规格也相近的德国猎虎式重型坦克歼击车备弹量也只有40发,这还是取消了炮

塔才达到的,由此可见对于使用传统穿甲弹、被帽穿甲弹的线膛坦克炮而言,120~122毫米已经是其装车上限,弹重28千克~34千克的128~130毫米规格火炮的炮弹规格及重量都过高,对于手动装填来说困难重重,只有提弹装弹一体的全自动装弹机才能满足需要,而即使在21世纪初这也属于高精尖技术,尤其是120毫米炮整装弹装弹机在现代主战坦克上也没有被广泛接纳,美国的M1和德国的豹2主战坦克依然是手动装填,这还是重量较轻的高压滑膛炮炮弹。因此20世纪40·50年代各国那些装备更重的长身管152~155毫米级别加农炮的装甲车辆无一例外被否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动力:

众所周知德国的虎王坦克曾饱受发动机动力不足的困扰,为了避免重蹈德国同行的覆辙,也为了更好的打动重视机动能力的苏联军方,为此必须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沙什穆林依然打起了邻居列宁格勒海军研究所的主意——最后他的决定是海军轻型舰艇使用的1050马力的柴油机虽然这种引擎技术上比较成熟可靠,但由船上车也需要面对其体积过大的问题,再加上所需的散热设备,需要的车体空间更加庞大。不过反正炮塔已经很大了,车体大点似乎也理所应当……大型车体配上厚重的装甲,相同的情况我们在德国重型坦克上看到过,技术原理不分国界,IS-7当然不能免俗:虽然没有战前计划中KV-5那100吨体重般夸张,但也接近了虎王的体重——IS-7自重68吨。

拜1050马力(772.2KW)发动机所赐,IS-7的单位功率11.3KW/T,与以机动性著

称的T-34-85中型坦克的11.5KW/T相差无几,应该说IS-7的动力是相当充沛的,达到了

中型坦克的标准,但设计组给IS-7定下了令人咋舌的机动性目标:时速70KM/H!虽然稍

后该指标降为比较实际的60公里/小时,这是个颇为玩味的数据,因为首先苏联军方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当然,IS-7的火力和防护指标也不是苏联军方要求的),而且对于

重型坦克来说,其能伴随中型坦克部队机动已经足够,快得能甩开中型坦克在战场上除了使自己陷于被动之外毫无战术意义。

而众所周知,坦克车辆的极速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单位功率高低,更主要是取决于变

速系统与悬挂系统的设定,而后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定的使用环境和需求而非机械本身。事实上许多坦克在实验阶段都跑出过不错的极速,甚至一贯被诟病为机动能力不足的虎王也是如此,单位功率比IS-7低许多的虎1更是几乎能和T34,4号赛个车!但正式服役时无

一例外,都必须对变速系统进行限制,德国人甚至给已经服役的虎1坦克补加限速器以降

低车辆故障发生率。这些都是因为战场环境和练车场完全不同,必须给动力系统留出足够的余量,使其在一个安全负荷下工作,否则必然会故障连连。苏联坦克长期需要面对严重泥泞的恶劣路面,动力储备通常都较高,更不会在实际使用中如此透支动力系统。

动力测试的目的是验证动力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动力分配设定是否合适,在完全发挥

发动机和变速系统能力的条件下跑出的极速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数据,但和最后进入部队的正式生产车辆却几乎毫无关系,因为最终量产车型的最大速度取决于最后变速器等设备的设定和使用手册的规定,并且各国军队出于装备寿命和经济性考虑以及场地条件限制,在实际操作中极少使用最大速度(就好比许多轿车实际上能开到170码以上的高速,但大

部分汽车直到报废也很可能从来没开出过这个速度)

图为1946年在测试场上的1号样车向军代表展示

1946年9月8日1号原型车抵达测试场开始测试,2号和3号稍后抵达,同年12月2号原型车开始接受打击测试,虽然装甲在缴获的德军各型反坦克炮(主要是128毫米炮)和IS-7自己预定使用的130毫米炮的打击下表现出色,但整体上260工程的初期实验不是那么令人满意。130毫米炮弹和装弹机使得内部空间太挤了,弹药摆放位置也不合理。遥控机枪塔和同轴机枪占用了不少空间,装填非常困难。极速测试时更发生了严重事故导致一辆原型车损失:加速到59KM/H 时负重轮胶圈不堪重负自燃导致试验终止,火灾波及了测试用其他设备并最终导致油箱起火,措不及防的实验人员没有事先安排救火车跟随,结果车组只能跳出坦克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样车焚毁,IS-7能否跑出设计团队最初理想中的70码时速(哪怕只是个实验数据),恐怕没人知道了。

由于IS-7

并没有进入装备

序列,也没有正

式的使用手册,

因此设计团队最

后决定的实用最

大速度也无从得

知了。故现存资

料都选取IS-7极

速测试中发生自

燃时所达到的最

大速度59.6KM/H 为IS7的最大速度,但需要注意这只是试验数据,并非通常T-34,黑豹等坦克资料中所采用的实用最高速度!考虑到当时苏联中型坦克的最大速度为50~55公里/小时,后来苏联研制的几款重型坦克,例如T-10M , 770工程等的最大速度也在50~55公里/小时左右,IS-7如果进入部队服役,实用最高速度应该也在这个范围之内

1图为1946年方案线图

我们看看苏军对初期260工程样车的评估报告

:1)车内过于狭窄致使乘员不得不“前胸贴后背”地工作,严重制约坦克战力的发挥

2)弹药架设计不合理,乘员在搬运炮弹时多次被砸伤

3)机枪太多,机枪盒位置放置不当,战时装弹难如上青天。

4)类似虎王的内藏式橡胶负重轮磨损太快,致使高速度行驶时故障频发。

5)太重,太贵,超过了苏军承受极限。

基于不成功的初期样车上的反馈,设计团队在1946~1948年改进了设计,新的炮塔弧度更大,动力装置的布局也被优化,挤占车内空间的机枪们大部分都被移出车外,变成外置机枪——二战中德军步兵反坦克火力让苏军坦克损失很大,为此在进入“核大战时代”之前,战后初期设计的苏联新型坦克很多都采用了不考虑在作战中重新装填的外置机枪,例如

T-54早期型号等,这种“机枪强迫症”直到核武器成为各国陆军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时才有所缓解。空间获得释放之后IS-7适当增加了备弹量,最终定稿型备弹30发,但依然是不足的,其他一些不足也得到了改良。应当说苏联坦克设计部门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而降低工作效率,但技术上的复杂外加全新设计的车体让IS-7依然进度较慢,用了3年时间才基本达到实用

标准,同时期其他苏联坦克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

图为1948年方案线图

最终命运

1949年,已经获得“IS-7”正式型号的260工程被苏联军方拒绝订购。样车保留,但生产线移作它用。数辆样车中只保留了一辆1948年最终定型版本展示于库宾卡博物馆中,而其他样车则被解体或改为其他车辆。一代终极怪兽在正式诞生前的一瞬胎死腹中。没有经历硝烟,没有散播死亡,所有的样车只是静静地成为军事博物馆中的冰冷尸体。

总结:

和以往的苏联坦克相比,IS-7是个绝对的异类,其设计思想说穿了是基于德国重型坦克的思路,设计师本人的博士论文则更明显的表明其设计初衷正是基于德国坦克设计师的思路来挑战传统的苏联设计思路:苏联坦克设计界认为坦克的火力和装甲应和动力系统相互折中平衡,火力和装甲配备应以实际需要为考量,而德国人认为装甲和火力应该优先考虑,尽可能的配备强大的火力和装甲而不考虑对手的坦克是否需要这么强的装甲和火力来应对。IS-7与其说是苏联暴力美学的极致,倒不如说是为德国重型坦克设计思路的正名之作更为妥帖。德国的战败让德式重坦的思路戛然而止,德国投降十余年后,分属不同阵营的东西两德虽然获得了重新武装,甚至也开始重新研发坦克,但其思路早已和二战时期的重型坦克毫

无关系。一些德军爱好者仅因为IS-7被一些不专业的军文谬赞为“天下无敌”而对其进行毫无依据的抹黑显然是颇为讽刺的。

而在1946~1949年,IS-7之所以看起来“天下无敌”,其实毫无意外:首先其基于德国重型坦克的设计思路必然导致一个具有重甲巨炮的怪物出现,其次设计师的设计初衷正是要让重甲巨炮的怪物也具备出色的机动能力。因此他完全不受之前其他坦克设计的影响,有什么用什么,没有合适的坦克发动机就用海军的发动机,车体的其他设计以满足该发动机的使用为前提,为此不惜设计全新的车体,这和传统苏联坦克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完全倒了个个。而沙什穆林能这么做的前提并不仅仅是科京设计局出色的人脉关系,更主要的是他具有战争中苏联和德国同行们所不敢奢望的外部条件,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其实IS7只是满足了几个特定外部条件后的必然产物,它诞生在苏联也仅仅是因为当时战后初期微妙的国际局势需要苏联这么做而已:当时美苏之间裂痕明显,而苏联虽然拥有当时一流的陆军,但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内百废待兴,而美国的生产能力远比德国强大,苏联必须尽可能的保持坦克性能上的优势。这也是苏联官方对260工程以及同时进行的其他数个重型坦克计划给予了极大支持的根本原因。事实上IS-7身上能和之前型号通用的零件都少得可怜,这在战时的德国和苏联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其主要性能指标也并非苏联军方所提出,这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事实上,科京设计局作为苏联重型坦克的研发专业户,其作品虽多,但在战后初期其日子却并不好过:首先战时就投产的IS-3受限于战时较低的工艺标准而问题连连,部队抱怨不断,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改进,新研制的IS-4也不是很受欢迎,只获得了少量订单,而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却没有足够时间完善设计的IS-6不仅彻底失败,更因为散热系统设计问题在实验中发生了大爆炸,颜面扫地的科京设计局迫切需要一个出色的作品来挽回面子,这也为IS-7这个不顾军方性能要求指标的”私货“项目得以一路发展下去的主要原因。

苏联军方的顾虑:

许多人为IS-7在正式降生前一刻被扼杀感到痛惜:它拥有德国重型坦克令人印象深刻的坚甲巨炮的同时还有苏联坦克出色的机动能力,战后借鉴了德国,美国的先进技术让苏联坦克大大改善了工艺,和平时期宽松的条件也让苏联人可以精心制造装备,这一时期生产的许多苏联坦克甚至连铸造炮塔表面的不平都被仔细的打磨干净……

看起来苏联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来装备已经初步完善了的IS-7,而在1946~1949年的欧洲,老对手德国已是各国占领下的一片废墟,那些永远留在了绘图板上的梦幻战车们此刻成为了美苏英法设计师们的桌上的参考资料;法国还在尴尬的搜刮德国坦克维持武装(法军装备了数十辆黑豹,在东南亚的法军则悲催到使用日本遗留89式坦克维持秩序!)战前和战时在重型坦克发展上走了弯路的英国和美国虽然奋起直追,但毕竟缺乏相应技术储备和使用经验,对重型坦克的定位也并不如经验丰富的苏军那样清晰明了,此时他们的新型重型坦克计划,例如1948年开始研制的M103等针对的则是在1945年柏林胜利阅兵式上耀武扬威的IS-3,而M103计划开始时IS-7已经接近定稿等待国家验收了……看起来在战后的第一轮军备竞赛中,IS-7可以让苏联占尽先机,然而苏联军方却依然选择了拒绝。

打造完美无敌战车是每一个设计师的梦想,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全无敌的武器,IS-7的主要指标在40年代末毫无疑问是超前的,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让苏联军方难以承受的:IS-7太过沉重了。沉重也就意味着昂贵。不但是本身造价的昂贵,还有维护和使用上

的昂贵。苏联军方对拒绝装备IS-7的解释中明确指出将近70吨的体重对于长距离运输非常不利,如果装备它的话苏联境内大量基础设施,特别是桥梁都要进行加固改造,对于刚经过4年战火蹂躏,百废待兴的苏联来说这是无法承受的。

一些俄文资料例举了苏联军方另一个拒绝装备IS7主要原因:核武器的威胁,在苏联

军方验收IS-7的1949年,东西方冷战正式开始,苏联自己的核武器也试爆成功,对于核

武器对未来战场的改变,在当时而言美苏军方都在激烈论证之中,一种在苏军中占了主流的观点认为,核武器将大量消灭坦克部队,坦克部队的消耗将比二战中更大且战损装备回收修复率更低,因此装备基于二战经验设计的IS-7是不合适的,并且IS-7这样的重型坦克加工难度太大,必须维持较高的工艺水准才能保证装备质量合格,无法在战时简化工艺提高产量,连快速补充战损都很困难,形成规模优势就更难了。IS-7只能交给精锐车组精心使用,而即使是如此一旦维护或者后勤保障上出了问题,这样复杂的大型装备也难逃悲剧的命运。对于刚经过了4年血与火的洗礼,见识过苏美德英等国坦克在战场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预计将面临比二战更严峻的战场环境的苏联军方来说,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类似的情况几乎是德军重型坦克遭遇的翻版,德军已经为此付出了血的教训,苏军显然不打算重复一次。

IS-7之后苏联发展了大量应对核战争的装备,更是发展了专门应对核战条件的重型坦

克279工程,说明苏联军方对核武器的威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虽然后来的研究证明坦克

部队并非在核战中无法生存,相反装甲车辆是核战中最能保持战斗力的。但这是十余年之后的事了,对于IS-7而言,它列装的机会已经被剥夺了。

此外战时由于保证弹药供应是压倒一切的优先事务,为了避免调整生产线影响供应,

苏联并没有为主流的坦克炮配发新弹种。此外由于长期以来苏联弹药生产中,弹丸重量和装药量的公差较大,导致苏联火炮设计时就必须留有很大的余量以保证使用时不容易发生事故。德军对缴获的苏联76毫米加农炮的改造中就发现其身管大有潜力可挖。战后苏军大力改善的军工生产,提高生产标准,使得用更新弹种,修改药室的办法来挖掘现有火炮潜力成为了一种更经济实惠的选择。苏联最后的重型坦克T-10M就使用D-25T 系列122毫米炮的发

展型号。实际上,IS-7并非苏联唯一一个采用130MM主炮和自动装填机的重型坦克方案,后来的279工程等也采用了类似的配置,但也无一例外的被军方拒绝。

坦克作为一项重要技术装备,其使用寿命在和平年代非常之长,此外作为一种由许多

系统组成的综合化装备,最新最强的坦克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往往都只是当时的成熟技术而非高精尖技术,因此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诞生时多么强大,几年后也会优势不在,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升级空间使其能满足未来的需要。车体的发展潜力尤为重要:车体本身是坦克复杂也是最容易出故障的地方,需要在部队使用中不断的改进完善,完善后还在其基础上加以升级改造能很经济的保持部队的技术水平,而即使研发新型号,大量沿用成熟车体的技术也能让新装备达到实用化的时间大大缩短,在军备竞赛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战争后期美

国和苏联发展的两种新型中型坦克:M26潘兴和T-44便是最成功的典型,它们打下的基础不仅造就了M48,T-55这样的一代名车,它们底盘的发展潜力直到美苏的第二代主战坦克M60和T-62才算基本挖完(因为T-54/55或59式还有一系列现代化升级版)。战后西德的豹1、豹2系列也是系统化发展的成功范例。而重型坦克往往由于追求全面防护,车重太大,升级改进潜力不足导致的经济性较差, 而IS-7这样没有合适的坦克发动机宁可改变设计去适应舰船发动机,为了给130毫米炮装弹宁可设计个巨型炮塔加装填机的“霸王硬上弓”式设计,升级潜力明显很小,不被军方接纳更是理所当然了。

尾声:

在当时,IS7计划对苏联现有技术储备的整

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成功的将130

毫米加农炮,大口径火炮自动装填机,1050马

力舰艇用柴油机这些在当时看来没法装上坦克

的设备整合了在一起,获得了一款主要性能超出

了当时军方实际需要的大型技术装备,在这层意

义上,IS7本身也是一项技术储备,在后来苏联

研发的其他各型坦克身上,尤其是IS-8也就是

T-10,虽然一些不专业的军文声称T10是IS-3

的改进版,甚至说它的车体和IS3一样,但实际

上它的车体设计却处处透着IS-7的影子,比起

IS-7,IS8除了用了质量更好的装甲钢之外,最

主要的不同便是使用了更实用的火炮,因此不必

装着大型装弹机和巨型炮塔,也不需要把舰艇柴

油机硬塞进车体,除此之外IS-8/T-10与IS-7非

常相似,较轻的车重使T-10可以不断接受升级改造,再加上战后宽松的环境带来的工艺水准大幅

提升,T10成为了一款非常耐用的装备,在作战部队服役到70年代才被T64等型主战坦克彻底取代,转入训练单位和作为火力点使用的T-10系列直到90年代才全部从俄军退伍,整体经济性非常出色,而如果不是科京设计局在IS-7上的大胆尝试,是不会有T-10这样成功的产品的。因此其实IS7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试验重型坦克。

1960年崇尚核武器和导弹至上论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终止了所有重型坦克发展计划,因此T-10M 也就成了苏联重型坦克的绝唱。岁月如梭,重型坦克的时代就伴随着T-10M 和M103的退役走进了历史终点站。而IS-7作为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特例,以其大胆的技术目标和苏德结合的设计思路为坦克发展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附表:战后苏联及美国主要重型坦克基本诸元对比

T10系列车体结构示意图 1

参考资料:《沉重而优美的坦克IS-7》(俄)

T-34坦克衍生型号列表

苏联人最初只是称其为T-34,后来苏联人为了将装备76.2mm火炮的T-34与装备85mm火炮的T-34区别开,分别称之为T-34/76,T-34/85。后来西方采用字母A~F区分T-34/76的亚型(当然这也是不准确的)。T-34/85的所谓43、44、45年型只不过是事后的一种描述,用工厂+ABCD类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区分95%的T-34/85,同理T-34/76也是。 A、1940年型,主要特征为一门型号为L-11,倍径30.5的76.2mm火炮被猪鼻状的防盾保护着,炮塔扁平,分焊接,铸造两种; B、1941年型,一门型号为F-34,倍径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这种火炮,盒装防盾与40年型明显不同; C、1942年型,主要特征驾驶员舱盖更换,航向机枪加装外防盾; D、1942年型,主要特征为大型六角炮塔,两个圆形炮塔舱盖,舱盖打开状态因类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 E、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侧加装了车长指挥塔; F、1943年型,铸造炮塔(实际是UZTM的冲压工艺炮塔)。 注:苏联人喜欢用“煎饼”“螺母”来分别描述装备一体式大型仓盖的扁平炮塔和双乘员舱盖或带指挥塔的六角炮塔。1940年底,早起使用铸造炮塔的T-34出现,由马里乌波尔--哈尔科夫联合制造,正面厚60mm(轧钢焊接的正面52mm)。1941年,先后三家厂生产T-34整车。112厂41年7月投产,开始生产铸造炮塔失败,借鉴了马里乌波尔的经验后,首批20辆T-34与10月交付部队。由于发动机短缺,使用了库存的老式M-17F汽油发动机。两厂41年底生产了365辆安装此发动机的T-34,截止42年5月又交付904辆。 斯大林格勒地区,STZ进行总装,KrasniyOktyaber轧钢厂生产装甲板,用船运到STZ及第264工厂(斯大林格勒造船厂,组装车体的地方)。41年秋,“齿接”样式的车体在STZ 投产。1941年10月STZ设计全钢负重轮,11月投产,这种样式的负重轮各厂都有使用,43年夏取消。1941年9月17日位于哈尔科夫的183厂开始向乌拉尔迁移,最后一列(第43列)迁移列车10月19日抵达乌拉尔,12月第一条生产线准备完毕,月底通过总装从哈尔科夫带来的部件,25辆T-34交付部队。42年2月,112厂的炮塔座圈跳弹筋增加到6条。42年3月还在生产“煎饼”炮塔的厂家开始将炮塔后部简化,焊接炮塔采用一整块梯形钢板焊接,铸造炮塔为一体式。 1942年6~7月,183厂开始采用新的辐条式带胶缘负重轮。42年183厂是T-34产量最大的厂。42年夏,战火临近STZ,导致其停产。另有三家工厂(UZTM,ChKZ,174厂)开始生产T-34整车。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UZTM(Ordzhonikidze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Uralmash,第9厂)1941年秋开始生产车体,随后开始生产铸造炮塔,42年4月开始为其他总装厂提供组装好的车体或炮塔,1942年7月28日生产整车,43年秋转产基于T-34底盘的坦克歼击车。原来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LKZ,第100厂)1941年6月25日迁往车里雅宾斯克(ChKZ),联合了本地的拖拉机厂(ChTZ,第178厂)以及一同迁往的生产发动机的(原来位于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地的如KhPZ第75厂)等厂家,自此车里雅宾斯克被称为坦克城(T ankgrad)。ChKZ于1941年末42年初开始生产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产整车,44年3月停止生产T-34。 “螺母”炮塔由M·A·Nabutirsky在183厂搬到乌拉尔地区稍后研制(183厂由于迁移,丢失了轧钢机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这种炮塔最早见于1942年8~9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产),德军拍摄的照片显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颁布的安装这种炮塔的命令似乎验证了这点。“螺母”炮塔从外形上大致可分为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类炮塔。1942年夏末秋初,183厂生产的车辆,航向机枪有了防盾,与此同时112厂的车辆开始出现扶手。112厂和乌拉尔地区厂家的扶手样式不同。

世界上最变态的超级巨型坦克:有的一炮能干沉军舰

世界上最变态的超级巨型坦克:有的一炮能干沉军舰 八号坦克鼠式 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的超重型坦克。恐怕也是最著名的超重型坦克。因此做重点介绍。 研发历史 德国开发超重型坦克的历史从1941年克鲁伯(Krupp)公司以掳获的苏联T-35坦克作为研发蓝本为开端,所以到了隔年克鲁勃公司提出“虎鼠式”(Tiger-Maus, VK7001)重型坦克以及七号狮式坦克(PzKpfw VII L?we, VK7201)。不过计划在同年3月初就被取消,但是研发的经验与技术却为后来的重型坦克做了准备。 1942年3月中旬后,保时捷车厂收到一份合约,要求制作新款100吨重的205型VK10001保时捷坦克(Panzer - VK10001 / Porsche Type 205)。4月中旬的时候德国陆军补充要求新坦克载弹量应高达100发,5月时在阿道夫·希特勒的亲自要求下,斐迪南·保时捷教授(Professor Ferdinand Porsche)与克鲁伯公司的穆勒博士(Dr. Muller)开始合作进行整个计划;希特勒还要求坦克应重达120吨,坚不可摧,并且无坚不摧,

搭配高性能的60或者72倍径的坦克炮。研发的结果造就八号坦克鼠式(Panzerkampfwagen VIII Maus)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设计的最重型坦克,也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最重型坦克纪录保持者。鼠式坦克不仅仅是完成设计,并且到达产制完成的阶段,一共有两辆原型车问世。 经过设计后的八号坦克的车身为10.1米长,3.67米宽和3.66米高,重达188吨(最初设想重达100吨),可以容纳5至6个乘员。它的主要武器为1门128毫米KwK 44 L/55大炮、75毫米KwK 44 L/36.5同轴副炮,并且以60-240毫米的装甲护身。保时捷答应在1943年5月时会先生产出原型车辆,并且在交付原型车后每月生产五辆。德国原本预计生产约150至200辆八号坦克,但直至二战结束时一共只生产了9辆,其中只有2辆竣工。 1942年4月时原型车最初被称为“猛犸象”(Mammut),不过1942年底又被更名为“M?uschen”(小老鼠),1943年2月时确定命名为“Maus”(老鼠)。八号坦克的底盘、火炮和炮塔由克鲁伯公司负责制造,而组装则由埃克特公司(Alkett)负责。 武装

美军步兵旅战斗队(IBCT)编制和岗位参考{07年资料}

美军步兵旅战斗队(IBCT)编制和岗位参考{07年资料} 步兵旅战斗队[IBCT] [3468人{282军官-34技官-3152士兵}] 旅部营 [574人{73军官-19技官-482士兵}] 旅部连 [153人{45-12-96}] 营部连 [184人{15-1-168}] 情报连 [93人{5-5-83}] 网通连 [69人{4-1-64}] 工兵连 [75人{4-0-71}] 骑兵营 [367人{35军官-0技官-332士兵}] 营部连 [137人{21-0-116}] 骑兵连 [75人{5-0-70}] 骑兵连 [75人{5-0-70}] 侦察连 [80人{4-0-76}] 步兵营 [685人{46军官-0技官-639士兵}] 营部连 [213人{25-0-188}]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武器连 [79人{6-0-73}] 步兵营 [685人{46军官-0技官-639士兵}] 营部连 [213人{25-0-188}]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武器连 [79人{6-0-73}] 炮兵营 [298人{26军官-2技官-270士兵}] 营部连 [110人{16-2-92}] 炮兵连 [94人{5-0-89}] 炮兵连 [94人{5-0-89}] 支援营 [859人{56军官-13技官-790士兵}] 营部连 [79人{17-2-60}] 供应连 [186人{5-2-179}] 维修连 [93人{4-5-84}] 卫生连 [71人{14-0-57}] 骑兵支援连 [93人{4-1-88}] 步兵支援连 [126人{4-1-121}] 步兵支援连 [126人{4-1-121}] 炮兵支援连 [85人{4-1-80}]

大胆的尝试:苏联260工程IS-7重型坦克

简介 1945年末,苏联科京设计局就开始着手制定一项代号为“260工程”的重型坦克研制计划。总设计师虽然仍由科京担任,但实际的项目设计IS师则由IS-2主任设计师,在苏联有着“天才坦克设计师”之美誉的尼古拉·沙什穆林担任。在研制-7的过程中,他一直将KV系列的失败作为反面教材,旨在生产一种集重装甲、重火力、高机动等特点于一身的新式重型坦克,以超越以往的重型坦克。据现有的资料显示,他在IS-7开发期间,在莫斯科红军装甲兵军事学院进行了装甲钢板和装甲防御相关的研究,并提交了以此为题的博士论文。在论文中,他对以往单纯的“厚装甲=装甲防御力“的传统设计构想进行了尝试性的挑战。他认为,通过增加坦克装甲板硬度导致坦克重量大增,从而大 大降低了机动能力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1946年, 沙什穆林回到列宁格勒。凭借着超人的大脑和该市海 军研究所的各项资源,他开发出全新的“260工程”。 同年9月8日进行了成功的样车测试,12月25日, 第2号样车顺利通过45公里行驶测试,它拥有倾斜 外形的车体和由怪异曲面组成的炮塔,另在炮塔上带有小型机枪塔。1947年,他对整体外形又进行了重新设计:大而扁平的新式炮塔和具有斜面的车体大大改善了它的避弹性能。样车最终于1948年初完成,不久,苏军将其正式命名为IS-7。 性能数据 技术数据 战斗全重68吨乘员5人前苏联的IS-7坦克全长(炮向前)10000毫米车体长7380毫米宽3400毫米高2480毫米车底距地高450毫米主武器1门С-70 53.7倍径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穿甲弹丸重30.7千克,初速10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8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弹药基数第一次设计26发最终30发辅助武器2挺14.5毫米КПВТ机枪备弹1000发6挺7.62毫米СГМТ机枪备弹6000发装甲防护车首前上装甲192毫米倾角60度车体侧面182毫米倾角45度炮塔正面305毫米倾角30度发动机M - 50T 12缸V型水冷4冲程柴油机功率1050马力(772千瓦)最大公路时速59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300千米过垂直墙高1.5米最大爬坡度30度单位压力0.9千克力/平方厘米电台10-РК-26 基本构造

二战中的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

二战中的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 毋庸置疑,轻型坦克歼击车是纳粹德国二战中实战价值最高的装甲车辆之一,而苏联红军在这一领域似乎并无明确的概念,在统计装甲力量时甚至对坦克和自行火炮不加区分。因此尽管苏军的坦克歼击车在残酷的战争中殊死拼杀,却因先天不足,始终没有应有的名分。 实际上,苏军坦克歼击车诞生的理由很简单,即面对超强防护的德军坦克,在己方坦克暂时无法安装有效的大威力火炮时,紧急研发一种安装反坦克火炮的装甲车辆。正是由于这种作为权宜之计的思路,苏联红军并没有大量装备轻型坦克歼击车。SU-76等自行火炮虽然兼具反坦克能力,但当它无法对付德军坦克不断加厚的正面装甲时,就基本退出了反坦克作战。 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苏联红军从未试图拥有与德军类似的轻型坦克歼击车。恰恰相反,最早提出固定炮塔的坦克歼击车概念的正是苏联人而非德国人。苏联对轻型坦克歼击车的研究投入的精力并不少,其最典型特征是低矮的无炮塔外形、大倾角装甲和一体化动力-战斗室,以轻量级的体重搭载着不太相称的反坦克火炮。 思路领先 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起源于德国入侵之前的1941年4月。在审查轻型侦察坦克计划(SMK)时,中央同时提出了研制T-50坦克的计划,但原计划为T50配套的57毫米高初速坦克炮却未能接时完成。有人鉴于一年前横扫西欧的德国装甲部队的潜在威胁,提出以T50坦克的底盘安装1941型高初速反坦克炮(ZIS-2),迅速开发一种坦克歼击车,以应不时之需。 当时,T-34坦克和KV坦克已开始批量生产,如果再大规模生产仅重14吨、战斗力远不如T-34的T-50,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因而T-50向坦克歼击车发展的方向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1941年5月19日列宁格勒负责T-50研制的174厂提出了坦克歼击车的初步设计方案,但表示:如果要采自用旋转炮塔,还需要更多的试验和设计,因此快速而现实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固定炮塔。它不仅对采用大倾角装甲、降低造价和重量都有好处,而且安装在前装甲上的57毫米高初速炮采取特殊措施后,仍可提供左右各22.5°的射界,加上保留了车长的指挥塔,因此不会对战场观察带来更多不利。 总之,苏联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出现既有应对潜在敌人装甲力量威胁的原因,也有在当时体制下为重复型号寻求出路的原因。无论如何,是苏联人率先对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功能作出了定位――可以作为坦克的一种简易替代装置,装备坦克机械化部队和步兵部队,为部队提供基本的反坦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战术机动性和防护。而德国人直到1942年以后才逐渐建立了这种认识。 不过T-50坦克并未留下太多资料。苏德战争开始后174厂销毁了有关资

重装机兵18辆战车得到方法

8辆战车的地方,以及得到的方法: 1.吉普车(一定会得到) 从第一小村到第二城镇,再回第一小村就会得到; 2.装甲车(隐藏战车) 从莎丝提酒场出去后,从电线杆右边,往右走10步.再往下走21步用探测器一扫就看到了; 3.野巴士(隐藏战车) 从诺波德建村(佛像村)出去后,往下走11步.再往右走27步用探测器一扫,可看到巴士站牌,调查站牌就可以得到; 4.红狼坦克(迷宫) 在巴沙斯卡村上方的金字塔型建筑物里在一楼输入密码4673后就可得到; 5.战神坦克(需要宝物) 在泰夏村山顶的神社,门口的小狗.给它吃一种宝物(不是狗食),宝物明称有4个ME(日文发音)字的宝物(めめめめさいぼう),它就会让开,还有一道门用万能钥匙就可打开,神主就会把坦克送给你; 6.重型坦克(迷宫) 摩洛波可镇上方的山洞(要过海.不是水洞)最深处可得到; 7.超重型坦克(最后迷宫) 在最后迷宫的格那库可得到; 8.自制坦克(巴特研究所) 在迪斯克鲁斯城镇的西方,有个巴特战车研究所.巴特博士给你看设计图(自己设计后,他会依照你设计坦克的重量,就去找多重的废铁)在研究所的右方,有坦克坟场.那里可找到一大堆废铁(用探测器找)凑齐废铁后,把废铁交给博士旁的机器人,博士会叫你等5天去宿睡个5天,就去找博士拿坦克吧; めめめめさいぼう在狗之村的附近打FC版的变形虫获得. 废铁也可以靠打T99坦克,死神坦克获得 开头的情节很悲壮 一开始出村庄,往东北方向走,有个艾鲁尼优城(エルニニョ) 进去先去宿屋,然后把柜台两个士兵干掉,上二楼,有人被关,先跟他们说话,然后调查士兵可得到钥匙,把门打开,讲完话后,到装备屋,把橘色油桶推开可下去里面是反抗组织,跟全员讲话后,组织元老会给你一棵金色假牙。(此村情报屋可遇到二个西部枪手),然后回马多村(マド)那鲁(ナイル)老先生会说:车子修好了,就得到第一台战车-吉普车。然后去艾鲁尼优城镇(エルニニョ)的西方,有座桥,把桥上的敌人解决后过桥,上方有一间下水道小屋进到最深处,有个房间跟房间里的老先生说话,他会帮你开同伴的门(一定要带金色假牙)技师加入。再次过桥,往西南方走,会到小狗村,小狗加入(要那只红色的)从小狗村回下水道小屋,小屋的右方就是哈特巴村。此村可买狗食,到地下室救一个人,(回艾鲁尼优城镇情报屋还遇到二个西部枪手)。还可坐船到迪鲁达里欧港市买战车装备。回来后,买一个扳手,出村庄,往北走,有人要修车,给他一个扳手,让他将车子修好,他会挖掘隧道,等他挖掘到最后关头,因岩石坚硬无法前进时,你开坦克在后面用力推他一下,就能到巴沙斯卡村。巴沙斯卡村上方有个金字塔型建筑,从旁边有两个洞进去,输入密码4673后可得红坦克。回到哈特巴村,往西北方向可到亚士莎村。进村后,可看见桥墩,往上爬,有人跟你玩猜猜乐,(猜到进去),到桥上后,可听到有关主角和玛丽亚的事情,并要主角为玛丽亚报仇,出村后,一直往北走会到莎士提酒场。一直说话,

苏军编制

苏军装甲兵编制 作者的话:编制对于军队来说,就如同一个人的骨架,正是这种“骨架”赋予了士兵有机的组织和指挥,并在战争中将其最大的效率发挥出来。而装甲兵的编制尤其重要,二战中各国装甲部队采用了多种编制方式,其中特别是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德苏两国装甲兵编制的变迁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兵编制的典型走向,现代合成机械化部队编制中也带有当时的不少痕迹。在这个专辑里,我将试图详细地去描述苏德两国的装甲兵编制。计划分几个部分连载去介绍苏军从30年代后期到1945年的装甲部队编制。读者假如有问题或发现错误请写信告诉我们,我们的信箱是tank@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7256220.html,,也可以在本站的留言簿上留言。 机械化军编制在实战中遭淘汰,苏联为了应急,1941年7月起,在战场上陆续实施了坦克师和坦克旅编制。其中仅在原来基础上改进的坦克师编制没有多大意义,而新型坦克旅却在二战苏军装甲兵编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坦克师(1941年7月) 机械化军由于过于庞大而难以操作的事实已经很清楚了,1941年7月15日,苏联解散了所有剩余的机械化军。摩托化师被转变为普通的步兵师。坦克则被编入规模小一些的坦克师,这种新编制的坦克师和早期的坦克师很相象,只是缩小了一些。具体编制如表3.1: 师部 侦察营 10辆T-40坦克、26辆装甲车、1个摩托车连 2个坦克团 团部 3辆装甲车、3个高射机枪分队 中型坦克营 1个重坦克连(10辆KV坦克)、2个中型坦克连(每连10辆T-34坦克) 2个轻型坦克营每营3个轻型坦克连(每连10辆T-26或BT坦克) 摩托化步兵团 团部 3辆装甲车 3个步兵营每营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2挺机枪)、1个迫击炮连(6门82mm迫击炮) 反坦克连 6门45mm反坦克武器 迫击炮连 4门120mm迫击炮 炮兵连 4门76mm火炮 炮兵团 3个炮兵营每营2个炮兵连(每连4门76mm火炮)、1个榴弹炮连(4门122mm火炮) 轻型防空营 3个轻型防空连(每连4门25mm或37mm高射炮) 师属其他部队运输、维修后勤、医疗营 主要的区别是减少了坦克排的坦克数量,由原来的5辆减少到3辆。每连坦克数量由原来的17辆减到10辆。步兵连也被缩小规模,采用了典型的“三三”编制,即下辖3个步兵排,每排由3个步兵班组成,每连总计131人、9挺轻机枪、3门50mm迫击炮。新型坦克师一共组建了10个,编号是101-112。到同年10月初,仅存3个,到1942年5月,仅存2个,第61坦克师(战前型)和第111坦克师。 坦克旅(1941年8月,编号TO 010/75-83) 新坦克师编制是老编制的一种改进版。而真正对战争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坦克旅编制。1941年8月,苏联开始实施新的坦克旅编制(编号为TO 010/75-83),新坦克旅规模比较小,仅辖兵员1943人、7辆KV 重型坦克、22辆T-34中型坦克以及64辆T-40轻型坦克。具体编制如表3.2: 坦克旅编制: 主要装备: 旅部 2挺轻机枪 旅部直属连下辖连部、装甲车排、交通管制排、通信排、工兵排、化学排、补给/运输排 侦察连 连部 4辆摩托车,1辆卡车 重装甲车排 5辆重型装甲车 轻装甲车排 5辆轻型装甲车 摩托车步兵排 3挺轻机枪、23辆摩托车 坦克团 团部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苏联战争中后期,纵深打击军(每军4个旅) 机械化军:1个坦克旅,3个机械化旅 坦克军:3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 一个坦克旅:3(或2)个坦克营,一个冲锋枪营,约70辆主力战车 一个坦克营:3(或2)个坦克连,每连10辆坦克,每营21辆坦克 1943年坦克旅 旅部2辆T34 6个中型坦克连,总65辆M_tank 3X坦克营[营部(1辆T34)侦察排2X坦克连(每连10辆T34) 坦克旅总计65辆T34 6辆BA64装甲汽车4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 坦克军总计195辆T34 8辆SU76 8辆SU122 38

辆装甲汽车37辆装甲车12门85毫米反坦克炮12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8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16门37毫米高射炮12门76毫米榴弹炮42门120毫米迫击炮40门82毫米迫击炮火箭炮若干战争中后期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总21辆H_tank 团部1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4X重坦克连(每连5辆KV 或IS坦克或自行火炮) 重坦克旅或自行火炮旅12个重型坦克连,65辆H_tank 旅部2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3X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1X摩托化步兵连1X技术保障分队 德军独立重坦克营/重歼击坦克营45 营部3辆虎(王)/ 象tank 3*重型坦克连【14,连部2辆,3×重坦克排(每排4辆)】 苏军二战装甲部队编制 这个只是纸面上的编制至于具体情况各装甲旅或军略有不

同1941年12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辆T34坦克每营3个连1连5辆KV1坦克2连7辆T34 3连10辆轻型坦克 1X摩托化步兵营 侦察连 维修保养连运输连 卫生排 全旅1471人装备20两轻型坦克T34坦克16辆KV坦克10辆军用卡车156辆45毫米反坦克炮4门82毫米迫击炮8门1942年3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X轻型坦克连8辆T-60轻型坦克1X 中型坦克连10辆T-34中型坦克1X重型坦克连5辆KV重型坦克1X摩托化步兵营 防空炮连 卫生排 一共1152人装备16辆轻型坦克20辆T34坦克KV坦克10辆45毫米反坦克炮82毫米迫击炮6门1942年摩托化步兵旅编制 旅部84人、3挺冲锋枪、2挺轻机枪、2辆摩托车、3辆野战汽车、5辆卡车旅部直属连105人、2把手枪、2挺冲锋

德国坦克发展史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 (1917—1918) 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 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 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这是人 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 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 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 多大的作用。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 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 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 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 国的坦克。1916年11月,德军总参 谋部提出了坦克的技术要求,委托 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设计方案,并 由此定名为A7V(第7交通处的缩写) 战斗坦克。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 采用现有的“霍尔特”拖拉机为底盘, 因而设计工作进展迅速,1917年夏 天就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行驶试 验。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 求生产A7V坦克。尽管样车还存在 不少问题,A7V坦克还是在同年10 月正式投产了。原计划生产100辆, 到1918年9月,德国共生产了约20 辆A7V坦克。 A7V坦克在总体布置上,有许 多独到之处。与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 Ⅰ型和Ⅳ型坦克区别较大。A7V坦 克整体呈箱型铆接结构,没有严格 的战斗室,车上配置1门57mm低 速火炮和6挺7.92mm重机枪,火力 无疑是强大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 180发(后增加到300发),机枪 弹药基数为18 000发,堪称“世界 之最”。但由于战斗全重(30t)过 德国A7V坦克与其众多乘员

历史上亨舍尔虎系列重型坦克的架空

历史上亨舍尔虎系列重型坦克的架空 结合德国的实际,重新设计虎系列重型坦克有保守和激进2条路线。而笔者的重新设计虎系列重型坦克的保守路线比激进路线的改变要小得多,以下阐述的是保守路线的设计思想。 以下是以保守路线重新设计虎系列重型坦克的基本构思,这个路线中虎1和虎王与历史上的设计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重量和结构,唯一的较大变化是增加了采用虎1底盘,各部位装甲厚度不变但采用倾斜装甲设计,采用了装备了88mmL71火炮的保时捷型炮塔的新虎2重型坦克作为过渡,另一个较小的变化是虎王火炮的选择,在新虎2已经采用了88mmL71火炮的前提下,虎王将采用新的105或128mm的火炮。 第一阶段,虎1服役于1942年7月,车体为历史上的车体,炮塔为历史上的炮塔。战斗全重为55-57吨,采用88mmL56火炮,车体前装甲100mm,炮塔前装甲为100mm,炮塔防盾为110mm,发动机为超频的HL210,功率为650PS,最大时速为38km/h。 第二阶段,新虎2服役于1943年7月,车体为装甲倾斜化设计后的虎1车体,炮塔为历史上虎王初期型的保时捷型的炮塔设计。战斗全重为60-62吨,采用88mmL71或者105mmL52火炮,车体前装甲100mm50度倾,炮塔前装甲为100mm弧形,防盾为110mm 猪头型,发动机为超频的HL230,功率700PS,最大时速为40km/h。 第三阶段,虎王(新虎3)服役于1944年7月,车体为历史上的车体,炮塔为历史上的虎王后期型的亨舍尔型炮塔。战斗全重为68-70吨,采用105mmL68或者128mmL55,车体前装甲150mm50度倾斜,炮塔前装甲为180mm,炮塔防盾为185mm猪头型。发动机为超频的HL230,功率700PS,最大时速为35km/h。 这个保守路线的核心思想是,在保留虎1坦克和虎王坦克的大多数原设计和数据参数前提下,在虎1和虎王之间设计一款过渡型坦克(姑且命名为新虎2,原虎王改为新虎3),采用了虎王坦克的88mmL71长身管火炮和倾斜装甲设计,但是留用原先相对可靠的虎1底盘。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提高虎系列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护性能,又提高底盘的继承性和通用性,减少机械故障和新底盘可能出现的其它性能缺陷。同时还可以提前服役一款新型重型坦克,新虎2由于采用了原先虎1的底盘,其服役时间至少能够较虎王提前半年,从1944年1月提前到1943年7月。而虎王(新虎3)也不必像历史上那样仓促服役,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解决新底盘的机械问题,推迟到1944年7月服役。 这种思想实际就是那个在虎王设计阶段被淘汰了的VK4502H的设计方案,虽然看上去最保守,但是这是最切合二战实际的一种设计。因为一种坦克,底盘的设计通常是最复杂的,成熟通常也是最晚的,与设计一种全新底盘相比,改变车体的装甲外形设计,采用新的火炮或者新的炮塔难度要更低,T34/76--T34/85、KV1--KV85、JS1—JS2、JS2—JS2M、M4/75—M4/76、M26—超级潘兴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为了采用88mmL71长身管火炮和倾斜装甲设计,重新设计一种新的坦克底盘在大战进行中是一种鲁莽之举,或许就是这个原因1944年已经过时的虎1坦克才继续生产,在虎王坦克服役后的8个月才停产。

德军第505重型坦克营——帝国的荣耀(非宣扬纳粹) 一二战史 铁血社区

德军第505重型坦克营——帝国的荣耀(非宣扬纳粹)- 一、 二战史- 铁血社区 1943年1月29日,505重型坦克营于德国法林波斯特尔(Fallinbostel)正式组建,主要骨干来自于国防军第3和第26装甲师。德军司令部原本打算待505营组建完成后将其派往北非战场,后因虎式坦克的产量不足优先装备了另一支派往北非的部队——504重型坦克营,此事就被搁置下来。阴差阳错逃过一劫的505营被调到比利时,在那儿505营进行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有了前面几个重型坦克营的作战经验做参考,再加上其成员大多是来自装甲师的精英,505营的训练是卓有成效,这为他在往后作战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3年7月3日,505营在斯旺(Sauvant)少校的指挥下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被配属于莫德尔元帅指挥的第9集团军麾下,这是该部队第一次参加实战。战役第一天,505营参战的27辆虎式坦克共击毁了苏军42辆坦克,其中15辆是KV-1重型坦克。此次成功的作战不仅突破了苏军第15步兵师的防线,而且对苏军第70集团军的整个右翼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战斗中该营所有坦克都被苏军的坦克及反坦克炮火多次击中,但只有一辆被击毁。战役头几天,505营推进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7月15日,505营在Werch Tagino附近遭到苏军从侧翼发动的反击。作为回应,505营

派去2辆虎式坦克进行阻击。结果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505营的2辆虎式坦克就击毁了32辆T-34坦克而自身却毫发未伤。7月22日,505营被撤回Iginka进行防御。8月4日,505营3连在进攻中击毁苏军14辆坦克而自身无一损失。第二天,3连虽然损失了333号虎式坦克但全连又击毁了15辆T-34坦克。在此期间,505营只有9辆虎式坦克完好可用,另外的17辆都因机械故障而需要修理。即便如此,505营仍然在4天内摧毁了苏军25辆坦克。9月18日,505营所有的虎式坦克都投入到进攻中去。在战斗中,505营击毁了苏军26辆T-34坦克,而唯一的损失就是200号车被苏军俘获。在整个战役中,505营作为初次参战的部队其表现可算是相当不错,战果甚丰而自身损失非常小。 [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7256220.html,/ ] ? 库尔斯克战役失败后,505营被派往斯摩凌斯克地区。1943年12月505营移防维帖布斯克。在前线战斗的7个月内(其中有40天时间花在了转移上),505营被确认的战绩为446辆坦克。该营的(Oberleutnant Knauth)克劳斯中尉指挥2辆虎式坦克,于一天内击毁了68辆T-34坦克,他本人因此而荣获骑士十字勋章,他所创造的全营最高战绩记录一直保持至战争结束。1944年,505营参加了众多防御作战,虽然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连续的战斗逐渐消耗了全营的实力。1944年7月,在苏军发起的夏季攻势中505

坦克世界决定胜率的秘诀

坦克世界决定胜率的秘诀 我?学的时候学过系统论,还沾过?点统计学分析;到现在东西忘的差不多了,但是基本的感觉还在,这?章我早就想写了,但是?直以来觉得??打的不够多,样本还是太少。终于,前段时间,不算我为了省?雇?帮我打的场数,我??已经打了10000场野队,虽然总体胜率只有难看的48%,但是我觉得我已经摸透了这个游戏的模型,因此,接下来,我就来分析?下这个游戏是?个什么样的系统,以及这个系统决定性的要素数据是什么,鉴于个??平有限,离开学校太久等原因,很多东西不能?清晰的数学公式来表达,欢迎各位指教。当然如果你认为我是在胡说?道,也可以当这篇?章在扯淡。为了尽可能的简化模型,我这?只讨论坦克,不讨论?炮和t d,t d的数学模型有些复杂,但是总体上,我认为可以把T D看成是中坦,原因是T D的特性和中坦很类似,当然其中也有个把另类。 准备资料: ?先,我们要来分析?下这个游戏的总体框架,凡是?个封闭的系统,抛弃其展现的表象,其内部?定能抽象出?个模型。w o t这个游戏,制作的是从坦克诞?初期?直到60年代间的坦克?战。这中间有?个很?盾的地?,就是50年代后出现了现代主战坦克的原型(这东西对于w o t的世界,是?个b u g,为啥后?讲) ?在这之前,坦克中决定战场的是重坦,?且双?都是远距离交战,所以当年?猫坦克仗着88炮横?天下,远距离打?枪是世界主流战术,最难打的是进攻战,最好打的是防守战,就连元?精英鲍尔默在耗光了他的?品后,也不得不在?次进攻战中被打?枪的馒头给阴了(叫你丫的天天打?枪,被?打了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坦克战模型,抽象出来就是双?在?公?的距离上互相?枪,没被点亮的有绝对优势。那么,???的设计师们又是如何实现这个模型的呢,我们发现w o t除了?量这个很不符合现实的设定外,其它诸如炮弹滞空飞?,重?下坠,?射?,跳蛋后?次杀伤,履带适应能?等诸多现实坦克战中的物理现象,???都实现了,嗯嗯,不愧是当年的坦克专家???家分出来的。 但是,有那么?个细节,就是地图??和视野,坦克世界?的地图远?实际交战地图?的多,更要命的是坦克的视?只有可怜的445?,如果有队友加成也不过能看到1000?。有?说这是???为了怕?家互相撸炮距离太远感到?聊,于是拉近战场以增加?氛…… 是这样吗?不,这?切都是计划好的。 我们前?提到过,坦克世界?的坦克模仿了绝?部分现实世界?坦克的特性,除了炮弹射程和视野缩?以外,当然对应的地图也缩?了,因此,很多现实?的坦克作战理论对游戏中的也是适?的。那么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的坦克: ?先,??在初期被元?的精锐装甲群打的满头包以后,终于从失败中总结了以下?条: 1.坦克越矮?存率越?, 2.数量?于质量,

二战德军各兵种部队所用的一些缩写和名称翻译系列篇

A Abt, Abtl (Abteilung) 装甲营(这个词在德国部队之中运用极为广泛,而在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之中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营级单位。而同样这个词在空军之中则指的是特别附属部门和部队,如Flakabteilung 防空部队;而在海军之中则是称呼一个专职部队的全体队员,如Funkabteilung通讯组全体。) Abshn (Abschnitt) 分区、分组(此词同样属常用之词,这里的意思主要指的是地理位置上的战斗分区。同样这个词在SS党卫队当中则要说成为旅队分区了。) ARW (Achtradwagen) 拥有八个轮的重型卡车或是装甲车 (a) (amerikanisch) 美制 Anh (Anh?nger) 拖车,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坦克后面拽着的弹药车或是扫雷车一类的 Art (Artillerie) 炮兵 Aufkl (Aufkl?rer) 侦查兵,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空军的侦察机,而在装甲部队或是陆军部队当中如果说起侦察兵的话,也会用到Vorhut这个词,最起码在一些非正规军文之中是这样说的! Ausf (Ausführung) 型号 B BW (Bataillonswagen) 团队指挥车 Bef Wg (Befehlswagen) 一线挂指挥旗的指挥战车 PzBergeWg (Panzerbergewagen) 坦克救护装甲车

Brig (Brigade) 旅 BL (Brückenleger) 架桥工程车 D DB (Daimler Benz)戴姆勒"奔驰 (d) (deutsch)德制 DAK (Deutsches Afrika Korps) 德国非洲军团(专指隆帅的部队) DW (Durchbruchwagen) 阵地突击装甲车,同时也可以指主力的攻击先锋坦克 E (e) (englisch) 英制 E (Entwicklung) 研究、研制,多数值得是研究的级别 Einh (Einheit) 部队,这个词也很常用,而其意思太广,并不易进行专门翻译的。但是这个词多数用在正规公文或是对外的公开命令中。

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弹药简介

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弹药简介 随着70年代T-64的大量装备,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一度引起了西方阵营的恐慌,从T-72到T-80、T-90再到T-14,俄罗斯陆军的主力装备始终是125mm坦克炮,海湾战争中糟糕的表现使用125mm主炮饱受病诟,125mm弹药是否可以抗衡西方主战坦克,我们来系统的介绍一下苏联/俄罗斯125mm坦克炮弹药的发展历程。本文谢绝非授权转载。苏联/俄罗斯2A46 125mm坦克炮弹药主要分为三类,从左到右依次是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HE高爆榴弹、HEAT-FS尾翼稳定破甲弹,由于125mm主炮采用分装弹药,每一发炮弹分为弹头和主发射药筒两部分。一、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弹头不同于其他两种弹头,由于APFSDS是动能弹,所以弹头上带辅助装药,以提高炮口动能,弹体外部采用可燃桶。 APFSDS弹体基本结构是3片式弹托和5片式尾翼,弹托主要特点是结构非常简单,弹托质量小,脱壳容易,缺点是弹体在内弹道只有一个可靠支点,出口颤动大,射击精度不好,另外同口径尾翼容易划伤膛内表面,125mm APFSDS的后期型号专门对此进行了改进。 BM-9 弹头,与T-62使用的115毫米BM-3弹头从结构上看来几乎完全相同,稳定尾翼的数量从6降至5片,弹芯为钢

制,弹体为钝头,以便防止跳弹,头部有钢板制成的风帽已降低空气阻力,弹尾带曳光管,击发后显示红色轨迹2至3秒。 BM-12弹头,弹头嵌入碳化钨合金穿甲块(红色部分)。穿甲块长为71毫米,直径为20毫米。穿甲块前部有相对较软的金属为阻尼块(黄色部分),阻尼块是为了防止在不利的入射角度下发生跳弹。 BM-15弹头,是BM-12的改进版本,拥有同样71毫米长、直径20毫米的碳化钨合金的穿甲块。在阻尼块尺寸为20毫米长,直径20毫米。苏联后期主要用于出口。 BM-15弹芯结构,黄色为风帽,橙色为阻尼块,红色为碳化钨合金的穿甲块,蓝色为钢套。 BM-17弹头,是一个简化的出口版本,相对于BM-15穿甲性能较差。弹体取消了穿甲块。阻尼块尺寸放大至50毫米长,直径30毫米,以补偿较低的穿透能力。该型号曾大量出口。 BM-22 弹头,在BM-15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进,在穿甲块的前部,尺寸88×27毫米大尺寸的改进型阻尼块,产生的转正效果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较大的弹丸质量导致初速略有下降,但仍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的BM-22所携带的辅助装药采用3Sh52主发射药筒使用的12/7 V A发射药,发射药截面上有7个小孔。BM-22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大量装备,

二战德军第508重坦克营

二战德军第508重坦克营 第508重坦克营 第508重坦克营于1943年9月25日被组建,少量人员来自第8装甲师,大部分人都是第190装甲团抽调过来的,1943年12月10日至1944年1月24日,该营接收了45辆虎式坦克。1944年2月29日,在补充了一辆虎式坦克后,该营出动41辆虎式坦克对安齐奥的美军发动进攻,在经过了200千米左右的履带行军后,该营有60%的虎式坦克由于机械故障无法使用。在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战斗后,该营的虎式坦克遭到了极大的消耗,根据报告,截止到1944年5月26日,算上新补充进来的坦克,第508重坦克营在安齐奥地区的虎式坦克仅剩24辆,该营共战损虎式坦克39辆!第508重坦克营损失的虎式坦克大部分是由于海军舰炮的轰击造成的,其他部队的豹式坦克和象式坦克歼击车也是如此。 1944年3月23日,该营补充了5辆虎式坦克,4月25日又补充了6辆,1944年6月5日,该营又补充了27辆虎式坦克,其巨大的战损由此可见一斑。1945年2月,第508重坦克营把他们残存的15辆虎式坦克移交给了第504重坦克营,随后该营返回德国本土换装新的虎王坦克。

508重坦克营的第1连的连部坦克A2号老虎。这个坦克的数字编号并不是508重坦克营的正统书写方式,甚至老兵们也不能回忆起它。在507重坦克营和大德意志师的重装甲部队中字母A通常表明是第一连连部。 数字2表明是连部的第二辆坦克。 508重坦克营,1944年6月,意大利。 508重坦克营的第1连。炮塔上没有数字编号。在工厂修理时,战术编号往往被擦掉,敷设防磁装甲和喷涂伪装色都十分匆忙,如果坦克乘员有时间就自己涂战术编号。此时往往在坦克上只有数字而没有其他标记, 有时甚至只在储物箱孤零零地写上连编号。 508重坦克营虎的储物箱细节,储物箱上的J实际上是德语中的I,指Instantsetzung(修理)。它不是战术

二战德苏两国坦克设计风格上的差别

二战德苏两国坦克设计风格上的差别 首先我对德苏两国坦克的特点概括为两极分化,德国坦克特点是精细,前苏联坦克特点是粗犷。 以下我会根据自己对两国坦克的认识,简单说明一下什么原因造成两国在设计坦克上的区别,我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 第一方面 民族性格和做事风格: 1.德国这个民族做事严谨,一丝不苟,性格上死板毫无幽默感,同时在工作的态度上很有责任心,追求极致的东西。 2.前苏联是一个有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性格上有多样性,他们的建筑有东西方特色,这也影响到他们的性格,有西方的奔放,同时又有东方人的内敛,但是这个民族因为处于地域和气候原因,这个民族的性格上有点懒,而已在做事和行动上有点慢,同时在工作的责任心上没有德国人更加有责任心,他们不追求极致,只要实用就行,投机者典型的特点。 第二方面 两国的地域性和资源民族: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

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民族上:德国的民族是以日耳曼人为主的民族。 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资源上: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石油、天然气,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前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个地区,其他主要油气产区尚有里海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和西岸的巴库及其周围海域、科米自治共和国、北高加索和土库曼,前苏联是一个资源大国。 民族上:苏联有100多个民族,这些特性决定了前苏联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 数据比对分析:

坦克世界-坦克类型讲解

坦克类型 轻型坦克 轻型坦克速度快,是侦察、摧毁敌方自行火炮的敢死队。 轻型坦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最重的轻型坦克仅为22吨;所有的轻型坦克的装甲都没有超过65毫米;最快时速可以达到72千米/小时,只有最灵活的中型坦克机动性能与其匹敌。由于缺乏必要的重量,轻型坦克装甲很脆弱,一般也没有强大的火力,因此玩家必须避免与中型或者重型坦克进行交火。 轻型坦克可以利用自身强大的速度和机动性,加上较小的外形,能更好的规避敌方的炮火,利用敌人防御的薄弱环节进行渗透,准确定位并摧毁他们的自行火炮。如果一辆轻型坦克面对自行反坦克炮,则可以利用快速灵活的特点,绕到其射击死角即可摧毁敌人。然而,中型坦克利用其机动性能够轻松摧毁轻型坦克,重型坦克厚重的装甲足够抵御轻型坦克的射击。因此联系上本方自行火炮,并标明这些敌人的位置,才能摧毁他们。 在战斗中或者小地图上,轻型坦克的标志为完整的绿色或红色的菱形。 中型坦克 中型坦克是比较灵活的多用途坦克,能够胜任如侦察、支援、甚至攻击等多种角色。 中型坦克之间相差很悬殊:最重的中型坦克达到67吨;装甲厚度达到12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甚至达到200毫米);最快的中型坦克能够达到60千米/ 小时的时速;中型坦克同时拥有强大的火力,通常来说要弱于重型坦克、自行反坦克炮、自行火炮。虽然大多数的中型坦克速度和机动性很优越,但更多时候,他们被用于战场支援作战。某些中型坦克可能速度比较慢,而且炮塔旋转速度缓慢,但他们拥有更厚重的装甲和先进的火炮,成为己方最有力的移动火力平台。

当本方没有轻型坦克时,中型坦克是最有效的侦察兵。在摧毁敌方侦察兵尤其是轻型坦克时,中型坦克是最有效的战士。中型坦克体形较大,与轻型坦克相比,侦察效果并不理想。但是他们大都拥有强大的机动性,能够利用敌方防御的薄弱环节,准确锁定、摧毁自行火炮。无论是侧翼包抄、还是为本方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中型坦克依靠其出色的机动能力完全可以胜任。 进攻作战中,中型坦克一般处于本方重型坦克的后方或侧翼,在找到敌方防守薄弱点后,再进行突击。两辆一起进攻的中型坦克在面对敌方一辆重型坦克时拥有很大的优势,一辆中型坦克用来吸引敌方注意力和炮火,另一辆迂回到目标侧翼进行攻击。 当独立面对敌方重型坦克时,中型坦克可以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环绕敌人进行机动,使对方无法瞄准自己,即可以消灭敌人或者依靠本方自行火炮来对其进行攻击。总之,中型坦克的团队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不应该被忽视。 在战斗中或者小地图上,中型坦克的标志是有一条45度角黑色线的绿色或红色菱形。 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外形庞大重量惊人,是战场上扭转战局的关键。重型装甲和强力火炮,使每一辆重型坦克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重型坦克的装甲很厚,所以重量大,移动缓慢:最轻的重型坦克重约42吨,与最重的中型坦克相当,而最重的重型坦克重达190吨;最大时速在20千米/ 小时至50千米/小时之间;车体装甲能达到200毫米厚,炮塔装甲厚度甚至能够达到300毫米;只有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火炮比它的火力强。 庞大的身躯和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重型坦克难以担任侦察任务。重型坦克应该率先发起正面攻击,或者抵挡敌方主力进攻。由于重型坦克速度慢,无法在战场上进行大范围的移动,难以在不同方向参与战斗。重型坦克的炮塔转动速度通常比中型坦克要慢,尽管自身很强大,但当面对快速灵活的中型坦克时,重型坦克无法快速旋转炮塔进行瞄准,这时它是十分脆弱的。因此重型坦克必须保持适当的移动,以防止被敌方多个较小且灵活的坦克所纠缠。 重型坦克尽管有着厚重的装甲,但侧面装甲就比较薄,很容易被击穿。重型坦克的玩家应该了解自己的薄弱点,并找到有效的办法加以保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