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应对 2

浅谈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应对 2

浅谈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应对 2
浅谈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应对 2

浅谈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应对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如今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人民的预期寿命延长,人口数量激增与之带来的经济发展受限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迫使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人口总量及老年人口数量在世界上均是首屈一指的。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困难极大。能否妥善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符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养老模式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孝道文化多元化渠道现状完善措施

Talking about the plight of rural family pension and coping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is now a global issu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a few decades later: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rapidly, health and medical conditions gradually improved. Extend the life expectancy of the people, the population surge brought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limi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forcing China to fully implement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China formally entered aging society, our country's total population and the number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are second to none.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o solve the world's largest farmers' old-age security problem extremely difficult. Can properly solve the pension problem in rural areas,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plight faced by rural endowment to explore the rural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pension model i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 words】Rural Family Support Filial Piety Diversified channels present situa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我国是人口大国,更是人口老龄化大国1999 年老龄人口达到 1.32 亿,开始进入所谓的“老龄化”社会。[1]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 13.39 亿,60 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13.26%。按照这样的发展,到 2051 年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 4.37 亿,占到总人口 16 亿的 31%。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

[1]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展报告(2013)》27 日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截至 2012 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达到 1.94 亿,比上年增加 891 万,占总人口的 14.3%”,卫敏丽来源:新华网2013 年02 月27 日15:53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吴玉韶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我们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 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 2 亿大关,达到 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4.8%。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老年抚养比从 2012 的 20.66%上升到 2013 年的 21.58%,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 2012 年的 44.62%上升到 2013 年的 45.94%。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城镇,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及作用逐渐凸显,很多“4-2-1”式家庭人口结构出现,及4位老人,2个独生子女,1位孩子,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宜这种人口数量剧减的形势了,与此同时,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促使好多农村核心亲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下妇女儿童及老人在农村,亲壮年的离乡造成农村生产的空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止,相应的也对农民的养老保障能力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了,可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依然在探索阶段。建立和完善农村健康健全的保障体系刻不容缓,关系着国计民生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务院 2009 年下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在 2020 年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重要性和紧迫性。

2.意义:家庭养老是中国最基本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家”的观念根深蒂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大部分农村的年轻人都去城市务工,农村的留守老人也是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城镇化趋势加剧,而农村的居住功能逐渐弱化,与之而来的是农村经济脆弱,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相应地导致农村小农经济的解体,经济方式发生巨变后相应地是人们的价值观变化,主要表现为:孝道观念的淡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孝道伦理不断地淡化,市场的理性不断地冲击着子女的行为方式,有的是子女有心无力,而有的是子女无心无力,生活水平以及赡养水平的提高使得子女的压力山大。农村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突出,做好农村养老这一块意义非凡,不但减轻了子女的负担以及国家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使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弘扬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农村能很好地与城市接轨,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将以雄伟的姿态更加有力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养老方式中主体的确立有社会主导、家庭主导,政府主导。有三种观点来依次阐述相应的观点:

(1)以社会化养老模式为主导的观点,如司周莹等(2006)认为:“基于土地基础上的

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具有内生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3;王国军(2002)认为:“农村养老纳入社会保障养老是必然选择”4;

(2)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导的观点,如代表学者有:龙方(2007)认为:“以家庭养老

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农村社区养老,建立多种模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3)以政府主导的观点,如赵万水(2006)认为:“应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土地为依托、以政府为主体的保障体系,来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韩昌跃(2006)认为:“传统的家庭

养老内容经过更新的现代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方式结合”。

3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南京人口网.

4王国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可行性探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

2对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探究

国内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村的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绝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家庭养老方式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方式。(1)由“自我养老”到“子女供养”的自然过渡。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穆光宗教授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理论分析》文中认为,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辅之以社会和政府供养。家庭养老生要是指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或者“子女供养”。在老年人身体状况比较好,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自我养老”的老年人不仅经济生活状况比较好,而且还能够减轻子女负担,和睦家庭关系,减少对子女经济和精祌上的依赖,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威严。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条件下降,他们不能继续劳动以实现“自我养老”的时候,“子女供养”便是农村老年人必选的养老形式,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状况普遍偏低。

(2)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养老

张文范在谈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时指出:“传统的家庭养老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1]郑玮斌、张友琴也认为,家庭养老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模式”。[2]二是,认为家庭养老就是家庭或家庭成员支持的养老。穆光宗认为,“家庭养老又可理解为子女供养或老伴供养或亲属供养”。[3]三是,认为家庭养老是一种养老方式或运作形式。台恩普等指出,“从总体来说,现代养老不是个人或家庭的行为,而是依托于一定的养老体系。”而家庭则是养老体系中养老资源的提供者。

[1] 张文范.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载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2).

[2] 郑玮斌等.社会变迁对农村老年人口家庭地位和供养模式的影响,载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 1998:248.

[3] 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载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54.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

1.美国、韩国、新加坡以政府为主导,强制性推行全民养老的养老模式。

2.德国、法国、波兰的农村养老模式。法国、德国、波兰从本国农村人口的特殊情

况出发,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包括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在内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目的是满足农村老年人群及其他农村弱势群体,发生意外事故而在保险方面的需求。这种模式不仅具有美国、韩国、新加坡模式下的国家强制性特点,且针对性更强。

3.日本、加拿大的政府农村养老模式。日本、加拿大在把农民纳入一般社会保障制度之中的同时,又针对农村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援助。这种养老模式被称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统分结合的混合制度。如,日本的农民有公共性的国民养老金,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选择参加准公共性的农民养老金基金和缴费确定型养老金。材料显示,2002 年以前日本农民的养老保障由国民年金、老龄年金和土地权益转让补偿金三部分组成。2002 年后,日本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国民年金和农业劳动者年金。总之,我们应该借鉴农村社会养老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养老模式,从根本解决中国农民的养老问题。(三)内容与框架

二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一)家庭养老:主要有共同居住,独立居住,轮流居住这三种居住方式。共同居住是指老人和子女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比较适应于子女不多的情况,或者是子女间协调一致后老人与一方子女居住,其他子女们负责赡养经济成本这一块;独立居住是指老人独自居住,子女们在外务工照顾不到父母;轮流居住是指老人们在各个子女家中轮流居住,每个子女负责老人相应时段内的日常生活,这个也是在协商好的情况下实行的。个人观点,无论哪种方式,子女们都要尊重老人的意见,顺从老人的意愿,不能自私地从自身利益出发,毕竟赡养善待自家老人是自己的份内事儿。

(二)养老保险:目前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王国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可行性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2002(0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满60 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个人不再缴费,直接享受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也就是说,只有年满60 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并且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才可享受政府发放的基础养老金,这既是政府组织引导下的农民自愿参加,又是“待遇享受”的必要条件。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部署,2009 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 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09 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

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至此,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三)储蓄养老:就是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安度晚年的方式。农村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的存款存在银行,每年有相应的利息,保障了他们的自由开销,不必过于依赖子女,但是若遇上重大的疾病一般也难以为继。我国已于2000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每年投入相当大的资金来维系养老保险模式,但人口基数太大,老龄化加剧的现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考量着国家的财力,目前阶段收支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缺口,农民自我储蓄的养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家的养老负担。在现有的财力上,我们国家只能做到广覆盖,低保障的水平,农民自我养老储蓄相应地保障了自身的养老,有利于个人长远的理财规划。

三、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原因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原因,这与我国长期历史阶段的小农经济模式是分不开的,小农经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家庭养老正是这一小农经济的历史使然。下面我着重从农村家庭养老的主客观原因来谈谈这一历史使然的必然性。

(一)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客观原因:家庭养老保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使然。在广大的农村社会,大部分农民仍然延续着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家庭养老也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延续性,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希望子女按照传统的养老方式来赡养他们,传统的孝文化对此影响深厚,因为老人们也是这样赡养他们的老人的,他们对子女们有一种传续的情愫在里面,下面客观地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1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论。他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从低到高的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不同的需求反映的是人一生中不同的需求诉求,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需求,前三种需求层次较低但是是最基本的,后两种需求层次较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是以前三种需求为基础的。我们国家的老人“五有”服务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仅包含人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包括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对于个人发展,精神需求方面的需求。老人们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弱,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相当明显,子女们要细心地关系老人们的精神诉求,千万不要忽视他们的心灵需求,多和他们谈谈心,舒缓舒缓他们的心理压抑,毕竟我们多会老去,换位思考一下,多关心一下自家老人的心理需求。

2.中国社会亲子关系中的“反馈模式”,《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的养老问题,提出了中国社会亲子关系中的“反馈模式”。费孝通先生指出,西方社会中,子女对父母没有赡养义务,而在中国,子女负有赡养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西方的养老模式是“接力模式”,即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一代代接力的模式。中国的养老模式则是“反馈模式”一一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以此类推,下一代对上一代都是有一个反哺的过程。

王跃生在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一定梳理后,提出“代际关系内容在两代成员之间有很强的生命周期特征”1,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亲代从青年向老年转变,子代从婴儿向成年转变,就亲代而言,其本身由强变弱,而就子代而言,他们由弱转强。从责任和义务看,亲代随着子代的成长,从婴儿期的完全照料到之后让他们更多的转向独立,而子代则是逐渐从完全接受父母的无私的爱,开始逐渐转向父母年老后的赡养。其中,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付出和报偿是一个此虚彼盈、此有彼无的过程,两者之间是均衡的,其中的亲情关系贯穿于代际生命周期的始终。

1王跃生:《中M家庭代际关系内容及其期弟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34-140页

(二)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主观原因

1.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是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精神动力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年人有着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养育子孙就是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家庭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老人来说,和儿女,孙儿们在一起是享受天伦之乐,之所以能享受到这一天伦之乐,前提是老人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只有在家庭照料中,老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天伦之乐,有儿有女,还能看到后代的延续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只能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幸福才称得上天伦之乐。

2.孝道文化是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内在动力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孝道”文化源自殷商时期,当时社会上流行着祭祀考妣的风俗,在甲骨文中已有了“孝”字的存在。春秋时期,《诗经,小雅,蓼我》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勒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歌颂。《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春秋时代,百家争鸣,但是诸子百家却在“孝”问题上达成一致。《道德经》十九章道:“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墨家认为:“孝,利亲也。”法家声言:“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真正将“孝道”文化发扬光大的是儒家,《孝经》是我国古代专门论述孝道伦理及其社会功能的著作,《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

所山生也。”《论语,学而》中讲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后来的《礼记,祭统》上有:“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之谓畜。”这些反映了儒家“孝”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内容。孔子及其后继者把“孝”从“能养”提升到“尊”与“敬”的高度。儒家思想提倡善事父母,敬养双亲,把“孝”视为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根本。在古代“孝”不仅仅是人们的思想准绳和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在政治理论和实践方面,“孝道”也其有重要地位。经过历代统治者和圣哲的大力提倡与躬亲力行下,“孝道”观念深深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成为中华儿女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尊老、养老、敬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孝”的观念和中国文字一样历史悠远。当代,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孝道”文化仍然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作为“孝道”文化和家庭养老的承载者,伴随着新时代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发生了巨大变化,“孝道”文化的影响在减弱、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在降低,但是中国的“孝道”文化和“尊老养老”的传统仍然发挥着它们的重要作用,家庭养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中国农村不可替代的养老方式。

四、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子女思想观念转变,孝道伦理意识淡薄

孝道文化是传统家庭养老的内在推动力,“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赡养老人的孝道标准遭到挑战。年轻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力的影响,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盛行,传统的孝道伦理受到极大的冲击,在中国农村这样传统文化兴盛的地方,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及照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念冲击下,农村中的很多家庭更乐于组成小家庭,把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忽视老人甚至认为老人的存在给自己拖后腿,不积极主动赡养关心老人甚至虐待他们,而农村基层组织的养老纠纷调解的角色没有很好地扮好使得老人在受到不好对待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给他们造成伤害。

(二)养老经济成本上升,经济供养不足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以来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和经济供养水平,大部分老人们靠自己自给自足的情况居多,有关资料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的部分只占38.1%,年轻人往往是在子女的教育生活上给于最大限度的满足,而在老人的供养上却往往是在考虑子女和自身之后的事儿。随着老人愈加年老,身体机能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在土地上找生活的能力也削弱了,日常生活成本与日俱增,若身体情况好的话还好,若有个大病小灾的情况更糟糕,子女经济供养不足,老人的老年生活堪忧,导致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三)家庭小型化且核心化趋势逐渐弱化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的家庭小型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村独生子女在大幅增长,“四·二·一”家庭结构逐渐形成。[3]刘邦凡,高一凤,王冬梅.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现状及其体制的完善[J].生产力研究,2008,(05).一个家庭中的经济主干力量的责任重大,不仅要照顾年迈的老人,下面还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长才,压力山大,可谓上有老下有小,过去是子女众多,赡养老人的责任大家都帮着分担一些,不至于猛然的压到一个家庭中,现在众多家庭是善待老人不足,溺爱孩子过余,关爱重心下移!现在我们父母这一代也许还好,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情况会愈加严重,我们自身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本身就没有吃过什么苦,随着我们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我们的父母也都老去了,现在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不久的将来要供养至少4位老人,对于我们这一代没受过苦的人来说,家庭养老的压力可见一斑。

(四)农村人口流动增加,家庭养老主体缺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参加城市的基础建设,他们希望尽快摆脱贫穷的意愿是他们进城务工的目的,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家,家庭养老中的主体缺位严重,导致家庭养老的功能难以发挥,留守在家的老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难以保证,子女在外务工也不能随时回家照顾他们。城市化的直接效应之一就是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据国家相关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农民工总量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国家统计局2012)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 农村留守老人占整个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的3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达到48%,(周星2010),子女与老人大多分居两地" 而且在农村流动人口中最活跃的群体是中青年和未婚女性(郭金丰,和丕禅2004)他们一般是老人日常生活的照料者,由此可见"人口的流动直接造成家庭养老主体的缺位,影响家庭养老的质量,这种影响表现在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各个方面(鄢木秀2008):(1)经济状况上",老人的经济支持变的薄弱且极不稳定;(2)日常照料方面,老人不仅缺乏日常生活照料,有时还需要承担自己从事体力繁忙的劳动和照顾教育第三代的重任(马淑青,谭洋2010);(3)精神慰藉上,处于缺乏关爱和关心,情感和心理上孤独寂寞.

(五)老年人的被赡养权利屡遭侵犯

《孟子·万章上》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可见,事亲、尊亲是人最高的道德表现。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可是现实生活中,老人的权利却屡遭侵犯,有些子女不仅不承担老人们的基本日常生活,还有虐待老人的情形,甚至还打起了老人们用于保命的养老金的主意,老人们的权力被侵犯后无力保障,一般老人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自己经常忍气吞声,没有一个明确的机构来确实为老人们排忧解难,维护权利,老人们的生活被子女边缘化,甚至是被社会边缘化,这与我们国家啊历史以来的孝道伦理所违背,社会文明也得不到进步。

(六)农村老人精神上的空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同样适用于这些老人们,家庭养老不仅是对老人提供物质上的供养和生活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加重要,子女们常常忽视这一点,常常以工作来推脱,农村老人平常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精神上的空虚使得他们的老年生活过得极为艰难,这种情感上的疏离,使得老人感觉自己被子女忽略或者边缘化了变得越来越孤陋寡言,境况堪忧。

后现代主义重视情感的作用,认为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且需要情感世界的充实!农村老人不仅有经济供养,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还有精神和心理的需求!老人精神上的愉悦程度和心理上的满足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的生活质量!农村老人往往把家庭作为精神的寄托与归宿,他们最希望的是家庭和睦,儿女孝顺!农村老人的子女和家人更了解老年人的各种需要与生活习惯,家庭养老同其他养老模式相比,在保障资金相同的情况下,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精神慰藉!所以我们要重视老人的情感,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让农村老人与儿女一起生活,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关怀和家人的祝福,并在得到子女生活照料的同时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

五、完成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完善措施

(一)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建设农村新型养老文化

养老不仅需要到经济、法律层面的保障,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熏陶作用。“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在血缘亲情基础上、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文化,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表现了子女对父母责任义务的道德自觉”。在传统孝道文化受到现代一些不同价值观负面冲击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人们的社会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涵养,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自觉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家庭养老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更多的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同时,老年人曾作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在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遵从老人意愿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余热效应,鼓励老人力所能及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主人翁的社会角色不仅能在物质上满足老人一定程度的需求,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以使老人能够老有所乐

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社会开展的’十大孝星和十佳敬老好儿女活动,这能够营造孝亲敬老的浓厚氛围,这也能够促进家庭和谐美满!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孝亲敬老优秀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的浓厚舆论氛围,进而推动孝亲敬老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儿孙子女要多陪老人说说话,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老人外出观光旅游,也要鼓励支持老人们参加趣味运动会,扭秧歌等文体活动,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在全社会营造养老,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因为社会保障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所以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4]李振军.“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J].学术交流,2011,(10).由此可知,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经济政策的扶持,加大财政投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强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力量支持。此外还要改革先行的土地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制度,形成土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与集约化,解决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收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首要条件!就目前我国农村实际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中央及地方政府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满足农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要求。

2.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由此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3.农民要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的出口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元农村养老模式。

1.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农村家庭养老。在大力提倡家庭养老的同时,国家也要给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险,以支持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减轻农村养老负担。此外还可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农村家庭养老实现形式,可以在经济条件合适的地区发展社区养老,有老年人的家庭共同出资在本村组建社会养老,聘请专门人员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子女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工作获得更多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比较有共同话题,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精神上相互关心以减少孤独感。养老的最终目的应是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体系,多层次多角度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2.建立良好的医保制度

人到老年,健康问题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原因,健康的体魄是老年人进行晚年生活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医保制度可以确保老年人“病有所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发

生。国家应该对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适当减免医保费用,且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以保障老年人在生病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老年人身体健康不但可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在整个社会看来,也会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

(四)完善家庭养老保障的配套措施建设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牵涉到农村每一个家庭、每一位老人,维护他们的养老保障权益应该从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每一方面入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养老保健方面.农村老人由于长期从事田间劳作,劳动强度大,晚年时一般都落下了很多病根,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的话,他们大多都是小病拖着、大病等死。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新农合”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但是对于农村老人而言,它没有完全发挥出预期的社会保障作用。应该大力完善新农合政策,积极宣传和动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另外,治病不如防病,防患于未然,应大力推广农村健康教育,普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知识,倡导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将对对农民的健康事业大有裨益。

2.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我国法律规定:凡是中国公民,只要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夜得基本生法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一项重要的利民工程,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部分特困家庭的生活、养老保障问题,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由于执行不力出现的“随意保”、“关系保”、“暗箱保”、“金钱保”等有恃于农村低保政策出发点的个别恶劣情形,其原因跟地方干部执行力有关,也跟制度本身设计缺陷有关,需要大力整治以体现出制度的优越性和保障性,缓解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

(五)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法律制度并发挥好农村基层组织的调节作用

“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地位。以法律的形式来确立农村养老保障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仅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还是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法治是实现养老保障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更没有单独的养老法,只是有一些关于农村养老方面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刑法》、《婚姻法》等之中,较分散且缺乏实际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在法律层面的真空状态,许多关于农村养老问题无法可依,得不到妥善解决。为此,应尽快制定一部综合的《社会保障法》,而且要有针对农村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法》,再以相应的法规、条例为配套政策,规范农村养老行为,切实保障农村老人合法权益。

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7

(六)在农村开展社区型文化娱乐活动,增加老年人文化精神生活

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村里社交狭窄的老人,子女是他们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途径。子女外出所带来的感情空白,可以通过发展社区型文化娱乐活动来解决,以此增加老人与他人的沟通。有研究表明,与外界的沟通不仅可以缓解老人的精神压力,还可以改善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农村可以建立一些工会性质的组织,将老人组织起来,并提供场所供他们进行文化娱乐活动。要广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将他们组织起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相互关爱,老有所为,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倡导对话和交流&激励老人参加老年人活动!后现代主义倡导事物的多元性与差异性&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观点’兴趣也不一样&所以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们应该积极进行对话与交流!家庭是人们相互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情感交流最充分的场所&无论是传统社会或是现代社会&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老人都习惯于选择居家养老!然而&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越来越难以满足老人的交往需求&所以我们不仅要

倡导在家庭内部子女要与老人进行对话和交流&而且要大力支持老人积极参加老年人活动!为此&农村应建立老年人活动场所&可由乡镇政府具体指导&村组安排场地设立专门的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学校&给老人交流’聚会’聊天提供条件*同时加强对老人的思想教育&破除封建迷信&使老人在思想上与子女沟通融合!这样&有利于老人与年轻人和睦相处,有利于家庭的幸福!

结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结

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不加章号。

参考文献

引用时应在文中相应处加上角标“[序号]”

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说明引用。

著作图书类——[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起~止页

翻译图书类——[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D].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起~止页

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别)

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引用日期

致谢

外文翻译中的原文应是参考文献中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外文单词应为3000以上。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及解决对策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安证兴 【摘要】社会发展的进程总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发展和不断的深化。然而伴随着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西方的发展成果和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使得我们的家庭规模越来越趋向于核心化,这也就潜在地促使“空巢”这一现象在我国逐渐的普遍化,而空巢老人的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他们有的也许是自己主动选择空巢,有的也许是被动的选择空巢。而如今在养老这个大难题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积极寻求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关键词】空巢老人;困境;解决途径 Empty Nester city pens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 Zhengxing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s always at an amazing spee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However, along with this change rapidly changes,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began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make our China, family size tends to the core, it is the potential to the phenomenon of "empty nest" in our country generally gradually, but the number of Empty Nester showed a linear upward trend, some of them may b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choice of empty nest, or perhaps choose empty passive. And now in the pension problems in the background, the pension problem Empty Nester is facing a very severe form, so that we actively seek approach is really imperative to solve this problem.【Key word】Empty Nester; The mire; solution 2000年我国在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在那个时候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队伍。在整个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也开始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它造成的一些影响也确实在威胁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寻求可行的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成为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农村许多老人无法安享晚年,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情感生活缺失,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本次暑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鼓励老人调节好心态并积极参与社会;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建立农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来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真正地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家庭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于中国人口转变快,在人口的数量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就要面临着人口结构的老化,而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光是比例问题,同时还包括数量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 75%以上。人口老龄化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 目前为止,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基本再无其他活动。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即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子女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古语说,养儿防老,其实,对于大多老人来说,无论是生活中有无困难,都离不开子女。 二、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前途 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难以为继,其必然向社会化养老方向发展。 (一)现代化进程使养老结构发生变化 1、主体需求变化 (1)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了一个老龄人口阶层的出现,并使老年人口的生活日益形成社会问题;(2)从健康状况统计中发现,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伴随着带病期延长的出现,相应增加了在养老期间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3)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

关于农村家庭养老情况的调查论文

论文 关于农村家庭养老情况的调查 学号: 学生: 指导老师: 学科、专业:11春行政管理学(专+本)所在单位: 关于农村家庭养老情况的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 调查地点:安徽省蒙城县楚村镇 调查对象:安徽省蒙城县楚村镇居民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1.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还依赖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占92% , 社会化养老的实行很有限。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有以下特点: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 (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 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 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 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 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2.存在的问题

养老问题剖析

养老问题剖析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去年,空巢老人“孤独死”案例在我国屡见不鲜,很多空巢老人去世多日,直至尸体腐烂产生异味后,才被发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空巢老人亟待社会关爱。 空巢老人这个词语实际上是从小鸟离开自己的窝,引申为子女离开家,老人面临的家庭人员稀少、相对孤单的一种说法,其实“巢”空不空来自于多方面原因。空巢家庭面临着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双重问题问题。但是,空巢家庭首先急于要解决的是生活压力的问题,而后是精神压力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就全国来讲,现在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生活比较拮据、没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现在老人养老的问题,除了日常的积蓄,就是部分有工作的老人的养老金,还有就是子女所给予的补助,有些甚至是来自于社保给的养老金。也就是说,经济来源渠道越单一,生活压力越大。因此,建立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救济帮扶体系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政府应根据各地老人实际的居住方式、身处环境、周围人群、周围有没有救助机构等具体情况进行整改,以此来加强社会救济的力度;此外,加强对企业的参与的引导,就是加强法人的参与的引导更为重要。因为法人从社会上获取的利益远比自然人多,所以它也应该尽到远比自然人要多的社会责任。将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府保

民生、促和谐的作用。 但是,无论不管政府符合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亲情对老人还是最重要的。社会上的空巢老人归结为三种:第一种是无亲无依,没有亲人和可以个依靠的亲人。这个分两种情况,一是子女远在外地,二是虽然在眼前,却根本用不上;第三种是老少两地,就是父母和子女长期不在一个地方。所以作为子女,平时给老年人打电话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知道他的生活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听到他们的声音,防止老人出了意外好久不知道。但是,老人最需要的还是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的核心与目的是常回家行行孝。子女对老人的关怀,有的时候都在细小之处,可能陪着父母看看电视、吃顿饭就带给老人最大的关爱。 空巢家庭也好、老龄问题也好,总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么社会最基本的单元里的家庭,就会拖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会给年轻人的就业、经济社会稳定以至于国家的强大带来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社会问题需要社会解决,每一个社会上的人都应该有责任。在照顾老人这方面,应该百花齐放,百家齐上,多层次,多元化。就是众人参与,不拘形式,不限人群。一人“秀”是做作,众人“秀”是景色,全国人民“秀”起来,秀出老人工作的好成果。如果大家都秀敬老的方法,秀敬爱老人的形式,秀给老人做出的成绩,老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第二篇:养老运营方案剖析养老运营方案 一、【工作思路】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doc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 2020年4月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关键词:养老,本科,农村,模式,我国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简介: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结语参考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内容: 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 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 结语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家庭养老历来是中国养老模式的主流模式,历年来研究它的学者很多,通过笔者的文献研究发现,发现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和养儿防老。形成这两种养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经济原因: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道观念。客观原因:社会保障水平低。但是现在家庭养老功能面临弱化的趋势。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建议有三个。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强传统孝敬道德教育。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关键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中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国家,当前在农村家庭养老依旧是主流形式。研究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相关问题的学者很多,因此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与养儿防老。土地养老模式是指农民(劳动者)和土地(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得物质产品,换取经济收入,供养老人和自己的方式。土地保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养老方式,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物质保证,具有基础性地位;农村居民养老依靠土地经营收入、农地转包报酬以及政府的征地补偿等多种方式得以实

2021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2021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2019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我们在崇阳县路口镇进行了一次养老情况调查。 关键字: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崇阳县路口镇;家庭养老 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二)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XX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至XX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 根据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指示精神,各试点县市在研究各自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的伟大落实,是持续多年的惠农政策的又一亮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并且实行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由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XX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1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以沂水镇为例 姓名:李雨薇学号:专业班级:环工1302 【摘要】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我省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省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人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空巢老人”问题尤其突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而社会在这时候就应给予我们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关怀。就此问题,我们做出一系列的调查,调查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问题,如何去帮助空巢老人。 【关键字】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原因解决办法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什么是空巢老人,它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而在农村,许多老人虽和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及有关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对我镇范围内的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我镇范围内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亲朋共同生活;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通过此次对空巢老人的问卷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状态、生活照料状态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让这些空巢老人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注。 二、空巢老人现象出现的原因 据了解,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 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 通过一些走访调查、上网了解我们从中得到,我们镇上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生活十分艰苦,通过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决定的,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家庭情况所致,还与这些老人生活经历和受到的政府帮助有关。从这些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子女入城务工,无法回家与老人相处 由于生活在农村,经济上得不到很大的满足,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进入城市,通过打工赚取工资补贴家用,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因为他们不愿意在农村以务农赚取较低的收入,于是选择进入城市,才获得高额的报酬,但是他们在进入城市以后,离家远了,无法及时回家。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二)计划生育影响,几代同堂情况减少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使得人们对老

社会养老比家庭养老更可靠辩论稿资料

正方一辩稿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可靠 主席好,大家好,我方认为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可靠。 开宗明义。家庭养老即主要由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且不过多依靠社会扶助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即为主要由社会力量以及机构组织等为老人提供只针对于养老的服务。而能够持续稳定且高质量的广范围服务老人的才能算得上是可靠。因此我方有以下观点 1。首先,家庭养老能给予老人更好的精神慰藉。养老的对象是老人,因此我们更应顾忌老人内心的真正需求。在当今中国,老年人面临的更多是精神需求问题,而非基本物质需求。人们总爱称老人为“老小孩”,就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渴望得到关怀,得到亲人的关注,而与家庭相比,这恰恰是社会所无法提供的。因此,家庭养老能够更好的关怀老人的精神需求问题。 2。其次,目前社会养老体系并不健全,且健全难度大。 调查显示,目前需要和愿意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仅占老年总人口的5%,各养老服务机构可供老人入住的床位仅占1.74%,全国需要养护人员约1000万,而现在仅有约100万,浙江省1675家养老服务机构中只有15家工商部门登记的,其中很多属民营,普遍存在环境差,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而在体系完善方面,一,政府财力有限,社会筹集资金难度大,并且可能在运转方面出现贪污,钱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二,服务人员从培训到岗位,薪水等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但家庭养老则是将庞大的老年群体分摊到每个家庭,且家庭养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亲情反馈的过程,能让老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3。最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自律和他律上对家庭养老构成可靠性体系。一方面,亲情的牵绊和文化的影响,使得孝敬父母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另一方面,家庭养老有着法律和道德约束等他律的保障。我国宪法、民法、刑法、继承法等法规都有关于子女赡养老人的规定,且深受中国千年孝道文化的社会伦理会发挥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能推动人们自身德行修养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两者都给予了家庭养老以可靠保障。 综上,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可靠。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职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们工作、学习等需要离开家,空巢老人也急剧增加,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受到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核心化、土地被征用等的冲击,农村养老在物质供养、精神照料和生活照顾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及其利弊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 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思考 老年人口问题在我国早已存在,既表现为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如物质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等问题;还表现为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这其中,仅仅满足老年人在年老时的供养问题就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中国老年人70%以上居住在农村的现实国情,显然,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现状,我以抽样调查的方式,于2013年1月对光山县的218位老人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所得的及自己的肤浅认识,我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养老还存在强劲的生命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支持能力。然而,家庭养老告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农村老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起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城乡,家庭仍然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单位,是老年人最后的大本营。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家庭养老的作用也就越大。笔者认为: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家庭养老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旦家庭养老的基础遭到破坏,几千万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失去保障。 (一)家庭养老方式符合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趋势快、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支付能力相当有限,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尚处于温饱阶段,只有小部分达到小康水平,少数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地区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地区中的不同乡镇、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甚至在同一村庄中的不同家庭之间,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较大悬殊。在这种情况,若完全依靠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为一定的保障制度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当前我们仍有必要依赖家庭养老方式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华人民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 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 而老年人群体中,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 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 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 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 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 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 最近, 我们在江西宜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目前, 该县有常住总人口29.15万人, 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39127人, 占总数的13.42%, 其中农村老年人28849人, 占全县老年人口的73.7%。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7%。为准确了解该县农村空巢老人的情况, 我们重点调研了这类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 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研中的农村空巢老人专指无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本乡辖区内居住的、只剩老年独自生活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基本缺失的老年人。我们对该县16个乡(镇、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 对该县潭山、双峰、石花尖、新昌、石市等五个乡(镇、场), 每个乡(镇、场)按二个村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抽样, 采取点面结合, 随机抽样, 上户问卷调查等方法, 辅以一定的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探析 方 云 毛 伟 高 荣 1 苏普玉 1 (安徽医科大学2007级妇幼卫生专业,安徽合肥230032)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中国〔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4-0881-03;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04.108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No.20100344)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通讯作者:苏普玉(1980-),男,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学研 究。 第一作者:方 云(1989-),女,在读本科,主要从事妇幼专业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至2009年,中国老龄化率已达到11.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3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接近70%,我国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速度均高于城市 〔1〕 。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现状 自1978年以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亦在随之转型,历史上自然经济状况下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广大农村地区显现出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景象,也出现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如社区养老、养老保险、以房养老等。每种养老模式各有其优劣势,影响农民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现今,中国两代人分居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虽然仍趋向 于家庭养老,但已开始接受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不同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使得城乡、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在农村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同样也蕴有巨大的机遇。良好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的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状态,而那些未婚的和那些被报道有巨大家庭冲突的老年人则生活状态较差。1.1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的利弊1.1.1 家庭式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 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的老年人基本生活。家庭养老体现了代际间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互惠互助。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老年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用越来越小,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人寂寞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1.2 机构式养老模式 老年公寓虽然较大,设施和服务均 较齐全,便于同龄娱乐、医疗照顾以及专项服务,但前期资金投入高,直接导致收费较高,超过了一般农村老年人承受标准,并且减弱了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造成了部分子女弘扬美德的感情剥离,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其他如养老院 、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201407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业课题名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章兴鸣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 年2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姓名校外学习中心 学号证件号 批次层次专业 指导教师课题名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指导教师 评语 终稿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摘要:目前中国的老龄人已经超过1.6亿,并且正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 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中国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现象被称为“未富先老”。 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完全依靠家庭已经难以解决,养老职能将日益多元化。面对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及迅速的增长,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中国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现依据养老的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缺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一、我国及镇江市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 我国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老龄,大约在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1】。 据统计,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9.6%)、天津(15.68%)、北京(14.6%)、江苏(13.75%)、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省市。老龄化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05年,镇江市全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45万人,占总人口的15.2%,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5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为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5%,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3.5个百分点。14岁以下少儿人口降至39万人,首次低于老年人口总数,少儿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0.5%降为13.2%,大大低于30%的老龄化国际标准。老少比现已高达79.5%。各项指标均大大超出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见表1)。 表1:1990-2005年镇江人口老龄化情况比较表 (单位:%) 人口老龄化指标 老龄化 国际标准 1990年2000年2005年 老年人口比重 (%)60岁以上人口≥1010.48 12.26 15.24 65岁以上人口≥7 6.75 8.74 10.47 14岁以下少儿人口比重(%)≤3020.54 16.68 13.18

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创新

农村养老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关于江苏省邗江区杨寿镇爱国村的调查 摘要: 养老模式不仅关系着老人们晚年生活的质量,更关系着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养老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中有令人欣喜的进步,同时也不乏一些问题,如缺乏定期体检意识等等。本文旨在根据对爱国村的实际调查,探究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身心健康体检意识原因建议措施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 2亿,占总人口的14.9%,特别地,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占3/4,绝大多数老人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可见农村养老模式的效果与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五保户政策,孤老进养老院政策等等。笔者这次采访了江苏省邗江区杨寿镇爱国村,了解了目前农村养老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等等,发现随着相应政策地颁布,农村养老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老年人固有的陈旧观念等原因,有些政策的实施还不尽如人意。下面,就目前农村养老模式进行分析。 一、调查地(爱国村)基本情况 江苏省扬州市爱国村,全村总面积9750亩,其中耕地面积3378亩,现有常住人口3884人,总户数960户,其中五保户23户,低保户22户。现有瓦砖结构住房960座,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村内设有广播站,图书阅览室,平均每个月举办一次文化活动,主要宗教信仰为佛教。对本村经济发展贡献率最高的两个行业是机械行业和服装加工,收入规模在杨寿镇处于中上水平,去年本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6万元,高于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8896。去年全村组织村民参加常规体检300人,目前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000人,五保户分户供养标准为每月530元。 近年来,受惠于村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五保户,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爱国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笔者发现,该村社会养老意识淡薄,仍处于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对于健康保健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二、调查分析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形成原因 1、政府政策 目前政府进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五保户政策,孤老进养老院政策等等,切实地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辅之以集体和社会养老,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这些政策的实施给农村老人们带来了切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空巢家庭的养老问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 (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开始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也自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 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改革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局限性 中国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来源只能完全依赖子女,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生活上靠子女照料,没有其他出路。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有的家庭则沿袭古老的家族管理习俗,由老人做主,子女很少有个人财产。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既能够从事一

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女子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家庭养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里,老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那时候为了保存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老年人和无行动能力的人会被很残忍地杀害或遗弃。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剩余的生活资料足以养活老年人,赡养老人的孝文化才有了物资基础,而且在农业社会里,简单地耕作方式使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尊重。社会统治者为了通过控制家庭而控制个人,把孝文化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孝顺父母和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据《中华老年报》报道,山西省有关部门近4年接待来访的老人2万多起,在侵犯老年人利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犯的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农村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照顾的。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供养老人对中年夫妇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时子女往往会更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遵从传统文化的要求尊老养老。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对策

财经大学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题目 专业 学生论文编号 号 指导教师 年度(上/下)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对策 专业:学号: 学生:指导教师: 摘要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对策 .

目录 摘要............................................................................................................................ Abstract…………………………………………………………………………………………目录............................................................................................................................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险在反复中探索推进.................................................................(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强力推进中面临难题.................................................(三)社会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和规................................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覆盖面窄............................................(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强力推进中面临难题.................................................(三)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与规,缺乏法律保障.....................三、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