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一)补液前的准备阶段

1.补液开始前应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目的及其临床意义,应以高度责任心,迅速认真地做好补液的各项准备工作。

2.熟悉常用液体的种类、成分及配制

(1)非电解质溶液:常用的有5%葡萄糖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主要供给水分和供应部分热量。5%葡萄糖液为等渗溶液,10%葡萄糖液为高渗溶液,但输入体内后不久葡萄糖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供给能量,或转变成糖原储存于肝内,不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作用。

(2)电解质溶液:种类较多,主要用于补充损失的液体、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

1)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为等渗溶液,常与其他液体混合后使用,其含钠和氯量各为154mmol/L,银接近于血浆浓度142mmol/L),而氯比血浆浓度(103mmol/L)高。输入过多可使血氯过高,尤其在严重脱水酸中毒或肾功能不佳时,有加重酸中毒的危险,故临床常以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混合,使其钠与氯之比为3:2,与血浆中钠氯之比相近。

2)高渗氯化钠溶液:常用的有3%氯化钠溶液和10%氯化钠溶液,均为高浓度电解质溶液,3%氯化钠溶液用以纠正低钠血症,10%氯化钠溶液用以配制各种混合液。

3)碳酸氢钠溶液:可直接增加缓冲碱,纠正酸中毒作用迅速,是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1.4%溶液为等渗液,5%为高渗液。在紧急抢救酸中毒时,亦可不稀释而静脉推注。但多次使用后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4)氯化钾溶液:常用的有10%氯化钾和15%氯化钾溶液两种。均不能直接应用,须稀释成0.2%~0.3%溶液静脉点滴,含钾溶液不可静脉推注,注入速度过快可发生心肌抑制而死亡。

(3)混合溶液:为适应临床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几种溶液按一定比例配成不同的混合液,以互补其不足,常用混合液的组成及配制见以下几种常用混合液的简易配制:

A:5%或 10%葡萄糖溶液(ml)

B:10%氯化钠溶液(ml)

C: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ml)

1:1溶液(1/2张含钠液): 500ml A 20ml B

2:3:1溶液(1/2张含钠液): 500ml A15ml B

24(15)ml C

2:1等张含钠液9等张含钠液 : 500ml A

30ml B

47(30)ml C

4: 3: 2溶液(2/3张含钠液): 500ml A

20ml B

33(20)ml C

1:2溶液(1/3张含钠液): 500ml A

15ml B

1:4溶液(1/5张含钠液) : 500ml A

10ml B

注:为方便配制,加入液体均用至数,配成的是近似的溶液

(4)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简称ORS液),是世界卫生组织1971年推荐用于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它由氯化钠 3. 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l.5g,葡萄糖20.0 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目前已将各成分配制成混合药粉装入塑料袋内,服用时只要加水即可。此配方口味苦涩,容易变质。新配方用拘檬酸钠2·9g代替碳酸氢钠。此口服液是2/3张溶液,总钾浓度为0·1 5%,适用于能口服且脱水不严重者。

3.做好家长工作,以助配合,对于患儿亦要做好鼓励与解释,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不合作患儿加以适当约束或给予镇静剂。

(二)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

1.按医嘱要求全面安排24小时的液体总量,并本着急需先补、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原则分期分批输入。2.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明确每小时应输入量,计算出每分钟输液滴数,并随时检查,防止输液速度过速或过缓。有条件最好使用输液泵,以更精确地控制输液速度。

3,认真观察病情、细心做好护理。

(1)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精神状况。若出现烦躁不安、脉率增快、呼吸加快等,应警惕是否有输液量过多或者输液速度太快、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情况。

(2)观察脱水情况:注意患儿的神志状态,有无口渴,皮肤、粘膜干燥程度,眼窝及前由凹陷程度,尿量多少,呕吐及腹泻次数及量等,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判定脱水减轻或加重。

(3)观察酸中毒表现: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改变,小婴儿有无精神萎靡。注意酸中毒纠正后,由于血浆稀释、离子钙降低,可出现低钙惊厥。注意碱性液体有无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4)观察低血钾表现: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及肌张力改变,有无心音低钝或心律不齐,有无腹胀,有无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补充钾时应按照见尿补钾的原则;严格掌握补钾的浓度和速度;绝不可作静脉推入,以免发生高血钾。

4. 计算液体出入量24小时液体入量包括口服液体和胃肠道外补液量。液体出量包括尿、大便和不显性失水。呼吸增快时,不显性失水增加 4~5倍;体温每升高1oC,不显性失水每小时增加 0.5ml/kg;环境湿度大小可分别减少或增加不显性失水;体力活动增多时,不显性失水增加 30%。补液过程中,计算并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是液体疗法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婴幼儿大小便不易收集,可用“秤尿布法”计算液体排出量。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一)补液前的准备阶段 1.补液开始前应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目的及其临床意义,应以高度责任心,迅速认真地做好补液的各项准备工作。 2.熟悉常用液体的种类、成分及配制 (1)非电解质溶液:常用的有5%葡萄糖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主要供给水分和供应部分热量。5%葡萄糖液为等渗溶液,10%葡萄糖液为高渗溶液,但输入体内后不久葡萄糖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供给能量,或转变成糖原储存于肝内,不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作用。 (2)电解质溶液:种类较多,主要用于补充损失的液体、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 1)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为等渗溶液,常与其他液体混合后使用,其含钠和氯量各为154mmol/L,银接近于血浆浓度142mmol/L),而氯比血浆浓度(103mmol/L)高。输入过多可使血氯过高,尤其在严重脱水酸中毒或肾功能不佳时,有加重酸中毒的危险,故临床常以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混合,使其钠与氯之比为3:2,与血浆中钠氯之比相近。 2)高渗氯化钠溶液:常用的有3%氯化钠溶液和10%氯化钠溶液,均为高浓度电解质溶液,3%氯化钠溶液用以纠正低钠血症,10%氯化钠溶液用以配制各种混合液。 3)碳酸氢钠溶液:可直接增加缓冲碱,纠正酸中毒作用迅速,是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1.4%溶液为等渗液,5%为高渗液。在紧急抢救酸中毒时,亦可不稀释而静脉推注。但多次使用后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4)氯化钾溶液:常用的有10%氯化钾和15%氯化钾溶液两种。均不能直接应用,须稀释成0.2%~0.3%溶液静脉点滴,含钾溶液不可静脉推注,注入速度过快可发生心肌抑制而死亡。 (3)混合溶液:为适应临床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几种溶液按一定比例配成不同的混合液,以互补其不足,常用混合液的组成及配制见以下几种常用混合液的简易配制: A:5%或 10%葡萄糖溶液(ml) B:10%氯化钠溶液(ml) C: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ml) 1:1溶液(1/2张含钠液): 500ml A 20ml B 2:3:1溶液(1/2张含钠液): 500ml A15ml B 24(15)ml C 2:1等张含钠液9等张含钠液 : 500ml A 30ml B 47(30)ml C 4: 3: 2溶液(2/3张含钠液): 500ml A 20ml B 33(20)ml C 1:2溶液(1/3张含钠液): 500ml A 15ml B 1:4溶液(1/5张含钠液) : 500ml A 10ml B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正确地用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级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可待因(镇咳药物)小儿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可使小婴儿虚脱,,8岁以内的小儿,使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 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小儿体内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及成熟度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也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阿托品应慎用;抗癌药物.抗甲状腺素药物哺乳期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中毒。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一)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针对性的使用。通常应用以一种抗生素为宜,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等等,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疗程不宜太长。还有抗生素抗菌谱的宽窄,广谱抗生素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 (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高热.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镇静药使患儿得到休息,利于病情恢复。特别注意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因为小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粘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困难。使用祛痰药或雾化稀释分泌物。使用平喘药应注意观察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四)泻药和止泻药:小儿腹泻和便秘时都先调节饮食,必要时用缓泻剂,止泻药一般不用,因为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 (五)退热药:退热药用后观察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复方解热止痛片副作用多,对胃有刺激,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等,大量服用会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致虚脱,婴幼儿禁用。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指征明确,避免滥用。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以防反弹。长期使用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生长降低机体免疫力。水痘禁用,加重病情。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最基本的方法。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故而更准确,但比较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三)按年龄计算 (四)按成人剂量折算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 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 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1:4液1/5张0.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 2:3:1液1/2张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17ml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讲课稿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不分,合理、正确地用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了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如氯霉素在体内可与肝内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除,但新生儿和未成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含量少,使得体内呈游离状态的氯霉素较多而导致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巴比妥、庆大霉素等也可因小儿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而产生毒副作用。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后,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实用中苏神经系统药物应慎重。如小儿对吗啡类药物

(可待因等)特别敏感,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用山梗菜碱可引起婴儿运动性烦躁、不安及一时性呼吸暂停等。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的反映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因为可以使小婴儿出现虚脱;八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小婴儿服用苏还俗容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还有些外用药如滴鼻净用于治疗婴儿鼻炎,可引起昏迷、呼吸暂停等。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孕妇用药时,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循环,对胎儿影响与胎龄(孕周)及其成熟度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胎盘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亦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一般地说,乳母用药后,乳汁中药物浓度不太高,但也有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相当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地西泮、阿托品需慎用,放射性药物、抗癌药、抗甲状腺激素药等,哺乳期应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解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

小儿用药特点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小儿用药特点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邵保国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2009年22卷3期《医学信息》Medical Information 起止页码:405-406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故儿科用药时应按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 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期生理和代谢过程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变化阶段,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过程也随之迅速改变,故其药物剂量不能单纯用成人剂量机械地折算,否则药物会过量而引起毒 性反应,也可能因药量不足而影响疗效。 1.1 给药途径的影响 1.1.1 局部用药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外敷于婴儿皮肤上可引起中毒的药物有硼酸、六氯酚、萘、聚烯吡酮和水杨酸,故要防止透皮吸收中毒。 1.1.2 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可因个体差异或药物性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如氯霉素吸收慢而无规律,磺胺药可全部吸收。 1.1.3 注射给药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因周围血循环不足而影响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儿不采用。 1.1.4 静脉给药静脉给药吸收最快,药效也可靠,但必须考虑到液体容量、药物制剂和静脉输注液体的理化性质及输注的速度。大多数静脉用药可安全地由护士给药,但戊巴比妥钠、地西泮等作用剧烈的药物在使用时有引起急性中毒的可能,应有医师配合。另外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少数药物较一般药物更易引起危险,故给药应更慎重。 1.2 体液分布的影响 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质量的80%(成人为60%),相对较成人高,因此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慢。早产儿的卡那霉素分布容积较成熟儿小,,因而血药峰浓度较成熟儿高,可见早产儿和新生儿一样较成熟儿更易造成卡那霉素中毒,对听神经和肾功能造成影响。 1.3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新生儿的血浆蛋白结合力低不仅是因为新生儿的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药物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因为新生儿体内血浆蛋白的性质有变化。另外由于胆红素、游离脂肪酸在血液中存在,就更减弱酸性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力。不易与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有氨苄青霉素、地高辛、吲哚美辛、苯巴比妥、保泰松、苯妥英钠、水杨酸盐等,磺胺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可与胆红素相竞争,且因磺胺药物对白蛋白亲和力比胆红素强,应用后黄疸患儿血中游离胆红素成分增多,代谢和排泄胆红素能力低下,加之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体重; 稀释成%的溶液(1ml 5%NaHCO3 =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 则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体重; 稀释成%的溶液(1ml 5%NaHCO3 =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

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kg.h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 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5×体重; 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 0.15~0.3g/kg.日。需4~6天。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 ?药物的选用 ?给药方法 ?药物剂量计算 小儿用药特点 ?年龄不同,药物在组织分布及药物反应不同?肝肾功能不足,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 药物的选用 ?第一类抗感染药 ?第二类激素类药 ?第三类祛痰平喘药 ?第四类解热镇痛药 ?第五类镇静催眠药 ?第六类抗变态反应药 药物的选用 ?第七类泌尿系统药 ?第八类消化系统药 ?第九类抗高血压药 ?第十类心血管系统药 ?第十一类止血抗凝血药 ?第十二类免疫抑制剂 ?第十三类生物制品 第一类抗感染药 (一)青霉素类药 1. 青霉素80万u/瓶400万u/瓶 2. 氨苄西林钠(瓶) 3. 苯唑西林钠(新青Ⅱ)瓶

4. 美洛西林钠瓶 4. 阿洛西林钠(阿乐欣)1g/瓶 5. 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安奇瓶(施迪欣)瓶 6.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力坦)瓶。 第一类抗感染药 ?青霉素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繁殖期杀菌剂,对各种球菌及G+杆菌都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适应症】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2.草绿色链球菌或肠球菌感染3.肺炎球菌感染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用法与用量】小儿肌注:5-20万u/kg/日,分2-4次。静滴:新生儿<7天10-20万u/ 【不良反应】常见有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用药前需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病人有过敏疾病史及肾功能严重损害时慎用 第一类抗感染药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做皮试。现配现用,配好的药液不宜冰冻保存。任何残余的药液应废弃不再用; 2.不可与阿拉明、新福林、维生素C、庆大霉素等合并静滴; 3 防止过敏性休克的措施:询问过敏史;做皮试:凡是初次注射,口服或者3天以上未使用青霉素者以及用要过程中更换批号的均需做皮试 第一类抗感染药 ?过敏性休克抢救措施: 1)立即停药,平卧,给氧; 2)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如无反应,重复一次; 3)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立即行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 4)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0~100mg或地塞米松5~10mg; 5)给予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 则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体重; 稀释成%的溶液(1ml 5%NaHCO3 =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一、补液前的准备阶段 1.补液开始前应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目的及其临床意义,应以高度责任心,迅速认真地做好补液的各项准备工作。 2.熟悉常用液体的种类、成分及配制 (1)非电解质溶液:常用的有5%葡萄糖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主要供给水分和供应部分热量。5%葡萄糖液为等渗溶液,10%葡萄糖液为高渗溶液,但输入体内后不久葡萄糖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供给能量,或转变成糖原储存于肝内,不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作用。 (2)电解质溶液:种类较多,主要用于补充损失的液体、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 1)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为等渗溶液,常与其他液体混合后使用,其含钠和氯量各为154mmol/L,银接近于血浆浓度(142mmol/L),而氯比血浆浓度(103mmol/L)高。输入过多可使血氯过高,尤其在严重脱水酸中毒或肾功能不佳时,有加重酸中毒的危险,故临床常以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混合,使其钠与氯之比为3:2,与血浆中钠氯之比相近。 2)高渗氯化钠溶液:常用的有3%氯化钠溶液和10%氯化钠溶液,均为高浓度电解质溶液,3%氯化钠溶液用以纠正低钠血症,10%氯化钠溶液用以配制各种混合液。

3)碳酸氢钠溶液:可直接增加缓冲碱,纠正酸中毒作用迅速,是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1.4%溶液为等渗液,5%为高渗液。在紧急抢救酸中毒时,亦可不稀释而静脉推注。但多次使用后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4)氯化钾溶液:常用的有10%氯化钾和15%氯化钾溶液两种。均不能直接应用,须稀释成0.2%~0.3%溶液静脉点滴,含钾溶液不可静脉推注,注入速度过快可发生心肌抑制而死亡。 (3)混合溶液:为适应临床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几种溶液按一定比例配成不同的混合液,以互补其不足,常用混合液的组成及配制。 (4)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简称ORS液),是世界卫生组织1971年推荐用于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它由氯化钠 3. 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l.5g,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目前已将各成分配制成混合药粉装入塑料袋内,服用时只要加水即可。此配方口味苦涩,容易变质。新配方用拘檬酸钠2·9g代替碳酸氢钠。此口服液是2/3张溶液,总钾浓度为0.15%,适用于能口服且脱水不严重者。 3.做好家长工作,以助配合,对于患儿亦要做好鼓励与解释,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不合作患儿加以适当约束或给予镇静剂。 二、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 1.按医嘱要求全面安排24小时的液体总量,并本着急需先补、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原则分期分批输入。

儿科液体疗法

液体疗法的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补液方案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程度、性质而定。首先确定补液的总量、组成、步骤和速度。补液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供给生理需要量三个方面。 一、补充累积损失量 指补充发病后至补液时所损失的水和电解质量 (1)补液量:根据脱水严重程度而定。原则上轻度脱水补50ml/kg,中度脱水补50~100ml/kg,重度脱水补100~120ml/kg。实际应用时一般先按上述量的2/3量给予。 (2)补液成分:根据脱水性质而定。一般而论,低渗性脱水补充高渗溶液,等渗性脱水补充等张溶液,高渗性脱水补充低渗溶液。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有条件者最好测血钠含量,以确定脱水性质。 (3)补液速度:累积损失量应在开始输液的8~12小时内补足,重度脱水或有循环衰竭者,应首先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入以扩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及肾功能,一般用2:1等张含钠液(2份生理盐水加1份1. 4%碳酸氢钠)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入。 二、补充继续损失量 指补液开始后,因呕吐腹泻等继续损失的液体量 应按实际损失量补充,但腹泻患儿的大便量较难准确计算,一般根据次数和量的多少大致估计,适当增减。补充继续损失量的液体种类,一般用l/3张~1/2张含钠液,于24小时内静脉缓慢滴入。 三、供给生理需要量 小儿每日生理需水量约为60~80ml/kg,钠、钾、氯各需1~2mmol/kg。这部分液体应尽量口服补充,口服有困难者,给予生理维持液(1/5张含钠液十0.15%氯化钾),于24小时内均匀滴入。 在实际补液中,要对上述三方面需要综合分析,混合使用。对腹泻等丢失液体引起脱水的补液量:一般轻度脱水约90-120ml/kg;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 150-180ml/kg。补液成分: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合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张含钠液,并补充钾,再根据治疗反应,随时进行适当调整。 静脉补钾的原则 10%kcl 1ml=1.34mmol 1mmol K=0.8ml Inj.10%KCl 一、尿量(时机) 要求尿量每小时在30ml以上。也就是医学上常说的见尿补钾(即有尿或来院前6h内有尿,就开始补钾)。 二、总量 每天补钾总量要正确估计。 补钾总量:婴儿3-4mmol/L(0.2-0.3g./kg.d);儿童2-3mmol/kg.d(0.15~0.2g/kg.d)1/2静脉,1/2口服。静脉滴注时间不应短于6~8小时。(补钾量一般为200~300mg /kg*d)。对一般禁食而无其他额外损失者可给10%氯化钾溶液20-30ml/d。不严重缺钾时,24h补钾也不宜超过6-8g(10%氯化钾10ml为1g),但特殊情况例外。 三、时间:每日静脉补钾量应分在整日的静脉输液中滴入,时间不得短于8h。不得静脉推注!!! 四、浓度 静脉滴注液含钾浓度一般不超过0.3%,即500ml加入10%氯化钾不能超过15ml。浓度高可抑制心肌,且对静脉刺激甚大,病人不能忍受,并有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氯化钾禁止静脉推注。 五、速度 氯化钾进入血液,须经15h左右方可建立细胞内外平衡,成人静脉滴入速度每分钟不宜超过60滴。 六、疗程:补钾应持续4~6天,不需静脉者可改用口服补充 [举例]患儿,男,1岁,发育正常,诊断秋季腹泻。PE:眼凹深陷,皮肤干燥,哭时无泪,尿少脉速。根据病史,眼凹,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尿量(前训)等指标判断:重度低渗性脱水。1岁发育正常估计体重10kg 输液总量:180*10=1800ml,其中扩容20*10=200ml,累积损失量1800/2-200=700(补1/2总量) 输液步骤: 第一步扩容210/3=70ml,70*2=140ml盐,70ml碱(1.4%NaHCO3)相当于70/4=17.5ml 5%NaHCO3和70-17.5=52.5ml GS 第二步补累积损失量700ml的4:3:2液,4∶3∶2 100(糖) 4(盐) 6(5%SB) 2/3张 700/9=77.7-80,80*4=320ml盐,80*3=240糖,80*2=160碱(1.4%NaHCO3)相当于160/4=40ml 5%NaHCO3和160-40=120mlGS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不分,合理、正确地用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了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如氯霉素在体内可与肝内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除,但新生儿和未成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含量少,使得体内呈游离状态的氯霉素较多而导致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巴比妥、庆大霉素等也可因小儿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而产生毒副作用。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后,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实用中苏神经系统药物应慎重。如小儿对吗啡类药物

(可待因等)特别敏感,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用山梗菜碱可引起婴儿运动性烦躁、不安及一时性呼吸暂停等。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的反映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因为可以使小婴儿出现虚脱;八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小婴儿服用苏还俗容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还有些外用药如滴鼻净用于治疗婴儿鼻炎,可引起昏迷、呼吸暂停等。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孕妇用药时,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循环,对胎儿影响与胎龄(孕周)及其成熟度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胎盘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亦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一般地说,乳母用药后,乳汁中药物浓度不太高,但也有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相当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地西泮、阿托品需慎用,放射性药物、抗癌药、抗甲状腺激素药等,哺乳期应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解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

儿科常用药物的特点

儿科临床用药特点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较大。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儿童比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6%~7%,新生儿高达24.7%。因此,对其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1、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和泄的过程快。 体液占体重比例大,水盐转换率快,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差。 小儿生长发育时期,消化、血液、肝肾功能均不完善。 免疫系统不完善。 年龄不同,发育营养状况不同。 由于小儿呼吸道狭窄,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因此,当小儿肺炎或剧烈咳嗽时,宜用祛痰止咳药,而忌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咳嗽中枢受到过度抑制而加重呼吸困难。 2、儿童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特点: 儿童药物吸收特点:小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吸收率较高,药物过量易引起毒副反应。 小于2岁小儿胃排空慢,肠壁薄,多数药物吸收增加。 新生儿胃肠道及肌肉注射吸收不稳定,故采用静脉给药。 儿童皮肤、粘膜相对较薄(鼻腔、口腔、直肠等),吸收较成人好,比较方便。 儿童药物分布特点: 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许多药物易通过其进入。 小儿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量大。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中,越年幼,表观 分布容积越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作用延长; 小儿的血浆蛋白浓度低,与药物亲和力低,相同血药浓度时药物游离浓度比成人高, 如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苯妥英钠。 儿童药物代谢特点: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小儿肝体积小,代谢解毒能力弱;小儿体内肝药酶系 统不完善,包括肝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 新生儿因缺乏葡萄糖醛酶,应用氯霉素易中毒引起“灰婴症”。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应用磺胺类、呋喃类药时可出现溶血现象。 儿童药物排泄特点: 小儿的肾功能、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与重吸收功能,均明显低于 成人,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仅为成人一半。 新生儿肾小管对Na+、氨基酸、葡萄糖的重吸收较成人显著,但调节酸碱平衡能力 差。 对主要由肾小球排泄的药物,如卡那霉素、地高辛等易产生积蓄中毒。 3、儿童药效学方面的特点 肝药酶对药效学的影响: 肝药酶活性不足导致药物毒性增加:氯霉素易中毒引起“灰婴症”。 新生儿、婴儿体内过多的胆红素依赖葡萄糖醛酸酶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出体 外,维生素K1、安定、磺胺、吲哚美辛等与血浆蛋白置换率高,使血浆中游离胆红素浓度急剧增加引起胆红素脑病。 神经系统对药效学的影响

腹泻患儿体液紊乱的液体疗法及护理

腹泻患儿体液紊乱的液体疗法及护理 ? 50? 清洁,干燥.(2)如腹腔有引流管时,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 引流管扭曲,受压.(3)为预防切151感染,可给予切El红外线 理疗,促进血液循环和上皮细胞生长.(4)保持切口敷料干 燥,整洁.应注意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疼痛等感染迹象,如出 现渗液,渗血或敷料脱落应及时给予换药.阑尾炎大多数为 大肠杆菌感染,轻微感染症状可给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药 物,如烧伤湿润膏;感染较严重时,给予庆大霉素,以杀死绿脓 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2.6疼痛护理术后疼痛不仅会导致患儿生理上的不适, 并可能导致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同时还可能引发心肌缺血,心 动过速,缺氧,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可肌内注射盐酸哌 替啶镇痛,但盐酸哌替啶有抑制呼吸的作用,用量不宜过大. 2.2.7心理护理患儿由于年纪小,术后出现疼痛,头晕,虚 弱等种种不适症状,因此对病情的恢复缺乏信心,或显得过于 急躁.我们应给予不良情绪较严重的患儿更多的关注,以亲 切的态度和语言,加强和患儿的沟通交流,解除患儿的疑惑, 增强患儿的信心,并发动患儿家长共同鼓励患儿,使患儿能以 良好的心态配合护理,减少术后感染和并发症. 3结果 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本组患儿痊愈71例,术后出现肠瘘1 例,便秘2例,肠粘连1例,感染1例,肠梗阻1例.经对症处 理后症状均得到控制.一般住院时间7~20d. 4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由于患儿年龄的特殊性,以及临床症状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年第7卷第8期(下半月版 表现不典型,给诊断,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在护理工作中要 严格,认真,仔细.在I临床工作中通过仔细观察,结合患儿的 临床表现,给予患儿有效准确的护理.如在确定疼痛部位时, 一 般学龄儿童表现为突然阵发性腹痛合并发热,经给予询问 或按压即可确定;婴幼儿不能表述,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拒食, 懒动,腹部怕压,当检查到疼痛部位时,婴儿会有痛苦表情或 用手来推开,因此要仔细观察. 针对患儿年龄小,不能准确描述病情等特点,我们采取个 性化的护理方案,首先是针对患儿的个性特点,给予心理,生 理多方面的护理,不仅给予患儿必要的基础护理,还通过加强 和患儿交流,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儿的信心, 使患儿能够更好的配合护理和治疗,从而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其次是联合患儿家长,给予患儿更多的心理支持.由于 患儿多和家长亲近,护理指导由家长代为转达,患儿能更好的 接受,同时通过家长参与,能让家长及时准确的了解患儿病 情,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康慧清,孙丽,任广杰.-'.bJL急性阑尾炎的围手术期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8):167—168. [2]葛淑芝,董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1670例[J].中国实 用护理杂志,2004,20(10上):26—27. [3]朱玉芹.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的l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0,15(3):144—145. (收稿日期:2010—02—17) (本文编辑崔兰英) 腹泻患儿体液紊乱的液体疗法及护理 刘凤茹杨玉欣王志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