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三)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设计

本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注重生物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三是关注教材,围绕“种群的特征”组织相关知识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2.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生活化”的生物学知识,不仅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更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将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学生体验团队的力量。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共同解决某一科学问题,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简洁明朗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

3.教学工具

PowerPoint课件;

自制教学用具

4.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巧搭桥梁,引导学生明确种群的概念及其要点。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回忆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由于大家对此的记忆比较清晰,会立即想到当时所学的知识,其中有些学生会提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内容。教师趁机提问:生命系统有着怎样的结构层次?在学生进行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必修三教材的前三章是从个体这个层次来学习的,第四章及以后的学习将要从比个体更高一点的结构层次进行学习,由此引出种群的概念。由于学生对种群的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显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

下列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的是( )

A.一个果园里的5棵苹果树

B.红花湖中所有的鱼

C.一个蜂窝里全部的雄蜂

D.一块农田里的所有东亚飞蝗

由于学生对种群概念没有深人的了解,对这个选择题的答案是比较模糊的,大多会在A,C,D三个选项之间犹豫不决。此时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地指出:等学习完种群的概念及其要点之后,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很清晰了。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种群的概念,并让一个学生指出概念当中的关键词。再回到这个选择题时,学生会清晰地判断出正确答案为D。

教师继而追问学生,如果你是广东省深圳市人口统计局的分管领导,你会最先关注这个人口种群的哪些方面?……引出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

设计意图:对于一些学生有所了解但没有掌握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让学生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内容进行导人,激起学生求知欲以及对这堂课的兴趣,吸引学生产生对该问题进一步深人探究的愿望。

(2)图文并茂,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掌握样方法的操作

应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均匀分布少量五角形和圆形的图片,并假设这是一个2m2的草地,其中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圆形代表其他杂草,让学生计算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学生对五角形进行逐个计数,并得出计算结果)。接着教师展示一片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上面有很多数不清的蒲公英,让学生对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由于草地上的蒲公英数目太多并且分布不均匀,学生无法通过直接计数的方法去进行估算,因此就会思考一些其他的方法)。

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印有大量五角形和圆形(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圆形代表其他杂草)随机分布的图案纸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让学生思考对蒲公英的数量进行估算的方法。然后教师走到学生中

间去,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图案纸,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操作步骤。学生的图案纸上有些画满了各种形状且不同数量的样方,有些还将图案纸进行多次对折,并取其中的几个小块进行计数。教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肯定与表扬,并根据回答结果,进一步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在取样时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样方的数量应当怎样决定?样方面积应当怎样设置?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哪些?如果被调查的对象落在样方的边界上又应当作何处理?样方法又有怎样的适用范围?趁学生对各项提问进入激烈的讨论之中,再进行点拨与答疑,帮助学生对样方法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地挖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绘图作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通过步步设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模拟,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

讲述了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后,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海洋中游动的鱼以及草原上奔跑的鹿,让学生思考:对于这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进行密度调查,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9组,每组6人,各组分发大、小2个烧杯,并提出问题:2个烧杯里面装的都是黄豆,其中小烧杯里面的黄豆是事先从大烧杯里面取出且用红墨水染过色的黄豆,已知染成红色的黄豆为30颗,根据所提供的器材与数据,如何知道烧杯中黄豆的总数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将两种颜色的黄豆混匀,然后随机从烧杯里抓出一小把黄豆,并分别对黄色和红色的黄豆进行分别计数,并据此模拟实验总结出计算黄豆总数目的公式。

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估算自然界中的种群,如池塘中的鲤鱼和草原上的鹿群的数目?(学生对总结出来的公式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提出先捕捉一部分调查对象进行标记,并放回大自然中,过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捕捉,并对已标记的和未被标记的调查对象进行分别计数)教师趁机对应用标志重捕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补充,同时强调只有多次进行实验取其平均值方能得到更加接近真实值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并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析典例,知识拓展,分析种群密度估算的其他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但也有一些其他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灯光诱捕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黑光灯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分组讨论诱捕法的实际操作步骤;对于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一般采用计算其分枝密度的方法;对于一些体积微小的微生物常用血细胞计数法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等。

设计意图: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体会到所学生物学知识的有限性及生物学知识领域的无限性,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识迁移,发散思维,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各项因素

在学生对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学生会很自然地想起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这几种因素)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发散情况适当地给予讲解与延伸,并让学生思考影响种群密度的另外两种因素:性别比例与年龄组成。此外,也可讲解关于我国目前濒危动植物的状况,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我国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设计意图:联系我国实际,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6)梳理知识,建构脉络,探究影响种群密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让学生合上教材与笔记,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并画出知识脉络图。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及时反馈重点,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与记忆的难点,使新学知识得到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5.作业与小结

6.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反馈,即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教学设计中,课前分发学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学案完成相关的课前作业。通过这种课前安置性评价,教师可评估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而教师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攻克之。

在课堂上,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如,在学生思考样方法的操作时,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跳跃性,或者逻辑性不强,教师该立即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结果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为什么呢?又如,在模拟实验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时,有的学生偏偏会“天马行空”的提出一个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怎么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应具有、公正的评价学生的问题,甚至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分制度对于提高各小组的积极性有积极意义。但是,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该加多少分合适呢?展示的同学呢?小组呢?也就是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制定了较详细的加分规则,具体到回答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上台展示、回答问题的有效性等等,各加多少分,这对于建构更加完善的小组合作,激励每一位同学积极投入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基础题检测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五)教学反思

各色种群虽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我们却总是疏于了解,学生也是这样。如何让学生顺利、自然的接受种群的概念,并进入“种群的特征”的学习,是我在课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后来,我们发现从身边的种群导入或许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事实证明这样做确实是可以的。

本节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进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基于这种思考,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一是注重生物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三是关注教材,围绕“种群”这一科学主题组织种群特征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按照上述原则和教学策略,成功的完成了该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

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空间和自主思考的机会,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样方,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快乐,寓教于乐。教师设计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问,并在教学过程中步步设疑,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体验到了新知识是由他们通过合作互助,积极主动的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的,较好的体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学意图,最终实现本节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2、教师把新知识总能与学生身边的事物、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身边暗藏着这么多的科学道理啊,进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己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要探讨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用学生熟悉的东西讲生物,不仅符合生物学本来的学科内涵,更是一条合理、有效的生物学教学原则和方法。

3、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且用板书将重、难点展示给学生,让知识更加具有完整性。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自主画出本节的知识脉络图,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重难点,也可以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自主检测,不仅有能使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还能使学生内心具有成就感,从而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人教版人教版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 一、知识结构 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3、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2、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主要采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讨论等教学手段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明确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回答:1不是一种。2不是自然区域。3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4、是教学意图:师生归纳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教学意图:通过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部分叠加。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本节讲述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等内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一、情境导入播放相关图片。 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观看并思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展示课题讲述:要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有关知识 要求: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看、思考、记忆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新授知识 (一)种群概念设疑: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判断以下哪些是对种群的正确描述吗?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 邀请:你愿意提炼一下种群概念的要点吗?请你再列举一些种群好吗? 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回答: 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和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属于一个种群。 概念要点:①一定地域内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思考,回答问题,纠错。 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回顾旧知并应用强化,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种群的特征 讲述: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 展示资料: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讲述: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高二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 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 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 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 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 4、什么是样方? 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 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 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篇一: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考纲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研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展示所绘关系图。(总结归纳)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特征描述: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预测种群 变化趋势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 征是性别比例。 2、关系图: 【篇二:高中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和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 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 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 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 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我们认识到种群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维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6.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三)教学过程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本节内容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迁移。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本节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调查方法

(3)利用种群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标志重捕法,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种群概念,使学生树立发展观、统一整体观,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通过学习种群密度、性别特征,使学生认同进行计划生育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六、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种群的特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

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导入:展示孤雁的图片,同学们共同朗读杜甫的《孤雁》。这首诗描述的是孤雁在思念追逐它的同伴,孤雁和雁群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一结构层次?学生回答。种群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吗?种群有哪些区分于个体的特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种群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同学们快速浏览明确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热爱大自然。 三、精讲点拨 复习回顾什么是种群?找同学起来回答。巩固选出哪个选项描述的是种群并给出判断理由。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展示图片说明控制害虫数量防止虫灾发生、牧民如何确认放牧量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都需要研究调查估算种群密度。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种群密度的概念并标下来。然后让学生判断三幅图片的种群密度。 展示樱花、草场上蒲公英、牧场上的绵羊图片,问春天到了校园内的樱花开了,如何计算校园内樱花的数量?学生共同回答。追问校园内的樱花可以逐个计数,草场上蒲公英、牧场上的绵羊也可以逐个

计数吗?那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同学们回答。总结:分布范围小,个 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取样 调查)。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种群密度还不能 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所以还要学习其他数量特征。同学们自己 从课本上找到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并标划下来。课本上给了一个例子总结出生率的计算方法。展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意义。 3、年龄组成 除了上边的数量特征还有哪些数量特征?学生齐声回答。展示三 种类型的年龄组成,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中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未 来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增大,大家思考研究 年龄组成有什么意义?同学起来回答。 4、性别比例 同学们自己在课本上找到什么是性别比例,并通过课本例子总结 性别比例的例子。学生起来回答。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样的空间分布?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一:如何用样方法调查操场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必修) 【学习目标】 1.了解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几个特征 3.知道测定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重点、难点】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几个特征 【教学过程】 一、种群的概念 1.一定时间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 例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东海中所有的鱼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 C、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大熊猫 D、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二、种群的特征 1.内容: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等 2.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①概念:或体积内某一种群的数量。 ②测定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模拟活动1: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①适用对象: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 选取样方取样方法:和___________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 计数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练一练: 例2: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得出6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hm 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1、14、16、18、16、99株。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单位:株/hm2)?

模拟活动2: 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个体,计数为M ↓ ,计数为n,其中被标志个体为m ↓ 密度估算公式如下: N() N(种群个体数)= × M(标志个体数) m() 例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只/公顷) 易错提醒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志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知识延伸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一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生命系统的特征。讲述了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内容,为下一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即是本书前几章内容的升华,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和举例判断,能理解和识记种群的概念。 2、通过阅读、自主学习、动脑计算、观看教学视频等,能了解样方法,并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锻炼实验探究能力。 3、根据老师讲解、分析归纳,能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八、教学方法:

高三生物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 1 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 1 〗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 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 i, X2, 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 X=EX血。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 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 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 调查对象 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 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 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 因此, 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 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使通过样方统计的 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 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

《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案 【新课自主学习】 (一)种群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正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而种群的种群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2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计算公式:N/a=b/c 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原则 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3)常用的取样方法

新授课教案模板(种群的特征)

课题 4.1 种群的特征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潘伟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的密度。 3.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探究与自主性相结合 情感与态度通过探究与自主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列举种群的特征。 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和内容二次备课 引入新课: 问题1生物个体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而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间怎样形成种群?从 种群这一生命系统来看,它具有什么特征?又是怎样发展的? 问题 2 如果我们去野外考察,发现一块田地里有数量众多的多种草本植 物,你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对这些植物数量进行统计? 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投影)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 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教师提示。 1.什么是样方法? 即在被调查的范围内,选取若干,通过计数每个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2.样方是什么?随机取样方的方法是,。 不同种类植物的样方大小一样吗?在调查的范围内样方的数量有限吗?每个样 方内个体计数时有要求吗? 3.知道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后,怎样求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4.这种方法是不是只适合植物吗?如不是,那么还可以适合什么生物种群 密度的调查? 5.标志重捕法概念?这种方法适合什么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讲述1:样方法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 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 理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 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 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 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 实情况比较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 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 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 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提示2: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 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关键做到随机取样。 提示3: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 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提示4: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 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 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设 计 王乐增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再利用典型实例,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总结规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典型例题,迁移应用,当堂消化吸收,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资料,引导学生复习课本,逐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评价以及让其他学生指正补充,真正的理解基础知识。 四、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学会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学流程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

种群的特征 的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种群的概念 ②掌握种群密度的相关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学习,锻炼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及统计调查结果、培养学生分 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学习进而体会珍爱生命,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授课过程 教 学 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 动 教学意 图 给出一张南极企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个企鹅群体在 生命结构层次中属于什么?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A、两个湖泊的鲤鱼 ?B、东海海底中所有的生物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拉大草原上所有的狮子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回答种 群 分析思 考回答: 引出种 群 明确种 群概念的含 义 通过个 体和种群之 间的关系,使 学生明白:种 群不是个体 的部分叠加。 种群有它的 特征,引入下 面内容。

教师总结: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主要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它们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同点?刚学过的方 法进 行估算 让学生 分析:标志重 捕发中标志 应注意什 么? 学生思 考回答 培养学 生的知识总 结能力。 评价通过做达标测试题检测做题培养学 生的应用能 力

4.1《种群的特征》教案

4.1《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 (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课时安排: 预计3课时,总10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 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物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2、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 注明: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例1】:以下描述的是种群吗? A、赣江和长江里的鲫鱼 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C、池塘里所有的雄性蟾蜍 D、峨眉山上全部的藏猕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A、B 、C不能描述为种群的原因,归纳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 1、一定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构成 3、全部个体的总和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使种群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设问: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

相关文档